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净才是勃发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通过写一篇作品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正当其时,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也许"纯净才是勃发"就是你要找的,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陆九渊先生云: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不论其它,文学正当如此,心外无物,以笔写心。

文学,是纯净的,纯净得像天山的雪水;是澄澈的,澄澈得像九月的天空;是纯粹到脆弱的,像水晶。文学,是经不起染污的,一旦成为名利场的玩物,便一文不值。文学家当有赤子之心,切不可追逐名利,如纳兰性德,不是人间富贵花。文学家当率性而为,如李白,有月光一般恣意流淌的真性情。唯有不为心外之物影响而作的文章,才能璨若明珠;太过功利,总会成为负累。古代科举考试的文章,往往不如随笔优美,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

莫言不为获奖而写作,同样如此,这是一种超脱,也是一种胆量。胆量,是文学家的必备素质,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是一种胆量;季羡林默默走过十年浩劫,是一种胆量;海子的自我毁灭,同样是一种胆量。他们的胆量,来自坚守,坚守自己的内心;来自摒弃,摒弃功名的羁绊。文学家,或者说文人,都应当有这种胆量。这叫做文人的骨气,它源于心外无物。韩寒,一个引发众多争议的人物,一个弃学从文的偏科生,不论其它,我敬佩他的胆量。他敢于放弃我们所不敢放弃的,敢于投入我们不敢坚守的。我相信中国有文学天赋及修养的学生不止千万,我也相信热爱文学的青年数不胜数,我还看到有那么多的职业作家耕耘文字,可是为什么,我们不再拥有老舍,巴金,鲁迅?

所幸我们又有了莫言。对于钱学森之问,我想答案应是心外有物。蔡元培在北大就职演说中曾强调,净化学风,消除校园的名利风气。今天依旧应该如此。文学青年们,热衷于政,热衷于商,哪有心思埋头写作呢?即便选择文字工作,为了获奖而写作,怕也难成大器。莫言是心外无物的,不在乎,自然不惧怕;不惧怕,自然专心致志;专心致志,自咸大家。

相信莫言在惊喜而惶恐后,能沉静下来,回归自我;希望有更多青年人能参透其中道理,投身文学。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母亲的纯净水》有感


因为我对母亲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所以,我今天又怀着一种激动的心情读了《母亲的纯净水》这篇文章。

《母亲的纯净水》主要讲述了一位母亲为女儿李兰准备了一瓶纯净水,却是一瓶冰白开,最后让女儿李兰正确认识了物质上的贫穷与富有。

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兰拿着那瓶凉白开,被同学发现了,回家向妈妈发脾气的那一部分内容。因为,我和李兰也差不多。记得有一次,我穿了一件旧得发白的衣服到学校里去,结果被同学看到了,他们都围着我嘲笑,把我笑得一天不敢不教室。我回到家中向妈妈大发脾气。回想起来,还真是惭愧。

的确,现在我们有些孩子只讲吃穿,注重物质上的享受,一味地和别人比谁吃得好、穿得好,或是比谁的零花钱多,从不考虑家庭的实际情况,生怕别人看轻自己。有一次,我们班上的一个男孩炫耀他穿的衣服是外国品牌,可衣服上面明明写的是MadeinChina(中国制造),真是可悲!

《母亲的纯净水》中的李兰虽然向她妈妈大发脾气,可她妈妈还是耐心地说:孩子,凉白开是不如矿泉水甜,但它仍能解渴呀,你现在是学生,你要知道,只有精神上的贫穷才是真正的一无所有,而物质上的贫穷虽不是一种光荣,但也绝对不是一种屈辱。我们新中国在解放初就是一杯凉白开,而现在呢?它不是一个最好的见证吗?从一无所有的它,到现在蓬勃向上发展的它,不正是从精神上的富有,又到了物质上的富有吗?多好的母亲啊!她给了女儿多么深奥的教育,我的妈妈也是如此,她在我的床前也是经常教我许多关于做人的道理,让我懂得了不少从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读了《母亲的纯净水》以后,让我深深懂得了:我们是二十一世纪未来的主人,我们的生活应该不限于眼前,而应该放眼于未来。我相信,历史在前进,时代在进步,我们一定会把一瓶凉白开调配成一瓶色、香、味俱全的、可口听饮料!

《母亲的纯净水》读后感


读母亲的纯净水有感

当我读完这篇文章时感受很深,心中的感想千头万绪,特别是文中的两句:1.再穷,也得看得起自己。要是看不起自己,心就穷了,那可就穷了。母亲的这句话值得深思。虽然经济上贫穷,指物质上或金钱的缺少,但思想上并不贫穷,努力地用自己的双手去制造财富。2.她认为,没有任何一种饮料比得上母亲的纯净水。这句话表明女儿真正的理解了母亲的做法,也意识到:再穷,只要自己看得起自己,心,也就不穷了;不应该把穷作为一种屈辱,而应视为奋发向上的精神,这种思想教育就像凉白开一样质朴,纯洁,可以涤荡一个人的思想上的污垢。

这件纯净水的小事,反映了社会生活,使我们的思想上的感染,从而明确贫与富,粗俗与高尚的人生境界,让自己的纯净水的洗礼,小中见大,蕴意悠长。

妈妈为女儿灌在瓶中的好恶毫无杂质的凉白开,指妈妈净化心灵教育,它是那样不断地洗净女儿心灵上的灰尘,催女儿深思,激女儿奋发。

在现实社会,每个阶段的人生活在不同环境,贫穷让人奋发,引人向上的动力,富有的人只会沉侵在酒池肉林,钱也会一天天花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有志之人应该有勇气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并勇敢地去创造辉煌的未来。

注:内容请关注栏目

这才是真正的爱


我读了《学会看病》之后,站在窗前,望着夜空,不禁思绪万分。

这篇文章叙述了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学会了看病。

或许文中的母亲,在很多人眼中,她是残酷的,可这位母亲看似残酷的行为,却是为了让孩子学会独自面对生活。这不是真正的爱吗?这种爱叫放手。当今社会上,许多父母都溺爱孩子,把孩子当成小公主小皇帝。或许现在孩子是幸福的,以后呢?当他(她)读大学时,当他(她)出去工作时,如何生活自理?如何去医院看病?如何。。。。。。曾经有一个小神童才十四岁就考上了清华大学,可就因为生活不会自理生活,一个好人才被退了学。我的妈妈正如故事中的母亲,记得小时候,一次,正蹒跚学歩的我摔倒了。我乞求的望着妈妈,想让她把我扶起来,她却对我乞求的目光视而不见:摔倒了自己爬起来!我挣扎了几下,还是爬不起来。我一边挣扎一边用哭腔哀求着妈妈:妈妈,妈妈。摔倒了自己爬起来!我明白自己肯定得不到妈妈的帮助了,用手托着地面,慢慢爬起来了。妈妈点点头微微一笑:没错,摔倒了自己爬起来!

还有一次,我生病了,妈妈二话不说,与文中的母亲一样,要我自己去医院看病,不管我如何说,如何做,她都没心软,我只好发着牢骚出门。可路上,我总觉得有一道目光追随着我,我走到拐角处,悄悄回头是妈妈!她一直跟着我!

或许文中的母亲在许多人看来,是残忍的,可她正是为了孩子的成长。我想所有的母亲为了爱,为了孩子,背负一切世俗的罪名。

母亲的纯净水读后感


母亲的纯净水读后感(一)

日常生活中,纯净水是个普通的常让人视而不见的事物,可是这母亲的纯净水却有着一番深意,文中的它已不再是一瓶普普通通的纯净水了。

从品味纯净水到揭穿了秘密,重一段刻骨铭铭的沟通到纯净水的恋恋不忘,无处不存在着母亲的关怀。纯净水,他珍珠般的无暇,它的中间,渗透着浓浓的一爱一意

那段感人肺腑的谈话是富有哲理的,是对所有人人生的一种启迪:穷人不见得可怜,富人也不一定高贵,再穷也要看得起自己,心穷了,那可就真穷了。俗话说:人穷志不穷。上苍给予人们的生活自然又富有穷。我们不论家境如何,都不能没有了前进的动力与奋起的志气,空享受不是本事,真正意义上的享受应该是付出汗水后的成果,拼搏奋斗,这样才能创造新的未来,美的生活

纯净水,是一种普通的饮料;更是一种表现!文中多处纯净无疑更让人感到母亲的纯洁自净啊!

母亲的纯净水读后感(二)

当我读完这篇文章时感受很深,心中的感想千头万绪,特别是文中的两句:1.再穷,也得看得起自己。要是看不起自己,心就穷了,那可就穷了。母亲的这句话值得深思。虽然经济上贫穷,指物质上或金钱的缺少,但思想上并不贫穷,努力地用自己的双手去制造财富。2.她认为,没有任何一种饮料比得上母亲的纯净水。这句话表明女儿真正的理解了母亲的做法,也意识到:再穷,只要自己看得起自己,心,也就不穷了;不应该把穷作为一种屈辱,而应视为奋发向上的一精一神,这种思想教育就像凉白开一样质朴,纯洁,可以涤荡一个人的思想上的污垢。

这件纯净水的小事,反映了社会生活,使我们的思想上的感染,从而明确贫与富,粗俗与高尚的人生境界,让自己的纯净水的洗礼,小中见大,蕴意悠长。

一妈一一妈一为女儿灌在瓶中的好恶毫无杂质的凉白开,指一妈一一妈一净化心灵教育,它是那样不断地洗净女儿心灵上的灰尘,催女儿深思,激女儿奋发。

在现实社会,每个阶段的人生活在不同环境,贫穷让人奋发,引人向上的动力,富有的人只会沉侵在酒池肉林,钱也会一天天花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有志之人应该有勇气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并勇敢地去创造辉煌的未来。

母亲的纯净水读后感(三)

你一定喝过纯净水吧,但你喝过包含一着母一爱一的纯净水吗?

【母亲的纯净水】主要讲一瓶普纯净水,2元钱,名牌纯净水,3元钱。每逢体育课时,就有许多同学带着纯净水,以备解渴。

她也有,每到周二和周五,母亲就会给她一瓶纯净水。她接过水后,就高高兴兴的上学了。一次体育课后,同桌没带水,她就把自己的水递给了同桌,这好像不是纯净水。同桌喝了一口说道。怎么会?她的脸一下红了起来。几个同学围过来,七嘴八舌的讨论着,有一个同学尝了一口:咦,这是凉白开!大家都笑了。他回到家问母亲:您给我的是凉白开吗?是。这样做可以省很多钱,咱家一个月用7吨水,一共6元多,而纯净水一星期都6元她想:母亲这么做是为了省钱。母亲像看透了她的心一样,说:咱们家虽没钱,但还有志气,没有了志气,就全没了。就是这句话鼓励了她。如今,她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有不少的薪水,她可以喝起所有饮料,别说纯净水了。可是,只要在家里,她还是喜欢喝凉白开。

作为学生,我们上学是去学知识、学文化的。不是去比吃、穿、喝的,学习好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方式。不管家庭是贫是富,每位母亲都有自己表达一爱一的方式。通过文中的这些细节,可以看出母亲给她的不仅仅是一瓶清凉的白开水,还给她了一颗比水更晶莹剔透的母一爱一。

《花样年华,水木纯净》读后感


今天读了一篇文章,名为《花样年华,水木纯净》,是谈论青春的,读了深有感触。
是啊,人生中比青春更宝贵的东西实在没有,而青春又是最容易流逝的。年少轻狂的我们却不知珍惜这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还要加速它的流逝,白首时该多么后悔啊!
青春是一条奔腾的江河,每个少男少女都架着自己的一叶小舟,从河上匆匆驶过。笑过、哭过、痛过,正是青春该有的记忆。幸运的是,我们并不孤单,在青春这条广阔的河面上,还有一群和自己一样的朋友,和我们一起走过这段轻狂的岁月。眼泪、欢笑、死党、疲倦、梦想这些都是属于青春的字眼,而我们能做的,除了珍惜还是珍惜。只有这样,在我们回首青春时,才会无怨无悔,风轻云淡。
丽日倾城,青春易逝,且行且珍惜!

《苦才是人生》读后感


《苦才是人生》读后感


前一阵子,其实自己过的非常痛苦,内心十分挣扎和纠结。说到是哪些事情,有朋友之间的,如觉得能够给自己正能量和善良互助的朋友实属难遇;有工作方面的,如看到各自利己,谁也不想吃了亏而显现的各种一时的也好不一时的也好,那些不快等等,大多是有关人生态度方面的。也想过许多的方式想让自己变得快乐起来,找朋友吃饭,和朋友诳街,去看电影、去购物,但那些许的快乐只是昙花易谢,回归安静后,那份痛苦的感受依旧清晰深刻的印在自己的内心。


那时候,就感觉自己走进了一片雾霾,不知哪条是自己的出路,迷失。而迷失的痛苦,真的很折磨内心。 就像是一个小天使和一个小恶魔在打架,非要分出个胜负吧!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回想,我果然慢慢地在变坏,人就是有着劣根性不可否认。以前做利他之事,不会那么计较,就觉得自己吃点亏,也不少块肉不痛不痒的没什么,但是在那个时候自己认为我有利他之心,但他人并不领情,一次俩次,便开始心生恨意,不再想做利他之事,觉得是一种浪费或有时候甚至变成狗咬吕洞宾。渐渐的,自己的价值观开始动摇,开始有恶劣的思想,这个社会人吃人,我真的有必要有善念嘛?真的有必要帮助他人嘛?真的有必要为他人着想嘛?大家都是自己顾自己,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不是吗?因为现在的社会,薄情寡义、暗藏心机、投机取巧的人多的是,自己若不融入,练就一身本领岂不成了傻瓜白痴?可偏偏,我内心就是讨厌那种人,我可能想成为那种看上去左右逢源,嘴巴会溜须拍马,很受人喜欢爱戴,有自己狠手段的智慧之人,但是我想着想着,内心就是痛苦不堪,我不想成为那种人啊!但是我又想成为那种人。


我从小就觉得与佛有缘,当然这也就是一种自我感觉,因为从小每次去外婆家,都会听外婆说观音,念观音经,由于不时的会去外婆家,所以小时候就莫名的信了,长大了也依然坚信着,但那真是一种迷信,没有说作为一种信仰来认识。说来也巧,真的是机缘巧合,命中注定一样,就在我苦苦找不到出路之时,让我与我一学佛法的好友有那么一段时间相互交流 ,本来应该是没有这段时间的,拥有这段时间也是机缘巧合的我的另一个朋友没有空了才临时坐下来随便聊聊的。我说了我的经历,她就帮我分析,说了很多佛法给我听,可能也不是非常准确,但大致的意思我是领会到了。就是那天,她把这本《苦才是人生》借给了我。现在已经读完了,可谓是读了就再没有停下来过,直至把它看完了。我真心非常感谢我的这位善友,我想这一辈子我都会感恩她所指引给我的。


《苦才是人生》,我只读了一遍,我想这本书我一定会再会读上个千万遍吧 ,上师写的文字简单易懂,道理真的很简单,但是有大智慧。我的理解,它主要是讲述,人生来都是苦的,再富有的人,再有地位的人,生活对他而言还是有痛苦的,比起穷人的肉身之苦,他们所要承受的可能是精神之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何在人生苦旅中,获得快乐?他书中写到,人怎么活才能不痛苦:苦乐皆由心造、安忍的智慧等;佛是怎样为人处事的:不求以心换心,但求将心比心、为别人着想是最大的利己、不远离小人你就可能变成小人等;随缘之心:努力过了,付出过了,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感谢无常让我们少受折磨;在说话中修禅:恶语伤人会造恶报、闭嘴、若说悦耳语(委婉温和的话),成善无罪业等;父母就是菩萨;为什么我们的日子过的那么难。。。


最想要说的,是佛法中说到的因果轮回。说道,人种下什么样的因,就会结什么样的果。多行善会有福报,而多作恶自然会自食其恶果。佛法中说的恶,并不是我们理解的如抢银行,盗窃,强奸等为我们所熟知的犯罪才叫做恶,比如你口出恶语,挑拨离间,心生贪念,嫉妒之心,气愤生嗔恨之心都是人可能会种下的恶因,甚至是你自私自利、甘于堕落、贪图享乐,虽没有害他之心,但也是替自己种下了恶因。那有些人问:我们就看到好人没好报,恶人照样吃喝玩乐开心的不得了。佛法说,人都受着轮回之苦,今生生命用完了,来世会继续投胎,至于投入人道,畜生道还是鬼道,就要看你的功德福报了。有些恶人,作恶多端但看似好像没有报应,可能他前世的功德保佑他现在能够免遭恶报,但功德不是一直存在的,前世积累的功德用尽了,又造了如此大的罪孽,必定有恶果。人在不停的轮回中痛苦着,解脱轮回之苦,才能登极乐。对于这一点,我半信半疑,因为似乎有些神呼,但是书中也写到不能因为科学解释不了的东西,我们就否定它,认为是不存在的,就如同人类第一次说地球绕着太阳转,地球是圆的,那时候的科学并不能证明着就是真的,那我们能否认吗?因为地球确实现在被证明是圆的,并且绕着太阳转。对于因果报应和生命轮回,现在的我只能成不解状态,并不是完全相信,但也不是完全不信。


书中还有一点,是我着重去思考了的,就是说道:人对于自我的执着。因为太过于执着于自我,而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痛苦。比如别人是富二代有房有车,自己什么也没有就会多多少少感到失落;别人天生丽质,脸蛋好身材好,自己没有,当看到别人能穿很漂亮衣服时,总有些恨自己铁不成钢的感觉...包括由于对自己太执着,一心想着自己和自己的利益,就会产生恨、嫉妒、贪、哀等等情绪。俗话有说,钱财乃身外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当初听到这样的话,完全没有感觉,甚至觉得风凉话谁不会说?但是,接触了佛法后,这句话的真谛很少人能真正懂得,更少人能真正做到。姑且视作是我相信轮回一说。人活着,难道就是为了金钱、地位和过奢侈的生活(这里说的有钱有势人是那些只为了自己享受的人),这就是人所谓的快乐,但是有金钱,有地位,过着奢侈生活的人就真的天天像活神仙一样一点痛苦都没有?既然他们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有着痛苦,你拼命用尽各种手段成为了那样的人后,你面对的还是痛苦,永远不会满足,试问你终于买到自己梦想已久的名牌包后,愉悦一时,那之后呢?你就因为你得到了这个名牌包而一直快乐下去了吗?没有,你还有新的追求,产生新的痛苦。人活着的这幅皮囊,钱财都是空的,唯有自己的心是一直跟随自己到死和甚至是死亡后的世界。佛法中说的今生,它只是轮回中的一轮,太渺小了,人的一生过的很快,你过的再奢侈又怎样,过完了,你就离开又从头开始。那有人问,人活着有什么意义呢?不追求这些确实可以给人带来一时快乐的东西,我们又能追求些什么呢?我的感悟是,追求人心的修行,因为心是能一直跟随你的东西,跟随你轮回的东西,而不是钱财地位权势。想着,人有时候真的很可惜,为了自己买名牌、争地位、比权利、甚至姐妹间那么一点点的矛盾,或无聊的看不顺眼而勾心斗角,忙的不亦乐乎,而错过了今生自己心灵修行的如此短暂时间,真的很可惜。心灵的修行为了什么,我们暂且不说为了积攒功德福报,修成正果,永登极乐这种难以理解的大话,就说为了我们的心活的真正的快乐、自在。


不禁要回想之前的我,想想自己真的做过许多错事,我想是种下了不少恶因吧。记得在学校的时候,有位同学一直看我不顺眼,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天生的强生的,对他再容忍对他再好,都没有用。所以在几个月的相处中,很多事情觉得自己被侮辱了,到我发现他还在别人面前假装可怜,挑拨离间的证据后,一下子火冒三丈,嗔恨之心大发,那时候的情绪真如洪水猛兽,虽没有正面和他发生冲突,但是在朋友面前开始怒斥他的恶行和缺点,而且在几个同学面前也数落过他的德行,当时有些同学早已有这样的感觉,还觉得产生了共鸣心里仿佛很高兴,现在想想我真是大错特错!一个人无缘无故讨厌你,注意重点是讨厌排斥而不是当你是空气,当然很多时候确实想把我当空气,无论他承不承认这点至少他给我了这样的感觉,你对他释放的善意他可能直接忽略,或态度好个1小时,下一秒又开始。我那位学佛法的友人说,这很可能就是你的违缘,可能你前世种的恶果现在尝到了滋味。现在想想,感觉非常懊悔和忏悔,当初真的不该那样说他,我想他其实不是故意的,可能他是假想着我威胁到了他的某些东西而本能的反应,其实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也是一种对自我太执着的做法,或者就像我朋友说是,就是违缘。我当初的做法,无疑是冤冤相报的做法,这个在佛法因果轮回中是非常恐怖的事情,举个书中的例子,大致是这样的:


有一家人家养了只鸡,鸡下蛋,人就把鸡蛋拿走吃掉,因此鸡心生恨意下辈子我也要把你孩子一个个吃掉!;到了下辈子,人投胎成了鸡,而那只鸡投胎成了猫,一旦鸡生蛋,猫就把但偷走吃掉,猫又心生恨意这只恶猫总是吃掉我的孩子,来世我也要如此!;又到了下辈子,猫成了母鹿,而鸡成了豹子,母鹿生的孩子豹子会毫不留情地吃掉,在释迦摩尼出世时,那母鹿因恶意又转生为罗刹女,豹子则投胎为女人,罗刹女又去吃女人的小孩,女人抱着孩子惶恐地逃到佛陀前寻求救护。


如果真有轮回这么一说,那冤冤相报真是太可怕了!不禁为我做过的事情后悔万分。


这本书,写的非常通俗易懂,可能这本书放在1年前给我读,我并不会与之产生如此大的共鸣,但如今它就像是那雾霾中的引路明灯,我相信,不,应该是坚信,它能带我通向光明的地方。


我刚接触,我想要一个信仰,但是我不能说它现在是我的信仰,我觉得它的精神在现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像是一种教育,对人心的教育。书中写到一句话特别好,大致是说:我不是要人们相信佛,而是把佛所知道的事实说出来。而且,佛法并不是让人安逸于现状,天天打坐念经,念念经天上就会掉黄金,佛祖就会保佑我们,那真是迷信。我觉得它是一种态度和心灵的修行,与拼搏事业,积极进取并不矛盾,可以很好的相互融合。觉得非常好,会继续学习。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