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1300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小编特别编辑了“《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1300字”,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打开这本书《相约星期二》,相信我它会让你沉醉。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位生命即将逝去的老人,在这人生美丽的余晖中与当年的学生米奇相约每个周二,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授于他人生的课程。那朴实无华的语言,处处闪烁着思想的智慧;那有些吃力的声音,处处传达着无私的爱意;那时而调侃的话语,处处体现着心灵的坦然。他的勇气,他的幽默,他的耐心和他的坦然,无不让我看到这么一个用心去生活用心去爱的老莫里,给我的心灵留下一片感动与宁静。

在米奇问道他:如果你有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怎么做?,莫里是这样回答的: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是的,就这样。就是这样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天,每个健全的人每天都可以轻易地做到,但大多数的人却不愿意这样做。其实生活很简单,爱也很简单,只要你用心,那么每一天都值得记忆。为家人和朋友做一份午餐,不难。他们不会介意你的厨艺,他们介意的是你有爱他们珍惜他们的心。空闲的时候,累的时候,压力大的时候,看看天空,欣赏一下美丽的大自然,到林中去散散步,不难。大自然有一颗包容的心,用心去体会,你就会发现,那些心中不安的褶皱早已被一阵轻旋的风温柔地抚平。快乐或苦闷的时候,尽情的挥动舞姿,不难。不用在意跳的是否优雅,不用在意是否有人嘲笑,尽管把自己的快乐或不快全随着汗水发泄出来,跳的筋疲力尽,再美美的睡个觉。难道这还不是美好的一天吗?

因为病情恶化,莫里失去了自理能力。翻个身,不时的调整他坐着的姿势,喂他吃一些打碎了的食物,甚至是为他擦屁股,都需要家人为他做。他的手抬不过胸部,他的头不能动弹,他全身的肌肉正一点一点地萎缩。在最后的那段时间,他几乎是逼视着自己的肌体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今天到哪儿,明天到哪儿,这是一个等待死亡的过程,比直接死亡更为可怕。但你猜他怎么着?他把这视作为一种享受,他享受着像回到了婴儿时期,重新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有人给他洗澡,有人抱他,有人替他擦洗。是的,他就是这样的与众不同,这样的乐观又这样的带给我心灵一次又一次的震撼。

最后,他选择了在他昏迷后第一次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候停止了呼吸。他走了。走的那样地令人心痛,令人无法说出再见。我相信他是有意这么做的,他不想有凄惨的时刻,不想让人看见他断气的情形从而抹不去这可怕的记忆。他想安宁的离去,就像他安宁地活着。我仍然记得他说的那句话,只要我们彼此相爱,并把它珍藏在心里,我们即使死了也不会真正的消亡,你创造的爱依然存在着。所有的记忆依然存在着。你仍然活着,活在每一个你触摸过爱抚过的人的心中。而这门课,还在继续

在这即将入秋的时节,我读完了这本书,也读懂了一个着实让我敬佩的人。当枫叶开始变得火红,随风盘旋的时候,我会记得,有这么一个人,像火红的枫叶一样,燃尽了自己不朽的生命,也点燃了我虔诚的心。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关于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这里讲的是一个非常真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一年以后不幸去世了。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在老教授恶病缠身的十四周里,每周二都上门陪伴着老师,聆听他最后的教导,并在他死后将老师的教导汇集成了一本令世界瞩目的文集,冠名《相约星期二》。

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著名作家、广播电视主持人,还著写了一本在全球热销已达五百万册的小说《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对于他来说,与恩师相约星期二的经历则是另一个重新审视自己、重读人生必修课的机会。这门人生课不仅震撼着作者,也凭借着作者的妙笔,感动整个世界。本书在全美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三十一种文字,成为近年来图书出版业的奇迹。

读这本书之前,在自己的心里也斗争了很久。毕竟因为书的封套上那么郑重其事地写道作家余秋雨推荐,于是,很怕这本书会像余先生的书一样,让人深感是那样的正经,那样的正襟危坐。还好,对于我自己的感受而言,有关生命、死亡的书,只要有真正的感悟,那就总会有吸引人的地方,总会让我明白到人生的意义,总会让我深感其所表达的内涵之处。

一位身患绝症缠绵病榻的老教授,面对死亡,他会想到些什么?这也正是真本书吸引人以及耐人寻味的地方。而在书中,他并不是那种与死神抗争的斗士,他只是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一生,他只是淡淡地告诉我们,竞争并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第一只有一个,那么就做第二又怎样?他觉得如若悲伤袭来,无须退避三舍,而恰恰应该尽情体会个中滋味,细细品尝后再弃之一旁,方能真正超脱也许这些并不太新鲜,甚至不太与时俱进,可是读完整本书后,你才会理解,其实他重新审视的是人们公认的从不多加思考的标准,而我们仍然在这样的标准下,浑浑噩噩地斗志昂扬地生活着。作者米奇一直与教授相伴,聆听他的内心,也思索着自己的生活,所以,书中还有他的琐忆和随想。

读这样的书,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想起角落里那落满灰尘的画笔,想起很长时间没打电话联络的朋友,想在秋日的阳光下从容地坐一会儿眯一眯眼睛,想离开现在固定、紧张、忙碌如陀螺的生活不过,合上书,就像关闭了一扇窗,日子还是一样滴滴答答地走下去。老人说当你学会了怎样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活。

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看看究竟自己想要的,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是非一定要做到某种所谓的程度才是我们人生所谓的追求,好好的生活,好好的体味人生,难道就不是一种很好的追求吗?看完这本书,结合自己的实际,我们将会得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答案,让我们一起相约星期二吧。

注:内容请关注栏目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死亡对于任何人都是可怕的,当你知道死神在慢慢逼近你的时候,你是退缩,还是面对?《相约星期二》这本书中讲述的是一个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后,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与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课,米奇把他对人生的话题拉了个目录,每周二飞到老莫里身边,听他讲述,其实不能叫讲述,叫两个友人之间谈心更为恰当,直到老莫里离开。老莫里的谈话平和、亲切、幽默,他对他即将死去直言不讳,让人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惧。这是一堂关于爱的教育课,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自然、爱身边的一切,老莫里渐渐影响着米奇,影响着周边的人,我想还有读了这本书的人。

这位叫做莫里的社会心理学教授,在七十多岁时患上了一种叫做ALS的病。这种病从腿部神经麻痹开始,一点点地向上蔓延, 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时为止。这是一种残酷的绝症--灵魂将眼睁睁地看着躯体一点点死去。但莫里决定带着尊严、勇气、幽默和平静活下去。他和他十六年前的学生,已经成为专栏作家、记者的米奇相约,每个星期二见一次面,一起讨论生活的意义,包括死亡、恐惧、衰老、yuwang、婚姻、家庭、社会、原谅、有意义的人生这些重要的课题。从第一次相约到最后一次见面,这样的讨论持续了14个星期。米奇眼看着他的老师一次比一次衰 弱,直到葬礼来临。

临终的老人都说了些什么呢?如果你期待着微言大义的话,你可能会失望的。他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 爱;他说,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他说,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面对整个社会这些极为朴实的话,使我忽然明白了,人生的谜底其实可能很简单。

但莫里老人并不简单。(星辰w)就在病魔和死神拼命撕扯着他的时候,他还能谈笑风生。谈到死后火化,他对家人说: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谈到墓地,学生说:我会去,但到时候就听不见你说话了。莫里笑了:到时候,你说,我听。莫里以自己最后的存在,论证了人xing的美好。一个普通的美国老头,一些普通的话语和生活细节,但是读完却让你怅然良久,这就是《相约星期二》。

回顾我们的现状,生活在这个务实的城市,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做着自己认为该做的事,做着美好而奢华的梦。我们过多的追求物质需要,可有时物质并不能使我们满足。我们忽视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的关系基础,我们忽视了周围世界。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挥去身上的浮躁,和不切实际的幻想,脚踏实地,珍惜眼前,活在当下。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200字


  心的颤抖伴随着《相约星期二》扉页的翻开。而后,一句话扑面而来:“临终前,他要给学生上最后一门课,课程名称是人生。上了十四周,最后一堂是葬礼。他把课堂留下了。课堂越来越大,现在延伸到了中国。我向过路的朋友大声招呼:来,值得进去听听。”余秋雨先生的话让我的心更加颤抖,而我也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咀嚼完了这本书……
  这是一堂关于爱的教育课,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自然、爱身边的一切,老莫里渐渐影响着米奇,影响着周边的人,当然也影响着我。爱的确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了,我们都要爱自己,因为这是对爱着我们的人的一种回报,通过爱自己,我们也能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要爱家人,特殊的血缘的纽带把我们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我们彼此之间会付出很多但也会有收获,因为我们互相深爱着;我们也要爱自己的朋友,友谊让我们知道,除了亲人间的爱还有友情能让人们真诚相待,无私奉献;我们也要爱大自然,她给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让我们得以世代延续;我们甚至应该爱身边的一切,因为爱是这世界上最最伟大的力量,它超越一切语言,超越一切行为,它能使我们全人类生活的更加美好。所以,   用心去爱吧!当这个世界充满了爱,我们每个人都会被爱包裹起来!
  另外,莫里面对疾病与死亡的态度也让我良久不能释怀。看着自己的身体渐渐衰败,主人公莫里却以特有的乐观和达观,痛苦而清醒地面对,并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作为教案,展现着一个人在衰老和步近死亡的过程中的乐观,幽默、痛苦、挣扎以及坦然。这又让我想起了很多类似的人,丛飞在身患绝症的时候,萦绕于心的并不是他的生死,他对此同样的豁达和坦然,他始终记挂的是他的“孩子们”;江涛也没有被病魔压倒,他也乐观,他也坦然,他写下《再给我十年》作为对病魔的抗争。


他们为什么能如此乐观而又坦然面对人生的最后阶段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了这本书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就是“爱”,而他们又都是对身边的一切如此得热爱,这就难怪为什么他们会如此乐观坦然了。莫里他热爱生活,所以他不愿让如此美好的生活在一天天的怨天尤人中虚度,因此他选择了积极的生活下去,乐观坦然的和绝症进行着痛苦的挣扎;丛飞也同样,他深爱着他那些“孩子们”,那些虽然极度贫穷但淳朴善良的人们,对身边一切的爱早已把他的心填满了,又怎么能够再装下恨与怨呢?周涛也是如此,所以能够笑对生死。
  我们也应该去爱,用爱来丰富我们的生活,用爱来装填我们的心灵,用爱来使我们无畏。
  然而当我们回过头来仔细想想自己的时候,我们却发觉自身似乎并没有做到上面这两点。生活在上海这个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我们似乎越来越追求物质的享受而淡忘了心灵的洗礼。于是,人们为了物欲而不惜自身,家人反目,朋友疏远,对身边的一切也都漠不关心。最终将会导致的结果就是,爱会离人们渐行渐远,而潜滋暗长的恨必将随之鸠占鹊巢,嫉妒与仇视也将接踵而至。那么,整个社会的摸样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让我们的心灵充满着爱吧。朋友,请大胆得爱下去,尽可以把将来想得美好些!

  心的颤抖伴随着《相约星期二》扉页的翻开。而后,一句话扑面而来:“临终前,他要给学生上最后一门课,课程名称是人生。上了十四周,最后一堂是葬礼。他把课堂留下了。课堂越来越大,现在延伸到了中国。我向过路的朋友大声招呼:来,值得进去听听。”余秋雨先生的话让我的心更加颤抖,而我也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咀嚼完了这本书……
  这是一堂关于爱的教育课,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自然、爱身边的一切,老莫里渐渐影响着米奇,影响着周边的人,当然也影响着我。爱的确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了,我们都要爱自己,因为这是对爱着我们的人的一种回报,通过爱自己,我们也能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要爱家人,特殊的血缘的纽带把我们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我们彼此之间会付出很多但也会有收获,因为我们互相深爱着;我们也要爱自己的朋友,友谊让我们知道,除了亲人间的爱还有友情能让人们真诚相待,无私奉献;我们也要爱大自然,她给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让我们得以世代延续;我们甚至应该爱身边的一切,因为爱是这世界上最最伟大的力量,它超越一切语言,超越一切行为,它能使我们全人类生活的更加美好。所以,   用心去爱吧!当这个世界充满了爱,我们每个人都会被爱包裹起来!
  另外,莫里面对疾病与死亡的态度也让我良久不能释怀。看着自己的身体渐渐衰败,主人公莫里却以特有的乐观和达观,痛苦而清醒地面对,并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作为教案,展现着一个人在衰老和步近死亡的过程中的乐观,幽默、痛苦、挣扎以及坦然。这又让我想起了很多类似的人,丛飞在身患绝症的时候,萦绕于心的并不是他的生死,他对此同样的豁达和坦然,他始终记挂的是他的“孩子们”;江涛也没有被病魔压倒,他也乐观,他也坦然,他写下《再给我十年》作为对病魔的抗争。

《相约星期二》之读后感1500字


父亲走过我们面前,

唱着树上长出的新叶

孩子们相信那到来的春

也会和着父亲起舞翩翩

这是E.E卡明斯的一首诗,在葬礼上由莫里的儿子诵读,听着那仿佛来自天堂的声音,我结束了阅读,安静地合上了书本。下午最温暖的阳光斜斜地从窗外探进来,碎了一书面的金黄。夕阳的余晖是刚结束的莫里,依旧有着灿烂光芒。

莫里这个可爱的小老头,带来了多少感动,又带走了多少人脆弱的情感。我能想象着作者米奇最喜欢的教授,他个子矮小,走路起来弱不禁风;穿上长袍的他看上去像是《圣经》里的先知,又像是圣诞夜里的精灵;它有一双炯炯有神的蓝眼睛,闪烁着睿智的光芒;它喜欢跳舞,摇滚乐,爵士乐,布鲁斯。

可是,他是个坚强的老头。一个让人尊敬到心痛又喜欢到心痛的人。年逾七旬的他在1994年罹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在此后的一年内他天天被病魔无情地折磨着。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在他得知自己患病后,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要讲述他最后的生活,他要将他的最后光阴与最后幸福送给全人类,作为最后的礼物。以此告别他最可爱的生活。他找回了自己早前的得意门生米奇.阿尔博姆,在每个星期的星期二,为他上一堂课,课程的内容关于人生,关于死亡,关于一切人们躲避的真实。

一个罹患了绝症,来日无多的老人

一个搁浅了梦想,渐染世俗的学生

十四堂人生课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似乎觉得,莫里教授就在眼前,而自己就是那个听课的学生。那轮椅,那笑容,那台录音机,我听见他在说:我不想让世界惊慌不安。我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接受它,进入一种安宁的心境,然后离去。这本书里,莫里说的值得珍藏的人生格言有很多,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

因为他让我看到了一种对人生的泰然。

人生在世,难免经历一些挫折。泰然地面对,无疑是很重要的。即使,是死亡。没有人能否认死亡的必然性,就像没有人能否认地球是圆的一样。人生莫非也就是生生死死。生,起始;死,终结。面对死亡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接受它。 莫里教授对学生说,有一个重要的哲理需要记住: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是的,如果我们不幸福,这无疑是亲手为生命镀上悲色。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人死于非命,甚至不像病症有前因后果。铁锁易解,心狱难释,既然死亡必定回来,何必逃避这样的恐惧却因此遁入自己制造的囹圄?

特别令我感动的是,莫里老人虽然参透了这一切,但在生命的最后几天还在恭恭敬敬地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备课。体验什么呢?体验死亡的来临。他知道这是人生课程中躲避不开的重要一环,但在以前却无法预先备课。就在临终前的几天,他告诉学生,做了一个梦,在过一座桥,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感觉到我已经能够去了,你能理解吗?

莫里说死亡,是令人悲哀的一件事。可是不幸的活着也同样令人悲哀。

也许,不幸的活着会比死亡更加悲哀。

世上总有这样的一部分人,他们总是营营役役忙忙碌碌,却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他们试着努力关注一大堆世俗标准下的重大问题,却又不时受着能言善辩者的鼓动诱惑,轻易放弃初衷和坚持,终于也没有了自己的判断。他们迷茫,他们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在哪里,常常忽略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当岁月流逝,他们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开始珍爱身边的一切,开始发现自己还有很多很多想做的事没有做,有着千千万万个所谓的来不及。但到了那刻,也许他们已经到了莫里的那个时候了。于是他们便忏悔、哭泣......

所以,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说,不管以前的生活是怎样,从此刻开始我们都应该用莫里教授的那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去珍惜生命,珍爱生活与他人,让自己过得充实有意义,不要等到生命的终点再回头感叹,那时哪怕你表现得再乐观、再豁达,结局都不会再完美。

莫里,这个开朗乐观的老人,这个灵魂的精神导师还告诉我们:

与生活讲和。

爱会赢。爱永远是胜者。

只有你觉得它可怕时它才可怕

有时候你不能只相信你所看见的,你还得相信你所感觉的,如果你想让别人信任你,你首先应该感到你也能信任他即使你是在黑暗中,即使你是在向后倒去。

.......

他让我们学到的东西太多太多。

每一个人,总有一天,都会死去。临死前,也许没有人能够像莫里那么死的有意义,没有人像莫里那么死的无私。我想,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这一生,都会受到莫里的影响。他的泰然,他的纯真,他的思考,他的无畏。

莫里用余生给我们上了一堂永恒的人生课!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900字2024


有一段时间,每当想到死亡这个词,都会使我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心绪紊乱得一塌糊涂。我想,我怕死,也怕亲人们死去,仅仅是在臆想中,那失去一切的感觉如此真实,带来撕心裂肺的痛楚,这滋味太苦。

于是我选择了逃避,任何引发思考的小苗头都被我立即扑灭,不让思绪在头脑中停留、蔓延,这招能暂时躲过痛苦的折磨,可我知道,这个问题我终究要独立面对,逃不掉。

书,是我探索答案的得力工具,从宗教对于生死的阐释到历代智者对死亡这一终极问题的思考,重塑了我思想中的基石,让脆弱的心灵逐渐强大。终于,我敢于主动探索,直面死亡,思考人生。

读了余秋雨文集中关于《相约星期二》的介绍后,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潜意识中有一个信念告诉我,它可以给我指引,改变我对死亡的态度。

一口气读完全本,当真是受益匪浅。

这是一位身患绝症的社会学教授(莫里)给他最钟爱的学生(米奇)上的最后一堂课。一种叫做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病症正在逐渐蚕食这位老人的生命,书中细节的描写给我强烈的代入感,犹如身临其境地看着莫里的生命一天天枯萎,与作者共同体验死亡的逼近。

我不知道如果自己面对如此境地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勇气,但作者给了我莫大的勇气。他本来是一个舞蹈爱好者,病魔使他全身肌肉萎缩、生活无法自理,然而他一直保持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他看来,他是幸运的,因为他有充分的时间将自己的人生感悟留下,与亲友告别,仔细做好离开前的准备。(星辰ww)即使在弥留之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他没有陷入感到羞辱、无能的泥潭,反而从事事需要人照料的状态中捕捉到婴儿时期的满足与幸福

这本书传导给我一个全新的理念死亡没那麽可怕,甚至可以享受面对它的过程。

我终于意识到死亡无需逃避,因为它必将降临,它降临的方式千差万别,时机也无从把握,也许下一刻就会离开。所以,要珍惜活着的每一刻,向死而生,活在当下,不为过去的虚度而悔恨,用心感受并享受正在经历的一切!

面对死亡,我已不再恐惧,就让一切自然流转,自然地来,自然地去,我只需做好自己,好好享受活着的自由时光。我已经准备好去读《最好的告别》了。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