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恐龙科普立体书》有感600字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有些作品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读《恐龙科普立体书》有感600字,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寒假里,小姑打电话问我喜欢什么书?我告诉她,我喜欢科普类的书,比如恐龙或兵器类的,结果小姑送了我一本《恐龙科普立体书》,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时,很意外,又非常惊喜,当时的我如饥似渴的把书轻轻地打开,哇!映入眼帘的这些恐龙像活的一样,我一页一页的翻着这本书主要讲得是一两亿年前,当人类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地球被一群极不寻常的爬行动物统治着。它们和现代的爬行动物类似,大部分也长着有鳞的皮肤、长长的尾巴以及爪子。但是6500万年前,它们从地球上神秘的消失了,留下了众多难解之谜。而这本书,让我穿越了一次时空,回到史前时代,一起去探索恐龙的奥秘

我最喜欢这本书其中的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侏罗纪巨型恐龙,这个部分说的是,进入侏罗纪,恐龙的种类更为多样化,一些恐龙的身体进化的非常庞大,还出现了一些巨型食草恐龙,大型食肉恐龙也活跃在这一时期。我第一个看到的是巨型食草恐龙梁龙,有一张小卡片上带着问题哇哦!你能想象到它有多重吗?引导着我去寻找答案:长脖子长尾巴的迷惑龙和梁龙就属于这一族群。还有巨大的长颈巨龙,其身高是长颈鹿的两倍多,体重是大象的十倍多,从鼻子到尾巴的长度是27米!哦!原来梁龙是这样的,它虽然身体庞大,但很心地善良,还有它和我一个姓。接着是可怕的掠食者剑龙,这只剑龙你可得小心了!有一只饥肠辘辘的掠食者就在它的背后!异特龙是侏罗纪时期最大的食肉恐龙。这种两足行走的掠食者有一个巨大的脑袋、强壮有力的颌部,以及一口锋利的牙齿。这种恐龙真是动如雷震,凶猛威武。第二部分是:白垩纪恐龙,这个部分说的是,在中生代的第三个纪,也就是最后一个纪白垩纪,新种类的恐龙出现了。这些不可思议的恐龙包括身披重甲的食草动物和集体狩猎的可怕掠食者。这个纪的恐怖霸主是霸王龙,它是有史以来陆地上最大的食肉动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雷克斯霸王龙。这种两足行走的恐龙身高为大象的两倍,头部硕大,嘴里长有约50颗香蕉状的利齿。霸王龙那致命的颌部能一口将猎物的骨头咬碎,这种强有力的咬力是现存任何动物都望尘莫及的。另外还有被所有恐龙称为武装斗士的三角龙,三角龙是食草恐龙,它头上长有三个角,鼻子上方有一个短角,眼睛上方各一个长角,脖子周围还有骨质颈盾,它就像钢铁般的盾牌,一直保护着它。这些武器能够帮助三角龙对付凶猛的掠食者,如霸王龙。我最喜欢三角龙,因为霸王龙看到它都撒腿就跑,三角龙真不愧为武装斗士啊!

这本书让我感到震惊的是恐龙之最这部分,当我第一次打开时,一只巨大的霸王龙头和锋利的牙齿向我扑来,吓得我心惊肉跳,忐忑不安。我又惊又喜,惊的是这本书太立体,太真实,喜得是这本书太让我有意外的收获。

看了这本书,我对这次的穿越收获颇多,真想把这本书介绍给我所有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史前世界,一起来探索那些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不可思议的动物们吧!

四(1)班梁晨禹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恐龙世界历险记》有感400字


《恐龙世界历险记》这本书主要说了阿楚、世娜表姐和世娜的爸爸,他们在海上遇到龙卷风和一道奇异的光,飓风把他们带到了远古的恐龙时代。

在恐龙时代,他们遇到了许多恐龙:有风神翼龙、镰刀龙、慈母龙、迅猛龙、重抓龙和肉食性恐龙。其中最可怕的就是肉食性恐龙。但是他们仨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战胜了肉食恐龙,化险为夷。最后,他们仨再次遇到了一阵飓风,这阵飓风把他们仨又卷回了自己的家乡。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非常敬佩阿楚他们三个人,因为他们不怕任何艰难险阻。阿楚刚到恐龙时代就有一个愿望,他想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摸过活恐龙的人。当他面临危机时,他的思维和反应能力总是比别人快一拍,只要一遇到肉食恐龙,阿楚跑得比豹子还快,一眨眼他就跑得无影无踪。

《恐龙世界历险记》这本书里我最喜欢大石头上的生死决斗一段。因为阿楚和世娜团结合作,与迅猛龙激烈的战了一场,虽然阿楚连最后一根竹枪也短了,但是经过世娜的提醒,阿楚把三节棍拿出来,继续和迅猛龙搏斗,最后,他们终于把迅猛龙打到。

读了这本书,让我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团结合作的精神,遇到困难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才能战胜困难。

读有感600字


愉快的寒假来了,每天读课外书是我心最静、最舒服的时刻。这个寒假,我爱不释手的书就是《和乌鸦做邻居》。这本书是一部动物小说,里面有许多令人感触深刻的故事,但我最细细品味的还是《小火鸡和老母狗》

作者的火母鸡和小火鸡因一场鸡瘟病全死了,只留下一只小火鸡。作者把这只小火鸡送到老母狗花娘的窝里,试着让花娘抚养小火鸡。不久,小火鸡和花娘成了形影不离的伙伴。在花娘的精心照料下,小火鸡长大了,却有狗一样的习性,作者又叫它狗火鸡。好景不长,花娘因一场意外折断了两条后腿。这时,狗火鸡竟用尖嘴一次次攻击花娘,这是花娘万分愤怒,它一次次跑起来反击,可都摔倒了。就这样,在狗火鸡冷酷的训练下,花娘竟好了。这都离不开狗火鸡。

看到这篇故事的结尾,我的心也不禁颤动了: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多么坚不可摧的亲情啊!这本书还有许多这样的故事,如《天命》、《雄鹰金闪子》等。这么多动物在沈石溪笔下,个个拥有丰富的情感和灵魂。

在书后的创作谈,沈石溪说人类文化和社会文明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更新,但生命中残酷竞争、顽强生存和追求辉煌的精神内核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动物小说可以毫无掩饰地直接表现丑陋与美丽融于一体的原生态的生命。是啊,生命中的事实都有残酷,我们克服困难就一定要有信念。

这么一本好书,能使我受益终生。读书,好处很多,为什么不多读好书呢?

读《边城》有感600字


总觉得《边城》这样的书,是该静下心来好好读的。无奈我平日没有足够的时间细细品味,也便不想去读。那日闲来无事,偶然捧起这本书,竟在恍惚之中被领进那如梦如幻的世外桃源。

边城依山傍水,风光旖旎,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只留下静谧安详。一脉清流缓缓流淌,洗净人们心上的垢污,小小山城里淳朴赤诚的民风撼动着我的心,不由让我生出几分羡慕。

溪上总泊着一只渡船,老船夫一辈子毫无所图,只是一心一意地用这只渡船载渡来往的客人。他与这渡船定是产生了感情的吧。渡船同他来回渡客,静静感知周遭发生的一切。这渡船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往来的游客,也承载着这小城的记忆,还有专属翠翠和老船夫的故事。翠翠一定曾在心底将满腹的心事说给这渡船听。渡船不能言语,可它定能明白翠翠的心。

溪边一白塔,默然耸立,在高处俯视这个小城和城里的一切。它不忍看着那纯真可人的翠翠在渡船上为等待心上人的归来黯然落泪,终于在暴风雨中轰然倒塌。那场雨带走了守护着翠翠的白塔,带走了陪伴翠翠多年的渡船,也带走了翠翠唯一的亲人。老船夫终日为翠翠的婚事担忧,却没来得及看见翠翠拥有幸福,就带着对孙女的挂念离开了人世。

同时爱上翠翠的两兄弟天保和傩送没有反目成仇,选择了不同的方式为自己争取翠翠的心。二老的歌声有如山间的竹雀。自他开口的一刻,大老已经预知属于自己的命运。大老决然出走,却被无情的茨滩漩水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而自责填满了二老傩送的心,他放弃了与翠翠的爱情,放弃了那个深深惦念着他的人儿。

这个凄美动人的故事没有华丽的笔触,从头至尾都是淡淡的细腻真实,卓然清丽的美感使我的心头空落落的。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我仿佛看见翠翠已成长为温婉清新的成熟女子,坐在船头痴痴等待心上人的归来。

记忆里仍有那个女孩的影子,黑黑的皮肤,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分外绰约动人。

读《募捐》有感600字


暑假里,我怀着愉快的心情读完了《就这样长大》之《募捐》有感,令我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在为四川大地震捐款的活动中,贫穷孩子张亚亚捐的最多,同学们都认为她在作秀,所以瞧不起她。后来,同学们从张亚亚外婆那里得知:张亚亚捐得500元钱是政府和好心人过年时给她的压岁钱。同学们都十分敬佩张亚亚。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张亚亚在这样贫困的条件下,仍然向灾区人民献出自己的爱心,她的这种高尚的品质感染了我,她的生命变得充实而丰富。在我们的身边有千千万万个张亚亚,他们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援助之手。

台风莫拉克造成台湾同胞291人遇难,387人失踪,45人受伤,触目惊心的数字牵动着大陆同胞的心,大陆同胞纷纷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一位年近80的孤寡老人,平时靠捡垃圾为生,自己生活都很贫困,但是听说台湾遭遇台风,第一个伸出援助之手,捐出3000元,这是他几年的积蓄了;一位来自四川德阳的打工小伙,捐出1000元一分钱一份情,正是千千万万的张亚亚,才使得大陆同胞与台湾同胞心连心,共同去战胜灾难,迎接生命中灿烂的明天!

在生活中,一些人家庭富裕,他们穿名牌衣服,开宝马车,住豪华别墅,但是对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熟视无睹。这样的人生命还有意义吗?这样的人真为他们感到汗颜!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向张亚亚一样,向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吧!

读论语有感600字


读论语有感600字(一)

【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绝学,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有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没有问题,只是记录孔子的一些言论。因此,【论语】中记载的言论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一精一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必然会产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尝无诲焉。它的意思是:学生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是不会不教他的。我认为,当今社会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尊敬老师,老师一爱一护学生,这些都不需要物质来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学生要送礼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赐教,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

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意思是说,孔子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从容不迫;与上大夫说话,态度和悦;君子在场时,说话局促不安。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级的人说话态度明显不同,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是不相符的,充分说明孔子所处时代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时代。

此外,从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说朋友送的礼物如果只有车马,没有祭肉,孔子也不会行拜礼)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重视祭祀祖先,即使别人送再多的东西,如果没有祭肉,主人也不会高兴等。

当然,虽然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明显时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会的腐败气息的言论,但从整体上看,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治家治国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因此,它仍是一本好书,孔子也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读论语有感600字(二)

文/黄旭琦

论语为孔子后人及其弟子所撰写,它不似同时期名著道德经有老子为其编著的逻辑和写作结构,径直由平常与弟子的对话而组成,在字里行间中透露着生活,人生,行为,政治的哲理,较之于道德经所需的文学素养论语采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相较于老子的个人熏陶孔子的成功也不为之过。

想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实属事出有因,毕竟法家过于严酷,墨家过于功利,道家过于仙风道骨。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即;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此为孔子之孝道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此为孔子之学道。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此为孔子之交友观。

子曰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此为孔子之人生观。

生亦有所用,死亦有所过,肆意,流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几于道,谓圣人。

读论语有感600字(三)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一精一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一精一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一精一神阐释的淋一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一爱一,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一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子曰:君子不器。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一性一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一性一获得全面的发展。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一精一神又是多么的难得!

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一精一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儒学的那种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一精一神皈依的归宿的。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读《童年》有感[600字]


今天虽然不是星期日,但由于正值寒假期间,距离春节法定节假日结束也还有两天时间,爸爸妈妈都在家中休息,许多事情不用我做,我感觉挺空闲的,我在想应该做点什么呢?想罢,便漫无目的地来到了书房,扫视着书架上一排排图书,最终目光落在了高尔基的《童年》身上,想当初买回来之后,由于种种原因的耽搁,还没工夫仔细看过。

于是我从书堆中抽出《童年》,坐在一旁的凳子上翻阅起来。看完《童年》以后,我心中有所感触,认为这本书很值得一看,在此将此书推荐给大家。

《童年》一书主要讲述了: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外祖父年轻时是一个纤夫,后来开了染坊,成了小业主。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的家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境的不景气,外祖父也变得愈加专横暴躁。阿廖沙的两个舅舅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不断地争吵、斗殴。

阿廖沙的母亲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但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有另外一种人,有乐观的茨冈人,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里。在所有人当中,外祖母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外祖母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与人为善。

母亲在一天早晨突然回来了,她的变化使阿廖沙心里感到十分沉痛。母亲由于心境不好,对阿廖沙常常十分冷酷。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在学校也受到歧视。

这时外祖父已经彻底破产,生活越来越困苦。为了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邻居的孩子们合伙捡破烂卖钱,同时,也感受到了友谊,但是当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三年级后,就永远离开了学校。这时候母亲逝世,阿廖沙埋葬了母亲,不久便到人间谋生去了。

尽管这令人激愤的童年以及身边层出不穷的丑事压得令人喘不过气来,但阿廖沙并没有被这黑暗的丑事所压倒,艰难困苦的环境和种种挫折反而把他锤炼成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的人。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