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之读后感1500字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读书心得。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仰望星空》之读后感1500字,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的求索、追随。我仰望天空今年9月4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温家宝总理的诗作《仰望星空》。这是温家宝总理送给我们大学生的一首诗。

今年的五四青年节,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建筑成规学院钟厅向同济的师生们做了一个即席的演讲,在这个演讲中他曾提到: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如果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们经常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在《仰望星空》中,温家宝总理向我们解释了他对星空的理解:星空代表着无穷的真理、凛然的正义、博大的胸怀和永恒的炽热。在这充满关怀的浓浓诗意里我读出了温家宝总理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殷切期望。

回头看看大学两年来自己走过的路,想想日理万机的总理对我们的关注与关心,我不禁羞愧赧颜。刚逾弱冠的我们风华正茂,却鬓未改,心先衰:工作的遥遥无期,事业的虚无飘渺,前途的一无定数一大堆现实的难题轻易地击碎了我们年轻而脆弱的心灵。然而我们的大学生活又是怎样度过的呢?一日三餐肉不缺,睡到日上三竿时。就是在这样对未来的担忧和不思进取的现实生活中,本应对社会承担责任的我们很少去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世界的和平发展、平民百姓的生活疾苦。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如果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们经常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是啊,我们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民族和世界的命运将由我们决定,我们是最应该仰望星空的人!

但是,我们究竟怎样来仰望星空呢?诚然,仰望星空不是像张衡那样坐在院子里数星星,也不是八月十五中秋节一家团圆,坐在天台看月亮。仰望天空其实是一个比喻一个隐晦而空明的隐喻,即是对无穷的真理、凛然的正义、博大的胸怀、永恒的炙热的矢志不移的追求,使人们心中道德和理性的呼唤。正如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所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使他敬畏,一个是头上的星星,一个是心中的道德律。

但是,正如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会挨螃蟹夹一样,最先仰望星空的人常常会受到别人的嘲讽和讥笑,甚至是来自专制和强权的迫害。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因为仰望星空而招来两千余年的嘲笑,直到黑格尔才为他争来了一个公道: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底从不仰望天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而马克思呢?为了仰望自己追求的天空,被自己的祖国遗弃,一生飘零海外。

今天在大学里过着安逸生活的我们应该庆幸,我们有着比泰勒斯文明的时代,有着比马克思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在我们的身边有着不止一个仰望星空者:仰望星空的政治家,仰望星空的哲学家,仰望星空的文学家,仰望星空的经济学家他们怀抱着济世报国的理想,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国为民仰望星空是一种理想,是一种信念,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和希望。

我们不再是天之骄子,我们不再是美丽的神话,我们是普普通通的人,我们同来自天南海北,但不管我们生活在哪里,不管前方是通途或坎坷,我们都要生活的有理想,有追求,即关心脚下,又做一个仰望星空的人。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仰望星空》读后感1200字


  仿佛那是一条没有尽头的河流,流向永无止境的远方,奔腾不息却令人向往。仿佛那是一条看不见终点的路,通往若隐若现的高处,探索者的脚步却永不停止。仰望星空,神圣而庄严,向往而崇拜,有膜拜者的肃穆,也有求索者的无畏。
  我想,仰望中蕴藏着向往,像王海一般深邃的真理,像王山一般威凛的正义,像王天一般宽广的胸怀。探索真理的路上,旧的脚印风干了,新的步伐却从未停止……屈原发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呐喊,率先在踏向星空的路上,在别人没有到过的地方留下自己的脚印。如今,温家宝总理也感叹道:“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的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的求索、追随。”那是一种鼓励,鼓励我们勇于探索,敢于超越,对真理无止境的求索。那也是一种警醒:要望向更远处,不能始终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敬畏正义的人都有一根笔挺的脊梁,不为风雨而折,不因重荷而弯!追求博大胸怀,仿佛是站在山谷中高喊“我爱你”,收获的就是满耳跌宕的“我爱你”。
  仰望星空,向往真理,向往正义,向往博爱。实则是向往一颗高贵的心灵,追求一种高昂的姿态。也许身在起点会有些许的迷茫,但没有人可以剥夺我们仰望星空的权利。如卢梭,受尽各种磨难,却高昂头颅,仰望星空,思索着人的权利和价值,并用他天才的灵魂和激情四射的言辞唤醒了我们。温家宝总理的诗,简单却铿锵,敲击着我们,去探索,去追求,去敬畏和热爱,那无尽的星空,那高贵的心灵!
  我想,仰望中澎湃的热情,炽热如临场杀敌般酣畅淋漓。美国文学家梭罗曾说:“最令人鼓舞的事实,莫过于人类确实能主动努力以提升生命的价值。


”正是这样主动的热情,让人类不满足于站在地表,不断攀援上升,并向往更高更远处。温家宝总理说:“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永恒的炽热也让我们振奋并坚持:踏向星空的道路也有泥泞,但道路越泥泞,留下的脚印越清晰,一路上负荷累累,但负荷越重,留下的脚印越深刻。满膛的炽热是不息的号角,振奋人心,催人奋进,也是前行的勇气之泉,探索的力量之源。“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火热自信和热情,让毛泽东主席踏平一切拦路的荆棘。“少年强盛则国强盛”。温家宝总理对我们这群八、九点钟的太阳给予厚望,那么,我们不是更应该点燃热情,用熊熊的火焰夷平一切艰难险阻,明媚整个中华!
  英国《泰晤士报》在采访中这样问温家宝总理:“您晚上经常读什么书,掩卷以后什么让您难以入睡?”温家宝总理答以四句话:第一句是左宗棠年轻时在门口贴的一副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第二句是屈原《离骚》中的“长太兮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第三句是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第四句是艾青的诗:“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一国总理,每天思考的是什么?忧的是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首《仰望星空》,是寄托,是希望。希望我们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追求博爱,希望我们关注天空,关心世界,关心民族。他反对大学生在学术上急功近利、浮躁自负,提倡踏踏实实从事基础科学的研究,绝不是倡导人们关注虚无缥缈的事情,也不是倡导坐而论道的空谈清谈。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不会停止登高的步伐,更不会收回仰望的目光。有一股激情在胸膛中回荡,渴望登高的一览无遗,渴望手可摘星的凌人气势。那么就将脚印留下,深刻而长久,但不要停下,走向更深更远处,仰望星空!

  仿佛那是一条没有尽头的河流,流向永无止境的远方,奔腾不息却令人向往。仿佛那是一条看不见终点的路,通往若隐若现的高处,探索者的脚步却永不停止。仰望星空,神圣而庄严,向往而崇拜,有膜拜者的肃穆,也有求索者的无畏。
  我想,仰望中蕴藏着向往,像王海一般深邃的真理,像王山一般威凛的正义,像王天一般宽广的胸怀。探索真理的路上,旧的脚印风干了,新的步伐却从未停止……屈原发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呐喊,率先在踏向星空的路上,在别人没有到过的地方留下自己的脚印。如今,温家宝总理也感叹道:“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的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的求索、追随。”那是一种鼓励,鼓励我们勇于探索,敢于超越,对真理无止境的求索。那也是一种警醒:要望向更远处,不能始终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敬畏正义的人都有一根笔挺的脊梁,不为风雨而折,不因重荷而弯!追求博大胸怀,仿佛是站在山谷中高喊“我爱你”,收获的就是满耳跌宕的“我爱你”。
  仰望星空,向往真理,向往正义,向往博爱。实则是向往一颗高贵的心灵,追求一种高昂的姿态。也许身在起点会有些许的迷茫,但没有人可以剥夺我们仰望星空的权利。如卢梭,受尽各种磨难,却高昂头颅,仰望星空,思索着人的权利和价值,并用他天才的灵魂和激情四射的言辞唤醒了我们。温家宝总理的诗,简单却铿锵,敲击着我们,去探索,去追求,去敬畏和热爱,那无尽的星空,那高贵的心灵!
  我想,仰望中澎湃的热情,炽热如临场杀敌般酣畅淋漓。美国文学家梭罗曾说:“最令人鼓舞的事实,莫过于人类确实能主动努力以提升生命的价值。

仰望星空——读《项羽本纪》有感600字


在历史的银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那就是曾经出生入死于战鼓雷鸣的秦末汉初的项羽。

仰望星空,这颗星穿越历史的长河,依然星光灿烂,星空指引着我去一点点、一点点地认识他:旷世英雄的千古传奇,一个盖世英雄的千古悲剧。

他力拔山兮气盖世,可鸿门宴上天降良机,稍纵即逝。四面楚歌时,项羽没有怨过刘邦,没有悔过当初错失杀他的良机。他只是担心虞姬想念家乡。一代霸主,怨天,却不尤人,乌江的水啊,你太无情,你怎么将这样一个多情的英雄匆匆揽入怀中;乌江的水啊,你太绝情,你又怎知虞姬和骓马内心的酸楚;乌江的水啊,你知道人也有太多的牵挂,无一了断,虞姬能言而不做声,骓马不能言而无声,俱是默然伤神他给历史留下重重的叹息。 他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他壮志未酬,无颜见江东父老,心中无比悲伤,眼神充满了忧郁,他一步一步走向乌江的背影,让人无法忘却,骓马的眼泪,伴随着那份割舍不下的情怀,悲怆的力量,让历史的一幕变得无比动人。 仰望星空,他虽败,但他依然是人们心中的英雄,他傲然屹立在历史的星空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但我们从历史的缝隙中窥视到他失败的答案:项羽小时候不愿读书识字,而且说读书只要能用来记姓名足够了。他的叔叔项梁见他不愿读书,就让他学击剑,项羽对读书功能的认识,却使他在来秦之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时犯下了一系列的错误。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先秦典籍中的历史著作、诸子著作充满了各种人生智慧,项羽没有在少年时间博览群书,为他日后的失败预埋了祸根,他抛弃了书,书也给了他一个千古遗憾。

仰望星空,它给我们启示:书永远是人类的朋友,选择了书,选择了智慧的人生。

《人生》之读后感1500字


读完路遥的《人生》,我第一感觉这分明就是司汤达《红与黑》的再版嘛。《人生》中的高加林和《红与黑》中的于连,这两位主人公都出身寒微,他们胸怀抱负,勤奋好学,才华过人,相貌英俊,颇得女子垂青, 又对现实不满,桀骜不驯,自傲、自尊又自卑。他们的第一次恋爱对象巧珍和雷纳尔夫人都是真善美的化身,但是他俩为了理想,为了更远的世界,都抛弃了自己的所爱,分别爱上了对自己人生发展有利的黄亚萍和玛蒂尔德,妄图攀着女人的石榴裙往上爬。到最后,二人都忍受着良心的煎 熬,并一无所有。

其实,想了想,两位主人公又有所不 同。首先社会背景不同。社会背景对他们性格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高加林生活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巨变的大幕刚刚拉起;于连生活在法国封建社会末资产阶级革命初 期,各种思潮涌起。两者类似的是,都是在社会急剧变化中的环境里。其次,于连在自己疯狂追求私欲,并抛弃道德后又忍受不了内心的煎熬,最终走向人生的自我毁灭。 就我个人感觉,虽然说合理的个人私欲也没有错,但于连的追求,理想成分少,私欲成分多;高加林也有私欲,但理想成分多一 些。你不能说高比于好,因为在当时的时代下,二者都是时代的典型人物。这是历史的局限性,而不能完全归结于个人身上。高加林在浮浮沉沉之后又回到了人生的原点,巧珍也嫁人了,貌似满目伤痛。一个在别人眼中出卖良心的人,是为人所不齿的,但农人淳朴的心又很快接纳了他,他找回了自己的根,又开始了新的希望。

这里,我还想说说巧珍及其所代表的 一些人物。他们或许没有文化,或许看起来很土气,但他们真!他们坚强!他们身上洋溢着人格的芬芳。那是一份淳朴而伟大的 感情,他们的爱没有局限 性,不会因为 物质的变化而改变。他们才真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无怨无悔的人。写到这儿,我想起了我的母亲,一个文化程度不高,脾气很火爆(现在她的脾气被我这么个儿子磨得温柔了)的人。据说年轻时很漂亮,嘿嘿,当然现在也不老一个银行小职员的形象。 我的父亲常对我讲,别看你我文化程度都比你母亲高,知识、思想都比她丰富,可真要是比起为人的那股子真,那股子对家人的纯净与无悔,你我差远了。当时一听也只当笑谈,现在想起,句句真言。是她在我心灵最困苦的时候,别人都认为我不好的时候,耐下性子, 听我这个混球絮絮叨叨,使我逐渐从心灵的阴影中走出来。然而,她这种美好的品质又常为我所忽略,只记得这老娘们,嘿嘿,天天没完没了地和我斗嘴。现在想想,和老娘嬉皮笑脸逗逗闹闹的时光真是美好啊。想起一句话,大意是:知识的丰富与良好的品质是不一定成正比例的,这话放在我妈身上很合适。

再回到书上,我觉得路遥的这个结局很好,留给我无限追念,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开阔。就像黄永玉说过,走路在一个坑上摔了一跤,就要在这个坑边骂它一辈子吗?也如同毕淑敏在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人生没有唯一,不要给自己加牢笼。得到时要珍惜,失去时,也没必要过分悲伤。

当然,最重要的是在自己的人生奋斗过 程中,万不可耍小聪明,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这点上我深有体会,老是倚仗自己会沟通,不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好多事,不要有过多的功利考虑,结交你、认识你,天性使然,同气相求,不为图啥,但到后来你有条件,真帮了我大忙,那么我就感激你。这两天,读多了黄永玉的书,还要引用他的话: 我这一生感激两件事:一认识了许多好人, 并在他们温情下灌溉我的成长;二读了很多好书,让我有了自己的独立的信仰。是啊, 这样的话,人际关系又怎会是负累呢?分明是力量的源泉啊。

还有,我从小在城市长大,每次父亲让我回农村老家看看,都跟上刑似的,觉得和他们没啥共同语言。其实我辜负了多少乡情啊,想来,不免怅惘。以后还是要多回去看看,因为祖辈的根在那里,没有他们哪来的我呀。

最后以张元济先生的一句话结束本文吧: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罪与罚》之读后感1500字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习惯于妥思妥耶夫式的的漫长叙事,也许最真实的叙事注定无法不漫长。执着是个可怕的东西,执着于生活的人可以像蚂蚁一样埋头长征,也可以恶魔一样揣起屠刀。可人从来不是只生存于两段的砝码,最真实的人生是游离在平衡与偏执两端的维系。跨过天平的横梁走到极端的过程,是屠戮自己的过程把自己交给上帝,或是交给恶魔。

生活擅长制作常谈常新的谜团,不管是天才还是傻瓜都能有所解悟,但现实永无正解。窘迫的现实与对理想主义的推崇让一个年轻人陷入疯狂,他躺在棺材一样阴暗低矮的出租房里思索,以确定自己是属于可以为所欲为的不平凡的人,还是只配做不平凡的人的工具的普通人。在偏执狂的思维里,不平凡的人可以疾驰的象群般践踏着脚下的生命踏上光明,平凡的人注定庸庸碌碌供人踩踏。拿破仑的铁骑横扫欧洲的时候,生灵涂炭的战场成了皇位后最闪亮的注脚。拿破仑乘着历史的东风成就王座,他说: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让后人去评判吧。可惜那个躺在棺材里的大学辍学生做了最偏执的评判。社会的畸态让他只看到践踏与辉煌,并且将前者视作后者的必要基础。

对自我哪怕还有一丝坚持的人,都是不适合拿起屠刀的,更何况是饥寒交迫中靠消化自我维系生命的拉斯科利尼科夫。当他在病态的执念中将劈柴的斧头变成杀人的利器,其实他不差毫厘地杀死了自己。他近乎推脱的言辞并没有错,不是他杀死了寄生虫一样的老太婆,更不是他杀死了老太婆天真无邪的妹妹,他事先早就将斧头砍进自己的脉搏,犯罪现场只生产恶魔而不适合活人。我之死成就我之恶,这个命题也许在唯物论者眼中是嗤之以鼻的自欺之辞,可惜人是天生的形而上学家,唯心的解读往往给生活以解脱。

执着于错误的后果是可怕的,这偏执表现在生活里尤其令人难以逃离。用最世俗的眼光审视小说主人公,或许会觉得他最大的错误就是未能将自己的教义坚持到底,他没能彻底将良心的自我毁灭于黑暗中,杀人后他成功地规避了法律的制裁却再脱离不了自我的谴责。无耻者的最无耻之处便在于他总能绕过人性的约束而将失败归之于手法上的失误。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所说:人这种卑鄙的东西,什么都会习惯的!若人可以用畜道生存,那么生活就没什么不可以。所以罪的罚对于无耻者是无效的,对于高尚者却是难以逃离的。也因此,生理上的惩罚其实对于罪犯而言是最低级的,因为这能够以儆效尤,却不能让他学会高尚。只要邪念未死,一点点侥幸心理的作祟便足以令其重返罪途。

关于拉斯科利尼科夫的救赎,陀思妥耶夫斯基直到文末也是语焉不详,或许正如批判者所言,这曝露了无法剥离的时代烙印。但当索尼娅将自己的柏木十字架戴上拉斯科利尼科夫的脖颈,而自己戴上属于被男人杀死的莉扎薇塔的铜十字,当她选择罪之罚的重者与男人共涉西伯利亚,当爱情的唯美洗濯时代的污浊,我想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同是时代的弃婴,却以爱为结获得了新生,这到底是出于文学家的浪漫,还是源自历史的归宿?真情难求,难在少有共同承受,爱情的本义可能便是于共同承受中获取共同的救赎。可惜,小说诞生之日起,作者便已经死亡,何况如今其人尸骨早已化为春泥,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然没有机会为自己辩驳。文学大师恐怕也不会为小说辩驳,但若是那份共享十字架的伟大爱情尚不能让人救赎,我亦无言。

时代的焦灼塑造时代的弃婴或是宠儿,生存在历史之痛中的人们,自须领受生活的正解。在此意义上,罪与罚毋宁说是罪与救,救赎之道与沦落之道同在。

《长征》之读后感1500字


长征犹如一座丰碑,光辉地矗立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成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

历史事实已经证明,长征锻炼了中国共产党,使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正是凭着长征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才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创造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间奇迹,使中国革命的局势转危为安。有了长征的伟大胜利,才有了后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懈奋斗。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中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表现和产物。而长征文化,便是五四以来我党形成的最重要的革命传统之一。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做过如此精辟的总结。红军长征已过去了几十年了,但长征精神依然鲜活地留在人们心中,鼓舞着我们每一人。

抚今追昔,共和国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千;继往开来,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呼唤着我们继续前行。传承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艰苦奋斗,百折不挠。艰苦才能磨练人,造就人。青年要时刻铭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长征精神自省,谨记红色革命的优良传统。

我是一名普通大学生,很小的时候就熟悉了红军的事迹,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情结愈发强烈。在我眼里,红军能完成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每一位红军将士都是英雄好汉。连外国人斯诺索尔兹伯里都高度评价了红军长征。没有长征,就不能保存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就不会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的胜利,也不会有新中国,更不会有现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当面对先辈时,我们都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的幸福生活来自哪里?我们有没有忘记那些为我们打天下的革命先辈?有人可能会认为,当年穷人参加红军是为了有饭吃。确实是有这样的人,但是他们当了红军以后,其信念就不只是为了吃饭。我们在长征七十年后的今天,仍然能深深地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巨大牺牲,送郎当红军绝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而去的,而且有许多红军将领都出身书香门第,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劳苦大众的解放扛起了枪。

假如仅仅为了吃饭,你就无法解释这样的故事:红军长征到云南时,有12位红军伤员被敌人抓住了。敌人说,只要你们不当红军了,就可以放你们生路,不杀你们。但是这几位红军战士个个坚强不屈,敌人没有办法,就把红军伤员带到半山腰一个深不见底的地下河洞口,把前面两个伤员推到山洞里面,在后面的10位红军就说:不用你们推,我们自己跳!当地群众后来把这个洞叫红军洞,这个事迹就刻在了那个洞口的碑上。

我觉得,红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在那个年代里承担起了自己的历史责任。这种历史责任感最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更是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需要的。

什么样的精神让我落泪?那就是宁可牺牲自我,去保全集体的团队精神。从资料上看到当年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队为红军殿后,掩护主力队伍撤退以后,他们只剩下四五百人。等到他们撤退的时候,湘江已经被国民党反动派封锁了,他们又饿着肚子翻山越岭退回到湘西打游击。撤退途中,陈师长腹部中了敌人的子弹,他命令其他的战士撤退,自己来掩护,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非常得意,在抬着他去邀功的时候,陈师长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4岁。这个故事让我流泪,长征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为了大部队的安全,牺牲了自己。如果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拥有这种精神,那就无坚不摧了。长征是一座精神宝库,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倍受鼓舞。

在漫长的历史与文化的进程中,我们的民族有着很多辉煌的过去,穿越时空的苍凉与沉重,是历经沧桑后的繁华。

长征,你使中国更辉煌。

《1984》之读后感1500字


《1984》的作者乔治?奥威尔出身英国中产阶级,虽然家庭条件一般,但年少时仍接受了良好的学校教育。即使没有上大学,但是在其后接触贫下百姓时,仍受到身份阶级的排斥,因为在那时的英国,光从口音上就有了阶级之分。而正是这个走不如上层社会,也融不进下层群众的人,却以及其睿智的眼光窥见了极权主义的萌生,并写出了一部被誉为二十世纪政治预言的经典之作的书《1984》。

符号为1984的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书中的极权主义没有甚嚣尘上,这是我们庆幸的东西。但是世界范围内的极权主义,却以不同的形式在各个国家上演,并且至今未绝。极权主义便是一国内一家独大的局面,它掌握了现代政治的统治手段,包括政治组织、社会生活、舆论工具、艺术创作、历史编纂,甚至个人思想和隐私。书中描绘的极权主义是一种极端的、变态的发展状况。作为政治最高领袖的老大哥被人奉为天神一般的人物,好像每个人的忠诚都应该毫无保留的奉献出去,以至于以它为代表的一切事物都能够被人理解。城市的各处张贴着他的头像,他那张留着黑胡子的脸便从每一个关键的地方向下凝视。

在书中的那个社会有一句口号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这是当权者向所有人灌输的思想。国家不停地打仗,因为世界需要的和平就是战争不断;当权者对下层人民的奴役是理所当然,这就是在为他们创造自由;知识和文化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上层社会引导发展,下层人民的无知即可推动这种发展。一切我们觉得荒谬的东西,在那个极权主义鼎盛的社会里都顺理成章,因为他们的生活只有一条原则服从,他们的信仰就是忠诚于老大哥,即使只需要看到他的画像。

为了维护统治,他们在各处安装电幕,一种可以接收和放送的工具。让这些生活的居民知道你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是有人听到的,你做出的每一个动作,除非在黑暗中,都是有人仔细观察的,即使这种全面监视实施起来有难度,但是人心上的那道坎就会让每个人都谨言慎行。掩饰你真实的感情,控制你脸部的表情,大家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他们就是这样生活的,恐惧,是当权者利用得最好的武器。

极权社会里的统治者秉承着这样的原则: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极权主义者可以凭着自己的喜恶去破坏伦理、控制思想、剥夺自由、扼杀人性、捏造和篡改历史,他们认为过去并不客观存在,它只存在于文字记录和人的记忆中,于是他们拥有庞大的机构为他们篡改历史,以使所有的文字记录都无一例外的表示他们的决策从来就是最正确的,而在他们的统治下社会进步迅速,至少从文字记录上来看是那样的。如果某人的记忆不符合文字记录,那么他必须修改自己的记忆,而不是质疑是不是过去与执政者说法不一致。这就需要人们学会双重思想。

所有人都知道全部真实情况却扯着一滴水不漏的谎话,同时持两种相互抵消的观点,明知互相矛盾而仍都相信,用逻辑来反逻辑。一边表示拥护道德一边又否定道德,一边表示民主的办不到的一遍又相信党是民主的捍卫者,忘掉一切必须忘掉的东西而又在需要的时候想起它来,然后又马上忘掉它。双重思想要求所有人有意识地进入无意识,去改变我们的认知,而后又不能意识到刚刚完成的催眠。虽然很困难,但是为了老大哥,所有人都必须做到。

当所有人长时间接触这些思想,受着这种禁锢,许多人都开始信仰着当权者灌输给我们的一切东西。新一代的人成长在革命后的世界,并且不知道有别的世界,把党视为万世不易的东西,就像头上的天空一样,对它的权威绝不反抗,只是千方百计的加以回避。极权主义便更加根深蒂固,因为人民已经不会反抗了。这样的一副政治图景显然给执政者带来极大鼓舞,而对于普通民众却无疑是一个噩梦,为了避免其发展壮大,人民要学会反抗一切有悖于人性发展的东西,不要惧怕权力的压制和暴力对待。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