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读后感1200字:暑期读后感一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我们在读作者写的作品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暑期读后感1200字:暑期读后感一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一天,我拿起一本杂志看了起来,有一个故事令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是一个在大连市一个很贫穷的家里,这个家里有两个孩子,这两个孩子成绩很好,在班上名列前茅,很快他们就考上了大连市重点高中。就在他们上高中的时候,他们的爸爸患了癌症,他们的妈妈怕影响他们学习,没有告诉他们,但是,没过多久,还是被细心的兄弟俩知道了。他们知道后,不仅没有影响学习,还对自己严格要求,并对他妈妈说:我们现在长大了,你不应该瞒着我们。说着他们一边用功读书,一边帮助分担家务。一天,他们的妈妈去到医院,医生说他们的爸爸可能没救了。大概只能活几个月。妈妈为了不让儿子伤心,没有告诉他们,而且还委托一生写了张一切正常的假病书一边想安慰病重的爸爸,一边不想让他们影响学习。但是爸爸知道后,以坚强的毅力硬是比医生说得活多了2年。他活下来就是想亲眼看到两个儿子考上清华,北大。一天晚上,妈妈接到电话,电话里说爸爸快不行了,妈妈连忙带着两个儿子急匆匆赶去医院,在出租车上他们放声大哭,妈妈跟他们说:你们要哭就在车上哭吧,到了爸爸面前不能再掉一滴眼泪了。出租车司机一路看着这可怜的母子三人,也被感动了在他们下车的时间没有收他们的一分钱。他们的爸爸临死前说:我的骨灰就洒向大海吧,以后我的两个儿子肯定会在外漂泊,只要他们望着东方,叫我一声,我就能听见,如果他们真的考上了清华,北大,就到海边来叫一声,我就会听见了。说完,爸爸的眼睛依然瞪得大大大的,在场的人都以各种方式安慰爸爸,兄弟俩对着爸爸说:我们会用功帮助妈妈分担一切的,用功读书。但是爸爸还是眼睁睁地不肯闭上,最后妈妈说:你放心吧不管有多难,我一定会让两个儿子走进清华,北大。当妈妈说完这话时,爸爸永远地闭上了眼,离开了他们。

妈妈为了实现对爸爸的承诺,背负了巨大的重压,她真后悔让两个儿子亲眼目睹这一幕,这将会对儿子造成多大的伤害啊!在为父亲送行的场面,哥俩的泪已流干,父亲的遗愿,母亲的承诺,生活的艰辛,如沉重的大山般压在他们的心头,原三比较内向的他们变得沉默寡言。母亲眼看两个儿子痛苦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心如刀绞。最让母亲担心的事发生了,他们两升入高三的第一次考试,由年级的前十名下降到三四十名。妈妈没有办法,只好去找老师商量。老师找到了只比弟弟早出生五分钟的哥哥对他说:你是哥哥也是家里最有力量的男人,你要当好一家之主,替妈妈和弟弟遮风接雨。虽然只比弟弟大五分钟,可懂事得让人心疼,一天他问妈妈:我们家一天的开销多少?妈妈说:你们安心学习吧,这些事不用你们孩子操心。弟弟学着哥哥的腔道:家中的事,我们应该关心。在他们准备高考的时候,妈妈偷偷地买来两只螃蟹给他们一个一只,但是他们坚持两人吃一只,妈妈吃一只,妈妈不吃,他们决不动手。

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们具有保送清华,北大的名额,但他们放弃保送,而是以自己的实力双双考入了清华大学。当他们接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母子三个来到大海边对着大海高声呼喊,爸爸在天上一定感到欣慰了。有很多人听了他们的故事想伸出授助之手,但他们不同意接受任何资助和捐款,他们不仅需要感恩,更需要自强.............

这个故事我是流着泪看完的,母亲的伟大的,父亲的坚强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所以我们要学爱自己,也要学会爱你的人.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暑期《中庸》读后感


独爱《中庸》,在暑假,又一次的捧起《中庸》,细细研读。书并不厚,但感悟颇深,下面,让我来谈一谈自己的收获中庸是一种存在,是一种天地间人与万物生存所依附的关系,是时间和空间的完美契合。是包容,也是利用。借天地间的一切,为我所用。《中庸》中句句哲理,值得我细细研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君子之行,自觉自悟自律自警。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无论是通达顺遂还是身处困厄乖蹇,一时一刻也不敢懈怠,不敢放纵自己。无论日常事务如何繁杂,都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专注于内心的修养,凝神静修,永远保持心境平和宁静,须臾不离道义的原则。固守着,坚持着精心的呵护着,培育着内心的美好道德,使内心回归明净,塑造真实美好的自我。

作为一名山大人,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越是在隐蔽的地方越加小心自砺,不留下愧憾;越是在细微的小事上越是用心尽力,不出现疏漏。因而,在平时生活中,即使在独处的时候也要恭敬谨慎,心怀戒惕,严格自律。细读《中庸》,渐渐地就明白,人心就是一面镜子,照的见别人也找的见自己。自己的心镜照见自己的人性,别人的心境,照见的是你的人品。因此任何事都不可疏忽。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

君子之道,就想要去远方,必须先从脚下起步;又宛如要登上高山,必定先从低处出发。面对消逝的岁月,仰望掩埋着先祖业绩的废墟,我们在大路上走来走去,却总是不知道要去哪里,从何处做起。我们平庸,因而我们对于美好的未来总是仰望,而不知道如何接近,认为高远而不可抵达,这正是我们平庸的根本原因。事要一件一件地办,路需要一步一步地走。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仞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是天地间孤独的旅行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最卑微的事做起,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天下之事,制之在始;始不可制,制之在末。也许这世上有很多是我们不能改变的,所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从自己做起,从最近处着手,使自己顺其自然,一步一步的取得成功。

身在山大,每一天都在成长,每一天都在进步。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仞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是天地间孤独的旅行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广泛学习,深入探索,周密思考,明辨甄别,忠实奉行。人生也有涯而求之无涯。学习是毕生的事业,时间是永恒的主题。学问之道在于坚持不懈地日积月累别无捷径。一切的成就都是建立在长期的坚实的积累之上的,不要抱有幻想。没有相当的积累工夫,幻想着在某一方面做出惊人的成果或是取得突破都是不可能的。苏轼说:古之立大事业,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拨之志。唯有树立积土成山,驽马十驾的治学精神,才有可能求得真知,成就事业。

不偏不倚的立身处世哲学,不折不扣的太平和合境界。独爱中庸。

暑期读后感——《飞鸟集》读后感


飞鸟的象征是什么?是自由。大诗人泰戈尔写的这一部《飞鸟集》,以抒情的诗篇记录着他对人生、自然与宇宙的深刻思想,给了我许多的人生启示。

《飞鸟集》中的语言优美,有许多饱含着理性的话语。其中便有一段:权威对世界说道:你是我的。世界便把权威囚禁在她的宝座下面。爱情对世界说道;我是你的。世界便给予爱情以在她屋内来往的自由。这段话用语言描写与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诠释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可以说《飞鸟集》中的智慧是无限的。

这部诗集以飞鸟的名字命名,因为这部诗集是自由的完美体现。它带给人轻松愉悦之感,阅读过后,仿佛脑海中真的有一群群展翅翱翔的飞鸟,它们向往蓝天,努力高飞,把天空作为自己生命的起点、终点。这部诗集想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应有一个信念,在人生旅程中不断向前拼搏、迈进,正如天空中不停飞翔的飞鸟。

整部诗集由325段小诗组成,每段小诗都有它不同的寓意。我对于其中的一些感到十分地有道理,反复地阅读;可是另有一些我读不懂是什么意思。这里面蕴含的哲理非常广,可能因为我学识浅薄,人生经历少,才不能完全读懂。虽说如此,但这并没有打消我的阅读兴趣。作者写下这一部诗集献给后人,其实是给予了后人无限的精神财富。《飞鸟集》仿佛飞鸟般自由飞翔入人的脑海、心田,使人久久难忘。

人也应该像飞鸟一样,不放弃自己一生的追求。

读后感1200字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读后感1200字:荷叶母亲读后感


这是一首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诗。文章描述了一朵在雷雨之夜盛开的红莲,被打得左右倾斜。作者站在屋檐下,不由得担心起那一朵刚刚展开花瓣的红莲。正当作者无法可想之时,红莲旁的大荷叶倾倒了,正好覆盖在红莲上,无惧无畏地守护着红莲,正如母亲的乎呵护着儿女一般

文章由父亲的朋友送的莲花引出下文九年前在家中院子看到的红莲,引入自然。作者有八年未看到莲花,但却对九年前看到的莲花记忆犹新,说明莲花给自己的印象深刻。

文章重点描述雨中的红莲,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以物比喻人,借景抒情,歌颂了母爱。

文章描述看红莲的三个场景十分感人。这三个场景由令人信服的渐进的情感发展线索串起来。这也是这首散文诗令人百读不厌的重要原因。

一看红莲。在繁杂的雨声中在浓阴的天底下,情绪烦闷。白花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红莲由菡萏到盛开,主人翁红莲首次登场,作者观察细腻。你看,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遇上这鬼天气,碰上谁都开朗不起来。烦闷一词,极为妥帖。从窗内往外看时,谢了的白莲瓣散漂在水缸里,作家又多了些许感慨和惆怅。

二看红莲。在雷声大作雨越下越大的时候,情绪不适意。红莲左右倚斜,无依无靠。幸好那朵红莲,今晨却开满了,亭亭玉立着,烦闷的心儿多少有了点宽慰,用不适意,质朴而准确。但偏偏这时雷声作了,大雨之后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打得左右欹斜。想去帮忙,因是电闪雷鸣,女孩儿不敢下阶去,也在情理之中,眼睁睁看着红莲被大雨肆意地蹂躏,当然无法可想。

三看红莲。在母亲旁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作者不宁的心绪散尽了!作者由荷叶保护荷花自然联想到母亲对女儿的爱护,联想丰富,升华主题。

待坐到母亲旁边后,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荷叶恰到好处地护住了红莲,了却了作家想帮忙的心愿,因而不宁的心绪散尽了。自然散尽了。虽雨势并不减退,雨点不住地打着,但由于有勇敢慈怜的荷叶在上,红莲却不摇动了。作家也深深地受了感动。从观看自然界的荷叶护红莲到引发联想,感情在真实的积淀中渐浓渐深,一切都水到渠成,毫无生拉硬拽之感。

本文前后多处照应。首段两缸莲花,一红一白,后文都有交代;第二段的三蒂红莲,第三段有呼应;莲花开放,正值夏秋之交,浓阴的天,有雷有雨,也极自然;雷雨交加,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人类的母爱与植物的母爱彼此回应,相得益彰。作家的高明之处还在于所有这些照应全无斧凿痕迹,浑就天然一般。

自古以来,咏物多为抒情言志。这篇短文也不例外。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十分温馨感人,既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又让人顺理成章地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及关爱。这样荷花即我,荷叶即母亲,,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和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结尾处写道: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

读后感作文1200字:野草读后感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我读几遍了,头脑仍然一片空白。要是说非得找几个词来概括它给我的印象的话,那就是:旷野,荒原,燃烧。我甚至已经记不清楚《野草》里是否有这几个词,也不想翻书去求证。我想有时候读书不求甚解也好,起码留给自己一个想象的空间。所以我想极力避开人们对《野草》的解读,虽然那会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并且会让我了解到诸多关于革命、荒诞、存在、本体等等之类的伟大好处。我并非不承认或者不赞同人们的看法,只是这些东西看多了产生审美疲劳,甚至产生深恶痛绝之感。因为是读后感,因此就减去了学术上的种种规范,说话能够相对放肆坦诚,所以下面我将张口胡言乱语了,请诸君做好心理准备。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总会产生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从而做出一些不同寻常的举动来,这样事情就变得搞笑了。我很喜欢《野草》,也很尊敬鲁迅先生,他文中所显示出来的荒原意识让我的神经异常活跃和兴奋,以至于在阅读时我完全沉浸在里面的场景里了。但是这个场景仅仅是我自己想象的而已,并非是鲁迅先生在写作时头脑所浮现的场景。但我觉得这并不妨碍我对它的理解,我总是相信有那么一个世界我们从未抵达。这个世界它不就应属于任何一个时代,或者局限在任何一个好处,它因为具有无限的扩张力而无法用言语表达,只能感受。我也相信《野草》除了具有它所该具有的时代和现实好处外,还有一个世界它从未展示,那就是荒原。虽然我们能够根据鲁迅先生的文字进行荒原的场景想象,然而真正的荒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我们所看到的荒原只是被鲁迅先生物象化的荒原,每个人心中的荒原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没必要极力去挖掘或者吹捧别人心中的荒原世界,我们就应花更多的时间去认识自己心中的荒原。在那里我并不是说人们对鲁迅先生《野草》的挖掘是一种吹捧,我也相信人们对它的解读在必须程度上与先生所想的是相符的。我只是想告诉自己,人们对《野草》的无限度挖掘只是《野草》荒原世界中一个小小的角落。问题在于,人们都想极力让别人去认同自己所看到的角落。这种想法将归结于严密逻辑的胜利呢,还是思维空间过于狭小的悲哀?也许根本就无法回答。

上面的说法或许过于武断。人们会不禁要问:究竟什么是荒原?什么是旷野?这些词从哪儿来?具有什么样的实际好处?不得而知。太过于抽象了,我们压根无法触摸,又何来的理解?不具有实际好处的东西我们把它摆在那又有何用?如果大家非得这样刨根问底,我就只好沉默了。但是我仍然在想,燃烧的荒原是否更具有震撼力和吸引力?且不管别人如何想,我先第一个赞同。确切来说这是一种梦境,或者说这种梦境与我心灵深处的梦境是相通的,所以我个性有感觉。觉得个性的兴奋和有好处。说到那里连好处也是抽象的了。我无法解释这种奇怪的念头。这也许就是《野草》在我那里所产生价值,一个抽象的价值,一个抛开了时代和现实好处的价值。我相信这个世界允许这种价值的存在。

看到那里估计大家要么目瞪口呆,要么厌烦透顶了,但我还是要把话说完。《野草》留给我的印象只有三个词:旷野,荒原,燃烧。这个印象不仅仅仅属于我,它具有更加普遍的好处,它让我相信有一个世界我们从未抵达。

读后感1200字:苦难辉煌读后感


近日读了《苦难辉煌》一书,受益匪浅,感慨良多。回顾历史,是为了心灵更好的共响。列宁讲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不能深刻感触过去,怎能获得腾飞的翅膀?我们是新时期的共产党人,在和谐安宁的环境中,在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前,我们更要看到这天面临的挑战,时刻持续清醒的头脑。不能忘却以前的苦难,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去应对任何险阻艰难,去铸造新的辉煌。

《苦难辉煌》最根本特色就是进一步还原历史,让史实说话,让真实的中国共产党早期成长史展此刻人们面前,丝毫没有掩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幼稚与单纯,也没有遮掩早期共产党人的超多背叛与退缩,但一切都是成长的必然阶段,大浪淘沙,方显英雄本色,苦难的历程换来了革命的真谛和最后的成功。作者不想让文革中的那些高大全、那些造神式的描述再次重复出现,以重新思考的姿态,不断发现历史的价值,这恐怕是本书成功的根本原因。

我们党和军队一路走来,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赢得了无数辉煌胜利。《苦难辉煌》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历史性问题,表现了可贵的问题意识。从问题开始,将以肯定结束;从肯定开始,将以问题告终。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是时代表现自我精神状态最实际的呼声。有一种说法:不满现状就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开始。《苦难辉煌》这本书提出的问题比较好,提炼的思想也很深刻,这也是我们当前需要大力提倡的治学态度,要不断地提出问题,给自我提问题,给别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才能激活我们的思想,才能做好学问,培养一流人才。

《苦难辉煌》这本输的客观性让我油然生出一股敬意。从这本书详细,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前后的历史画卷,描绘了众多我们敬仰或熟知的大人物,如:毛泽东、陈毅、彭德怀、李立三、蒋介石等,同时也描述了众多迄今任默默无闻的英雄,这让我更加敬重历史的伟人,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

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从苦难走向辉煌,而不是从苦难跌入深渊,就是以为他们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遵循并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艰苦中不懈奋斗,自主创新才有这天,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只有探寻这些历史,才能让我们真正聆听生命的真谛,汲取前进的动力。所以,不要为自我籍籍无名而忧伤,却要树立起崇高的理想,把自我极其有限的生命融入永恒的人民的事业中去。

历史是相对的,辩证的。过去相对未来是历史。我们作为之后人,正在续写着历史,务必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跑好属于自我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创造者。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在人的一生中,一个人虽然不能把握自我生命的长度,但是,能够透过扬起目标的风帆,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发扬长征精神,让生命的航船成功远航,从而增加生命的宽度和厚度。待以后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们会说:我奋斗过,我拼搏过,我不后悔。

我们是自然人,但是首先是社会人。我们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时刻,个人的命运不可能不和国家的崛起紧密相连。一个人一生不仅仅在为自我,更是在为他人的幸福、民族的强盛拼搏奋斗,这样的人生会更充实、更有好处,也定会更加绚丽多彩。这天,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需要前仆后继的事业依然在继续,不论我们前进的道路如何艰难,都要永远记住国际歌中的一句话: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全靠我们自我。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