枉学屠龙读后感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在阅读作者的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通过写一篇作品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正当其时,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枉学屠龙读后感”,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枉学屠龙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枉学屠龙》这篇文章。

《枉学屠龙》讲了:有一个叫朱平漫的年轻人,他兴趣广泛,什么本领都想学。

一次,他得知很远的地方有个叫拜支离的人,有屠龙的本领,就一心想去学。

于是,他变卖了家产,带了上千两银子,千里迢迢,找到了拜支离,拜他为师,恭恭敬敬地向他学习屠龙的本领。

三年过去了,拜支离的屠龙技术,终于被他学到了。他感到收获很大,回到村里,有人问他:你出去三年,到底学到了什么本领?他非常兴奋,一面回答人家的提问,一面把屠龙的技术表演给大家看,如屠龙时,应该先按住龙的头,踩住龙的尾,从龙颈上开刀,刀应该这样下去......讲的栩栩如生,还不时的配一些夸张的动作,围在旁边的人听的入神。他自己也十分得意。

突然有个老农问:你的屠龙技术很不错,那什么地方有龙?你可以杀它?

朱平漫顿时呆住了:龙只有在传说中才有,他至今根本没见过。

学习,不能为学而学,应该学以致用。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为学》读后感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清代学者彭端淑所着《为学》开篇阐明自己的观点,又用贫富二僧的故事,论证了为学的成败在于为与不为的道理。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深受教育。

有志者事竟成。一个人天资昏昧,才能平凡,如果他每天坚持不懈地学习,持之以恒。当他干出一番大事业的时候,你会认为他愚笨、平庸吗?而一个人天资聪明,才能敏捷,他天资很高但不努力学习,难道你还会认为他会成功吗?

贫富二僧都想去南海,富僧虽也有志向,但一直苦于未能租船,而贫僧立下去南海的志向,就凭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不惜跋涉几千里,以坚定的意志,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让富僧惭愧不已。立下雄伟大志,就要脚踏实地而为之,一味地强调自己的志向而不付出行动,就会一事无成。相反,虽然身处艰难困苦,仍然毫不气馁,勇往直前,未必不会成功。

从这篇课文联想到我,一心想把作文写好,但是总把这件事挂在嘴边,不放在心里,也不付出行动。这就和彭端淑所写的那个富和尚一样了,我们要向文中的贫和尚学习。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我们在有远大志向的同时,也要付出行动。学习《为学》这篇课文,我要从现在开始付出行动,经常练习作文。

通过学习《为学》,使我受益匪浅。天才出于勤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要有远大的报负,扎扎实实地学好文化知识,勤奋刻苦,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学记读后感


学记读后感(一)

【学记】的作者提出了许多有关教与学问题的积极意见,认为很好地了解学生是教学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也就是知其心。【孙子兵法】上有一句名言叫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引用到教育领域就可以改成知彼知己,百教不厌,百学不殆。运用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就是要了解学生心理上的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学生所具有的不同的学习态度和倾向。

教师只有真正做到知其心,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正确处理好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辩证关系,才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做好铺垫。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研究指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独立一性一、能动一性一、创新一性一、发展一性一、基础一性一等基本特征,其中的首要特征是独立一性一。因此,学生只有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达到乐学境界,方可真正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学习本身无所谓乐和苦学,只有当学习与学生的需要发生关系时,才因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变得乐学或因不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变得苦学。因此,学生是否在愉快地学习,即乐学,也正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以求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需要的和谐统一,从而使学生主体的独立一性一得到充分体现。

无数教改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教学过程从一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教师运用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因素、情意因素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全过程。因此,分析学生,熟悉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弄清楚这种认知和思维方式对学生理解新的知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障碍,以便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活动,使教学更好地切合学生的实际,这的确是一个极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准确选择知识能力品德最佳发展的高度。

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是必需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将了解到的这些信息同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真正和谐地统一起来,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进而构建平等、和谐、民一主的课堂教学环境。这既是一个教学态度问题,也是一个教学观念转变问题,更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

总之,只有教师在知其心方面,学生在知己心方面多进行一些研究,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耳、目、口、鼻等各感官的功能,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一性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谈到知己心,自然地就会引出元认知的问题,而【学记】中已蕴涵了这个问题。诱思探究教学理论也提出了启动教学的反馈调控机制的反馈──内化(同化、顺应)要素。

学记读后感(二)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与学生和女儿一起背诵蒙学经典,在课外还经常读同事们推荐的教育经典书籍。后来,经校长向全校教师推荐,利用寒假期间,我读了【学记】,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但要好好读它、品它、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尽管初读【学记】时,感觉苦涩难懂,连有些字音也读不对。于是,边读古文边读译文,越读越觉得有味、实用。下面我与大家一起分享读后的感想。

在研读的过程中,这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是啊,这世间的知识学问自己又能知道多少呢?那么多的一精一神食粮我为什么不去吸取?会不会有一天我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会不会有一天因为不学习根本跟不上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这些问题在我读完后一遍遍问自己。确实,还可以利用很多的时间来读书学习,我还可以学习更多知识,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这一点至关重要。现在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的很快,我们必须常学习,多学习,来适应学生的要求,适应社会的要求。

【学记】更多的是研究教学并揭示了教学的基本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正确指导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例如:禁于未发,重视预见一性一。为了防止一些可能干扰教学正常进行的不一良现象发生,所以教师要有预见一性一。这让我想到两个方面,一是备课,教师要了解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并要预测学生通过这堂课能够达到的目标,充分备课,为上课做好准备。另外一方面是在管理教育学生方面,例如安全教育,要提前发现问题,如果能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我们的工作会事半功倍。

相观而善,取长补短。师友之间互相观摩切磋是古人教学的重要手段。因为有句话就叫做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这一点对于现在教育十分有指导作用,教孩子学会与别人合作,如现在我们在课堂上实施的小组合作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更长远一点,为培养孩子在将来工作中有很强的一团一队一精一神打下基础。

在【学记】的教学原则中,有一点我觉得我们教师要好好学习一下,他强调君子之教,喻也这与孔子首倡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含义不仅一致,而且更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记】对教师如何喻提出了三点要求;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走;是督促鼓励,而不是生硬往前推;是启发独立思考而不代替学生得出结论。如果教师能掌握好这个分寸,学生就真正懂得了学习,知道了如何去学。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讲的一精一,像杜郎口中学要求教师在一堂课中讲课不超过十分钟。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就像我们现在的课堂,培养孩子自学能力,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学记读后感(三)

【学记】上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它的意思是:君子不但懂得教学成功的经验,又懂得教学失败的原因,就可以当好教师了。所以说教师对人施教,就是启发诱导。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劝勉而不强制;指导学习的门径,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则师生融洽;劝勉而不强制,学生才能感到学习容易;启发而不包办,学生才会自己钻研思考。能做到师生融洽,使学生感到学习容易,并能独立思考,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发诱导了。

其中倡导的导而弗牵是其一精一神之一精一髓,它要求教师放下手中的纲,彻底放弃师导生演牵引教学模型,真正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扬教学民一主。教师如同导游,我们只须把他们带到那儿,而其中景色之美是需要他们自己去体味。教学中,鼓励质疑,呵护求异。在课堂上,学生都开动脑筋,大胆发言,激一情四射时,那隐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的种一子,就一定会萌芽、生根,随之会茁一壮成长起来。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课堂实施的核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主要方向和内容。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不是书本的奴隶、不是老师的应声虫,而是一群有个一性一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个体,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要注重学生的个一性一化的理解,鼓励学生对教材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去反问,就会获得更多深层次的理解。应提倡勇于质疑、主动探究、乐于合作、敢于创新的一精一神,使数学课充满民一主、宽容和谐的气氛。作为数学教师,要正确认识教学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数学课的人文一性一,充分发挥教学的创造一性一。教师不再是一言堂的堂主,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阐释者,而应该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进而发展他们的智力。

可见,具有质疑能力是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目标。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的钥匙。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那么创新教育的第一任务就是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产生疑问和好奇,具有质疑和批判的一精一神,进而终生具有问题意识。学贵生疑,产生疑问才能促进认识的深化、思维的发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体,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一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肯定学生的大胆质疑,拥有独特的见解。

值得一提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富有创新一精一神的教师。【学记】中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素质高,就可能快速准确的把握教学内容的要旨,找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突破口,进行有效的创新意识训练。

总之,教学中应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创造和谐的气氛,激发兴趣,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将来进行发明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读后感1000字:学记读后感


很早就明白玉不琢,不成器、学,然后知不足等说法,但从未探寻过它们的来源,直到读到了《学记》才恍然大悟,原先这些说法的根源在那里。随着阅读的深入,才发现这些只是《学记》给予人的豹之一斑。

《学记》以微言写大义,千字略略有余的文章论述了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大问题,每一点都能够与实际相结合衍生出许多供人思考的资料。目前自己有些资料读得还不够通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小学语文课怎样上?此刻有很多争议。我选取与自己的教学关联紧密、感触最深的两点来浅谈我个人的读后感。

《学记》第三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是的,教学相长,是学生在促我们长,学生即我们身边最可宝贵的资源。

学生是鲜活的、富有新意、永远不能完全预期、充满张力的资源。从某种好处上讲,他们是我们的老师。

一、学生的质疑时时冲击着老师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促进老师不断学习的外部力量。

古人云:学贵有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学生质疑约有三种状况:一是有疑而问。二是意见分歧。学生中常有不盲从者,这十分可贵。如果对问题的认识从一开始就整齐划一,恐怕是一种悲哀。即便大家最终达成的是共识,那由异到同的争辩之路也是最美的。

三是为师纠错。

二、学生的独到理解为教师大脑吹进一股清风,启发着教师思维。

有时,我们常常以为对某个问题思考得比较全面了,已成定论,无可质疑。但学生以小朋友的敏锐、独具的慧眼还是会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视角。比如,上课时间,我经常会问小学生们,最欣赏陈友玲老师教育方式的哪一点?结合文章语句说明一下。学生们常常打破常规看问题。有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虽不必须正确,但因其观点不同,能够启发一些不同的思考。

三、学生习作为育人工作带给了宝贵的素材,使以课堂为载体的育人活动更为有效。

说教,为学生所不愿理解,但又是教育学生时最常用的方式。说教本身无过,流于刻板则无效。有时,学生习作带给了以学生之言教育学生的契机。

家长会上,应对家长和学生,我从一则周记说起: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父母为生活打拼已经很累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让他们为我们的学习分心?应对父母疲惫的面容,我常常感到自责。

跟几个纪律不好的学生交流时,我也拿出了学生的周记本:我多想坐下来静心学习,自习课上说话的同学,难道你们不明白己所不语,勿施于人?

这样,便实现了取之于生,用之于生。

凡此种种,几年的教学实践令我常常深思。教与学双向的付出与收获,使自己受益颇丰。所谓教学相长教中知困学解困,师生互动师亦获长生补长。

读《学记》,常读常新,永读永获。《学记》值得所有从事教育的人慢慢研读。有人说,中国教育理论在世界教育理论空间中群众失语,只有西方教育理论在独白,这令人感慨。以我浅见的视野,不明白《学记》是否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的通用读本,但我相信,它必须是!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