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诗人》读书笔记

在阅读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逝去的诗人》读书笔记”,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这是一本独特的书,是陆小曼的两个弟子展望之和张方晦所写,用小说的形式给诗人徐志摩的一生抛光。我读这本书总觉得在独特的氛围中完成,经常泡图书馆,本无意翻开这本书,这时走过来一个熟识的女孩和我开玩笑道:你也读我读过的书呀?!于是,我就较真的读了起来。上部捂着鼻子读完,因为那种半诗半文十分破坏叙述的完整性和连贯,矫情的抒情是上部小说的硬伤。到了下部书,我才读到此书的乐趣,也读出了遥远诗人的那份独特的气质一半是诗人的,一半来自于孩子的。

诗人出身富商家庭,受过剑桥的大学正统教育,崇拜孔子、卢棱,喜爱雪莱、拜伦、济慈,结识曼殊斐尔、罗素,交往林长民,师承梁启超,满脑子自由,爱和美就像孩子,心中只有纯真、快乐和黑白分明。然而诗人的生活中有痛苦和污浊,所以诗人有宗教清教徒似的执著于自己理想的世界,执著行走于自己的诗歌,背负着忠实于心中的爱情,哪怕被现实拥踏而死也在所不措。

诗人本来不叫徐志摩,小时候有个苦行僧志恢大师走过诗人的家乡硖石镇,抚摩过诗人孩童时的头颅,赠几句诸如此子前途不可量之类廉价的吉祥话,得徐家施舍而走,却留下了志摩这个后来不同凡响的名字。

诗人的第一任老婆张幼仪,是父亲做的主,据资料载应该算作中上等的美女,不过此女让人佩服的地方是善经营、有豪气、对爱情决绝的姿态。她现实的生活方式和传统道德的矜持,使得诗人的浪漫产生了抗体像至清的水中的油污,怎么也融不到一起。在明白此节之后,她主动要求和诗人离婚,给诗人的浪漫以绝对空间,诗人的肉体以绝对的自由,诗人的爱情以绝对的宽容。于是她终身未嫁,一个人孤苦零仃地背着爱的灰烬一生冷清。

她是个女强人的类型,在她到徐家后便帮徐家打点生意,而且井井有条,特别是令徐老太爷眉开眼笑(也导致了后来陆小曼进入家门后的冷遇,徐老太爷对陆的评价真是一个洋娃娃,中看中玩就是不中用,可见张幼仪是参照系);后来到德国深造后,回国兴办实业,成为当时极少见的女实业救国者。

我看她最可贵的还是她的宽容。

她主动和诗人离婚后,诗人大喜过望,像得到了方糖的孩子:脑子发热常常先于嘴中的甘甜,也绝不去想大人会为一个月的盐巴无着落而愁苦。诗人把自己写的《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刊发在《新浙江》的副刊上,恐天下人不尽知(时有评论家认为此举为自由先驱之举),而诗人的快乐和自由是建立在一个善良女性痛苦和一生幸福的终结基础上的。无怪乎,诗人的家庭宁舍其亲生的儿子,也要留住外来的儿媳这是善良的感召,与封建主义无碍;也无怪乎诗人的恩师梁启超写信规劝:万不容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乐。况多情之人,其幻想起落鹘突;而满足宁贴也极难,所梦想之神境终不可得,徒以烦恼,终身己耳。最可畏者,不生不死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呜呼志摩,可无惧耶,可无惧耶!

可谓字字见血,惊心动魄,但诗人仍有自己的信仰和自己的选择:我将于茫茫人海访我唯一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诗人的浪漫无边际是背叛现实的选择,他也以后来的生命承担了选择的后果,所以诗人也没有错,只是对一个善良的女性太过惨忍。而张幼仪更像他的母亲,承受着自己孩子给予自己的痛苦毫无怨言后来诗人和陆小曼生活无着落,她常常给予救济,这看起来像个玩笑,其实是个讽刺是现实对诗人生命过程进行的一个无伤大雅的讽刺。 诗人生命中的初恋情人是林徽音,一个绝色的美女,也是个内敛的才女。一对浪漫无边际的诗人,爱情因彼此的才气惺惺相吸,对平庸生活的不满,于是用激越的浪漫将它淹没,用伤感的诗歌将它忽略,用寂寞的爱情将它占领。

他们的爱情,几乎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精神恋爱,是梦呓般美好而无奈,诗人喜欢引用爱德娜那句浪漫得无以复加也无药可救的诗:如果我突然飞了起来,你得答应我抓住我的两只脚,好吗?不然,我就永远下不来了。

这是注定的悲剧,但谁又能说这不是最纯粹最晶莹剔透的爱情呢?太纯粹的东西往往经不起现实的一点伤害,原先爱情有多纯粹,后来身上的伤口就有多深。

他们是对沉默的恋人,喜欢用眼神和诗歌倾诉一切,绝对的浪漫真实的感动。以致后来林徽音在解释为什么拒绝给诗人回信中说:你偏要我把心底难以言喻的感受用贫乏的语言来表达一番吗?你难道不知道沉默有着无限大的容量?

敏感成为习惯的诗人,麻木起来更令人害怕,当诗人沾沾自喜地把离婚的通告昭白于天下时,林徽音不辞而别(历史的一个谜团,但我想这和林与张幼仪女性相通的同情本性分不开的,当浪漫遇到善良的叉路口,她们宁愿选择善良行走),再到后来遇到梁启超的公子,并且相爱时,她和诗人的爱情即为灰烬。老奸巨猾的梁启超对年轻人的善变心理洞明得无以复加,知道林和徐的感情随时可以死灰复燃所以安排儿子和林到国外读书,直到林心中对诗人爱情的灰烬没有了温度

当林再一次见到诗人的时候,是他们的爱情彻底灰飞烟灭的时候,林对诗人说道:爱做梦的人都喜欢圆明圆。一块破石,几根残柱,任你用想像重塑昔日的锦华,真要把它重建起来,就没有了想像,没有了怀念。志摩呀,不要给我们的故事添一个平庸的结局吧,这样就没有诗意了。

这不过是林以诗人能接受的方式拒绝了他,但诗人很久之后才接受这个现实:直到很久后泰弋尔访华。诗人和林一起陪伴,在分手后的火车上,诗人给林写了最后一封情书,然而最终没有送到林的手中,而是被诗人的红颜知己叔华保留。当后来叔华要把这封情书物归原主时,诗人不是接受,而是孩子气十足地学着当年张生在《西厢记》里对红娘的台词;姐姐真乃小生生平第一知己。其时,他已经结识京华名媛陆小曼。

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孩子。

当孩子的一半浮出生活的海面的时候,让人好笑,好气,但你却忘记记仇,他更不会。最后你还会不可思议地被他孩子气的可爱打动。上面的两位女性,和诗人的心灵靠的更近的时候,就是和诗人结束一段感情之后,在最不可思议的时候。

诗人和陆小曼的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用社会道德的眼光,陆是红杏出墙,诗人是第三者插足。但人们不忍用道德的眼光来否定诗人,因为诗人孩子似的气质中根本没有道德的杂质,而只有爱,忠实于心灵纯粹的爱。

人们以对孩子宽容的一切容量宽容了诗人,也成全了诗人的爱情。

用书中的话讲,他们的相遇,就像两个圆的相切,奇迹就在这个切点,生命的意义,也在等候这个切点。但我想说,当等到这切点之后,生命的意义该沿着哪条河流的方向?

陆小曼的丈夫,王赓,那位西点军校毕业的,当年随同顾维钧出席巴黎和会的随从武官,他也像当初张幼仪成全诗人一样的善良而伟大,和陆小曼离婚给他们自由。  诗人死后,陆小曼开始真正的悔过,不再贪恋热闹的繁华而归于平静的清苦,整理徐志摩的文稿中也许她才开始真正了解诗人:感情是他的指南,冲动是他的风,她难以置信世间曾跳动过那样一颗孩子般晶莹的心灵,而且还曾经是自己深爱却不了解的人。

陆小曼,用整整后半生的孤独,寻找诗人前半生的执著,两颗分开的心这时才真正契合起来。我想起徐志摩送给陆小曼的《爱眉小札》中的开头:幸福还不是不可能的。

直到诗人的生命结束以后,这种幸福才凸现其原形。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书笔记


风雨交加,垒垒绿阴的荒冢,前世今生,一切都是错乱,一切都是抵达。

撕开岁月的面纱,厚厚的罪恶,像花一样绽放,鲜艳的美浸透着毒汁。

仇恨,抱负在心中点燃,在他眼中,皈依的时刻早已过去,仁慈只会受尽轻蔑和挑衅,为了最终倾吐愤怒,他,希思克利夫,抛却了那高傲冷酷的灵魂,复仇开始成了他永恒的基调

翻阅枯瘦的书页,我在隔岸观赏那瞬美,而此刻凋残的花,直到它奄奄一息,直至凋谢。

仇恨,抱负在生死一线之际,一切都是暂短的喜悦欢欣,他占上风的怜悯永远只是瞬时,现在一切即将付之一炬,荒废的山庄,单薄而又苍翠的爱一切都在抵达自己的星座。

读《呼啸山庄》

你,在自己的牧场上谱写自己的歌谣,沙哑的喉咙扯出一个个耀眼的高度,足以让鸽子与橄榄枝复活,我的歌依然无法咬住黑夜盛开的任何一片语言。

现在你用暗哑干燥的喉咙深沉的呼唤,此刻一个个灵魂踉跄地摆度到对岸,搁浅于芳草萋萋深处,全世间的满目苍桑与凋零开始走向爱和救亡,现在你的歌声一遍又一遍抵达理想的港湾。

而我以无法用平静的语言写下:

一个孤寂的老人背着双手

安祥的漫步在那片属于自己的牧场

他把心平和地安放在为和平铺就在乐章上

读《泰戈尔诗选》

夕阳慢慢沉落,四周沉宁,一个人呆坐窗前,想着衰退的心跳夜里,萤火虫轻轻游过窗格一点点黑色中闪亮,那是一处遥远的灵魂在跳动,不要在窗前对着闪亮怂泪千行,我不忍心写到,眼前依旧不听话的倾诉恋肠,憔悴与衰老爬满这寂静的月,时间又在搅动那沉淀的思想,尘满间、鬓如霜在你纸上身躺。

风闯进门来,我看见它微笑着坐在窗前,很想伸出手去把它紧紧拥抱,紧紧的让它再一次吹散你的语言,但我却不敢去碰。

读《江城子》

海岸、田野、枯本、湖水、小镇、船、海洋、黄昏、星辰平凡的事物被诗人得到尊重,简单的文字,平淡的语言,那虚构和安静让人强烈感到一种安心的平和,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人与我集体回忆吧!

回想,周围让人感到窒息的忧郁和感伤,似乎一下子开始沉淀,《居住在南方》翻开黄皮书扉,一种心灵的安慰,一种温暖的触摸,在生命中铭刻。

不知道为什么说喜欢,写这些也许只能说想写关于集子的一些语言,和就是喜欢,如果真要加个理由,那就说安静吧!

读《居住在南方》

童年读书笔记_高尔基童年读书笔记


童年读书笔记_高尔基童年读书笔记(一)

看完【童年】是在两天之内,在两个喧闹的上午,我独自坐在教室里,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读一个完全属于别人的故事。

玖外国的名着是艰难的,尤其是苏联的作品,那一长串的人物姓名常常让我读着读着就不知道主角变成了谁。所幸的是,【童年】不存在太深刻的哲理,使我可以通过字里行间看清高尔基童年的轮廓。

玖完【童年】后,有几点很深的体会:

一、关于打女人

在高尔基童年的家庭中,几乎每个男人都会打女人。他父亲打,他祖父打,他舅舅打。男人在家庭中处于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只要少不顺心,随时就会抡起拳头对身边的女人拳打脚踢。高尔基的外公很瘦小,可是也常常暴打他很高大的外婆。对于虐打,女人是与生俱来的逆来顺受。更残暴的是,高尔基的舅舅将他的舅母毒打至死。

这是一个蒙昧的时代,周围充斥着刺鼻的瘴气,世界似乎还是一片混沌,人们依然处于野兽的进化阶段。这里缺少文明,缺少平等,暴力与血腥奠定了高尔基童年灰色的基调。

峻、关于信仰

中国人与外国人不同的一点是,外国人缺少勇气时会寻找上帝。他们祈求着上帝的保佑,获得心灵的告慰。在童年里,高尔基的外祖母一遇到事情就向上帝祷告,他的祖父也时常与上帝对话,这些情节在【童年】里屡见不鲜。

有信仰其实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这就如走在一片漆黑的荒地里,这里没有方向、没有灯光,你不知前方是深渊还是平地,突然出现一丝曙光,将漆黑一点一点的剪破,你不再彷徨,循着光明走去,或者曙光不能帮你到达成功,但至少在黑暗里给你一丝安宁。

三、关于祖母

高尔基的外祖母算是【童年】的第二主角了。作品中很多篇幅都描写了外祖母,祖母一爱一唱歌、讲故事。这使我想起了我的一奶一一奶一。

童年的时候,我常常偎依着一奶一一奶一,听她说爸爸小时候的故事;猜她给我们出的谜语;唱她给我们听的歌谣。这些回忆,就如扔在床底下很多年的风筝,渐渐尘封了。一奶一一奶一去世很多年了,偶尔她也会进入我的梦中,梦里的她依旧那么慈祥,那么和蔼。

玖别人的故事,其实也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童年读书笔记_高尔基童年读书笔记(二)

文/马宇恒

近期我陪同儿子一起读了【童年】这本书,其实这本书是我早想读的,因为它是前苏联着名作家高尔基的三本自传体的第一部。()通过读这本书,使我们对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俄国社会有所了解,也更加了解了伟大的作家高尔基的童年人生。

外祖母是对阿廖沙影响最大,最深的人。从外祖母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她的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一爱一生活,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是外祖母的一爱一给了阿廖沙的坚强的力量,让年幼的他能够在当时冷冰冰的世界里感受到人情的温暖。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高尔基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俄国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小市民的生活方式及一精一神特征。作者以一种沉重的心情反思并剖析了俄罗期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积淀:愚昧落后、自私野蛮、目光短浅、因循守旧、人一性一泯灭等到,这是要深蒂固的小市民习气。他深切的认识到,必须把民众从浑浑噩噩的沉睡状态中唤醒,提露俄国生活中这些像铅一样沉重的丑事.这就是作者创和的最要根本的目的。

也许读一次并不能真正的看明白作者更为深刻的用意,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写这本书的旨在唤一起我们一种难以磨灭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终将复苏。作品中景物描写绘声绘色、人物一性一格刻画栩栩如生。

我和儿子一起读虽然各自的理解不是完全相同,那是因为我们的生活阅历的差别,但总的作品的大意还是能够看得到了。

一个伟大的作家的作品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己积极健康的思想境界,来源于平时点点滴滴的生活积累。

童年读书笔记_高尔基童年读书笔记(三)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叫阿廖沙的小男孩童年故事。他有一个悲惨的童年,他的一妈一一妈一叫瓦萨娅,因阿廖沙的爸爸刚刚去世,于是阿廖沙一家搬到姥爷家住了。

姥爷是个集自私,吝啬和暴虐于一体的角色,他经常欧打姥姥,还欧打为一点小事而犯错误的人。姥爷开了个染布坊,里面有许多漂亮的颜色。有一次阿廖沙觉得这些颜色很神奇,就想试着自己染一块布,看看有什么感受。于是他想起了洁白的桌布,就把桌布染成宝石蓝的颜色,结果被姥爷大骂一顿,还被姥爷的鞭子打得晕倒了,还生了一场大病。

这个孩子的童年很悲惨,对比一下,我们的童年确是幸福并且快乐的。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珍惜现在,珍惜我们美好的童年。

童年读书笔记_高尔基童年读书笔记(四)

这本书写的是高尔基的童年生活,他的童年生活很凄惨。

高尔基在很小时,他的父亲就去逝了。如果我在很小时,父亲就去逝的话,我肯定不如高尔基那样坚强。再加一个坏脾气的外公,真是难以忍受,他还是那样一样一爱一着他的亲人,没有埋怨别人对他的不好。后来,他一妈一一妈一离家出走了,他就只能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但他过得一点也不幸福,因为只有外婆疼他,他在外婆家里,发生了很多难以想象的残酷的事。后来他的一妈一一妈一回来了,他一妈一一妈一教他很多诗歌,他后来慢慢地很恨诗歌。他一妈一一妈一回来后的几天,脾气慢慢变坏了,高尔基发现了,他一妈一一妈一的眼睛变大了,头发变枯黄了,外婆很疼一妈一一妈一,外婆有一次头很疼,就叫高尔基来看她头上有什么东西,后来高尔基在外婆头上发现了两颗已经折弯的针。他为了不让一妈一一妈一知道,外婆让他不要给他一妈一一妈一说。另外,也告诉他,不要再惹一妈一一妈一生气,后来他一妈一一妈一又离家出走了

高尔基的童年真凄惨,我很佩服高尔能包容别人。

《母亲》的读书笔记


篇一

我爱好阅读文学作品,不久前我在一位朋友的家里看到一本新出版的《母亲的心》,精美的封面和金色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于是,我不管那位朋友是否正在阅读,硬是把这本书借了回去。

捧读这本书,起初我还想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清冽峻美的俄罗斯风光所投入,更为一颗无私无畏、果敢坚强的母亲的心所折服。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这也许就是所说的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吧!这个形被译者通情达意的词藻融入了俄罗斯社会生活的万千气象中;这个声被译者用轻灵洒脱的文字弹奏进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进行曲中。我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赞美这本书,觉得自己的赞美难以表过这本书内容之美好、意义之深远于万一。

所以,只得就此打住,请读者们自己去体会吧!希望有更多的读者来欣赏这本书,得到更多的收获。

篇二

书中的革命者为了信仰,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而奋不顾身。

其突出代表就是母亲的儿子帕沙卡和他的同志安德烈,雷兵等革命者。他们有着智者的信念,不知疲倦的像工人,农民宣传革命知识,剖析他们受苦受累而没有得到回报的原因,他们不惧资产阶级及其他们的走狗们,把坐牢当作工作之余的休息,出狱后依旧投身革命事业。这是多么让人敬重!这不仅让我想到了我国所经历的艰苦岁月,同样的故事也在我们这片热土上发生过,那些革命的烈士,将长眠在共和国的怀抱之中。

这里提到了信仰,在革命时期,信仰高于一切,有着执著信仰的人会为它而抛弃生命。那些舍生取义的事迹一直被人们坐传倡,慢慢的好像已经成为了传说,我曾经怀疑,所谓乱世出英雄,不知道在现代社会,还会不会又为了信仰而献身的人,还有没有那份勇气,坦然地面对死亡,正气浩然。在那时,信仰是人们前进的动力,这不仅让我思索,伟人为了信仰而不断奋斗终究成为了伟人,而在当代,如何确立自己的信仰呢?我小时候想当五星上将,现在想来却也可笑,一没有军事才能,二没有军事胆识,三没有军事机遇,谈何成为将军?小时候想当将军想必那是战争片子看多了,盲目崇拜上面的将军罢了。

说实话,从那时起就有点迷茫,在各方面的呼吁下努力学习,却终究没有确定一个明确的理想,总是过一天算一天,完成当前的任务就算了事。我也常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总是安慰自己,总之以后能报效祖国,名垂青史就是了,这就算我笼统的人生理想吧!

在前面我提到,由于害怕写得太庸俗,所以不打算写母爱的内容,可是当我写到这儿才发现,这本书中未提一个爱字,却无处不洋溢着母亲对帕沙卡的爱。从母亲对帕沙卡反常举动的担心,到得知他从事失业后的提心吊胆;对儿子的支持,到以儿子为自豪,直至投身革命事业,一个母亲年迈而执著的爱心,又对儿子的爱上升到了对全世界为真理而奋斗的无产革命者的爱,这是历史的跨越。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