袁氏当国读后感

读读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我们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有关作品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袁氏当国读后感,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袁氏当国读后感(一)

周日值班,有了一段空闲的时光,把一本搁了很久的书读完了。书名叫【袁氏当国】,是着名史家唐德刚的着述,讲述了民国初年的那段波澜曲折的历史。记得,读本科的时候,各种历史课是我们这个专业的主修课程。其中,最不喜欢的就是清末民初的这一段,一个是感觉不好,全是丧权辱国的家丑,另一个是内容错综,线索太多,记不住,就像一一团一乱麻。再加上盖棺定论的标签黑暗的历史,就更没有什么可读一性一了。袁世凯一直是一个漫画式的人物,一奸一诈委琐的卖国贼,锃亮的顶门就是愚蠢、愚昧的招牌。然而读了这本书,却给了我另一种感觉,用一种新的目光去审视这段历史,评价这个人物,修正自己浅薄的误读、误判。

先说袁世凯这个人物。也许,唐德刚说的没错,在他之前还没有人给予袁大头一点正面的评价。【袁氏当国】是第一次以比较客观、冷静的态度,从时代和人一性一的角度理解一个转型中的悲剧人物,进行了中肯的评说。袁世凯并非无能之辈,他在乱世中崛起,以高明的权术手段攫取了最高的权力,在清皇室和革命一党一人之间,游刃有余,坐稳了大总统的位置。在这个攀升过程中,并不是像事后人们唾骂的那样,他一开始就是一个窃国大盗,是一个反动派。袁世凯是末世的能臣,一操一练了第一支现代化意义上的军队,以兵不血刃的代价迫使清帝退位,完成了近代中国社会最为重大的转型,数千年的帝国不复存在。当年,拥护袁世凯做大总统,并非是袁的刻意造势,而确实是当时的大势所趋,众心所向。至于说,他最终走向复辟反动而招致灭亡,是后话,也不是一句窃国、卖国所能解释的了,而是囿于他个人的政治眼光,受制于当时的政治形势以及他对形势的错误判断,还有他那个不争气的儿子袁克定的怂恿和误导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当然,他内心的贪欲和野心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这里面有必然,也有偶然。

个人道路的选择,历史进路的曲折,都不是预定的,也不一定具有前后连贯的统一一性一,而包含了时代环境下的转向和嬗变。唐德刚对汪一精一卫、袁世凯的评断,除了一爱一才惜才的悲悯和同情,更多的是对个人和时势之间相互影响乃至裹挟的历史一性一探讨。人,终究是历史中的人,绝大多数人都无法超越历史的限制,即便权谋如袁世凯,也依然宿命地归于旧式官僚的行列,在时局中虽意识到危机与风险,但仍然不能把握历史的动向,进而失控个人的命运,演就了一出历史的闹剧、个人的悲剧。所以,每个人都应该保持克制和警醒,不管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误判,也许是人生的常态。尤其身处在变动中的社会,一切都在急速改变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误判。要想少犯错误,更好地保全和发展自己,只有更多地跳出个人利益的局限,以长时段的眼光来看待现实的境遇和时机的选择。

再说民国初年这段历史。以往,对于这段历史是很不屑的,丧权辱国,军阀混战,一无可取。现在,再来细读这段历史,却也慢慢体会出其中的味道。近代中国是从哪里走来的,中国的现代一性一包孕了怎样的根骨与特质,恐怕都离不开对这段历史的解读。唐先生反复说的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民国初立,民无共识,国无定体,政无法统,一切都在形成中。当时倡行革命并没有群众一性一的基础,而是救亡图存的时世推动;当时主导议会的社会一精一英也不谙现代政一党一政治的路数,缺乏民一主政治的训练,反而成为没有立场的政客。现代化的进程,宪政的确立绝不是一一夜之间所能成就的事,法国、英国等老牌帝国主义成长的历史说明了这点,中华民国最初的历史也同样证明了这点。一个社会的成熟和进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也会有反复,处于历史激变中的人,如何去抉择和顺应,就不仅是个人智慧和能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社会历史发展条件,也有当时的环境乃至历史人物个一性一和遭遇的偶然一性一因素。历史不可重复,历史也不能假定,在把握历史必然一性一的前提下,回头去重读这段历史,才会有更为清醒的洞识,也更能在当时的情境下对历史人物的误读、误判有深刻的理解、切实的体认。

绝且一段历史不管怎么不如人意,甚或黑暗,但总有他的价值。即使是袁世凯的厨房议会也并非毫无用处,其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对后世的法制发展依然产生了切实的影响。而且民国初年,总统制和内阁制的争风,革命一党一人对新政权的锐意改革与控制和实权派北洋系军人权力一操一控之间的斗争,都对我国近代选择的政治进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问题,都是黑暗历史帷幕下蕴藏的历史的真实和脉络,值得我们去分析和探究,进而得出经验和教训,引为对当下的关照。历史,不能化约,需要你们不断的深思。否则,就是又一次误读和误判,失去了从历史中获得借鉴和智慧的机会。

只有广泛而深入的阅读,才不会误读;只有客观而中肯的分析,才不会误判。【袁氏当国】在流转更动的时代给了我们一点历史的回味、凝神的静思。

袁氏当国读后感(二)

刚刚读过【袁氏当国】一书,颇有耳目一新之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写啊。说实话,我一爱一读历史,但是不一爱一读连本大套的历史,更不一爱一读现代所谓历史学家或者研究者编写的历史书籍,不为别的,只是感觉匠气太浓,书象是为写而写的,这样读来就没什么意思了。最近一个时期,所谓的另类历史写作开始出现,用不那么严肃、不那么匠气的手法来写历史,虽然一精一品不多,但总是多了一种厕上读书的选项,聊胜于无吧。在这些作家或者学者里,一直比较关注几个人:如吴思、如谭伯牛等人,现在又多了一个唐德刚。

这些学者、作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用通俗的语言来还原历史,让人从文字中窥到历史的原貌或者说最大限度的还原历史的原貌。和那些机械、冰冷、教条的文字与观点相比,这些人从来都不会给出你一个肯定的观点和答案,结论是由你自己得出的。

最近一直在想,为什么会对这种类型的历史书籍感兴趣?大概是对过去所学、所接触到的知识和教育的颠覆吧,随着年龄的增长、了解到的事实、史料也比原来多了许多,才发现过去自己所受教育是多么狭隘和片面,原来历史是这个样子的,史书是可以这样写、这样读的。想想觉得颇好笑,上学的时候学历史、学哲学,要求人们用科学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可我们过去所学者,无一不违反此要求、原理,更有甚者,因为所谓阶级分析的观点要求,连最基本的史实都敢弃之如敝履,甚至连帝王时代的史官都不如,好歹人家还有秉笔直书的勇气和一精一神。就冲这一条,我们有什么脸面去抗议日本人篡改教科书、毒害下一代?

史观、史论也许是有阶级一性一的,但是史实没有。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袁氏当国读后感(三)

近日从友人处借得一书【袁氏当国】,讲袁世凯当国时期华夏炎黄之地发生的诸多事略。读罢,有感一二如下。

余拙见以为史界一般对于历史人物的定一性一往往过于脸谱化、历史一性一,不是白就是黑,往往有失公允。袁亦不能免,在诸多历史着作和说法中,袁往往被刻画成一幅大一奸一大恶的窃国大盗模样!其实不然,只不过是袁后来搞帝制逆时代潮汐而遗臭所使然!就国人熟知的所谓二十一条,实当时袁政一府并为接受日所提二十一条,甚至在化解这次危机的交涉和成效上还算得体。绝非历史教科书上所云袁接受了日的二十一条等等。至于当时袁窃革命果实当大总统一事,实乃当时情形绝非一般时局之混乱复杂,故亦非一窃国言所能囊括了然之,且历史风云往往亦绝非某人所能左右之!故袁非吾民头脑之原始印象,实是另有模样。然吾亦绝非为袁之翻案,实乃出于对历史一赤诚烂漫纯真之心!

故余拙见以为对待历史人物,决不应作不非乃是的简而化之之盖棺定论矣!历史之事乃人为,故研究历史事件就不能离开对历史之人的研究,然历史人物终归是有血有肉有妻有儿之活生生之人也!故历史人物之研究不能脱离人之为人之所谓大范畴矣!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名著读后感:《童年》读后感


读后感1

很久以前,我读完了一本名著《童年》,它是由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创作的。在《童年》中,作者大多数是以孩子的视角来展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我们不禁感叹道:“可怜的孩子,谁的童年有你凄惨!”书中再现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人民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小主人公阿廖沙自父亲逝世后在外祖父家里度过的艰辛岁月。在外祖父家里,没有一点家庭温暖,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事是司空见惯的,很显然,阿廖沙在这里生活时,内心充满了恐惧,胆战心惊的,生怕做错了事,但是,还好有外祖母的细心呵护,她成了阿廖沙童年时代唯一的精神支柱。可以说,《童年》是高尔基的真实写照,也是19世纪70、80年代俄国社会的缩影,它艺术地再现了当时俄国人民,尤其是“铅样沉重”的残忍可怕的小市民世界的生活环境。

童年生活是一个人生命当中最美好的回忆。正在享受童年的孩子就像春天中含苞待放的花朵,充满着好奇与活力。但是,阿廖沙的童年生活却是一波三折,懵懂的他整日生活在惶恐、吵闹的阴影之下,面对凶狠、残暴的外祖父和自私自利的小舅舅雅科夫,阿廖沙必须学会坚强、学会忍让。

在阿廖沙的童年生活中,有一个重要的人出现在他的身边—外祖母阿库琳娜。她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宽大的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在这冷冰冰的世界里,只有外祖母的庇护和疼爱,并对他进行了有益的教导。

到了阿廖沙十岁那年,他的母亲与世长辞,家中已没有了依靠,所以他不得不走入社会,独立谋生。这个不幸的孤儿从此告别了饱尝善恶的童年,走向苦难的人间。可想而知,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他一定是风餐露宿,他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做过跑堂的,看门人、搬运工人和面包师傅。也许,正是因为他历尽千辛万苦,看透了这险恶的社会,整个国家民不聊生,战乱纷飞,所以他从1892年后,就以笔当枪,用文章来批判这个社会,以至于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称颂。

自从看完《童年》之后,我觉得21世纪的我们真的很幸福。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

读后感2

童年每个人都经历过。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值得珍惜的美好时光。童年是美妙快乐的,童年是幸福值得回忆的。而阿廖沙的童年除了一些教育和友谊,没有什么再值得回忆!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其实,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高尔基描述了自已苦难而令人难以置信的童年.

我觉得我们应该庆幸——我们没有出生在那个年代,不可能受到那种痛苦,自己没有失去亲人……我们很幸福,甚至可以说很幸运,都被家长宠着。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你品尝;你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

现在的我们个个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哪能和高尔基那悲惨的童年相提并论,年代的不同就是这差别,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一个充满阳光,一个到处黑暗。我们现在的童年来之不易啊!

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啊。的确,我们不用像高尔基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完《童年》之后,我觉得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我想,高尔基要告诉我们的应该就是:要执着求知、不怕困难、持之以恒、永远以那种积极,勇于拼搏的态度对待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名著读后感——《雷锋》读后感


在寒假,我和妈妈去购书中心买了很多书,其中有一套是少年红色经典,主要讲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最具影响的英雄故事。其中有一本就是《雷锋》。

这本书讲的是雷锋生在旧社会,童年的生活很艰苦,七岁的是成了孤儿,长大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因公殉职。

雷锋的事迹家喻户晓,雨夜送亲人,苦练杀敌本领,在抗洪中奋不顾身,发扬钉子:精神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表现了雷锋公而忘私、爱憎分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雷锋用他的生命的每一分钟,实现了他的誓言:把有限的生命,投入了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决定以雷锋为榜样,努力学习、尊老爱幼、帮贫扶弱、互助互爱、见义勇为、拾金不昧,在生活上艰苦朴素,不贪图享受,在家中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名著读后感——《Watchmen》读后感


最可怕的不是核武器或者超人,而是我们自己的心。假设你处在一个阴暗、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发生世界大战的美国,你会做些什么?

我读过一本书,就是阿兰摩尔的《Watchmen》,这本书是一本漫画,但它获得了雨果奖,这本漫画,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美苏冷战时期的荒诞故事:1985年的美国,距离禁止超级英雄的年份已经过去了7年。曾经,超级英雄是多麽辉煌,可,超级英雄毕竟是人,不是神,他们也会有喜怒哀乐,有爱、性、心理阴暗面、恐惧和死亡......正如书中的面具人罗夏所说:和丹尼尔(超级英雄夜枭二代)的交谈很不愉快,他变成了一个懦夫,夜枭一代在开修车场,丝魂一代变成了一个荡妇,飞蛾侠喝酒太多被送进了医院,黑色剪影因为性取向问题被枪杀,兜帽判官失踪,大都会队长被车撞死......就连阿德里安 维特也是,他虽然很聪明,所向无敌,但可能是双性恋。今晚,笑匠死在了街上,在笑声中被从30楼扔下......这些超级英雄因为其中的一位笑匠被谋杀而重聚,寻找凶手,但发现这竟是超级英雄法老王(阿德里安 维特)为了世界和平而制造的骗局,最后,罗夏为了公开真相而被唯一有超能力的世界第八大奇迹超级英雄:曼哈顿博士杀死。

这本书一直在探讨一个一个问题:公正和和平哪个更重要?阿兰摩尔的作品探讨的就是人性,我们人类一直在为了一己之利而不择手段,就***争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每个人都有欲望,你无法看清哪一样东西更重要,所以:人无完人。

人的欲望可以导致所有事,所以,最可怕的还是人心的阴暗面。

名著读后感——《李时珍》读后感


《李时珍》这篇文章写的是李时珍成长的故事,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很早以前,在苏州瓦硝坝的中医李月池家,一个男孩出生了,他就是李时珍。

李时珍从小就热爱医学,在家的后院里缠着爸爸问这问那,那是因为爸爸家的后院里有很多草药。随着时间的流逝,小时珍一天天地长大,他八岁时,后院的草药全被他认完了,但是他认为这还不够,还要继续人,他爸爸没办法,就只好带他去山上见识见识各种草药,父亲每次实地讲解草药以后,小时珍都记在心里,而且他的记忆力很好,父亲再问他时,他都能回答正确。就这样,李时珍长大后,把《本草经》修改成了《本草纲目》。

读完《李时珍》这篇文章,我知道了很多知识,特别是知道了李时珍从小热爱医学,爱得如痴如醉,平时总是缠着父亲不放,勤奋学习,记住了很多花草的药性、用途。李时珍就是在父亲的影响下,这样耳濡目染,为民行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的,他的勤奋努力,让他把前人写下的《本草经》修改成了《本草纲目》,真是了不起。

我要向李时珍学习,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学习,争取进步,将来为人民服务,为父母争光,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