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后感1000字

一本好书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愉悦我们的精神,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后感1000字,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后感1000字
读村上春树的作品,总是给人带来些许平静。就像跑步一样,我们会收获一种运动的平静。平静的韵味,是茶,是恬淡而悠久。它不像伏特加那样的烈酒,让人疯狂于酒精的麻痹之中;也不像米酒之类的甘澧,让人沉迷于口舌的甜美。这里的平静,是微醉,是朴实,是唇齿留香,是浸渍我们生活的感动。
如此这般的平静,需要我们用心去聆听,去嗅探,去揣摩。也正是基于这样中庸清淡的气息,才会让人对于村上春树的平静,对跑步带给人的平静怀有持久的向往。
村上春树的这本书里面涉及到两点。热爱,坚持。原本是听起来有些俗套的主题,但他务实的写作风格让他描摹出来的效果令人回味。而并非一味的赞扬,歌颂。喊口号式的文字呼喊在其中更无从循迹。书中有的,第一,是一位跑者心灵世界的构建。第二,是这位跑者内心坚持与身体斗争的刻画。
村上春树最初决定写小说,决定开始跑步是在三十三岁。下定决心后,他便关掉自己所开的生意不错的小店。他的理由是,一边开小店一边写小说他做不到。若究其怎么会突然想到写小说,跑步。书中的答案是,热爱。他喜欢这样做,便这样做了。这样的回答很纯粹,就像有些人为了活着而活着,同样纯粹。前者发于内心,后者迫于外力。同样的人生旅途,同样的终点。前者多了旅途中值得人们把玩的事物,欣赏风景的那颗平静的心。而因此便多了,生命的宽度。
当今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平静好像早已被人们甩到了身后。飞速的列车,海量的信息,人与人之间泛多却淡然无味的联系。人做的事情越来越多的,事情的深度越来越浅。社会的高速发展不是一种错误,而人心的功利更不是一种正确。当我们没有时间平静地坐下来与朋友交谈,品茶与展望年华;当自己没有心思平静地冥想,自省与感悟生活。那曾经的热爱与坚持,是否早已羁旅在生活拼命的追逐之中?
村上春树的奔跑,在脚步的一次次一起一落之间,让心有时间、有节奏的平静下来,完成一次心灵修行。抛下生活中多余的重压,有机会去遐想,生命这场,旅行的意义。
当心灵有主见的思索,人们对身体的操控会变得容易与持久。村上春树在书中写到几次马拉松比赛的情况,其中都提到了跑步中身体的感受以及如何在跑步时对肌肉疼痛的控制。
的确,持久的跑步是一种累人的活。我在生活中也不时地去慢跑,也在慢跑中找寻书中的描写的印记。我发现在跑步中间的一段时间会有很好的体验,内心会随着跑动时一步步的振动进入平静的节奏。但是在后期跑步便是一种磨炼,肌肉的酸痛和内心的坚持斗争,这样的每一步都是一次坚持。最令人愉悦的,是跑完之后的感觉。停下来以后,初始的感觉十分劳累,走上一阵儿。全身的肌肉会变得十分舒展,心中的平静在此时会达到最高点。这是跑步带给我的快乐,我猜想这些也会是跑步带给村上春树的快乐。
生活是一条河,我们需要有湍急的节奏去拼搏奋斗,去追寻成功的风帆;也需要有缓缓的流水去静谧感怀,去沉淀生命的沙砾。平静会让我们成长,平静会让我们收获,也只有平静了,我们才能听到自己的心声,自己内心对热爱、对坚持的呼喊。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后感1000字2024


村上春树开始决定做小说家后,坚持跑步,并且持续了20几年,经常可以从自媒体读到关于村上春树的类似介绍,令人好奇,他为什么会选择跑步?怎么坚持下来的?跑步给他带来了哪些影响?炎炎夏日、暴雨天气、寒冬季节、身体生病的时候怎么办?户外跑步还是选择跑步机?有更多的问题想知道答案,于是看了这本《当我谈跑步的时候,我谈什么》,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村上春树33岁那年,也就是1982年,那一年跑步正式走进他的生活,截止至2005年他持续跑了将近23年,全程马拉松共跑了23次。村上说并不是有个人跑来找我,劝我你跑步吧,我就沿着马路开始跑步,也没有什么人跑来找我,跟我说你当小说家吧,我就开始写小说。突然有一天,我出于喜欢开始写小说,又有一天,我出于喜欢开始在马路上跑步,不拘什么,按照喜欢的方式做喜欢的事,我就是这样生活的。写小说和跑步都是村上喜欢做的事儿,所以为什么一件事情可以坚持这么久?答案是喜欢!因为喜欢,才会选择跑步这种和自己性格心态契合的运动方式,跑步不和任何人比较,不需要和任何人交谈,不必听任何人说话,眺望前方,掌控呼吸节奏,将意识集中于迈出去的每一步,反复蹬踏地面,享受独处的时光。为了体会这种感受,我尝试在塑胶跑道上连续跑了几天,常年不运动突然跑步,呼吸必然不稳,呼哧呼哧地喘气,肩膀无力下垂,心跳无规律,腿部肌肉麻木酸疼,持续一周后,肌肉疼痛渐渐好转,呼吸有规律了,但速度还是提不上来,一天2-3公里,已经无法忍受。想想村上跑42.195公里的全马和100公里的超级马拉松,为了备战全马,每月大概跑280-300多公里,每天平均要10公里,优秀作家的自律和坚持令人敬畏。

身为凡人肉体,村上跑步不会累吗?没读这本书之前,我觉得可能不累,有可能他是天生的长跑者。读完再来看这个问题,想什么呢?当然会累!膝盖劳损,肩膀疼痛,肌肉过度紧绷要定期医疗,超级马拉松后几天无法正常行走,这么痛苦为啥还要坚持?事物都有正反面,除了痛苦的一面,村上展现更多的是有益的另一面,拥有长期成为小说家需要具备的健康体魄,拥有在跑步时产生的易于其他人的灵感,毕竟他是职业小说家。所以肌肉难长,易消,赘肉易长,难消。坚持对自己有益的事情往往会面临困难、痛苦,正因为痛苦,正因为刻意经历这痛苦,我们才能从这个过程中发现活着的感觉,对自己产生新的发现。

生活似长跑,无需盲目追赶他人,只需感受自己,只因我们起点不同,终点各异。像村上一样明确自己喜欢什么,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儿,掌握节奏,持之以恒,以尽可能长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尽可能远地去眺望风景,勇敢地面对眼前的问题,全力以赴逐一解决。

《谈修养》读后感1000字


  《谈修养》读后感1000字
  大学都快要结束了。回想起来,专业课的知识该读的大部分都读了,但是文学、历史、哲学方面的书籍自己读得确实很少。这也是有时觉得自己理论功底和文字能力不够的原因。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本来每学期都有计划读几本文学、历史或者哲学方面的书籍,但是大多数都被搁浅了。一方面是由于时间分配上的原因,另一方面还是觉得是因为自己太"懒"了。后一点也是在我读完《谈修养》一书后的感触。
  这次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修养》一书,不仅受益匪浅而且还感到"吃惊"。为什么用"吃惊"这个词呢?我觉得,虽然这本书名是《谈修养》,是朱光潜先生对当时社会环境下青年人的思想引领,但是我在书中看到的更多的是朱光潜先生对当时社会和国家问题的深刻分析与解剖,同时也给出了解决的良方。比如说:第六谈《谈处群》就是从个人出发,以小见大,谈的是国家大事。平时我也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很感兴趣,也爱琢磨一些事情发生的原因,大多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进行分析,不仅没有条理也没有深度。在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分析思路更加清晰了,并且对一件事情的理解更加的深刻和透彻了。这正是缘于这本书对当时社会上一些问题的很深刻的剖析和详细的解答。如:《谈立志》中,先生分析了抗战以前和抗战以来青年心里的区别,并深究了其中的原因。还有,《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中似乎能找到社会变坏的原因:人的惰性。这是最本质的原因,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他说:懒,所以苟且因循敷衍,做事不认真;懒,所以贪小便宜,以不正当的方法解决个人生计;懒,所以随俗沉浮,一味圆滑不敢为正义公道奋斗;懒,所以遇引诱即堕落,个人生活无纪律,社会生活无秩序。


懒是万恶之源!这本书也解答了我的一个疑惑,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用道德去约束和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而西方人更倾向于借助法律的手段。我现在知道了这是一个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问题。这些对我能更加深刻而有条理的分析一些事情有很大的帮助。朱光潜先生不仅是一位美学大师,他对于当时社会中的丑恶现象也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对青年人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这些都表说明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总之,我就吃惊在在一本谈个人修养的书籍里找到了关于国家、社会、教育等方面的答案。
  修养,修身养性也。它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而外在的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一个人的生活作风。要想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作风,就要做到 "四自"、"四慎"。"四自"是"自重"、"自醒"、"自警"、"自励";"四慎"是"慎独"、"慎微"、"慎始"、"慎终"。我觉得,"慎独"尤为重要。"慎独"通俗的讲就是"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但是他们两个又不完全相同。"慎独"讲的是在没有别人在场的情况下,一个人是否能继续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比如,一个人可能在有人在场的情况下比较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不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等,但是在没人在场的情况下,他是否仍能做到这一点呢?如果不能的话,就说明他的修养还没有达到很高的境界。独处才是最考验一个人修养的时候,也是一个人最脆弱的时候。
  我对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五谈《谈价值意识》。虽然是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写的,其中很多的东西现在看起来似乎在现实中任然存在,也很实用。印象最深刻的两句话是"人生最高的目的是幸福,而幸福来源于愿望与能力的平衡"和"要复兴中华名族,我们必须在青年心理中养成对于个人努力地信任"。印象深刻是因为第一句话我现在还不太理解;第二句话是太理解、太赞同了。人生最高的目的是幸福,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一,也就使得每个人追求幸福所努力的方向不一。幸福因人而异,因时而异。饥饿时能吃上热喷喷的饭是幸福;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幸福他们就幸福……。
  总而言之,之所以朱光潜先生能在当时那样一个恶劣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真、善、美的修养,并能深刻的理解当时社会上的不正的现象和风气,是因为他的内心是美的。而这种美的价值是不可测量的。正如先生所说,"全社会都坏时,如果有一个好人存在,它的意义与价值是不可测量的"。正是当时这些黑暗之中的星星之火将我们民族引向了现在的光明。 

  《谈修养》读后感1000字
  大学都快要结束了。回想起来,专业课的知识该读的大部分都读了,但是文学、历史、哲学方面的书籍自己读得确实很少。这也是有时觉得自己理论功底和文字能力不够的原因。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本来每学期都有计划读几本文学、历史或者哲学方面的书籍,但是大多数都被搁浅了。一方面是由于时间分配上的原因,另一方面还是觉得是因为自己太"懒"了。后一点也是在我读完《谈修养》一书后的感触。
  这次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修养》一书,不仅受益匪浅而且还感到"吃惊"。为什么用"吃惊"这个词呢?我觉得,虽然这本书名是《谈修养》,是朱光潜先生对当时社会环境下青年人的思想引领,但是我在书中看到的更多的是朱光潜先生对当时社会和国家问题的深刻分析与解剖,同时也给出了解决的良方。比如说:第六谈《谈处群》就是从个人出发,以小见大,谈的是国家大事。平时我也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很感兴趣,也爱琢磨一些事情发生的原因,大多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进行分析,不仅没有条理也没有深度。在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分析思路更加清晰了,并且对一件事情的理解更加的深刻和透彻了。这正是缘于这本书对当时社会上一些问题的很深刻的剖析和详细的解答。如:《谈立志》中,先生分析了抗战以前和抗战以来青年心里的区别,并深究了其中的原因。还有,《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中似乎能找到社会变坏的原因:人的惰性。这是最本质的原因,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他说:懒,所以苟且因循敷衍,做事不认真;懒,所以贪小便宜,以不正当的方法解决个人生计;懒,所以随俗沉浮,一味圆滑不敢为正义公道奋斗;懒,所以遇引诱即堕落,个人生活无纪律,社会生活无秩序。

谈美读后感1000字


谈美读后感1000字(一)

【谈美】全书共有15个话题,也就是15封信。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修养的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免俗。这是对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超越,有一些一精一神的寄托,有一些理想与情趣,其中艺术活动就可以起到这种超越利害关系的作用,在无所为而为中净化心灵,得到人格一精一神的提升。

提到美感修养的问题,我们都会问:如何培养美感呢?朱光潜通俗而又深入的进行了论述。他点明:审美的态度和审美的眼睛是要逐渐养成的。作者在谈到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实用一性一;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科学一性一;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他用审美的态度,尝到了美的味道。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所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的特点,说明人异于其他动物,除了生活需求外,还有更高尚的追求美。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俗语讲:距离产生美。其实朱光潜先生就明确的指出了美和生活的距离。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就如同美学上的移情作用,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感情。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想应该也有这个道理。美和实际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必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去看,而且要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的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一些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和神秘感,从实际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美。有了距离,才会有向往,美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

天才也是靠勤奋得来的,没有不需要勤奋就获得能力的。下功夫才会思如泉一涌,才会有灵感。朱光潜先生引用杜工部的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告诫我们要踏踏实实用足功夫,笔下才有神韵。心中才有灵感,灵感才可以映射一出一个人的才能,但天才的背后却是下苦功服磨练心境、意志、技巧。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吧!

这第13封信,通俗易懂,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认识。语言是那么亲切自然,知识在这种脉脉温情的态度中传达出来,其间没有美学中那种概念的堆砌,却使人们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美丽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态度,所以,我想每个人都应读一读这第13封信,深一入一浅一出,引人入胜的语言,会让你喜欢上这第13封信,读完后,一身轻爽,净化了心灵,提升了一精一神世界。它会对你有所启示的。

谈美读后感1000字(二)

本人读了朱先生的【谈美】,对于其一精一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为欣赏。其中最能领略到的是作者非常经典的对美的分析论证: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但是人类历史生生不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但是要靠人们细心发现的;美是客观事物加主观态度产生的,但是缺一不可。物质是可以用尽的,而无形的美是可以代代流传供世人享用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接下来我将逐一分析。

其中读到朱先生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作者谈及了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

物都如此何况是人呢?对于改革开放蒸蒸日上的娱乐业,为什么有一些流芳百世的歌星、影星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从商业的角度上说他们代言某一商品帮助提高销量,简而言之就是有利可图。而从艺术欣赏的心态去看明星,那些唱了几首经典的歌曲,或者成功塑造了某一个电一影人物的,那是可以让人们永远记在心中,漫漫回味的。我想这对于那些明星自己来说这比财富和获奖荣誉更有成就感和最有意义的吧!

美的东西需要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去想。这一段大体可以证明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它确实是不实用的,而真正能触一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后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灵、一精一神的健康成长。其实美感无时无刻都冲斥在我们生活当中,从最简单的吃穿住行来说大多人们都会选择环境优美安静的餐厅就餐,因为感官的满足可以提高食欲。穿衣打扮已经是现代人每天必备的功课,这可以让人更有信心每天可以有一个好的开始。房屋装修也是一门美学功课,明亮宽敞舒适已经是老掉牙,而自己感觉和概念才让它与众不同,比如:欧式概念、田园风格、东南亚感觉、日式家居或者中西合璧等。独特的家居风格可以代表主人的独特一性一,更能让他享受其中。车子基本一性一能就是带步,而且现代人更追求的是外观流线一性一、颜色等。所以美感不是实用主义,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美感可以让人们得到心里上满足和一精一神上的享受!

绝美的感受又是主观的,美是言论不一的。每个人的人生经验不同所以对于美的理解更是不同的。就如城市人长久呆在钢铁丛林中,觉得压抑郁闷,之所以田园风光的美丽诱一惑成为了新兴的消遣和时尚追求;而农村人常年和绿地青山为伴觉得平淡无聊,对城市的美好多姿的生活十分向往,就出现了农民进城的风潮。事实上这两个环境在形式上是基本不变的,在变换的是我们的心态。

朱先生在此提出美是物的物理属一性一和人的人情心理活动对事物产生的一种态度。单独有自然物理属一性一而没有人的感一性一心理直觉――美也无从产生。自然在经过人的心理感觉加工后产生了美感,不同的经验会产生不同的感觉,美的欣赏是对自然的一种再加工、再创造。个人情趣不同衍生出的结果就不同。俗话讲的情一人眼底出西施的道理,如同朱先生所讲是人们经过人情化、理想化的一种心理活动结果。这种结果就是不同人的主观的审美经验加上理想化即人情化产生的结果。美和自然也是对立统一的一种关系,美感没有自然的物理属一性一就无从产生,而物的物理属一性一没有人的理想化即人情化加工也无法衍生出美来。对于美我们应从两方面来看,美不是凭空产生的,以上说明美的出现是物的物理属一性一和人的理想化缺一不可。

怎样才能让我们更艺术的生活呢?近两年风一靡一全球的瑜伽就可以有一个最好的诠释,瑜伽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能量知识修炼方法,集哲学、科学和艺术于一身。瑜伽的基础建筑在古印救哲学上,数千年来,心理、生理和一精一神上的戒律已经成为印救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项运动的最高境界并不是让你做一些高难度的杂技动作,而是通过这些动作让身一体伸展放松平衡最终达到身心的平衡,安静的倾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所以瑜伽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达到合一,需要身、心、灵三者同时俱全。

综上所述,想引用朱先生的话: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现在人们都提倡要艺术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一精一致更有情趣,心态的平衡也是关键所在,豁达乐观的心境就是艺术。希望每个人都能擦亮自己的眼睛,用心发现细细品味我们的生活点滴,艺术生活从现在开始!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