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Q84》读后感100字

人们把所有丰富的经历以及学习的知识都总结在了书里,等待我们去领悟。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在读过一本书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最好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文章的方式,将阅读中的体验记录成文。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1Q84》读后感100字,感谢您的参阅。

这真的是一部非常长的小说,终于看完了,因为文章很多发人深省的东西,所以花了很长时间慢慢读。每一句话都需要认真去看。

看完之后,我觉得心情很愉快,同时也有一点疲劳感,还有种终于看完的满足感。

这个小说就是村上春树的世界。这是我读的第一本村上春树的小说,真的非常有趣。

《1Q84》里,故事是在现实世界和别的世界交错进行的。

陆续登场。

作者到底想通过这本书表达什么呢?他是想描写男女之间纯粹的爱情的尊贵和顽强?还是想描写现实世界的无情和丑恶?

虽然我不太明白,不过这的确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村上春树的作品《1Q84》读后感


深绘里的父亲深田保原来是一所大学的教授,由于对六0年代末的资本主意社会感到厌恶,遂率领了十个左右的学生和家人离开大学,到山上建立自己的乌托邦“先驱”会社。这是一个类似公社的组织,完全过共同生活,以农业维持生计,规模是全国性的。完全不承认私有财产,拥有的东西都要变成共有的。

深绘里十岁时,由于一次的工作疏忽,让负责照顾的盲眼山羊死去。当深绘里因为受到处罚而和死去山羊一起关在山洞时,一群被称为Little people的小小人,从山羊尸体的嘴中钻出,和年幼的深绘里共同编织“空气蛹”。而从蛹中孵化出来的竟然是一个和深绘里一模一样的分身。几天后,本体的深绘里在夜空中看见了两个月亮。

Little people究竟是什么,是善是恶,谁也不知道,唯一确定的是它们正在改变这个世界和控制这个世界。Little people可以透过空气蛹来制造一些少女的分身,并藉由这些分身所形成的通道,任意进出不同的空间来彻底监控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还能改变资讯而改写历史。除了作为进出通道、被称为“perceiver认知者”的分身外,Little people还需要能作为沟通桥梁、被称为“Receiver接收者”的存在。接收者能够听见Little people的声音,能够传达Little people的想法,能够看见未来。

深绘里的父亲深田保成为Receiver后,“先驱”会社便转变为一个宗教团体,成为教祖的他,不再在大众面前露面,只有少数的管理层可以见到他,透过他听取神的旨意。这个世界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世界了,但是只有极少数的人知道这个事实。

让Little people来到这个世界、看见自己的分身和两个月亮的深绘里,尽管年幼,懵懂中也了解到发生了很不好的事情。在恐惧中,十岁的她连夜逃出山中的会社,投靠了父亲过往的好友。然而,Little people却不曾放过她。它们始终监视着她,虽然不能直接对她下手,但却能让她周围的人失踪、发疯或死亡,借此对她施加巨大的精神压力。长成美丽十七岁少女的深绘里终于决定对Little people进行反抗。她决定写出Little people的真相。

年近三十岁的天吾和青豆各自生活在东京的一角。天吾长得高大健壮,在补习班教数学,剩余时间则写作。青豆身材结实、胸部略小,是健身中心的武术教练,私下还担任杀手。两人在小学三、四年级时是同班同学,但说过的话没有几句。天吾的父亲是NHK的收款员,从天吾能走路开始,每个星期日父亲都带着天吾挨家挨户去收视讯费。青豆的父母是证人会的信徒,相信天国,拒绝医疗,每个星期日都带着青豆去传教。两人互不来往,但一样孤独。十岁时,青豆决定了三件事,离开父母投靠舅舅、脱离证人会和永远爱着天吾。同时间,天吾则拒绝再和父亲一起在星期日去收视讯费。此后二十年间,两人不曾相遇,直到1984年。

1984年某一天,青豆所搭乘的计程车遇到大塞车,被堵在高速公路的中间。奇怪的计程车司机告诉青豆,在高速公路边的紧急停车处有一个太平梯,可以下到路面去,是供紧急逃离使用的。忙着赶赴暗杀任务的青豆,脱下高跟鞋,背上侧背包,在大风中一步一步走下太平梯,当来到地面时却发现世界不一样了,警察换了新制服、配了半自动手枪,不曾听说的事情成了2年前的头条新闻,夜晚出现了2个月亮。青豆被拉进新世界了,她将这个新世界称为1Q84,Q指的是Question。

在青豆被拉进1Q84的同时,天吾以影子作家的身份和深绘里合写《空气蛹》。虽然深绘里决定将Little people的真相写出来,但是有读写障碍的她却无法独力写出完整的故事。私下为出版社打工的天吾在偶然间读到深绘里的投稿,被熟悉的编辑委托偷偷重写《空气蛹》,再以美少女深绘里的名义参加新人奖。改写后的《空气蛹》获得了评审的一致认同并出版成为畅销书。Little people存在的事实以奇幻小说的形式散布出去了。自此开始,天吾身边亲近的人开始逐一失踪,却不知道为什么。

在1Q84的世界里,性的意义发生变化了,perceiver和Receiver之间透过性交来巩固Little people的控制,其间没有欢愉,不会受孕。然而成年男子与十岁少女之间的性交,对青豆这类知道原来世界是什么摸样的人来说是罪恶的,青豆决定要暗杀“先驱”会社的教祖,彻底终止这种罪恶。做为Receiver,尽管能够听到Little people的声音,能看到未来,受到信众的膜拜,然而代价是剧烈的肉体痛苦。因此,虽然“先驱”教祖知道青豆的暗杀企图,但却自愿让她将自己的生命结束,作为代价,他同意为她改变一个既定的未来:天吾可以不死。

“先驱”教祖死前告诉青豆两件事:她会死;1Q84年是个单行道,只能进,不能出。青豆并不怕死,只是她想见到天吾,想和天吾在一起。抱着最后一丝的希望,青豆坐上计程车,再次在塞车时间上到高速公路。穿着同样的衣服,背着同样的背包,青豆在同一个地方下车,但当时那个能下到地面的太平梯却消失了。青豆终于相信了离开1Q84年是不可能的了,她给了自己一颗子弹。

在“先驱”教祖死去的那一夜,天吾抱着突然的渴望想找到青豆,在街头漫无目的寻找。没有如愿地找到青豆,却看见了天上有两个月亮。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抬头看过月亮的天吾,并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多了一个月亮,然而多出来的那个月亮,却和自己在《空气蛹》中凭空想像描述的第二个月亮,一模一样。

天吾终于亲眼看到空气蛹了。到疗养院探视陷入昏睡状态的父亲时,一个空气蛹突然的出现在自己眼前,这个空气蛹的模样和自己在《空气蛹》中凭空想像描述的空气蛹,一模一样。深绘里曾告诉过天吾,她是perceiver,而天吾是Receiver,事情发生在合写《空气蛹》之前,两人属于反Little people阵营,当时天吾不明白她的意思。但此刻的天吾懂了,深绘里所说的空气蛹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不知道何时进入的,但自己现在确实是在1Q84年里;此时此地,既是天吾生命的终点,也是起点,虽然进入了1Q84年里,却不是Little people的1Q84,而是反Little people的1Q84。在这个反Little people的1Q84中,天吾要去寻找他的青豆,那个始终在他记忆中、十岁的青豆。

《1984》是乔治-奥威尔在1948年的时间点上对1984年的预言,《1Q84》是村上春树在2009年的时间点上对1984年的回顾。在《1984》中,乔治-奥威尔预言世界将走向乌托邦,并且无可避免地走到恐怖极权主义,除非是在事情发生前将事情的真相散布出去。

阿q正传读后感100字


阿q正传读后感100字(一)

阿Q是悲哀的。他被别人打时,他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他的一精一神胜利法可谓天下第一。他并不懒惰,他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的;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家,享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的。一个胆小的人受到别人的欺辱,嘴上虽然不敢说,但心中一定是愤愤不平,在背后说那人的坏话,将那人骂得体无完肤了。

阿q正传读后感100字(二)

竣生在阿Q身上的,不仅是一个特例,这是农民的典型,是当时风雨飘摇时期中中国人民的典型。当时的中国人民就是一直沉迷于过去的回忆和未来的过分良好的憧憬,对革命还很模糊。作者就是借阿Q的悲剧,来揭示长期存在于中国人民内心的封建恶习和劣根一性一,也借此来唤醒沉睡中的人们,为他们开启一扇窗,让黎明的一陽一光照亮他们的双眼。这大概也就是【阿Q正传】经久不衰,被传颂为鲁迅最好的作品的原因吧!

阿q正传读后感100字(三)

鲁迅高度真实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面貌,为阿Q这一典型人物提一供了典型环境。尤其是,鲁迅深刻反映出辛亥革命一党一人在进行革命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意识到农民的革命要求和力量,没有去启发和发动他们,终于被封建势力篡夺了胜利果实,而没有发生真正的变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阿Q最终被所谓革命政一府诬指为抢匪,被绑上法场,结束了悲惨的一生。

阿q正传读后感100字(四)

这无疑是中国20世纪文坛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而主人公阿Q更是20世纪小说史上刻画得最为成功的人物,短短的九章,数十页纸,竟把中国国民的劣根一性一刻画得如此形象。阿Q着实像极了我们现实中的有些人,再反省一下自己,我们会发现自己在很多方面也像极了阿Q。

阿q正传读后感100字(五)

阿Q,鲁迅笔下的悲剧,他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各个阶层,展现出现代中国国民麻醉的灵魂。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国人啊,不要让鲁迅先生对我们失望!自立、自主、自强,让我们挺一起腰杆做人,争取自己幸福的未来!

《阿Q正传》读后感(1)


鲁迅的《阿Q正传》我已经读过许多次了,至今依然还没能完全弄懂其中的深意。大概是我自己头脑特别笨的缘故吧,不像有些人那样,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奥妙,一眼就能挖掘出它的现实意义来,并让它创造出价值,带来丰厚的社会财富(其实就是他自己的财富),同时也宣传了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厦的建设垒了n块砖,加了m片瓦。我实在是非常佩服这些高明人士的头脑和眼光的。

也许是因为我曾经读了几本古书,中了旧思想的毒,思想比较保守,属于呆子一类,故从来只知道有为圣人立祠(如武侯祠——武侯可能是“智圣”),为鬼神立庙(如文昌庙、药王庙等),而从不知竟会有人为阿Q这样的不知名氏不知行状更无丰功伟绩且曾被拉到十字路口枪毙示众的最不起眼的小人物建祠立庙的。然而,在我国的灵秀山水地绍兴,却有一家“土谷祠”专门为阿Q建立起来了。土谷祠是鲁迅小说里阿Q住过的地方,是在未庄的。它何以会出现在绍兴,我不得而知,也许这是分店或者连锁店吧。但我又太孤陋寡闻了,没听说过哪里还有一家土谷祠,这到现在为止应该还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也许未庄就是绍兴,绍兴就是未庄吧,但我又不懂考古,也没有考证过。究竟土谷祠为什么会开在绍兴,那就只好等渊博的学者们来考证考证了。总之,现在绍兴就是有这样一家土谷祠。

那么土谷祠里供奉的是什么呢?我没去过,不大清楚,大概就是社神谷神吧,好保佑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而,我们精明的商家,好像还没这么博爱,眷顾到上至神只,下及黎民。但里面又不供奉阿Q,因为他不是圣人,他们为阿Q立这一家土谷祠,只是因为这是阿Q曾经“下榻”的地方。就这问题我想来想去,最后总算想通了:所谓的“土谷”者,土地和稻谷者也。而现在保佑土地和稻谷之神,就是钱爷爷、孔方兄,亦即财神爷。试想那土谷祠的老板、庙祝,不就是在这万能之神的保佑之下获得建屋买房的土地和吃饱肚子的稻谷吗?至于阿Q和鲁迅,只不过是财神爷香案上的香炉罢了,就专门等待那些热爱鲁迅、热爱文化、热爱旅游的“香客”们前来上一炷香。想通了这些,我就更是对那些老板和庙祝佩服得五体投地了:他们既保佑了自己的土谷,也给当地带来了土谷,而且让“香客”们获得了无价的精神享受,就像是善男信女们礼拜祷告完毕之后的精神上的舒坦一样。他们建立了这土谷祠,真是利己利人,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真真足可为圣人矣!

上面说了这么多,仿佛都是从“耳听为虚”的东西上引发的。绍兴土谷祠的情况,我只是从那些写得绘声绘色的旅游指南中的介绍和游人的叙述中得知的,自己并未去过,看什么时候去瞻仰瞻仰吧。然而,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却是“眼见为实”的。阿Q有一些名言,那就是“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或者是“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可是阿Q先前是不是很阔,他的儿子(不知道他有没有儿子)会不会更阔,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阿Q的现状很糟,这从小说中就能看出来,不用多说。阿Q的这些名言我好像不只是在小说里看过,仿佛在现实的世界里也能经常看到、听到过。也许是人们引用了阿Q的名言,并发扬了阿Q的精神吧。有时候,我很觉得咱们中国人对外国人的态度,很像阿Q对未庄人的态度,很落实了他名言里的精神。每当我们提起——尤其是在外国人面前提起——我们祖先的丰功伟绩和他们所创造的灿烂的华夏文明,我们都总会禁不住油然而生起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因为我们的祖先繁荣起来之时,外国“诸夷”还处在蛮荒落后的时代——这种遥遥领先于外国的局面,从秦汉一直持续到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康乾盛世”。因此,现在我们能很自豪地在老外面前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鉴于友好和礼貌,我们省略了“你算是什么东西”,但有冲突时,这不客气的话仍然是不会省略的)。所以,我们老是炫耀我们祖先的“四大发明”。然而,现在,我们却总是对外国人——不管是哪一国的——青眼有加,几乎到了谄媚讨好的地步了;而对本国的同胞,却动辄白眼相向,甚至大打出手——就像阿Q对小D和王胡。也许他们都学过阮籍发明的特殊眼球运动,或者这早就成了一种遗传功能了。

不过,尽管我们习惯了炫耀过去,陶醉于n年前的繁荣昌盛,习惯于今天对外国人点头哈腰,但我们毕竟还是自强不息的,这看我国经济飞速增长的势头就知道了——如果连这点也没有,那距离亡国就不远了。因此,我们有些乐观的预言家便断言:“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或曰:“未来的全球化就是中国化!”我听了这些伟大的预言,感觉好像是听着阿Q在喊:“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可是既然那些预言是出于那些思维清晰头脑聪明的分析家、预言家之口,我仿佛就没理由不相信了。因为我没有他们那样的清晰的思维、聪明的头脑和敏锐而且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而且我看着国家确实是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这仿佛也就印证了那些伟大的预言了。是的,我们的儿子会阔得多!然而,这又像是以前有些同样伟大的预言家看着这世界一天比一天坏,就预言1999年某一日(忘了是哪一日了)是世界末日一样,那时也确实有很多人相信的。但我是从上世纪走过来的,也经历了1999年的那一天。而我到现在居然还没有死,世界居然也还在。

话说了这么多,不知有没有扫了各位游客的雅兴;或者妨碍别人眯缝着眼睛享受几百年前的繁荣盛世和梦想着几十年后一统天下的大同世界;或者打扰了诸君做眼球运动。所以我还是尽快闭嘴吧,否则要该枪毙的就不是阿Q,而是我了——而我是知道我死了之后是没有机会在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女)的。而且我也要学得聪明一点了,与人们一起高唱:“土谷祠不倒,阿Q万岁!”;也只能与人们一起陶醉于我们祖先的繁荣盛世,并神往于那些伟大的预言了。

但是,我只想说:“鲁迅精神万岁!”

阿q正传读后感3000字


阿q正传读后感3000字

在谈我读【阿Q正传】的体会之前,我想先谈谈鲁迅其人及其【阿Q正传】的问世历程。

鲁迅,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原名周樟寿,字豫山,1892年进入三味书屋学习时改为豫才,在他1898年时,只身去南京求学,同时取学名为周树人。今天我们所如雷贯耳的鲁迅,是他在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鲁迅出身于大户人家,父亲的祖父都是在当时有一定影响的封建士大夫。而鲁迅的母亲虽是乡下人,但也是乡下大户人家的闺女。但当鲁迅少年时,家道已经没落了,他便一下子由小康人家坠入困顿,因此也深深领略到了社会的世态炎凉。但这并没有吓倒鲁迅,他依旧刻苦的读书,先是去了南京求学,后考取官费到日本留学。在日本期间,他起初在东京进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前往仙台医专学医,因在此之间在电一影里看见一个中国人被日军砍头时周围一群看热闹的中国人却表情麻木时,他受到了深深的刺激,使他深刻地认识到了现在的中国人所要医治的不是身一体,而是灵魂。于是他毅然弃医从文,写下了无数篇永载史册的文章,成就了一生的传奇。

【阿Q正传】创作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发表在【晨报副刊】上。从小说总体结构上说【阿Q正传】的前三章基本上是一种平面的横向的一性一格介绍和举例1。从第四章(恋一爱一的悲剧)开始,鲁迅开始就着手将阿Q的一精一神特征放在一连串连贯的纵向生活细节中加以具体展现2。于是便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鲁迅的经典名篇【阿Q正传】。【阿Q正传】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刻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达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效果。阿Q的身份虽是农民,但这个形象所表现出的一性一格弱点却并不只是农民才具有的,它具有更为广泛的普遍一性一,鲁迅把阿Q一性一格作为国民一性一的最劣表现加以鞭挞,因而也就更具广泛的社会价值。因此,在作品发表的当时就有不少人惴惴不安,甚至对号入座,以为鲁迅在骂他。3

在【阿Q正传】整篇文章中,留给大多数读者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阿Q的一精一神胜利法。阿Q常常用过去的和未来的来掩饰他现在的不幸,比如他常这样夸耀自己:我以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我儿子会阔多啦可是当他说这句话时,连老婆还没有着落。他能用自轻自贱来获取心理的满足。在被别人打败后,他就自轻自贱地承认自己是虫豸,并以这种自轻自贱的第一开安慰自己,并说,我这是第一,状元不就是第一吗,那我就是状元来狠狠地赞美自己一翻。他用祖传的法宝忘却来掩饰自己生活中的不幸。在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后,便立即使出了自己的祖传法宝,将屈辱抛到九霄云外,回到土谷祠美美地睡了个大觉。他更可以以自身的丑恶当作是炫耀的资本,当别人说他头上的癞疮疤时,他确自傲地认为别人还不配。总而言之,一精一神胜利法所带给阿Q的,在阿Q自身看来,是值得炫耀的资本,是别人都没有而惟独自己有的值得大家都来学习的地方。但在其他有良知的中国人看来,则是一种巨大的耻辱,而鲁迅想要通过阿Q的一精一神胜利法揭示的,其实就是整个中国国民一性一的弱点,中国人之所以会成为东亚病框,就是由于这个软肋在作怪。中国人向来以为自己地大物博,是天国,其他国家都是自己的附属国,并且当英国大炮已经炸开中国的大门上,中国皇帝还不知道英国在哪,面积有多少,与中国是否接壤。当一次英国军官邀请清朝大将福康安去参观英国大炮,福大将军却抛出这样一句话:这玩意儿,想来没什么稀罕,看亦可,不看亦可。当时中国人的自大心理恐怕已超出了想象。这与阿Q的一精一神胜利法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阿Q也常常对自己不如人家的地方不顾一屑,照样我行我素,自以为自己就是皇帝,只是皇帝生错了地方,在我看来,煞是好笑。

阿Q的另一个引起我注意的地方,就是在他对革命的态度问题上。起初,阿Q以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他对革命的态度一向是深恶痛绝之的。但当他听说革命使城里的举人老爷都害怕,未庄里的男男一女女又是如此的慌张之后,阿Q又产生了要投降革命的愿望。因此,在鲁迅的小说中,阿Q成为了未庄第一个起来欢迎革命并要投身革命的人。但是,在阿Q的革命思维中,革命无非就是穿着崇祯皇帝的素来推翻清政一府,简单地说就是反清复明罢了。因此,他对革命在态度上的这种变化,并不是政治上的真正觉醒,因为他对革命的认识是十分幼稚、糊涂、错误的。4他之所以神往革命,并不是希望推翻地主豪绅,而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希望,去拿别人的一些东西罢了,从而成为要有什么就有什么的人,革命以后,他可以随意地去拿原本属于赵太爷、钱太爷们的东西,可以抬高自己的阶级地位,成为当年的赵太爷、钱太爷们,从而奴役现在和他一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D、王胡们。这种观念,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所赐予的,可能也是只有在中国当年这个封建时代才会出现的极度充满幻想并且狭隘的小农意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带给人们是绝对的权利概念,君与臣的关系是绝对的。在清朝中期,有一位洋人运了一批货物到中国沿海港口,他就让附近的渔民上船去搬下货物,可当他带着渔民走向甲板舱的时候,接下来发生的一幕让他震惊了,渔民们齐刷刷的跪下了,并高呼着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他向前一看,原来墙上挂着一幅乾隆皇帝的像。在古代的中国,如果是一个下层老百姓,对君权是绝对服从的,除非实在是活不下去了,才会起来反抗,而这反抗,也不会是实质上的改变,仅仅是改朝换代罢了。这样,阿Q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特一性一也就不难理解了。

纵观阿Q,其实就是一个鲁迅概念中的一个封建落后、思想愚昧的乡村农民的典型形象,是鲁迅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中国农民的种种弊陋都集中到阿Q一个人身上,让阿Q成为中国当时封建农民的典型代表。而鲁迅对于乡村生活的了解是相当有限的,更谈不上是熟悉。而他对于阿Q这种乡村小户人家,所采取的与其说是建立在详观细察基础上的具体描绘与刻画,还不如说是借助于有限的了解而充分发挥艺术创作所见许的推理与想象。总的说来,鲁迅在乡下的时间不超过一年,当然称不上是乡下人,他所塑造的阿Q形象其实也就是个城里人眼中的农民的典型。

阿Q对于中国人的影响无疑是相当深刻的。但在当时,他所起的作用有像我们现在这样大吗?在鲁迅时代的稍后时期,当时还是山西省长治第四师范学校学生的赵树理就尝试将鲁迅的小说读给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听的实验,结果却遭到惨痛失败这就与鲁迅本人所期待的结果能通过他的作品开出反省的道路6的目标之间发生了巨大的落差。7而在我看来,鲁迅的文章在当时主要是给城市新式学生和知识分子看的,试想当时,在农村,识字的人有多少,能读得懂文章并能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的人又有多少。因此鲁迅的文章在农村石沉大海的结局在意料之中。但是这并不能妨碍鲁迅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对社会的惊醒价值,起码对于我们这一辈人来说,阿Q的教训早以牢记,我们不会再度迷茫,历史不会重演,这其实也是阿Q带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影响。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