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末世情结》之读后感1500字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在阅读作者的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人类的末世情结》之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一说到世界末日,大家的脑中一定会出现像《后天》《2012》之类的科幻大作,这些电影用曲折离奇的故事和震撼逼真的视听效果来展现一幅人类面对末日的图画,但是这些电影之所以要展现的末日,是为了通过末日展现人的本质。人类在揭开末日情结的同时,也是在揭开真实的人类,从中可以看到人类骨子里的情感。

人类是无知的,的确,我们对大自然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印度洋海啸,汶川大地震等都可以看做是小规模的末日,无数的生命在瞬间就被凶猛的自然吞没了,灾难的场面不亚于电影的特效制作。没有任何一个人敢说明天没有灾难,这就是未知所带来的恐惧。人类从古至今一直活在恐惧中,战争,瘟疫,天灾,人祸,无时无刻不刺激着人类脆弱的神经。但正是因为我们的无知,才让我们拥有不断探索,不断进化的动力,从而造就了人类的霸主地位。

人类又是智慧的。是谁在灾难到面前,通过科学的判断,及时的预警,有序的应对,认真的总结来将损失降到最小?只有我们人类。人们通过对灾难的分类研究,让我们更好的保护自己,像地震来了要躲到桌子底下海啸来了要往高处跑之类的常识,也可以看做是人类末世情结的衍生物,这浓缩的就是人类的智慧,它与无知的恐惧相互影响,这也正是真正的世界末日一直没有到来的原因。

人类是会找乐子的。有时候对末世的关注,是因为末世的话题千姿百态,而且谁也不知道末世究竟什么样子,这就很容易激起人类的好奇心。人们明知道玛雅预言只是个预言,却还会花很多时间去研究去证明,这是因为如果仔细查阅一下关于玛雅预言的解释,你会发现关于末日的种种传言不仅披着科学的外衣,一时间还难以驳斥其逻辑关系,其中有些几乎算是优秀的科幻小说了。小说谁不爱看?更何况这是一本旷世神作呢?

人类是有人情味的,不仅是在电影电视里,在我们的身边,大风大浪之后,到处都充满到处都充满了人间真情。当年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一时间,幸存者不顾余震的危险,立即在灾区组织营救,紧接着,无数的解放军战士冲向了危险重重的山区展开积极的营救,再然后,全国各地的甚至是国外的组织和个人纷纷伸出援手,有的到灾区救援,有的则捐款捐物,人类用自己的感情证明了属于自己的强大,就像大部分末世作品的结局那样,不论灾难多么可怕,总有一些有爱心的人活到最后,而那些为了生存背叛朋友的人,结局一定是悲惨的。

人类在反思,人类在行动。人们所能想象到的灾难,绝大部分是由人类自己造成的,其实人类正在步入末世,在全世界范围内,极端气候发生的次数和时间都在明显地增加,很多人都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把想象依附在恐怖的末世上,目的就是为了呼吁其他人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创造末世,于是世界气候峰会等一系列组织建立起来,引导人们走出末世。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走入了拯救自我的行列中,与那些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只顾眼前利益的杀手做着斗争。让我们也加入其中,用我们的智慧,情感,信心,行动,去拯救世界。

人类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是自己救活自己,还是自己毁灭自己,就要看人们是否放得下手中的利益,用更长远的目光去眺望未来。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人类的末世情结》读后感800字


初读这本书,我看到了历史上宇宙中神奇的演变。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但在它诞生之初,地球算得上是多灾多难:火山爆发、恐龙灭绝等等。最终人们看到的地球已是伤痕累累的地球,但她依然哺育了我们。
人类在研究地壳板块运动时相继出现了大陆漂移学说,地球原是一个整体,经过板块漂移、碰撞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五大洲。20世纪60年代,现代科学中出现了一门崭新的重要学说,即地球板块构造地质学。从此,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可见,科学给人类带来真理,为以后的地震作了很好的解释,也为预防这些自然灾害奠定了基础。
正是由于各种各样的灾害,从古至今,人类在不断预言着世界末日将要来临,从公元前2800年到公元2012年,人类的预言就从未停止。有些出于迷信,有些因为各种天灾人祸,人心惶惶,但预言从未实现。玛雅人曾预言过2012年12月21日为世界末日,灾难片《2012》也表明那一天是世界末日。据说当那一天过后,第二天早晨太阳将消失,地球一片黑暗。这部影片播出后,引起一部人恐慌,许多人认为世界末日要来临,便不再工作,及时行乐,有些人甚至大肆宣传,给许多人带来了恐慌。尽管这些预言都是不科学的,许多科学家用科学的理论证明了这个预言是错误的,但仍有人们认为末日将来。这不禁让我们反思,为何他们宁愿相信错误的预言也不相信科学?是人们的思想还停留在迷信之中,还是
与其算计着世界末日何时来临,不如好好想想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做来不让这一天发生。我认为人类当前最重要的不是杞人忧天而是用科学的方法避免这一天的到来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就从全球气候变暖来看,各国都开了几次大会,要求低碳生活。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是冰川融化、海水猛涨,许多低洼地带和岛屿都被淹没了,过多的二氧化碳好似给地球穿上了一件棉衣,让她喘不过气来。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做到低碳出行、节约电水和纸张,也许你的一点贡献可以改变这个地球。资源也是一大问题,石油、煤、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日益剧减,人类还毫无节制的开采。但像水这种可再生资源也受到污染,人们的健康受到威胁,生物死亡导致生物链断,不能很好地维持生态平衡。因此,科学家们发现了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我希望我们都能广泛科学地运用这些新能源。最近美国还在与叙利亚打仗,为了争夺资源不惜一起代价。战场上硝烟四起,却不知大气已经被污染了,还记得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吗?正是由于过多的氟利昂破坏,地球残缺了,由于空气污浊,人类生活在灰蒙蒙中。核武器也是罪魁祸首,在二战时期美国往日本的长和广岛分别投下了两颗原子弹。霎时,上空出现了巨大的黑色蘑菇云,地面也炸了个大坑,五十年寸草不生。核能虽好,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所以科学家们设计了更加安全的核反应堆。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已经经历了三十年一遇的洪水,五十年一遇的泥石流,八十年一遇的沙尘暴,一百二十年不遇的大地震,正是这些灾难跟激发了我们的斗志,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为预防灾害以及避免灾害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热爱科学吧,不要让2012成为下一个悲剧!

《人生》之读后感1500字


读完路遥的《人生》,我第一感觉这分明就是司汤达《红与黑》的再版嘛。《人生》中的高加林和《红与黑》中的于连,这两位主人公都出身寒微,他们胸怀抱负,勤奋好学,才华过人,相貌英俊,颇得女子垂青, 又对现实不满,桀骜不驯,自傲、自尊又自卑。他们的第一次恋爱对象巧珍和雷纳尔夫人都是真善美的化身,但是他俩为了理想,为了更远的世界,都抛弃了自己的所爱,分别爱上了对自己人生发展有利的黄亚萍和玛蒂尔德,妄图攀着女人的石榴裙往上爬。到最后,二人都忍受着良心的煎 熬,并一无所有。

其实,想了想,两位主人公又有所不 同。首先社会背景不同。社会背景对他们性格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高加林生活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巨变的大幕刚刚拉起;于连生活在法国封建社会末资产阶级革命初 期,各种思潮涌起。两者类似的是,都是在社会急剧变化中的环境里。其次,于连在自己疯狂追求私欲,并抛弃道德后又忍受不了内心的煎熬,最终走向人生的自我毁灭。 就我个人感觉,虽然说合理的个人私欲也没有错,但于连的追求,理想成分少,私欲成分多;高加林也有私欲,但理想成分多一 些。你不能说高比于好,因为在当时的时代下,二者都是时代的典型人物。这是历史的局限性,而不能完全归结于个人身上。高加林在浮浮沉沉之后又回到了人生的原点,巧珍也嫁人了,貌似满目伤痛。一个在别人眼中出卖良心的人,是为人所不齿的,但农人淳朴的心又很快接纳了他,他找回了自己的根,又开始了新的希望。

这里,我还想说说巧珍及其所代表的 一些人物。他们或许没有文化,或许看起来很土气,但他们真!他们坚强!他们身上洋溢着人格的芬芳。那是一份淳朴而伟大的 感情,他们的爱没有局限 性,不会因为 物质的变化而改变。他们才真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无怨无悔的人。写到这儿,我想起了我的母亲,一个文化程度不高,脾气很火爆(现在她的脾气被我这么个儿子磨得温柔了)的人。据说年轻时很漂亮,嘿嘿,当然现在也不老一个银行小职员的形象。 我的父亲常对我讲,别看你我文化程度都比你母亲高,知识、思想都比她丰富,可真要是比起为人的那股子真,那股子对家人的纯净与无悔,你我差远了。当时一听也只当笑谈,现在想起,句句真言。是她在我心灵最困苦的时候,别人都认为我不好的时候,耐下性子, 听我这个混球絮絮叨叨,使我逐渐从心灵的阴影中走出来。然而,她这种美好的品质又常为我所忽略,只记得这老娘们,嘿嘿,天天没完没了地和我斗嘴。现在想想,和老娘嬉皮笑脸逗逗闹闹的时光真是美好啊。想起一句话,大意是:知识的丰富与良好的品质是不一定成正比例的,这话放在我妈身上很合适。

再回到书上,我觉得路遥的这个结局很好,留给我无限追念,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开阔。就像黄永玉说过,走路在一个坑上摔了一跤,就要在这个坑边骂它一辈子吗?也如同毕淑敏在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人生没有唯一,不要给自己加牢笼。得到时要珍惜,失去时,也没必要过分悲伤。

当然,最重要的是在自己的人生奋斗过 程中,万不可耍小聪明,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这点上我深有体会,老是倚仗自己会沟通,不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好多事,不要有过多的功利考虑,结交你、认识你,天性使然,同气相求,不为图啥,但到后来你有条件,真帮了我大忙,那么我就感激你。这两天,读多了黄永玉的书,还要引用他的话: 我这一生感激两件事:一认识了许多好人, 并在他们温情下灌溉我的成长;二读了很多好书,让我有了自己的独立的信仰。是啊, 这样的话,人际关系又怎会是负累呢?分明是力量的源泉啊。

还有,我从小在城市长大,每次父亲让我回农村老家看看,都跟上刑似的,觉得和他们没啥共同语言。其实我辜负了多少乡情啊,想来,不免怅惘。以后还是要多回去看看,因为祖辈的根在那里,没有他们哪来的我呀。

最后以张元济先生的一句话结束本文吧: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罪与罚》之读后感1500字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习惯于妥思妥耶夫式的的漫长叙事,也许最真实的叙事注定无法不漫长。执着是个可怕的东西,执着于生活的人可以像蚂蚁一样埋头长征,也可以恶魔一样揣起屠刀。可人从来不是只生存于两段的砝码,最真实的人生是游离在平衡与偏执两端的维系。跨过天平的横梁走到极端的过程,是屠戮自己的过程把自己交给上帝,或是交给恶魔。

生活擅长制作常谈常新的谜团,不管是天才还是傻瓜都能有所解悟,但现实永无正解。窘迫的现实与对理想主义的推崇让一个年轻人陷入疯狂,他躺在棺材一样阴暗低矮的出租房里思索,以确定自己是属于可以为所欲为的不平凡的人,还是只配做不平凡的人的工具的普通人。在偏执狂的思维里,不平凡的人可以疾驰的象群般践踏着脚下的生命踏上光明,平凡的人注定庸庸碌碌供人踩踏。拿破仑的铁骑横扫欧洲的时候,生灵涂炭的战场成了皇位后最闪亮的注脚。拿破仑乘着历史的东风成就王座,他说: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让后人去评判吧。可惜那个躺在棺材里的大学辍学生做了最偏执的评判。社会的畸态让他只看到践踏与辉煌,并且将前者视作后者的必要基础。

对自我哪怕还有一丝坚持的人,都是不适合拿起屠刀的,更何况是饥寒交迫中靠消化自我维系生命的拉斯科利尼科夫。当他在病态的执念中将劈柴的斧头变成杀人的利器,其实他不差毫厘地杀死了自己。他近乎推脱的言辞并没有错,不是他杀死了寄生虫一样的老太婆,更不是他杀死了老太婆天真无邪的妹妹,他事先早就将斧头砍进自己的脉搏,犯罪现场只生产恶魔而不适合活人。我之死成就我之恶,这个命题也许在唯物论者眼中是嗤之以鼻的自欺之辞,可惜人是天生的形而上学家,唯心的解读往往给生活以解脱。

执着于错误的后果是可怕的,这偏执表现在生活里尤其令人难以逃离。用最世俗的眼光审视小说主人公,或许会觉得他最大的错误就是未能将自己的教义坚持到底,他没能彻底将良心的自我毁灭于黑暗中,杀人后他成功地规避了法律的制裁却再脱离不了自我的谴责。无耻者的最无耻之处便在于他总能绕过人性的约束而将失败归之于手法上的失误。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所说:人这种卑鄙的东西,什么都会习惯的!若人可以用畜道生存,那么生活就没什么不可以。所以罪的罚对于无耻者是无效的,对于高尚者却是难以逃离的。也因此,生理上的惩罚其实对于罪犯而言是最低级的,因为这能够以儆效尤,却不能让他学会高尚。只要邪念未死,一点点侥幸心理的作祟便足以令其重返罪途。

关于拉斯科利尼科夫的救赎,陀思妥耶夫斯基直到文末也是语焉不详,或许正如批判者所言,这曝露了无法剥离的时代烙印。但当索尼娅将自己的柏木十字架戴上拉斯科利尼科夫的脖颈,而自己戴上属于被男人杀死的莉扎薇塔的铜十字,当她选择罪之罚的重者与男人共涉西伯利亚,当爱情的唯美洗濯时代的污浊,我想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同是时代的弃婴,却以爱为结获得了新生,这到底是出于文学家的浪漫,还是源自历史的归宿?真情难求,难在少有共同承受,爱情的本义可能便是于共同承受中获取共同的救赎。可惜,小说诞生之日起,作者便已经死亡,何况如今其人尸骨早已化为春泥,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然没有机会为自己辩驳。文学大师恐怕也不会为小说辩驳,但若是那份共享十字架的伟大爱情尚不能让人救赎,我亦无言。

时代的焦灼塑造时代的弃婴或是宠儿,生存在历史之痛中的人们,自须领受生活的正解。在此意义上,罪与罚毋宁说是罪与救,救赎之道与沦落之道同在。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