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真理”的集权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代表“真理”的集权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读到《1984》的一半时,脑海中浮现出来一个阴沉的词专制。我越发觉得作者用1984这串数字作为书名并不是单纯的代表着一个年份,而是极端专制、思想控制、人性扭曲的代名词,是专制集权下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在书中的种种细节无不透露出对集权的嘲讽。

就好比《1984》中的那个专制政府下的特殊机构真理部,虽名为真理,但本质上却是谎言的制造者、历史的篡改者,如同书中所说一切都匿藏在迷雾中。历史已经被篡改,就连篡改这回事儿,也已经被人们彻底遗忘了,谎言变成了真理。

对于作者在书中的针对这个专制世界的描绘力度,我已经无法用震撼来形容当时自己的内心感受了。作者只用了几个独创的专有名词,便轰然的将一个阴冷、麻木的独裁世界构架起来。作者很善于将一个人在某种环境、处境下的真实感受充实的表达出来,也正因如此,我在读《1984》时,仿佛自己就是书中的主人公,正踏在那专制世界中湿漉漉的肮脏小巷中;站在了嗞嗞作响的电屏前;伸长着通红的脖子奋力地唱着那激昂的仇恨歌;好似一切都在老大哥的监视下

书中的主人公温斯顿则是那专制集权的洪流中的一根砥柱,亦或是更卑微的存在,他深深的意识到他所处的世界的黑暗,但仿佛这无尽的深渊中只有他这一点微光。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处在他人的监视中,没有秘密,没有和平,没有自由、友情、亲情,在这里,人性好像并没有存在的必要。温斯顿在这股庞大的洪流中挣扎过,也争取过,但所有的尝试都化作了无声的泡沫,从深渊之下上浮到水面,然后破裂,烟消云散所有的反抗都是无谓的,温斯顿的一切所作所为都只不过是又给了专制再一次证明你渺小的存在。

在书的最后,温斯顿也被上层洗脑,变成了麻木的行尸走肉,怀着一颗热爱、尊崇老大哥的心,在上层派来的狙击手锋利的子弹下,充满成就感的死去。

作者最后所要表达的,是虚伪的专制打着和平、自由、力量的口号,把战争、奴役与无知带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中去,继续摧残人们的理智、人性,仿佛象征希望的太阳永远也不会再次升起了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平凡就是真理


读路遥《平凡世界》有感

买的其实是路遥文集,很厚很厚的一本。书装订得不是很华丽,纸张也略显的粗糙,但掂在手里却有一种厚重感。我很喜欢这种感觉。说了几句题外话,其实也并非如此。因为我看《平凡世界》,里面没有那些华丽的语言,也没有匠心独运的文章结构。全书似是在用一种平淡甚至有点粗糙的话语,在默默的叙述着它的感人之处。读罢此书,仿佛身临其境,随书中的人物一同生活,一同思考。

文革十年,我们都没有经历过那段异样的时期,但路遥却带我走进了那段历史。在书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陕北那个小窑洞里发生的喜怒哀乐,还有整个中华民族在睡梦中低沉的声音。没有波澜壮阔的场景,没有感人至深的画面,我看到的只是那一个个平凡的人物,他们在做着平凡而又伟大的事情。也许,生活就是这样,表面上波澜不惊,私底里却汹涌澎湃。这才是平凡的真理,生活的真理。

探求无止境的真理


宇宙就像魔术师变出来的兔子,人类是毛皮深处的微生物,哲学家们努力顺着细毛往上爬,想要看清魔术师的模样

世界从何而来?

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打破了苏菲安静稳定的生活,一件接一件的怪事,令这个14岁的女孩被迫卷入了一场哲学与真理的洪流。翻开这本书,我真实地感受到了,《苏菲的世界》。

苏菲是一个即将过15岁生日的女孩,她收到了来自一个神秘人物关于哲学的信,从此开启了她的哲学课程。在她的世界里,渐渐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万物由细小的分子构成,苏格底拉,索拉图,耶稣等等的哲学理论,以及诡辩学派的预言这一切的一切,使苏菲很快地得到成长,也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个世界。

她认识了那个给她寄信的人艾伯特,也认识了一只聪明可爱的狗狗汉密士。她的好奇心让她发现了很多很多秘密,这也让艾伯特对她刮目相看。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从苏格拉底讲到达尔文,从古代雅典讲到讲到启蒙运动......哲学的种种在我们面前平铺开来,一览无遗。

无趣的哲学知识被作者强硬地塞进了一本书里,同时,作者以海军教官和他的女儿席徳为线索贯穿全文各个地方,设置悬念,引人迫切地想读下去,明白真相。

但是,伴随着这一切的便是一封封寄给席徳的信。这一封封信不断被苏菲收到,同时,她也发现了许多关于席徳的东西。为什么会这样?席徳是谁?除了那些烧脑的哲学问题,苏菲还困扰在这些奇怪的事情里。

在一次次和艾伯特的交流里,她知道了这些事情都是来自一个海军教官。海军教官将这些信寄给自己即将过15岁生日的女儿席徳,而那些物品则是席徳不小心弄丢的东西。渐渐的,苏菲发现自己的周围包围了关于席徳的事情,甚至有人还会冲她喊席徳的名字。

他就是上帝。

艾伯特对苏菲这样的解释,让她更加焦虑。时间越发紧迫,情节越来越激烈。苏菲明白了自己所处的世界不过是海军教官送给席徳的一本书里世界而已。

苏菲完全可以留下来继续过她的安逸生活,但她想知道真相。她背离了亲人,朋友,勇敢地与艾伯特逃离了这个世界,向着真理靠近。在他们的世界,万物由席徳的父亲操控,他就是那个世界的神。而现在,他们已经脱离了那个世界,回到了现实。

这本书的作者,将生硬的哲学知识硬塞进一本书里,并利用寄给席徳的那一封封信连接全文,全篇展现一种悬疑风,吊着读者的胃口,让读者不愿看哲学知识,却又想知道事情的发展而不得不跟着苏菲学一遍。

艾伯特曾说过,也许席徳也是一本书里的一个人物。这句话是一个隐藏的亮点,在苏菲的世界里,海军教官就是他们的上帝他们的神,但在席徳的世界里,他只是一个普通,在他们的世界里也有一个上帝一个神,而那个上帝在另外的世界里不过是个普通人。万物包含万物,世界包含世界。而哲学与真理正像那些世界外的世界,等待着勇敢的人类去探索。

同样的,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不曾接触过的知识,了解到哲学的涵义。更能够坚信一点:哲学需要不断地探索,只要永不放弃,真理离我们并不遥远。

童话的真理600字


读《童话之书》有感

有人说:童话是虚拟的事物;有人说:童话是作家通过想象、幻想和夸张而作的故事;还有人说:出现于其中的人物,是并非真有的假想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书中的宋先生说:童话也许是些孩童的胡话,但越胡说便越有趣,意蕴便越是深刻。

是童话把我们带到一个个如梦般美好的世界,它是我们的第一位朋友,也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在安徒生童话中的《丑小鸭》中,我明白了:要学会树立生活目标,在自信、自强、自立中成长,通过拼搏才可以变成白天鹅。而《灰姑娘》则告诉我,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中,也不能放弃自己的爱心与梦想

为什么在童话中的人物多数都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呢?《童话之书》中讲道:在童话世界里,也许人们并不完美,但他们温顺、谦卑,相互信任、关心,这种生命的本质便是为了他人的美好,自己的幸福是建立在别人幸福基础上的。没错,之所以他们会成功,那就是因为他们有着可以信任与支持的友谊。友谊是没有人能够用金钱买得到,也没有人能够用利诱和武力争取得到的,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自己的朋友,不能因为一点点小事就斤斤计较。

童话,不只是两个字的意,更是千万字的道理。虽然它只是由一件件虚构的故事构成的,但李秋沅说:有时,虚构往往比现实更接近真实。

点评:这是一篇充满哲理的读后感。开篇通过有人说的排比句式,引入童话话题。但接着就借书中宋先生对童话的看法,前后铺陈,增强气势,更是为了引起读者关注,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但本文特别之处在于接着表述了童话故事带给我们的感受,才接着以设问的形式引出书的内容。这样的设置十分新颖,也达到了小作者说明的目的。以儿童文学作家李秋沅的话做结,寓意深远,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点评老师:杨秋红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