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论》读后感800字

一本好书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愉悦我们的精神,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阅读作品后,我被作者描绘书写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小编现在向你推荐《人口论》读后感800字,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马尔萨斯因其发表《人口论》而为人所知,他的著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他的父亲及其朋友们(如卢梭、休谟等)的思想的反动。这使读者景仰的不仅是他书中独到深刻的思想观点,还有他敢于质疑和反对大家的勇气和精神。虽然,《人口论》被称为历史上争论最多的一部社会科学著作,但是,他的学术造诣同样受到人们的肯定。
人口对于人是再不过相关密切的话题,对人口状况的分析和研究深深地关系到人的发展。《人口论》涉及的内容很多,概括起来主要就分为两个公理、两个级数、两个抑制、一条规律、一个适度、三点见解、四点结论。看似简单的几个条条框框,却是颇为深刻而亘古不变的真理。马尔萨斯提出:一、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二、两性间的情欲史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这不仅仅体现了马尔萨斯懂得社会科学,还反映了他对人的生物学、自然属性等自然科学的研究和探讨。马尔萨斯在意识到人类人口具有无限增长的趋势的情况下,提出了两个抑制,即妨碍人口增长的手段或力量,包括积极抑制和道德抑制,此外,他还说到人口的增长必须要有一个适当的度,其中道德抑制对今天世界的计划生育政策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可见马尔萨斯的观点的前瞻性与计划性。而他所说的积极抑制,提倡用提高人口死亡率的办法来使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保持平衡成为争议的焦点。从人权的角度来说,这显得颇不人道。对人口的研究自然少不了对关乎人类生存的环境的关注,土地肥力递减规律奠定了马尔萨斯人口论的理论基础,这也体现了马尔萨斯对人类生存基础的考虑。
马尔萨斯认为工人贫困、失业并非资本主义制度造成,而是由人口法则作用的结果。对比达尔文的《进化论》,二者间有一定的相似性,都相信自然或是社会选择,而不是单纯的源于某一制度。马尔萨斯是私有制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支持者,反对救济穷人,认为救济穷人就是帮助穷人制造穷人。这也是他的著作受到争论的一个重要原因。马尔萨斯对人口的研究确实深刻而全面,但是真的还是缺乏一丝人道主义精神。这也警示着我们学术是不断进步的,独到的见解或许能够吸引眼球,但是对人的关怀也同样重要。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情爱论》读后感800字


之所以读这本书,其实很大程度上跟我们的哲学概论课有关。一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边看边笑。一开始,觉得很震撼,居然还有一本书可以把性拿出来,很平静的讲。一开始看的时候感觉就像看的是禁书一样,当然这样说难免有些夸张,我想这就是之前看外国名著太少的缘故吧。
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种捅破窗户纸的痛快之感。因为它把很多本身只意会,不言传的东西,很明确的表达出来。给人感觉很过瘾。而看完情爱论之后我想谈论的主题是爱情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我个人认为爱情的发展要经历4个阶段,这样的爱情才是完美的。
首先,在彼此相识阶段,被对方某方面的才能或品质吸引,或者对方的某些价值观人生观是你欣赏或认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两者会成为朋友。这样的感情进一步深化,细化,敏感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亲密这就使得二者的关系更近一层,友情上身为爱情,从而变成了情人。当双方一情人的方式相处,变得越来越亲密,潜移默化中,双方俨然已成为彼此的亲人。俗话说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爱情,只有当爱情转化成亲情,彼此的感情才会天长地久。但是,当对方已经成为你的一种习惯,只是习惯了你的生活中有他或她的存在,至于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爱或者激情,也许也都所剩无几。而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只是伴而已。这样的情感,好像彼此只是需要身边有一个人而已,而至于这个人是不是必须是你,那就另当别说。所以说爱情的最高境界,在我看来其实是友情,因为恋人之间彼此相互吸引,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由于对方的某个方面或某种特质是自己认同或者欣赏的。而这恰恰是两个人能够成为知己最最重要的前提。因此我认为爱情始于友情,终于友情。
当对方是你的灵魂伴侣时,你们彼此的感情才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容颜的消逝而淡化,只会因为彼此之间的相互感悟而让两颗心走得更近。

《论人生》读后感800字


  一本书判断它好坏与否,在我看来,在于它留给你多深刻的韵味。阅读之后,留给你些许值得回味的、可反复咀嚼仍韵味十足的东西。韵味这东西虽然说不清道不明,但它化力于无形,潜移默化给人以财富,而且不压于  物质财富。它不随时间的远去而远去。相反它如一坛陈年老酒,时间越久越让人回味,越让人难以忘怀。
  不知不觉,踏进书店没多久,眼睛被一本由季羡林先生撰写的名为《论人生》的书吸引。虽然我年纪尚轻,但仍对人生这个话题颇感兴趣。说实话,此话题范围较广较深奥,资深学者由于知识阅历丰富才可道之一二。就像季老先生,几乎一世纪的沧桑变化都被他尽收眼底,自然有资格解惑论道。老人家话语浅显易懂,再难言表的事也能讲得言简意赅、深入浅出。这正是我佩服他的原因。该书取材广泛,多从一些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入手,以小见大来阐明作者观点。我个人认为这样做可以拉近作者与读者距离。同样是生活,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切入和剖析生活的全貌,告诉我们他眼中是什么样的世界。
  老人退休后定居地点较优越,一出门便是一片荷塘,赐予老人无限的遐想空间。有的像害羞的姑娘,有的像精力充沛的少年,好像所有花摇身一变都成了人一样。荷花不再是荷花,而是精灵。老人命途多舛,六岁时便离家求学。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太痛苦了,俗话说得好,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区区几个字道出天下所有父母的心声。也许正是它造就了季老先生,他不仅成绩优异而且愈加成熟,于是乎已到垂暮之年的季老才能带给我们这部人生精华。


命不济莫怕,这也许是锻炼的好时机。莫过分抱怨命途之不公,只要你勇敢做自己,学会适应这个环境。就像古代的钱币多铸成外圆内方的形状,只有边缘越圆才能更好的保存下去。如果边缘尖尖的只会被磨平,最终成为一个圆。
  人的一生会遭遇太多挫折,但它们总会成为往事。过后再想想,你也许只有一个会心的微笑,而不再像从前那样或悲伤或后悔。是啊!经历一次又一次的锻炼与磨砺会让我们意志更加坚定,心智更加成熟。人生由自己主宰,蓝图由自己描绘。只有把握自己才能把握人生。

  一本书判断它好坏与否,在我看来,在于它留给你多深刻的韵味。阅读之后,留给你些许值得回味的、可反复咀嚼仍韵味十足的东西。韵味这东西虽然说不清道不明,但它化力于无形,潜移默化给人以财富,而且不压于  物质财富。它不随时间的远去而远去。相反它如一坛陈年老酒,时间越久越让人回味,越让人难以忘怀。
  不知不觉,踏进书店没多久,眼睛被一本由季羡林先生撰写的名为《论人生》的书吸引。虽然我年纪尚轻,但仍对人生这个话题颇感兴趣。说实话,此话题范围较广较深奥,资深学者由于知识阅历丰富才可道之一二。就像季老先生,几乎一世纪的沧桑变化都被他尽收眼底,自然有资格解惑论道。老人家话语浅显易懂,再难言表的事也能讲得言简意赅、深入浅出。这正是我佩服他的原因。该书取材广泛,多从一些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入手,以小见大来阐明作者观点。我个人认为这样做可以拉近作者与读者距离。同样是生活,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切入和剖析生活的全貌,告诉我们他眼中是什么样的世界。
  老人退休后定居地点较优越,一出门便是一片荷塘,赐予老人无限的遐想空间。有的像害羞的姑娘,有的像精力充沛的少年,好像所有花摇身一变都成了人一样。荷花不再是荷花,而是精灵。老人命途多舛,六岁时便离家求学。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太痛苦了,俗话说得好,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区区几个字道出天下所有父母的心声。也许正是它造就了季老先生,他不仅成绩优异而且愈加成熟,于是乎已到垂暮之年的季老才能带给我们这部人生精华。

作文读后感800字:论自由读后感


把一本叫《论自由》的小册子看完了,作者是英国19世纪的哲学家约翰穆勒。在阅读的过程中,想到一句《马哲》教科书中的话: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论自由是向真理接近的方法论。

人类对自身有多不满,就意味着人类所掌握的真理有多残缺。同时,人类没有出现比现实更糟糕的状况,意味着人类某种程度上走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或快或慢,有时甚至曲曲折折。

真理可能是碎片化存在,而人类则透过海量的探索,将这些碎片拼在一齐,并透过传播、共享。这就有了主流与边缘(异端)的分界,自由意味着让主流之外的边缘(异端)存在。这能够算作是一种宽容,但其实际上是对真理的维护。穆勒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证。

异端可能是一种谬误,可能是一种邪说,也可能是尚未被人们感知的真理的一部分。不管怎样,它要么刺激着现有的主流真理使其尽量不被教条化、概念化,它要么将在未来补充现有主流真理身上藏有的缺陷。

人类对自身的前途似乎有很多的话要说,但很多时候又似乎一无所知。如果70亿的人类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机器,真理就会收缩;如果这是70亿充满个性、首创精神的鲜活的人,真理才会扩张。人类才有可能迈向终极目的地,如果有的话。

思想上的自由,放到生活中,就是一种彰显个性的态度与行动,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它的原则是,如果不伤害到他人,能够为所欲为;如果伤害到了别人,就需要遭受处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由此可见,那些看似囚禁人们自由的监狱,如果被正当使用,实际上也是维护自由的设施。

这就引出了社会对个人自由控制的限度问题。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教育。如果一种教育体系,它的存在是为了统治官僚机制输送人才,它就是一种反自由的,其结果是,最聪明的人被聚集在一齐去控制其余人的自由。

比如科举制度,哪怕我承认它是一种公平的制度而且它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但它的结果必然造成官僚体系之外的,其余国民在自由领域探索活动的萎缩,如此,这个国家不会再有个性,不会再有首创精神,真理因此教条化,社会停滞。如果没有英国的坚船利炮,这天的中国或许与过去两千年的中国没什么差别,当然好与不好,大家自己会有想法。

这本书写在一个半世纪之前的英国土地上,如今的中国人读起来,或有许多共鸣。听我乱说,不如自己去看,很短,才10万余字。

实践论读后感800字


我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让我深刻的了解到,《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在马克思辩证维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的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

《实践论》中说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由点到面,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理论,用实践来积累自我的经验认识,用自我的直接实践经验再结合别人的经验(学习来的知识)来对事物进行决定,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客观的认识事物和开展工作。我们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透过理解外部信息,透过主动观察,构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必须资料的同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构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当然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此刻、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好处。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