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痕录》的读后感1500字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以至不再出现,所以写一篇读后感尤为必要!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思痕录》的读后感1500字”,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不知该怎样表达对你的感情。

不是说这份情复杂,而是存在太久,已无从述说。

我是如此眷恋你,没有你在身边,心底就像破了个大洞,丝毫没有安全感。不经意间见到你的身影,我都忍不住地向前,轻轻碰触你的衣角,珍爱地轻抚。

我没有爱上你硬挺的棱角,我只是爱上了你的睿智、你的深厚学识。

无论是侠客的江湖豪情,还是牧师的庄严肃穆;无论是温柔爽朗的大男孩,还是成熟稳重的企业精英。你的各种面貌都深深地吸引着我。

我是如此平凡的一个人!

能与你相遇,与你相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请让我高声呼喊你的名字书!

这是大众对你的称呼,你的专属名字叫做《思痕录》。

截取那些深深印刻在思想方野里的痕迹,集结成录。

一个平凡的人,自然有着平凡人所有的,烦恼和迷茫。我不知该如何调整我的心态来看待这个愈来愈怪的时代,不知该怎样走向我的未来。

对此,我只有向你求助,因为我懂得,你能治愚。

风和日丽的晴空下,一一滑过书名的手游走在挤满著作的书架上,我微低头,手指恰巧停留在某一本书,避过从窗口射入的阳光,终于看清了你的名字,与你的初次相遇还真是浪漫呢。

你是如此不可多得一本书。集结台湾名家的只言片语,带有明显个人主义特点的只言片语。阅读你,我可以吸取彼岸作家精神中的精华,了解他们对待与我们同一个问题时的看法,带领我感悟每个作家词句背后的深意。

你不是一本专著,你是一部台湾作家精言选粹。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1992年8月一版一印。

古往今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今亦是如是。

七国群雄,嬴政统之;三国逐王,司马氏出头;唐宋明清后,新中国诞生;国共相持,蒋公退居台湾。海峡两端,同是龙的传人,彼此却不能相守,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遗憾未尝不是遗憾,可也有着峰回路转的灿烂。

海峡另一端的华夏人民,有着与我们不尽相同的历史经历。抛除最根本的社会制度不同之外,他的文化才是最值得人们关注的。

本身是高山族原住民之外,大量闽南族群的移入;处于太平洋包围之中,东亚、欧美文化的不断渗透。多重冲击之下,独特的福尔摩沙文化形成了。

你是恐高症,他是惧高症;你是奔驰,他是宾士。不同的词语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我之所以喜爱S君,就是因为他的丰富,他的与众不同。

所以我在这里郑重地向大家推荐我最喜爱的SHU《思痕录》。

把那些深深印刻在思想方野中的痕迹,集结成录。

它分为四个目次,人间世、风景窗、有情天和理趣国。

这里有恋恋甜蜜:人的一生难得遇上一次刻骨铭心的感情,一旦遇到,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出那句美丽的誓言;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就不敢要求一次倾心的相遇。

这里还有幽默讽刺:大学培养各种才能,包括愚蠢在内。

这里更有风景如画:跟当地的人谈话,更增加了旅行的乐趣,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存在,再美的土地也吸引不了我,有了人,才有乐趣和生气。

即使只有点点精髓,却可以让我们耳目一新。

不同于大陆的略微保守,台湾的作家笔锋甚是犀利。龙应台曾把七十年代的台湾喻为标语社会,各种标语横行于街头。这种现象难道在现今的大陆就不存在吗?有些宝岛作家更把台湾的早期教育称作填鸭式教育,不管学生懂不懂、能不能接受,就一路灌下。难道我们不是如此吗?

咳,不说这些让人犯难的话了。

这次,我之所以推荐这本书,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借助这本书,了解一下海峡对岸的所思所想。

读着这本书,你会发现世界如此之大,它向你展示着另一片你不曾触摸的天空。许多我们不曾想到的、不曾注意的,他们反而考虑到了。顺着他异于你的思路,你的思想变得开阔。也许一直抑郁着围困着你的问题,他能提出解决的另类方案。

这些都是我的经验之谈。凡是好书都值得重读,找到思想之作家,找到文学上之情人,心胸中顿觉万分痛快,而让魂灵上发生猛烈影响。

《思痕录》正是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也许,你能从中找到系之灵魂的伴侣,也不罔我,公开一封只写给他的情书了。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后感1500字《沉思录》


轻轻地,我把那个绿本子合上了,可是,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却无比沉重,手中捧着那本沉甸甸的书,心里塞满了对人生的感悟。之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我们敬爱的温家宝总理那么喜欢这本书,现在终于懂了,它不仅能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而且能让我们深刻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曾记得,在康德的墓志铭有这么一句话: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由此可见道德法则于我们的重要性。这个道理或许很多人都知道,可是能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

道德这东西无色无味,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唯有用心才能领悟。之前,对于道德和人性的探索一直只停留在表面,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有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思考。《沉思录》是一本能够为那些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灵魂阶梯的好书,它不只是尼采的哲学思考,也不同于罗曼罗兰的文钞,这是一本用灵魂写就的不朽之书。?

《沉思录》的词句不显华美,却词词打动人心,句句发人深省。其中让我最震撼的一句话是:热爱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运之线为你织造的一切,因为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你的呢?是呀,不要去埋怨你所遭遇的,更不应去无谓地痛苦。既然可以选择笑,为什么还要哭呢?你应该要感谢上苍,因为你比别人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只要你相信自己不是弱者,能够承受苦难,那么你将会从苦难的历练中浑然新生,犹如被烈火灼烧过的真金,光芒四射!?

当然,在《沉思录》中,这样的好句子比比皆是,多如牛毛,如果要一一细说,恐怕要耗尽我的余生。

《沉思录》给我的启示也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有四。?

第一,适者生存。?

适者生存这一法则不仅仅只适用于动物界,对我们人类也同样适用,尤其是在当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稍不留神,可能就被社会遗弃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活生生的,残酷的现实,如果你不想成为社会的弃婴,你就必须学会适应周围环境,适应整个社会。?

第二,挺住精神。?

人需要沉得住气。我们不再是天真无知的小学生,也不再是埋头苦读的中学生,我们再也不需要那种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种锋芒毕露的冲动,我们需要的是不到最后决不言败的精神与毅力,还有在苦海中作乐的坦荡与大度。所以,当你在苦难中倍受煎熬时,你要对自己说:坚持吧,挺一挺就过去了。?

第三,寡欲多福。?

欲望,是人的本性。自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各种形形色色的欲望所包围。为了欲望,我们劳心劳力,可到头来除了累之外,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放下你心中过多的欲望吧,我们需要只是那适当的正确的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得轻松,活得精彩。?

第四,辩证思考。?

犹如硬币,任何事情都有两面。遇事,要辩证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好与绝对坏的事情,所以,当我们失败时,要想想得到了什么;成功时,要想想失去了什么。?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可是精神却慢慢地干涸了,而《沉思录》正是浇灌精神之花的甘露!

《忏悔录》读后感1500字


《忏悔录》读后感1500字

我拿到的这个版本没有附录书中提到的,卢梭本人提供的大量书信和文献资料,即使如此,读这本书是个困难的过程,从头至尾,我几乎处处感受阅读过程中进行着与一个诡异头脑的较量。这种较量很难称之为愉悦。在读到第二百页的时候我本来想扔了它,幸亏又咬了咬牙,才没错过对我非常有用的第一部的结束部分,和第二部的开头部分。

在社会政治思想上,在文学内容、风格和情调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的人物,主要就是通过这部自传推动和启发了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革命的开始,卢梭本人说这是一幅仅有的,也许是永远不会再有的唯一的肖像,是按真实形象及其全部事实确切无误的描绘成的然而我的感受却不是这样,我觉得卢梭所说的真诚,只是对于自己辩解和事件剖析的真诚。并不是出于对真实的真诚。甚至不是对内心的真诚。其实我也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应该是离大革命前的法国太遥远了,不了解其历史面貌和社会阶层,读这本书没有多少带入感。《忏悔录》的上下两部,我完全可以当成两部不同的书,上部要稍微有趣一些,讲述了卢梭从一个钟表匠的儿子,到流浪汉,四处寻求贵族保护和生计,后受华伦夫人的庇护。读到其中一些游历四方、接触各阶层人士的经历令人兴奋。但深受后现代文学艺术影响的人对其中的文学意味实在没什么兴趣,事实上,为了叙述上的平均,卢梭压缩了其优雅的文笔,或者文字中那种遥远的贵族腔调和我的气质没什么共同之处,读起来没劲儿。还有描写自己对华伦夫人的俄狄浦斯情结,充沛的情欲,情感太过泛滥。

下半部分出现的众多例如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等思想泰斗,但由于是自传,卢梭只是依据自身立场判断他人。并且站在他的高度上,他笔下的这些人物似乎也没有复杂的人性。甚至也没有进行什么描写,基本上是事件的记录,所以汉译本中要是去掉书信往来的附件,是太大的损失。与百科全书派的决裂。卢梭反复讲述着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产生芥蒂的事件经过。但整个读完还是能感觉到他们本质还存在着重大原则的分歧。

第一次见到一个作者在书里流了这么多的泪水,为他遇见的每个女人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绵长而伤感的眼泪,卢梭在情感方面的敏感和脆弱时惊人的。至少在二十五岁之前,他的智商和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情商远远低于常人,不知道着算不算书里的缺点,对于华伦夫人的美貌和人品,对于自己与她的情欲,卢梭不吝笔墨。读的人头晕目眩,他还是有一篓子情感要抒发,在与百科全书学派决裂后,他也几乎与所有的贵族保护人和社交圈子决裂,对此他的忏悔往往是因为我有一颗水晶般的心之类的话,有点不痛不痒,我总觉得卢梭本人也难辞其咎,即使他写了忏悔录这样的大作,也不意味着他的忏悔是完全真实的,他以为他做到了这一点,但还是很难说服我。

譬如与狄德罗决裂的起因仅仅是因为狄德罗新书里有一句话貌似影射了隐士生活的不正确,冒犯了正在退隐庐隐居的他。卢梭为此在书中开始了对狄德罗的批评。直至后来彻底决裂,提到退隐庐,是由卢梭的另一位保护人埃皮奈夫人送给他的,当然到后来,跟这位夫人,他也因为些琐事绝交了,Orz

卢梭在退隐庐前后的生活极为重要,奠定了一个最伟大思想家的基础,他在这里写出了《爱弥儿或论教育》《社会经济学》和《感性伦理学》的部分草稿,在此之前他已因《论科学和文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爆得大名。而他自己与泰蕾兹所生的五个孩子,却被不愿意承担抚养义务的他分别送进了疗养院,并且他对此事的忏悔(如果算有的话),一笔带过,既然是时髦的做法没见过面得孩子谈不上父爱。对于泰雷兹,他也一直认为根本没有爱情,并且有一段冗长而诡异的自我解释,实在让人看不下去。与社交圈子一些重要人士的决裂,好像也与卢梭的喜欢诛心和自尊心过强的性格有关。这或许是他追求自由的性格使然,或许只是一个无私追求公理和正义的伟大灵魂的自私一面。通过忏悔录评价卢梭的为人意义不大,因为他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大致意思是对于宗教,或者道德方面,只是管好自己就好了。

上下部结合处的那些段落,卢梭详细记录了自己自学的一些方法,在他的流浪生涯中,学习基本上是和一些贵族知识分子偶尔的交谈,加上如饥似渴、不加选择的阅读,使得他掌握了些散漫不成体系的知识和蹩脚的学习方法。但是通过在乡间居住的几个月,他用理智的自学完成了对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并锻炼了独特而强大的思辨能力。这一段非常有用处,要是对整本书没兴趣,也应该把着两页抽出来反复看看,确实很有帮助。卢梭本人从对音乐、植物学、物理、文学等各种杂七杂八的爱好转为对形而上学的研究应该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这本书是从图书馆借的,等会要还回去,鉴于看完之后完全没有摸到门路,个人感受和通常对于本书形成的定论大有出入。我决定买一本以后慢慢翻看。不过我已经确定,在文学方面,想完全再现经验的真实的努力不仅会失败,做到了也没意思。

《忏悔录》读后感1500字

今天当我读到卢梭的这句话,仍然激动不已。他说: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这一段话像极了耶稣对恶意诽谤一个妓女的法力赛人说的话一样:你们当中谁若没犯过罪,就可以打她。结果,众人一个个丢下石头,低首离去。

卢梭的为人向来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变,热情奔放而又极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无人,缺乏自制力。正是这些相互冲突的个性让他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骄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诚但是也有掩饰。在自传里,卢梭忏悔了一个年轻时犯的错误。有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颗贵重的钮扣,把事情赖在一个他喜欢的小女仆身上,因而使那个无辜的女仆蒙受了羞辱。由于卢梭的自暴隐私,一些后来的哲学家包括罗素甚至认为卢梭根本谈不上是个哲人。而我却认为卢梭触及了哲学的本质问题-他首先用自己为解剖标本,对人性做了一次深刻的探讨。

从气质上讲,罗素与这些人是两类人,他对于浪漫主义激情向来不以为然。其实罗素本人也不是一个冷静的书斋学者,要不然的话,他也不会三番五次闹离婚,不会提倡性解放,不会反宗教,不会被当局禁止讲学,不会相信社会主义,不会参加反战运动甚至弄到要坐牢。激情是每个人都有的,罗素也认为激情与理智相比是推动历史的一种更主要的力量。

卢梭是法国第一个最勇敢的平民思想家。他出身贫寒,年轻时代长期处于奴仆地位。罗素这样的贵族子弟当然不会去偷钮扣,罗素的子女当然也不用进孤儿院。卢梭跟一个地位低贱的女侍结婚,这也被罗素拿来进行了一番精神分析,意思是卢梭只有在下贱的女人面前才能得到一种完全的自信。我对罗素一向敬仰,但这一次我觉得罗素讲话未免刻薄了一点。在法国大革命前,逆向等级的婚姻是不被允许的,他与华伦夫人的关系不可能为当时的婚姻制度许可。

上帝造人的时候,给我们一双眼睛看外部的世界,审视内心的智慧之眼则是这颗忏悔的心。如果说读蒙田让我心灵安详闲适,读卢梭则使我悲天悯人。卢梭觉得前辈作家蒙田还坦白得不够,他说蒙田虽然也讲了自己的缺点,却把它们写得相当可爱。看起来像是自责,但是却是自赞。他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一个哲理性的警句:没有可憎的缺点的人是没有的。在忏悔录里,他写了他的吝啬,他的偷盗习惯,他对朋友的背叛,他说的谎行的骗。

谈到卢梭不能不提到华伦夫人。如果没有这个杰出的女性慷慨仁慈的培养和经济支持,,历史上就不会有这位卢梭。他在与华伦夫人同居期间,生活才稍稍稳定,安心读书、思考问题并写作。年长卢梭11岁的华伦夫人出身于一个古老的贵族世家,她很年轻的时候就结了婚,婚姻并不美满。她逃到法国,法王便把华伦夫人收留在他的庇护之下,并且给她一千五百银币的年金。风姿绰约的华伦夫人是一个有非凡智慧的女人,她成了卢梭的庇护人、老师、情人及知心的朋友。从一件小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卢梭是如何痴恋这个可爱的女人的:一天吃饭的时候,华伦夫人刚把一片肉送进嘴里,卢梭便说上面有一根头发,华伦夫人将肉吐到盘子里,卢梭用叉子叉起来,飞快地吞下肚去。因为这是一场超越肉欲的情感,所以卢梭、华伦夫人及夫人的男管家阿奈之间的三人恋情也充满了柔情蜜意。

卢梭的晚年孤独不幸。由于《爱弥尔》一书的出版,被当局者视为异教邪说,因此最高法院判决将已出版的《爱弥尔》全部烧毁,并立即通缉卢梭。再加上处理人际关系上的不如意,令卢梭在精神上的状态近乎疯狂。他疑心重重,不得安宁――水果商减价卖给他蔬菜,以施舍来羞辱他;马车转弯时差点撞死他;人们卖给他的墨水是无色的,让他写不了辩护词;甚至到处都有人在跟踪和监视他。

然而神是公正的,卢梭的思想光芒没有因岁月而黯淡。卢梭不论在社会政治思想上,在文学内容、风格和情调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曾有一位法国批评家说:我们十九世纪的人就是从卢梭这本书里走出来的。

卢梭在地下应该瞑目了,起码他在死后的,有我这样一个读者在崇敬他,捧读他的作品。纵横古今中外,有多少作家能像他那样毫不留情地剖心剜肺地写自传呢?没有,一个也没有。

《忏悔录》读后感1500字

上个周末去上海书城,本来准备再读一遍《基督山伯爵》,记得高中在上课的时候偷偷看基督山,被班主任发现然后毫不留情地没收了,没收的那本还是基督山伯爵的下册,可想而知当时的悲愤之情。至于这本书内容,早已忘得一干二净。这次在书城没有找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基督山,所以只好买了法国著名作家让.卢梭的《忏悔录》。

当时大致看了一下译者的序,觉得不错,而且作者的名字也蛮有意思。买回家仔细一读,便发现又是一本完全符合我胃口的好书。在我准备开始好好读书的时候,本着世界名著的标准,非经典不读,所以从红与黑到远大前程,再到现在的忏悔录,没有一本不是世界文学璀璨的宝石,而且我也对这几本书的内容题材都特别喜欢。

我现在要做一件以前没有人做过,而且以后也不会有人敢做的事。我要把一个人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这是忏悔录的经典开场白。卢梭晚年受到了无情的政治迫害,甚至文学界的朋友都还是背弃他。最后他终于决定把自己的一生完完全全地写出来,让世人和读者来判断,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着哲学家的智慧和作家流畅的文笔,所以最终他实现了他的目标。无论是他的卑鄙龌龊,还是他的品德高尚,他全部一笔笔真实地写入了《忏悔录》。如他第一句所言,以前没有人做过,即使过了两百多年的今天,也没有人敢做。而他把自己的丑恶一面写下来,并没有对他的形象有太多负面的影响,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他的伟人地位完全被《忏悔录》一书坚实地奠定下来。

我刚看完了《忏悔录》的青年部分,也就是和卢梭一起重温了他的青年时代。他的很多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都能引起我强烈的共鸣。他有两面性,有时候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有时候会没有理由得变坏,幸运地是,他最后还是能够重新回到正确的方向,而没有一直堕落。我觉得自己的童年和青年在这一点一样,我自己的本性也是非常善良,但是在高中时代也堕落过,做过很多坏事。最后也能自己改正过来。实际上还是因为环境,环境确实能够对人的行为形成极大的影响。卢梭也喜欢女孩子,而且对自己喜欢的女人显得感情特别丰富,容易动情。但是又非常拘谨,有一次很深刻的恋爱,即使最深的接触就是吻了那位小姐的手。但这次恋爱给他带来的快乐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它人以吻手开始的恋爱。不能否认,这一点我也和他一样。我和他一样从内心里就完全没有其它的想法,而已经能在交往中享受到极大的精神快乐了。卢梭有一段对女人的见解,一些自以为很聪明的女人喜欢用询问的方式来了解男人的内心,而实际上这会使男人产生本能的反抗,只会用谎话来欺骗她们。相反会对她们产生反感。我完全赞成他的这个观点。他确实有极强的对人性的观察力。还有一点性格我也和卢梭及其相似,就是不喜欢别人来教自己。用卢梭的话来说,就是担心在别人教我的时候担心听不懂,而不懂又要装着听的懂。最后还是没懂,所以我们都喜欢自己看书学习。还有一点就是反应很慢,这一点很可爱,但是的确是一个很大的缺点,我们对人都有很强和很敏锐的观察力,在某次谈话结束后很久后,谈话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每个人的神情都能准确的回忆起来。可惜在过程中我们都有很慢的反应。这让我们看起来比实际上要笨,真正的才能被隐藏起来了。他对金钱的看法也和我一样,我也从来没有对金钱苦恼过。我完全统一他的观点:金钱有两种,我们口袋里的金钱是让我们保持独立自由的一种工具。我们正在争取的金钱是让我们成为奴隶的一种工具。所以有时候他对自己的钱很控制,但是从来不羡慕不是自己的金钱。对待金钱上,我也和他完全一样,在能够保证生活下,我甚至要更大手大脚,也许来自于对自己的自信,从来不担心没有钱的生活。总而言之,从卢梭的青年时代,我看到了很多和我相似和相同的优缺点。很多很多这里都说不完。

他在青年时期也碰到过很多善良的劳动人民,他们给他提供过无私的帮助。劳动阶层的人在他笔下得到了高度的赞扬和肯定。这也勾起了无数我小时候的回忆,有一次离家出走,走了很远,后来迷路了。一个捡垃圾的老头帮助我,他帮助联系家里人,我最后得以安全回家。另一次在火车上,因为我没有座位,有善良的老爷爷老奶奶给我零食吃,而且她们的孙女还主动给我在泡面时让座。这些微小的善举都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卢梭问,为什么在我青年时代能够接触到那么多善良的人,而在我成年后接触到的确很少了呢?他知道,因为那是不同的阶层。贵族阶层的人性要少了淳朴和热情,更多的是争夺利益时的卑鄙和无耻。

卢梭没有对自己的性格多做评价,他将这个权利留给了读者。我觉得他的青年形象非常真实,很多缺点大家也有,但是有很多性格特点和一般孩子不一样。这样也是他能够取得后来的成就的一个原因。

《书剑恩仇录》读后感--1500字


喜欢金庸武侠自始至今都是在反对中进行的,无论是武侠世界皆虚幻,还是粗糙文学难登大雅之堂,甚至柔情女子勿近武侠,种种指责与批判都无法阻止我对金庸武侠挚爱的脚步。书中有的不仅仅是武学宗派,打打杀杀,尔虞我诈,更多的是侠骨柔情,赤胆忠心,是书中那份撼古震今的真情,那种引人入胜的意境,那些催人泪下的宿命其中令我感触最多的武侠作品之一就是他的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
金庸曾说过:如果你到过江南,会想起那些燕子,那些杨柳和杏花,那些微雨中的小船。《书剑恩仇录》便起于那个竹木阴森、苍翠重叠、不雨 而润、不烟而晕、如诗如画的江南。书中没有《笑傲江湖》那种世间无好人的苍凉,却有着乾隆见她眉梢眼角风情万种,歌声婉转,曲意悠扬,加之湖上阵阵花香,波光月影,如在梦中,渐渐忘却是在和江洋大盗相会的脱俗意境。喜欢《书剑恩仇录》,因为喜欢看红花会众兄弟至亲至爱,生死无惧;喜欢看大家闺秀李沅芷与金笛秀才余鱼同的曲折爱情,同她一起伤心,一起落泪,一起花痴;喜欢看简单天真的周绮与武诸葛徐天宏这对欢喜冤家,同他们一起欢笑;喜欢看骆冰和文泰来坚实的爱情,同他们一起欣慰。但更喜欢的是霍青桐,这个让我沉醉的女子。
古道骏马惊白发,险峡神驼飞翠翎。从小桥流水的江南到黄沙纷飞的大漠,红花会各路英雄相继出场,同时也引出了我的最爱霍青桐。丽若冬梅拥雪,露沾明珠;神如秋菊披霜,花衬温玉。两颊晕红,霞映白云;双目炯炯,星灿月朗。穿得一袭翠羽黄衫,修得一派娇美神态,习得一身绝学武功,学得一通政治才略。天下女子有谁能比?世间男子谁不倾心?就连女扮男装姣滴美貌的名门千金李沅芷都为她倾心折服!她为了给回部抢回《可兰经》,几经周折,煞费苦心,日夜操劳,铤而走险,在回部与清朝战争中更是显现了她卓绝的智慧和领导才能,可为何这样一个善良、美貌、有才、近乎完美的女子却被感情拒之门外?可能由于性格原因,我所钟爱的人物都有着悲剧色彩的命运,萧峰如是,杨过如是,青桐亦如是!那时承他搭救性命,便将师傅传的贵重匕首送了他,从此心也便许了他。不是山盟海誓,却是心心相印,可后来的他却对她敬多于爱而选择了别人,深深地伤了我的心,更何况是青桐那颗处处为别人着想饱受煎熬的心!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女子的悲剧,令我心中愤愤难平,但青桐却不能怨恨别人和上天,因为令他痴迷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最亲的妹子!一个不谙世事,从小放羊吃花的少女;一个通体透着香气,让人如痴如醉的公主;一个天真无邪,让士兵忘记打仗的女神!从此便注定要把他当妹夫,忍痛祝他们幸福。爱不一定是自私的,但一定是伟大的;爱不一定是奇妙的,但一定是神圣的;爱不一定会愉人身心,但一定会催人泪下
至于主角陈家洛,随着《书剑恩仇录》走了这么久,却唯独不喜欢这个风度翩翩的群雄之首,好似他的出现只是更让我觉得青桐命运之不幸,也无法忍受他意志不坚,左右不定,纠缠不清。虽然他对喀丝丽一往情深,不能自已,就像喀丝丽死后他写的铭文一样: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如泣如诉,如诗如歌,荡气回肠,充斥着人生的悲怆感,可他毕竟造成了这三角恋关系,或许惟有香香公主的死才能了结这一切!正应了那十八字铭文: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命运就是如此捉弄人!
一部《书剑恩仇录》收录了多少人情世故,世态沧桑,国恨家仇,儿女情长!而我只是窥其凤毛麟角罢了。无论是富家子弟,还是草莽英雄,无论是事业,还是爱情,都逃不过命运的安排!《书剑恩仇录》的结局是悲惨的,一切都让人叹惋,一切都让人垂泪,一切都让人心痛!但悲剧却是最美艺术,永恒的艺术,留在心底的永远都是那千古的爱情,不老的真情,至尊的兄弟情!
《书剑恩仇录》,一部真正让我心灵震撼的书,一部真正触碰我灵魂的书,一部真正引起我共鸣的书,一部真正让我心也流泪的书

读后感1500字之《忏悔录》


了解卢梭的《忏悔录》是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是一位公选课老师在一节 课上偶然提到,而我也就偶然记住了,现在听起来,好像一切都是那样的巧合 ,但也就是这样的巧合认识你我有机会了解卢梭,了解他的这本《仟悔录》, 然我从中学到很多很多。

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刚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没几个人会有冲动去读这本 书,但当你真的读进去的时候,真的会像我一样喜欢上它。这是卢梭的晚年的 产物,从一些资料中了解到卢梭的晚年是悲催的,如果要举出他那些不幸的岁 月中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内容,那就是这本掺杂着心酸的书了。但我们从 另一个角度看,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可以说是四面楚歌,作者还能写出 这样一部优秀的自传,为自己辩护也好,纯属一种事实的记述也好,怎能不令 人肃然起敬呢?看似平实无华的记述,却充满着作者发自内心的呐喊,令我震 惊的是,在书的一开始,作者就向自己所处社会提出了挑战:不管末日审判 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髙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断地 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 人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仟悔然后,然 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披露自己的心灵,看有谁敢对您说 :我比这个人好。这铿锵有力地语言,一下子就显示了这种悲愤所具有的 震撼人心的力量。现在想想,我当时也许就是被这种,莫名的勇气所震1C和吸 引了,才决定去了解卢梭,了解他在这本书中忏悔的事。

卢梭这一个钟表匠的儿子,从民主政体的日内瓦走到封建专制主义之都巴黎, 从下层人民中走进了法兰西思想界,象他这样一个身上带着尘土、经常衣食无 着的流浪汉,和整个贵族上流社会当然是两个不同的世界性的存在。《忏海录 》就是这样一个激进的平民思想家与反动统治激烈冲突的结果。它是一个平民 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压迫面前维护自己不仅是作为一个人、更重要的是作为一 个普通人的人权和尊严的作品,是对统治阶级迫害和污蔑的反击。它首先使我 们感到可贵的是,其中充满了平民的自信、自重和骄傲,总之,一种高昂的平 民精神。

然而,有很多的地方也是我不能理解的,因为不论是时间上、或是空间上 ,我们都差别太大了,但我可以看出,虽然作者名为《忏悔录》,字里行间中 ,却显示着作者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生活在现代的我虽然可能不能理解作者在 那样的环境下能写出这样的文章,需要多大的勇气,但我知道,对自我的肯定 不是每个人多能做到的,有时,往往是缺少那份自信和勇气,而让我们失去很 多的机会。大多数的我们是平凡的,我们不能像许多伟人那样伟大地活着,但 从平凡中活出伟大,我觉得这比什么都来得不平凡。有些人的价值是改变世界 ,让历史铭记,但谁又能否定平凡的我们的价值呢?相信也会有人因为我们而 变得不同,也会有人离不开我们,也许对于某人来说,平凡的我们确是他们的 整个世界,现在,我这样坚信着!请你,也要相信,自己的价值要远远超出自 己的想象!

《忏悔录》,我依然在读,收获真的很多,希望自己所获得的可以给你带来某 些启发,一些共鸣,在平凡中,活出伟大!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