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之读后感1500字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康熙大帝》之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假期在家时看了许多关于康熙的电视剧,我开始对康熙这位皇帝感兴趣,回来后就在读书馆中穿梭寻找《康熙大帝》这本书。

如饥似渴地读完倾慕已久的《康熙大帝》,一位雄才伟略,有胆有识,机智幽默的康熙皇帝跃然纸上。

康熙皇帝八岁登基,十五岁庙谟智擒螯拜,十九岁决意撤三藩,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懂外语,会算术,他的足智多谋和隐忍令人钦佩不已,我不禁要发问"王候将相,宁有种乎?他总是把"恩威并用"发挥到淋漓尽致,常常在打别人一巴掌后再揉揉,被打者还要感恩戴德一辈子,宁愿为他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对霸道不可一世的螯拜,他足足忍了八年,只因他能顾全大局,时机不成熟,只会小不忍而乱大谋。真乃识时务者为俊杰。宰相肚里能撑船。对一个王辅臣,他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赠御赐的银马枪,"兄见枪如见朕,朕见枪如见兄",说到动情之处感动的自己都潸然泪下,一个万民景仰的皇帝能做到此,任有何人能不感动?

康熙帝什么时候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不因奸佞小人的阿谀奉承而洋洋得意,也不因自己的一念之间而发威下令,从来都是得意而不忘形,失意而不灰心。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永远都能爱民如子,深刻体会民间疾苦,救无数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身边的谋士从来不用别人推荐的人,都是自己微服私访时起用的一些落迫之士,而这些人,往往都是智慧极高,又最能懂得知恩图报的人。这位皇帝,也总是叫人捉摸不透,永远给人一种神秘而不得不敬重的感觉。

康熙帝的谨慎无人能及,不管这个人对自己多么忠心,不管自己对这个人多么信任,在背后也总得防一手,也许是性格使然,也许是做为一个皇帝,不得不这么做。无论何时,无论何事,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一切细微的变化和猫腻在他面前都无处遁形。忠心耿耿的魏东亭,一生当中只做了一件隐瞒康熙的事,到最后还是没能逃过康熙的火眼金睛。他的细微与他的谨慎,也许就是所有人对他时敬时怕的原因。

做为一个皇帝,康熙从不强人所难,一代帝师伍次友,既是他的老师,又是他的朋友,康熙从不因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而觉得高人一等,特允伍次友可以称自己为"龙儿",他多么希望自己的良师益友能成为自己身边的大臣,来辅佐自己成就大业,但伍次友翩然一只云中鹤,不愿意受宫廷森严的束缚,康熙也就把他放飞云际,多少人为之婉惜,只有他最能看得开,允伍次友密谏,这一英明决策,后来帮了他多大的忙,所有的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目光深邃。对女人他也是如此,无论是苏嘛拉姑,还是秀儿,对于自己喜欢的女人,如果他们不喜欢自己,他也不会强迫她们,一切按她们自己的意愿来,这一点尤其令人佩服!

对儿子厉,对内臣严,对外臣仁,这是所有大臣对康熙的一致评价,召见大臣的时候,无论他身体适与不适,什么时候都是衣冠整齐,正襟危坐,即使在他晚年身体有恙也是如此,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一直都在这样做。对所有臣子,不管犯了多么大的过错,他都不忍用残暴的刑法或过严重的惩罚,螯拜,明珠杀一千次都不为过的人,他都能宽恕,免他们于一死。对自己的儿子,他却从不心慈手软,一个十三阿哥,一关就是七八年。其实在心里,他最心痛的还是自己的儿子。他总是把爱深埋心底,甚至用严来体现爱。真可谓用心良苦!

伴君如伴虎,不管皇帝对你有多么信任,多么怜爱,但康熙大帝中的臣子,人人都地体会到了"天威不测"这四个字的深刻含意,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做一个臣子,什么时候都如履薄冰,因为你不知道皇帝会什么时候发火,皇帝一发火,脑袋搬家随时都有可能,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在争权夺力,因为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让人为所欲为,可以让很多人都把你随便说的一句话当成命令来执行。最最难得的康熙一直都明白,做为皇帝,不是治天下,而是治于天下。从来都不为所欲为。这样的皇帝,真是千载难逢,得之,百姓之福,不得,百姓之憾也!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康熙大帝读后感600字


康熙大帝读后感600字(一)

峻月河的【康熙大帝】,既不同于清史演义,也不像宫廷演义,出版社以及他本人是把它定义为历史小说的。因为虚构成分多,历史上的很多史实在这本书里并不能看到。那么,这部书的看点在哪里呢?我觉得应该注意几个主要人物,以及由这几个人物所贯穿的故事情节。

先说康熙,这个曾被后人号称为千古一帝的清朝皇帝,其作为确实不同凡响。八岁登基,十六岁铲除政治对手权臣鳌拜,十九岁清三藩,不到三十岁就力主收复台湾,此后三次亲征,六次南巡,个人功业彪炳史册。更难得的是,康熙一生中并没有多少被后人诟病的事情。

所以,看【康熙大帝】,我觉得应该把重点放在康熙的识人、谋事、胆略、帝王心术这几个方面。

在识人上,康熙先后从潦倒举子中检拔一出伍次友、明珠、周培公、高士奇一批才俊,从臣僚中检拔一出小于成龙、傅鸿烈、郭琇、陆陇其、魏东亭等一班能臣,从草莽中检拔一出刘铁成、武丹、穆子熙一班人,从皇子中甄别出八阿哥和四阿哥。同时,也把一批有可能成为贪一官污吏的人员黜落掉。比如,进士科考试过后,他上街私游,发现一名举子口出狂言,说本科自己一定能中,而且还说已经得到了上书房大臣明珠的允诺,等到考官把中试名单交到皇帝手中时,康熙果然看到名单中有那个举人名字,于是提笔就划掉了,跟随的大臣马上进谏,说国家取士有法度,不能仅凭某人那一句话就随意更改,康熙马上说到:我岂是为了他口出狂言,而是看到他脚下踩了一枚测字先生掉落的铜钱。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谋事上,康熙容忍鳌拜专横不法,不与正面冲突,为自己赢得亲政时间;在撤除三藩上,先礼后兵,谋定而动,知人善任,恩威并举,尤其在对待王辅臣父子、傅鸿烈、西疆葛尔丹这些身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极富战略眼光的。

在胆略上,一个撤除三藩、一个稳西疆、一个收台湾就可以看出来。

说到帝王心术,圣明如康熙者也是不够光明磊落的。比如,像魏东亭、索额图,大概还有明珠这样的大臣们的私邸里,都安插了皇帝的眼线。皇帝不相信任何人由此可见一斑,看来孤家寡人四字真不是虚设;在对待索额图、明珠一党一争问题上,康熙皇帝也是视而不见,对于皇帝来说,大臣有一点一党一争未必是坏事,他们可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这比你们一团一结一致糊弄皇上好得多,可以起到监察部门起不到的作用。在对待皇权上,康熙皇帝是最最重视的,其他尤可,唯皇权一日不可旁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也是他破釜沉舟也要撤藩的决心所在。在对待诸皇子们,康熙对待这些皇子们应该说还算是公平的,首先我都给你事做,通过做事来历练、来甄别各人的能力。那么康熙皇帝心目中的接班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从书中隐隐约约的感觉到,应该是敢用事,不越位;有毅力,能循法;善克己,堪承业。皇八子锋芒毕露,对皇权有威胁,拿掉;原太子优柔寡断,做事乖戾,拿掉;长子起非分之想,拿掉。只有皇四子用邬思道计谋:拼命做事,不争是争。最后获得康熙青睐。在对待百官上,康熙临去世前把那些得力大臣统统贬官黜落甚至送进监狱里,目的是即为新皇帝留下人才,又给新皇帝留下施恩的余地,同时也避免那些大臣因拥戴之功而恃功倨傲,新皇帝不好驾驭,真是一石数鸟。

在对待大臣节一操一方面,康熙首重一个忠字,这从对待李光地和编修【贰臣传】就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当时属于大学者,名满天下,尤其是在收台湾上有赞善之功,所以康熙封他为文华殿大学士,但是终其一生却没能进上书房,也就是说康熙没给他宰相名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康熙只取他一个忠心,却不齿他的节一操一。从书上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孝、友、信这些方面行止有亏,被时人所诟病。而对满清入关有大功的原明朝大臣洪承畴、钱谦益等人,康熙全都打入到贰臣传中,给后世走投降道路的大臣一个警示。

伍次友这个人虽然书中着墨不少,但是我觉得人物描写并不丰满。从初为帝师到真相大白,其人始终被蒙在鼓里,我觉得这不是一个识穷天下、学贯古今的潇洒才子缩影表现出来的木讷。尤其是在与邬思道相比,更加明显。

明珠应该是个幸运儿,从他大难不死那一刻就注定了其人必将有后福。从他的绰号琉璃蛋儿,就可以看出这人的为官之道。书中对其人正面描写并不多,反面描写到不少,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但是明珠惯用的手法就是拆毁别人的婚姻,像伍次友与苏麻喇姑,周培公与阿锁,属于十足的小人之尤。本来高士奇也在他的打击之列,奈何高士奇棋高一着,拿皇帝之命封住了他的嘴。在与索额图一党一争中、在任命官吏中,他的故事也不少,描写也很到位,很有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地方,不妨多看看。

康熙大帝读后感600字(二)

【康熙大帝】已经读了两遍,电视剧看了好多次,以我个人的观点,对书中康熙的一生,那是佩服的五体投地。特别是孝庄印象更为深刻,没有孝庄就没有康熙,也就没有康熙盛世。

康熙在少年时便浸泡在权利漩涡中,为他以后执政奠定了基础,少年时在孝庄皇太后的力挺下,继承皇位,之后便和鳌拜集一团一开始长时间的较量。期间失败过,以自己的手段和想法,想一举歼灭鳌拜势力,可惜他败了,败的很残。在大臣面前丢一了面子,使得有些左右不定的大臣慢慢向鳌拜势力靠拢,幸好他有孝庄皇太后,孝庄绝对是一个厚黑高手,很轻描淡写的化解了危机,同时也给鳌拜一个提醒,那就是我孝庄还活着,你们这些大臣别不把我放在眼里。并狠狠的批评康熙的作为,鳌拜势力早晚要铲掉,只是你现在羽翼未丰,欲速则不达,现在要积累你自己的力量,等待时机。

在康熙没有执政之前,为了放松鳌拜集一团一的警惕,康熙是下了功夫的,穿走与京城,与一些学子交朋友。期间有个我个人认为比较经典的情节。一天康熙和近身侍卫魏东亭在街市上,遇到了来京赶考的一个才子,聊的很是投缘,过后魏东亭说,此人今后可以为皇上效力,康熙笑答,此人永不录用。魏东亭很是不解,康熙说,我刚才掏手巾擦脸,无意带出一颗金瓜子掉在地上,此人以为我没看见,便挪脚踩在上面一直没有动身。这样的人如果当官,既是大贪,纵使他才华再高也不能用,不能让他祸害老百姓。

一次在茶馆,忽听外面卖豆腐脑的小姑一娘一唱曲,大概是有冤屈到京城告状的,康熙便把此女叫到楼上,问原因,姑一娘一如此这般把原委告诉了康熙。里面有个情节,这个卖豆腐脑的姑一娘一并不识字,她的唱曲是个文人帮她写的,她们是怎末认识的,原来是文人在街头又冷又饿,小姑一娘一给了他一碗豆腐脑,他为了报恩就给小姑一娘一写了唱曲,康熙拿过唱曲一看,文字功底不错,无意间发现背面有字,仔细一看不由的一惊一喜,原来背面是康熙的老师伍次有先生写给康熙的,用现在的话叫推荐信。康熙立即交代魏东亭,即刻召见此人,并委重任。这个人就这样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得到了康熙的赏识,然而康熙更赏识他的是,此人并没有利用自己老师伍次有先生写的介绍信,反过来他要是拿着介绍信找到康熙,大小炯会给他个差事做,因为康熙的老师在外云游就是为了给康熙找人才,康熙相信自己的老师,也自然相信老师推荐的人。利用手里的介绍信和不用介绍信,让康熙看出了此人的人格魅力,宁折不弯的个一性一,和文人应有的骨气。

《君士坦丁大帝》读后感


《君士坦丁大帝》读后感

文/刘亚玲

在戴克理先对基督徒的大肆迫害中,君士坦丁似乎从中倍生怜悯之情,不论是他的母亲,还是他战前的那场传奇的梦都让他和基督教密不可分。君士坦丁的一生也算坎坷,但这些坎坷磨练了他,在这些坎坷中的种种决断,正是他能得到成功的理由。年纪轻轻的他终于登基为皇,是时候为他所信仰的基督教正名了。仅在后来被他所抛弃的罗马城,就建立两座宏伟的至今闻名的大教堂。这还远远不够,他在只有一片小村庄的拜占庭上建立起了一......

君士坦丁替整个帝国选择了基督教。在他攻占罗马的行军途中,自称看见了太阳中出现一道十字架光芒的景象,并梦到基督叫他将十字架作为军队的军旗。因为战争的胜利,他更热衷于基督教。在戴克里先统治时期,因为军队巨大的军费需求及传染病天花的严重影响的恶性循环由于传染病,人口减少,社会各项活动不能正常进行,税收跟不上支出。

这时候就拿基督教开刀,没收寺庙财产及土地,残害基督教徒。当然经过三世纪的岁月,基督徒的生活和教义已稳固下来,得以定型,因此履受威胁和频遭迫害使基督教社团免于早早瓦解,并有助于克服严重的内部分裂。社团团结:基督教成功把醉心与苦修的人(孟他努派和其他派别)剔除掉。同时也不接纳热衷于思辨的人(诺斯替派)的人。

君士坦丁时代基督教出现了内部争端:在基督教内部出现了关于圣父、圣子、圣灵是否一体的争论。三位一体在君士坦丁的眼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清除了异教皈依基督教的障碍。关于三位一体有很多争议,故而有许多学派,给我留下印象的是上帝的上位论圣父即指上帝的神性,圣子即耶稣,是上帝的血肉化;圣灵即上帝的灵魂,是一种力量。

我觉得这种解释挺好的,简单易懂,符合一体,也确实。但从专业的、有根有据来说,我还是被以下的解释所征服:1、圣经启示三位一体;2、三种位格是分殊的;3、三种位格是永恒的;4、三种位格是合一的;5、三种位格是同等的;6、三种位格是极为奥妙的。

在《尼西亚信条》中,阿里乌学派学说的先驱这体现在就三位一体的第二位格进行的种种争论似乎被有效解决了。但无数针对教会原则的个别要点的争吵出现了,但分歧在大迫害时期并不像后几个世纪教会的凯旋中表现的那样危险,此类问题后来成为永久分裂的原因。

在基督教的内部,许多被欣然接受的东西后来都被发现无法调和。在四世纪和五世纪,人们理所当然对奥利金的学说感到惊讶,教会过去怎能一直容忍他对经文进行的思辨和象征性的解释。还有许多人在教会草创和奋斗时期被尊为教会,但后来被当作半个异端。旧教会的慕道友来自太多不同的地方,文化程度也不同,加入教会的动机亦不同。故无法达到生活与教义的统一。如同世俗所见:那些充满深刻灵性而又能实际奉贤的人则少之又少。

往往吸引人们的则是出于自身而有利的方面:1、基督教强调罪孽之宽恕,灵魂得以永生。2、秘仪,围绕着圣事吸引着人们,如复活节前夜的受洗仪式,这与诸异教的仪式大相径庭,都富有吸引力。3、对于奴隶来说,是因为基督教强调的自由与平等(兄弟般的情谊)。当然这不仅让奴隶心动,往往有许多有追求的人会为了这样的理想而始终信仰他,反对压迫和剥削,在电影《亚瑟王》中,诸位骑士对罗马教会的自由、平等、博爱深信不疑,并坚定不移地为教皇服务,为其守疆拓土。4、对于大部分不足道的皈依者,则盼望的是真正公平发放的数量可观的施舍,特别是罗马城基督教徒的施舍。

有一天走在路上,一位老妇问我知不知道基督教,我冒然的回答知道。她又问我信不信仰基督教,而我回答的是不感兴趣。我想我应该问的是您为什么信仰。在这样的社会中,几乎每个人的宗教信仰都是无,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实行的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可是物质和享受更来的实际,得鼓足了力量奔小康,没有什么来要求人的道德的提升,而更多的人没有失去了解和去信仰他。

以上仅仅只是关于基督教发展阶段的皮毛,肤浅的很。有很多内容我不明白。没看过圣经,不明白《旧约》、《新约》,所以发发读后的所得,证明自己曾经愿意了解过。


《人生》之读后感1500字


读完路遥的《人生》,我第一感觉这分明就是司汤达《红与黑》的再版嘛。《人生》中的高加林和《红与黑》中的于连,这两位主人公都出身寒微,他们胸怀抱负,勤奋好学,才华过人,相貌英俊,颇得女子垂青, 又对现实不满,桀骜不驯,自傲、自尊又自卑。他们的第一次恋爱对象巧珍和雷纳尔夫人都是真善美的化身,但是他俩为了理想,为了更远的世界,都抛弃了自己的所爱,分别爱上了对自己人生发展有利的黄亚萍和玛蒂尔德,妄图攀着女人的石榴裙往上爬。到最后,二人都忍受着良心的煎 熬,并一无所有。

其实,想了想,两位主人公又有所不 同。首先社会背景不同。社会背景对他们性格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高加林生活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巨变的大幕刚刚拉起;于连生活在法国封建社会末资产阶级革命初 期,各种思潮涌起。两者类似的是,都是在社会急剧变化中的环境里。其次,于连在自己疯狂追求私欲,并抛弃道德后又忍受不了内心的煎熬,最终走向人生的自我毁灭。 就我个人感觉,虽然说合理的个人私欲也没有错,但于连的追求,理想成分少,私欲成分多;高加林也有私欲,但理想成分多一 些。你不能说高比于好,因为在当时的时代下,二者都是时代的典型人物。这是历史的局限性,而不能完全归结于个人身上。高加林在浮浮沉沉之后又回到了人生的原点,巧珍也嫁人了,貌似满目伤痛。一个在别人眼中出卖良心的人,是为人所不齿的,但农人淳朴的心又很快接纳了他,他找回了自己的根,又开始了新的希望。

这里,我还想说说巧珍及其所代表的 一些人物。他们或许没有文化,或许看起来很土气,但他们真!他们坚强!他们身上洋溢着人格的芬芳。那是一份淳朴而伟大的 感情,他们的爱没有局限 性,不会因为 物质的变化而改变。他们才真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无怨无悔的人。写到这儿,我想起了我的母亲,一个文化程度不高,脾气很火爆(现在她的脾气被我这么个儿子磨得温柔了)的人。据说年轻时很漂亮,嘿嘿,当然现在也不老一个银行小职员的形象。 我的父亲常对我讲,别看你我文化程度都比你母亲高,知识、思想都比她丰富,可真要是比起为人的那股子真,那股子对家人的纯净与无悔,你我差远了。当时一听也只当笑谈,现在想起,句句真言。是她在我心灵最困苦的时候,别人都认为我不好的时候,耐下性子, 听我这个混球絮絮叨叨,使我逐渐从心灵的阴影中走出来。然而,她这种美好的品质又常为我所忽略,只记得这老娘们,嘿嘿,天天没完没了地和我斗嘴。现在想想,和老娘嬉皮笑脸逗逗闹闹的时光真是美好啊。想起一句话,大意是:知识的丰富与良好的品质是不一定成正比例的,这话放在我妈身上很合适。

再回到书上,我觉得路遥的这个结局很好,留给我无限追念,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开阔。就像黄永玉说过,走路在一个坑上摔了一跤,就要在这个坑边骂它一辈子吗?也如同毕淑敏在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人生没有唯一,不要给自己加牢笼。得到时要珍惜,失去时,也没必要过分悲伤。

当然,最重要的是在自己的人生奋斗过 程中,万不可耍小聪明,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这点上我深有体会,老是倚仗自己会沟通,不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好多事,不要有过多的功利考虑,结交你、认识你,天性使然,同气相求,不为图啥,但到后来你有条件,真帮了我大忙,那么我就感激你。这两天,读多了黄永玉的书,还要引用他的话: 我这一生感激两件事:一认识了许多好人, 并在他们温情下灌溉我的成长;二读了很多好书,让我有了自己的独立的信仰。是啊, 这样的话,人际关系又怎会是负累呢?分明是力量的源泉啊。

还有,我从小在城市长大,每次父亲让我回农村老家看看,都跟上刑似的,觉得和他们没啥共同语言。其实我辜负了多少乡情啊,想来,不免怅惘。以后还是要多回去看看,因为祖辈的根在那里,没有他们哪来的我呀。

最后以张元济先生的一句话结束本文吧: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