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感恩之心》有感1200字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一个人在读过每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体会,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读《感恩之心》有感1200字”,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古人常说:做为一个人如果连最起码的感恩都不会,那他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连最起码的孝敬父母都不知道那样的人,何谈感恩?弃父母于不顾这样的人连畜生都不如。有一则报道:是有这么一家人,意外收到30万元的馈赠,正当家人疑惑的时候,汇款者出现了。原来他在十多年前曾是一个流浪儿。

是一位好心的老婆婆可怜他,给了他十块钱,并劝告他男儿要有志气。男孩很感动;留下了老婆婆的地址。后来男孩洗心革面,终于发家致富。他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全凭老太太一句话啊!然而老太太早已不在人世。

善良的家人尽管家境不好,依然不肯收下这笔钱。老太太儿子说:如果我收下这笔钱,就违背了母亲的意原了啊!经过协商双方用这笔钱为村里修了一座敬老院。这是何等的报恩方式啊!就是因为老太太的一句话就成了男孩的动力,其实有的时候,报恩很简单,也许一声谢谢;一个微笑;一个善良的举动等,这些都是报恩。虽然这些只是一些举手之劳,但只要心有感激,做起事来并不难。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得到别人的帮助,接受他人的恩惠。可是我们都有用心记住这些,并因此有多一份感恩的心吗?有些人别人因为一些小事帮了他,而他却觉得不足挂齿,也就看作理所当然;别人给你让座连声谢谢也懒得说出口,听上去微不足道;不值得这么斤斤计较。细一琢磨,还真让人不寒而栗,久而久之也就变得麻木,感恩的心也就萎缩了。像这样的例子也不是没有过。

我们庄上的那户人家里养了三个儿子,从小一把尿一把屎地的捧大。而现在一个个翅膀都硬了。尤其他家大儿子,母亲想到儿子上班辛苦于是就弄了一桌子儿子最喜欢吃的菜。儿子不但没有体谅母亲的辛苦,反而大发雷庭地指着母亲的鼻子说:天天就弄这个给我吃,这是人吃的吗?母亲不明白儿子怎么会这个样子。

母亲知道他累所以不想和他吵。而儿子却还得寸进咫,蹬鼻子上脸,又摔碗,又摔筷子的。母亲坐不住了训了他几下。他反而把母亲推出去,让她睡猪圈。

母亲就这样子在外面坐了一夜。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虽然母亲喜欢唠叨。但他也不至于这样子对待她呀!毕竟也是自己的亲妈呀!入算父母们再不对我们做儿女的也不能这样子对待他人。

他们每天不怕苦不怕累的,他们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们能够吃好穿好的吗?有时候父母们的做法不但不怕接受反而憎恶他们说他们多管闲事;对于这类的人道你们真没想过。他们伤心的时候又有谁能去谅解他们呢?一年到头他们又逛过几次的街呢?他们不喜欢这些吗?他们也喜欢,他们为了让孩子能过的好一点,他们只能拼命地挣钱。如果我们都能感恩之心,面对生活那么即使在最困难的环境里,我们也能看到生命的绿州从而怀着更多的希望面对未来面对着生活。如果人人都失去了感恩的心,那该是一个怎样令人生畏的世界啊!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感恩之心有感


感恩之心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是思想的进步,是生活中的智慧。学会感恩,珍惜感恩的非凡之外,就感悟生命的真谛。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必然有美好的品格,对生活充满期望对生命有着独特的认识,引导人们跨越生命的隔阂,感悟生命伟大的内涵。

感恩之际心人皆有之,有的人,将期发扬广大,有的人却将他抛弃,不过你有没有想过你抛弃的是感恩吗?那是品行是道德。我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农夫走在冬天冰天雪地的主路上,冷风刺骨,可是他看见一条蛇,这条蛇已经快要冻死了,这位善心纯朴有好心的农民,将这条冻僵的蛇放几怀中,想用体温去拯救他,可是这个农民他万万没有想到这条蛇,是那么的歹毒,他不但没有感恩于这位农夫,还咬死了这位农夫,最一这个没有感恩这心的家伙死掉了。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如果心术不正的人,没有感恩之心的人,终将得到应有的报应。所以我们应去感恩,而不但去报复别人,我们应该去传播感恩之心。

就像他罗宾。罗宾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家庭,因为他们太穷了,在感恩节那天想都不敢想回有大餐。但是有一个男人出去在他们家手里还提着一个大篮子,里头装满了各式各样过节用的东西。那人说:这份东西是别人让我送来的可是就是这个男人的这些举动,让罗宾的感恩之心油然而生。

18岁那年,男孩终于可以养话自己了。虽然他的收入很少,可在这年的感恩节,他只是花钱买了不少的食物,装作一个送货员,把这些食物送给了一个很穷的家庭。而且还在留下字条上写这样的字:我是你们的一位朋友,愿你们能过个快乐的节日,也希望你们知道有人在默默的爱着你们。今后如果你们有能力,请同样把这样的礼物送给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这个年轻人怀着一个美好的心愿那就是感恩这心传播下来,为了这个心愿,他奋斗着、生活着,终于影响了许多美国人的心灵的大师。他的名字叫罗宾。这两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两个不同的道理。两个结局引证了两个不同的结果。

也告诉我们感恩之心是多么的重要。每个人在生活中,多多少少都是得到过别人的帮助,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偏那条蛇那样不去感恩别人,反而去加害于别人,这是不对。感恩之心是我们面对生活的动力,我们需要怀有一颗感恩的人,当别人帮助你时,你要学会感恩别人。感恩这心这是一颗美丽的种子,假如我们不光懂得收藏,还要懂得播种下那么我们就承他人带来爱和希望。

如果你知道如何去使用这一颗美丽的种子,那么你的人生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更多的人将会对你另眼相看。你将会感到人生的价值,不仅仅只为了感恩,更重要的是会感恩于他人。

读活着有感1200字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上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显示给与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福贵,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为年轻时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毁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终于在贫困中觉悟,也许那并不算迟。可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着他的脚步,残暴地夺走每一个与他有缘的人的生命,毫不同情。他的父母在家境败落后相继死去,伤痛还未平复,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妻也离他而去。最后,连他唯一的孙也没有逃过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地活着。

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至亲至的人。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

记得有那样一句话: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正如一条颠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终会在浪尖与谷地起伏一样,前行在写作之路上的作家们的创作状态无疑不可能稳定如一。余华也不例外。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1995年前后,也就是在那篇《活着》的创作前期,余华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很微妙的时期。

首先,我们跨越对经过和原因的猜测和臆断,把目光直接投向1997年,我们会发现余华在那一年做出的一个对中国先锋文坛不啻为一个噩耗的决定:放弃先锋试验。然后我们再回眸身后。这时候就会发现,那实际上在1995年就已经是注定的事情了。这一年,另外两个著名的年轻作家苏童,莫言也作出了类似的决定。余华的告别先锋小说的宣言是:我现在是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而这时恰恰是他继《活着》之后,另外一个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杀青不久。那么就让我们稍微关注一下这后一部被作者声称为关注现实的作品。实际上,它与余华早期作品之间相当明显的变化。或者说,我们会惊异地发现这篇文章与余华早期的《在细雨中呼喊》完全是两种样子。

那么我们再把目光转回到1995年,就会发现余华的唯一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就是那篇轰动一时的《活着》。这样说来,《活着》应该是余华创作的一个过渡。

从这个角度说,《活着》是作者在自己进行先锋性文本创新枯竭的时候,寻求出来的一条出路。不过作者自己恐怕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从作品本身看,尤其是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来的很大的随意性可以看出,《活着》不是一部在构思完全成熟后才开始创作的作品。余华有可能象孩子信手涂鸦一般写下一个开头。

读《青鸟》有感1200字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风雨的民族吧。你知道中国65年以来的寻梦史吗?那就先请您看看下面这对兄妹是怎样寻找幸福之路的吧!

这个故事发生在远古时候,砍柴人夫妇的儿女蒂蒂尔和米蒂尔,在圣诞节前夕做了一个梦:他们家来了一位名叫贝丽吕娜的仙女,仙女委托蒂蒂尔和米蒂尔去寻找一只青鸟给她的小女儿。因为她病得很厉害,只有这种高贵的神鸟才能让她的女儿痊愈,使她幸福。于是他们在猫、狗、糖果等小精灵的陪伴下去寻找青鸟。历尽千辛万苦,但青鸟总是失而复得,得而复失。最终还是未找到青鸟。蒂蒂尔和米蒂尔只好失望而归。早晨醒来,他们发现自己家的白鸽子变成了青色,变成了一只青鸟。到最后,那个小女孩的病也痊愈了,自然也就获得了幸福。

刚刚我们看了蒂蒂尔和米蒂尔的追梦史,现在我们转眼看看我们中华民族的追梦历史吧!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有上下几千年的辉煌历史!

清朝统治中国近百年,当我们中国还处于专制君主制社会时。一场辛亥革命推翻了故步自封的封建王朝。这次辛亥大革命的运动让民众建起了民主共和观念。

也许我没见过封建社会的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饱受折磨;也许我没感受过封建社会人们的吃不饱,穿不暖的悲惨生活;也许我没经历过腥风血雨的动荡历史。可是我耳闻过!上海是多么的繁华,可你信不信最繁华的路段是曾经的无人街。那里曾被血洗刷过!南京是历史上的六朝古都,可你信不信,南京最大的一个展厅竟是已掩埋数万人的坟岗。那里曾被野兽践踏过!青海是少有的人间天堂,可你信不信那里是学生革命运动发起地!

我们中国先是遭遇了千年未有之变局,可我们又打败了千年未有之强敌,把命运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玉树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对!它就是2010年4月14日发生大地震的城市,相隔几年后,我曾到那个发生过人间惨剧的城市,我没想到这里的灾后重建这么完善!这里建起了高楼大厦、民居房、学校这让我不由的惊叹!以前这里哀嚎遍野,那破烂的一片废墟已变成了一条条柏油马路,路旁栽上了一排排油树。、

我们中国现在的科技发展突飞猛进!

古有哥德巴赫独占全球,现有我们中国华罗庚、陈景润享誉世界;前有神农氏尝百草,现有袁隆平种水稻;前有曹雪芹妙笔独步天下,现有莫言在世界文坛争得头魁;前有雷锋好事做了一火车,现有郭明义帮人无数!

从远古遥望月球幻想着嫦娥奔月到发明航天飞嫦娥、月兔;从期望潜入深海到发明潜水艇,蛟龙号;如今,人们奢望已久的电脑,小汽车已进入寻常百姓之家了。

幸福就在不远处,幸福触手可及,只盼追寻!一个国家的幸福,一个民族的复兴那可要每个人都得出份力哟!

读《史记》有感1200字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翻阅沉甸甸的历史,蓦然看见,那一抹鲜艳,带着成熟稳重,披荆斩棘,正向我走来。

那是历经磨难才重生的凤凰;那是千锤百炼的坚强;那是灵魂冲击才有的不朽篇章;那是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的史书,一部永垂不朽的史记。

初读《史记》,读出一个顶天立地坚强的男子汉,或许一开始他就不该站出来,顶撞君王,是大罪。他是被深深地激怒了,但他没有停止在愤怒上,而是还在此基础上对他所要加以叙述和研究的到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为止的一部中国通史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和思考,并得出了自己的一些结论,这是司马迁之所以不仅成功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成为一位伟大的历史家的原因所在。鲁迅有一句名言: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司马迁不正是在痛定之后,以史记这部大作长歌当哭吗?很难想像,如果司马迁在巨大的悲痛之后不继之以理智的思考,而会成文学家兼历史家。晚清的刘鄂在《老残游记.自叙》中指出:《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史公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泣,八大山人以画哭泣,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于是,在报任安书中,我看到一个无奈而又理智的司马迁,一个身心俱残而又顶天立地的司马迁。司马迁一腔抑郁,发之《史记》,将悲痛而屈辱的灵魂投入到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于是,绝代文章横空而出。我似乎看到了太史令坚强的身躯,化作天边耀眼的彩虹,霎得,红遍了整个天空。

再次捧起那泛黄的《史记》,读出一个报国无门贤能者的忧伤。司马迁是忧伤的,他的心痛汉武帝不听谏的小肚鸡肠,所以,他是懂得屈原的,要不然,他不会将屈子愁闷的心情写得如此淋漓尽致,他又怎么会有抒一肚子的愤懑牢骚之气,满纸俱是怨辞。当屈原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一个忧伤的灵魂与另一个无助的灵魂悄无声息的碰撞,不禁发问,那仅仅是一部述史的史书吗?

无法控制不安的思绪,带着灵魂的触动与颤抖,再次品味他的《史记》,这一次,我读出了一个中华民族的魂魄,千百年来不变的精神。无论是太史令,还是屈平,还是项王与信陵,我都看到他们人性的善良,一诺千金的男儿形象。是司马迁完美的追求,还是他本来已经完美的文字,千年的民族之魂,在他笔下,闪闪发亮,是《史记》,让我看到一种人性的韵味,人性的光辉,那么美好,那么灿烂!我不禁怦然震动

《史记》之韵味,非桂花树凋零的悲哀,也非纳兰性词的凄凉,它的韵味,是甜香赛芝兰之悠长,踏雪寻梅的不变的情怀。

读《史记》之韵,读出司马迁的韵味,那是任何一个时代都光芒绽放的灵魂,带着一丝不羁,带着万般男儿忍辱负重的尊严,书写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春秋,反复咀嚼,齿留余香。

对《史记》的感动,不仅仅在于它灵动的文字与丰富的情节故事,更重要的是他所蕴含的人格魅力与精神的升华。正是因为这种力量对《史记》的认识,也进入了一个精神的境界。

司马迁作《史记》,是用灵魂与命运作斗争,用自己的精神作出一部千古流传的史记。

读《复活》有感1200字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的最后一片长篇小说,也是他一生艺术创作和思想探索的结晶。本书是19世纪末,俄罗斯社会风景画,在这个世界里没有天堂的幸福和纯洁,触目惊心的是在沙俄官僚制度下的凄苦人生,比如马斯洛娃曾有花一样的年华,但是在被聂赫柳多夫诱奸之后,那花一样的年华霎时间无影无踪了,此后她便终日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在这个世界里没有欢乐和祥福的生活,在俄罗斯的广阔富饶的土地上,农奴主的剥削,农奴何止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日子,他们的生活甚至是到了惨绝人寰的可怕境地了,然而与之天壤之别的是莫斯科彼得堡上层贵族的荒淫无耻,奢侈骄横的的生活,托尔斯泰敢于面对社会的罪恶,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对当时全套国家机器进行猛烈的抨击,指出贵族们挥金如土的日子全部建立在对农奴的残酷剥削上面。

复活?是哪种性质的复活,是生命,即肉体的复活!还是?是精神,灵魂的复活!小说讲的是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和农奴私生女卡秋莎玛丝洛娃这两位曾经心灵纯洁的青年,由于家庭背景,社会现实,个人的遭遇,精神,思想的溃烂,在这两种对立思想的激烈斗争下,精神复活了的这样一个过程。

女主人公的遭遇是当时社会的代表,被人抛弃,失去亲子之后被主人撵走。走出那个家后,正如书中所说:她遇到的一切人,凡是女人都把她当作摇钱树;凡是男人,从上了年纪的警察局长到监狱男看守,个个都把她看作玩乐的对象。对于任何人来说,除了寻欢作乐,除了肉体上的淫欲,世上其它一切都是无关紧要的。她在这样的社会压迫下,自暴自弃,吸烟喝酒,从中可看出,当时社会作风的糜烂,似乎当时的女人充当的角色就是玩物,阶级分层是那么的明显,低层的女人是如此的不堪一击,脆弱!

看了这本小说,结合其背景,让我觉得当时俄国的沙皇专制与我国的封建制度有几分相似之处。生活在这样制度下的人变得冷酷无情,阶级性强,面对他人悲惨的遭遇无动于衷,或是应该的。

复活书里所提到的牢狱里的许多人,都是被那些权势的人随便安个罪名,就要忍受身心的折磨,浪费光阴甚至是生命。在官场上,人人趋炎附势,戴上极其虚伪的面具;而低层的穷苦人民只能更加贫苦,社会如此的不公平,又有多少人能站起来反抗?没有,大多数人只是默默地承受着他们认为他们应有的宿命,甚至失去性命也只能默认。其中,小说里提到的一个人克雷里卓夫南方一个富有地主的儿子,让我钦佩。他成绩优异,本是一位科学家,偶然的他接触了革命宣传,目睹革命者受残酷刑法,他因此参加了民意党,四处奔波,被捕做牢后还患上了肺痨病。

在生命即将结束,他不后悔,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为的是尽自己的一份力,毁灭那个充满罪恶的社会制度,他生活在这样的家庭背景,受家庭思想的熏陶,还有如此正义,明智,勇敢的行为!试问:在当时又有几人能做到?我想托尔斯泰创作复活也许就是希望我们读过之后,更加真实地去了解社会,同时,对生活有所感悟,能够更加理智地生活。

读《目送》有感1200字


她,点一把野火照两岸三地,唤安德烈跨时空问答,如今,携一本《目送》再掀阅读热潮。

她是龙应台。

我,衰亡

衰老,自我们从娘胎生出便开始,等它到了一个限期,人便迎来了死亡。衰老,死亡,在这本《目送》中出现的频率颇高:《跌倒寄K》、《最后的下午茶》,这的确是件痛苦的事,程度轻些,遇上发天腰酸背痛,膝盖中有一阵凉意,程度重些,被一堆精密仪表包围,被注射进各种伴有副作用的化学制剂,直至呼吸衰竭

无论你今天是否孩童,无论你今天活力是否充沛,你,我们,都在老去。这样看来,《目送》告诉我们的是我们都得死啊,不能看不能看。非也,面对既定的归宿,难道就让我们郁郁寡欢下去吗?作者没有直接给我们答案。

有K(《跌倒寄K》),选择早早结束自己的生命,作者没有怪罪他的匆促,而是问:在他生前,有没有人告诉他那没什么大不了?有没有人给他一个拥抱?有没有人给他一句鼓励?

有母亲,携子女行《五百里》为《回家》。在意识渐趋混沌的老人心中,那个存放子女在旁,赶制圣诞配饰,精打细算生活记忆的家就在那里,尽管家的一砖一瓦已不在,在空间上不可抵达。

快乐

幸而乐也是本书的一大主题。

我喜欢这大段的排比,也许没有说明什么具体的道理:

幸福就是,寒流来袭的深夜里,医院门口急诊室三个字的灯,仍旧醒目地亮着。

幸福就是,平常没空见面的人,一接到你午夜仓皇的电话,什么都不问,人已经出现在你的门口,带来一个手电筒。

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幸福》

这里想提两大关键词:活在当下与乐在其中。一是活在当下,因为脱不开时间空间的引力,我们都按部就班生活。也许你说到外太空好了,可宇航员也有飞行时间限制!二是乐在其中,与之相对的是苦在其中。

看过名为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文艺演出︰花鼓戏、《魔笛》选段、小提琴独奏想提提本校校友的小提琴独奏。

蝴蝶袖、大饼脸和奇怪的刘海,表演者给人的印象着实不佳。当她持续走向舞台中央,调整好姿势,立定不动示意钢琴伴奏者时,还是觉得她有一点做作。5分钟的表演不长,琴声时而低咽嘶哑,时而高昂激越,时见琴弓行于弦上,时见手指琴上舞。

台下保持安静,还是有人入梦;台上全情投入,要你抛却成见。

有人活在当下又乐在其中,有人正相反。

而龙女士还是那样,游自己的山,记自己的体悟,乐在其中。

你在走,身后一堆目光,伴着你脚步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