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杨1500米决赛视频读书笔记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有关作品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孙杨1500米决赛视频读书笔记,欢迎你的品鉴!

8月5日,全中国人民骄傲的那一刻,一个突破世界纪录的那一刻,一个成就梦想的那一刻,从这一分这一秒开始

那时,孙杨已经跳水,在水中鱼儿似地游,为一份荣耀而拼搏。刚开始,他并不是第一,相反,他在排名的中旬徘徊,第一圈,轻松的过了,后面的3圈也一样,别人看呀没希望了,可他事实上是在蓄势待发,每一圈以体力最节省的方式在消耗,加拿大选手已经有些吃力了,孙杨依旧游得游刃有余,就因为其他选手太耗力了,吃不消,就开始减速,就这样彼此的差距越来越小,后来越来越大,他开始跃跃欲试,争夺第一。

第二名选手被甩开,孙杨与第一名开始竞争,第一名也被甩到了一边,只要他保持这距离就可以夺得金牌,可他竟然开始加速,向前继续游,这时,所有人都明白了,他要挑战世界纪录!

他开始追上世界纪录,慢慢的,他开始接近,与世界记录同肩,超越了!

慢慢的,他甩开了世界纪录,所有人为这一刻感到,感到质疑,感到激动。

5,4,3,2,1,他破世界纪录了!

历史让这一刻成为永恒,希望中国再创辉煌!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杨修之死》读书笔记800字


之所以说是演义中的杨修,并非在说史,请史者勿对照。

小时候,总听老师及尊长告诫:可别成了贾宝玉,聪明反比聪明误;再长大一些,又说听说了:收敛一些,不要成了杨修的下场!那时虽不知杨修是谁,却大约猜得出:人很历害,只是爱表现吧;最后很惨的吧。

上初二吧,学了《杨修之死》那篇课文,才终于弄明白杨修的问题了!因大人训诫,我读三国是很晚的,其它倒较早。

以后,从一些史料中得知,杨修竟与我等是同乡,应该是死于曹丕和曹植的争储斗争中;是曹操担心杨修所主谋的曹植集团会给既定的曹丕集团带来麻烦以引起政治动荡、生灵涂炭,而下决心除了这一能臣的吧?此论点不在此文讨论之列。

从演义《杨修之死》中观照,用一句现代话说,杨修的个性太过张扬、太能理解、并提前泄露了领导意图,最终获得了彻底被炒。

这一论点应该说与目前做事立世有违。

现在的企业求贤、个人创业,多要求要能伸张个性、尽可能地发挥才干。所谓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无才有德,培养使用。那么即使有德有才,如何被知道呢?依我看,可能只有去张扬表现了。

只要说你能借助企业平台创造效益,并与公司提前约定利益分配,那么,你发挥的结果一般来讲,是不会成为杨修的。

因而,在正确理解了我从小所受之训诫之后,又应从杨修的所做所为中吸取有益、有效之成份。

师长们之所以不让在小时读三国,是要我以杨修为诫,是担心从小就不务实,去勾心斗角;或象杨修一样只顾表现而不注意言行的负面后果。

这样又看来,三国还是要精读,以助能理解世事的运行原理;杨修也要学些,以便领导能发现提拔。只是要能把握轻重原则。

目前,经济市场、社会运行规则已经进入了一个销售时代,人人都在推销自己;包括做管理、做市场、做工作;甚至做官、做文、做人;如果不去主动张扬,怕的是工作没成绩,连生活也解决不了的了。

这个论点说清楚了,大家方明白了目前以些怪异的思潮,原是如何产生的了吧。

原来这杨修是要学的,也万不可学得过精了!非要重一个德字的哦,要不然,曹操虽死了,民心二字,焉知是不能杀人的?

我先借鉴吧,亦不能说得太明,不然有被咒杀之祸!

《杨修之死》读书笔记800字

凡看过《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人,都会为才子杨修恃才放旷而死在奸雄曹操手中而感到惋惜。对曹操那种嫉才妒能,不能容人的行为感到憎恶。但是我认为曹操那么做是无可奈何的。

曹操的无奈,其实是对杨修这种性格的无奈。在《三国演义》中,杨修恃才放旷且锋芒毕露而不懂得收敛,稍有机会,不管什么场合什么对象,便开始卖弄才华,以显示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其中诸如一盒酥和猜字谜等事件,便是极好的佐证。然而对于这些,老谋深算的曹操并不欣赏,每次都虽喜笑,然而心恶之。写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曹操嫉妒杨修才华,其实这只是一种十分肤浅的表面现象。因为对于大政治家曹操来说,他在臣僚们面前的每一个举动,都有其潜在的政治目的。就拿一盒酥猜字谜事件来说吧,在我看来,表面上是曹操和臣僚们的游戏之作,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些游戏都具有很强的政治试探性。老谋深算的曹操,想从中看看出臣僚们对自己的心思了解多少,明白多少,这对于曹操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全部被别人看破,那么这个人就失去了其价值,而杨修想靠才华领取政治资本,却犯了曹操的大忌,所以他为自己的惨局,埋下了祸根。

但我认为杨修最后身首异处的主要原因并非上面这些小事,而是杨修参与了曹氏集团的权力之争。试问哪一朝最高统治者喜欢别人来管自己的家事呢?从这个角度说,杨修的死是必然的。

处死杨修,是曹操无奈的选择,而曹操因处死杨修而落了个嫉贤妒能的千古骂名。杨修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才是真正的凶手!

《杨修之死》读书笔记800字

杨修,一个素服才名的文人,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甚至无视他的上司曹操。但有很多人把杨修的死因归结于曹操身上,认为是曹操嫉妒杨修的聪明,从而得出了职场的潜规则,就是下属绝不能比上级优秀,说白了就是你必须比领导傻,尤其是必须要让领导认为他自己比你聪明,只有这样,你才能混下去。

但在我看来,杨修死的关键原因在于他自身,在于自身的狂妄不羁。不仅这样,他还多管闲事,诋毁领导,曹魏集团每天需要处理的事务不少,应该说是够杨修忙的了,可他却非要忙里偷闲对于自己无关的事情瞎掺和,卖弄自己的小聪明,才会走上不归路。

据《三国演义》里杨修得罪曹操的事很多,但我认为,这些并不足以致命,而插手曹植、曹丕兄弟的储君之争和揭露曹操梦中好杀人的真相,才是真正给自己掘坟的原因。

作为曹操的秘书,插手别人的家事,明显就是不务正业,揭领导的短,损害领导的形象,更是不把领导放在眼里。面对一个多管闲事,不维护领导尊严的下属,无论谁心胸多么的开阔,估计心里的怨恨都少不了。

威信,是一个成功领导的必要条件,也往往是一个团队能正常运行的的保障,团队的成员都应该知道,每一个人应该把自己份内的是做好,业余时间多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能力,,不要把关心领导的家事和领导的私生活当作自己的工作重点,不当场合的大放厥词更可能成为他日射向自己的箭,做一个本分的下属,或许一身的亮点没有几个,但永远受人尊敬,做一个飞扬跋扈的下属,或许时常有人夸你有胆量,但一旦栽了个跟头,你就更容易受伤,甚至不得翻身。

让我们从杨修身上吸取教训,在社会上有一个立足之地,切勿耍小聪明。

《杨修之死》读书笔记600字


读罢《杨修之死》,掩卷沉思,心中不禁升起疑团:修之过?操之过?思之良久,才恍然大悟:修之过也。

杨修之过,一曰卖弄才华,锋芒太露。杨修确实学识渊博,才华过人。但是综观杨修一生,并没有在军事上、政治上给曹操出过什么奇谋良策,像郭嘉、程昱那样,却一味在门内添活字一人一口酥之类的小事上卖弄小聪明,以致一再遭到曹操的忌恨,埋下被杀的祸根。

二曰恃才放旷,不知点检。曹操梦中杀人本来是玩弄权术以掩人耳目的勾当,杨修偏偏要给他戳破,岂不是自找倒霉?至于擅自命令军校收拾行装,更是惑乱军心,事关军法,岂能乱来?

三曰小事聪明,大事糊涂。表面看来杨修是最知曹操心意的,夏侯惇也夸他真知魏玉之肺脏。但是对曹操的早就忌之恶之有杀修之心,他却一无所知,恐怕到死也没有明白。参与曹氏家族立世子的斗争,本来就是做人臣的大忌,即使曹操不杀也,将来曹丕也不会把他放过,而他都毫无自知之明。曹操就立世子一事,问过谋士贾诩,贾诩就不敢表态,在大事上他显然比杨修要聪敏多了。

总之,杨修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是怨不得别人的。

看起来,一个人聪明有才华是好事,但是如果不能用到点子上,又不能谦虚谨慎,好事也会变成坏事。

《杨修之死》读书笔记600字

我看杨修之死读《杨修之死》有感

凡看过《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人,都会为才子杨修恃才放旷而死在奸雄曹操手中而感到惋惜。对曹操那种嫉才妒能,不能容人的行为感到憎恶。但是我认为曹操那么做是无可奈何的。

曹操的无奈,其实是对杨修这种性格的无奈。在《三国演义》中,杨修恃才放旷且锋芒毕露而不懂得收敛,稍有机会,不管什么场合什么对象,便开始卖弄才华,以显示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其中诸如一盒酥和猜字谜等事件,便是极好的佐证。然而对于这些,老谋深算的曹操并不欣赏,每次都虽喜笑,然而心恶之。写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曹操嫉妒杨修才华,其实这只是一种十分肤浅的表面现象。因为对于大政治家曹操来说,他在臣僚们面前的每一个举动,都有其潜在的政治目的。就拿一盒酥猜字谜事件来说吧,在我看来,表面上是曹操和臣僚们的游戏之作,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些游戏都具有很强的政治试探性。老谋深算的曹操,想从中看看出臣僚们对自己的心思了解多少,明白多少,这对于曹操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全部被别人看破,那么这个人就失去了其价值,而杨修想靠才华领取政治资本,却犯了曹操的大忌,所以他为自己的惨局,埋下了祸根。

但我认为杨修最后身首异处的主要原因并非上面这些小事,而是杨修参与了曹氏集团的权力之争。试问哪一朝最高统治者喜欢别人来管自己的家事呢?从这个角度说,杨修的死是必然的。

处死杨修,是曹操无奈的选择,而曹操因处死杨修而落了个嫉贤妒能的千古骂名。杨修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才是真正的凶手!

《杨修之死》读书笔记600字

这个世上本就没有绝对的对错。当你一味地嘲笑杨修的恃才放旷时,又何曾想过,假若不是在那样混乱的历史中,假若曹操没有掌握生杀大权,假若当这样的事发生在如今的社会,我们也不过是一笑了之罢了。

的确,杨修的才华可遇不可求,如若不是他为人居傲自负,以曹操的野心绝不会屈就他仅是当一个小小的汉主簿,这一点我们不可否认。但是他却不懂掩盖自身的光芒,甚至置曹操的威严于不顾。如此,在我们看来是坦率到可爱。但在曹操眼中,杨修俨然已成为一颗毒瘤,欲除之而后快。因为杨修的存在让曹操产生了危机感。身为臣下,能为主子排忧解难固然是好事。但是事事比主子占尽先机,那就未必是明智之举了。

所以,有人说杨秀最后的惨淡收场,纯属自找,那也不假。但细细又想,曹操就没有一丝过错吗?

还记得那个说出宁我负尽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身为上位者,这近乎偏执的思想真的好吗?我们从文中也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多疑的人,所以他最后秉着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个的原则,处死了杨修。这看似已了结的事情,长此以往,比酿成大祸。他的多疑究竟会让他失去多少良才大将?既然为人君,就应宽容大度,这样与之背道而驰,终会吃苦果。

这样的悲剧,它既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但如果,宽容与谦逊相握手,该多好?

《孙双金与情智教育》读书笔记


读了《孙双金与情智教育》这本书,使我对孙双金老师有了更深的了解。在他的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浓烈的人文气息,感受到了文章升华出的教师超越学科教学的生命精华之美。他说的每一句话都让我回味无穷,他说: 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他还说:好的课堂应当是情智共生的课堂,要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让学生情感的闸门不断开启,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教师要有演员的素质,导演的才干,还要有诗人的激情,哲学家的思想。他的这些话让我常常反思我的课堂,回顾我的教学。是啊,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们总是在抱怨学生做小动作、不认真听、开小差等,从来未曾从自己的身上找过原因,认为错误的总是学生。不管你爱听不爱听,都得听!

看来,我应该在情智教育中打造那种魅力课堂上好每一堂课,这才是我的教学终止。

一、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

采用各种手段给孩子创造一个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孩子的个性自然在课堂上得到飞扬。

二、惊叹赞许、联络感情

赞美每一个孩子,让我们握手,让我们拥抱,孩子受宠若惊的同时也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光荣和责任。

三、评价语言的艺术

单一的评价不仅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而且不利于调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简单的对或错的评价,只会让课堂课黯然失色,哪还有灵动的思维和课堂呢?在课堂上,教师那充满真情的激励语言能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动力。在评价中要求我们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语言要发自内心。

2、评价语言要多样,富有变化。

3、评价语言要有针对性,要反映出学生发言好在哪,错在哪?

4、要善于从学生错误的发言中捕捉正确的因素。

5、评价语言订充满激励性。

6、要调动体态语言与评价。教师要调动体态语言,丰富评价的内涵。

从这些来看及时的肯定,巧妙的启发,是课堂活跃气氛最有力的法宝。此外,课堂中设计教学细节艺术也是很重要的,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应重视教学环境的布置

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创设一定的教学氛围,起到教学语言、教学结构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2、 应重视教师的非语言行为

是指教师的站位、眼神、表情、手势等。教师如果能掌握并善于使用非言语行为,不仅可以把许多信息输送给学生,而且可以融洽师生关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重视教学过渡语言

教学过程是由一个个的教学环节组成的,一个个环节好比是一粒粒珍珠,而过渡性语言则是连贯珍珠之间的红线,缺少这条红线,再好的珍珠也组成不了美丽的项链。因此,备课时应重视过渡语的设计,用它把各个环节联结成为一个整体。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从以上这些让我懂得了为人师者,应以设计教学细节为主,教法为要。教育教学专家的成长经历证明,欲得科学教法,贵在因人制宜,因材施教,锐意改革,探索创新,升华为理,始得其法。科学教法,贵在紧跟时代,独辟蹊径,自成特色,体现人类智慧,为学生提供人生理想、信仰与价值导向以及科学知识的探索路径。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在情智教育中打造自己的魅力课堂,相信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会引领着孩子们创造出最具魅力的课堂。

《百步穿杨》读书笔记


今天我读了一篇读后感名叫《百步穿杨》意思是从前有一个神箭手叫养由基还有一个擅长射箭的勇士叫潘虎他们两个比赛了一场目标是五十步外的靶子潘虎三箭都射到红心上了养由基说目标太近就定在一百步外的杨柳上吧一连三箭都射中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1、精读文章,找到感点

精读文章,就要做到一遍又一遍地读,细细地品味。只有在精读中,我们才能深刻地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苏轼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是这个道理。文章中令人感动、引人思考的点,可能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可能是文中的一个画面、一个感人的情节,总之,哪一点最令你感动,哪一个地方拨动了你的心弦,哪一点就应该是你读后感文章中的感点。

同学们在写读后感的时候,最主要的是谈自己的感想,可以结合全文来谈,也可以结合文章中的某一点来谈,谈自己的体会,自己的看法,自己这样做以后的后果这样,同学们认识问题的能力,表述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就会一步步提高。

2、结合感点,展开联想。

好的作品给人的感受是多方面的,如果我们面面俱到,哪1点都不会谈清楚。只有围绕自己受到启发教育最深的一点并结合生活实际,抒发自己的感想和心得,才会写出优秀的读后感来。

3、读后感应该注意哪几方面?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小学生写读后感,历来是一件较棘手的事情。其实,写读后感也有章可循,写法一般可归纳为引、议、联、结4个字,即引用原文的内容或观点,在此基础上展开议论,然后由此及彼联系实际加以阐述,最后总结全文,提出看法。

适当地引用原文,引出自己的感受来源。可以直接摘抄原文的重点语句,然后写感想;也可以间接叙述原文内容,点出感想是从何处产生的。总之,一定要交代清楚感的由来。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否则会喧宾夺主。很多同学只有读而无感,照抄原文,以引述代替感想的写法成了对书的内容介绍,从而使文章本末倒置。

针对原文提出自己的感受。写读后感,重点应落在感字上。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写一点,最后,什么也讲不深、不透,重点部分却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掠而过,这样的读后感会很平淡,不深刻。

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方面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密切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

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

以上4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

《杨海明词学文集》读书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创造和研究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我们今天重拾传统文化,不只是为了在这些浩繁的成果之上再加一两册薄卷,增加我们文明的重负,而是要让这些沉重的精神黄金成为更好地帮助我们的现实生活,指导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的璀璨财富。由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苏州大学教授杨海明先生专著的《杨海明词学文集》(全8册)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比起豪迈雄浑奔放的唐诗的男性气质,宋词更多地表现出缠绵婉约细腻的女性气质,即使有苏轼、辛弃疾等豪放派的冲击,也不能改变她的这种温柔委婉性格。究其原因,是与唐宋两代的历史社会背景有密切关系的。隋唐时期,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到了五代两宋,这个传统的生命力盛极而衰,表现为内忧外患频现。在内,各种社会政治关系错综复杂,各派社会势力勾心斗角,互相牵制损耗,使社会资源不能有效地统一凝聚整合起来,改善民生,增强国力;对外,来自北方游牧民族新生力量的强劲挑战,给正在衰败的中原文明生命力沉重的压力。

国破家败的惨祸,使宋词之中充满了哀叹伤感的情绪,泪,梦,凄楚,哀惋,叹息等字眼在宋词中随处可见,再也看不到唐诗之中那种表现文明的生命力丰盈充沛舒张的盛大热烈活泼气象,暴露的是文明的萎缩,败落,衰病。深究其原因,可以看出,中华文明,自唐而宋,在向前发展,也在走向一个更高的更精致的文明囚笼,表现就是,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越来越繁盛富庶,文明的掌管者和承载者:知识阶层越来越趋向于一种所谓的高雅精致的文化生活,越来越脱离当初的粗陋质朴清新的普通人民百姓的生活,这种脱离使他们的生活和整个文明越来越带上寄生豢养性质的同时,也使其越来越腐朽没落,失去生命的朝气、活力和积极上升进取的创造力。因此,与唐代开疆拓土、威服四夷的雄健气象相比,宋代在北方新兴游牧民族的重压下表现出来的懦弱委琐、屈辱衰朽,就不是偶然的了。

文学是人学,诗词是人类心志的表现,是文明的结晶,从杨海明先生的词学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众多词人颠沛流离,凄苦无奈,落拓不羁的人生,反映的是生命的荒谬和荒诞,痛楚和艰难;看到社会政治的黑暗和腐败,反映出文明的吊诡和悲剧。这些都使我们在根本意义上质疑和询问生命与文明,社会和历史的意义:这样痛苦而绝望的生命究竟是不是值得的?这样黑暗腐败的社会究竟有没有尽头?这样迷人而魔幻的文明究竟是给人类更多的幸福还是更大的痛苦?这样神秘的历史究竟走向何方和最终目的?这些疑问当然不会使我们完全否定和放弃生命、历史、社会和文明,而是要在深刻理解它们的悲剧命运,领会它们的痛苦教训之后,发现它们更高的更深的价值和规律,发掘出它们的喜剧意义和光明前途。

宋代是中华文明生命盛极而衰的转折点。讲求稳定,遵循道德的中华农业文明在盛唐时期发展到极致,就如一个艳丽的少妇在经历了她的芬芳年华之后,没有新生命赓续的情况下,面临容颜衰败的窘境;又如一个鼎盛的家族在尽享他的煊赫声势之后,没有新血脉守振的情况下,走向君子之家,五世而斩的宿命,中华文明生命在这时也面对这样的悲剧命运和选择。这种文明的新生命力量不只来自他内部的阵痛嬗变,脱胎换骨,也来自外部的冲击碰撞,交流融合,长期萦绕盘桓在中华文明生命周边的北方游牧民族的势力无疑构成了这样一种重要的挑战。中华文明生命自宋以后,长期处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威压之下,与她的文明性质是分不开的。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农业社会的静态文明,充满感性的,艺术的,富于想象,乃至幻想的气质,典型的如儒家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追求推演出对人类大同社会的梦想;道家的从对宇宙混沌起源的推测到对绝对自由的生命和精神的幻化。这种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文明生命不成熟,或者说是早熟(实际上也就不是真正的成熟)的表现,她在很多时候都是一种脱离了艰苦艰难的现实生活的幼稚梦幻!我们知道,人类的实际生活,直到目前为止,由于自身的能力水平的低下,自然的环境条件的严酷,都是充满艰辛苦难,和无数缺陷遗憾的,但是人类总是怀有伟大崇高神圣的理想梦想,和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勇气毅力,去改造这样难耐的自然和文明生命。中华民族也具有这样的气质,但是由于她的封闭的生活环境和农业的生产方式使然,她的这种追求创造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表现在她在没有,或者暂时有限地达到了对自然的改造和对自身的创建规范之时,就过早地急于表现出一种稳定求安,不思进取的心态,一种万事大吉,毕其功于一役的精神气质。但是,我们知道,自然的变化规律是客观而严肃的,人类自身生命的追求和进取的奥妙也是深刻和复杂的,我们民族的那种不成熟的,或早熟的艺术化的,浪漫感性气质,在这样的神秘深奥的自然与文明的复杂生命面前,只能显出她的简陋肤浅,只能使她受到更多的伤害和报复教训!从杨海明先生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唐宋词人的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的遭际大都是非常不幸的,这种不幸的原因,一方面是社会环境的黑暗,文明发展水平的低下;另一方面何尝不是词人人们自身素质的天真幼稚?浪漫的诗人词人们在开始都对社会和人生抱有天真的理想和巨大的抱负,但是在经历了无数变幻莫测的人生挫折和宦海波澜之后,都变得意志消沉,愤世疾俗,或遁世退隐,没落沉沦。这种艺术气质,对于平庸的艺术家和诗人也许是一种财富,但是对于伟大的社会政治家和真正的艺术家和诗人却是垃圾!现实的社会和人生是异常艰难和复杂的,这不是吟风弄月的浅薄感性诗人们能理解和承受的。社会人生的黑暗,不能简单幼稚地归罪于一两个人物道德品质的败坏,脸谱化地找出一两个反面人物来发泄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失败的无能。这种黑暗和失败实际上是我们民族每一个人心灵中那个低劣的魔影在作祟,它表现为整个文明和文明中每一个人的素质的发展程度的低下!每一个个体的低下合起来就形成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反面人物的低劣,于是整个民族的失败,无能和罪孽就在他们身上找到了充分发泄的突破口和借口。应该怎样反思这样的尴尬闹剧和悲剧呢?

应该承认我们伟大的民族和文明是有着可以骄傲自豪的辉煌成就的;也不得不承认,这种辉煌成就比起人类实现自己的完美自由和幸福的理想是可怜的和微渺的。要向那个理想不懈地努力和进步,就要真诚而痛苦地反思自己民族,文明,乃至每一个人身上的劣根性,发现每一种人生道路的挫折,苦难,失败的原因,探究为什么整个社会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黑暗现象的根源,为什么历史不能光明瑞丽地走在自己平坦宽畅的大道上,一往无前。可以说,我们的民族依然更多的是一个艺术感性的民族。感性的艺术是人类初级阶段的梦幻,是人类高级阶段的归宿,但却不是人类现实阶段的良药。现实的人类和民族需要的是理性的实践和科学的探究,这,正是我们的民族和文明所缺乏的。从杨海明先生的研究,乃至其他类似研究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古典文化研究,比如文学研究,还停留在思古幽叹的层次上。这依然是一种低层次的感性宣泄。高水平的科学学术研究追求的是理性的分析判断总结,从中发现发掘出人类历史,人类文明文化的规律性事物,以指导我们的现实,开启我们的未来。当然,这需要我们的学者在精研自己的专业的基础上,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从人文科学到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都要广泛涉猎,以取长补短,交叉交融,在传统的已经走到尽头的学科园地上,生成边缘性的,新兴的更多的生气勃勃的学科和学术知识领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文集还只是中华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百花园中的一朵小花,要使这个园地繁花似锦,还需要我们大家共同辛勤的培植,浇灌和跋涉。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