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苦难作福乐的投资——读《病隙碎笔》有感500字

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以苦难作福乐的投资——读《病隙碎笔》有感500字”,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在接连不断的苦难之下,史铁生先生写下了这本《病隙碎笔》,这是一本充满信仰的书,这本属给予了我很大的触动和激励。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对于徐志摩先生,那未必是生死,但在史铁生看来,那便是对生死最好的诠释,是句再好不过的墓志铭。轻轻地走,正如轻轻地来,扫尽尘嚣,用渺小的生命改变一段岁月,让世界因自己的存在而有一点点不一样,那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就了。

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史铁生没有在病痛中度日如年,而是用受病折麽和与病搏斗的空隙来思考人生。生命不仅没有使他一蹶不振,反而让他更懂珍惜和满足。人们常有一种习惯:记得住霉运,记不住走运。但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面前都有可能加个更字。而现在的我,既没有疾病缠身,也没有身苦患难,理应满足于当下生活,给自己的前行以无限动力。

人在苦难中总该有个信仰,史铁生对佛的见解让我懂得了一个人对待信仰的正确态度。当有人劝他去佛堂烧柱高香以乞健康时,他总是犹豫,这并非因为不愿朝拜,而是保持了对佛的尊敬。满腹功利的祈祷确实是污了佛法。佛门清净,唯应当求一份智慧,以醒贪迷。信仰是精神的支点,尊重这份信仰,是为了对人生更高的境界的参透。

以苦难去做人生的投资,以圣洁赢取尘世的荣耀。只有成功者才有资格谈苦难,在苦难中不断的增强信心,方能成就人生。

点评:史铁生这样调侃自己:职业是患病,业余才是写作。这其中的痛苦又是谁能体会的,又有谁知道,那一段一段的文字是怎样在无数个与病魔斗争的日日夜夜绽放开的。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病隙碎笔


常常看到有人在提起史铁生的时候,喜欢强调他是残疾人,并因此对他顽强坚毅的人格大加赞赏。这样的说法自然是正确的,但这样容易使没有读过史铁生的人们走入一个误区,以为史铁生人格的全部魅力,都体现在他的顽强坚毅中了,甚至于将他的残疾当作他的著作的全部卖点。在读史铁生之前,我也有过这样的理解,可后来的我才发现仅仅以一个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的角度认识史铁生,实在是有些遗憾了。正如近日读的这部《病隙碎笔》,若真的只看到这部书是在病隙写就的,而忽略其中一些对人生的重要思考,或许就会有遗憾。可是话又说回来,史铁生正是因为病,因为残疾,才有机会抛却一个健全人一生中要经历的太多纷繁复杂,静下来审视自己的生活。他的这部《病隙碎笔》给我的最大感触,便是静。面对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他一直静静的。而正是他这样的静,解答了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惑。

比如说,信仰。在人们都开始反思中国人信仰的缺失是不是一种可怕的状态的年代,有多少人真正去关心过,人们想要有一个信仰,是为了什么?我们往往处于当局者迷的状态,被生活中的许多不称意的事情弄的眼花缭乱,总以为我们需要信仰,正是因为需要追求一个事事顺心的世界。但史铁生的生活中便没有那些琐事了,他有的只是这时常被人们拿来用作乐观坚韧好典型的坎坷命运。于是他静观由我们组成的健全人的人生百态,并告诫我们,以无苦无忧的世界为目标,依我看,会助长人们逃避苦难的心理,因而看不见人的真实处境,也看不见信仰的真意。他不逃避苦难,因而能够静静的看着这个存在苦难的世界;也不逃避所谓的健全人,因而能够静静地审视健全人的生活,以旁观者清的视角在碎笔中指引我们。

再比如说,发展。保护环境这件事,城市乡村、大街小巷,处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宣传标语,环保行动在全球范围内蔚然成风,原本是不必由史铁生去提醒我们的。可史铁生提醒我们的是什么呢?作为一个身体上已不允许自己、心中也不愿意在社会上争一份地位和财富的人,他告诫在社会中忙碌的我们,要注意我们保护环境究竟是不是出于真心。现在的生态保护思想,还像是以人为中心,只是因为经济要持续发展而无奈地保护生态,只是出于使人活得更好些,不得已而爱护自然。这句话对于每天都在纠结着怎么活得更好的人们来说,真的会有醍醐灌顶的效果。从这一点来讲,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免显得俗了,只顾着按照其他人说的方式活着,忘了静下来,思考这样的生活到底是不是对的。

如此,读完《病隙碎笔》,我最深的感受绝不是史铁生的坚强,而是他静观生活的态度。从现实意义上说,这本书告诉我要静下来,用心像旁观者一样看自己的生活,但又很难说要像史铁生一样静下来,因为我们终究是不大可能像他一样的。但这就代表我们不能向史铁生的人格学习、不能静下来看我们的生活了吗?当然不是。

我们是健全人,无论和史铁生相比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幸运还是某种意义上的不幸。史铁生对人生的思考,是站在他已不会引领正常的人生的角度进行的;而我们对人生的思考,是站在我们正过着正常的人生的角度进行的。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去想,怎么能让我自己过的更好?若是没有史铁生的精神在旁激励我们,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便可能无法摆脱主观因素,从而或多或少地带有一点自私的影子。但若是我们能够在史铁生的人格中发现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便可以更客观地看我们的人生,获得更深层次的心灵感悟。

但请同样在《病隙碎笔》中窥见人生真谛的你记住,首先要静下来。为了向这位老人的静致敬,也为了看一看自己的生活。

《病隙碎笔》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钦佩的作家之一。扶轮问路,便是他的一生,平淡又意味深长。他残缺的身体支撑着所有饱满的思想,再将自身的苦难写成光辉的追索。

而在他的众多文集中,我最爱《病隙碎笔》一本。

这本书创作之时,史铁生双肾功能已经衰竭,只能依靠血液透析存活。三天透析一次,只有第二天能强忍着痛楚与疲惫动笔。他一边与病魔斗争,一边在病痛的小小空隙里记录下自己平易而精辟的只言片语。

曾经在他的字里行间里,我读懂过人生,解析过信仰,构建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如今,予我这一切的人却已走远,魂归地坛。我只能捧着这本书,想象着他的笔尖,历经了怎样的世事变迁,才能书写出这样充满哲理又乐观诙谐的句子。

这并不是一本普通的散文集。它充满了对人生的诘问、探索与解答,解答着那些超越生命的难题。它来自一个苦难的人生,却凝聚着精神的明朗。

在书里,史铁生老师曾经笑说,生病是他的职业,业余写一点东西。他这一生,总是此病未去彼病又来,铁生二字必定是暗合了某种意思,让他一直活着。然而,读他的东西,从来感觉不到一丝病痛的阴影,反而总是让读者沐浴在开朗的思想之中。譬如,通过生病与游历的比较,通过生病的经验,他说: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加一个更字,发人深省,教人乐观。生之为人,我们必须接受世界的全部,不能单单从中拿掉苦难。但是,我们又何尝不是幸运的。当你在为无法升迁或恋爱不顺而烦恼时,世界上的某个角落却有人正在为生存挣扎。史铁生老师人生的一半都用来生病,他自己更一度认为不能直立行走是丢掉了人的特点,在大部分人看来,他是不幸的。然而,他足够强大的内心,不屈于命运的勇气,乐观的精神,让他不卑不亢地在生命路上前行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

又譬如,全书中我最喜欢的这一段话:

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幸福。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看,这本书中你可以随处找到像这样的句子。史铁生老师是幸福的,并不是因为他不痛苦。病痛折磨着他,残缺使他疲惫,痛楚是人之常情。他幸福,是因为他勇敢,超越了自身局限,他用残缺的身体去感受,去健全自己的智慧与心灵,丰满笔下的哲理与思考。他从未向神灵行贿,祈求身体的康复,他选择完善信仰,正如他写到的一样,身体的残疾不可怕,心灵的残疾才可怕。

当写到死亡的时候,史铁生老师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你要是悲哀于这世界上终有一天没有了你,你要是恐惧于无限的寂灭,你不妨想一想,这世界上曾经也没有你,你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诚然,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死亡,也为此恐惧苦恼,曾经因为自己终究的幻灭而感到悲伤与无奈,但读到这一段,我竟豁然开朗。是啊,我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生命本就是一个轮回,我不过是回到了我来时的位置罢了。我曾什么也不是,却有幸来人世走了一次,有幸拥有灿烂的人生,也有幸经历沉重的世事,不论是福祉还是苦难,我既然从无形化为有形,这已经是一种幸运。如今离去,是带着满载的收获,是另一种形式的落叶归根,这又似是应了徐志摩的那一句诗,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

而关于轮回与继承,史铁生老师又写道:生命的意义却似轮回,每个人都得从头寻找,唯在这寻找中才可能与前贤汇合。唯当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走过思悟一向的艰途,步上山巅之时,你才能说继承。

读《病隙碎笔》有感——人生忽如寄


读《病隙碎笔》有感——人生忽如寄

“有些话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第一次对史铁生有印象,大概是因为这段来自《我与地坛》的文字。也因为这段话,我读了《我与地坛》,第一次了解到了这个在高中作文里谈到身残志坚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的作家。青年时期的他,因病瘫痪。对于一般人来说,这几乎是断了所有前程,后半辈子都将郁郁寡欢地坐在轮椅上。而史铁生又岂是一般人。这些不幸对于他来说,可以算是一份财富。正是因为瘫痪在家,他才有了更多的时间让自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也才有了获得鲁迅文学散文奖的《病隙碎笔》。

前段时间,我从图书馆里借回来这本书,快要被翻烂的书皮、泛黄的书页和以前读过这本书的人在上面留下的字迹,这些也都算得上是图书馆的书的一种特殊符号。史铁生的书给我最多的感受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当我认真读完一篇文章后,会让我感觉身心都安静下来了。明明都是再简单不过的语言,却能够让人感慨万千。《病隙碎笔》显然也是这样一本书,作者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探索了人与世界的玄妙关系。当然这样的书,如果不静下心来好好阅读,也是不容易读完的。书中写出了作者自己探索出来的想法,有些看起来很繁琐,有些似乎很深奥。我在借书回来的大半个月以后,终于勉强算是断断续续地翻阅过了一遍,并不能够对书中所有的内容理解通透,但好在也算是有所收获。

我总认为看小说需要思维的连贯性,看散文需要的只是静下心来阅读。但这本书却告诉我,看散文并不是只需要静心就可以了的,读散文也需要思考。与其将这本书看作一部散文集,我认为不如将它看作一本哲学书。不动用脑子,书中的文字看过就没了,甚至不能理解到她的意义。只有思考后,才能略懂一些道理。在这本书中,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残疾与爱情,这两种消息,在史铁生的命运里特别地得到强调。对史铁生而言,《病隙碎笔》已不是单纯数量上的又一本散文随笔集,而是一部充满了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许多看似健全的人在浑浑噩噩度日的时候,史铁生一个看似残疾但内心并不残疾的人在思考着那些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明白的问题。他选择正视那些许多世人无法面对的问题,并一一给出解答。也从身边的简单小事中悟出许多大道理,时不时还能让读者产生共鸣。

世人在漫漫人生中寻觅生命的意义,他们每个人的认识不同、见解也不相同。而关于生命的意义,在书中史铁生是这样写到:“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使生命获得意义——此言如果不错,那就是说:‘我’,和生命,并不完全是一码事。没有精神活动的生理性存活,也叫生命。所以,生命二字,可以仅指肉身。而‘我’,尤其是那个对意义提出诘问的‘我’,就不只是肉身了,而正是通常所说的:精神,或灵魂。”他总将肉体与灵魂分开,他认为肉体是躯壳、是限制、是约束。他说,生命是永恒的消息赖以传扬的载体。

饶是如今在我们眼里已是一位优秀的作家的他,还曾这样说过:“我其实未必合适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近似的)路上来了。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此一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我的写作因此与文学关系疏浅,或者竟是无关也可能。我只是走得不明不白,不由得唠叨;走得孤单寂寞,四下里张望;走得怵目惊心,便向着不知所终的方向祈祷。我仅仅算一个写作者吧,与任何‘学’都不沾边儿。学,是挺讲究的东西,尤其需要公认。数学、哲学、美学,还有文学,都不是打打闹闹的事。写作不然,没那么多规矩,痴人说梦也可,捕风捉影也行,满腹狐疑终无所归都能算数。当然,文责自负。”这不仅仅是他作为大家的一种谦逊之风,也是他对于文学以及其他各种学的认真严谨的态度使然。

整本书记满了作者的思考结果,说是他在向我们大家分享他所思考的结果,但看到满篇的疑问句和自问自答,我就更愿意相信这是他希望与能懂他的人一起探讨的问题。然而,能够真正理解透这些问题的这世间又有几个呢?反正我是不能够全然明白的。虽然说在承受病痛的折磨的同时,还能够坚持写作体现出了他的坚强。但我认为也正是因为卧病在床才给了他更多的思考时间。正是借由这个机会,他才得以思考出那么多深奥的问题。磨难对于作家来说,通常都是一份独特的财富。好或不好的人身机遇,因人而异。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想借由梁实秋先生的书名来作为这篇读书报告的题目。大概是因为没有比“人生忽如寄”这五个字更合适表达出我看完《病隙碎笔》之后,对这本书及其作者的想法。人生就好像旅客寄宿,匆匆过完一夜,就走出店门,一去不复返。人的寿命,也不如金石那么的坚固。在这人生短暂的岁月里,我们大概没有办法像史铁生一样思考出那么多人生哲理、写下那么多让后人产生共鸣的文章,我们想做的虽然很多,但真正能做的却是很少。我们也总是这样想得太多,做的太少。倒不如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过好每一天的生活、活在当下,珍惜此刻身边的一切人、事、物。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