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历史名城》之读后感1500字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此时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寻访历史名城》之读后感1500字,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完这本书,只有两个词语来形容,一个是缘分,另一个是感恩!缘分是一个神秘的词语,说不清道不明,可是我却很期待这样的词!缘分中的顺气自然是一种美妙的体验,不管是人、书、还是一个小物品!我都喜欢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珍爱!感恩只是因为每每看完一本好书,我就觉得生活是如此的美妙,我感谢父母将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体验人之伟大,时间之神奇!感谢历史的沧桑与厚重!

《寻访历史名城》这本书,我想如果只是纯粹的去看,我是不能读的懂的。然而正是缘分这个可人儿让我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有前面《世界通史》的小小铺垫,有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做底,有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所带来的心境,再读这本书就顺畅多了!这两天总是微微的感觉自己似乎是在游览世界,每每看到激动的场景的时候,我的眼里也会浸润着丝丝泪儿!不为什么,只是感慨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的伟大!

一座城市也是一本书,一座城市也是时间留下的一段历史!看历史名城,并不仅仅是因为里面有什么著名的旅游胜地,在我现在看来,旅游这个太商业化的词语对诸如莫斯科、海德堡这样的名城或多或少有一点点的亵渎之意!一个城市的伟大总是以某种本身所具有的特色为积淀的,北欧城市更多的是在现代文明与历史完美结合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淡雅超然,一种大自然原始的气息!诸如斯德哥尔摩的千岛万湖,高山、荒原与河流!而中西欧的城市更多的积聚了典型的历史印记,各种各样的教堂,各种各样的广场,独具特色的哥特式、古罗马式、巴洛克式与文艺复兴式的建筑是不能错过的!然而更多的是各个国家籍的人类大师所带来的文化气息!维也纳是一个典型,音乐的故乡,正如歌德所说的那样当我想以一个词语表达音乐之时,我只找到了维也纳!舒伯特、马勒、勃拉姆斯,这些世界级的大师我想自不用说了。

再看德累斯顿,典型的巴洛克式风格!茨温格尔宫、皇家壁画长廊、塞姆佩尔歌剧院都让你遥想奥古斯特时代的伟大与辉煌!非洲的名城则以壁画、雕刻见长,除去埃及的金字塔外,尼日尼亚的贝宁城、伊费、卡诺都让人感受非洲人独具的气质!还有那突尼斯艾丽斯公主美妙的传说更是赋予城市一道神秘的色彩!亚洲的城市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总感觉西亚这一段是不能遗忘的,不仅是有沙漠与大海的完美结合,泣血残阳时的美妙!更是因为时间所写下的历史的不一般!战争、宗教冲突几多频繁,这里的城市是几番毁坏,却又是几度重建!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更是可见一斑!耶路撒冷是一个让人心酸的城市,犹太哭墙至今还在见证着民族的自尊与自卫!还有佩特拉那玫瑰红的古城所带来的神奇的想象,让我们猜想着这里的昨天的辉煌,但是尤其不能不提的是叙利亚的大马革士,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人间若有天堂,大马革士比在其中;天堂若在天上,大马革士必与它齐名!就是在中东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她依然独享自己的魅力,玫瑰花还是四季常开,霓虹喷水池还是水滴涟涟!而奥玛亚大清真寺又赋予其历史气息!在离我们近一点是柬埔寨的吴哥,想着梁朝伟与张曼玉所饰演的《花样年华》最后的那一幕,那一幕让我铭记了吴哥的鬼斧神工。大洋洲、美洲城市总的来说要么是历史的大手笔,失却了就忘的断然,要么是现代文明的高度杰作!如马丘比丘,其简直就是天国的遗珠,而墨西哥城、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城市有少了历史的沧桑!

一个城市所带来的信息远不止这些,城市是有人生活的,我们从一个城市中可以见到不同民族人的生活,伦敦人的步履匆匆;埃及人的乐天知命;高棉人的微笑与坦然;奥地利人的怀旧;捷克人的安静淡然视野的游刃已让我收获颇丰!我的心灵也得到一次文明的洗礼,这就已经够了,莫斯科是我的梦!待有生之年能真正游览一两处,不枉人生走此一遭!

祖国的历史名城,此生肯定是要游历一番的,然而我最害怕的不是北京沉重的辉煌,不是上海都市的繁华,也不是杭州的极致美,更不是西藏神秘的惊鸿!而是南京!南京不奢华,但是却厚重,整座城市就是一部历史,整座城市都是思考之地,思考过去,思考未来。朱自清先生的《南京》已然道出了南京的特别之处,此时我是不敢踏上这一番土地的,因为我还没有打理好自己的行装

一个城市就是一部书,《寻访历史名城》带给我的何其多呵。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党的历史知识》之读后感1500字


90年光辉的历程,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幼稚到成熟,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寻求全民小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路走来,充满艰辛挫折,充满血雨腥风。从浙江嘉兴南湖,确立党的纲领,寻求国共合作到大革命的失败;从南昌起义的第一枪,确立党指挥枪的领导路线,到红军长征的胜利;从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到开启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从抗美援朝,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到进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让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成为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九十年沧桑巨变,而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却历久弥新,党的光辉历程充分证明了一个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无论时代怎样变迁,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却一脉相承。为了人民的事业坚忍不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透过《党的历史知识》简明读本,我深刻领悟了我们党的领导地位是如何确立的。第一,中国共-产-党的确立是在一定的政治、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我们知道,在近代中国,有机会进入领导阶层的有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中国无产阶级。那时的中国,是非常落后的,急需一场社会变革。农民阶级由于思想意识薄弱,注定难以领导中国革命。而资产阶级虽然推翻了满清政府,建立了共和,却并未真正触动封建阶级的社会基矗还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与北方军阀妥协。而中国的无产阶级则不仅具有世界无产阶级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特点。它革命性最强、革命最彻底、并且相对集中。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一个逐步转换的过程。我们从一个弱小的组织开始成长。最开始,我们的政策是寻找同盟军,所以才会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然而国共合作并没有继续太久,大革命终是失败。这时候,我们党意识到一定要坚持领导权。自此,中国共-产-党独立扛起了革命的大旗。第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复杂的阶级斗争和国际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当日本侵华时,我们党不去追究与国民党十年对峙,在西安事变中妥善解决了蒋介石的问题,使得国民党公开承认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就是时局转换的枢纽,掀开了共同抗日的扉页。第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斗争环境的残酷性决定的。在革命战争初期,共-产-党因为对蒋介石屠杀的愤怒,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愤慨,出现了左倾冒险主义,开始了以城市为中心的起义。然而错误的思想指导使得人民军队在战斗中接连败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失败让我们开始反思。后来在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在军事上肯定了毛泽东正确的军事路线,在组织上使毛泽东进入了中央政治局常委。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己的问题,选择领导人。这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标志。第五,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进程的需要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初开始,领导中国成为了如今崛起的泱泱大国。九十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它。世界的和平离不开它。最后,引用一句名言结束我今天的发言: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大批仰望星空的人,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大批脚踏实地的人,这个国家是达不到目的地的。

《人生》之读后感1500字


读完路遥的《人生》,我第一感觉这分明就是司汤达《红与黑》的再版嘛。《人生》中的高加林和《红与黑》中的于连,这两位主人公都出身寒微,他们胸怀抱负,勤奋好学,才华过人,相貌英俊,颇得女子垂青, 又对现实不满,桀骜不驯,自傲、自尊又自卑。他们的第一次恋爱对象巧珍和雷纳尔夫人都是真善美的化身,但是他俩为了理想,为了更远的世界,都抛弃了自己的所爱,分别爱上了对自己人生发展有利的黄亚萍和玛蒂尔德,妄图攀着女人的石榴裙往上爬。到最后,二人都忍受着良心的煎 熬,并一无所有。

其实,想了想,两位主人公又有所不 同。首先社会背景不同。社会背景对他们性格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高加林生活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巨变的大幕刚刚拉起;于连生活在法国封建社会末资产阶级革命初 期,各种思潮涌起。两者类似的是,都是在社会急剧变化中的环境里。其次,于连在自己疯狂追求私欲,并抛弃道德后又忍受不了内心的煎熬,最终走向人生的自我毁灭。 就我个人感觉,虽然说合理的个人私欲也没有错,但于连的追求,理想成分少,私欲成分多;高加林也有私欲,但理想成分多一 些。你不能说高比于好,因为在当时的时代下,二者都是时代的典型人物。这是历史的局限性,而不能完全归结于个人身上。高加林在浮浮沉沉之后又回到了人生的原点,巧珍也嫁人了,貌似满目伤痛。一个在别人眼中出卖良心的人,是为人所不齿的,但农人淳朴的心又很快接纳了他,他找回了自己的根,又开始了新的希望。

这里,我还想说说巧珍及其所代表的 一些人物。他们或许没有文化,或许看起来很土气,但他们真!他们坚强!他们身上洋溢着人格的芬芳。那是一份淳朴而伟大的 感情,他们的爱没有局限 性,不会因为 物质的变化而改变。他们才真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无怨无悔的人。写到这儿,我想起了我的母亲,一个文化程度不高,脾气很火爆(现在她的脾气被我这么个儿子磨得温柔了)的人。据说年轻时很漂亮,嘿嘿,当然现在也不老一个银行小职员的形象。 我的父亲常对我讲,别看你我文化程度都比你母亲高,知识、思想都比她丰富,可真要是比起为人的那股子真,那股子对家人的纯净与无悔,你我差远了。当时一听也只当笑谈,现在想起,句句真言。是她在我心灵最困苦的时候,别人都认为我不好的时候,耐下性子, 听我这个混球絮絮叨叨,使我逐渐从心灵的阴影中走出来。然而,她这种美好的品质又常为我所忽略,只记得这老娘们,嘿嘿,天天没完没了地和我斗嘴。现在想想,和老娘嬉皮笑脸逗逗闹闹的时光真是美好啊。想起一句话,大意是:知识的丰富与良好的品质是不一定成正比例的,这话放在我妈身上很合适。

再回到书上,我觉得路遥的这个结局很好,留给我无限追念,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开阔。就像黄永玉说过,走路在一个坑上摔了一跤,就要在这个坑边骂它一辈子吗?也如同毕淑敏在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人生没有唯一,不要给自己加牢笼。得到时要珍惜,失去时,也没必要过分悲伤。

当然,最重要的是在自己的人生奋斗过 程中,万不可耍小聪明,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这点上我深有体会,老是倚仗自己会沟通,不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好多事,不要有过多的功利考虑,结交你、认识你,天性使然,同气相求,不为图啥,但到后来你有条件,真帮了我大忙,那么我就感激你。这两天,读多了黄永玉的书,还要引用他的话: 我这一生感激两件事:一认识了许多好人, 并在他们温情下灌溉我的成长;二读了很多好书,让我有了自己的独立的信仰。是啊, 这样的话,人际关系又怎会是负累呢?分明是力量的源泉啊。

还有,我从小在城市长大,每次父亲让我回农村老家看看,都跟上刑似的,觉得和他们没啥共同语言。其实我辜负了多少乡情啊,想来,不免怅惘。以后还是要多回去看看,因为祖辈的根在那里,没有他们哪来的我呀。

最后以张元济先生的一句话结束本文吧: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罪与罚》之读后感1500字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习惯于妥思妥耶夫式的的漫长叙事,也许最真实的叙事注定无法不漫长。执着是个可怕的东西,执着于生活的人可以像蚂蚁一样埋头长征,也可以恶魔一样揣起屠刀。可人从来不是只生存于两段的砝码,最真实的人生是游离在平衡与偏执两端的维系。跨过天平的横梁走到极端的过程,是屠戮自己的过程把自己交给上帝,或是交给恶魔。

生活擅长制作常谈常新的谜团,不管是天才还是傻瓜都能有所解悟,但现实永无正解。窘迫的现实与对理想主义的推崇让一个年轻人陷入疯狂,他躺在棺材一样阴暗低矮的出租房里思索,以确定自己是属于可以为所欲为的不平凡的人,还是只配做不平凡的人的工具的普通人。在偏执狂的思维里,不平凡的人可以疾驰的象群般践踏着脚下的生命踏上光明,平凡的人注定庸庸碌碌供人踩踏。拿破仑的铁骑横扫欧洲的时候,生灵涂炭的战场成了皇位后最闪亮的注脚。拿破仑乘着历史的东风成就王座,他说: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让后人去评判吧。可惜那个躺在棺材里的大学辍学生做了最偏执的评判。社会的畸态让他只看到践踏与辉煌,并且将前者视作后者的必要基础。

对自我哪怕还有一丝坚持的人,都是不适合拿起屠刀的,更何况是饥寒交迫中靠消化自我维系生命的拉斯科利尼科夫。当他在病态的执念中将劈柴的斧头变成杀人的利器,其实他不差毫厘地杀死了自己。他近乎推脱的言辞并没有错,不是他杀死了寄生虫一样的老太婆,更不是他杀死了老太婆天真无邪的妹妹,他事先早就将斧头砍进自己的脉搏,犯罪现场只生产恶魔而不适合活人。我之死成就我之恶,这个命题也许在唯物论者眼中是嗤之以鼻的自欺之辞,可惜人是天生的形而上学家,唯心的解读往往给生活以解脱。

执着于错误的后果是可怕的,这偏执表现在生活里尤其令人难以逃离。用最世俗的眼光审视小说主人公,或许会觉得他最大的错误就是未能将自己的教义坚持到底,他没能彻底将良心的自我毁灭于黑暗中,杀人后他成功地规避了法律的制裁却再脱离不了自我的谴责。无耻者的最无耻之处便在于他总能绕过人性的约束而将失败归之于手法上的失误。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所说:人这种卑鄙的东西,什么都会习惯的!若人可以用畜道生存,那么生活就没什么不可以。所以罪的罚对于无耻者是无效的,对于高尚者却是难以逃离的。也因此,生理上的惩罚其实对于罪犯而言是最低级的,因为这能够以儆效尤,却不能让他学会高尚。只要邪念未死,一点点侥幸心理的作祟便足以令其重返罪途。

关于拉斯科利尼科夫的救赎,陀思妥耶夫斯基直到文末也是语焉不详,或许正如批判者所言,这曝露了无法剥离的时代烙印。但当索尼娅将自己的柏木十字架戴上拉斯科利尼科夫的脖颈,而自己戴上属于被男人杀死的莉扎薇塔的铜十字,当她选择罪之罚的重者与男人共涉西伯利亚,当爱情的唯美洗濯时代的污浊,我想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同是时代的弃婴,却以爱为结获得了新生,这到底是出于文学家的浪漫,还是源自历史的归宿?真情难求,难在少有共同承受,爱情的本义可能便是于共同承受中获取共同的救赎。可惜,小说诞生之日起,作者便已经死亡,何况如今其人尸骨早已化为春泥,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然没有机会为自己辩驳。文学大师恐怕也不会为小说辩驳,但若是那份共享十字架的伟大爱情尚不能让人救赎,我亦无言。

时代的焦灼塑造时代的弃婴或是宠儿,生存在历史之痛中的人们,自须领受生活的正解。在此意义上,罪与罚毋宁说是罪与救,救赎之道与沦落之道同在。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