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作文:《三国演义》读后感

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将有千万道台阶等着我们去跨越。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暑假作文:《三国演义》读后感”,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叫《三国演义》的书。其中一句名言让人谨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这句话不仅在三国英雄人物展现的淋漓尽致,而且老百姓也深有感触。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打开历史页码,我们就会看到有多少志士仁人、文人墨客,因拥有谦虚好学在事业上永载史册;又有多少人因为骄傲而悔恨终生。

我故意我问起身边的妈妈:这句话真的灵验吗?妈妈沉下脸道:最近,你的学习成绩下降,说明什么?顿时,我哑口无言了。

于是,我重温《三国演义》的经典,汉皇叔刘备为了恢复汉室半壁江山,竟降低自己的身份,三顾一介书生诸葛亮的茅庐,以救百姓水火,重整朝纲为己任,诸葛亮终感其诚,答应为他奔走效劳。而与此相反,夏侯惇因刚愎自用,小瞧山野村夫诸葛亮的才能,得意洋洋大军杀进,结果中了诸葛亮的计谋,结果被刘备军打得落花流水,全军覆没,最后与李典、于禁、孤身三人撤回到了曹操的大本营。

此时,我禁不住拂卷深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人和事,那怎样对待呢?俗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要因为别人不如自己,而轻视别人;人各有长处,应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谦虚则秉着一颗上进的心,驱动着前行的脚步,而骄傲则会蒙上一层模糊的影,导致着无知的狂妄。

六年级:张世彭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后感三国演义


今天,我成功地读完了《三国演义》这一篇名着,因为自从买上了《三国演义》这一本书后,一直还没有来得及读,幸好有了这个很长的暑假,才让我读到了这麽好的书。

本篇小说主要从黄巾起义,终于到了西晋统一,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统治军事斗争。

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大战役,如袁,曹官渡之战,魏,蜀,吴赤壁之战。每次战役各有特色。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生动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国演义》里有好多好多的英雄: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其中,我最喜欢里面的诸葛亮。

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三国演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人称卧龙先生。他治国治军的才能与兼虚谨慎、济汇爱民的品格为后世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他向刘备提出了联吴抗曹,据有荆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他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思,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呕心沥血,积劳成疾,最后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义原。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我要学习他的忠字,他是认定了刘备,就再也没有投靠别人,这让我很敬佩,想起当日本人向我们的国家进攻时,我们中国人可是出了不少汉奸,诸葛亮就像是当时跟着共产党的将军,不是小人,不会为了那个人的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国家,放弃了自己的朋友或战友,在那么险恶的时期里,他能那样的忠义,真是不简单!

说点儿难听的,如果说咱们世界又爆发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真的,那时还会有几个站在自己国家的,不跑向科技发达的国家的(尤其是那些小的国家),恐怕那时就屈指可数了吧!

所以我要做一个不背信弃义、不为了那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国家、战友和朋友的人。

从这本名着的时候我还收集了许多歇后语: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关公赴会--单刀直入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董卓进京来者不善许褚斗马超--赤膊上阵阿斗的江山--白送。

最后,我要说,《三国演义》不仅让我开了眼界,还告诉了我许多小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真是一举三得呀!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话出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啊,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有多少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啊!但是在我看来三国时期才是英雄骤出的高潮时期。可惜我们现在离那时太远了,想了解这些故事,只能从书上了解了。

《三国演义》就是一本描写关于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的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三国演义》的成功之处一是成功刻画了当时许多英雄豪杰的人物形象,例如: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和义绝关羽等英雄。二是描写了一幕幕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其中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关键性战役最为出色。作者描写战争画面,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方各面,例如:双方的战略计谋、装备对比、数量对比等等。写的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尤为吸引读者的眼球,体现出战争的激烈与紧张。

关羽,是一名虎将,万人之敌,不仅如此,他还恩怨分明,十分讲究信义,是一名以忠、义著称的英雄。他在《三国演义》中在下邳被曹操俘虏,并投降与曹操,但仍心系于刘备,于是与曹操约三事,约定在找到刘备后便离开曹营。但曹操仍旧对他情深意重,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关羽于是感到对不起曹操,于是在邻走前替曹操斩杀了袁绍营内的两位大将,颜良、文丑,解白马之围。虽然这里有些事情是虚构的,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关羽对刘备的忠心耿耿和曹操对关羽的情深意重。关云长可谓是三国第一义将!

赤壁之战,乃是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典型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是全书最重要,也是规模最大、人才最集中的一场战役。最终是曹操兵败,逃回北方,孙权和刘备各自得到荆州的一部分。战前曹操占优势,军队士兵有二十多万,而孙刘联军只有五万多,这差距多么大呀,就算曹军乃北方之人,不习水性,但是联军获胜也是一个奇迹!在《三国演义》描绘的这场战役中,具有伟大贡献的人是周瑜、诸葛亮、庞统和黄盖。周瑜与黄盖的苦肉计、诸葛亮的草船借箭还有庞统的连环计等等,都是这场战役能够胜利的关键。虽然演义中还是有夸大的现象,但赤壁之战仍是三国时期标志性的战役!

虽然《三国演义》是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本作品,但虚构成分极多,我们阅读它时应该以文学的角度来欣赏,要以史实为准,切莫混淆!


三国演义读后感


导语:《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三国演义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篇一:《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大人物——诸葛亮。他为刘备出谋划策,后来,刘备与周瑜合作,共同对付曹操。其中有一篇《草船借箭》更是显示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10天赶制10万枝箭,并说不要推却。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并立下了军令状,周瑜告诉鲁肃说,他要故意迟延造箭,好定诸葛亮的罪。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每条船要有30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旁,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鲁肃答应了.前两天诸葛亮都没有动静,到了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上江上取箭,这时江上雾大,天还没亮,这时诸葛亮把船靠近曹军水寨,然后擂鼓呐喊,曹操看不见虚实,不敢轻易出动,只好射箭,就这样,不一会儿诸葛亮就得了十万支箭,曹操知道上了当想追也来不及了。

鲁肃把借箭的过程告诉周瑜,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

起初我也担心诸葛亮三日之内造不出箭,但后来看到他的妙计之后才恍然大悟。他之所以推辞了十天的期限,而说只需三天,是因为他算到了第三天江上必定会大雾漫天;算到了鲁肃是个老实人,会帮助他;算到了曹操在雾中不会派兵来攻,会射箭。诸葛亮不仅神机妙算,而且还是上知天文,其实诸葛亮能有这么神通,跟他的勤奋学习脱不了干系,所以,只要我们努力学习,便也可以像诸葛亮一样聪明。

篇二:《三国演义》读后感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着。《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这些人物与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

篇三:《三国演义》读后感

闲来无事,捧起一卷《三国演义》,阅读之余被描写的已经很熟悉的情节再次吸引,决定重温那一段脍炙人口的风云故事。数天之后感慨颇深,记录下来,也算是收获。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与天下归晋。下面我最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与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与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214与217年连续下了三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与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最值得我欣赏,是他那豁达的胸襟与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篇四:《三国演义》读后感

读完水浒传,紧接着我就读了三国,自然而来,要把这两本书做一个比较。水浒传里面的人物都是随性的,人物性格往往流于表面,而三国里的人物,都是深藏不露,攻于心计。

从这一点看,三国更适合年轻人读,我也更喜欢三国。

《三国演义》厚厚一本,我三天就读完了,里面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描写刻画入木三分。其中,我最欣赏的人是刘备。

袁绍、曹操、孙权,在现在看来,应该是富二代,或多或少的继承了自己家族的政治、军事资源,开创了自己的霸业。而刘备,徒有“刘皇叔”的虚名,从一个编织草鞋为生的落魄百姓起家创业,后来做到了蜀国皇帝,这不得不让人佩服。

很多人认为刘备创业过程中的种种不耻,实在是无耻。他们觉得刘备虚伪,假君子真小人。

首先,我要对“无耻”、“假君子真小人”的说法打上一个问号。其次,看从结果看,刘备无疑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的,比无为的袁绍等要好很多,这个也是我敬佩刘备的所在。

三国演艺是一本好书,有空的时候,我还要细读一番。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

《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精选


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精选”,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篇1】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篇2】

最近几天,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认识了几位大英雄,如:关羽、夏侯惇、张飞、曹操。要说他们之中谁更狠,那应该是夏侯惇和关羽两人了,为什么呢?请听我慢慢道来......

夏侯惇是西汉开国将领夏侯婴的后代。当时夏侯惇对吕布大军进行反击,结果被高顺手下的曹性用冷箭射伤左眼睛,当时夏侯惇疼得摔下马去。谁知夏侯惇一把将眼中的箭把了出来,可这一拔直将眼珠也拔了出来,却没想到他大喊一声:“父母给予之血肉,不可弃也。”说完便一口吃了自己的眼珠。夏侯惇张大血眼,忍痛抡起长枪一刺,曹性就一命呜呼了。从此,夏侯惇就成了独眼将军。

看到这里,我心里不由一颤,隔着书页我都觉得好疼好疼。夏侯惇对自己也太狠了吧!被刺伤左眼,那一定痛彻心肺,居然还有勇气吃下自己的眼珠,那是要有多么强大的心理才能做到呀!我非常钦佩他。

再说关羽,他曾经被毒箭射中手臂。一到下雨天,骨头就特别疼,后来他请了华佗给他医治。关羽命人送来一壶酒和菜,华佗拿出刮骨刀,在手臂的`骨头上来回刮,血都流满了盆子。关羽淡定自若,该吃吃该唱唱,该下棋下棋,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不用麻药刮骨疗伤,关羽真大英雄也!我为关羽点赞。

对于夏侯惇吃自己的眼珠,我觉得他没必要吃,毕竟吃掉眼珠对自己受伤的左眼毫无帮助;可关羽呢,不刮骨疗伤就要失去胳膊。关羽不得不忍受疼痛,这是没法逃避的现实。夏侯惇吞眼珠和关羽刮骨疗就是两道选择题,夏侯惇可以选择不吃,实际上是吃了,这是他对自己够狠,关羽是必须这样做没得选,所以我觉得夏侯惇对自己更狠一点。

《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篇3】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就是三国,不仅是三国,其他朝代也是如此。开国君主艰苦创国,打下一片天下,为维护国家的安定和是国家兴盛,后几代也有一身抱负,使国家强大。而后几代君主则贪图享乐,昏庸腐败,直至亡国。

东汉末年,桓、灵二帝昏庸腐败,于是天下出现许多英雄,想干一番大事业。

曹操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小人,并非其然。他保有一腔热血,相统一天下。他勇敢,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胆量。他心胸宽大,贤人异士都去投奔他。他打败袁绍后入军冀州城,发现手下跟袁绍通信。曹操是一个赏罚分明的人,按理他应该处斩部下,但他却说孰能无过,我还奉承过袁绍,这些书信就送给袁绍吧。曹操的大度让部下更忠心,为曹操势力的壮大奠定了基础。

诸葛孔明则是另外一个传奇人物,号称卧龙先生。他本不愿与世俗随流,但被刘备的真诚所打动,决定辅佐刘备。从此他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放弃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生活。第一仗,便火烧曹操大军,使八虎将之首夏侯惇闻风丧胆。他忠诚尽职。刘备病逝白帝城时,说阿斗不能胜任蜀帝,诸葛亮立即跪下痛哭,表示自己永远是臣子,应当尽力辅佐刘禅。最后因扶不起的阿斗,加上没有听取魏延的意见,没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病逝五丈原。

正是在混乱的社会下,才会涌现出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才会浮出称王称帝的人。整个三国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斗勇气,斗心计,斗人心。也就是那样的环境,塑造了一个个传奇人物。所以我们想成功必须经历磨难,走过坎坷,就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要流向大海,中途要通过重重考验,方能成为枭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的作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的作文范文一

这个假期,我又把《三国演义》看了一遍,因为我太喜欢看了!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着之一,是一部历史性的长篇小说。作者是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他所写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的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时期吴、蜀、魏三国之间的斗争和兴亡的一系列故事。这些故事十分精彩,其中有我最喜欢的几个故事:过五关,斩六将、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华容道、三顾茅庐、桃园结义

书中刻画了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它描写的主要人物有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诸葛亮、周瑜、鲁肃等,这些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周瑜的胸怀狭窄、忌才好胜,诸葛亮的料敌如神、指挥若定、刘备为复兴汉室,复兴天下而战、关羽威风凛凛,智勇双全、赵云赤胆忠心,骁勇善战但我最喜欢的两个英雄是诸葛亮和赵云。

诸葛亮是一个忠臣,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非常善于用计: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和空城计赵云对刘备也十分忠心,骁勇善战,在单骑救阿斗中,赵云自己一个人杀了魏国好几个猛将,为自己和小阿斗开出了一条血路,最后他们都回到刘备身边了。

读完了这本书, 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开阔,做事要顾全大局,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还要刻苦学习,立志做一个学识渊博、智勇双全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

《三国演义》读后感的作文范文二

在寒假里,我阅读了《三国演义》这本古代名着。当我合上书轻轻放到书桌上,书中描绘的三国鼎立直到天下归一的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在三国时期的各路英雄中,我最喜欢的是赵云。倚栏轩文学网

赵云人称常山赵子龙,对蜀国忠心耿耿。他从20岁起就追随刘备南征北战、奋勇杀敌。他身经百战、所向披靡,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不动摇那份忠心,直到白发苍苍仍为蜀国四处征战。他一生中立下了无数战功,为蜀国的江山社稷耗尽了心血,堪称忠义的楷模。

赵云勇冠三军,是赫赫有名的五虎上将之一。长坂坡单骑救主,他在十万大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众多曹军名将与他交手,却奈何不了他。在许多危机关头,赵云挺身而出,凭着一身好武艺和过人的胆识,反败为胜,击溃了敌军。赵云勇猛无敌,我打心底里佩服他。

赵云不仅有勇更有谋。他多次陪伴刘备和诸葛亮外出,无论遇到多么危急的情况,他总是机智应对、化险为夷,每次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当马谡大意失街亭时,赵云奉诸葛亮之命断后,他沉着地带领后卫部队,成功地击退了二十万追兵,还缴获了大批物资,令诸葛亮和众将喜出望外。赵云以智谋取胜的战绩数不胜数。

赵云赤胆忠心、智勇双全,令敌将闻风丧胆,他的英雄事迹千百年来让人们津津乐道,他是我心中的真英雄!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