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的遗产》之读后感2000字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作品中的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最好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文章的方式,将阅读中的体验记录成文。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也许下面的“《阿波罗的遗产》之读后感2000字”正合你意!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技是什么?航天是什么?似乎只是电视上火箭发射的滚滚浓烟,只是报告厅里老院士的滔滔不绝。航天科技在我们的生活中似乎是遥不可及,直到读了《阿波罗的遗产》,我才猛然醒悟,原来这些看似遥远的高科技,以及它们背后闪耀的精神渗透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六次阿波罗行动带给人类的科学进步自然是不用多说,月球表面特性、物质化学成份、光学特性被逐一揭示,宇航员还利用仪器测量了月球重力、磁场、月震的数据,科学界对于月球是如何形成的达成了共识。然而它对技术的进步影响更大,十年间,太空行走、交会对接、多人多天太空生存、月面软着陆、地月往返月球车等技术难关被逐一攻克。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多的技术难题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得到解决,而耗资却如此之少,仅占美国联邦预算的百分之五。

而且,有谁知道民间气垫式运动鞋的中空吹塑成型制造技术、食品冻干技术、医院使用的计算断层扫描和核磁共振的图像处理技术等等都是来自于遥远的阿波罗计划?阿波罗计划对社会的影响更多还是潜移默化的。 然而,每一个传奇铸就的背后都凝结着无数人默默付出的汗水,如此庞大的工程必然离不开无数人默默的付出。实现奇迹的主要原因在于人而不在于技术。技术史学家认为,阿波罗的成功应归功于一场管理革命,它把政府、工业界和大学凝聚在一起。新的体制和方法指导着50万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为同一目标工作。我们难以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合作,实现这样的合作又需要怎样的凝聚力。孙武早以一言蔽之: 上下同欲者胜。现代社会是个合作的社会,很多浩大的科学工程都是靠着无数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共同的努力来完成,人类三大科学计划中的哪一个不是如此呢?曼哈顿工程的组织者奥本海默就大技术工程曾说:我们知道,避免错误的唯一办法是找到错误,而找出错误的唯一办法是集思广益。 时至今日,阿波罗已经变成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成为勇气、理性与探索精神的同义词。

美国总统肯尼迪说:我们决定登月,我们决定在这个十年间登月。不是因为它们简单,而是因为它们困难。当美国这架大机器刚刚启动时,必然会面对许许多多的难题,有前文提到的技术难题,也会有人力物力财力等等的问题。美国能如此快速而有效地解决如此多的难题,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献言献策。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在家里,我们也许是被父母小心呵护的宝贝,也许习惯了家中以自己为中心的生活。然而走出家门,我们也就立刻被淹没在茫茫人海中,也就是地球六十亿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立刻没了踪影。一比六十亿,数学上已经近似于零,但是五十万个一,就可以把十二个宇航员成功送上月球!我们要面对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三个人的小世界;怀着远大理想的我们,总有一天要走出家门,走进社会,甚至走向世界,以自我为中心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50万人的努力,最后也只有一个阿姆斯特朗接受人们的敬意,更多的人在喜讯传来时只有自己到酒馆里碰碰杯。自然,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都希望自己的名字能载入史册,尤其是在自己付出相当的努力之后。

虽然给人类带来光明的爱迪生被永远铭记,但是有谁记得无形中改变我们生活的电脑电视电冰箱的发明者呢?难道就可以因此否定他们的伟大贡献吗?当然不能。我想,人们在享受着冰箱带来的便捷,也许这就是对其发明者最好的肯定了。无数奉献者的汗水积成长河,人类社会也许也只能前进一小步;但正是因为有这一个又一个小步,才有了历史长河的源远流长,波涛滚滚永不停息。热爱科学固然是每一个科研人员必备的品质,是否甘于寂寞,愿意无私奉献,也决定了他能否取得不朽的成就。 阿姆斯特朗站在月球上,面对着用一个大拇指就可以遮住的地球时,并不觉得自己是巨人,而感叹我感到非常,非常的渺小,也许是因为看到宇宙面前人类的渺小,但是否也可以理解为感觉到自己个人力量的渺小?他清楚地知道,他只是站在明处的那个人,在他的背后,有无数默默无闻的人,他们一直为了这一伟大的目标而努力着,他们怀着对科学的无限热爱而努力着,他们甘于寂寞、勇于向未知领域进军。人们总是把对伟大事业的崇敬投射到看的见的那个人身上,殊不知默默在幕后付出的人才是最伟大的人! 我感到非常,非常的渺小。

阿姆斯特朗由衷感叹,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世界地图上,我们连一个点也不是;在宇宙中,人类还不如尘埃。但没有我们每一个人的渺小,何来世界的强大?虽然我非常非常的渺小,但我们可以非常非常的伟大。正确认识自己的渺小,乐于为科学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才有可能终有一天像阿姆斯特朗那样迈出一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大地之灯》的读后感2000字


《大地之灯》是七堇年19岁时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讲述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出生的两个少年非同于常人的成长历程:卡桑,在雪域高原深处长大的孤儿,父母在一次朝圣的途中因车祸双双遇难;简生,父母为北大荒的插队知青,出生不久被急于返城的父母遗弃,直到十岁时被接回大城市,母亲却因为受贿案件自杀。年幼的简生遇到美术老师淮,让他的人生走进一段新的岔口。简生长大后又偶遇卡桑,并将其带回城市,作为养女。两个有欠缺的少年,不同的时间,在不同人的庇佑下长大,并完成自我内心的救赎。

这本书的作者属于80后人群,很多不明就里的人看到这个数字就会很自然的想到滥俗的言情小说。但七堇年用自己的坚持和尽心证明了她对于文学的决心。

没有华而不实的辞藻,没有堕落的非主流,没有虚伪的美学,更侧重不同年代和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巨大影响。在书的开头,她用西藏风情这样一个大多数人好奇却也陌生的地方引出故事,冰寒的天地,虔诚的藏民,忠猛的藏獒,羊群,天葬的风俗,寂冷的黑夜高原。后来,又陆续引出尼泊尔,中国东部,引出不同人物的命运纠葛。

或许这本书不只是严肃,而是悲剧。

简生,从小被父母抛弃,十岁的时候被亲生母亲接走,然后度过了苦闷的青少年,在他眼里,那段时间每天陪伴他的只有痛苦。淮的出现是他尚且幼稚的心灵窥见光明的天使,他把淮当作自己的老师,而后是母亲,后来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他幻想淮成为他的妻子。但事实毕竟不是童话,后来他辗转认识了了辛和,并与他结婚。但他一直固执的相信,他爱的是淮,他的心理只有淮,甚至于他娶辛和也是因为他看到了淮了影子。再后来,为了弥补生命的缺憾,他收养了卡桑。在故事的最后,他固执地离开辛和,坚决去照顾淮。那样的痛楚和坚毅的决心是可以震彻我们的内心的。完成这一切,他给辛和打电话说,我想回家。辛和说,我一直在等你回来。

辛和,努力维持着与简生之间的平静以及和睦,她始终进入不了简生的内心,她也始终是活在表面的配角。她爱着简生,她看着简生痛苦而又无能为力。面对简生的离开,她也只能无奈的接受。一个渐入中年的女子,丈夫因为另一个女人而离开自己,长达一年。这样的苦痛也绝非一般,他对简生的爱是疼痛式的,因为疼痛而持久,并且一直迁就。

卡桑的人生满是分离,阿爸阿妈、爷爷、晋美、叶蓝相继离去,后来与简生和辛和解除了养子关系,逃离与迦南的婚姻年幼时被强暴,后来遇到好心的简生夫妇而有了新的人生。她为新的生活而努力,并且取得学业的进步。但她毕竟也还是长大了,她遇到了迦南。做爱之后成为迦南的另一任妻子,辗转到了尼泊尔却没有名分。这样的婚姻不要也罢,她靠叶蓝逃回北京,依旧孑然一身。她的人生艰难而又痛苦,尽管在青少年时看似光鲜,但在内心深处她有自己无法抹平的伤疤,在暗夜里独自舔舐亲人死去的伤口。

淮,她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人生,并且不会跟简生交错。在简生还是孩子的时候,她那样善良地去接受简生并且照顾他,没有任何血缘和物质的关系。她认真扮演一个老师的角色,同时还有母亲的角色,引导少年简生长大成人。简生长大,她也结了婚,但最后这婚姻没有完美。在她生命的末尾,只有年迈的母亲陪在她身边,躺在昏暗房间的床上,无奈等待死亡。那时,简生来了。在她命途的冬天,简生用宽阔的肩膀挑起她生命的重量,后来她的身体越来越糟,视力模糊,活动障碍,无法自主呼吸,被迫裸露,浑身插满仪器。直到最后,瞳孔放大,心跳和呼吸全部停止。她安静下来,如同是安睡。这样一个善良安静的女子以这样的方式告别叙述,留下沉重。

在书的末尾,七堇年写道:现在完成的这本书,仅仅是这样一个开端。写的过程当中,我用了全部心思与精力去构架。其中有不可避免的无力和缺憾。但我依旧觉得这对自己的努力是一次比较尽心的交代。尽管知道困难但我仍旧希望它能够成为一个告别。一如刚才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能真正举重若轻起来,至少在表达上,该是多么好。

合上七堇年的《大地之灯》,在心中的感触还没有降温的时候,在那些岁月的痕迹还没有结上霜雪的时候,心中是这样的安静,就像是行走之后的旅途中,翻看一组组照片。这是一本沉重的书,在序言中,安波舜说,她的写作姿态和对语言的膜拜,预示着我们的严肃文学在隔代复苏。书的质感和油墨的香气,拿在手里的真实感,以及内容的厚重感,使它成为不拘泥于青春文学的里程碑式的著作。事实也的确如此。

封面上的巨大莲花依旧静美。

《幸福的方法》之读后感2000字


你幸福吗?

也许你会问我为什么会这么问呢?幸福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吗?

幸福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就是因为它简单,所以有很多人忽略了它,得到的不是真正的幸福,而是幸福的假象。也许你就会问我,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呢?

本-沙哈尔博士在书中写道: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在商业中,钱是衡量标准,用来评估资产与债务、利润与亏损,所有与钱无关的因素都不会被考虑进去;在人生中,幸福感是衡量标准,负面情绪是支出,正面情绪是收入。当我们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就是在幸福这一至高财富上获利了;当我们长期处于抑郁中,则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情感破产。

人们也许会说成功就得到了幸福。其实,成功并不等于幸福!成功获得的只是心灵上的放松和解脱,这种解脱给人带来了真实的快乐,但并不等同于幸福,只是幸福的假象。这就好比一个人头痛好了之后,他会为头不痛而高兴,但是这种喜悦只是来自于痛苦的前因。因而很多人便把这种喜悦、解脱误当做是幸福,从而造成了幸福的假象。

本-沙哈尔博士在书中讲述了他自己亲身的一个经历,便是他16岁时获得了以色列的全国壁球赛的冠军,他认为他应该获得了幸福,但是实际上没有。他为了准备比赛,节制了一个月的饮食,他曾暗自发誓,在比赛结束后一定大吃几顿垃圾食品。当他比赛结束后,他真的跑到商店去买了两个汉堡包,但是此刻他并没有得到快乐,反而是一种失落,一种空虚。他看着手中的汉堡,发明了四种汉堡人生模式:

第一种汉堡,口味诱人,但却是垃圾食品。吃它等于享受眼前的快乐,同时也埋下了未来的痛苦。这种及时享乐,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便称作是享乐主义型;

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里面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后将更健康,但是吃起来很痛苦。这种牺牲眼前幸福,追求未来的目标,便称作是劳碌奔波型;

第三种汉堡,最糟糕,既不美味,吃了还会影响日后的健康。这种对生活丧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幸福,也不对未来抱期许,便称作是虚无主义型;

第四种汉堡,则是最好的,既美味,又营养。这种既享受当下做的事,又可以获得更美好的未来,就是幸福型。

既然成功并不等于幸福,那么幸福感决定因素主要有哪些呢?一是遗传基因,二是与幸福有关的环境因素,三是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行动。

现实中大多数人属于劳碌奔波型,这主要受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的影响。当学生取得优异成绩时,就会受到来自学校、家庭以及周围人的奖励或者鼓舞;当职工工作出色时,也受到了老板的奖励和他人的羡慕。这就使得人们习惯去追逐更高的目标,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终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

我们常常发现身边的人虽然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但是却闷闷不乐;或者是听到并且我们认可有钱人并不一定快乐的观点。仔细回味我们从小到大的生活,从开始上学起,我们便不断被灌输一种思想,我们要好好学习,要取得好成绩,这样才能找到一个好工作。于是,我们便在追逐成绩的提升,希望得到父母、老师以及周围人的认可与赞扬。但正是在追逐优异成绩的同时,我们受到了来自考试的恐惧以及巨大的压力,忽略了学习中也可以得到快乐,我们更多的期盼是下课、放学和放假。本以为上了大学便可以好好地玩了,但是事实上大学的压力也不小。面对如今的就业形势,可能很多人都在为找到一个好工作而烦恼。而当我们找到工作后,又是处于同样的状况。为了能有较高的薪水以及职位的升迁,我们又不断地强迫自己努力,去追逐那些物质上的满足,却以背负巨大的身心压力为代价。即使我们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有很多钱,有车有房,我们也不一定感到快乐。我们在享乐一段时间后发现原来这并不是幸福。大多数人都处在每天忙碌奔波,但最终却不知奔波究竟是为了什么。

本-沙哈尔博士说道:在追求有意义而又快乐的目标时,我们不再是消磨光阴,而是在让时间,闪闪发光。

这样,很多人就会在愁闷什么工作才能达到这种幸福的生活呢?主要有三个问题:一、什么带给我意义?二、什么带给我快乐?三、我的优势是什么?当我们反思这三个问题并找到答案时,便就是找到了幸福的工作。工作也有三个层次:赚钱谋生、事业、使命感。只为赚钱谋生的人关心的只是工作所得到的报酬,并且期待的主要是节假日;把工作当成事业的人,不仅关心财富的积累,而且还关心事业的发展以及个人升迁的可能性;而把工作作为自己的使命感的人,最关心的是工作本身,工作给这些人动力,给这些人快乐,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在工作中自我实现,获得充实感。你想得到的是哪种工作呢?呵呵记住,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快乐并有意义的活着,便是最大的幸福!

《寂静的春天》之读后感2000字


20世纪60年代初,由蕾切尔卡逊撰著、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作序的《寂静的春天》面世。这部由17章28余万字精心建构的绿色经典,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解,反对人对自然的控制,其根本宗旨是警示人们:人类已经失去了预见和自制的能力,它将随着毁灭地球而完结。美国华盛顿大学肯尼斯肖克莱博士认为:卡逊1963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可以看成是学院环境伦理学的下一个分水岭。这本书描写了大量使用杀虫剂和其他污染物质对环境越来越多的可怕影响。卡逊的著作引发起新一代的活动分子关注环保事业。它帮助我们认清了我们对自然价值的认识和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应有的根本转变的需要。

若干年后的某一天,春天到了,村落里一切声音都没有了,没有蜜蜂嗡嗡飞来,没有家畜嘶鸣,没有小鸟歌唱,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营田野、树林和沼地。这不是魔法,也不是敌人的活动使这个受损害的世界的生命无法复生,而是人们自已使自已受害。蕾切尔卡逊为我们虚构了这个城镇,她指出,如果我们继续不当地使用化学药品,这些也许会成为事实。

作者称杀虫剂为杀生剂,因为在它杀死害虫的同时,侵害着居民的健康、动植物的生长、大地的景观。新情况产生的速度和变化之快已反映出人们激烈而轻率的步伐胜过了大自然的从容步态。杀生剂甚至反而造成了害虫的猖獗。于是,人虫之战即刻打响。作者用血淋淋的事实,希望唤醒无知、愚昧的人们,不要再用使用蛮力,来对付也是地球一分子的昆虫、植物。也呼吁我们,要尊重生命,谦卑为上,不要自以为是。否则将有一天,会为人类带来无可挽救的灾难,毁灭性的灭亡。

事实上,大多数人们并不清楚杀虫剂的危害因为人类为了更方便的生活,而许多事实的真相,也被隐瞒和蒙蔽。生活里,清洁剂、芳香剂、洗洁精等,更是变成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但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这些物质会为我们,带来怎样的后果,只有方便和效果,被商业化的宣传和推销。正如作者所说,我所争论的是我们把有毒的和对生物有效力的化学药品不加区分地、大量地、完全地交到人们手中,而对它潜在的危害却全然不知。我们促使大量的人去和这些毒物接触,而没有征得他们的同意甚至经常不使他们知道。这不仅是不公平的,也是非人道的。

我们适应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慢慢地将自然界掠为己有,甚至以战胜自然相标榜,向自然界贪婪地索取,将自然环境肆意破坏。从全球来看,冰川融化、臭氧层破坏、酸雨、物种灭绝等让世界的未来危机重重;从国外来看,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米糠油事件、水俣病事件、痛痛病事件、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墨西哥液化气爆炸事件、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让人们无不谈之色变;在国内,沙尘暴肆虐于京津地区、水葫芦泛滥于长江流域、紫茎泽兰为祸于西南边陲、泱泱中华正日益为用水问题大伤脑筋。。。。。。公害事件的发生愈演愈烈,人们在危机面前无助的呼喊声此起彼伏。当第一次看到这些时,不会有人愿意相信这是所谓的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后果,我们一定不愿把责任归咎于自身,我们甚至不会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但事实证明,这仅仅是开端,出乎意料的事情正在地球的各个角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全面的爆发着,而且是一浪高过一浪。到现在才知道,我们当初的判断都是盲目乐观的,我们把问题考虑的太简单了,我们以为科技带来的只是社会的进步,但实际绝非那么简单。

我们肆意改造地球,其根本在于我们还没有认真地对待生命。我们认为植物不及人类重要,动物不及人类重要,我们喊出以人为本的口号,但是地球不仅仅是人类的,也是其他动物的家园。我们必须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地球,我们只是地球的使用者,而人类常常误以为自己是主宰者。我们没有足够认真地审视与我们相同的生命个体。但只有通过敬畏的态度来对待生命,我们才能希望在昆虫群落和我们本身之间形成一种合理协调和平衡的支点。

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学着尽量全面的去思考问题,从沉痛的教训中逐渐养成谨慎的行事习惯,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决不轻易地去改变自然生态环境原本的和谐。蕾切尔卡逊女士如此告诉我们:透过新颖、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方式,尝试去解决和其它生物,共享地球会产生的问题。人类唯有更谦卑、尊重大自然,反省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停止错误的方式,才有可能挽救人类自己。

毕竟,我们是地球的一员,我们还必须生活在地球上,美丽的自然需要用心去理解,就如美好的环境需要用双手去呵护。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