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与复杂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当一个人观看了一本书籍之后都会有所感悟,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读后感。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简单与复杂》,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美国举行了一次很有兴趣的海明威模仿大赛来纪念他。我于是想起了海明威,也想起了他的《老人与海》。 我慢慢地移动鼠标,和那个老渔夫漂泊在大西洋上,温暖的墨西哥暖流带来了丰富的饵料,也带来了成群的鱼,上天注定将要发生一件不寻常的事,一条巨大的上了钩的鱼拖着船在海上游了几天,逃命的同时却又遭遇了鲨鱼的厮杀。一部短小的小说,一次特殊的捕鱼经历,简单的情节透着哪些东西呢? 不能忽视书中老人对孩子的爱,对大海的爱甚至对鱼类的爱,相信那是真挚的,当鲨鱼袭击那条鱼时,他心痛过,但是他也明白,为了生存,他不的不这样做,这就是生活,充满矛盾的生活。 现实不是也如此吗?复杂的世界永远也容不下简单天真的心。也许这世界正是在矛盾中前进的吧!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这世界没你想象的那么复杂》读书笔记900字


生活在这个繁华的都市,我们的思想都被都市的繁华,社会的残忍所束缚,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我们往往会觉得有什么陷阱、困难、以及被困难所望而止步,从而不敢尝试,机会也便流逝。

而我似乎也如上所说,只是一个害怕困难,思想复杂的一个平常之人罢了,机会也往往从我身边溜走,之后我又后悔不已,懊恼自己的复杂,害怕、胆小。

桑格格,她让我羡慕,向她看齐。

桑格格是一位畅销书作家,很多人看过她那本自传体小说《小时候》。只是她会因此而满足吗?不会,她说过,她还想做很多事情呢。桑格格做过演员、电台的节目主持人、广告模特等。我不禁疑问,她怎么那么厉害,做那么多的事情?她回答道:很简单,去做就可以了。

是的,去做就可以,不要怀疑你的能力,只要你想做,就可以。桑格格在她12岁那年,想当演员。一天,她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跑到电影制片厂。她问,:你们这里需要演员吗?很巧的是,这里刚好缺一位和她年龄相仿的小演员,因此她获得了这个机会。

一家公司面试题:请喝可乐。面前放着一只杯子,一瓶可乐。很多人想得太多,认为这是在考验自己的能力,有点人把可乐装进自己的口袋,有的人对着可乐坐了15分钟,硬是一口都不碰,有的人直接拿起瓶子喝了而正确答案很简单:打开可乐,倒进杯子,喝掉,就行了。

这是一群复杂的人,世界没我们想得那么复杂,我们的勇气、和行动力最终会被复杂所束缚,扼杀,机会也会悄悄溜走,最后后悔的只有我们自己。

再想想我自己,从前,可以以未察觉的理由而不改,现在意识到自己错了,又该如何面对心中所想,勇于追求呢?是畏惧困难而不勇于追求呢,是逃避它,还是半途而废呢?

不,都不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不畏惧任何困难、险阻,追求自己的梦想。

我曾想过要做一本作文集,但一直因为自己懒,以没时间敷衍过去了,现在想想,那是一件多快乐的事啊,只是我因为自己的懒惰,而半途而废,多不应该啊。不过,还有补救的机会,现在我依然继续,不过这次不畏惧,克服懒惰,快乐地去做。因为想,所以做。

一旦有了自己的目标,不要左顾右看,相信自己,勇敢地克服困难,直直地往前走就行了。告诉自己:当你真正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全世界都会帮你的!

《老人与海》读后感:一个简单的故事


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平凡的老人,一条普通的大马林鱼,在茫茫大海上发生了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经历。

也没有大海,就没有鱼,没有鱼,也就没有鱼夫,同样也就没有折断不凡的经历了。正因为有了大海,才让鱼夫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却在海上拖了三天三夜才把鱼杀死,但又遭到鲨鱼的袭击,贼后的结局可想而知,这条大马林鱼只剩下了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一切的肉体都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是一个躯壳,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任人摆布。但是谁又愿意去操控它呢?它只不过是一堆毫无利用价值的骨架。

然而,一个悲剧性的故事里,却折射出一个英雄人物老人圣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在别人眼中他是一个失败者。因为作为鱼夫,捕不到鱼,还能算是真正的鱼夫吗?而可贵的还是他却能在第八十五天决心驶向远方的大海去钓鱼,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难道不令我佩服吗?不论是鱼叉,小刀,短棍。一次一次被鲨鱼带走,但他始终用尽一切手段进行反击,什么也无法摧残他英勇的意志。

一句我跟你奉陪到死,夹杂在大海的咆哮声中,回响在我耳旁。一个人把生命都压上去了,与敌人做殊死的博斗,能不算英勇吗?我想鲨鱼正是宇宙间一切破坏性力量的化身,而老人正是正义的使者。

在人的一身中随时随地都存在这股破坏力量,人生是不停地循环着,喜剧的落幕,不就是悲剧的上演;悲剧的落幕,也就意味着喜剧的再度登场。老人将大马林鱼杀死看似是完美的结果,但同时他也还在酝酿这自己的悲剧。鲨鱼的袭击,就是应得的报应。

一个人活在世上总是有所追求的,无论追求的东西是好是坏,追求的手段是正义,是卑劣,也许能够得到就是最好的结果吧。在充满悲剧色彩的全之中,仍有一丝亮点,那就是孩子。孩子带回了老人的青春,使他找回了自我。如果没一个人都拥有一份童心,一份天真,那世界不再总是灰色,就算当时你享有的是最后的晚餐,也不回忘记饭前洗手,饭后漱口了。

回想起文中老人的话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不正道出了本文的主体吗?人正的是很奇怪的动物,为何有勇气面对死亡,却没有勇气面对失败呢?难道失败真的如此可怕吗?冷冷的海风里夹杂着一股血腥,也许真正害怕的可能是这些吧!

读《简单语文不简单》有感


读《简单语文不简单》有感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各种新的理念、方法成为教师的追求。在追逐的过程中很多人觉得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甚至有人感叹语文教学像雾、像雨、又像风。面对种种困惑和疑问,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伴随对新课标的深入解读。我觉得上简单的语文课是正确的选择。 一、简单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实施教学任务前必须有目标意识,目标就是要求,目标就是方向。因此,教学目标要简明。在一堂语文课上我究竟要让学生获得什么知识、提高什么能力、关注什么情感体验,教学目标中要明确体现。充分发挥目

诗也简单,心也简单—《席慕容诗集》读后感


人生短短几十年,来得简单,去得也简单,但却要经历无数喜怒哀乐。

我觉得,人生就像一首诗,简单就好。无需在意太多,也无需拥有太多,只要是自己的,就好。

雁过鸟飞,季节变更。人生有太多不如意,但我们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一味消沉;二是坦然面对。我想,大家都应该比较钟情于第二个选择吧!

其实,人生没有太多复杂的事情。人生,就像一首诗,简洁凝炼,无需太多复杂的词语,也无需太多复杂的表情,因为,诗也简单,心也简单。

人生在世,不过四个字:喜怒哀乐。不用去想太多复杂的事,而人们往往都会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转身离去,不过渐行渐远的背影而已,无需刻意在人前做作表现什么,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吧!

生命中发着亮光的时刻,诗已是本体,并不需要刻意去复习。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都已启程。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所以,你来,我信你不会走;你走,我当你没来过。就这么简单。已经无法挽回的事物,就没必要再为其浪费太多精力了。洒脱点,简单点。

所有的故事,都可以换做另外一种语言。沧海,都可以换做桑田。此刻在风里云里的山峦草木,都将会再重新沉入水底,重新做深海里发光的珊瑚。

无心的错过,经不起岁月,经不起一次又一次的检视与翻阅。最后,总是有不得不收藏起来的时刻。生命里最不舍得的那一页,藏得总是很深,也总是会有重重叠叠,无心留下却又无法消除的折痕。

每个人生,都像一首升华过的诗,那么简洁,那么凝炼。无论开始是多么地震撼人心,也都会有结束的时候。

诗就那么简单,心就那么简单。

美与丑,善与恶


读完了《巴黎圣母院》这部世界名著,文中的丑与美,善与恶,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巴黎圣母院》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浪漫主义长篇小说代表作,发表于1831年,小说描写了15世纪光怪陆离的巴黎生活,并透过这种描写深刻地剖析了丰富复杂的人性世界,表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

她,爱斯美拉达,一位能歌善舞的十六岁美女,由于从小被吉普塞人从家中偷走,在流浪艺人中长斯英雄救美,便一见钟情地陷入爱河,而他也被她的美貌所俘虏。她对这场虚幻的爱情的忠贞不渝,最终也使她被伤害得太深太深。她不但有一个完美无缺的躯体,也有一颗高尚纯洁善良的心灵。当诗人格兰古瓦即将被乞丐王国绞死的关键时刻,她毫不犹豫地以愿意和他结婚的方式救下了诗人。当副主教克洛德利用种种卑劣手段想强迫爱斯美拉达接受他的爱情时,爱斯美拉达宁死不从。当克洛德最后一次在绞刑架前让她选择时,尽管这时候她已经知道她所爱的人弗比斯还活着,她也找到了失散十五年的亲生母亲,非常想活下去,但面对克洛德的求爱,她的回答是:绞刑架让我厌恶的程度还远远不如你呢。

他,卡西莫多,一个又驼、又瞎、又跛、又聋的丑八怪,先是遭到了亲人,继而是整个社会遗弃的弃儿,却有着一颗美丽纯洁的心灵,他以纯真得不掺一丝杂质的爱情守护着爱斯美拉达,试图使她远离一切伤害。可在强大的社会偏见、邪恶势力和命运捉弄面前,强悍的卡西莫多,最终被撞的头破血流,拥抱着爱斯美拉达的冰冷的尸体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卡西莫多是以爱斯美拉达的迫害者的身份,最初出现在爱斯美拉达的面前的,他奉命在深夜去抢劫爱斯美拉达。当卡西莫多因为抢劫失败,被皇家卫队逮捕,被绑在烈日下的耻辱柱上受鞭打示众时,他渴求围观的人群给他一点水喝,却无人理睬。眼见着他快要晕死过去的时候,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勇敢地给他水喝的人,正是那位曾经想要抢劫的爱斯美拉达。爱斯美拉达的以德报怨深深震撼了外表畸形丑陋的卡西莫多,因为在他的内心也有和其他人一样的强烈爱心和感情。后来他冒着生命危险将爱斯美拉达从死刑架上抢救了出来,但是,他的丑陋畸形的外表,始终是横贯在他和爱斯美拉达之间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最后只能通过死亡的方式跨越了这条鸿沟,我想那可能就是唯一的方法了。

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也爱上了美丽的爱斯梅拉达,但是他与卡西莫多的爱却有着天壤之别,克洛德披着神职人员的神圣光环,道貌岸然,内心却因冲突无法自拔,直至灵魂扭曲、充满了邪恶的毁灭欲,最终毁灭了爱斯美拉达,也毁灭了自己。另两个特色人物,一个是徒有华丽外表、内心却一包烂瓤的弗比斯队长,他外表英俊文雅,骨子里却粗鄙龌龊,酗酒说粗话是他的爱好,拈花惹草玩弄女性是他自豪和自信的特长;另一个人是落魄诗人格兰古瓦,一个为了生存可以抛弃爱情、尊严、责任的家伙。

雨果用他辛辣又浑厚的笔,表达了对在教会压榨下苦苦挣扎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的悲天悯人,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弗比斯队长的嘲讽,对苟且偷生的潦倒诗人格兰古瓦的鄙夷,对虚伪狡猾又残酷的路易十一的憎恶,和对卡西莫多和爱斯美拉达,这一对外表有天壤之别,内心却如一善良纯洁的悲剧人物的褒扬与惋惜,把美与丑的对比推倒了及至。让我们重新审视究竟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丑陋的外表下,可能藏着一颗火热纯真的心灵;英俊美丽的面容下,也可能深埋了龌龊可耻、卑鄙扭曲的心。所以,人不必为了自己先天的不足而自暴自弃,更不要过分地追求外表美,拥有一颗善待他人、无私奉献、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充满责任的心灵才是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同时,我们要学会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尊重身边每个人,不要等这些让生命精彩的亮点逝去后才后悔不已。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祝》


这种比较很讽刺。两篇东西仅有的几点相同点就是都是爱情故事,而且主要人物都殉情了。这简直不能够叫做共同点这种东西太多了,只是这两篇东西被大家都看烂了,而且人往往有分析欲,于是大家都来分析一下,分析的结果是这两篇殉情的东西太像了。于是就以讹传讹地传开了追根究底只不过是大家的阅读量还没有达到读过《特里斯丹和绮瑟》(恶心的人们又写出了类似《特里斯丹和绮瑟与梁祝之比较》之类的文章,可见评论者们的恶心。随便说一句,这个东西被皮尔卡丹做成音乐剧了。没错,皮尔卡丹,就是那个时尚奢侈品的牌子,那个教科文组织的大使,和那个贵的只能够windowshoping的香水,他们是同一个人。)或者《俄尔普斯与欧律狄刻》(出自希腊神话,题目是作者瞎编的作者注)。

既然要比较,我着重说不同点。

首先背景就不同,延伸出来的主题思想就不同。这两者是一脉相承的,就不分开说了。当然,都是歌颂爱情。但是自古歌颂爱情都要贬低一些别的。于是《梁祝》是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反抗中世纪的禁欲主义。礼教束缚和禁欲主义完全不是一回事,大家想想都知道,事实上东方比较纵欲,从三妻四妾这件事情就看得出来。(西方有人认为人类文明应该从一夫一妻制出现开始,可见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进入文明社会。)所以说这是文章的第一个不同,背景不同,主题不同。

第二点不同是《梁祝》是彻底的悲剧,而《罗密欧与朱丽叶》不能够算是完全意义的悲剧。细心的人都会发现,作者写这篇东西的时候压根就没有想过要像写什么《俄狄浦斯》啊《爱琴海》啊或者前文提到的《特里斯丹和绮瑟》这样的极悲的悲剧一样写《罗密欧与朱丽叶》。因为文章最后说两家人因为这对情侣的死而握手言欢了。换句话说,作者的意思是说,这两个人的浪漫爱情溶化了两家之间的坚冰,象征着化解了笼罩在西方人们心头良久的禁欲思想啊。这怎么能说是一个悲剧呢?

第三点不同是作者的写作手法不同。《罗密欧与朱丽叶》全剧有两处地方用的是巧合发展剧情。不要跟我说什么巧合和命运只有一线之差之类把自己当作上帝或者绝地武士一样的言论,巧合发展剧情不是不可以,别太多巧合重叠就行了,否则就成了一个叫做《越狱》的比较恶俗的连续剧了。而《梁祝》则没有这样的地方。我个人认为,《梁祝》在构思上比《罗密欧与朱丽叶》要成熟。而且梁山伯祝英台的人物形象构思,花费的时间应该要多一些。否则就只能够说莎翁构思人物没有效率了。

好了,个人看法,不足为凭。不加注释刚刚好老师要求的字数吧。

《教书,不简单》读后感


《教书,不简单》读后感

利用空余时间读了《教书,不简单》这本书,这本书通过一个个生动、幽默、智慧的师生故事,书写了一位乡村教师真实的教育生活,一份镌刻着爱的教育笔记。曾老师在这本书中介绍了许多的个人心得,我觉得这本书很值得一读,特别是在当今少数老师被金钱迷惑了双眼,丧失了做一位称职老师的基本道德,缺少责任感,缺少敬业精神,缺少追求的时代,这是一本具有引导性的书。

作者的语言十分通俗易懂,仿佛就是和你坐在绿草如茵、花开四野的山坡上促膝交谈,娓娓到来,让人似乎感到一丝山风的吹拂,神清气爽,那一个个教育生活中的幽默、机智的小故事,让人忍俊不禁,又让人羡慕不已,许多事情就发生过在我的身边,许多事情又闻所未闻,读着读着就让人心生佩服,就让人感受到作者对教育的热爱与眷恋。我想作者不仅是记录自己的教书生涯,更多的是想通过这本书激励我们这些乡村教师吧。

曾纪洲老师讲述了他的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经验,传递了他的教育理念,他的一些做法确实值得我们在经后的教学中借鉴。《教书,不简单》最令人震动的是作者不断强调对父母要孝顺。我们早就习惯于把父母的牺牲和关爱视为理所当然,忽略甚至无视父母望眼欲穿的期待,哪怕这期待不过是每周一个问候电话而已。

毫无差错地记住学生(他人)的名字,用最简单的方式表现对他人的尊重、对于别人眼中的苦闷,既然无力改变,那就换个思路,欣然接受吧、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要让学生(他人)的心里装着老师(自己),老师(自己)的心里就应该先装着学生(他人)、很多话,虽然只是一时的气话,但会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如此种种,哪一条不是为人处世应该看重的?如果这些都忘了,或者装作忘了,看看《教书,不简单》吧,做一个更完善的人,归根到底总是不会吃亏的。

曾老师鼓励学生,关注学生的自尊心,不在家长面前批评学生,报喜不报忧,发自内心的告诉家长他的进步和闪光点。其实,孩子是聪敏的,没有一个生命会自甘落后,但也许就是某一个不恰当的表述方式摧毁了他前进的动力,于是一个人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蝴蝶效应就没有发生。

最难忘,曾老师对那个大家一致认为他有小偷小摸得孩子的庇护与鼓励,那真的是一个太好太好的教育范本。很多的人学坏了,是因为从一开始我们就给他下了一道诅咒,我们也是他的悲剧的参与者,甚至把他的悲剧当喜剧去把玩。看到那个孩子后来幸福的结局,我心里暗想,曾老师,你是个好老师!

还有,我们的老师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说一些伤害学生的话。如:学生是一届不如一届。学生的基础这么差,让我怎么教?不管我教的好不好,工资照样领。这些话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只有根据学生的基础,了解学情,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适时关心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教学。

从字里行间,我看到这个戴着眼镜,清瘦的,上了几次讲台都还脚抖的城市青年,如何一步步融入村小,如何一步步带动学生创造好的学习氛围,得到好的学习成果。从最初走上讲台,到最后离开又被学生感动的留下,整本书用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讲述了曾老师在小坌教书的经历,浸透着乡村恬淡气息的文字里穿插着曾老师的教书经。读到了这本书,窥见了曾老师的策略与艺术,在那些被总结出的方法和技巧中我看见了身为老师的不简单。

教师的职业是平凡而伟大的,教师在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寻生活之源,立教材之基,举学生之力,激学生之情,让我们的课堂充满魅力和活力。只要有一颗爱心,有一份热情,有一种责任,有一种追求,就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就会象曾纪洲老师一样,成为学生爱戴,家长欢迎的老师。爱着,努力着,一切皆有可能。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