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海》读书笔记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走进南海》读书笔记,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南海问题,是亚洲四大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美国以南海问题为借口,企图插手我国的主权和南海事物。但南海是我们中国最早行使主权管辖的,历史记载着呢!为什么还有主权争端?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阅读了《走进南海》这本书。

​翻开《走进南海》第一章,我知道了中国南海幅员辽阔,北靠中国华南大陆,东邻菲律宾群岛,南界加里曼丹岛和苏门答腊岛,西接马来半岛和中南半岛,我们中国的邻居真多啊,难怪有这么多国家窥觑我国的南海。

​在《走进南海》第三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南海资源丰富,在矿产、动物、植物、化学等方面均有富饶的资源,被喻为蓝色宝库。南海,石油天然气储量达230亿~300亿吨,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大家都知道波斯湾因为石油资源丰富,从而成了兵家的必争之地,那里充满了战乱与苦难。波斯湾诸多国家中,没有一个国家是综合实力强国,无法阻挡外来势力的争夺,局势动荡,可见富饶的国土资源背后,一定要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追溯我国的历史,鸦片战争失败后,我国成了西方列强的瓜分对象,南海也成了列强的口中食。由此带来了南海主权归属的争端。就因为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眼睁睁地看着南海这颗璀璨的明珠被各国争夺。

​如今却不一样了,中国成了世界强国,对于菲律宾控告中国的南海仲裁案,虽然背后有美国指使,但也没能把我们怎么样,我们中国直接不承认、不接受,并指责南海仲裁案是非法的。我们的外交部长王毅大伯伯说:我们中国面积很大,但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这就是我们强大祖国的响亮回答!

​无论何时何地,自己强大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少年更是要努力学习,成为强者。少年强,则国更强!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走进和谐的春天》读书笔记600字


美丽的鲜花,因为有了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纯鲜润;蔚蓝的天空,因为有了白云的打扫,才显得静穆安详;那宽广的大地,因为有了万物的拥吻,才显得和平馨香;五彩的和谐,因为有了人世间的关心,才显得永恒珍贵!

曾记得,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顷刻间将四川夷为平地,许多孩子的生命岌岌可危。但是就在迫在眉睫的情况之下,谭千秋,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用自己的双臂保护了4名学生。他趴在讲台下,身下死死地护着那4个学生,4个学生都活得好好的,可谭老师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双曾传播无数知识的手臂,从死神手中夺回了4个年轻的生命,手臂上的累累伤痕见证了这一切

曾记得,在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和字的转换,从篆体到宋体,那恢宏的画面,不仅在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字的演化过程,更是在宣扬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古老的和为贵 思想。从孔子提倡的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到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从洪秀全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理想方案,到康有为描绘的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社会状态;从孙中山大同世界的理想,到毛泽东环球同此凉热的追求,悠悠中华五千年,历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无不推崇的和为贵理念。

和谐之美在于团结。播下博爱的种子,送上诚信的玫瑰,带上友善之心,伴上平凡的生活,聆听那动人心弦的歌谣,它会让你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充满和谐之美的人间天堂。

读书笔记


风雨交加,垒垒绿阴的荒冢,前世今生,一切都是错乱,一切都是抵达。

撕开岁月的面纱,厚厚的罪恶,像花一样绽放,鲜艳的美浸透着毒汁。

仇恨,抱负在心中点燃,在他眼中,皈依的时刻早已过去,仁慈只会受尽轻蔑和挑衅,为了最终倾吐愤怒,他,希思克利夫,抛却了那高傲冷酷的灵魂,复仇开始成了他永恒的基调

翻阅枯瘦的书页,我在隔岸观赏那瞬美,而此刻凋残的花,直到它奄奄一息,直至凋谢。

仇恨,抱负在生死一线之际,一切都是暂短的喜悦欢欣,他占上风的怜悯永远只是瞬时,现在一切即将付之一炬,荒废的山庄,单薄而又苍翠的爱一切都在抵达自己的星座。

读《呼啸山庄》

你,在自己的牧场上谱写自己的歌谣,沙哑的喉咙扯出一个个耀眼的高度,足以让鸽子与橄榄枝复活,我的歌依然无法咬住黑夜盛开的任何一片语言。

现在你用暗哑干燥的喉咙深沉的呼唤,此刻一个个灵魂踉跄地摆度到对岸,搁浅于芳草萋萋深处,全世间的满目苍桑与凋零开始走向爱和救亡,现在你的歌声一遍又一遍抵达理想的港湾。

而我以无法用平静的语言写下:

一个孤寂的老人背着双手

安祥的漫步在那片属于自己的牧场

他把心平和地安放在为和平铺就在乐章上

读《泰戈尔诗选》

夕阳慢慢沉落,四周沉宁,一个人呆坐窗前,想着衰退的心跳夜里,萤火虫轻轻游过窗格一点点黑色中闪亮,那是一处遥远的灵魂在跳动,不要在窗前对着闪亮怂泪千行,我不忍心写到,眼前依旧不听话的倾诉恋肠,憔悴与衰老爬满这寂静的月,时间又在搅动那沉淀的思想,尘满间、鬓如霜在你纸上身躺。

风闯进门来,我看见它微笑着坐在窗前,很想伸出手去把它紧紧拥抱,紧紧的让它再一次吹散你的语言,但我却不敢去碰。

读《江城子》

海岸、田野、枯本、湖水、小镇、船、海洋、黄昏、星辰平凡的事物被诗人得到尊重,简单的文字,平淡的语言,那虚构和安静让人强烈感到一种安心的平和,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人与我集体回忆吧!

回想,周围让人感到窒息的忧郁和感伤,似乎一下子开始沉淀,《居住在南方》翻开黄皮书扉,一种心灵的安慰,一种温暖的触摸,在生命中铭刻。

不知道为什么说喜欢,写这些也许只能说想写关于集子的一些语言,和就是喜欢,如果真要加个理由,那就说安静吧!

读《居住在南方》

童年读书笔记_高尔基童年读书笔记


童年读书笔记_高尔基童年读书笔记(一)

看完【童年】是在两天之内,在两个喧闹的上午,我独自坐在教室里,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读一个完全属于别人的故事。

玖外国的名着是艰难的,尤其是苏联的作品,那一长串的人物姓名常常让我读着读着就不知道主角变成了谁。所幸的是,【童年】不存在太深刻的哲理,使我可以通过字里行间看清高尔基童年的轮廓。

玖完【童年】后,有几点很深的体会:

一、关于打女人

在高尔基童年的家庭中,几乎每个男人都会打女人。他父亲打,他祖父打,他舅舅打。男人在家庭中处于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只要少不顺心,随时就会抡起拳头对身边的女人拳打脚踢。高尔基的外公很瘦小,可是也常常暴打他很高大的外婆。对于虐打,女人是与生俱来的逆来顺受。更残暴的是,高尔基的舅舅将他的舅母毒打至死。

这是一个蒙昧的时代,周围充斥着刺鼻的瘴气,世界似乎还是一片混沌,人们依然处于野兽的进化阶段。这里缺少文明,缺少平等,暴力与血腥奠定了高尔基童年灰色的基调。

峻、关于信仰

中国人与外国人不同的一点是,外国人缺少勇气时会寻找上帝。他们祈求着上帝的保佑,获得心灵的告慰。在童年里,高尔基的外祖母一遇到事情就向上帝祷告,他的祖父也时常与上帝对话,这些情节在【童年】里屡见不鲜。

有信仰其实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这就如走在一片漆黑的荒地里,这里没有方向、没有灯光,你不知前方是深渊还是平地,突然出现一丝曙光,将漆黑一点一点的剪破,你不再彷徨,循着光明走去,或者曙光不能帮你到达成功,但至少在黑暗里给你一丝安宁。

三、关于祖母

高尔基的外祖母算是【童年】的第二主角了。作品中很多篇幅都描写了外祖母,祖母一爱一唱歌、讲故事。这使我想起了我的一奶一一奶一。

童年的时候,我常常偎依着一奶一一奶一,听她说爸爸小时候的故事;猜她给我们出的谜语;唱她给我们听的歌谣。这些回忆,就如扔在床底下很多年的风筝,渐渐尘封了。一奶一一奶一去世很多年了,偶尔她也会进入我的梦中,梦里的她依旧那么慈祥,那么和蔼。

玖别人的故事,其实也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童年读书笔记_高尔基童年读书笔记(二)

文/马宇恒

近期我陪同儿子一起读了【童年】这本书,其实这本书是我早想读的,因为它是前苏联着名作家高尔基的三本自传体的第一部。()通过读这本书,使我们对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俄国社会有所了解,也更加了解了伟大的作家高尔基的童年人生。

外祖母是对阿廖沙影响最大,最深的人。从外祖母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她的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一爱一生活,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是外祖母的一爱一给了阿廖沙的坚强的力量,让年幼的他能够在当时冷冰冰的世界里感受到人情的温暖。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高尔基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俄国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小市民的生活方式及一精一神特征。作者以一种沉重的心情反思并剖析了俄罗期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积淀:愚昧落后、自私野蛮、目光短浅、因循守旧、人一性一泯灭等到,这是要深蒂固的小市民习气。他深切的认识到,必须把民众从浑浑噩噩的沉睡状态中唤醒,提露俄国生活中这些像铅一样沉重的丑事.这就是作者创和的最要根本的目的。

也许读一次并不能真正的看明白作者更为深刻的用意,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写这本书的旨在唤一起我们一种难以磨灭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终将复苏。作品中景物描写绘声绘色、人物一性一格刻画栩栩如生。

我和儿子一起读虽然各自的理解不是完全相同,那是因为我们的生活阅历的差别,但总的作品的大意还是能够看得到了。

一个伟大的作家的作品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己积极健康的思想境界,来源于平时点点滴滴的生活积累。

童年读书笔记_高尔基童年读书笔记(三)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叫阿廖沙的小男孩童年故事。他有一个悲惨的童年,他的一妈一一妈一叫瓦萨娅,因阿廖沙的爸爸刚刚去世,于是阿廖沙一家搬到姥爷家住了。

姥爷是个集自私,吝啬和暴虐于一体的角色,他经常欧打姥姥,还欧打为一点小事而犯错误的人。姥爷开了个染布坊,里面有许多漂亮的颜色。有一次阿廖沙觉得这些颜色很神奇,就想试着自己染一块布,看看有什么感受。于是他想起了洁白的桌布,就把桌布染成宝石蓝的颜色,结果被姥爷大骂一顿,还被姥爷的鞭子打得晕倒了,还生了一场大病。

这个孩子的童年很悲惨,对比一下,我们的童年确是幸福并且快乐的。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珍惜现在,珍惜我们美好的童年。

童年读书笔记_高尔基童年读书笔记(四)

这本书写的是高尔基的童年生活,他的童年生活很凄惨。

高尔基在很小时,他的父亲就去逝了。如果我在很小时,父亲就去逝的话,我肯定不如高尔基那样坚强。再加一个坏脾气的外公,真是难以忍受,他还是那样一样一爱一着他的亲人,没有埋怨别人对他的不好。后来,他一妈一一妈一离家出走了,他就只能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但他过得一点也不幸福,因为只有外婆疼他,他在外婆家里,发生了很多难以想象的残酷的事。后来他的一妈一一妈一回来了,他一妈一一妈一教他很多诗歌,他后来慢慢地很恨诗歌。他一妈一一妈一回来后的几天,脾气慢慢变坏了,高尔基发现了,他一妈一一妈一的眼睛变大了,头发变枯黄了,外婆很疼一妈一一妈一,外婆有一次头很疼,就叫高尔基来看她头上有什么东西,后来高尔基在外婆头上发现了两颗已经折弯的针。他为了不让一妈一一妈一知道,外婆让他不要给他一妈一一妈一说。另外,也告诉他,不要再惹一妈一一妈一生气,后来他一妈一一妈一又离家出走了

高尔基的童年真凄惨,我很佩服高尔能包容别人。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


范文一

今天,看了《山居笔记》和《山居笔记(新版)》,其实,除了里面的序,两本书大致是一样的!原版的序很长很长但用余秋雨的话来说:权当我给你们送一束花草,还带着点儿根茎上的泥土,而新版的序就是很简略了不过两本书看了候,都有许多感触:感于余先生对历史文化的独到见解;感于余先生对现代文化的责任感;更感于他的文章里所散发出的深情、大度的光彩。(还有感于《山居笔记》到底有多少是正版的,应该说,余秋雨的书)

一座繁华的城都消失的无影无踪,这不仅会引起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浓厚兴趣,而且对普通老百姓也永远是一个巨大的悬念。

一千九百多年前的庞贝古城突然湮没;更古老、更辉煌的都城雅典消失的不明不白;柬蒲寨吴哥窟的殒落也是一个千年之谜时间过滤了一切,我们无法再找回答案。

黑龙江省宁安即清代著名的流放地宁古塔,一圈巨大的城墙墙根让人无法想象在遥远的古代在这里屹立过一座什么样的都城。现在的它只剩下一道泥土砌成的的基座,但曾经的它可是渤海国百城之首,亚洲最大的城市之一,东北亚地区的重要贸易枢纽!如今的城里保存最完好的只是一口八宝琉璃井,它回忆着几千年来周围发生的一切,波光一闪,就像是一只看得太多而终于看倦了的冷眼。都城的西部和北部竟还密密地排列着五座跨江大桥桥墩的遗址。

如此繁华的城市、如此繁荣的一派景象,是什么使它消失地如此彻底?!

华夏大地在数千年间出现过多少星罗棋布的城市,能保持长久生命的又有几座。比之于山川湖泊、广漠荒原,城市是非常脆弱的。

中国,一个以农兴国的文明古国,农民显然占据了重要地位。在农民眼中,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而拥有的财富的人则是大抵不义之人,又因为统治者的长期欺压,农民起义军一次次攻陷城池,需要把自己直接生产的财富抢回来。城市本身的不健全,加上城里乡人的客居感和辽阔的农村对它的心理对抗,便显得更没有自信。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綺者,不是养蚕人!

城市汇聚了一切,经济、政治、军事、文明、物资,所有的一切。它是一种无形情绪的集中,一种文化的定形,它的高度文明与繁华激起了他人对它的占有欲。

历史,曾在这块荒凉的土地上做过一个城市的梦。梦很快就碎了,醒来一片荒凉。

随着时间的改变一切都在改变如今的华夏大地上呈现出另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数不尽的新城拔地而起,交通网络构建迅速,城市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浮华的背后,却同样牵系着无数的情仇困苦。我热爱城市,当然也包含着对它的邪恶的承认。城市的邪恶是一种经过集中、加温、发酵,然后又进行了一番装扮的,它终究控制了全局、笼罩街市,街市间顽强地铺展着最寻常的生活。商场的黑暗、阶级斗争的激烈、街头的骗子、犯罪团伙的横行,我们看的太多太多。

有些时候真想离开城市,回到大自然。抛开这早已看倦的城市,会觉得似乎得到了全然解脱。热爱自然,却不能长久隐居山林。作为一个现代人,渴望生命散发出的蓬勃热量。

几步之外就是世俗人性的广阔绿洲。每天都这么走,走过邪恶,走向人性,走向人类的拥挤和大热闹。相信大家协起手来,洗去心灵的污点,用一颗颗纯洁的心,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让城市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范文二

以前爱读余秋雨的书,尤其是《文化苦旅》,读的时候觉得美得无可言说,至今这本书仍然是我最爱读的书目之一。余秋雨的文字,美妙,又让人感觉深邃,他常常把历史与文学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番厚重的文化之感。因此,读他的文章,除了是文学的享受之外,更是对史学的补充与思考。

暑假期间,闲来无事到书店逛,看到余秋雨的书《山居笔记》,很是喜欢这个名字,觉得颇符合我所向往的山居之风,随手翻了几页,便买回家中。那次共买了四本书,这本书当时只是翻看几页之后,觉得似乎有些艰涩,便搁置在案头,一晃就是几个月。

几个月后,买的书读完了,也没有找到新的阅读方向,就拿来这本书,细细品读起来。这一读不要紧,我又深深现在余秋雨的文字里,徜徉在文学与历史所交替兼容的世界里,随着他的文字,游走在各地,游走在各朝各代,游走在各个名人名士身边。

跟随余秋雨,我走进了清朝的历史,那破败王朝的背影,看到历代流放者那凄凉落寞的生活,感慨人生无常,谁又能抵挡的了那些事故变迁呢?苏东坡的突围,让我感慨哪个朝代对于大师的埋没,想到历代大师都经历的摧残,想到我们国人嫉妒品质的劣迹其实由来已久,其实根深蒂固,早已化为血液里一丝我们不远承认的遗传。

《愧抱山西》则描述了一代晋商的发家成名史,让我对山西有了一番新的认识,敬佩山西晋商的精名能干,敬佩他们的审时度势,敬佩他们的种种。正是这些优秀品质,使得一代晋商在异乡的土地上扎根发芽,开花结果,遍地的分号,无不诉说着这个人群的智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一切都发生变化之后,山西晋商似乎一夜蒸发。他们的颓然落幕,是战争纷乱的影响,也是时代前进的必然。但是,他们留下的在山西的总票号,却还在向世人昭示着这里昔日的繁华,即便是见惯世面的人们,也会为这里的富贵大气所震撼。相必,若是山西晋商的风范尚存,山西晋商的经商之道尚存,我国商业文化,必然又是一番新天地。当然,当今的温、浙、广的商人已经遍布全国,支撑着经济的繁荣,但他们比起山西晋商,缺少了厚道,更缺少了长远的眼光。

余秋雨带我们到他的家乡余姚走了一番,那个不甚出名的地方,是他心疼永远的记忆,也是永远的痛。少小离家,却老不能回,即便回去,也未踏进家乡的土地,也没有迎接的亲朋好友了,回去也是一片寂然,除非顶着名人的称号,官员的接洽显得热闹些罢了。落叶归根的观念,怕是难以实现。越是难以实现,越成为心底里那柔软的痛,越是思恋。

让我感触深的,还有《十万进士》。余秋雨这个人的眼光,实在比一般人深邃,当代人们除了怒斥科举制度的残害人,却并不想它曾经为我们挑选人才时带来的好处,也不去探究在哪个环节致使这一妙策变质,成为众多书生枷锁。而余秋雨的分析,则是犀利深刻,却有委婉絮叨,这观点,怕是用在当今高考也适用吧。

我最爱的一篇是《遥远的绝响》。原因有二,其一,这主人公阮籍和嵇康,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美男子,大文豪,其中嵇康更是通宵音律,为人潇洒,不拘礼节,是如我般凡夫俗子所向往而又不能企及的。这些哀叹,也只能心里想想,合上书,天亮还要回到这规范的框架里生活。我注定不能做到那般潇洒,权且在这羡慕他们吧。

想不到的是,余秋雨在书的结尾,提到的却是小人。小人的确构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历史的一部分,小人做不得,小人不得不防。这是大师给予的忠告。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