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扔到河里》读后感500字

读读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有关作品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把孩子扔到河里》读后感500字,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把孩子扔到河里》这篇文章让我有了额外的收获,不仅让我学会了一些有用的道理,还使我明确了我努力的方向。

我没有读《把孩子扔到河里》这篇文章之前,我还不知道有普林斯顿大学,我更不知道普林斯顿大学是一所很有特色的,而且是世界顶尖级的大学,也没有明确我努力的方向。

我抱着满肚子的谜去读《把孩子扔到河里》,读了之后,这个谜一下子就明亮起来: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数学部,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迅速成为美国学术界冉冉上升的明星,不仅在拓扑学、代数学和数论方面独占鳌头,计算机理论、运筹学和新生的博弈论也处于领先地位。我从这句话知道了普林斯顿这所大学,还知道了普林斯顿是一所非常强悍的大学。

然而,博学固然是一项值得尊敬的才能,但这并不是列夫谢茨的目标,他更强调学生应该有能力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作出重要的原创性发现。这段话使我知道了不管别人怎么说,也只是供你参考的条件,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看法。

当然,整篇文章都让我明确了我努力的方向,那就是:在普林斯顿读大学,工作。

我很感谢阅读,因为它让我大开眼界,让我接触到了很多人和事,让我观赏到了许多美丽的风景,还让我不断地成长。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水孩子读后感500字


《水孩子》读后感500字范文1

这位孩子的名字叫汤姆,他原来是一个陆地的孩子,他还是扫烟囱的孩子,他不知道他的爸爸妈妈是谁,在那儿,他不会读书,也不会写字,整天和叫葛林的师傅一起扫烟囱。他的全身很黑。

一天,汤姆跟着师傅要去一个比较远的地方,葛林先生骑着驴子走在前面,汤姆带着烟囱刷子走在后面,师徒俩出了院子,走在大街上。

一路上,他们碰到了一个贫穷的爱尔女人,她背着包袱艰难地走着,头上裹着一块灰色的头巾,穿着一条大红裙子。她光着脚没穿鞋子,也没穿袜子,一拐一拐的,好像很疲倦。不过她长的很高,也很美。接着他们又到了海边,玩了起来。

汤姆和师傅葛林走了三英里多路,就到了约翰爵爷庄园的门口。庄园里的房子非常高,非常大。汤姆对这里的一切都很好奇,也非常感兴趣,接着他们三个人就聊了起来。汤姆开始扫烟囱了,这里的烟囱弯弯曲曲地像个迷宫,汤姆扫着扫着就迷失了方向,走着来到了凡谷。这时他已经很渴,很饿,很累了。凡谷的一个屋子里有一位老婆婆正在教孩子们学字母,孩子们都胖乎乎的可爱极了!

汤姆走向前对老婆婆说明了自己的处境,老婆婆给汤姆安排了一个睡觉的地方就走了。

汤姆睡觉的时候来到小河边,仙女把汤姆变成了水孩子,过了不久仙女又把爱丽给变成了一个水孩子,就这样汤姆不再孤单了。

汤姆的师傅曾做过许多坏事,他被仙女惩罚了,在天外天,于是汤姆就很勇敢地把葛林救了出来

这本书很好看,很迷人,最后第二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要坚持,勇敢才能成功。

水孩子读后感500字范文2

《水孩子》这本书共八章,主要描写了一个叫汤姆的小男孩,在仙女的指导和保护下,变成了一个水孩子。在经历了各种奇遇之后汤姆改正了很多之前的坏毛病,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的故事。

文中还有一些让我们记忆深刻的人,如:永远不肯放弃贵族头衔而甘愿孤独地度过一生的老海鸦;固执得要命,却在危急关头仍然誓死扞卫家族荣誉的龙虾先生,心怀鬼胎、尖酸刻薄、无比痛恨人类的老水獭

看完这本书,让我感悟最深的是第七章,汤姆为了找到爱丽每个星期日所去的美丽地方,不怕千辛万苦,寻找那个地方。看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一件事:二年级时,我经常看到电视上有人吹竹笛,便想:竹笛的声音这么好听,吹起来一定不错,便开始向苏老师学习,一开始,我吹得还不错,但后来就渐渐招架不住了,这时奶奶对我说:陆一鸣,学一个东西就要专心的学下去,不能半途而废,你现在放弃了,就前功尽弃了。听了这话,我又开始认真地练习了。现在由于我坚持练习,已经取得了很多好成绩。

朋友们,你在做自己觉得难的事时,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成功。

雪孩子读后感500字


篇一:

有一天,外边下着很大的雪,兔妈妈要去给家里买菜,它要小兔子自己呆在家里。小兔子看见外边下了雪,非要出去玩,兔妈妈熬不过它就陪她一起在外边堆了一个雪人,然后自己去买菜了。

兔妈妈走了后,小兔子就在院子里跟雪人玩,突然,不知怎么了,雪人竟然会动了,它活了。小兔子吓了一跳,还好雪人说:小兔子,别怕,我们一起玩。小兔子听了,好高兴:终于有人陪我玩了!他们在院子里跑啊跑的,小兔子累的满头大汗,说:雪人,雪人,我不行了,我要去休息下,好累啊。然后小兔子就进房子去了。它进来后发现家里有些冷,于是就火烧到很旺了。这下暖和了,小兔子很快就睡着了。结果火越烧越旺,很快房子都被烧着了。可是小兔子实在是太累了,它完全感觉不到危险。这时,在房子外边的雪人看到小兔子家里着火了,顾不得自己怕热,迅速跑进房里抱起熟睡的小兔子就往外跑。小兔子被突然冻起来了,回头才发现家里着火了,雪人正抱着它往外跑。它感动的对雪人说:雪人,雪人,你真是我的好朋友,谢谢你救了我。可是雪人什么都说不出来了,而且它变的越来越矮了,最后只剩下一滩水了。小兔子害怕的大哭起来:雪人雪人,你怎么了?这时,兔妈妈刚好买菜回来了,看到了这一切,它走到小兔子跟前,对小兔子说:傻孩子,雪人是不能见热的,因为雪遇见火就会变成水的。是雪孩子救了你啊!小兔子听了,很难过:妈妈,那雪人是不是就不会在回来了?妈妈笑了笑说:孩子,你看,又下雪了,雪孩子它又回来了。小兔子听了,高兴的又蹦起来了:哦也,太好了!

篇二:

故事发生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窗外飘着鹅毛大雪,地上白茫茫的一片,厚厚的铺了一层白色的毛毯天气冷极了。

兔妈妈和她的孩子住在一个小木屋里,屋子里烧着红红的暖暖的火炉。兔妈妈要出去办事,小兔一个人怕孤单,非要粘着妈妈一起去,兔妈妈想着外面这么冷怕小兔子会生病。看着窗外飘飘洒洒的雪花,兔妈妈心里有了主意,她就给小兔对了一个又大又圆漂漂亮亮的雪孩子。有了雪孩子的陪伴,小兔开心极了。

小兔和雪孩子又说又笑,又唱又跳,他们一起滑雪、一起在森林里奔跑,玩的可开心了。渐渐地小兔子感觉到很累很累,于是,小兔又回到了小木屋,她给火炉里添了柴,炉火很旺,不一会小兔靠在床边睡着了。他睡得又香又甜,睡梦中的小兔不小心把被子踢到了火炉边,被子燃烧了起来,引着了旁边的柴堆,然而睡梦中的小兔却毫不知情。窗外地雪孩子发觉起火了好担心小兔子被火烧着,就好不害怕的冲进小木屋,抱着小兔就往外跑。雪孩子的身躯一见火就融化,雪孩子越来越痩小,渐渐地化成了一滩晶莹的雪水,亮晶晶的很美很美。

小兔妈妈回来一看房子吓了一跳,急忙喊叫小兔,小兔走了出来,哭着叫了声妈妈!心里难过极了。兔妈妈一看地上地雪水心里就明白了。小兔问妈妈说雪孩子还会再来吗?妈妈说:雪孩子,没有离开我们!太阳出来后他就变成水雾升上高高的天空后再变成云,等到明年冬天他就会在变雪花,到时候我又可以给你堆雪人。小兔听了默默地记在了心里,期盼着第二年的冬天快一点来临!

篇三:

兔妈妈和兔宝宝住在大森林里的一座小房子里,有一天,雪下得好大呀!兔妈妈在屋子里想找些吃的,可只有一根胡萝卜了,大家不能饿肚子吧,她只能去外面买些吃的回来,兔宝宝非要跟着去,说:呆在家里没意思,妈妈看看外面的大雪,有了主意,她转头对宝宝说:咱们堆个雪人吧,让它陪你玩就不寂寞了,好呀,好呀!兔宝宝高兴地喊道并冲出门去。不一会儿,一个大大的雪人就堆好了,先给它安上了两只眼睛,再戴上一条围巾,最后装上一个胡萝卜鼻子,这样就像一个人了,咦,怎么装不上去?宝宝急了对妈妈说:妈妈,它不喜欢这个鼻子,给它带个好鼻子回来行吗?妈妈笑着答应的离开了。

妈妈走后,宝宝和雪人玩的可开心呢,一会儿滑进森林,一会儿围着山滑,又一会儿在冻冰的湖面上滑,滑呀滑牙 玩累了,宝宝想回家睡觉,还邀请雪人也进屋子休息,可他忘了雪人是怕热不怕冷的呀,最后雪人只能呆在屋外。

宝宝睡着了,不知道把火盆都踢翻了,屋子里立刻着起了大火,可他还继续睡觉,不知道已经有危险,雪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顾不了那么多了,勇敢的冲进屋里救出了宝宝,可它自己却化成了一滩水,再也站不起来了,仅留下一双眼睛,宝宝醒来后看看烧完的家再看看自己身子下面的水,放声大哭起来。

妈妈回来看到这一切,紧紧地抱住宝宝,明白刚才发生的事情,含着眼泪告诉孩子:雪人是个英雄,它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宝宝仰起脸对妈妈说:我也要做个像雪人一样的英雄妈妈使劲的点点头。

《把心灵献给孩子》优秀读后感100字


前阶段读完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近来,我静下心来阅读了《把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又一次对李镇西老师的思想有了些了解。在他的书中,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些鲜活的、感人的、能引起读者心灵共鸣的发生在课堂上的和课堂外的事例。通过品读这些事例,让我感受到了李老师作为一个教师的魅力,感悟到了比教育理论专著更深刻的教育思想。

书中有很多教育观点。比如:李镇西老师和他同事的对话。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现选一例作以说明。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李老师用灵性的语言描绘了教师的形象。真正的教育怎能离开教师的滴滴雨露!是教师与儿童生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高山流水之声。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渴望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满足,他们祈盼教师用智慧的睿语解开他们心灵的密码。是教师的理智之爱,使儿童的现实生活充满意义;是儿童如水的清纯,给教师带来生命的满足。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合奏的乐章。尊重是一缕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儿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还有一位哲人说过“教师的爱能使犯了错误的学生重新振作起来,教师的爱是用深情融化学生心灵上久积而成的‘坚冰’,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在我们的工作中最大的事就是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就是不断地关心孩子的生活,没有爱心的人,像监工一样有着一颗冷酷无情的心的人,是当不了教师的。教师首先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我们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

一个孩子,对于学校来说,只是千分之一;但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他却是百分之百。不论贫富贵贱,不分亲疏好差,每个孩子都将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每一个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这是每个“现代人”的责任。

我相信,用我的真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一定会赢得孩子和家长的认同的。体会得再深,想得再多,如果没有行动来铺垫,也永远无法前行。我要像李镇西那样,对自己,永远保持童心,对学生,永远保持爱心,对工作,永远保持事业心。

《把孩子培养成财富》读后感


《把孩子培养成财富》读后感

作为一名家长、教师的我,总感觉在教育孩子上有很多的欠缺。面对孩子的种种不良习惯,不知如何是好。作为教师的我深知习惯的养成最重要。但是在习惯的养成上还是一知半解,经过两周对此书的阅读,从中受益匪浅。

一、激励比指责更重要(成长)

书中提到,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孩子的成长比分数更重要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教学,应该说平时我对于犯错的学生指责成分还是比较高的。心情不好的时候会把无名火发向学生、孩子,没有重视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今后我要在课堂教学中多进行表扬,要给孩子们树立一杆标尺,用他的今天和他的昨天比,着重表扬学生的进步点,希望通过我的改变能还师生一个共同的欢乐的课堂,更加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赢家(成才)

大多数的家长对孩子的期盼都过高,但忽视对孩子学习方法、学习目标的指导(最大失误)。作为一名家长、教师又该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意愿呢?通过此书学习,我总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入到快乐的学习状态中。

(一)打开兴趣之门,让孩子爱上学习。

这就要抓住兴趣的本质即好玩,无数案例可以说明这一点。

(二)打开好学之门,让孩子学会学习。

保护孩子问的兴趣和能力非常重要。针对孩子提的问题可以说:唉,你怎么想的,这个问题提得真好,我却没有想到,好奇心是孩子成为赢家的根本动力。

(三)打开梦想之门,让孩子成为持久的动力。

孩子的年龄越小,梦想就越大;孩子越大,梦想反而越小。因为孩子的梦想被大人扼杀了。从小为孩子树立学习目标,一个人心中只有有了梦想,路才会越走越宽。只有梦想,才会给孩子带来持久的学习动力。

(四)打开习惯之门:给孩子的学习提供一个有力的保障。

首先要加强生活习惯的培养,明白学习和生活十分不开的。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从细节做起。细节是培养好习惯的最好机会;其次,让孩子从就有责任感。不管孩子有多大,能做的事情一定要他自己去做。最后,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相信,只要读书就会有收获。

三、给孩子成功的力量(成功)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提到六力量:1、赏识的力量。相信你能行。2、信任的力量,你很重要。3、发现的力量,你是奇迹。4、评价的力量,你做的真好。5、合作的力量,朋友需要你。6、创新的力量,你能做的更好。

其中第6条创新的力量中提到这样一句话:成功,只留给那些具有我能做的更好心态的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怎样培养孩子创新精神方面,卢勤从四方面给予阐述。

1、创新的心态我能做的更好,她引用了《伊索寓言》里的一则故事,坚持下去,方法正确,你就会成功。这是创新思维的根本。反之,大脑就活不起来,创造大门就会关闭。

2、创新与兴趣我很喜欢做。(放手让孩子亲自做)。激发孩子特殊的天赋和才能,鼓励孩子动手做事、学会赏识。

3、创新与进取多留心生活。创新并不神秘。有时把生活中不方便的事变成方便,就是创新。不只是孩子,就是大人,如果会留心身边的小事,也会收获很多。

4、创新与失误不怕孩子闯祸。卢勤说了可口可乐的发明过程,然后得出结论: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发明实在意外中诞生的。如想把孩子培养成有创新精神的人,就不要怕孩子闯祸、失败。

总之,孩子的成功不是与生俱来的,更重要的在于后天的培养,衷心祝愿每个孩子都能快乐成长、早日成才,顺利迈向人生成功的彼岸!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1】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育人先育心。”“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这些教育名言,让我认识了苏联的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但从没完整地拜读过他的某一本著作。这些天,一直在品读他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第一次深刻地领悟到这样一个投身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家如此精辟的教育思想,对教育事业及其孩子如此深沉的爱。

苏霍姆林斯基让我切身体会到了教育事业是需要用爱浇灌才会结出累累硕果的事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几章用了不少笔墨写了每个孩子的情况,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这位大师不会对每个孩子有那么详尽的了解;没有他对孩子的深入了解,他就无法走进那些孩子们的内心。正如他的著作的名称,他是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献给了他投身的教育事业,所以他收获了孩子的心,走近了孩子的心灵世界,领悟到了教育的真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回想起我刚走上三尺讲台,对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充满了热情,跟孩子们在一起我感到很快乐,虽然有时他们不懂事不守纪律会惹我生气。课堂上我是严师引导着他们走向知识的彼岸,课后我似大姐姐跟他们一起玩一起疯一起大笑。那时的我拿着微薄的代课工资生活是清贫的,可我是很快乐的。因为那时的我是发自内心的爱着教育事业,爱着我面对的孩子们的,我跟他们交心似的相处,我也就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收获了孩子们带给我的幸福和欣慰。后来,随着工作时间的长久,职业倦怠感越加明显,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也日益消减,对孩子也不再有往日的用心和关爱,我的教育激情不再,离孩子们的内心也远了。虽然课堂上他们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完成好我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可课堂外不再有往日孩子们的围绕,不再有他们交心似的交流和嬉笑,我是他们的良师却不是他们的益友,工作的价值也大打折扣。这本书的末页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又找回了迷失的方向———“孩子们啊!五年来,我拉着你们的手一步一步向前走,我把整个的心都献给了你们。诚然,这颗心也有过疲惫的时刻。而当它精疲力竭时,孩子们啊,我就尽快来到你们身旁。你们的欢声笑语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你们的张张笑脸使我的精神重新焕发,你们那渴求知识的目光,激发我去思考。”一如既往地用心浇灌教育事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你也就会收获到百花齐放的绚丽,更会收获到孩子们那一颗颗童心给你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感。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详细地描述了他所创建的“快乐学校”,引领着他的孩子们也引领着我走进了教育的“世外挑源”。能成为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那些孩子不需要为分数而心不甘情不愿的学习着,他们没有繁重的学习任务所压着,没有失去童年所该有的天真、快乐。他们的学校在蓝天底下,在大梨树下,在葡萄园里,在牧草场上。苏霍姆林斯基带领着孩子们在新鲜的空气中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假日,他组织孩子们远足、野营。书中描述的瓜园度假的欢乐情景让我心驰神往。孩子们在苏霍姆林斯基所营造的“蓝天下的学校”、“幻想之角”、“童话故事会”、“健康乐园”在愉快地游玩着劳动着学习着,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由欣赏大自然中玩耍中变为观察大自然、去思考去学习,收获着知识也收获了健康的身体和和谐的心理。苏霍姆林斯基如一位独居匠心的园丁,带领着孩子们走进了教育的“世外桃源”,和谐而健康地成长,快乐而欢欣鼓舞地学习。我在心驰神往这样的“世外桃源”的同时也感到自己也有一种使命,那就是以这位大师为榜样,尽心尽力为我的孩子们营造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把他们从分数的“铐链”,繁重而枯燥无味的题海中解放出来,还他们一个和谐、自然而富有生命力的学习环境。

教师是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事业!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知道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感。“没有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该以苏霍姆林斯基这位大师为榜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用爱心浇灌祖国的花朵。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2】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遇见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具有深远意义的书,涓涓文字如溪流浸润着我的心灵,点点温暖如春风吹散我的迷惘。我被苏霍姆林斯基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折服,对于孩子,他有着那样纯粹的感情,那样执着的爱。

唯愿时光清浅,将你温柔以待。热爱一份职业,赠予一注温情。我是一名教师,在最美好的年华我选择走向三尺讲台去实现我教书育人的梦想,成长的道路上我乐此不疲地收获着我用爱浇灌的胜利果实,通过对《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品读和揣摩,我收获良多。

教育源于不断的思索,更需爱的播种。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用爱感召学生,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心声,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用温暖和爱让每个孩子都拥有灿烂阳光的童年,用爱培养出来的孩子,才会有感恩之心,才会有积极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面对不谙世事的孩子们,老师要用博大的胸襟去包容孩子的淘气,去理解他们的迷惘,更要用爱和温暖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找到幸福的源泉,感受生活的美好馈赠。把整颗心献给孩子是一种育人的境界,是身为人师的沉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但更多的时候教师不仅仅是传递知识,还应该以一种弯下腰的姿态来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让每一粒种子都能在适宜的土壤里发芽成长,结出累累硕果。这不是正是我价值的体现吗?

用宽容的胸怀去接纳孩子的个体差异,尊重孩子的每一次成长。我快乐我幸福,作为一名教师,我用包容和慈爱让我的学生相信自己是美好的幸福的。感恩遇见,感恩让我成为一名老师!

我愿意悉心为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让他们飞出天际寻找最美的未来;我愿意倾情为孩子带来童年最快乐的时光,让他们憧憬阳光绽放灿烂的光芒;我愿意执着三尺讲台用有限的时光书写生命的华丽乐章,让青春不悔,初心不忘!阳光下,拾起一枚枚漂亮的贝壳,妆点我绮丽充实的人生。将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是我毕生最大的幸福!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3】

近日,有幸拜读了苏霍姆林斯的《教育三部曲》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深有感触。苏霍姆林斯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教育实践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他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用力用心用爱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用实际行动来诠释“爱生如子”的真谛,这着实令人佩服。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儿童的尊严是人类灵魂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独立人格,甚至有自己的秘密。如果他能受到尊重,便能懂得自尊,也会懂得怎样去尊重别人。你不信任他,不尊重他,他同样不信任你,不尊重你。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从来没有孩子不愿意学习的情况,他愿意学习只是他不会,他还没有能力集中注意力,没有能力强迫自己学习。”反思我的教学,我真的不了解我的学生。忘记了他们只是孩子,而学习不能是单纯轻松的游戏而是一种劳动。对于儿童来讲,掌握知识这是最终的目的,他不能像成人那样有选择的进行学习和计划学习。当孩子失去了对学习的愿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厌学情绪产生了,那任你用什么办法也不可能使孩子坐下来念书了。不了解学生,就没有办法给予学习的快乐、激发他们的自豪感。

爱学生,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这时,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对于这一点,我想谈谈我的做法:上课时,我向学生露出亲切的笑脸,投去友善的目光,进行交谈式的教学;下课时,我留在教室和学生们谈心,说笑话……很快地,我和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形成友好、愉快、轻松、和谐的心理气氛。这时,他们会把我当知心朋友,敞开心扉,让我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并求得我的帮助和指导。一个好教师应当主动与学生做知心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内心世界的苦恼与忧愁,这样,教师才会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学生。

“没有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要用爱心去感染每一位学生,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让学生在爱的环境中成长为一个懂得付出爱、懂得感恩的人!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4】

前段期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深深地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实践所吸引。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的人,对于他的教育故事,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就是: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个故事是意味深长的。对于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他谈论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繁琐的理论,只有温和的话语和天才的思想,丰富着我们的心灵,如同聆听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从这本书中,我还感悟到教师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进取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孩子才能自爱、自严、自重;做了错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所以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在处理孩子之间发生的矛盾时,首先把孩子个体的尊严放第一位。

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爱我所教的所有的孩子,并让这种爱在我所教的学生身上得到延续。我想,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是爱的奉献!(王海婴)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5】

我读了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感动。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这是一本献给教师的心灵之书,这也是一本缓释教师心理压力,启发教师生活与教学智慧的书,它用温情、智慧和爱意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它用一首首教育诗篇礼赞教师工作的神圣。

用一个个真实而平凡的故事,抚慰我们的心灵。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一点,对于我们教师尤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

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真正的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滴滴雨露,离不开教师的心灵!是教师与儿童生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高山流水之声。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渴望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满足,他们祈盼教师用智慧的睿语解开他们心灵的密码。是教师的理智之爱,使儿童的现实生活充满意义;是儿童如水的清纯,给教师带来生命的满足。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合奏的乐章。尊重是一缕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儿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我想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对一个腼腆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经常是表现平平的孩子,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也亮丽了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

读《把心灵献给孩子》,我最大的收获是我懂得了教育是一件雕刻心灵的工作。我们的对象是一群有着灵魂和理想的人,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次行动,每一次喜怒哀乐,都是在孩子心灵的白板上刻下了重重的一刀,都是在孩子心灵的扉页上写下了浓浓的一行,那一刀下去,那一笔下去,写下的是正义还是邪恶,是美德还是丑恶,是真理还是谬误,不在孩子的心灵是什么,全在于我们教师是什么!唯有美德才能雕刻美德,唯有正义才能书写正义,唯有真理才能传播真理,我们自己是什么,才可能塑造什么,换言之,我们希望我们塑造的对象成为什么,你自己必须首先成为什么。世界上不可能有一种完全空洞的塑造,单凭想像就能完成的雕塑那只能唯心主义的幻想,心手合一不仅仅对于雕刻家是这样,对于教育家更是这样。所以,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不在于给孩子传授多少知识,而恰恰在于丰富自己的灵魂,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一块宝石,那样孩子天天看着这块宝石,捏着这块宝石,听着这块宝石,耳濡目染,他们也就具有了宝石的特质。教育的真谛不在于说教,而在于熏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心灵。孩子最终能不能够成为一件艺术珍品,全在于雕刻家的品质。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6】

前几日,终于把苏老的这本着作完整地拜读了,下面是我的一些感触,与大家共勉:

苏霍姆林斯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教育实践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的确,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高尚的结晶。父母对孩子的爱,有着本能之爱的情感成份,往往较多地渗透着长辈对下一代的保护、支配的情绪色彩,甚至掺杂无原则的将就和溺爱。师爱则具有完全不同于父母之爱的特征。师爱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的主动给予,是奉献,它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负责和理解,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我们的教育本质上实在就是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在书的前言部分写到:“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尽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其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该书中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们的爱,正如他在书中所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是最大的幸福。”只有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孩子放到心灵的深处,和孩子们共同活动,在活动中与孩子们进行活跃的、自然的、不中断的交往,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的朋友,到达教育活动的至高境界。爱孩子首先要接触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以为“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我刚上班时的一些事:我们开始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教师,结果却不是那样,哪怕你满腹经纶,口若悬河,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我们当时在想是不是教学方法有题目,随后的教学中自己更加注重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魅力确实提升了,但仍有人对你熟视无睹。我们当时挺困惑、挺委屈。后来与老教师交谈后我们才知道题目的所在,原因是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主动参与到孩子中往,与他们的交流不够。以后的日子里我们放下身份,怀着童心主动往找孩子们,主动与他们交流,与他们“打成一片”,作为孩子的知心朋友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最后师天生为了好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时间固然很短,但我们对孩子付出了真心、付出了爱,同时也得到了孩子们的.爱和尊重。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7】

我读了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感动。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一点,对于我们音乐教师尤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真正的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滴滴雨露,离不开教师的心灵!是教师与儿童生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高山流水之声。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渴望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满足,他们祈盼教师用智慧的睿语解开他们心灵的密码。是教师的理智之爱,使儿童的现实生活充满意义;是儿童如水的清纯,给教师带来生命的满足。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合奏的乐章。尊重是一缕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儿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

读《把心灵献给孩子》,我最大的收获是我懂得了教育是一件雕刻心灵的工作。我们的对象是一群有着灵魂和理想的人,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次行动,每一次喜怒哀乐,都是在孩子心灵的白板上刻下了重重的一刀,都是在孩子心灵的扉页上写下了浓浓的一行,那一刀下去,那一笔下去,写下的是正义还是邪恶,是美德还是丑恶,是真理还是谬误,不在孩子的心灵是什么,全在于我们教师是什么!

换言之,我们希望我们塑造的对象成为什么,你自己必须首先成为什么。世界上不可能有一种完全空洞的塑造,单凭想像就能完成的雕塑那只能唯心主义的幻想,心手合一不仅仅对于雕刻家是这样,对于教育家更是这样。所以,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不在于给孩子传授多少知识,而恰恰在于丰富自己的灵魂,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一块宝石,那样孩子天天看着这块宝石,捏着这块宝石,听着这块宝石,耳濡目染,他们也就具有了宝石的特质。

教育的真谛不在于说教,而在于熏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心灵。孩子最终能不能够成为一件艺术珍品,全在于雕刻家的品质。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