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杨绛不了情——读《一百岁感言》有感

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当一个人观看了一本书籍之后都会有所感悟,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百年杨绛不了情——读《一百岁感言》有感”,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一张简朴的木桌,摆着一卷微微泛黄的书籍,还 有一盏颇为素雅的茶杯,上方回旋着的袅袅白雾,给人以时光沉淀的厚重感。而我,许久没有这番闲情雅致,在灿美的一陽一光下,捧着一卷书籍潸然泪下。我一一吮一一吸着这淡淡的书香,从那微黄的墨色中,隐约扬起一场我与书的邂逅,那便是一场场逾越灵魂深处的一精一彩。

杨绛先生,已然忘记是何时开始知晓您,只记得那本已经读烂了的《我们仨》,那部经典之作《走在人生边上》,那令我受益匪浅的《一百岁感言》,都曾真真切切的存在于我的脑海中,印刻在我的心中。

您是钱钟书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人们眼中“最美的百岁女人”,也是我眼中不愠不怒、不卑不亢的传奇女子。

您的文字,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安静的难以表达的忧伤尽显在字里行间。对我来说,却如沙漠中的甘泉,涌一出宁谧与安慰,洗心涤虑,悦情悦一性一,让你能品味到这世事的不易,那份处世时难得的豁达和安然。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一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这是杨绛先生在《一百岁感言》中留下的一句话,也是改变我人生的一句话。

伴随着球鞋踏在坑洼中激起水花的吧嗒声,我在教学楼、食堂两点一线来回穿梭。手,支撑着雨伞的重量,心却已无力支撑。雨仍在下,淅淅沥沥地下,寒风瑟瑟。“沈某某118,汪xx115,朱xx112……”老师已经报了十多个名字,还 是没有报到我。我的心跳得格外快,产生了一种不好的预感。“陈xx”,老师沉默了一会儿,欲言又止了,我无力走到讲台,低头扫了一眼那抹刺眼的红色,头像是着了一闷棍,嗡嗡作响,脚底像是粘了强力胶一样,艰难地移动脚步。我又用手死死挡着那个并不光彩的数字,生怕别人看见,就在众人齐刷刷刺眼的目光中,我回到座位上。

此时的我,却是如坐针毡。一个淘气的男同学将我的试卷硬是抢了过去,然后睁大了眼睛,小声地和周边的同学谈论着什么。同学们的嘲笑不绝于耳,字字见血,字字灼心,“亏她还 是班干部呢,才考那么一点分,还 没有我高!”“原来她成绩那么差啊。”我的心猛一颤一下,将试卷夺了过来,飞速把试卷塞一入一一抽一一屉,此时我的双手就已经失去了握笔的力量,那节课,我几乎是低着头度过的。心,如同窗外淅淅沥沥的雨一样落在地上,虽说是碎了,却还 是咚咚作响。

同学们都去吃饭了,我只愿一个人待在教室。空荡荡的教室,雨中夹杂着食堂里锅碗瓢盆的敲打声,与同学排队说话的喧嚣声,雨滴在地上激起了水花,随即也激起了我心中的积郁与苦闷,我趴在桌子上,任凭眼泪浸一湿了面颊,放肆地哭着。在没有人看得见的地方,内心总是格外的脆弱。

就在我哭泣的时候,一个人似乎走到了我的身旁,轻轻地将一本书放在了我的桌上。当我抬起头时,她的背影已经渐渐远去,但我知道是我最好的朋友。这本书名叫《一百岁感言》,我开始只是随意地翻阅着,可却在无意间被杨绛老人那种平静安宁的心境深深地打动了,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一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是啊,为什么要过多地在意别人的看法呢,人生的主角是自己,如果连自己都对自己绝望了,谁还 会对你有信心呢。我突然百感一交一集,内心五味杂陈,这句话恰恰触一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如果早一点明白这个道理,也许一切都不会变得那么难过,但是我懂得,从现在开始明白这句话,也不算太晚。

窗外的雨终于停了,我知道我生命中的雨季也结束了。我开始仔细地阅读这本书,每当我迷茫抑或是挫败,脑海中总会响起杨绛先生说过的话,似一种无形而又有形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走向人生舞台。我始终都感谢杨绛先生带给我的启迪,以及她的文字带给我的震撼与感动。

雁过无声,岁月无痕。杨绛先生于5月25日凌晨去世,享年105岁。她虽然走了,但是却留下了用钱买不到的财富。她的一精一神,她的人格,她的作品必将会永垂不朽,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一精一神食粮,鼓舞铭刻。此情不关风与月,百年杨绛不了情。这世间,偏有杨绛一人,也唯有杨绛一人。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杨绛百岁感言读后感1000字


百岁感言是杨绛先生对自己漫长而又灿烂的人生的感会体悟。下面小编为大家搜集的2篇“杨绛百岁感言读后感10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近日,读杨绛的《一百岁感言》,颇有感触。杨绛在文章中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文中的两个“到最后”,是她内心世界的剖析和解读,也是她对人生过往的归纳和总结,句句都触及到生命的本质。

也许你认为,她的观点里面有些宿命的成分;也许你觉得,这只是她的一管之见,没有什么代表性。可是,作为一位百岁老人,作为一位富有才情的知识女性,她的这种领悟,至少是肺腑之言,至少是洞察世事的人生体验,如果说够不上你所认为的什么人生真谛,那它至少是真话实话,她不会参假。

杨绛曾著有《我们仨》一书,书里记载和讲述了其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和情感故事。人们知道钱钟书,却未必知道杨绛。杨绛贤淑聪慧,甘为嫁衣。钱钟书是个书痴,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甚至到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是夫人杨绛一直扶持他,陪伴他,照料他,她始终融入并拥抱着钱钟书这个“围城”,没有也不愿意走出来。

人不到一定阶段,是不会盘点过去的;人不到一定年龄,也是不会沉下心来思考人生的。因为,人是带着梦想来的,是带着新奇来的,从年少到年老,总想潇洒走那么一回。人是一种过活,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理解,只有吃过了馒头,才知道馒头的味道,哪怕是摸着石头过河,哪怕是头撞在了南墙上。酸甜苦痛总要个人去感知,喜怒哀乐总得自己去体验,别人代替不了,也代替不得。

既然自己的人生自己走,别人的体验当然也就代替不了自己的体验,我们不可能沿袭和套用别人的老路。但是,别人的人生经验可以借鉴,他人的精神成果可以分享。当我们面对同样一个世界,同样需要寻求生命本真的时候,那些先哲们,许多大家们,其实已经给我们留下了答案,他们的人生感悟,是历练成真的思想精华,是赖以传承的文化瑰宝。

滚滚红尘,世事变迁,浮躁的往往是人心;诱惑世界,物欲横流,纠结的往往是心态。人啊,都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或喜悦或忧伤,或逍遥或沉重,或盲目或轻浮地过活,何时能够沉淀内心,不随波逐流,不为杂念所困,不为繁碎所累,认认真真地做回自己,聆听和感受一下宁静的内心,明白自己的来去和归路?

世事维艰,静观人间沧海桑田;千古昭昭,闲看天上云卷云舒。虽然我们达不到也不必追求这种超然的境界,但我们深知,每个生命总有了结的时候,每个人生总有走完的那天,人生的经历不同,其生命的精彩程度和价值份量也不相同。尽管谁也无法预知自己的人生能走多远,但是,正像杨绛说的,“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会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和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当我们慨叹人生几何的时候,是否愧对和遗憾曾经的过往?

杨绛终身与书为伴,平生喜爱看书与写作,孤单的晚年更是如此。她看似形影孤单,精神却非常丰富和充实,内心强大而坦然。她的心里装着一个特立的世界,她本身也是一个特立的世界。她凝结人生精华,所散发出的,始终是知识的力量和品格的芬芳。她与世无争,心静如水,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把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归于精神。这便是她的人生哲学。

我们是否也能够炼出自己的香精,榨出生命的香味来?

读《杨绛《我们仨》有感


读杨绛《我们仨》有感

看罢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总觉得要写下点什么!不写的话,就好像有一件心事没去完成一样,深夜也难以入睡!这就如同我每去一个地方,总要留下几张照片,以证明我来过

说实话,看先生的《我们仨》只花了我很少的时间!我是礼拜天去图书馆借的这部作品,昨晚深夜的时候就已经看完啦,而这一切只因我沉迷于先生的故事中,难以自拔!而在看完的那一刻,我却有一股巨大的冲动,一定要写一篇读后感,一定要写!所以说,在夕阳下沉的这个时候,我坐在窗户边写下这篇读后感!以证明看完这部作品后,我曾有这样的感动,心悸有如此颤动过

要我来说,先生的这部作品是谈不上伟大的!因为它毕竟只是一部甚为简单的回忆录!或许用动情来形容更为贴切!对,是这样的,这是一部绝对的动情之作!是一位已达九十二岁高龄的老人,面对着丧夫逝女的巨大悲痛,在床榻前完成的动情之作!先生以她那纯朴的语言将读者们拉入到她的生活中,感受她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所以在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先生对逝去亲人的无比追忆与怀念,甚至于为之落泪!而就我个人而言,当读到作品最后时,我仿佛感觉到先生一下子变成了一个趴在床上不断啼哭的婴儿,她需要亲人的怀抱,她需要亲人的温暖任身边的人在怎么相劝,她却始终啼哭着,因为她太思念她的亲人啦!是那种痛彻心扉的思念!所以我说,这部作品撞击着读者的心灵,澎湃着读者的真情

一对夫妻,一个女儿,构成了先生的一家!这确实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家庭!但是,这也是一个悲情的家庭!起先,我并不这么觉得,只是在读完整部作品后,我才发出这样的慨叹!我总结了一下,这种悲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我该说,先生的一家始终颠沛流离,从国外辗转到国内,而后在国内又不断地移居,只是到先生年老时才有了一个稳定的居所!是啊,先生家庭的这一路上,饱受了太多的心酸痛楚,而这又是常人所无法体谅的!第二,我该说,先生并没有一个快乐的晚年!事实情况也确实是这样的,当先生与丈夫钱钟书还在世的时候,他们那被先生喻为此生唯一杰作的可爱女儿便因病先离他们而去!一年后,丈夫钱钟书又离先生而去!此后,在这个世上便徒留先生一人,孤独地承受着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想想,一个年过九十的老人是如何一个人承受着这巨大的悲痛的!我们虽能想象的出,但我们绝不会理解出先生的痛楚!!!

细看书中,先生无比的怀念着自己的女儿!那书中所描写的场景一一再现,让我们感受着一个平凡母亲对孩子的百般疼爱,看出一个可爱孩子对母亲的万般孝敬!而当女儿真的离自己而去时,先生便将对女儿的思念幻化成了这部作品!因为在一开始,先生并没有写回忆录的想法,反而是自己的女儿在生病住院期间一直在写着《我们仨》,只是后来女儿离去,先生为完成女儿的这一心愿才下笔写这部回忆录!而我们所要清楚知道的是,当时先生的身边已没有了女儿,没有了丈夫,只先生自己

我在想,先生写这部回忆录就只是为了单纯的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吗!想必没这么简单吧!先生或许是在用她的方式叩问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始终铭记一个永恒的话题:亲情!是啊,伟大、无私的亲情!先生的家庭是那么的平凡,但为何当我们这些读者去拜读时,仍会被深深地打动呢!我想,这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也一直怀有着一份亲情!只是我们都太过于遗忘,只是在被别人感动时,我们才想起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庭!人啊,为何一定要这样呢!难道一定要等到失去后才学会珍惜吗?

最后,我得说明一下!先生的《我们仨》是指丈夫钱钟书,女儿钱媛(先生与丈夫都叫女儿为阿圆)还有先生自己杨绛!而我为何要称呼杨绛女士为先生呢!其实是这样的,我看完这部小说后,查阅了相关的资料,我看到很多的读者都称呼杨绛女士为先生,想必都是为了表达心中的那份崇敬之情吧!所以我也沿用着这个传统,称杨绛女士为先生,同样,也是为了表达我的崇敬之情!还有,作品中有一段写的极为动情,也倍为伤感,看到这段话时,我的心中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凄凉!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乐乐地一起过日子。

人世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此刻,夜幕已经降临,略有凉意!从窗户向外望去,校园里的路灯都已亮起,为步行的人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关于《一百岁感言》的读后感


【篇一】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读后感:炎热的夏季,读到杨绛先生的《一百岁感言》。如醍醐灌顶,清凉直入心扉。全文一如杨先生文章的风格,朴实无华,字字珠玑。一位百岁老人的人生感悟,那是一个世纪的生命感悟。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与先生相比,我还在红尘之中,喜怒哀乐都是不由自主,很多事看不破,想不开,猜不透,所以烦恼忧愁不寻自来。常常让自己的生活有时会暗淡无光。想想先生的话;世界是自己的。过好自己的生活吧,用心装点属于自己的世界就好了。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读到这里,想,先生真是活明白了。有时我们会怨自己长得不够漂亮、不够富有、不够聪明,想想这千百年来恒古不变的定律,就明白了,人不可太贪心。珍惜自己拥有的,知足常乐吧。

【篇二】

近日,读杨绛的《一百岁感言》,颇有感触。杨绛在文章中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文中的两个“到最后”,是她内心世界的剖析和解读,也是她对人生过往的归纳和总结,句句都触及到生命的本质。

也许你认为,她的观点里面有些宿命的成分;也许你觉得,这只是她的一管之见,没有什么代表性。可是,作为一位百岁老人,作为一位富有才情的知识女性,她的这种领悟,至少是肺腑之言,至少是洞察世事的人生体验,如果说够不上你所认为的什么人生真谛,那它至少是真话实话,她不会参假。

杨绛曾著有《我们仨》一书,书里记载和讲述了其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和情感故事。人们知道钱钟书,却未必知道杨绛。杨绛贤淑聪慧,甘为嫁衣。钱钟书是个书痴,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甚至到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是夫人杨绛一直扶持他,陪伴他,照料他,她始终融入并拥抱着钱钟书这个“围城”,没有也不愿意走出来。

人不到一定阶段,是不会盘点过去的;人不到一定年龄,也是不会沉下心来思考人生的。因为,人是带着梦想来的,是带着新奇来的,从年少到年老,总想潇洒走那么一回。人是一种过活,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理解,只有吃过了馒头,才知道馒头的味道,哪怕是摸着石头过河,哪怕是头撞在了南墙上。酸甜苦痛总要个人去感知,喜怒哀乐总得自己去体验,别人代替不了,也代替不得。

既然自己的人生自己走,别人的体验当然也就代替不了自己的体验,我们不可能沿袭和套用别人的老路。但是,别人的人生经验可以借鉴,他人的精神成果可以分享。当我们面对同样一个世界,同样需要寻求生命本真的时候,那些先哲们,许多大家们,其实已经给我们留下了答案,他们的人生感悟,是历练成真的思想精华,是赖以传承的文化瑰宝。

滚滚红尘,世事变迁,浮躁的往往是人心;诱惑世界,物欲横流,纠结的往往是心态。人啊,都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或喜悦或忧伤,或逍遥或沉重,或盲目或轻浮地过活,何时能够沉淀内心,不随波逐流,不为杂念所困,不为繁碎所累,认认真真地做回自己,聆听和感受一下宁静的内心,明白自己的来去和归路?

世事维艰,静观人间沧海桑田;千古昭昭,闲看天上云卷云舒。虽然我们达不到也不必追求这种超然的境界,但我们深知,每个生命总有了结的时候,每个人生总有走完的那天,人生的经历不同,其生命的精彩程度和价值份量也不相同。尽管谁也无法预知自己的人生能走多远,但是,正像杨绛说的,“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会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和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当我们慨叹人生几何的时候,是否愧对和遗憾曾经的过往?

杨绛终身与书为伴,平生喜爱看书与写作,孤单的晚年更是如此。她看似形影孤单,精神却非常丰富和充实,内心强大而坦然。她的心里装着一个特立的世界,她本身也是一个特立的世界。她凝结人生精华,所散发出的,始终是知识的力量和品格的芬芳。她与世无争,心静如水,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把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归于精神。这便是她的人生哲学。

我们是否也能够炼出自己的香精,榨出生命的香味来?

注:杨绛女士,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7月17日,祖籍江苏无锡,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唐吉歌德》、西班牙流浪小说《小癞子》等译著。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她不为名利所动,不受来访干扰,甘愿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着清苦而平静的生活。她将自己和钱钟书的全部稿费和版税,捐献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励基金,表现出了崇高的思想境界。

【篇三】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篇四】

我以为,人世间最充满智慧的人其实是孩子和老人,孩子天真烂漫,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老人饱经风霜,知道自己不需要什么;而那些雄心勃勃、不可一世的青壮年们,许多被红尘迷花了眼,使尽了浑身解数,对身外之物汲汲而求。

古人云“人之将老,其言也善”,谚语也说“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因此,我敬重人瑞们的真言,愿借以犀利自己迟钝的目光、宽广自己狭隘的心胸。

我从天马兄的博文中看到了杨绛老人的《一百岁感言》,自然欣喜。

杨绛,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所工作。著作有《洗澡》、《干校六记》、《我们仨》以及96岁成书的《走到人生边上》;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杨绛生于1911年7月17日,属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发生辛亥革命,她于是和中华民国同岁。在她102岁生日之际,能读读《一百岁感言》,应该是人生快事。

然而,读着读着,越读越觉矛盾和不对劲,除“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这种略为积极的心态我比较认同,余者许多不敢恭维。例如,当一个百岁老人,连衣食住行也要仰仗他人照料,怎么还可能说出“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之类不合时宜的话?既然“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又怎么会愤世嫉俗的感叹“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云云?至于“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之类的话,更不是一个尊重自己名节的大家说得出口的,难道她暮年发《感言》也是“自欺欺人”不成?再说,即使真有《杨绛百岁感言》,也该2011年发表,不该最近才出现呀。

终于看到有消息说,人民文学出版社通过官方微博澄清,这篇文章的开头几句,“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确实是来自《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但后面诸多人生感悟系拼凑而成。

我从未认真读过杨先生的著作,因此也无法从她的写作风格来分辨其真伪。但细读再三,越发感觉人文社的说法成立。

我喜欢阅读,但不喜欢读流行。据说,此《感言》在网络上疯狂流传,也与其被李开复等大V转载有关。呵呵,国情如此!

我热爱文学,但受够现代作品瞒和骗的肆虐后,宁肯陪伴古代的文豪们,屈原、陶潜、李白、苏轼、辛弃疾,嬉笑怒骂,直抒胸臆,何等痛快。

经此一事,又长一智。为便于与天马兄日后一起交流,看来,我应该虔诚地拜读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了,那才是她的作品。

【篇五】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先生在《一百岁感言》中这样写道。读罢杨绛先生这篇洗濯心灵的感言,疲惫和浮躁都在文字中乖乖地驯服,顿觉夏日清凉无比。相对于杨绛先生的淡然处世,我们还只是莽撞的小青年。

多少人热衷于追名逐利,找不到心灵与生活的平衡点,找不到欲望与现实的平衡点;多少人忽视了家的真正含义,被物质操纵了心灵,被欲望出卖了灵魂……其实,人生精彩不精彩,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就如大海一样,波澜不惊的时候多,纵然狂风袭来,波涛汹涌,波澜壮阔,也终归恢复平静。生活也亦如此,不必非要轰轰烈烈,不必非要一鸣惊人,不必非要丰功伟绩,只要找到自己价值所在,只要活出生命的价值,就是精彩的人生。保持平常心,保持平静心,保持平和心,一如杨绛先生那样淡泊人生。

第一次知道杨绛先生的大名,是在《围城》附录——《记钱锺书与〈围城〉》里。《围城》自1980年在国内重印以来,许多读者对大师诙谐的语言文字拍案叫绝,引来非常关注。杨绛应胡乔木建议写《钱锺书与〈围城〉》:杨绛略书钱锺书的经历、家庭背景和他撰写《围城》时的处境,并为《围城》做详尽的注解……她的笔触平静而柔和,她注重细节,从容地叙述,娓娓道来。从而引起我对她本人及其作品的关注。

杨绛,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7月17日,祖籍江苏无锡,1932年毕业于苏洲东吴大学。1932年春与钱锺书在清华初识,1933年订婚,1935年结婚,两人同去英国留学,1937年秋同到法国留学,1938年秋同船回国。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她的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及长短篇小说、文学评论和戏剧等,主要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晚年的杨绛一直笔耕不辍,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

我喜欢她读她的作品,也羡慕她和钱锺书的爱情,更敬佩她对待人生的态度。回顾杨绛先生的个人生涯中,她与钱锺书既有过在国难当头惶惶不可度日的艰难岁月,也有过“文革”中被作为“资产阶级学者”揪出来批斗的刻骨铭心的经历。或许杨绛先生这一生最值得自豪的便是她与钱先生的爱,那一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承诺,是她和钱锺书相濡以沫厚重的深情,是他们精神上心灵相通,生活中悉心呵护。是这爱支撑了她,是这爱让她甘心付出,因为她知道自己最爱什么,最想要什么。在心爱的女儿、挚爱的先生相继离世以后,杨绛先生的痛楚可想而知。三河里的寓依旧是水泥地、白墙,家具简陋,而曾经的“我们仨”只剩下她独自一人在整理《钱钟书手稿集》。整理完《钱钟书手稿集》,杨绛先生为满足女儿遗愿,又以她的视角写出了《我们仨》……她把自己和钱锺书的稿费和著作权都交给清华大学托管,2001年成立“好读书”奖学金,资助成绩优异却家境贫寒的学生。12年来,这笔奖学金已经累积到近1000万元。

从名门闺秀到文学大家,杨绛先生经历无数世事变迁,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依然保持从容恬然,低调温和,淡泊名利。

[关于《一百岁感言》的读后感]

读《百年孤独》有感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题记

《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本书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于一九八二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马尔克斯很重要的原因是于此书的创作而来。

本书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

本书人物关系复杂,但作者的用词精准及别具一格的人物塑造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本书的线索应是梅尔基亚德斯,他的预言以及家族人世世代代都苦心翻译的羊皮卷。

或许这便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若你不看到最后,你永远也无法想到结局。

《百年孤独》的最后一代人,还未得以啼哭便被蚂蚁吃掉,这个长着猪尾巴的孩子,这如同家族的祖先出生时一般。

这样的情节,怎能不令人震惊?

而经典之所以能被人们一代代传诵不仅仅只是辞藻华丽,情节环环相扣。

更重要的是其背后蕴藏的含义,不仅适用于作者创作背景下的时代被用于今天也无不妥。

就是在不知结局是如何时要好好生活。

即使生活处处不如意,但在最终的时刻没到来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而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布恩迪亚上校去世时,他的感受。

每天都是星期一,每一间屋子都是一样的,若要说这其中的寓意,恐怕是说若你一直虚度光阴。

那么时间对于你来说,只不过是一直停在那,因为每天都是星期一。

若是每天晚上的星辰都是一个模样,那么天空就显得单调。

那些仰望星空的人眼里不再有欢乐只存在着,一如昨日的呆滞;每天早晨的光束爬进窗户都以同样的角度同样的线条感,但人们却无法察觉,并且从中跨出来,那是何其的悲哀。

但就如同这本书中的一句话,也就是本文的题记来说: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漫长的旅途,每天的日落都是一样的,真正改变了的是你的心灵,在于昨日的沉淀,以及明日的幻想中存活的今天是你看世界的角度。

在坎坷中奔跑,在欢笑中遗存,痛苦飘洒一地,泪水沾满衣袖。

我们累,却无从止歇,因为这世界还在走。

那些为追求一时的爱情而迷失了自己的人们,爱情也抛弃了他们,只剩下对对人性的考验;那些心中想掌控一切的人,到最后只是被遗忘在角落里,当人们发现她时记起他名字的人,只有坟墓中的人;那些生活在自我幻想生活中的人,最终被蚂蚁吃了去。

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