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900字:地心游记读后感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通过写一篇作品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正当其时,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读后感900字:地心游记读后感”,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地心游记》的主要资料共有三个,他们性格鲜明,栩栩如生。书中的我阿克塞尔起初是一个年仅十九岁的优柔寡断的大孩子,在叔叔李登布洛克教授的逼迫下,他不得不离开了自己在汉堡的温暖的家,糊里糊涂地踏上了地心探险的征程,那时候的他是一个地道的一个叛逆英雄,脑子里除了吃喝和睡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想法,更谈不上为荣誉和真理而献身了。他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只能像小说第三十二章所提到的原始海洋里的盲鱼一样随波逐流。但是,在经历了晕眩、饥渴、黑暗、迷路、炽热等一系列考验之后,他逐渐成长了起来,并且从最初对叔叔的惟命是从,逐渐发展到与他平等地讨论问题,最后竟然对他发号施令起来。

李登布洛克教授是一个精力充沛却又性格急躁的人物,他是科学界泰斗,他急躁、专制的性格使他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三人探索小队的首领。但是,这位固执得有时显得可笑的教授,却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他相信科学,相信数字。

冰岛向导汉斯是李登布洛克教授的对立面,他冷静、平和,对一切都显得漠不关心,甚至连说话都简洁到了极点。他参加探险的动机与他的同伴们毫无相同之处。如果说后者进行这次探险纯粹是为了知识,那么汉斯则是为了谋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即使是在最艰难、最危险的时刻,他也会雷打不动地向教授索取自己三块银币的周薪。

在书中,每个人都成长了,无论是阿克赛尔,还是李登布洛克教授,他们都成长了,阿克赛尔从一个从叔叔惟命是从的毛小子到成了一个聪明,勇敢的男子汉,李登布洛克教授从一个固执的可笑的急躁人成了十分幽默,爱笑的科学泰斗。汉斯从一个沉默,对于什么都漠不关心的闲人成了一个勇敢,开朗的向导。但他们都遇见了坎坷,挫折,他们都克服了。在生活中我也有这样的经历,我刚学自行车时一骑就摔,还要爸爸妈妈帮我掌握平衡,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我能够熟练的驾驭自行车了。我懂了只有磨练,才能成长。《地心游记》是我最喜欢的书,我向大家推荐它。我期望大家多读书,读好书!教师孔庆伟点评:

敬敬但是班里的小博士,上课发言滔滔不绝,常有惊人之佳言佳句。而在课下,博览群书的敬敬也常常会成为同学们的焦点.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向以来对于新知的渴望使他常常沉浸在书籍的海洋中自由遨游。

再来说说这篇习作,小书虫写起读书的故事自然是文思泉涌。洋洋洒洒千余字一气呵成,把一本很多同学都读过的《地心游记》摆的头头是道,从头至尾读完真的有想要再读一遍而后能与之交流的想法。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地心游记读后感作文600字:地心游记读后感


很久以前看过这本书,此刻已经拍摄了3D版的电影,更想写写对这本书的印象。

地心游记是一部描述冒险的书,它出自科幻小说之父法国作家凡尔纳之手,他也被誉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我们最了解的就应是他的那本《环绕地球八十天》,我就是看了那本书后才找到这本来看的)。这本书描述地十分精彩,全书讲述李登布洛克教授在一本古老的书籍里偶然得到了一张羊皮纸,发现前人曾到地心旅行,李登布洛克教授决心也做同样的旅行。他和侄子从汉堡出发,到冰岛请一位向导,他们按照前人的指引,由冰岛的一个火山口下降,经过三个月的旅行,历尽艰险和种种奇观,最后回到了地面。书中的汉斯,阿克塞尔,李登布洛克教授在地心环游了地球一周,好几次险些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从鱼龙的嘴里死里逃生,遭遇水源的危机最终他们最后排除万难,在一次危险的火山喷发中被炙热的炎浆喷到了地中海的斯德隆布利岛。

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一千本好书就是一千轮太阳。灿烂千阳,会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也会让这个世界所有的秘密在我们面前一览无余地展开。凡尔纳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作家,他一生写了六十六部小说,一共一百多万字,一百多年来,他的作品一向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在跟随这本书历险的同时,我明白了许多有关地层结构及考古学的知识,他似乎在用十分有力的科学理论向我们论证着自己无法实现的科学幻想之梦一般,让我们读着他的小说,不自觉地走向地球的中心。

地球的中心到底有什么?有梦的孩子才会成功,读这样的书,让我们更坚持为自己确定的目标而奋斗,这个前提,当然是有科学的理论。看这个电影时,也能够先看看这本书,书籍远比电影写得更值得相信哦!

《地心游记》读后感


《地心游记》这本书向我们描述了地球内部千姿百态的神奇景色以及主人公们惊心动魄的地下探险,还有他们坚持不懈,迎难而上的精神。

这本书主要讲了:德国矿物学教授黎登布洛克带领侄子阿克赛、向导汉恩斯进行的情节波澜起伏的地心探险旅游。他们从一个火山陷口开始,经历了缺水、迷路、遭遇巨兽、暴风雪、高温等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经历了千难万险,才终于快到达地下,可就在这时,火山爆发了,在炙热岩浆的咆哮推滚下,他们经由一个岛屿的火山口回到了地面,所幸安然无恙!

看完《地心游记》后,我被里面博览群书、好学多问的教授那追根求源、废寝忘食的态度折服了;被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作者和向导那镇定从容、临危不乱、忠心耿耿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他们在探险时坚韧不拔的毅力让我敬佩:缺水时,仍坚持前进,寻找水源;暴风雨时,他们互帮互助,坚持不懈,最终才活了下来。他们还有着迎难而上的态度:迷路时,虽怀有恐惧,但还是通过努力重聚。这两种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如今,还有多少人有这两种精神呢?就拿孩子来说吧,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因此大多孩子都是在蜜罐子里泡大的,像温室中的花朵一样。遇到困难时,往往不能面对,就算面对了,又有多少人能坚持下来呢?

看完《地心游记》,我受益匪浅:在困境面前,我们要迎难而上,并且坚持不懈,这样才能成功!

地心游记读后感


这部小说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它的真实感,并且全文一直都保持着这种真实的感觉。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甚至真的相信火山口是通向地心的。这种真实不单单是小说中故事发生的逻辑同现实的逻辑相同,而是繁复的细节堆砌起来的。

前往地心的三人是我(阿克赛尔,李登布洛克教授的侄子),李登布洛克教授,以及向导汉斯。

首先是我破译了一本古书中的羊皮纸上的讯息,来自冰岛的炼金术士阿尔纳萨克努塞姆的指引。炼金术士一般都是有智慧,懂哲学的人,并且有神秘主义色彩,就像《百年孤独》中的梅尔基亚德斯一样。萨克努塞姆既要把消息传给后人,又不能让过多的人知道,所以选择了密码信的方式。他在信中指出从火山口进入并一直往下走,便能到达地心,而这为智者已经到过了,那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呢。与萨克努塞姆有关的还有:三人在地底迷路时,捡到了萨克努塞姆留下的随身物品,这就不言而喻了。

我一开始对整件事是怀疑的,甚至是极力阻挠此次旅行的,但是我极其怕叔叔,叔叔命令我同他一起前往,这就给了我一个不得不去见证这次旅行的理由了。而我之后也的确对地心充满了极大的渴望。一个站在此事对面的人通过对此事不断的认识,最终站到此事的一边,这样的事无疑是让人信服的。

然后便是站在学术的高度上,对整件事的可能xing做了一个交代。理论界普遍认为,地心中是高达几千度的岩浆,是不可能到达的地方。而叔叔认为可以,叔叔是地质界绝对的大咖,他提出的观点甚至能引起整个学术界的震动。而叔叔对地球内部的见解与理论界的认识大相径庭。这就使得我阻止这次旅行的理论优势荡然无存了。

至于汉斯,他是我们的向导。向导这个身份就是给人一种方向感或者说安全感。向导从部分意义上来讲,和地图是相似的,都在为人指明方向,跟着向导(地图)走,总是能到达目的地的,这对于在未知领域探索的人是十分重要的。汉斯是火山口所在地的本地人,这也给人一种他很熟悉环境的感觉。毋庸置疑的是,汉斯的生存能力不止一次在绝境中救了我们。我想说服向导和我站到一边,如果这样一位对环境熟悉,并且具有丰富的生活常识的向导跟我站到一边,就足以说服叔叔不要前往地心。可是,常识也站到了叔叔那边。

贯穿全书的还有旅途的紧迫感。

破译密码信的时间是5月25日,而密码信上限制的时间是七月之前。叔叔知道一个月的时间,要从德国赶到冰岛,并且抵达火山,时间上不容乐观,所以选择次日凌晨就出发了。(而我却觉得时间还来得及,因为我根本不想去!)

这种时间带来的紧迫感在进入地底后消失了,(星辰ww)取而代之的是食物和水带来的紧迫感。我们的目标是到达地心,我们一定要到那里。可食物有限而前途未知。正是这种一定要到达目的地的强烈的渴望与现实的矛盾带给我们巨大的压力。

在繁复的路中,我们不得不选中一条一直向前,直到确认是走不通的,再原路返回。重新选择。

我与他们走散了。在地底孤独一人,四面皆是泥土,幽闭的环境中,我何等的绝望,却不得不带着求生的yuwang去寻找他们。

走了很多风的路,在我们以为离地心越来越近的时候,由于不可抗因素,我们瞬间回到原点,之前的努力全部白费。这些都是对我们精神的煎熬。

我们的这些挫折紧紧的扣住了我的心弦,因为每一次努力无果的背后,意味着到地心的可能xing越来越低。可能xing几乎为零了,可我们却依然有这样一个信念:一定要到地心去。

地心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无法到达地心。小说的结尾,我们并没有去到地心。一次火山喷发把我们往地面推,而我们也放弃了再回到地底的念想。

我们回到地面后,我为小说人物捏一把汗的紧迫感也消失了,随着紧迫感消失的,还有故事的真实感。在故事结束之前我一直被故事的情节紧紧的抓住了,故事结束了,我就能够跳出来,从一个读者的角度看小说,小说无疑是虚构的。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