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读后感1500字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京华烟云》读后感1500字”,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京华烟云》读后感1500字

假期再次翻看了《京华烟云》,不像第一次的囫囵吞枣般仓促,这次仔细翻阅了一遍,竟然又读出了许多味道

《京华烟云》虽然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曾说过《京华烟云》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一定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确实,该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而我乃称叹叫绝也!未知他人读毕有此感觉否?故此书非小说而已!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小说给人以一场大梦的印象时,即成为伟大的小说,直可代表人生,非仅指在二十世纪初叶在北京居住的某两家的生活。包括无涯的人生,就是伟大的小说。

《京华烟云》在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几十本关系中国的书,不如一本道地中国书来得有效。关于中国的书犹如从门外伸头探入中国社会,而描写中国的书却犹如请你进去,登堂入室,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同中国人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愤怒。此书介绍中国社会,可算是非常成功,宣传力量很大。此种宣传是间接的。书中所包含的实事,是无人敢否认的

《京华烟云》中描写的最出彩的是女人。古典的,现代的;年轻的,年老的;出身高贵的,身为丫鬟的;老实本分的,工于心计;各式各样的女人,个个个性鲜活,有血有肉;同一个女人,写她从待字闺中到嫁作人妇生儿育女,从女儿到母亲再到婆婆到奶奶外婆,不同阶段的女人,她们的心理变化也很真实的写出来。例如木兰和莫愁,这两姐妹在相似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木兰偏向继承了父亲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也容易满足;莫愁则偏向母亲继承了儒家之道,学会了作为妻子母亲的生活中的智慧。同为女人,木兰更适合做老婆,因为她有想不完的妙点子,可以陪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特别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莫愁则适于做母亲:她方正稳重的性格会给孩子一个好榜样;莫愁最懂得以柔克刚之道,对于立夫这样个性激进易冲动的人,也能懂得什么时候予以忍让,什么时候坚持,什么时候暗暗责备,什么时候给予鼓励,恰当地顺应立夫情绪的起落,最终改变他,使他成熟稳重。相信这对于孩子要容易得多。因为莫愁有足够的耐心,也有足够的智慧,不会过分娇惯,也不会过分严厉;莫愁在文学上的造诣也足够给孩子的学习以指导,从她少女时代和立夫的几次辩论就可以知道,其实她思想锋利,见解独特,并不输于木兰,只是嫁人之后着意收敛,培养自己的稳重方正。

但这两姐妹,在很多方面,是非常相似的。就从莫愁和木兰对待丈夫外遇(立夫甚至可以不算,因为那只是精神层面的)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她们的沉着和智慧是多么的相似。同样的善解人意,同样的不动声色。但是在面对立夫被捕这件事上两人的态度迥乎不同,又可以非常好的表现她们的不同木兰的冲动和理想化,还有莫愁的冷静稳重和忍让宽容。这两个可爱的女子,是全书的灵魂所在,或许也是林语堂心中的完美女性形象吧。

要说到让我最为佩服的人物,当然是坚强而又有主见的木兰。面对生活的变迁,面对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到变为村妇的剧烈转变,即使最后变为普通农民,她依然能过着幽雅山居的生活,坚韧地面对所有困难,并在磨难中成长,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林语堂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他心中的理想女子。

《京华烟云》向西洋人介绍了中国社会。细读之,让你有登堂入室之觉,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与里头的人物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愤怒。或许,除了一句此书只应天上有外,再没有更恰当的语言了。

《京华烟云》读后感1500字

在图书馆翻到了这一本英文版的《京华烟云》。虽然不能完全看懂,但好在看过电视剧及中文版,大体能够理解.

林语堂先生一生多用英语来写书向国外介绍中国悠久的文化和中国人民淳朴的生活。这正是他旅居海外时用娴熟优美的英文完成的巨著,向那些鄙视中国的外国人介绍中国真正的文化。

《京华烟云》主要描写了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恩怨怨。在政权更迭、军阀混战的北平城中,在那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性格演变、思想碰撞和命运选择,展现了儒、士、商阶层由盛而衰的过程,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世界的一本伟大小说。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曾说过《京华烟云》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一定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该书还被视作现代的《红楼梦》林语堂先生曾提到:(该书)重要人物约八九十个,丫头亦室来个。大约依红楼人物拟之。木兰似湘云(而加入陈芸之雅素),莫愁似宝钗,红玉似黛桂姐似凤姐而无凤姐之贪婪,迪人似薛蟠,珊瑚似李纨,宝芬似宝琴,雪蕊似鸳鸯,紫薇似紫鹃,暗香似香菱,喜儿似傻大姐,李姨妈似赵姨妈,阿非则远胜宝玉。

确实,该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

《京华烟云》中描写的最出彩的是女人。古典的,现代的;年轻的,年老的;出身高贵的,身为丫鬟的;老实本分的,工于心计的;各式各样的女人,个个个性鲜活,有血有肉;同一个女人,写她从待字闺中到嫁作人妇生儿育女,从女儿到母亲再到婆婆到奶奶外婆,不同阶段的女人,她们的心理变化也很真实的写出来。例如木兰和莫愁,这两姐妹在相似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木兰偏向继承了父亲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也容易满足;莫愁则偏向母亲继承了儒家之道,学会了作为妻子母亲的生活中的智慧。同为女人,木兰更适合做老婆,因为她有想不完的妙点子,可以陪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特别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莫愁则适于做母亲:她方正稳重的性格会给孩子一个好榜样;莫愁最懂得以柔克刚之道,对于立夫这样个性激进易冲动的人,也能懂得什么时候予以忍让,什么时候坚持,什么时候暗暗责备,什么时候给予鼓励,恰当地顺应立夫情绪的起落,最终改变他,使他成熟稳重。相信这对于孩子要容易得多。因为莫愁有足够的耐心,也有足够的智慧,不会过分娇惯,也不会过分严厉;莫愁在文学上的造诣也足够给孩子的学习以指导,从她少女时代和立夫的几次辩论就可以知道,其实她思想锋利,见解独特,并不输于木兰,只是嫁人之后着意收敛,培养自己的稳重方正。

但这两姐妹,在很多方面,是非常相似的。就从莫愁和木兰对待丈夫外遇(立夫甚至可以不算,因为那只是精神层面的)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她们的沉着和智慧是多么的相似。同样的善解人意,同样的不动声色。但是在面对立夫被捕这件事上两人的态度迥乎不同,又可以非常好的表现她们的不同木兰的冲动和理想化,还有莫愁的冷静稳重和忍让宽容。这两个可爱的女子,是全书的灵魂所在,或许也是林语堂心中的完美女性形象吧。

当然最让人佩服的是木兰坚强而又有主见的木兰。林语堂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她落落大方,聪慧贤能;她追求时髦,谈吐诙谐,这又不失新时代女性的优点。她聪明勇敢,拥有自己对生活的主见,更令人惊叹的是她那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她的生活方式随着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在冬季则平静沉稳,春来则慵倦无力,夏天则轻松悠闲,秋来则舒爽轻快。面对生活的变迁,面对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到变为村妇的剧烈转变,即使最后变为普通农民,她依然能过着幽雅山居的生活,坚韧地面对所有困难,并在磨难中成长,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

命运早有天注定,哪由强弩硬上弓.书中虽未提及命运,但命运的造化随处可见。银屏硬碰硬的抗争,最终葬送了自己。而姚太太的强硬,也没有给她换回什么好下场,最后她的小儿子竟然还是娶了个丫鬟,何其讽刺!红玉的死,是听从了命运还是听从了自己呢?莫愁是个注定了幸福的女人,命运,可能有时候,真的,有薄厚之分每一个人,不论生于安乐还是忧患,谁都不足矣改变整个生活。然而每个时代都会赋予我们特定的职责,京华烟云的时代,就是要齐心抗日保家国。一个民族的人只要有觉醒意识,只要团结一致,什么样的强敌都可以战胜!海明威说的好: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中华民族的儿女们,永远都是好样的!!

《京华烟云》读后感1500字

《京华烟云》是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的一本有名的书。它描写了清朝灭亡后,民国时期北平几个典型的大户人家的生活,非常逼真的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卷。它是一部由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在这部小说里面有两个角色是非常突出的姚木兰和姚莫愁,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姚木兰。林语堂说:木兰,乃真女子。确实,在我看来姚木兰一面秉承着道家女儿的随缘自在聪明活泼,一面又有儒家媳妇的孝顺贤惠,漂亮而多才,十岁就识甲骨文,会唱戏,懂得享受生活,善烹饪,知人情,体贴,毋庸置疑她就是个是很好的情人、妻子与朋友,而在妇女受教育缺乏的当时,在尚有足够的蒙昧与保守的世界,姚木兰又是众多男士的理想。木兰自小被曾家所救,双方父母又有交情,加上与曾荪亚青梅竹马,又和曼娘一起居住,有曼娘为曾家谋划,她与曾荪亚的婚姻,似乎是名门大家的理所当然。而她自己所爱的孔立夫,她虽然明明知道自己在立夫的面前,变得活泼,有不可言喻的快乐。也知道孔立夫走了,她姚木兰的快乐也随之带走了,她会独自在校园里伤怀感叹,却不愿意与任何说这不可说的秘密,她由衷地羡慕妹妹姚莫愁,却照旧安然地过自己的日子,在礼教谨严的夫家克制地保留自己风雅的爱好,结婚之后,仍与丈夫在清晨去看荷花,收集荷花上的露珠来煮茶。我觉得有雅趣,近人情,是姚木兰最显著的特征。她的可爱在于她那现实中的不现实,一面顺从命运,一面又在这命运固定不变的大格局下来点小花样,浪漫地过日子,享受人生。后来,家国大变,木兰迁住杭州,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后变为村妇,过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后变为普通农民,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父亲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父亲的理想女子。她的这些精神也是我所敬佩的。

而在这部小说中也占据重要角色的莫愁,相对于姐姐木兰来讲,她又有自己的不同,可以说,木兰犹如灿烂明亮的春花,而莫愁好比匣中温润沉静的美玉。木兰的情绪变化迅速,遇见感动的事情,就会流泪,放在寻常事物上,令人觉得摔性无伪,而在关键时刻,木兰却缺乏莫愁处变不惊泰然自若的镇定。孔立夫被抓,姐姐姚木兰晕了过去,妹妹莫愁却挺着大肚子,沉着地应付警察,其雍容与大方的作派,令警察都肃然起敬,帮她丈夫说好话且来宽慰她。这份坚强与镇定,也十分可贵。莫愁又十分息事宁人,姐姐为她的丈夫晕倒,她看在眼里,却并无任何异样。这种能忍耐的享福的性格,也令人羡慕。犹如莫愁所说:身为玉质,有利也有弊。玉永远不受污染,并且硬而脆。但是最精美的玉应当发柔和之光,她,姚莫愁,就是那最温润柔和的美玉。她们受的是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美好之处。

除了人物的描写个性鲜明有特色外,此书让我觉得还有更大的优点是在于其哲学意义。一翻开来,我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我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的感受。后来在看了由这本书该编成的电视剧后,让我更加的印象深刻。它叙述当代中国男女如何成长,如何过活,如何爱,如何恨,如何争吵,如何宽恕,如何受难,如何享乐,如何养成某些生活习惯,如何形成某些思维方式,尤其是在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暗香被拐之后,性格都转变,却能在木兰的爱心之下,逐渐恢复,且找到家人,最后嫁给经亚,暗香的爱甚至使经亚年轻起来;曼娘虽以处女之身守寡,她养育的儿子阿瑄却极敬爱她,她与媳妇以及孙子死在日本人手中之后,阿瑄参军,因为母亲妻子与孩子的缘故,越战越勇,从未受伤;后来,家国大变,木兰迁住杭州,却可抛弃奢华的生活,作村妇打扮,亲自下厨劳作,而在逃往四川的路上,又能一再收留路上的小孩;孔立夫虽然赞成庄子的自然主义且爱写批评时世的文字,却在国力最弱的时候,去做了自然科学家,知道木兰是爱他的,也仅仅止于吻手一次而已;牛素云虽然做尽坏事,却也真心悔改,为国捐躯;林语堂在这部小说里面处处体现了世间的爱与温暖,更从小群体小人生中折射出大的民族精神与开阔的家国前景。

《京华烟云》写于1938年,成于1939年,那时,我们国家正处水深火热之中,新无可待,旧无可取,林语堂犹能在《京华烟云》里秉承传统的忠与孝,赞成家庭伦理,而又倡导人生的智慧,极力鼓吹仁爱与慈悲,观之令人欢欣鼓舞,我想这就是林语堂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是这本书成功的原因之一。看了《京华烟云》之后,我似乎有一种如梦幻般的感觉,沉沁在书中情节里面,久久不能回味,让我的思想境界又得到了一次质的提升。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京华烟云》读后感1200字


  这是一部中国近代的史诗。他记录了从1900—1938年的中国历史;记录了那永远不会被忘记的屈辱与伤痕;记录了那亘古不变的老北京的喜怒哀乐。
  这本小说是林语堂先生中英文著作中最有分量的一部作品,将近代中国描绘出一幅生动的风貌。193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赛珍珠女士就是以这本书热烈推荐林语堂做候选人的。
  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了我,促使我不由得想去了解在那层层烟云中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样的故事。吸引我去了解我生长的这块土地的历史。在我的认识中这本书主要以主人公姚木兰的人生为主线,反映了当时那段从安逸但却到处蔓延着腐败转向最终膨胀爆炸但却充满团结与希望的中国社会。姚木兰,一个出生在北京富豪家中的千金,她没有富家小姐的傲慢与娇贵,更没有传统的陈腐观念。她完全是朝阳下的一朵玉兰花,高雅却不失单纯;聪颖却不失贤淑。一个刚柔相济的女子!故事从木兰儿时一直写到她人生之秋。写她的童年趣事;写她的深深埋葬在心底的爱情;写她美满的婚姻;写她的丧女之痛;写她在逃难途中的善行以及她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思考。故事是以两个家族的人物命运来展现了旧中国的文化、政治与生活。各种性格各种阶层的人物给北京城增添了万种风情。有画家齐白石、哲学家林秦南、思想激进的青年学生、不畏牺牲的爱国青年、奢靡荒淫的政客、海外归来的学者、以及一些富商、和尚道士、日本军官和妓女。读这本书令人有身在其中之感。
  我喜欢本书最闪光的一点就是其中的顺乎自然的道家思想。那之中似乎充满了智慧。


把生死、富贵、人生苦乐看的那般透彻。这不禁让我对庄子肃然起敬。庄子的哲学在书中影响了姚思安、姚木兰和孔立夫。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波涛汹涌,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幽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人梦也。演绎了一场如梦般无涯的人生。
  书中第三部分是“秋季歌声”引用庄子的话是“臭腐化为神气,神气化为臭腐。”生死循环之道为宗旨:秋天树叶衰落之时,春已开始,起伏循环,天道也。故描写战争用这个道理便为旧中国的衰老意味着新中国的萌芽。故书中有“晚秋落叶声中,可听出新春的调子,及将来夏季的强壮的曲拍”等语。
  还有一段论人生的永生与宝石的永生的。宝石的永生是单纯的,它无情无感。而人的永生是种族的,他们是热血的动物。这其中的道理也许我永远都不会全弄明白,但我依然不得不承认其中的神秘与伟大深邃。
  作品的最后一部分“秋季歌声”描绘了战争中的中国,那悲惨的场景犹如就在眼前,不禁让人有种“触目伤怀”的冲动。中华民族是从屈辱中获得重生的,书中提到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坚韧的中华儿女宁愿选择流离失所的日子也不愿当亡国奴,战斗就一定会有牺牲,但年轻的炎黄子孙仍然为了保卫国家民族这个神圣的使命去付出,去奉献,这样洪峰般壮烈的场面,使我这个另一个时代的中国人感到自豪。我的心在震动。同样是在这样一片美丽的苍穹下时空隧道的那一头的同胞竟遭受着不一样的苦难。


日本对中国犯下的罪行将永远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我们要立下亘古不变的誓言:强大我们的民族,让光荣与繁荣环绕着它,不要再让它神圣的名字受到外人的亵渎!因为我们身上留着同种的血液。
  《京华烟云》是前辈留给我们年轻人的财富。是要我们记住历史。这是一本需要你细心揣摩的著作,其中蕴涵的哲理会使你终生受益。如果你是个有情趣的人,不妨在夜阑人静时独自欣赏,在黑夜里一片寂静,这会有利于你的思考。

  这是一部中国近代的史诗。他记录了从1900—1938年的中国历史;记录了那永远不会被忘记的屈辱与伤痕;记录了那亘古不变的老北京的喜怒哀乐。
  这本小说是林语堂先生中英文著作中最有分量的一部作品,将近代中国描绘出一幅生动的风貌。193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赛珍珠女士就是以这本书热烈推荐林语堂做候选人的。
  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了我,促使我不由得想去了解在那层层烟云中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样的故事。吸引我去了解我生长的这块土地的历史。在我的认识中这本书主要以主人公姚木兰的人生为主线,反映了当时那段从安逸但却到处蔓延着腐败转向最终膨胀爆炸但却充满团结与希望的中国社会。姚木兰,一个出生在北京富豪家中的千金,她没有富家小姐的傲慢与娇贵,更没有传统的陈腐观念。她完全是朝阳下的一朵玉兰花,高雅却不失单纯;聪颖却不失贤淑。一个刚柔相济的女子!故事从木兰儿时一直写到她人生之秋。写她的童年趣事;写她的深深埋葬在心底的爱情;写她美满的婚姻;写她的丧女之痛;写她在逃难途中的善行以及她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思考。故事是以两个家族的人物命运来展现了旧中国的文化、政治与生活。各种性格各种阶层的人物给北京城增添了万种风情。有画家齐白石、哲学家林秦南、思想激进的青年学生、不畏牺牲的爱国青年、奢靡荒淫的政客、海外归来的学者、以及一些富商、和尚道士、日本军官和妓女。读这本书令人有身在其中之感。
  我喜欢本书最闪光的一点就是其中的顺乎自然的道家思想。那之中似乎充满了智慧。

京华烟云读后感


1939年, 林语堂先生在法国巴黎时模仿《红楼梦》的结构用英文写了长篇章回体小说《京华烟云》,这部小说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作品。这本小说透露着太多的惊叹和思考,当我我再次翻看《京华烟云》,不像第一次的囫囵吞枣般仓促,而是仔细翻阅了一遍,又读出了些许味道

姚木兰14岁那年,全家逃难去杭州。姚木兰担心那些古玩被别人挖走,问父亲留下的宝物如何处置,父亲说:听着,孩子,要知道,物各有主。在过去三千年里,那些周朝的铜器有过几百个主人了呢。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永远占有一件物品。拿现在说,我是主人。一百年之后,又轮到谁是主人呢?如果我们掘起来,那玉器还是玉器,铜器还是铜器。我从姚思安这一番看似简单实则意味深长的话中得到一个教训,福气不是自外而来的,而是自内而生的。在人的一生中,得与失、祸与福,很多时候都是命中注定的。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怎么都强求不来的。这个世界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永久保存、永久的拥有。既来之则安之。

去年夏天去山东泰安游览了泰山,脑子里众多画面跳了出来。姚木兰与孔立夫也登过泰山,他俩单独站在泰山顶上的秦始皇的无字碑前时,她感慨了一代王朝虽然能建功立业,有无限的荣耀功勋,但终究有一天被更替,被淘汰,灰飞烟灭。有幸,我也找到了那块无字碑,的确无字碑说出了无限的话。当天我们冒雨登泰山,在我登上泰山之巅的一瞬间,我的心在不停地翻滚着。时间是在一分分一秒秒的流逝着,触不着也摸不到,人世间的万物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更替消亡着,就好比难得一遇的流星,唰的一下从天空中飞过,一瞬间什么也没有了,所有的一切一定都会变成荒岗上长满青苔的无字的石碑,那是最终的归宿。这一刻只是无穷的时间中的一刹那,过去、现在、将来融汇而为一体的完整幻象,既有我、又无我。这个幻象,无语言文字可以表明。(星辰ww)物我的泯灭,有情无情的辩证统一,瞬间与永恒的二而二,一而一,秦始皇的无字碑让我深有感触。石头淡泊,却能永恒,因而人只有从物欲中彻底解放出来,精神才能想快乐的鸟儿在蓝天里任意高飞。所以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你不要首先想着自己要有多大的成就。你要想的是如何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一点一滴的累积,我们都不能懈怠。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让自己的工作生涯没有遗憾就足矣。

小说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闪光点,让我深深感动,那就是姚木兰的宽容。在姚木兰与曹丽华相见中,谁也想不到,她会对她丈夫的情人那么宽容。宽容是中华民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美德,那都是一门艺术,一门做人的艺术。心理学中说: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我们在接受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但宽容也并不是说一味地迁就,我们也要因事而论,选择合理的方法去处理每一件事。

这部小说讲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精神,通过阅读一个个文字,我认识了那个时代,了解了那种文化,回忆了那段历史,也接受了那种精神!相信有一天我的工作、生活也会褪尽铅华,拥有更多朴素与坚韧的内涵。

《京华烟云》读后感


逃难中不幸与父母走散,恰巧被相识的曾家搭救,知书达理,眉清目秀,曾家一家人都很喜欢她,老祖母一看见她就说:给我们曾家做个儿媳妇就好了!

三公子是喜欢她的,可是她似乎在感情方面并没开窍,面对在曾家最好的玩伴大公子的未婚妻的时候,她说:我只愿一直跟你生活在一块儿,曾家的儿子谁我也不愿意嫁总而言之,我不喜欢男孩子,最好我自己是男孩子。

不喜欢男孩子,谁都不愿意嫁,确实是她当时的真心话。可是能够如此坦率地说这句话,只是因为没有遇到而已。

来,就只是一个字、一瞬间的事情了。

她遇到了他。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愫呢?竟让她不由自主的脸红了,心怦怦跳了呢?

他经老师推荐与她父亲相见的时候,她就想起三个月前就已经见过他了,只是为什么她一反常态没有主动大大咧咧地说出来,只是等到妹妹说:他就是那天打中铜钱的人,你记得吗的时候,仅仅淡淡地回了一句:我想也是呢?

他在她心里那股模糊的影子,三个月前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就已有了。

她再也说不出我不喜欢男孩子的话了。

感情上的触动与动心,有时只是一瞬间的事情而已,这样的一瞬间,谁都无力抗拒。感情的到来如此,婚姻的安排亦是如此。

曾家来提亲了。

她是喜欢他的,她的父亲尊重她自己的意见,那么她自己是否想过拒绝呢?谁知道呢?

她嫁给了三公子。

她的父亲很赏识他,她的妹妹也很喜欢他,于是妹妹嫁给他了。

妹妹嫁给他的时候,她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婚前她对妹妹意味深长的你以后会比我幸福的这句话妹妹多年以后才开始懂得。

他是她的妹夫,她是他的大姨子。

她爽快,具有新潮思想,但并不任性随意,她知道自己的身份,她知道自己应该恪守的伦理准则,所以她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可是毕竟是他让她懂得什么叫做喜欢,是他让她会刻意地去思念一些事情,去关心一些事情,所以她还是会偶尔地想起,想起他们一起登泰山的那个傍晚,他和她一起看到的西方的云彩,想起他们面对着泰山上秦始皇的无字碑,他沉默许久后意味深长的那句这个没字的碑文,已经说出了无限的话和她自己谜一般的回答石头无情,想起第二天早上一起看日出时,他站在她身旁,那轻而均匀的呼吸声,想起他还记得他和她之间还有一个要一起去游一次圆明园遗址的约定。

和他在一起的时候她就是幸福的,他们一起看泰山的日落日出,他缄默无言地站在秦始皇无字碑前的背影,她欲言又止的略带禅意的答语,这些记忆中的得之不易的刹那和天造地设的机会,她都好好的珍惜着。

可能,这就是一种喜欢的感觉吧!

这种喜欢的感觉,会有多深?如果不是因为他锒铛入狱,也许她自己永远也不知道。

为了救他出狱,她凑齐十二粒珍珠,她为了救他,不顾自己名誉和性命的双重危险,背着所有人,偷偷地要去将军府。

去将军府前,在监狱里,她无论如何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我知道我不应当到这儿来,可是万一你若死我

她告诉他:你要知道,我为了救你的性命,付出再多再多,我都愿意。我并没有做什么错事,难道我做错了吗?你出去之后,带着家眷,也离开北京吧,以后再埋头研究学问。比知道你的安全对我妹妹是多么重要还有对我

她微微遮住的眼睛在牢狱暗淡的灯光下闪动着,她脸上的表情温柔而又勇敢,而她,却不会告诉他下一步她要去做什么。

他何尝不懂她的心意,可是

虽然最终在她的机智下一切化险为夷,可是当她走进去的时候,她就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了。

而当后来他知道了她去做什么的时候,他无语吟噎,什么也没有问,唯有斟沏一杯酒,对视着她的双眼,缓缓饮尽。

他和她之间,终究只是一场相识啊!这份心照不宣的相识,从最初的陌生人走向最终的亲人,走进彼此的心扉,刻在彼此的心中。

亦庆幸这样的一场相识啊!其情融融,其景绵绵,不曾跨越任何伦理上的界限,却又始终把你牵挂在心中,把这份最纯洁的感情呵,纪念在最美好的时光。

她是姚木兰,他是孔立夫。

三石三路三世缘,怎惜半生不弃,相思相望亦相亲,天为尔明。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