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板如歌:读《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有感1200字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通过写一篇作品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正当其时,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行板如歌:读《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有感1200字,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岁月是一首绵延不断的歌。

唱过繁华万千,风云变换。

把激荡的音符全部唱完,到最后,只剩下缓慢的行板。

用简单的两个音,一直唱到沧海桑田。

题记

part.1 学会,与这世界温暖相处

与世界温暖的相处的前提是认识,然后建立目标,最后学会倾听和诉说。

重新认识身边重要的人,重新学会放慢我们日步亦趋的快节奏脚步,然后我们会发现周围的那些你在意的和在意你的人其实从未曾离开过你的身旁。那些人所给予的关怀,温暖,都是给以你前进的动力。

书中说每只小狗都有一个目标白天和孩子们一道玩,夜里能看家。其实他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先确立一个目标。很多人认为,寻找目标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可事实并非如此。其实寻找目标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而他的关键是你要知道天下有这么一件唯此为大的事,然后尽早来做。

说,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识的方式;听,就是接收他人描述的内心想法的前提,最终以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

认识这世界,我跨出了第一步。

确立了一个目标,我伸出手,够到蓝天。

我听见世界的低语,向他诉说这生活的美好。

我与这世界,温暖相拥。

part.2生命中的美好,请用心灵倾听

可谓,生命中最美好的都是看不见的。为什么呢?

因为生命中很多美好的东西仅凭我们的肉眼是无法看到的。它们总是在迷惘、抱怨、爱恨和不知名的负面情绪中悄然流逝着。而我们必须拥有一颗能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的心。用心去倾听,用心去感受。听见心底花开的声音,听见自然森林平稳的呼吸,听见海浪澎湃过堤岸的呼啸。

然后那些娇小的灵魂会告诉你,这世界上藏匿着的美好。

part.3 学会爱,好好爱

友情、爱情、亲情,这些自古以来都是永恒的主题,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我们可以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友谊,我们不会和同一个人有不同的友谊。友谊是一条越掘越深的巷道,没有回头路可以走的。刻骨铭心的友谊也如仇恨一样,没齿不忘。

婚姻建筑,几十年的风雨迷离,有什么比默契更为重要?

在如今充斥着各种浮躁的坏境下,毕淑敏用文字重新建立起了一个温暖小筑,她重新教会我们如何去爱,去思考,去领悟,去聆听。重新阐述了友谊,亲情,爱情的意义。没有什么大道理,没有什么教条指南,有的只是简单的文字,和文字下平缓温柔的心。却让我们读之如一味清醒剂,让人重新开始审视人生,思考生命本真。

琐碎而平凡,却能为你推开平淡,遇见生命的辽阔。

part.4 带着灵魂去旅行

如果你久久地凝视着海水,就会断然生出潜入它怀抱的欲望。如果有一天你到加勒比海,无论海水多么美丽湛清,你也不能目不转睛地探身望着它。加勒比海是有魔力的,会温柔地吸附你入海。 加勒比海的水,蓝到令人昏眩。

我震撼于不丹这个国家,能把幸福看得无比珍贵。他们把幸福放在了首位,真正领悟的生命的含义。而我更感叹的,是毕淑敏能在纷繁的生活中,用智慧的双眼和内心,采撷那些生活的珍珠,能把那些看似矛盾、混乱的问题解决于无形,她的卓见、她的坚持都似一股清泉流淌于读者心间。

带上灵魂去旅行。

旅行的本质是学习,而学习是人类的本能。在旅行过程中可以学习到民族的文化、历史、环境,才能融入这万千姿态的世界。

part.5 行歌如板

不要太过在意轰轰烈烈的生活,它可能会把温暖流失,有时候平平淡淡未尝不是一种福祉,它能让温暖长存于心。

岁月长河里,千年风尘沉淀下来的,也只有缓慢的流水,在静寂的流淌。它就像是一首绵延不断的歌,唱过了繁华万千,风云变幻,把激荡的音符,全部唱完,最后只剩下缓慢的行板,平缓的轻吟。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读后感700字


这本书是毕淑敏用她一贯清新自然的笔调写的。

毕淑敏说过:一个人将全部身心安置在最好的状态才能化成一缕柔纱,才能与这千疮百孔的世界温暖相拥。

是的,毕淑敏将自己的全部身心安置在最好的状态,专注于写作,读书,旅行,专注于与这世界温暖相拥。

毕淑敏喜欢旅行,因为旅行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人,因为旅行告诉了我们许多道理。她把自己的经历写在书上,供我们观看,供我们思考。这书中的道理,浅显而深奥。如一缕轻烟飘至空中直至不见,这背后的道理岂是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试问各位,你见过一个直面生死的国家吗?应该没有吧,但毕淑敏见过,在《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这本书里,她以清新优雅、自然又带着点沉重的笔调记录了她在尼泊尔的所见所闻。

尼泊尔是我们的邻居,它是一个敢于直面生死的国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尼泊尔,他们会自己亲自来焚烧尸体,在他们严重,人死后将尸体烧成灰,把骨灰直接投入巴格马蒂河,汇入恒河,这是灵魂得以轮回的最好方式。做完仪式后,尼泊尔友人面容有些凄凉,但他们不是因为死亡而感到恐惧,而是因为分离而感到难过。毕淑敏说的对,我们可以把生和死放在一起思考,勇敢地面对死亡。这是尼泊尔特殊的信仰:直面生死!

在我们这个只谈论生不想谈论死的民族,要想直面生死,其实是比较困难的。但换个思维想一想,我们为一个孩子的出生而喜出望外,但却惧怕他的死亡,这其实很荒谬。

尼泊尔特殊的信仰令我惊讶,我以前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国家,能直面生死,看来在大千世界里,我是很渺小的,世界上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在等待我去发现。

当你累了,不妨去阅读,日子如薄雾,很快就被风吹散了,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不妨多读点书,即使不出门,也能走遍天下。

在阅读中,你可以了解到这世界不同的风土人情,走进这世界,看一个个奇迹就发生在我们眼前,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

寻找那个自己:《愿你与这个温暖的世界相拥》读后感1400字


我们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行走在这个世界上,听到过这个世界上柔和的风掠过耳畔,感受过这个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景色映入眼帘,见到过这个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走过自己的身旁。我们从懵懂无知开始融入这个世界,心怀无限憧憬,却被痛苦折磨得体无完肤。变幻莫测的世界与命运,让你对前行的方向踌躇不定犹豫不决。但这就是世界。

一个千疮百孔的世界。

可她说:一个人将全部身心安置在最好的状态,才能变成一缕柔纱,与千疮百孔的世界温暖相拥。

她是毕淑敏,一位作家也是一位心理学家。在这本书中她用朴实的文风,叙述了一些自己的人生旅程,在她的人生旅程中,她总让自己活得多姿多彩,温暖充实。她的散文如同带领人们进行一场心的旅行,诉说的是对世界的惊奇,对生命的刻骨铭心的感悟,对生活始终不变的热爱。整本书的暖色调的色彩和清新简约的自然景色搭配,让人在这充斥着空虚焦躁与不安的快节奏的社会中,可以感受到平静与淡然的安全感,体会到希望与温暖。

她从友情、爱情、婚姻、旅行等多个角度告诉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些感悟。

她说:好好爱自己,爱自己是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事情,她不需要任何成本,却需要一颗无畏的灵魂。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完满的,爱一个不完满的自己是勇敢者的行为。

她说: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界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远无法弥补。

她说:你怎样,爱就怎样。你的爱情等待你的看法。你的爱情验证你的看法。你能有什么样的爱情观,你就有什么样的爱情。你的观念就是你的命运。

她说:享受慢生活,我们才可以倾听到内心的声音,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回溯灿烂光辉的历史,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匆匆向前,容易忽略很多美好的风光。

她和我们一样,生活在这个千疮百孔的世界上。

走在这个世界上,眼前是一片大雾缭绕,摸不着边际,望不着前方,我们心中也许充满了迷茫和畏惧。可是面对困难重重,黑暗无边,我们唯一可以做的也只有向前。谁不是踱着缓慢的步伐,手不停摸索着走出这黑暗的呢?也许你会害怕,甚至恐惧前方,有时停留在原地,坠入悲伤的海底,但请马上再次扬帆起航,因为,你手上的沙漏不会因此而停止流动,若不起航,便会永远停留在那一时间的那一片海。即便有多少痛苦,有多少悲伤,也请相信唯有向前才可以让我们找到一丝温暖,活得一份坚强。只有经历了,才会懂得。当我们走出黑暗的深渊,你或许会发现自己变了,这不是变成了别人,而是变成了真正的自己。因为在这无穷无尽的痛苦中,只有点燃自己心中的那盏灯,才可以拥有温暖,才可以照亮前方的路,找到出口。我们看不见前方,却仿佛不再是独自前行,因为我们知道在心底还有一个人,让我们不再畏惧,那便是自己,一个乐观向上的自己,一个温暖的自己。

人生好像就是这样:一路上不断寻找自己,不断改变自己,不断颠覆自己,到了最后你会发现一切都明了了。

当太阳光透过云层洒到大地上的时候,便是晴天。

所以面对眼前的迷茫与黑暗,请不要退缩,那只不过是为了让你找到那个自己罢了,挫折只是一个寻找自己的过程。放开来,去拥抱这个世界,勇敢的走下去,迷茫却不畏惧。跌倒了就站起来,再跌倒了再站起来。反反复复。当你的心真正变得强大的时候,你会体会到这个世界的温暖。

当你回过头再去看,你所经过的,你会发现:其实在你落后时,总会有人鼓励你陪你一起前行;当你摔倒时,总会有人把你扶起安慰你;当你流泪时,总会有人擦干你的泪水推动你再次前行。在这个世界千疮百孔的同时。在阳光透过树叶,照射在光和影的交界处,总有一丝感动,让这个世界变得温暖。只不过它还没有被你看见。

到末了,有人问,到底如何去与这个世界温暖的相拥啊?

这世界本来就是温暖的啊。

一个温暖的世界。

读《往事如歌》有感



当我打开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的第一页时,又一次看见了那几个熟悉的字——往事如歌。这是曾获得过“文心杯”全国中学师生作文大赛高中组一等奖的一篇文章,这又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
那是个淡淡的季节。因为上学路上一个小小的疏忽,疾驰的车便使“我”的腿粉碎性骨折,所以休学了。在家的日子单调乏味,每天除了撕日历之外,就是对着窗前发呆。
这天,当“我”打开收音机时,里面正是点歌节目。忽然有一个活泼的声音闯进耳畔:“我叫夏阳,夏天的太阳。我要把《星星点灯》这首歌送给所有正与病魔作斗争的人们。我的电话是:4832773。”听到这话后,“我”便给她打了个电话。听说她明天就来,“我”别提有多高兴了!
第二天夏阳果然来了。她还为“我”制订了一份课程表,说是每天都来为“我”补课呢!就这样,“我们”成为了好朋友。不知怎么的,她总喜欢穿红色的衣服,当“我”问起来时,她也只是微微一笑。
转眼一年过去了,“我”便要去城里参加考试。听校长说,“我”考上了省重点中学。当“我”想把这个喜讯告诉夏阳时,她已经在医院里了。原来,她是一个患了血癌的18岁女孩儿。现在我才知道她为什么喜欢红色,因为她是多么地热爱生命啊!“我”又唱起了那首《星星点灯》,涟涟泪水汹涌而下,“我”只是一遍又一遍地唱着,为夏阳,为自己……
这篇文章追忆了一位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乐观向上的青年学生——夏阳,读后令人感动。当代学生都生活在阳光季节,“每一天的太阳里都蕴含着无限的温暖”。正当作者因骨折在家过着“单调乏味”的生活时,是夏阳闯进了他的生活。《星星点灯》里的其中一句:“……天边有颗模糊的星光,偷偷探出了头,是你的眼神依旧在远方为我等候。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家门,让迷失的孩子找到来时的路;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前程,用一点光温暖孩子的心……”这可以说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作者碰到夏阳,到领取了录取通知后。
啊!让我们望望傍晚的星星。每一颗星星上都载着虔诚的希望;每一天的太阳里都蕴含着无限的温暖;就如每一首歌中都珍藏着一件悠悠的往事!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1200字


上高中时就常听说《平凡的世界》这本书,但一直没有机会看,上大学后抽时间读了这套书,感受很深,因为此书以近乎悲剧的色彩告终,所以更加的发人深省,也更值得回味。孙少平是本书的一号男主角。他在高中是曾有过一段短暂的初恋。但和大多数人一样,孙少平的初恋是失败的。这对他的打击不大也不小,使得有自卑心理的他在很长一段时间不感奢谈感情。就在他失恋后不久,又一个一个叫田晓霞的女孩闯入了他的生活。她是个很有思想,很有个性的女孩。他改变了孙少平的生活,为他地道的农民血液里注入了新元素。正因如此,孙少平在高中毕业回家后,便不满足于当一辈子农民。

于是他坚持背井离乡,开始了流浪生涯。在城市里的颠沛流离,使他尝尽了生活的艰辛,但是他没有屈服。他在城里邂逅了已上大学的田晓霞,以后他们每星期都要见一次面,互相交流,田晓霞定期借书给孙少平。她对他的生活也细心地关照着,并且帮他谋得了一份固定职业矿工。与此同时发展的,是他们的感情,他们互相都感觉到了对方的不可替代性,再精神上,他们已经分不开了。他们终于表白了!然而爱情的萌芽却也是悲剧酝酿的开始。当时的他们,一个是长年工作于地下的矿工,一个是活跃于大城市里的记者。天各一方,他们仍保持着通信,他们仍有着极深的感情,田晓霞还出人意料地到矿场去探望孙少平,然而这一切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他们只能是精神上的伴侣。两情若是长久时,只能在朝朝暮暮。矿工生活的艰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孙少平需要心灵的慰籍,而他的情人却远在他乡,于是作者适时地安排了惠英嫂这个人物。惠英嫂也许是所有矿工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温柔,体贴,勤劳,能吃苦。她本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然而她的丈夫也就是孙少平的师傅,在一次事故中丧生。这打击是毁灭性的。

孙少平义不容辞地为她撑起了一片天空。这时他们的感情是十分纯洁的:惠英嫂还没有完全从丈夫的死中解脱出来,而孙少平的感情,则侵注在远方的田晓霞身上。故事到了这里,似乎已不能再发展了,非得有个转折不可。作者也许是含泪安排了田晓霞的死。结局不难推测,历经磨难的俩人无声地走到了一起。我坚信它仍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我想作者是要把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展现给世人:大多数人的生活是不圆满的。

看完了这套书,我久久不能平静,是啊,世界是平凡的,人生也是平凡的,很多不甘平淡的人,追求了折腾过后还要屈于平淡。但平凡的人生中也总会酝酿着一些不平凡的故事,感情上更有很多无奈,我们无法追求爱情和生活的完美,只能默默的珍惜自己现有的,掌握和经营好自己的心境和自己的每个选择,也许我们的年幼无知会让你错过了什么,但从而又不经意间得到了什么,我们不自觉间也许伤害了很多人,也许践踏了纯洁的爱,但我们依旧要继续我们的生活,走好人生的下一段日子,经历了,尝试了,失去了,又获得了,反反复复的一个轮回,酸甜苦辣的一个周转,这才是人生。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1200字


午后,泡上一杯清茶,仰躺在客厅的沙发上,享受着暖融融的阳光,阅读着手里捧着的《平凡的世界》,心里惬意极了。

最早读这本书,是在自己上中学时,正值青春年少的时期,那时的自己对这本书最深的印象就是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俩在面对现实压力和人生抉择时,依旧坚守最初梦想和对爱情执着的追求,尤其是润叶对少安那真挚而令人感动的纯洁的情感,久久地在我的脑海中浮现。现在这部小说被改编成了电视剧,当我在看电视的时候,又一次捧起了这本书,此时的我已是不惑之年,看着电视剧,读着这本书,品着书中的人物,理着书中的情节,悟着书中的启示,真是受益匪浅!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这里的一切都是平凡的,正如书的题目平凡的世界一样,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平凡的物,平凡的生活,但是平凡并不是平庸,平凡的东西往往孕育着伟大,彰显着神奇,缔造着美丽。

对家的责任与担当彰显了主人公平凡背后的伟大。主人公孙少安是平凡的,他无息无声地生活和劳作在黄土高原这片广大的土地上,淡淡的高原黄赋予了他质朴宽广的秉性。你看:他为了供弟弟妹妹上学, 为了与父亲一起撑起风雨飘摇的家,年仅十三岁且成绩优异的他便辍了学,没日没夜地跟随父亲到地里锄地、拔草,以维持那微薄的家业;他与心爱的人润叶青梅竹马,因种种原因而又与爱人失之交臂,最终凭着自己的坚毅的个性从痛楚中走出,最终他收获了婚姻生活的甜蜜幸福;正当幸福美满的生活刚刚开始,却偏又遭遇妻子绝症的打击;生活给了他抗击磨难的免疫,从挫折中走出,生活的历练让他有着与年龄不符的坚毅与担当,他仍是坚强勇敢的汉子,也正是这份对生活的坚毅与担当,让我们感受了他的人生的不平凡。

对生活的执著追求和坚定信念表现出主人公平凡背后的伟大。孙少平,他是农民的儿子,生活的贫困、命运的不公却并不曾将他的脊梁压弯,高中毕业的他虽没有良好的际遇,却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从山乡教师到漂泊的揽工汉,从建筑小工到煤炭工人,惨淡的境遇没有阻碍他追求的脚步,美好的爱情坚定了他人生的信念。失去爱人的悲痛还在隐忍,一次义举中又遭受毁容的重创,然而不幸并不曾让他停滞不前,重拾信心,他又继续迎接生活的挑战。他是一位对苦难有着深切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对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他有铮铮铁骨,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巨大的勇气。我们佩服他!

冰心说过:爱在左,情在右。是啊,《平凡的世界》这部书中

记录的不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有一种扣人心弦的力量,不禁令人潸然泪下,为之动容,正如李煜所写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二十年后再读这本书,明白了:生活不在于追求伟大,在平凡中寻找一道属于自己、属于社会的不平凡的道路,才是生活的真谛;懂得了不管命运多么不公,生活多么不如意,都要能够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地走下去;领悟了人生是一场永不止息的奔跑,没有重复的风景,只有奇迹的见证,没有明确的终点,只有追求的永无止境,对人生的责任与担当,对生活的执著追求与坚定信念的道理。

读【小溪流的歌】有感1200字


小溪流有一支歌,是永远唱不完的只读完这一句话,我的内心就像起了涟漪。小溪流,多么富有活力的一个词汇,在我的生命中,是否也有这样一条小溪流。是他,让我们永不放弃,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也不论自己是否筋疲力尽,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到前面去!我家的后院也有一条这样的小溪流,一直蜿蜒到了北面那条宽阔的河流里。河面倒映着无数闪烁的星辰,小鱼、小虾在卵石间嬉戏,水草随着哗啦的水声舞动着自己柔软的腰肢。我家的小溪流与书中写的一样美。太阳出来了,太阳向着他微笑;月亮出来了,月亮也向着他微笑。在他清亮的眼睛里,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像他自己一样新鲜快乐。在我对小溪流的印象中,小溪流是顽强而又勇敢的。他面对枯树桩、枯黄的草、乌鸦等的劝解与嘲笑不予理睬。有巨大的石块拦住他的去路,他就轻轻的跳跃两下,一股劲冲了下去。瞧,小溪流难道不是顽强而又勇敢的吗?他还很聪明呢!

读着【小溪流的歌】我的眼前浮现出了丧失语言能力的霍金老爷爷,他表达思想唯一的工具是一台电脑声音合成器。他用仅能活动的几个手指操纵一个特制的鼠标器在电脑屏幕上选择字母、单词来造句,然后通过电脑播放声音,通常制造一个句子要5、6分钟,为了合成一个小时的录音演讲要准备10天。1988年写成科普着作《时间简史》,至1995年10月该书发行量已超过2500万册,译成几十种语言,中译本也已出版。无数作家们正是有了小溪流那样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信念,才能使我们的文学界如此丰富多彩。读着【小溪流的歌】,我心潮起伏.脑海中又浮现出了张海迪的身影。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没进过学校,童年起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课程,并自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张海迪十五岁时随父母到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在那里她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赞誉。

1983年,海迪开始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全国,当时,她在全国获得两个称号,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她又何尝不是永不停留的小溪流呢!看到了这里,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在溪流与乌鸦之间,我在不经意间选择了乌鸦的角色,我害怕遇到困难,我也不愿花费过多的精力去解决困难,举个例子:有一天,天十分阴沉,外面下着倾盆大雨,妈妈对我说:今天就不要去补习美术了吧。我在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最终还是没去补习。现在,我将我和小溪流做了对比,小溪流是多么的顽强和勇敢,他有着我所没的勇气和毅力,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放弃。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我的学习中不管遇到什么难题,都要认真对待,像小溪流一样勇往直前,毫不退缩,最后就能汇集成江湖大海。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