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1000字

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这个时候就可以将我们感悟和体会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1000字,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1000字

最近读了希勒写的《非理性繁荣》。这是一本学术著作,作者把非理性繁荣作为了一个研究对象从结构上,文化上,心理上进行了研究。我佩服作者的丰富的知识,严谨的考证,细心的调查,但我不太喜欢这种典型的西式研究方法,一切用图表数据说话,然后试图解释这些图表数据说明的东西。书我读起来有些拗口,这是因为我浮躁的心态,翻译的不畅。我只是简单的翻了一遍。但这过程中,围绕非理性繁荣这个命题,我确实想到了很多,这有很多我已经形成的观念和正在形成的观念,借此机会我正好把它表达出来。所以这并不是一篇读后感。

关于非理性?

投资者心理对经济理解总是延迟和放大的。中国自2000年后的快速增长,直到05,06年才体现到股市上来,而且投资者放大了对经济增长的感触,07年就进入非理性的状态了。危机也在那时埋伏,当股市开始下跌,很容易就进入了崩盘,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恐慌,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很轻易的跌破基本面关口和心理关口。人也如此,发达时,自信和欲望也会极度膨胀,以为天下唯我独尊;落魄时,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自杀的心都有。股市就是由这样的人构成的,所以也有这样的性格。人要认清自己,成不骄,败不馁,任何时候都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成熟的股市也应该这样。但话又说回来,不成熟的股市才有获得超额利润的机会。

庞氏骗局和击鼓传花

我在想这种放大效应是如何传播出去的。贪婪和恐慌最终是如何被放大到了疯狂。这其实就是个庞氏骗局,说白了就是传销。庞氏骗局因为臭名昭著的麦道夫而被大家所熟悉,传销在我国是明文禁止的。大盘涨了,所以更多的人进来,所以大盘再涨,直到泡沫破裂。崩盘也是如此。大多数投资者都知道其中的端倪,为什么他们还参与到其中呢?我想这是一种击鼓传花的心理,每个人都不会认为自己就那么倒霉轮到最后一个,每个人都相信自己能都获利逃脱。这就是赌博了。

在关键点操控

还有一个命题是大盘如何从一小部分人的狂欢演变成了全民狂欢。这类似于病毒传播模型,但我并不做过多地分析。我记得有个临界值,当感染比率大于这个值的时候,就有可能使整体都感染。我想说的是,临界值附近是个很危险的区域,这使得操控变成了可能。可能投入并不太多的资金,就可以使狂欢成燎原之势。这与索罗斯的观点很像。他就找到了这样的一个时机,狙击了英镑。我相信这样的投机机会会经常存在的。

书中提到的一个小故事我很感兴趣。为什么《蒙娜丽莎的微笑》这么出名,远远超过了其它同时期的作品?这幅油画从艺术上真的超过其它作品很多吗?作者的儿子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作者查证了一些资料,这幅油画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对它进行了炒作,又发生了很多其它的故事,强化了人们心中的印象,以至于后来的人们又开始对它进行细细的论证,最终巩固了它作为一个超伟大作品的地位。这其实也是一个泡沫形成的过程,包含了传播,正反馈,或许还有一些关键时刻。当然,这个泡沫永远不会破碎了。因为艺术这种东西无法估价。

《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1000字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繁荣,储蓄、股票、房贷、基金、债券等金融理财产品,已深入千家万户,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当今社会几乎人人离不开金融,学金融,懂金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时代进步的需要。因此,作为当代青年,应将金融学作为自己的一项人生必修课。经朋友推荐,我阅读了金融系列图书之一的《非理性繁荣》,对股票投资有了新了认知,颇有收获。

《非理性繁荣》描述了导致20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泡沫的心理因素。该书序言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呈现出一个典型特点,即投机性泡沫:暂时的高价得以维持主要是由于投资者的热情而不是与实际价值相一致的预测。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市场可能维持高位甚至大幅攀升,但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里,股市的总体前景将会是非常惨淡,甚至十分危险。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结论。

对于股市,什么是利好消息是每个人都想知道的,只要掌,握利好消息,人们就可以通过投资来获利。而希勒的《非理性繁荣》却告诉投资者,这样的方式不完全可行。作者告诫投资者不要过于相信自己已经掌握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规律。目前的金融学不足以提供确定的结论,而且不能完全理性地预测和理解股价的波动规律,作者指出非理性心理使得我们的对未来的预测很不可靠。

对于导致股价变动的原因,作者试图把潜在因素拓展到更多领域,讨论更多人类行为和事件:从1929年的金融危机,到生育高峰,从通货膨胀到社会中的赌博文化,从贸易结构到媒体如何影响政治,几乎涵盖了我们能够想到的所有影响到股价的因素。犹如一个庞大的模型,变量集合可能是个无底洞。他指出,在决定股价因素中,股票价值很重要,但是人们的信心和非理性或许对宏观性的股价波动有更大的影响。

在作者看来,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体投资者,都难以摆脱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即使投资者是在追求一种理性的目标,结果往往也难以实现。我们当然不能说投资者是赌徒,可是谁敢说自己没有赌心?亏了的想翻本,赚了的还想赚的更多,市场就这样被自我放大、自我增强起来了。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比较自信,觉得自己肯定能赚钱,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信心过度,可是几次波动下来,大家又觉得还是随大流走最保险。于是,社会传染病也就由此而产生了。这本书中总结了社会心理学对这种现象的分析,使人颇受启发。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认为股票在下跌之后总会反弹是个基本常识,而作者却证明他们想错了股票可以下跌,而且可以下跌许多年;股票市场可以被高估,同样也可以低迷许多年。人们还会认为从长期看股票总是优于其他投资,比如债券,所以长期投资者投资股票会好一些,然而作者证明他们又错了在数十年的时间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资优越,也没有理由相信它将来也会这样。在《非理性繁荣》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统计数据、最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等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从这里,我感受到了自己先前对股票投资认识的局限性。保有一份理性的投资心态,避免情绪化的投资给我们带来不良的影响,是我阅读该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看到美国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对财富梦想的狂热追逐、人类社会的贪婪和由此带来的恶果,对引导广大普通投资者如何防范和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有极大的帮助。

《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1000字

第二次拜读这本曾为希勒教授带来无穷声誉的经典著作,尽管在很多地方还是不太能完全把握他的思想(也许也有翻译的问题),但相信他的思路已大抵掌握并认同!

本书重点是分析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这些泡沫的形成原因以及人的心理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作为一名行为金融学家,希勒教授指出以下一些重要的思想:

1、人类的行为最终推动着金融市场的运行;

2、泡沫崩溃所蕴含的风险比人们认识到得要大得多;想想07年;

3、投机性泡沫:价格上涨的信息刺激着投资者的热情,并且这种热情通过心理的相互影响在人与人之间逐步扩散,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到推动价格上涨的投机行列,完全不考虑资产的实际价值,而一味的沉浸在对其他投资者发迹的羡慕与赌徒般的兴奋中;

4、当整个时期的房价指数经通货膨胀修正后,我们发现房价上涨并没有那么多;

5、当事件朝着一个极端的方向发展,通常是由于众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其中任何单个因素都不足以解释整个事件;

6、供给与需求才是真正影响股票市场价格水平的根本因素。供求双方的行为是市场心理研究的一部分,正是这种行为驱动了股票市场的变化;

7、在股市达到顶峰之前人们的预期往往过于乐观,而此后,人们的预期却又显得过于悲观;

8、投资者选择将其判断的依据建立在多数专家都认可的基本理论上;

9、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之间有时可能存在着交叉反馈,随着房地产市场中投机活动的增加和社会的不断变化,这种反馈可能在未来不断加强;

10、新闻媒体无论是在为股市变化进行铺垫还是在煽动这种变化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11、股票市场的价格并不完全由基本面来决定;

12、人们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作出的决定往往会受到身边因素的影响;

13、人们总是倾向于过度自信而不是信心不足;

14、人们并不总是像事先想好的那样行事;

15、机构投资者并不一定比个人投资者聪明;

16、远离那些被高估的股票,才是明智的战略;

17、股票可以下跌,而且可以下跌很多年。股票市场可以被高估,同样可以低估许多年。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1500字《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范文


《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1500字范文

每个人都想知道,对于股市,什么是利好消息?只要抓住利好消息,人们就可以通过投资来赚钱。希勒的《非理性繁荣》却告诉投资者,这样的方式不完全可行。

通货膨胀高是利好消息?不是。低通涨是利好?不是。

人口生育高峰利好?不是。人口增长减速利好?不是。

有战争是利好?不是。和平年代是利好?也不是。

新闻影响政治和立法是利好?不是。新闻失去对政治的影响力是利好?也不是。

在最近二十多年来,全球的金融学家通过他们对于现实世界的研究,发现了以上这些答案。而这些答案本身所暗示的可能的规律,则足以让任何一个认为,或者曾经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的人惊心。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其原因就是因为确定了人是理性的这一基本假设。尽管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一在有人试图以实证的研究去证伪这一基本假设,但他们持续的失败一度使人们坚信,我们如果发现有任何事情可以动摇理性人这一基本假设,那只能说明我们的研究不够深入。但金融学的发展及对现实世界的研究使我们再次回归为怀疑者:这一假设可信吗?

在二十世纪末,金融学开始成为一门正式的科学,不再从属于经济学。但是,希勒在这个时候警告投资者不要过于相信自己已经可以掌握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规律。目前的金融学不足以提供什么确定的结论,而且不能可以理性地预测和理解股价的波动。希勒指出非理性心理使得我们的对未来的预测很不可靠。

什么是股价?学院派的说法是资产定价。但是,任何定价都会遭到投资者的质疑:为什么我们要用这么多的钱(股价)去买一份资产呢?这看起来是个经济学问题,却反映了投资的心理动机。

通俗的解释是,现在花所买的是这份资产将来的回报。因此,与现在的股价接受,是建立在人们对未来的现金流期待和潜在风险评估。而这样的预测又是基于人们对于当前这份资产的评估。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悖论。简单地说,投资者对于现在的付,出,取决于对将来的预期,然而预期又建立在对现在的分析之上。

关键问题是什么变量能够确保对未来的预测是可靠。希勒悲观的指出,一些潜在因素,对股价的影响超过一些常规的因素。比如,1989年10月13日的一次股市暴跌,整个股市市值缩水了6.91%。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这次暴跌和UAL公司的一项杠杆交易失败有关,实际上UAL暴跌只能解释全部市值的1%下降。有趣的是,事后对于市场交易员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6%的人在这场暴跌之前听说了UAL的交易失败,也就是说股市缩水过程中,有其他因素带动,导致了另外5.91%的损失。

目前最经典的例子是1929年到1933年美国的金融危机。至今没人找出它是由哪次具体事件引起的。金融危机爆发前几天里,全球也就只发生了这几件大事。你也可以参与到这场评判中来,看看哪个最有可能是一种可以引起危机的事件。

1.州际商会将推进其收回超额铁路收入的计划;

2.康涅狄格州制造者协会成功的引入了一条有利的关税条款;

3.墨索里尼演讲称法西斯主义下的人民能面对任何危机;

4.法国总理候选人爱得华德宣布了其未来内阁中的外交部长;

5.一架载有七人的英国飞机在海上失踪;

6.格拉夫计划探险北极;

7.大卫的小分队正向南极推进。

对于导致股价变动的原因,希勒试图把潜在因素拓展到更多领域,讨论更多人类行为和事件:从1929年的金融危机,到生育高峰,从通货膨胀因素到社会中的赌博文化,从贸易结构到媒体如何影响政治,几乎可以涵盖我们所想到的可能以及不可能影响到股价的因素。这是一个庞大的模型,变量集合可能是无底洞。他指出,在决定股价因素中,股票价值很重要,但是人们的信心和理性或许对宏观性的股份波动有更大的影响。

希勒的《非理性繁荣》一书成书于二十世纪末,其所讨论的事件及文化都只涵盖了美国,最多加上欧洲。对于中文的读者来讲,与讨论理性是否应该成为金融学的前提等深奥问题相比,与中国有关的思考或许会使我们更感兴趣。看我们的赌博文化,媒体与政治,投资工具等与希勒所讨论的美国有什么不同,而我们又应该如何去看待今日的中国,为我们的情绪去定价,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避免这种情绪化的投资给我们带来的不良的影响。

1500字《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范文

今天终于读完了本书,去年刚买到它时,读了几天暂时放下了,现在读这类的书有些读不进去了。今天终于读完了这本书,自己觉得中间部分有高潮,最后一章可惜没有提出什么可供操作的结论出来,给散户投资者的建议并没有可以用来在股市中赚钱的招数,简单的建议分散化。这本书可以说是论证巴菲特投资理论的学术论文,证实了老巴的市场是无效的、市场是情绪化的、投资者要控制住情绪才能在市场中生存、股指和某只个股的价格无法预测、投资是要在低估时买进并持有到高估时卖出、投资企业而不是股票等等观点,同样给散户的投资建议也如同老巴的购买指数基金:尽量分散化,个人投资将会分享社会财富的必定增长。下面是我写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

第138页

静下心来(欲速不达,一步一步走吧!)

此后,股票市场的大幅下跌与公众信心的丧失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股票市场的下跌既与2001年的经济衰退相关,也与2000-2001年度公司利润的下降有关。但是这些并不能看作市场衰落的外因,因为人们并没有将它们视为导致股价回落的反馈机制的一部分。市场的整体性衰退更多地应该被归结为人们心理的自然反馈和纠正过程,而不是某些完全从外部作用于市场的事件。

为啥公众信心会一瞬间丧失呢?上涨过程中正向激励会刺激股市越来越涨,下跌过程中的负向激励同样会刺激股市越来越跌,但是如何寻找从下跌转为上涨的转折点和从上涨转为下跌的转折点?

第166页

静下心来(欲速不达,一步一步走吧!)

我们这里讨论的定位部分解释了市场日复一日的稳定,但也必须注意到定位偶尔的松弛或突然松弛的可能性。这种松弛会导致股市发生急剧变化。......但是现实世界中的决策往往因为情感因素和缺乏确定的目标受到影响,因此,人们并不总能像事先想好的那样行事。

股市中的信息丰富,而且千变万化,即便是理智思维来选择判断决策,对一个人能力的挑战也是巨大的。而一个人的判断力还要受到情绪的妨碍。

市场在大部分时间内是稳定的,这种稳定基本上指的是股市的不涨不跌,在某一个范围内上下波动,没有明显的向上或者向下趋势,但是什么时候才会发生给投资者带来机会的快速下跌或者快速上涨的走势呢?

第185页

静下心来(欲速不达,一步一步走吧!)

这段话是否意味着,股市在大多数的时期内,应该是漫无目的地平行震荡,总趋势向平,小幅地上升或者下降,然后舆论说三道四的都有,但是对走势无决定性意义,就像09年之后至今。只有等企业基本面明显向好,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进来,因为这时候确实具有投资价值,还不需要复杂的计算即可确定,来获取显而易见的回报,这之后,经过口口相传,才能逐渐地引发一轮制造泡沫的上涨,上涨过程也是自我强化的过程,结果就是涨过头了,随之而来的又是一轮暴跌。

第201页

静下心来(欲速不达,一步一步走吧!)

当股息很低的时候,持有股票的收益率也很低,除非低的股息本身能够预测股票价格的上升。所以,在股息低的时候人们期望股票价格比平时涨得更多,从而抵消低股息导致的收益率下降。不过历史数据显示,当股息相对与股票价格较低时,随之而来的并不是未来5~10年内股票价格的上升。恰恰相反,当股息相对于股票价格低的时候,往往跟随着很长时期的股价下跌(或者说增长率比平时下降)。因此,此时投资者的总收益将受到双重打击:一方面是低的股息,一方面是股价下跌。所以,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当人们获得的股息相对于购买股票的价格低时,不是购买股票的好时机,这一道理已经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

这段是本书中我发现的唯一具有非常高的利用价值的实战建议:股息率低证明股价过高,相对应的应该是市盈率处在高位,股价处在一波上涨行情后的高位,即便是公司业绩优良,股息绝对值也在增加,但是相对于股价来说,那个时刻买进股票的回报率也就是股息率会相对低,很明显说明不具有投资价值。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一):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一、《非理性繁荣》是行为金融领域的重要著作之一

行为金融学是关于心理因素如何影响金融行为的研究。是继技术分析、基本分析、有效市场理论之后,解释证券价格波动的一种最新理论。很多人认为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心理学家Daniel Kahneman和实验经济学家Vernon Smith这一事实,奠定了行为金融学在学界的地位。目前的美国市场已经有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公司(如著名的LSV资产管理公司)。

该书是2000年前后出版的行为金融领域著作中最为重要的三部著作之一。其他两部是Hersh Shefrin的《Beyond Greed and Fear》(超越恐惧与贪婪)和LSV资产管理公司创立者之一的Andrei Shleifer的《Inefficient Markets》(并非有效的市场)。

该书第一版最早是在2000年3月中旬开始在美国的书店中销售,美国股票市场当时也到达了历史最高点附近,纳斯达克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均在2000年3月见到阶段最高点。

二、要明白股市价格户外的基础,咱们务必转向心理学

股票市场的价格定位并不完全由基本面来决定。行为金融学认为,要明白股市价格户外的基础,咱们务必转向心理学。

根据我个人的明白,行为金融学认为,股票价格能够分解为股票的内在价值和心理价格两部分。在某一特定时刻,由投资者的情绪所决定的心理价格成分可能只在总价中占一小部分,也可能占据很大一部分。当投资者极度悲观和恐惧时,心理价格为负数,使股票价格远低于内在价值,从而构成具备极高安全边际的投资机会;当投资者极度乐观和贪婪时,心理价格为正数,使股票价格远高于内在价值,从而构成投机性泡沫。

《非理性繁荣》描述了促成20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泡沫的心理因素。该书序言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显示出一个典型特点,即投机性泡沫:暂时的高价得以维持主要是由于投资者的热情而不是实际价值相一致的预测。在这种状况下,尽管市场可能维持高位甚至大幅攀升,但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里,股市的总体前景将会是十分惨淡,甚至十分危险。

三、价值投资的精髓:买入的价格必须要便宜

《非理性繁荣》指出的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里(2000年至2010年或2020年),股市的总体前景将会是十分惨淡,甚至十分危险,是值得深思的一个结论。除了行为金融学方面的收获外,关于该书第1章股市价格水平的历史回顾的明白和思考,是我阅读该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该书第1章给出了1881-2000年美国股票市盈率曲线图(图1.2),美股存在四个十分明显的市盈率顶峰:1901年、1929年、1966年和2000年。

Shiller在书中指出,在一般状况下,低市盈率年份之后的回报率要高,而高市盈率年份之后的回报率则低,甚至是负数。2000年的市盈率超出了历史范围,至少能够肯定的是,强烈预示着未来十年里的平均回报率是负值。

我个人明白,Shiller上述结论的真正好处其实是指出了价值投资买入持有策略的精髓:要想获得较高的长期回报率,买入的价格必须要便宜,必须不好在市盈率的历史高点附近买入后实行买入持有策略。

我坚决坚信买入持有的价值投资方法,但我绝对不会2007年A股市场整体被高估的时候实行买入持有策略,我会选取等待策略,等过些年A股市场整体被低估的时候再实行买入持有策略。

《非理性繁荣》的结论在10-20年以后将得到公开的验证。预祝Shiller教授凭借在行为金融领域的杰出研究,在若干年后能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二):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繁荣,储蓄、股票、房贷、基金、债券等金融理财产品,已深入千家万户,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能够说,当今社会几乎人人离不开金融,学金融,懂金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时代进步的需要。因此,作为当代青年,应将金融学作为自我的一项人生必修课。经兄弟姐妹推荐,我阅读了金融系列图书之一的《非理性繁荣》,对股票投资有了新了认知,颇有收获。

《非理性繁荣》描述了导致20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泡沫的心理因素。该书序言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呈现出一个典型特点,即投机性泡沫:暂时的高价得以维持主要是由于投资者的热情而不是与实际价值相一致的预测。在这种状况下,尽管市场可能维持高位甚至大幅攀升,但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里,股市的总体前景将会是十分惨淡,甚至十分危险。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结论。

对于股市,什么是利好消息是每个人都想知道的,只要掌,握利好消息,人们就能够透过投资来获利。而希勒的《非理性繁荣》却告诉投资者,这样的方式不完全可行。作者告诫投资者不好过于坚信自我已经掌握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规律。目前的金融学不足以带给确定的结论,而且不能完全理性地预测和明白股价的波动规律,作者指出非理性心理使得咱们的对未来的预测很不可靠。

对于导致股价变动的原因,作者试图把潜在因素拓展到更多领域,讨论更多人类行为和事件:从1929年的金融危机,到生育高峰,从通货膨胀到社会中的赌博文化,从贸易结构到媒体如何影响政治,几乎涵盖了咱们能够想到的所有影响到股价的因素。犹如一个庞大的模型,变量集合可能是个无底洞。他指出,在决定股价因素中,股票价值很重要,但是人们的信心和非理性或许对宏观性的股价波动有更大的影响。

在作者看来,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体投资者,都难以摆脱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即使投资者是在追求一种理性的目标,结果往往也难以实现。咱们当然不能说投资者是赌徒,但是谁敢说自我没有赌心?亏了的想翻本,赚了的还想赚的更多,市场就这样被自我放大、自我增强起来了。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比较自信,觉得自我肯定能赚钱,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信心过度,但是几次波动下来,大家又觉得还是随大流走最保险。于是,社会传染病也就由此而产生了。这本书中归纳了社会心理学对这种现象的分析,使人颇受启发。

通常状况下,人们会认为股票在下跌之后总会反弹是个基本常识,而作者却证明他们想错了股票能够下跌,而且能够下跌许多年;股票市场能够被高估,同样也能够低迷许多年。人们还会认为从长期看股票总是优于其他投资,比如债券,因此长期投资者投资股票会好一些,然而作者证明他们又错了在数十年的时刻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资优越,也没有理由坚信它将来也会这样。在《非理性繁荣》中,作者使用了超多的历史资料、统计数据、最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等证据来支持自我的观点,从那里,我感受到了自我先前对股票投资认识的局限性。保有一份理性的投资心态,避免情绪化的投资给咱们带来不良的影响,是我阅读该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透过阅读本书,咱们能够看到美国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对财富梦想的狂热追逐、人类社会的贪婪和由此带来的恶果,对引导广大普通投资者如何防范和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有极大的帮忙。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三):

最近读了希勒写的《非理性繁荣》。这是一本学术著作,作者把非理性繁荣作为了一个研究对象从结构上,文化上,心理上进行了研究。我佩服作者的丰富的知识,严谨的考证,细心的调查,但我不太钟爱这种典型的西式研究方法,一切用图表数据说话,然后试图解释这些图表数据说明的东西。书我读起来有些拗口,这是正因我浮躁的心态,翻译的不畅。我只是简单的翻了一遍。但这过程中,围绕非理性繁荣这个命题,我确实想到了很多,这有很多我已经构成的观念和正在构成的观念,借此机会我正好把它表达出来。因此这并不是一篇读后感。

关于非理性?

投资者心理对经济明白总是延迟和放大的。中国自2000年后的快速增长,直到05,06年才体现到股市上来,而且投资者放大了对经济增长的感触,07年就进入非理性的状态了。危机也在那时埋伏,当股市开始下跌,很容易就进入了崩盘,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恐慌,也不难明白为什么会很轻易的跌破基本面关口和心理关口。人也如此,发达时,自信和欲望也会极度膨胀,以为天下唯我独尊;落魄时,觉得自我什么都不是,自杀的心都有。股市就是由这样的人构成的,因此也有这样的性格。人要认清自我,成不骄,败不馁,任何时候都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成熟的股市也就应这样。但话又说回来,不成熟的股市才有获得超额利润的机会。

庞氏骗局和击鼓传花

我在想这种放大效应是如何传播出去的。贪婪和恐慌最终是如何被放大到了疯狂。这其实就是个庞氏骗局,说白了就是传销。庞氏骗局正因臭名昭著的麦道夫而被大家所熟悉,传销在我国是明文禁止的。大盘涨了,因此更多的人进来,因此大盘再涨,直到泡沫破裂。崩盘也是如此。大多数投资者都知道其中的端倪,为什么他们还参与到其中呢?我想这是一种击鼓传花的心理,每个人都不会认为自我就那么倒霉轮到最后一个,每个人都坚信自我能都获利逃脱。这就是赌博了。

在关键点操控

还有一个命题是大盘如何从一小部分人的狂欢演变成了全民狂欢。这类似于病毒传播模型,但我并不做过多地分析。我记得有个临界值,当感染比率大于这个值的时候,就有可能使整体都感染。我想说的是,临界值附近是个很危险的区域,这使得操控变成了可能。可能投入并不太多的资金,就能够使狂欢成燎原之势。这与索罗斯的观点很像。他就找到了这样的一个时机,狙击了英镑。我坚信这样的投机机会会经常存在的。

书中提到的一个小故事我很感兴趣。为什么《蒙娜丽莎的微笑》这么出名,远远超过了其它同时期的作品?这幅油画从艺术上真的超过其它作品很多吗?作者的儿子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作者查证了一些资料,这幅油画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对它进行了炒作,又发生了很多其它的故事,强化了人们心中的印象,以至于之后的人们又开始对它进行细细的论证,最终巩固了它作为一个超伟大作品的地位。这其实也是一个泡沫构成的过程,包含了传播,正反馈,或许还有一些关键时刻。当然,这个泡沫永远不会破碎了。正因艺术这种东西无法估价。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四):

席勒的《非理性繁荣》从心理学和行为金融学的角度,着力分析美国90年代中后期的网络股泡沫,同时也类比的描述了20世纪初、1929年和上世纪70年代金融危机的状况。该书是根据许多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和历史事实,对美国互联网期间股市的空前繁荣现象所做的全面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席勒指出泡沫的构成和崩溃显现出正反馈的状态,这点与索罗斯反身理论中的暴涨暴跌不谋而合。尽管该书是以当时的市场状况为基本出发点的,但他把这一市场状况仅仅作为整个股市繁荣现象的一部分来进行研究。作者有力地指出近年来的股市飙升只但是是一场正在上演的、大规模的偶发性庞氏骗局,最终只能是以杯具收场。他认为当时的股市是一个投机性泡沫,指出投资者的从众心理是如此之强以至于很难控制和影响,市场定价的重大偏差能够持续几年或者几十年。

作者在第一篇中首先重点对股市上涨的14个催化因素进行了逐一分析:在收益稳定增长时期到来的互联网;胜利主义和外国经济对手的衰落;赞美经营成功或其形象的文化变革;共和党控制国会及资本收益税的削减;生育高峰及其对市场的显著影响;媒体对财经新闻的超多报道;分析师愈益乐观的预测;规定缴费养老金方案的推广;共同基金的发展;通货膨胀回落及货币幻觉的影响;交易额的增加;折扣经纪人,当天交易者及24小时交易;赌博机会的增加等等。并进行了小结。

之后重点对股市的放大机制进行了分析:自发构成的庞氏骗局;投资者的高度信心;对投资者信心的反思;高市值状况下预期不减的例证;对投资者期望和情绪的反思;公众对市场的关注;投机性泡沫的反馈理论;作为反馈模式和泡沫的明白;作为反馈模式和投资机泡沫的庞氏骗局;自发庞氏骗局引起的投机性泡沫;当今的非理性繁荣和反馈环等。

在第二篇中对文化性因素如新闻媒体(媒体在决定市场变化阶段中的作用;媒体讨论的构成;对市场前景的报道;创纪录过量)、新时代的经济思想、新时代和全球泡沫进行了分析。

在第三篇中对心理性因素如股市的心理依托、从众行为和思想影响进行了分析。

最后二篇提出了理性繁荣的尝试和理性行动。

透过阅读本书,咱们能够看到美国证券市场上机构和普通的投资者如何狂热的追逐财富梦想,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贪婪和由此带来的恶果,对于广大的普通投资者防范和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有极大的帮忙。对于股市投资和投机的非理性行为有深刻的教育好处。

本人读书习惯是先粗读一遍,后精读一遍,然后再根据精读做的重点标记写读书笔记,一字一句的敲进电脑,对自我也是个再领悟加深的过程。期望本笔记能够对其他志同道合的网友有所启发,也期望大家对本人所做的笔记给予评价。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五):

关于这本书我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去买一本而是直接在网上下载的电子文档来读的。首先,先简单说一下这本书吧。《非理性繁荣》书名取自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理事主席葛林史班1996年底在华府希尔顿饭店演讲中,谈到当时美国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时所引用的一句名言。从那时起,许多学者、专家都注意到美国股市因投机风气过盛而引发的投资泡沫现象。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甚至多次预言美国的投资泡沫将破,但是每当美国股市有衰竭的症候时,就会有另一股投机热潮注入,让股市得以暂时维持不坠,直至近日方有软着陆的迹象。

在《非理性繁荣》(第二版)中,罗伯特希勒教授对2000年第一版的资料进行了适时的修正和更新,重新阐述了市场波动这一给他带来国际声誉的主题。希勒在第二版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他以一种更加清晰和彻底的方式向咱们展示了那些可能动摇经济运行和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市场泡沫的产生和破灭。

在第一版中,希勒教授成功地预言了股市的下跌,而在本书中,他将研究扩展到了目前炙手可热的房地产市场,用了一章的篇幅来论述美国国内和国际房价的历史走势。

在本书中,希勒透过超多的证据来说明,如果20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中隐含着超多的泡沫,并且最终房价可能在未来的几年中开始下跌。他认为,2000年股市泡沫破灭之后,许多投资者将资金投向房地产市场,这使得美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房地产价格均出现了不一样程度的上涨。因此,非理性繁荣非没有消失,只是在另一个市场中再次出现。

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希勒教授描述了金融市场波动的心理根源,并且着力列举和论述了自由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所固有的不稳定性。比如,艾伦格林斯潘著名的非理性繁荣演说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他认为,最终摆脱这种困境的途径在于社会制度的改善,比如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保险品种以保障人们的收入和住房,以及更加分散化的投资选取。就像该书的第一版一样,《非理性繁荣》的第二版必须会吸引更多的人阅读和讨论。

《纽约时报》的保罗克鲁格曾这样评价这本书曼罗伯特希勒先生揭示了金融市场非理性的一面,在这方面,他比同时代的其他任何经济学家做得都多。罗伯特﹒J﹒希勒著于2000年的《非理性繁荣》,正是一本分析美国上世纪末股市繁荣现象,以及整个20世纪美国股市发展的重要作品。非理性繁荣一词,源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1996年12月5日,应对全球股市的持续繁荣与大幅上涨,作为当时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在华盛顿对当下的股市做出了非理性繁荣的决定。这一决定震惊了世界,被称为格林斯潘震撼并导致欧美股市暴跌。但在这之后,美国股市出现了长达三年的大牛市,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道指)从6500点一路上涨至12000多点,格林斯潘对股市的决定被彻底否定。从那以后,格林斯潘就对全球股市三缄其口,就连当年纳斯达克股市上涨至5100多点、市盈率已达850多倍时,格林斯潘也没有对股市发表任何评论。

2000年,希勒使用非理性繁荣为题著书,成为当年投资类图书经典。此时,道指突破了11700点,距离1896年5月26日公布时的40.94点,增长了286倍;距离1972年11月14日的1003.16点,增长了11.7倍;距离1995年11月21日的5023.55点,增长了一倍。即便是在道指诞生一百年的2006年5月间,指数也在11000点区间。从这个总体趋势上来看,股市一向向上,走向繁荣。但是,1929年股市崩盘,直到60年代才再次回到原来的点位;70年代的股灾,也是到了90年代初才再次回到原来的位置。和中国股市18年间五次起落相比,美国的股民可谓是既有愉悦的一代,又有痛苦的一代;而中国的股民,却只是悲喜交加的一代。

这本为2000年处于网络股和科技股泡沫中的美国投资者所写的书,善意地给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公众常被认为学习并领悟了股票在下跌之后总会反弹这个基本常识。咱们已经看到,许多证据证明大部人是这样想的,但是他们想错了。股票能够下跌,而且能够下跌许多年。股票市场能够被高估,同样能够低迷许多年。

公众常被认为了解到,从长期看股票总是优于其他投资,比如债券,因此长期投资者投资股票会好一些。咱们看到,有证据证明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的,但他们又想错了。在数十年的时刻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资优越,也没有理由坚信它将来也会这样。

公众也常被认为了解到,股票投资聪明的做法在于选取共同基金,正因它们了解市场的变化。咱们发现大部分确实是这么想的,但是他们又一次错了。选取业绩良好的共同基金所获得的收益比投资者想象得要少。

既然被评为年度最佳读物,至少说明讲得资料得有一些道理能够支持结论,并且说服了一些读者。作者列举了12条主要原因用以说明2000年牛市的构成诱因,社会力量如何构成了一个天然的放大机制以推动牛市不断走高,新闻媒体和新经济思想如何扮演关键性主角,以及投资者群体又是如何一齐在人性的作用下共舞狂欢。放在2008年的春天来看,除了12条诱因的其中二三要对其略略地调整之外,其它的一概不动,我认为就应也能够对当下中国的股市进行完整地诠释了。

价值投资的先行者,巴菲特的师傅格雷厄姆经过多年的打拼,格雷厄姆联合账户到1929年为止资金已达250万。但是随后的崩盘以及之后的危机接踵而来,尽管格雷厄姆十分留意谨慎,还是在1930年损失了20%。以为最糟糕的时候已经过去,他又贷款来投资股票,然而所谓的底部一再被跌破,1932年联合账户跌掉了70%之多,格雷厄姆也濒临破产。痛定思痛,格老力著《有价证券分析》(SecurityAnalysis)一书,是对1929年西方世界经济大萧条深刻反思的产物,奠定了格老作为美国及至世界的证券分析家与投资理论家的地位。年轻的巴菲特看了1942年格老的又一部力作《聪明的投资人》之后,毅然决定选取哥仑比亚大学就读并终生追随格老。

格老虽有价值投资理论,但生不逢时,30年代的大萧条和40年代的世界大战使其无用武之地。但是巴菲特幸运得多,格老的理论让他四十余年来大放异彩,直至登上世界首富的宝座。巴氏1963年收购并改组了BerkshireHathaway公司,使其成为他的投资利器。但是不幸的事情还是没有放过他和其它任何投资者:70年代的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以及水门事件的双重打击,使美国工业生产下降22%,失业率高达11%,通货膨胀率到达18%,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1973年1月的最高点1016点下跌到1974年底的557点,纽约股票交易所市值下跌了40%。197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也缩水超过50%。自1982年底美国经济摆脱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进入复苏以来,美国已经历了长达95个月的经济扩展,创下了举世瞩目的和平时期持续时刻最长的经济扩展记录。80年代初期,股票价格开始回升,到1987年8月份道指到达2722点。10月19日,华尔街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股票崩溃,单日跌幅达22.6%,巴菲特损失了市值的25%。1999年3月16日,在美国经济继续强劲增长、无通胀压力和网络、科技泡沫的推动下,道指一度突破10000点大关。而巴菲特则在泡沫中业绩平平,1999年竟然只有0.5%的回报。

结果呢?巴菲特2008年致股东的信中写到:2007年咱们的资本净值收益为123亿美元,这使得咱们的A股和B股的账面价值同时增长了11%。在过去的43年里(意味着自这一任管理层接手那天开始),咱们的股票账面价值已经从每股19美元涨至78008美元,相当于每年21.1%的综合增速。

看上去,希勒的观点和巴氏的业绩存在矛盾,其实不然。希勒所指得是普遍好处上投资领域的规律;而巴氏则是在规律的之下,运用价值投资所产生的特殊效果。

咱们需要做的事情,一是决定咱们所处的时代会向着什么样的趋势前行,二是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检视自我的投资理念,找到有哪些是属于自信过度,又有哪些是属于异想天开。

总而言之,这本书能够算是一本经典之作,无论咱们是否是做金融研究的都就应读一下这本书。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1000字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1000字

放假前,学校建议在寒假期间读一本书,我把这件事给女儿一说,女儿给我推荐了余秋雨的《山居笔记》。从书店买来之后,就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读完之后,感受颇深。

《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

我想我一直以来都不是那种善于读书的人吧,总觉得自己既缺乏潜心鉴赏的定性,又没有那种体味美感的修为。想想以前看书,多半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般的一览而过,久而久之便留下了近乎囫囵吞枣式的劣根性---枣自然是被吞下肚了,口中却依旧索然无味。因此,每次要写诸如读后感之类的文字时,便难免有些捉襟见肘的窘迫感。

但这次看完《山居笔记》之后,倒是自认为感觉有些奇怪,因为我竟然从那些挥洒自如的文字中嗅到了些许的味道。确切地说应该是透过字里行间,我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上的碰撞,或许这就是通常说的所谓心灵上的共鸣吧!

应该说全书没有诗歌那样唯美华丽的辞藻,也少了杂文那般犀利精辟的笔锋,但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摈弃了浮华的随性,给了人一种心灵深处的亲切感---自然流露出来的文字往往能带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作为自述性笔记,初读起来似乎有些凌乱琐碎,但通读全书,却不难发现作者构思之精妙:那就是从平淡的话题中以小见大,通过质朴的语言风格直指社会现实,从而使得文章中所触及到的问题与中国当前的现实遥相呼应---轻快中不乏沉重,从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由此把一个社会现实的剖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无形中引发并启迪人们的深思,从而点明了人类应该回归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题。

可能我对这些文字的理解很肤浅,而对作者文学心理的解读也只是停留在很浅薄的层面上,但在某种程度上,我想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吧。的确,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我们多数人都热衷于名与利的追逐,醉心于粗浅的感官上的享受,却忽略了太多原本值得自己去关注去体味的东西。我们每天麻木地跟着紧张的社会节奏而躁动,却在躁动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失去了自我,我们守住了眼前那些自以为珍贵的美丽,却始终守不住一颗淡泊的心,直到有一天看到那个面目全非的自己,才猛然感觉到了疲惫

一切的一切,余秋雨先生用他那朴实而又不失华丽的语言,生动且精妙的比喻,紧凑又巧妙的文章布局向我们讲述那中国的沉重、悠久的历史,把我们引进那个沉痛的年代。

不得不叹服余秋雨先生的见识之广,领略之深。整本书充斥着他的横溢的才华与渊博的知识,每一章的内容都填充进了大量的史料,名言及各类文学知识等诸多内容。整本书涉及的知识面之广,让我叹为观止。阅读完全本书,真是看得我目瞪口呆、目不暇接!此外,余秋雨先生那独到的见解,更是让我如雷灌耳、记忆犹新。他那与众不同的观点,真的是让我们打开眼界!

或许从中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一丝的宁静。当铅华褪尽,我们带着苍茫的心态回首走过的路,能够很坦然地微笑着告诉自己---我曾经也是那么充实过的!这其实就是给我们的心灵一个最完满的交代。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1000字

这个暑假,我虽然没有读很多书籍,但有了挺多的心得与体会。对我影响最深的一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笔记》。

余秋雨先生不愧是中国数一数二的散文家,他的语言清新自然,文笔通顺流畅,时不时一句富有深刻哲理的语句,就能让人不禁浮想联翩且深深地沉沦在文章里不能自拔、回味无穷。无论是人还是文章,都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典范。

在《山居笔记》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文章是《一个王朝的背影》和《历史的暗角》。

先谈一谈《一个王朝的背影》。这篇文章以清王朝为背景,以康熙的长城避暑山庄为线索,开始了与清朝的谈话。文章的开头以康熙的人生与能力入笔,写到了康熙希望能筑起一座无形的长城。所以他在避暑山庄外设立木兰围场,每年去那里打猎,也算是一种浩大的军事演习。这就是康熙作为一个君王的伟大之处,无形胜有形,便可以不再去修长城。他不但精通中国文化,而且熟知国外名人所著的几何与自然科学的学说著作。他将生命从深宫里释放出来,使那个时代强盛无比。而到了他的后代乾隆那里,这一切的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康熙的长城突然变成了康熙炫耀自己功名与荣誉的地方,乐滋滋地自我品尝,这使山庄回荡出一些燥热而又不详的气氛。紧接着,排斥了外国文化并只限定在广州开放外贸,从而导致清王朝逐步走向衰落。之后的嘉庆在避暑山庄看到了父亲的功德,不禁觉得身上的担子太重。这就使之后的子孙在这种压力下一步步带领清王朝走向衰败。在清朝灭亡后,著名的学者王国维在颐和园投水自尽;余秋雨先生在文末的一段话,让我很有感触:我轻轻地叹息一声,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

在《历史的暗角》这篇文章中,余先生列举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又一个臭名昭著的小人,并且详细的分类为:恶奴型、乞丐型、流氓型、文痞型。小人在中国人的心中,自古就有一种范畴,卑鄙的、邪恶的、损人利己的人都会被人们自动划分到小人这一行列中去。小人的嫉妒与自我利益的膨胀,往往会使一个又一个文化名人走向冤屈之路而无言以对,或许这正是小人真正的强大所在。余先生的一句话,令我的理解更加深刻:小人的势力往往在暗角中滋生,牵绊着中华民族的文明,人被就算被绊倒,摔了个倒栽葱,也对这些人或事无言以对、无可奈何。在这一方面,小人的手段耍的极其阴险。小人用卑微的生命粘贴在一具高贵的生命,高贵的生命之所以高贵就在于受不得侮辱,然而高贵的生命不享受侮辱就得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就是一个二个文化名人被逼上绝路的原因所在。虽然如此,但小人往往不会落得好下场。因为小人终究是小人。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1000字

这些日子突然莫名其妙地觉得心浮气躁,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中度过的。百无聊赖之际便随手翻阅了书桌上一本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姑且不说是想从书中寻找些许心灵上的慰藉,但至少可以当作是来消遣无聊的一种方式吧!

我想我一直以来都不是那种善于读书的人吧,总觉得自己既缺乏潜心鉴赏的定性,又没有那种体味美感的修为。想想以前看书,多半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般的一览而过,久而久之便留下了近乎囫囵吞枣式的劣根性---枣自然是被吞下肚了,口中却依旧索然无味。因此,每次要写诸如读后感之类的文字时,便难免有些捉襟见肘的窘迫感。

但这次看完《山居笔记》之后,倒是自认为感觉有些奇怪,因为我竟然从那些挥洒自如的文字中嗅到了些许的味道。确切地说应该是透过字里行间,我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上的碰撞,或许这就是通常说的所谓心灵上的共鸣吧!

应该说全书没有诗歌那样唯美华丽的辞藻,也少了杂文那般犀利精辟的笔锋,但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摈弃了浮华的随性,给了人一种心灵深处的亲切感---自然流露出来的文字往往能带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作为自述性笔记,初读起来似乎有些凌乱琐碎,但通读全书,却不难发现作者构思之精妙:那就是从平淡的话题中以小见大,通过质朴的语言风格直指社会现实,从而使得文章中所触及到的问题与中国当前的现实遥相呼应---轻快中不乏沉重,从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由此把一个社会现实的剖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无形中引发并启迪人们的深思,从而点明了人类应该回归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题。

可能我对这些文字的理解很肤浅,而对作者文学心理的解读也只是停留在很浅薄的层面上,但在某种程度上,我想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吧。的确,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我们多数人都热衷于名与利的追逐,醉心于粗浅的感官上的享受,却忽略了太多原本值得自己去关注去体味的东西。我们每天麻木地跟着紧张的社会节奏而躁动,却在躁动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失去了自我,我们守住了眼前那些自以为珍贵的美丽,却始终守不住一颗淡泊的心,直到有一天看到那个面目全非的自己,才猛然感觉到了疲惫

还是看看作者在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时所持的心态吧---即使喧嚣声中夹杂进了我的名字,我的心也只在远处飘忽,烟雨渺渺。

或许从中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一丝的宁静。当铅华褪尽,我们带着苍茫的心态回首走过的路,能够很坦然地微笑着告诉自己---我曾经也是那么充实过的!这其实就是给我们的心灵一个最完满的交代。

《孝经》读书笔记1000字


《孝经》读书笔记1000字

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孝道。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该身体力行的。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年之丧,均已过时,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第十八章为丧亲章,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孝经》读书笔记1000字

《孝经》出自孔子故居墙壁藏书中。据传孔壁藏书为孔子裔孙孔鲋于秦末时所藏,汉武帝时鲁恭王扩建宫舍,推倒孔子故居墙壁始被发现。

《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关于《孝经》的作者,说法不一,《汉书艺文志》记载,《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是说《孝经》为孔子所作。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却记载,曾子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是说《孝经》为曾子所作。元朝人熊禾在为董鼎《孝经大义》一书作序时也说:曾氏之书有二,曰《大学》,曰《孝经》。

关于《孝经》的标题,班固在《孝经艺文志》中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这是说,《孝经》之经,不是经典之经,而是源自《孝经》中夫孝,天之经也之经,意为孝是天下的大经大法。

《孝经》有着不同的版本。主要有今文《孝经》和古文《孝经》两种。今文《孝经》据称出自汉初,河间人颜芝原藏,,因为是用通行的隶书字体书写,所以称今文《孝经》。《汉书艺文志》载:《孝经》一篇,十八章。郑玄为之作注。古文《孝经》相传出孔子故居壁中,因为是用先秦古文字书写,所以称为古文《孝经》。《汉书艺文志》载:《孝经》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孔安国为之作注。

通行本(即唐玄宗注、宋刑(曰丙)(上下结构)疏的《孝经正义》)分为十八章,以孔子与曾子问答的方式阐发孝治思想。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第十八章为丧亲章,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

《孝经》出自孔子故居墙壁藏书中。据传孔壁藏书为孔子裔孙孔鲋于秦末时所藏,汉武帝时鲁恭王扩建宫舍,推倒孔子故居墙壁始被发现。

《孝经》读书笔记1000字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这封给晋朝皇帝的《陈情表》中的话却说出了历朝历代亘古不变的道理。孝,是百善之首,读《孝经》,让我对孝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原本曾经片面的认为,孝,就是要对父母精心照顾,遵照他们的意愿,不能有忤逆的思想。读《孝经》,才看出这是对孝的片面解读,才会导致孝道的难以推行。读《孝经》,才能让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有明确的目标,知晓自己该做的。

《孝经》的前七章分别写明了不同人应该尽的孝道,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它告诉我们,身居上位者,应该以身作则,多行孝道,因为孝是人的本性,它是父母在抚养我们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这不需要刻意练习。如果一个人连这个天性都做不到,连自己的父母都能恶言相向,那么还能指望他去关心他人,心系百姓吗?现在是一个信息发达的社会,不仅仅是居于上位的人,包括那些名人,他们的一举一动往往能够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因此,那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如果因为自己为官为商,就忘记了抚养自己的父母,信赖自己的妻儿,这样的人,是很难让人放心的,也就做不出更大的成就。我们作为普通人,我们没有显赫的身世,没有耀眼的光环。但就在我们依旧一文不名,依旧为未来打拼时,是父母,是家人,默默地在背后的支持着我们,是我们事业的坚强后盾。无论在外面受到多少欺辱,无论我们心中多么苦闷,父母依旧是我们心灵的依靠,他们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是不求回报的。所以说,对父母的孝顺是我们回报他们养育之恩的一种方式,多陪陪他们,让他们安安心心的,是子女所必需做到的。

《孝经》后十一章写明了孝的具体表现形式、教化作用以及不孝所引起的严重后果。依照孔子当时的法律,没有哪条罪比不孝更重的了。当然有罚必有奖,古时当官,其基本要求,就是要被推举为孝廉,说明孝作为百善之首的重要性。因为孝是各种善的开始,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孝,那么他就会害怕因自己的恶行使父母蒙羞,那么他就会遵纪守法,做一个好人,他也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将对自己父母的爱去爱他周围的人,爱他的百姓,也就能够对他的君主,对他的长官忠心耿耿,这说明孝对于江山社稷是有很大裨益的。当然,孔子也指出,孝不是一味地奉承父母,听信长官,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帮助父母做出正确的言行,让长官做出正确的决策。

如果我们明知父母长官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却不据理力争,那就是陷父母长官于不义,那就是罪过了。即使我们因为敢于直谏而被训斥甚至棒打,我们也不应该有所松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孝发挥它更大的作用。

孝,是人之根本。熟读《孝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对待父母,对待自己周围的人,让自己更为优秀。

《雷雨》读书笔记1000字


我曾经看过爱情温柔的凋零,才明白所谓真爱无敌的童话,只不过这是当一丝情愫如细草穿沙般掠过心田时,人们彼此心照不宣的谎言,这原本就是个暧昧不清的世界,一切注定了就这样永远注定了。然而,《雷雨》却形象地描述了那一切,描述了封建统治的罪恶,描述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它让资产阶级的罪恶在阳光下暴晒,让我们更好地明白现在生活的幸福。

《雷雨》中人物形象,首先不能不提周朴园,他是个封建资产阶级的代表:在家,要创造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在公司,他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现险情一次就淹死了许多的小工,而他则是为了从每个小工的生命中捞取三百大洋,正如鲁大海说的周朴园原发的是断子绝孙的财。在面对蘩漪和侍萍时更流露出他的专横冷酷与丑陋的伪善嘴脸。让人厌恶,让人气愤。接着也不得不提四凤。

她看似再重复母亲的后路,但却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一面是母亲的担心,一面是她与周萍的恋情,是她跃进悲剧的深渊。这是四凤无法面对的理由,也是那个罪恶的社会的产物。提及周萍,我想要发表我的看法。

我不喜欢周萍,我想他是一日也不曾爱过蘩漪的,因为他的懦弱,是个十足的胆小鬼,单凭这一点,他就永远无法大胆地去爱。他只有无尽的追悔,永远只在悔恨自己过去由直觉铸成的错误,他佩服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在他的见闻里,除了一点倔强冷酷但是这个也是他喜欢的,因为这两种性格他都没有,他觉得他在那一方面欺骗他的父亲是不对了,并不是因为他怎么爱他的父亲,他觉得这样是卑鄙,像老鼠在狮子睡着的时候偷咬一口的行动。不过,周萍并未完全使主体深化,周冲的死却更让主题深化,一位重面梦想的活力的少年,为了追求美好的恋爱而失去了生命,这真是太残忍了!《雷雨》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周蘩漪。她是一位中国旧式女人的代表,有她的文弱,她的哀静,她的明慧。

他对诗文的爱好。但是她也有她的野性但对强大的封建压力也只有妥协,她那乖戾的性格,也是被环境扭曲的。但在《雷雨》的氛围里,周蘩漪最显得调和,她的生命燃到电火一样地白热,也有它一样的短促,情感郁热,境地,激成一朵艳丽的火花,当着火星也消灭时,她的生机也顿时化为乌有,她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也许爱与恨正是曹禺的《雷雨》所要表达的主题。曹禺写的关于《雷雨》的一首诗是这样说的:我是一个不能冷静的人。

不过情感上《雷雨》所象征的对我是一种种神秘的吸引,一种抓牢我心灵的魔。写《雷雨》使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雷雨》我品味着,思考着

红岩读书笔记1000字


我怀着十分崇敬而又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着。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所有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么让恩激动、崇敬、悲愤、感叹的画面。

最令我难忘的是许云峰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摇。江姐被粗长的竹签钉入指甲缝间的刺骨钻心的逼供,特务们为的是想从这位重要的共产党员口中套出有关地下党的重要机密,可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试想一下,在那潮湿腐臭的渣滓洞、白公馆,近乎窒息的地牢,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咽着发馊味的残羹冷炙,拖拽着遍体鳞伤,强忍着旧脓新创袭来的阵阵裂痛然而他们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反动派抗战到底!

对这些可敬可佩的战士,国民党反动派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丝毫,反而更使他们的斗争精神丰富起来!读到他们的事迹,我无法自已,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想起自己以前写英语作文,花了不少时间却只得低分,便泄气了;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小挫折,便想到放弃。没有对学习、工作完全充满热情的我易被摧垮,总找借口说自己是个女孩。可如今,在红岩英雄的光辉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解放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幸福的日子容易使人忘记了什么叫英勇、坚贞。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与火的历史,也使人麻痹了精神。我要感谢《红岩》,它为我树立了榜样,它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它将促使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英勇坚强的人!

呐喊读书笔记1000字


《呐喊》小说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鲁迅先生的作品。读过那么多的文学作品,《呐喊》文集却让人读过后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狂人日记》,疯言疯语可所说的却未必不是真话。那本写满吃人的日记,是社会的真实写照。恐怖的封建压迫,毫不留情地扭曲了一条条灵魂;在仁义道德的面具下掩盖的是吃人的本质。狂人说: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在那样的吃人社会里,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当一个吃人者,在哪里还有纯白的灵魂?那是发自内心的狂呼。

任一个被压迫,被礼教呀得喘不过气的人都会自然而然的发出这样的呐喊。可是,最为可悲的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与束缚下,人们却没有勇气发出这样的呐喊!狂人是幸福的,因为他的疯,使他摆脱了封建礼教的对心灵的摧残和压迫,也只有疯子才有权利拥有纯净的灵魂,希望这社会都是疯子!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几千年来抹杀了多少有识之士,磨去多少个性的棱角,它所塑造的是无数条没有思想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多少人为了那四书五经竭尽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杰为了功名尽折腰。

《孔乙己》是继《狂入日记》后第二篇评击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因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这是多么讽刺!《阿Q正传》是《呐减》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

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户晓,因为它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鲁迅《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即表现国民性的弱点。阿Q性格极其复杂,充满矛盾。他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对权势者有着本能的不满,表现出某种自发的朦娩的革命要求,而又受到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的严重影响。但作为他的主要性格特征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通称阿Q精神),即在接连不断的失效中随时幻想自己是胜利者,用以自宽自解,自欺欺人。这种精神胜利法使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没有华丽的语言,故事也并不引入入胜,在鲁迅的作品里,表现的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他的作品尖锐有力评击地评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他的言语犀利,像尖刀一样直刺敌人的心脏。同时,鲁迅先生也对生活在这样社会的人们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通过《呐喊》小说集的呐喊,唤醒麻木的灵魂,被压迫的人们,都来呐喊吧!都来反抗吧!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