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读后感1300字:从0到1读后感

人们把所有丰富的经历以及学习的知识都总结在了书里,等待我们去领悟。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趁着自己的感触 ,最适合写一篇作品的读书笔记了!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从0到1读后感1300字:从0到1读后感,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读完《从0到1》,像是一本哲学导论,过去此刻未来的关系,为什么我要创造,人与人、与命运、与科技的关系。书中很多是没有所谓正确答案的提问,只是告诉我有哪些可能。《蓝海战略》更像是一本36计的工具书,如何避免竞争,寻找外部存在却没被他人发现的需求,如何从战略战术上占领它。两本书一个聚焦于自身、科技创新,一个更多聚焦于外部市场的扩展;一个是为什么,一个是怎样做。资料上各有千秋,但更喜欢《从0到1》,只是这本逻辑上有点跳跃,像散文随笔,晦涩难读,知识总结也毫无头绪,就从最有感触的几点写开吧。

书中第一章提出一个让我脑洞打开新观念,对于未来的定义。未来之所以是未来,不只是还没有到来的时刻集合,更是因为未来的世界与此刻不同。假如空间状态定格,时间还在走,1年,100年都不是未来,因为世界没有改变。如果平行空间真的存在,那么我在平行空间中的跳跃,时间没变化,但空间变化了,我的思想行为变化了,那我就应算去到了过去或是未来吧。扯远了。我们期盼进步的未来,所以才促使我们不断科技创新,产生0-1的发展,而不只是在1的基础上复制。创业公司往往是科技创新的诞生地,推动未来进步的更多在这类企业里面。

以史为鉴能够知兴衰,看好未来,前提是要明白过去。作者回顾了1999那场互联网泡沫以及带给人们的经验教训,可惜的是很多人因为过去而全盘否定了那些年人们创业的热情。他认为未来创造就应是:1大胆尝试胜过平庸保守。2坏计划好过没计划。3竞争性市场很难赚钱。4营销和产品同样重要。以上四点同样适用于我的生活:既然未来除了要死,其他都不能预测,何不有计划性尝试多种生活。如果想更成功就要选取做小池塘的大鱼,减少竞争。

三四五章提到了竞争和垄断的关系,如果没有快速达成成功的竞争,只是内耗了价值,作者不支持。就应用创新性来实现垄断才能实现进步。开创创新性垄断企业方法(最后有了方法论):先在小市场取得垄断地位,再在成功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扩大垄断,同时不要主动破坏毁灭原有产业,增加与原有产业的竞争。另外先发优势并不必须是好的,也能够等别人开创了市场,但是由自己来最后一击。想到苹果公司,貌似是用ipod如此发家的吧,干掉了索尼一众卖卡机、cd播放器的。

成功不是中彩票这章像是人生观的论述,成功来源于潜力与计划,不是运气。我想追求自己定义的成功是每个人毕生的梦想。为此我们不断的学习、进步,规划着自己的明天。但结果是怎样样,我们很难去控制,所以把成功因素更多归因于运气,来抵消自己未尽全力的愧疚。但是追求成功是方向,不是人生的目的地,追求的过程相对于结果对我来说更重要。

作为读书笔记的一部分,我务必承认,除了创始人的悖论那一篇,本书的最后几章我并没有细看。说一个很奇葩的原因。这本书是我在机场购买,来回出差带着看完一半后,遗失在飞机上了,于是只能看pdf版。想用一句很时髦的话来形容看电子书的感觉就是当人生第一次翻看过纸质书籍后,再看电子书就是将就,而我不想将就。于是乎我跑到上海图书馆去找这本,没有。最后的解决办法就是我在上图楼下的季风书店坐了一下午,看完了后半段。要问我从头到尾执拗不再买一本的原因,竟是我赌气中信出版社如此浪费纸张的排版,一本书里面竟然有12页空白。当然,抠门于不值得再买本我认为目前不会再读第4、5遍的书就应也算原因。重新回到书中,最后提到只有像古人那样拥有第一眼看世界的新奇,我们才能重构世界,独立思考。为何将上述反面教材写出,就是想说读书不存在排版、购买、电子版与纸质版的问题,只聚焦于书籍所传达的思想,每每看来都有新的想法,才能有所积累与思考,走出创造的第一步。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一)

这本书是法国科幻小说家之父凡尔纳写的。事情是这样的。

186一9年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剑桥天文台在观测月球的时候发现,如果于1870年12月1日22时46分40秒,在纬度028度之间的地方,用大炮发射载人炮弹车箱,就可以将人发射一到离月球3.7亿英里的地方进行观测。剑桥天文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大炮俱乐部。

大炮俱乐部的主席巴比康收到信后说:我们得找一个符合剑桥天文台要求的地方。他的秘书梅斯顿说:我看咱们美国境内没有在纬度028度之间的区域,而墨西哥有这样的区域,看来得向墨西哥发动战争去夺取。俱乐部的另一名成员摩根将军看了看地图后说:佛罗里达州有符合要求的区域,所以不用发动战争。梅斯顿说:佛罗里达州的人同意吗?巴比康主席说:我们去听一听佛罗里达州人的意见吧。说着他们就走了。

到佛罗里达州后,巴比康主席问:我们要用电动大炮发射一个炮弹车箱,大炮大约重900磅。你们愿意吗?佛罗里达人说:我们虽然只有坦帕城,但是我们符合条件,而且我们愿意。得克萨斯人说:我们有十一个城市,选我们吧!巴比康主席说:我们根本没有选你们,因为你们只有北纬29度,不符合条件。我们选筐罗里达州。刚说完,得克萨斯人使劲地咒骂大炮俱乐部的成员。梅斯顿赶紧维持秩序,可是维持不住,所以他们赶紧跑到了一个地方,叫乱石岗。巴比康主席说:就在这发射大炮吧。巴比康主席和工人们一起把炮台建造好了。这时,一位叫阿当的法国人和一位叫尼切尔的船长说:我们可不可以和你一起到离月球3.7亿英里的地方?当然可以,我正想再带两个人一起去呢。说着,12月1日22时40分到了,他们三位进了炮弹车厢,22时46分到了1、2、3、4、5、6、7、8、9、10、、、、、、35、36、37、38、39、40。一名工程师突然按动电闸,电流被接通了,炮弹呼的一下飞了出去,奔向月球

按道理他们应该在三天后12月4日回到地球,可是到了12月11日还是没有他们的踪迹。到了12月14日,他们终于平平安安地回到了乱石岗。

我想:现场的观众们一定不会忘记这次大炮的发射。

我想:阿当一定会把这次经历讲给法国人听的。尼切尔船长一定会把这次探险记载在他的航海日记里的。巴比康主席一定会把这次冒险之旅写成一本书,经出版社出版,全世界人民看。

我还想:科幻小说家之父凡尔纳确实很伟大!人类登上月球已梦想成真。我要向他表示祝贺!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二)

人类有着智慧的大脑,许多事物都被征服了。在【从地球到月球】里,人类的梦想却破灭了。

在美国政一府不远处,有一个大炮俱乐部。一天,大炮俱乐部的首领包维斯,决定用大炮把人类送上月球。于是,他在电视台宣布了这个决定,立刻得到许多国家的支援和捐款。于是,他们开始建造他们想象中的大炮。

经过一年的时间,这门大炮终于建好了,在发射导弹的那一天,全世界的人都来观看,包维斯坐在自己设计的空心炸弹里,被送上了去往月球的旅程。但炸弹和月球擦肩而过,变成了月球的卫星。

人类的梦想是遥远的,但却破灭了。所以,在做事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可能就因为一个小数点而毁掉了许多生命啊!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


这个世界,需要那些追求安逸的人,只有这样,整个世界才不至于混乱不堪。这个世界,又需要那些大胆,敢于创新的人,正是这些人,世界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向前。今天我要说的一帮人,他们就是专为冒险,专为完chengren类未完成的事业而生的。

故事发生在1865年。美国的南北战争结束后。一群大炮发明家回到了巴尔的摩大炮俱乐部。当时全美国致力发展和平,当年风光无限的军人都无所事事。在这时,大炮俱乐部主席提议向月球发射炮弹,以此建立两个星球间的联系。没想到,更疯狂的法国冒险家米歇尔阿尔当提议让他乘坐空心炮弹,前往月球冒险。终于,在克服重重难关后,巴比康,米歇尔阿尔当以及尼切尔船长乘坐子弹列车飞向了月球。

三个主人公是伟大的,他们为了完成全人类探究其他星球的梦想。用去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是生命。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

正是那些用于创新,勇于革新的老前辈,我们才能有如今幸福,便利的生活。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500字


最近,我读了《从地球到月球》这篇文章,对此文作者:被誉为科学幻想小说的鼻祖的儒勒?凡尔纳有深深的敬佩之情。

这篇小说讲述了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火炮俱乐部的成员想要造出一门超级大炮,让人坐在炮弹里,通过发射炮弹把人送到月球。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项任务。但在前往月球的途中发生了一点小意外,使炮弹内的三人没有到达月球,而被月球的引力吸住的故事。

儒勒?凡尔纳是十九世纪的作家。在那个年代,月球,是一个既神秘又遥不可及的地方。没人会打它的主意。但儒勒?凡尔纳敢于冲破思维的束缚,而且他竟预测在未来,人们一定会登上月球,看到月球的面貌而事实的确如此,1969年7月20日,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成功登月。同学们,如果你生活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时代,你会想象到人类将来会登上那凌驾于万物之上的月亮吗?

儒勒?凡尔纳的预言不止体现在了这一个地方他在《海底两万里》中准确的预测了南极的地质环境、在《八十天环游世界》中预测了在八十天内能环游世界一圈、还在《挑战世界者》中预测到人类能在海上、海中、天上和地上以飞快的速度前进而这些在现在都得到了证明。

俗话说: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在今天看来颇为奇迹的想法,只要勇于探索,在未来就有可能实现!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1500字


你曾经想象过要登上月球吗?你曾经想象过在月球周围做环球旅行吗?如果没有,我推荐你读一读凡尔纳先生的著名作品《从地球到月球》,你就可以一饱眼福,尽情的欣赏人们是怎么绞尽脑汁的想要到月球上去的,你一定会喜欢而在它的续集《环绕月球》中你又会了解到当时的宇航员如何对月球进行探测的,再如何回到地球上,你想象一下吧,这是多么伟大的举动啊!

我至今还记得当时刚接触到这两本书的时候,对书的名字特别好奇,以为是近代的航天学家或科学家写的,可当我发现这是一位二十世纪的科幻小说作家借助想象写成的,我就对它充满了怀疑,那个年代对月球了解吗?他明白月球是怎么一回事吗?竟然有如此大胆的举动,而我渐渐就已经忘却了这种怀疑,我发现这书不仅情节生动离奇,而且充满了幽默感,让人一下子就对它爱不释手。我开始对它进行彻夜攻读,像对待教科书一样,两本书竟然很快就读完了,但是书中勇敢的法国冒险家米奇尔先生,聪明的巴比康主席,以及善良的尼切尔船长依然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虽然在这项登月计划在准备的期间有过小插曲,但是这项伟大的计划依然顺利的进行了,凡尔纳先生对于大炮(相当于现在的航天飞机)的发射还进行了逼真的描写,当时出现了恶劣的天气,大炮发射的一瞬间出现了明亮的光芒,,竟然能够将美国的佛罗里达全都照亮了,有很多人都被巨大的噪音将耳膜给震破了,这都很符合现在的情况。其实很多人都会担心那三位宇航员怎么样了,和书中的人其他人有一样的想法,炮弹发射之后就是他们三个人的舞台了,他们并没有如期的抵达月球,却被月球的引力所吸引围绕月球进行圆周运动,他们也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对月球进行探测做周密的计算,并因而获得了宝贵的资料。

这不得不让人惊叹,可是让他们一直困惑的是如何登陆上月球去,因为他们的推测有误,可是他们怎么也没有办法再登陆上月球,所以他们只好回到地球上去,可是他们又紧张了,原来这样的速度再回到地球的话他们会撞到地面,这样就会炮毁人亡的,可他们没有办法了,乐观的等待死神的来临。这时,我的心也揪紧了,不知道他们之后的命运会怎么样了,是逃过一劫还是真的去见上帝了,如果真的逃过了又是如何活下来的呢?这才使我继续去读它,结局当然是皆大欢喜,他们没有先去上帝那,而是在炮弹里快乐的生活着,为什么他们能够幸存呢?因为他们的炮弹落到了水里了,哈哈哈!这真是太神奇了,而海水的浮力让炮弹好好的浮在水面上。真是虚惊一场,不过我也很高兴,我和主人公一起进行了一场航天之旅,真是痛快啊!

不过还让我好奇的是,凡尔纳先生在书中借助贝尔法斯特台长给出的关于月球的一系列数据的真实性,根据现在所掌握的数据来看,和凡尔纳先生写下的数据还很相近,所以在一次体现了凡尔纳先生的水平确实超出常人,他那惊人的想象力确实让我特别佩服。特别是在那个科技并不是非常发达的十九世纪,他竟然可以测绘出这样的数据,确实很不容易。如果凡尔纳先生九泉底下有知,他一定会非常高兴的,他一定为写下这两本书而做出了太多的努力。我不得不钦佩于凡尔纳先生的本事,他给出的数据也曾经给后人有过参考,可是不是被后人所接受,就要问问航天学家了,可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凡尔纳先生在后人的心目中确实是有一定地位的,而这两本书也成了中学生课后推荐书目。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推荐这两本书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面的内容对中学生有很强的进步意义。

回想现在,从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次踏上了月球上到现在已经有很多年了,人类终于实现了很多年的登月梦想,而现在很多国家的宇航员也进入了太空,人们在慢慢熟知地球之外的其它星球,凡尔纳先生的梦想也被后人实现,这不得不是人类的一次巨大的进步,我也非常希望有一天人类真的可以移居到月球上,去探索这颗美丽而又神秘的星球。

《从“东欧”到“新欧洲”》读后感1000字


《从东欧到新欧洲》读后感1000字

二十世纪中,苏联崛起,美苏争霸、冷战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在军事、经济、政治各个领域进行角逐。最后演变成以军事为主主的高科技技术的较量。美苏冷战的、开始于杜鲁门的铁幕演说,结束于1991年的苏联解体。期间,一直处在苏联控制下的东欧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终于有了真正意义的战后春天。

《从东欧到新欧洲》的作者是研究苏东历史人文的金雁教授。在本书里作者不仅给我们详细分析了米氏对美的态度和他由亲美到积极反美的原因,还大略的分析整个世界政治体制不同下的国家在政治体制的革新,以及在苏联模式下东欧各国的艰难发展与他们步履维艰的转轨之路。所谓苏联模式就是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以及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苏联模式在经济上大力发展军事工业,政治个人崇拜主义严重。

导致苏联解体的一重大原因是东欧剧变。比如,捷克的布拉格之春。东欧其实是带有冷战色彩的字眼,是前苏联早期的社会主义簇拥者。当它们还信奉着马克思无产阶级思想的时候,资本主义所谓的民主在它们眼里就是狗彘。在初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的时候他们或许万想不到也有用血来换取民主的那一天。在南斯拉夫因为不听话被苏联开除的时候他们或许还在为南的脱苏而担忧。

前面几段都是笔者从这本书联系到的政治历史知识。现在才是真正将这本书做一个整理。本书共15章分三个大的篇章。上篇:金融危机后回首看东欧。中篇:波兰独立之路与南斯拉夫民族独立问题。下篇:东欧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书里所举的史实都是在我们高中历史教材里有所涉略的。时隔多年当作者再把那段特殊时期的历史事件带进我们的视野,所带给我们的感受也有着质的变化。

本书里套用了从梁漱溟先生说的一句话:这个世界还好吗?梁漱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同样是研究人文方面的专家金雁似乎与梁先生对于现在的社会有着同样的担忧与思考。

《从东欧到新欧洲》作者在关注整个欧洲局势的时候,对于中国的社会发展也在字里行间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方法。我们在看别国的发展之路时,他们好的发展方式与模式是值得我们国家学以致用。毕竟我们还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地狱门前》读后感-从“法制”到“法治”


《地狱门前》读后感-从“法制”到“法治”文章标题:《地狱门前》读后感-从“法制”到“法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与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也逐步确立和完备。随着法律制度的确立,依法治理就成为了各级执法机关和人民政府的重要任务。这就是我想表达的从“法制”到“法治”。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整顿党风党纪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严肃党纪党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各项党内监督、党内民主和党的纪律等规章制度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党在党的建设方面走上了“法制”轨道。[本文来源于第1-www,,找范文请到第1]乔云山在《地狱门前》中的一段话发人深省。大意是,过去在战争年代,没有那么多的规章制度和规定条例,只一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管住了全党、全军的作风和纪律。如今,虽然有了那么多的制度和规定,各类违规、违纪者却前赴后继以身试纪或以身试法,走进了万劫不复的“地狱”。当然要回答这个问题涉及到许多复杂的情况,诸如信仰缺失啦、监督缺位啦、体制不健全啦等等,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可能还是在制度和规定的执行中出现了问题。也就是只有了这么多好的制度的规定还远远不够,要严格按照制度和规定去做才是更加重要的。邓小平同志在论述制度的重要性时曾经说过,制度不好能够使好人无法做好事,使好人就成坏人;一个好的制度可以让坏人无法得逞,使好人理直气壮(大意如此)。但是,有了好的制度而不执行,使制度行同虚设,这与没有制度有什么不同呢。经常可以看到路上的行人,为走“捷径”,放着人行横道线和人行天桥不走,翻越交通隔离栏,横穿马路;更有许多驾驶员以规避交通法规为炫耀资本,并以此为“经验”传授给他人;许多政府机关推进依法行政,实行政务公开,把办事程序公布于众,以接受群众的监督,可是仍有一部分人,热衷于找关系,走后门,搞请客送礼的不正之风,有法不依,有章不循,已经成为国人通病。《地狱门前》中的主人公——李真,一个领导的秘书,尽管这位领导曾经有过多大的权力,但按照职责和制度,秘书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拥有这么大的权力和神通。李真也曾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青年,在工作中应该也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如果按照正常的人生轨迹,他不应该是一个入“地狱”之人。是谁把他送入“地狱”,是他自己?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在此,我们假设:假如李真没有当上省委主要领导的秘书;假如李真当上领导秘书后能够对自己严格自律;假如李真在拥有极大能量的同时不那么张扬和张狂;假如李真能够尽早收手不要走得太远;假如李真供职的机关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对其行为实施有效的约束的限制;假如李真为其当秘书的领导同志能够按照党纪中规定的管好身边的人,等等,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的假如,李真只要做到其中几个假如,他怎么也不应该年纪轻轻就入“地狱”了吧。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李真也是身不由己地被自己膨涨的欲望和顺利实现欲望的优裕的客观条件送入了“地狱”的。撇开李真的主观因素不说,按照党章、党纪,一个秘书决不至于也没有权力能够犯下能下“地狱”的“大罪”的。李真现象的产生是我们党的制度不够健全?还是规定不够具体?我看,主要是有了制度和规定不执行,不按制度和规定办事所致。战争年代,一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虽然条文不多,但革命者都是严格按照执行的,在纪律执行中也是动真的,所以才有革命的胜利,才有共产党从农村进城执掌政权。现如今,党已经执政多年了,不少执掌权力的官员把制度视为约束自己的枷锁,认为按制度办事效率不高、麻烦。还有些人,更是不愿意或有意不按制度办事,为自己做一些不可见人的事情提供不为人知的“方便”。长此以往,类似李真者恐怕还会后继有人,党风廉政建设还是任重道远。制度的执行要有监督,党内监督、党外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有了监督,制度才能有效在被执行;要实施有效监督,就必须公开,不公开,监督就没有对象,监督者也就无从监督。监督也是制度,如果有了监督制度而不执行,那也与没有监督是一样的。因此,仅有法律制度是不够的,这只是第一步,依法治理才是更重要的。尽快地从“法制”进入到“法治”,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地狱门前》读后感-从“法制”到“法治”》来源于第1,欢迎阅读《地狱门前》读后感-从“法制”到“法治”。
《地狱门前》读后感-从“法制”到“法治”

《教学智慧:从平凡到不凡》的读后感2000字


读过台湾著名教授郭玉霞所著《教学智慧:从平凡到不凡》一书,让我感触颇深。在读第一单元的时候,有一节内容是让教师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即同理心,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当孩子因为违规行为而受到处罚时,如果站在你面前的是自己的孩子,你会这样处理么?看到这句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确实做了很多让学生伤心难过的事。扪心自问,不无汗颜。如果我是那个孩子,或者那个孩子是我的弟弟妹妹,或者那个孩子是我的孩子,我愿意看到他被老师那样批评惩罚么?当然是不愿意的,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或者弟弟妹妹,我当然会耐心的告诉他作业要按时完成,你一定是最棒的,你看你的字多漂亮从这以后,我试图改变自己对一些后进生的看法,我试图耐心地和他们谈心,告诉他们有自己的长处,让他们建立自信心,当然在课堂上,很多时候也要宽容这些孩子,因为老师一味的责备,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从而破罐子破摔。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部分的第三个单元没关系,老师等你。郭教授提到在印度听一位医师主讲的课程,医师虽年轻,步调却有如年长者,什么事都慢慢来,耐心听同学们提问,郭教授急得不得了,可主持人却说:为什么这么急?难得同学们关心自己吃的食物,你急个什么劲?

这个经验让教授反省到:时间是我的罩门吗?自己真的无法承受让时间消耗在我认为没有重大意义的事情上吗?时间的罩门,让老师们无时无刻不在催赶着生命的脚步,一刻也不曾停下,生怕影响了教育的进程。老师们在时间的压力下,没有耐心等候表现迟缓的学生,不论是心智发展的,还是行动的。而芬兰教育中老师总是等所有的人都学会了,才会进入下一个单元。同学们不会嘲笑学得慢的人,他们习惯等,老师们除了耐心,还是耐心。作家简嫃说,很多老师欠孩子的一句话是:没关系,老师等你。

想想自己,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也经常喊着没时间,没时间等待学生回答问题,没时间等待学生的成长,没时间从事进修,动作快一点几乎成了我的口头禅。时间,是老师能给学生最珍贵的礼物,也是每个大人能给孩子们最珍贵的记忆。可是我们给了吗?

因此,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理解,进行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设身处地去感受和体谅他们,这样就容易知道学生为什么会那么想,从而更能理解他们的做法,减少误会和冲突。还是借一双慧眼吧,让你及时发现学生身上闪光点,走进学生的心灵,你定会发现他们的美好,当你看到他的优点的时候,他也总能给你以满意的回报。

让我们换一种心态,多给学生一点耐心,让我们寻找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哪怕只有那么一点微弱的光,也要以此为契机,因势利导,培养其积极的人生态度,逐步完善他们的人格,引领他们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有时,只要给后进生一点阳光,他们就会灿烂。正如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说的: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