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转型,你要盲目尝试还是按图索骥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用到一些范文,范文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让我们来参考一些范文吧!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职业转型,你要盲目尝试还是按图索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融危机对国内的影响早已经淡去,今年的职场招聘异常火爆,应届生的招聘起薪甚至也提高了百分点,而职业人则表现出热烈的反应。在国内市场转好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自己工作的价值,而不单单为生存而工作。但是,希望是美好的,却往往在现实中碰壁,难以跨越。转型,说不容易,那是因为自己没有找到可行的路线,一直在盲目尝试;转型,又很简单,那是因为其中有技巧,可以按图索骥。

晓童 26岁 工作三年 广告公司文案

对工作没有兴趣,产生厌倦感,渴望转型

晓童毕业于老家一所名不经传的本科院校的新闻专业,毕业后因为没有门路,大多数同学都转了行,晓童也来到杭州做了一家广告公司的文案工作,主要工作就是协助进行创意策划,并且以文字来表现已经制定的创意策略。虽然不是很喜欢这个工作,但是为了生活,也不得不坚持下去。时间过的很快,转眼却已经三年多的时间了,晓童年龄越来越大,不再像刚毕业那样,心态很平稳,现在越来越焦虑,越来越厌倦这个工作。每天都是一些重复性的文字工作,没有兴趣,没有发展,看不到希望,很想换份工作,渴望转型。但是做了三年多的文案工作,不做这个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

独之秀职业顾问分析

职业转型,好比是换个旅途重新开始自己的旅程,但是路上的风景甚至是旅途的终点却无从得知。当我们满怀希望时,这又好像是一场赌博。因为每一次转型都需要花费精力和时间去适应一个全新的行当和工作环境,这其中必然会支出不小的成本,所以盲目转型也就变成了职业生涯的杀手。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对转型虽然心存寄望,却不敢轻易尝试,徘徊在想与做之间患得患失。独之秀职业顾问提醒,职业转型不同于普通的跳槽,后者只是从一个公司到另一个公司的转变,职能以及工作经验一般都可以一直延续下去;而前者有可能是职能的跨越,有可能是行业的变化,还有可能是职能与行业的大跳跃。面对以往没有从事过的职能或者行业,职业转型势必会有很多的阻碍:比如没有明确的转型方向、没有直接的工作经验、专业知识匮乏,没有人脉,年龄门槛等。所以,想要成功转型,必须做好准备,先找出自己转型的原因和转型的条件,做好系统的职业规划,做到按图索骥,避免走弯路。(按图索骥: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在这里,则比喻根据现实情况线索出发,做到切实可行,避免盲目寻求。)

像晓童这样因为对工作厌倦而想转型的职业人不在少数。而引起人们厌倦感的原因,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外在和内在的两大类:外在的原因主要由于重复性、单调性、乏味性的工作或环境所引起的精神不佳状态。但产生厌倦的主要原因是内在原因,是由于内发的情绪所引起的。比如,就像晓童那样,因为对工作缺乏兴趣,引起对自己的工作及与工作有关的事物产生厌倦感。那么,晓童的转型其中一点就是吻合自己职业兴趣。但是,独之秀职业顾问认为:兴趣容易转移,兴趣也不代表能力,有兴趣找不到对应的工作也是白谈,所以职业兴趣只能作为一个选择的参考因素,而不是决定性因素,最重要的是综合各种因素,包括自己的个性特征、优势特长、价值取向、职业竞争力等结合职业特征职场需求来找到其中的平衡点。

晓童尊重权威和规章制度,喜欢按计划办事,细心、有条理,喜欢关注实际和细节情况,通常较为谨慎和保守,缺乏创造性,不喜欢冒险,富有自我牺牲精神,所以对于需要思维活跃,具有创造性的文案工作来说,感觉力不从心,不能很好的胜任。工作中如履薄冰,非常的疲倦,没有兴趣,时间久了,就会从心里感到非常的厌倦。晓童有良好的文字功底和沟通能力,之前做的一直都是地产广告文案,加上又是新闻专业毕业,再根据她自身的职业兴趣,个性特征以及期望值,我们建议她转向中大型的房产公司或者建筑集团的行政管理,往综合管理方向发展。晓童虽然具备转型的条件,但是因为毕竟缺乏直接的工作经验,所以还是必须进行求职包装来抵御激烈的求职竞争。

独之秀职业规划机构点评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转型加速的背景之下,原来那种一个人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一辈子的现象将大大的减少,人们都在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更大的舞台,职业转型的趋势也将越来越明显。而对于准备职业转型的人来说,独之秀职业顾问建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是转型的路线图,一个吻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自己早日找到并实现人生目标,节约时间、少走弯路。当然,根据规划按图索骥,也不能完全墨守成规,真正进入职场后还是需要根据客观环境的改变适当做调整,才能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Fwr816.COM文章精选

职业定位:你是主角还是配角


前几天遇到了一名咨询客户,英语专业,工作五年多了,分别经历了行政、外贸、销售、人事等岗位,而每份工作她都是满怀憧憬去做的,因为这些都是朋友推荐的,有前途或有发展的,但自己亲身经历以后,发觉每个岗位都有感到不满意的地方,这让她陷入了深深的迷惘。所以她干脆辞职在家,给自己充足的时间来思考到底自己到底做什么工作,不在重蹈覆辙。在家闲赋几个月,虽然期间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不少岗位,但是总是因为各种客观原因而最终放弃了,时间过去几个月了,但是她还停在原点。??? 在和她详谈中,明显的感觉她对自己的期望值是很高的,希望做做单位里岗位里万人瞩目的主角,而不是那些看似打杂的配角。纵观经历的几个单位,她感觉这些岗位都是配角,毫技术含量和发展前途,而自己想做的核心岗位却因为自己专业不对口、自信心不足或单位发展前景不好等原因为借口失之交臂了。眼看着自己的同龄人或朋友很多都已经有所成就,而自己就像漂浮在空中的尘埃,一方面没有飘向远方的能力,希望有人助一臂之力,另一方面也没有落到地面的勇气,那样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所以每天就这么漂浮着。非常讨厌现在的生活方式和想法,但是自己确实不知道该如何捋出头绪。虽然也有过创业的念头,却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并且也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坚持。客观来说,她目前对于职场主角认识上有所偏差,并且尚不具备成为职场主角的能力和气度。

看完这位客户的一些关于主角与配角想法,不由想起在九十年代初期陈佩斯和朱时茂演过的一个小品《主角与配角》,这个小品是自己非常喜欢的。陈佩斯在小品里面成功塑造了一个小人物在厌倦了自己的配角角色后,在不具备主角实力的情况下,突发奇想想与主角对换角色,以为这样就可以实现自己当主角的梦想。后来虽然角色的道具对换了,但是他配角的言行举止还是存在的,反而成为了一个不伦不类的主角,让人啼笑皆非。这个小品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每个人都可以有当主角的梦想,就像生活中的快餐一样,它优势在于速度,而并不保证营养均衡,吃多了容易发胖,诱发各种疾病。因此,我们每个人在追求速度的同时,还需要量力而为,因为稍有不慎,很容易让自己会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甚至是误入歧途。

我们常说,职场其实犹如一个大舞台,职场中的每个人都是这个大舞台上的演员。于是,每个人在进入职场时都会被赋予一个角色,由于每个人的家庭背景、学历、专业、个人素质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不同的人在职场初期会有主角和配角的角色差异。有的人因为前期积累比较多,各方面比较出色,所以一开始就是主角或者准主角,比如进了好单位、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或者拿着很高的薪水;而有的人由于自身准备不是很充分,且各方面的能力不是很突出,所以一开始只能甘当配角,工作非常普通,薪水也仅仅够温饱。我们常说职场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赛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这两种角色的称谓只是暂时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工作时间的加长而有所变化。比如有的主角由于心高气傲或者玩物丧志,在经历一些挫折后便一蹶不振,长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核心竞争力在丧失,将出现逐渐沦为配角的迹象。而有的配角并没有因为自己岗位普通或琐碎而自暴自弃,而是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排除了很多困难,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逐渐做出了成绩,受到了公司领导的赏识,逐渐成为老板的红人,则升为职场的主角。

主配角交替现象在职场中是屡见不鲜的,而这种角色的更迭的原因是什么呢?在自己通过总结多名客户的亲身经历来看,每个人脑海深处都想当主角的想法,不想当配角。因为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职场主角外表是笼罩着光环的,受到公司高层的赏识,拿着高工资,享受着公司提供的各种福利。而配角则大部分时间是默默无闻的,工作内容不仅是简单机械的,升官加薪等好事情一般都不会落到他们的头上。相反,也许他们默默工作数年,公司的领导还不知道他的存在。于是在受这种根深蒂固的影响下,出现了大批跳槽族或惆怅迷惘族,他们认为自己在各个方面并不比任何人差,为什么别人能做到的自己无法做到,于是千方百计想证明给别人看,别人认为好的就去做,别人认为有前途的就去争取,结果工作几年后发觉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了,开始陷入内心的挣扎的漩涡,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少年得志型:他们也许在很多方面要强于同龄人,比如性格外向,经历丰富,外交能力强,一直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他们也不是完美的,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心高气傲,自尊心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等不足。而职场是瞬息万变的,一旦他们在其中遭遇挫折或者走错了几步,就感觉职场太现实了,这个社会背叛了他,对现实生活心灰意冷,无法接受自己沦为配角的现实,开始自暴自弃,让自己的聪明才智付诸东流。

揠苗助长型:就像上面那个客户一样,每天想着成为主角,从未想过大部分主角都是由配角转化而来。自己活在了别人的嘴中,别人说这个好或不好都可以对自己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相反,每天抱着想做主角的梦想发呆,在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拿这个梦想慰藉下自己那颗脆弱的心灵,认为自己并不是失意,只是暂时没有成功。于是上网发帖子倾诉,和朋友诉苦,希望哪天能遇到一位独具慧眼的伯乐,发现自己这匹沉寂数年的千里马。他们的生活就像进入了一个迷宫,他们不停幻想,不停的寻找,不停地赶路,却始终转不出去自己思想的迷宫,从未想过自己是否已经具备了主角的能力,自己在各方面和主角还差多远,最终的结果是思想一日千里,能力还停留在原点。

其实,这两种类型的想法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为站在公司角度来说,每个职位都有它的工作目标,每个职位都在直接或见解的为公司的利润服务,否则公司也不会设立它,只是分工不同而已。但是很多人还是始终不能够客观的认识自己,乐观的时候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天生就是来做主角的。悲观的时候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只能接受做配角的命运。其实这两种极端的心理都是不可取的,主角也不是那么好当的,他们的每一点一滴成绩都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自己凭借了解自己的天赋和特长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分析和思考,最终在职业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即使有的人发展速度快了一些,那也是厚积薄发而已。所以,很多人盲目羡慕主角是盲目的表现。如果让你肯付出同样的努力和精力,想必你也能做出同样的成绩,只是这个时候你要问下自己是否有足够强的耐心和毅力,数年如一日的在一个岗位上坚持和成长,不要只看到贼吃肉,没看到贼挨打。比如,在日常的咨询过程中,有些好奇的客户经常问到我,李老师,您是如何积累丰富的职场经验和分析能力的?我的回答很简单,当你能够每天睡眠6个多小时,其余大部分的时间大脑一直在思考职场相关的问题,基本没有周末和节假日,放弃了所有的娱乐活动,并且一坚持就是6 年,这种苦行僧的日子你是否能够坚持?你若能坚持,那么你所在行业的总监职位在和你招手。主配角色的定位是你对自己的一种认知,是对自己的一种要求。不要只羡慕主角的光鲜,而不肯付出加倍的努力。

职场配角是否真的一无是处?对于职场新人来说,当你刚进入职场时,你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做好配角,至少是2年以上,甚至更长。这不仅是一种谦虚的态度,一种合作的态度,更是一种境界。要知道,谁也不是一开始就能担当主角重任的,而只有甘当配角的人才能够把头低下来做事,而只有把事做好后才能出成绩,而只有出成绩了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崭露头角。如果你目前的能力决定了你只能配角的位置,而你又不甘心当配角,就可能像上面的那位客户一样,主角当不成,配角不想当,而每天还沉浸主角的梦想中,即成为可怜的精神上的主角,现实的配角,成功只能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罢了。我们要在客观上接受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差异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想办法去进行弥补自己的不足,而不是自怨自艾。

在职业咨询过程中,我一再告诫客户,良好的角色定位能力是通向职业成功的通行证,因为人人都有理想有抱负,但最后真正成就大事业的,反而是那些沉得住气、放低自己、虚心做配角的人。角色影响行为,行为影响收入,可谓是一句至理名言,它深刻地反映着角色、行为、收入三者之间的一种内在逻辑关系,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对自己定位的一种逻辑方式。你是将自己定位为工作和生活中的主角,还是配角,关键是由你自己来决定。你将自己定位为何种角色,你就会表现出相应的行为,而由于行为的不同,你的收入也将会存在着差异。

如果在工作中,你仅仅将自己定位为一个配角,一名普通的员工,那么你会犯大事糊涂,小事较真的毛病,比如仅仅是把自己份内的工作做完就完事了,有空的时候去偷偷菜或者看看八卦新闻,不会去关心公司额外的事情,不会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在企业需要人挺身而出的时候,想必那个时候你肯定会不由自主的低下头,恐怕别人看到或叫到自己。而在一些小事上面特别较真,比如公司让你免费加班就一脸的不情愿,好像老板就是剥削自己的资本家。每到发工资的那几天就会感觉异常敏感,如果公司晚发了几天,想必这几天都会花很多时间在抱怨公司的不人道和各种不足上面,然后在别人一种附和的认同中寻求一些精神满足。

其实,当你把自己定位为一名管理者时,你想到的永远比普通员工多,考虑的也永远比普通员工细,你在做任何事情时,都会站在一定的高度来思考,不会仅仅只看眼前利益,而忽略长远利益。当角色定位正确,行为表现准确,那么你的收入自然也就会大不相同。因为你的角色,让你的行为在发生着质的变化,你的能力也会发生质的变化,这样,随之而来的也就是收入发生质的变化。

你没有理由抱怨自己仅仅是职场配角了,市场需求决定存在价值告诉我们,你是什么角色是由市场需求来综合决定的,你的上级或老板就是衡量你能力的一把很好的尺子。不要说上级或老板怎么差劲,很多时候是自己差劲才看不起任何人,无法体会别人的境界。如果你目前还是职场配角,那么说明你离职场主角还有很大的距离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上,更重要的是心态和境界上的。同时,别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作为自己的亘古不变座右铭,那句话已经out了。主角和配角也是相对的,在每个职位上出色完成自己工作的员工都应该是主角;对于员工来说,每个人都会因能力与爱好的差异有工作职责的不同,这种不同是客观与主观的共同结果,只要你喜欢自己的位置并做好工作,你就应该是主角。

你是职场主角,还是配角?这个答案并不重要,因为没有永远的主角,更没有长久的配角,你是自己职场的导演,你做主!

你有很多暖心的朋友,但你还是要学会孤勇


有很多这样的时刻。你惊心动魄,而世界一无所知。你翻山越岭,而天地寂静无声。人生说到底,是一场一个人的战争。

1、人活得累,是想要的东西太多,自己却不曾真正努力。

2、也许你感觉自己的努力总是徒劳无功,但不必怀疑,你每天都离顶点更进一步。今天的你离顶点还遥遥无期。但你通过今天的努力,积蓄了明天勇攀高峰的力量。

3、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

4、生活不能等别人来安排,要自已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

5、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使你总往高处爬,它使你总有个奋斗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

6、一个人最先衰老的不是容颜,而是那颗不再有闯劲的心。

7、生命里面很多事情,沉重婉转至不可说。我想你明白。正如我想我明白你。

8、还为小人小事分心说明还不够成熟。

9、千万不要放纵自己,给自己找借口。对自己严格一点儿,时间长了,自律便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你的人格和智慧也因此变得更加完美。

10、不是不想说话,而是有很多话讲不出来,放在心里会安全点。

11、你从不担心自己配不上优秀的人,你只会担心自己配不上喜欢的人。

12、爱情,不随便开始,不急着妥协,不介意孤独,比爱你舒服。

13、很多事情,之所以最终没有办成,不是能力不足,不是时机不好,而是稍有挫折就产生畏难情绪,然后就不了了之。

14、你有很多暖心的朋友,但你还是要学会孤勇。

15、人之所以犯错误,不是因为他们不懂,而是因为他们自以为什么都懂。

16、生命的旅程,一程又一程的风景,有些已错过,而有些却正在经历。

17、如果可以哭,我也不想忍;如果可以自私,我也不想退让;如果可以懦弱,我也不想坚强;如果可以放手,我也不想继续执着;但遗憾的是:人生没有如果。

18、有很多这样的时刻。你惊心动魄,而世界一无所知。你翻山越岭,而天地寂静无声。人生说到底,是一场一个人的战争。

19、小时候,以为爱情就是一起看电影,压马路,打游戏,凑在一起,说某个老师的坏话。到了长大以后才发现,原来爱情牵扯到的,是婚姻,是早晨几点起床,晚上几点睡去的现实问题。

20、坚持不算正能量,笑着坚持才算。

前进还是转向,决定你成功还是失败


有一天上网,收到这样一份短消息,标题是:现实中,我们该怎样权衡放弃与坚持?正文是这样的:老师,在我看得许多有关励志方面的书中,有些里面提到要学会坚持,而且举了很多因为坚持最后取得成功人。而在一些书中,里面也会告诉你要学会放弃,学会转身另辟蹊径,然后重新寻找适合你的道路。可在现实中,我们身处其中,在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很难分辨我们到底是该继续坚持还是重新回到起点,做出新的选择。在此,还请老师帮助指点迷津。

看到这份留言,我也深有感触,毕竟这也是很多人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基于在第一职场论坛担任首席职业顾问的咨询经验,我想更详尽地把这个问题给大家谈一下。

人的一生当中要面临很多选择,这并不是问题,因为在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而变得成熟。问题是正如文中这位朋友所言,到底什么选择才是对的,什么才是错的;哪些是应该放弃的,而哪些又是应该坚持的?

励志方面的书籍,大家并不陌生。他给了普通人一个伟大的梦想,并告诉你,在遇到难时,一定要坚持。同时书中还会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案例告诉你:他们都是通过坚持,最终达到了成功的彼岸。

现在回到现实,我们身处其中,在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到底是该坚持还是放弃?我想,这无非要回答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我们为什么坚持?

目标是支撑我们坚持下去的、源自内心的最原始的驱动力。有了目标,我们才不会茫茫大海中迷失方向。唐僧能够坚持不懈19年,行程5万余里而不放弃,是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目标:普渡众生,把佛教发扬光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生活的激情全部来自于目标的追求:有的人是为了成就事业而坚持,在商场上忘我地打拼;也有的人是为了让女儿上学能够背上一个新书包,起早贪黑卖茶叶蛋。不管目标是什么,也不管目标的大小,但只要目标存在,就足以在很大程度上支撑我们前行。

对于大多数在校学生而言,也同样要问一下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很多人迷茫、困惑、没有动力,到了职场上依然是这种状态,其根源便在于目标的缺失。而目标,则是支撑我们前行的最高信仰。

所以,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有这样一篇调查似乎也说明了什么:有一年,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了,他们即将开始穿越各自的玉米地。他们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在临出校门前,哈佛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以后的25年,他们穿越玉米地。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又是这样的:

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为什么要穿越玉米地,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故事到此完结,具体到底是真是假,我也不知道,因为我看到的时候就是不具名的,不知道是何人所写。不过,在这里,我们的确看到了人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将这个规划细细拆分,我们马上就会发现,其实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发呆。而对于那些还在困惑、迷茫、郁闷、无聊中虚度光阴的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呢?

如果是我们生命中追求的东西,我们无疑要坚持。而对于那些无所谓的东西来说,过度坚持,则会更多地浪费我们的时间。

所以,把精力花在你认为该做的、值得做的事情上,才更有意义。如果方向本身就是错的,一味坚持,只会把我们推向深渊。

第二,我们凭什么坚持?

一旦遇到困难坚持不下去,我们常常会听到来自亲朋好友的劝慰,坚持就是胜利、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等。

对于坚持,我同样深信不疑。因为坚持的过程,是对我们毅力的一种考验,也是我们成功的必经历程。磨杵成针的典故,更是说明了这样一种道理。我们都渴望平步青云,但那种几率,还不如买彩票中500万更为现实。

回头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个典故: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铁杵之所以能够磨成针,是因为功夫深。这个道理,世人皆知。但大家却往往忽略了另外一个前提,那就是铁杵。要想磨成针,只有功夫深是不够的,还需要料铁杵。如果是一根木棍,到最后只能磨成一根棒槌。所以,在强调坚持的重要性的时候,我们还要问一句自己:我到底是不是这块料?如果不是这块料,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本人平时为很多人做职业生涯规划,最为强调的就是这个环节你到底是哪块料?如果放对了地方,木头也会有他不可替代的作用;否则,钻石也可能一文不值。

那么,决定料的性质的因素又是什么呢?主要有两个:一是性格,二是优势。

首先来看性格。

美国著名人力资源顾问罗杰安德生有一个惊人的发现:98%的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性格相适应,相反,失败者们则总是想在自己性格不适宜的领域获得成功。上帝是公平的,他对每一个人都寄予了厚望,他给了别人那样的天性,就一定会给你这样的天性,他让别人在这个领域成功,就一定会让你在那个领域获得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一种性格都有其擅长的职业,有的人擅长这一行,有的人擅长那一行。无论是哪一种性格,你都应该接受它,并按照这一性格去寻找适合的职业。然而,遗憾的是,世界上几乎有近一半的人正在从事着与自己的性格格格不入的职业。

性格无好坏优劣,只有合适与否。如果找对职业,每一种性格都能成功。本人一直信奉一个观点:天下无不可用之人,关键是用在什么地方。这种用人观念,在一些优秀的外企,比如IBM,应用得非常成功,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也异常地高。而国内的企业,在这方面则连是起码的认识都不具备。他们更多地相信磨杵成针,相信只要坚持努力就会取得成功。由此造成本土企业效率低下、员工积极性不高,根源之一也就在这里。

所以,一定要认清楚自己的性格是哪种类型。有人向我求助职业规划方面的问题时,我通常第一步就是要看看他们的性格类型。在这里给大家推荐我在第一职场论坛常用的《DISC性格测评》,一是因为这个工具比较实用,分析起来相对简单,容易掌握;二是因为大多数的世界500强都在使用这个工具进行人才测评。许多想进世界500强的朋友们,一定要想清楚应聘的职位是否与性格相吻合。这样录用的可能性也会更高一些。同时这也为大学生的自我修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一定要认识自我,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其次看优势。

盖洛普将其称为才干。而中国人更习惯将其称为天赋。我们常常会发现,做同样一件事,有的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轻而易举地完成,而且相当优秀;而有的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则仍然不能达到要求。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不在于后者不努力,而在于后者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如果你从事的工作能够充分发挥你的天赋,那么,你极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成功率。同样,中国与此相反却非常盛行的则是木桶理论:更强调补短的重要性,而忘记了长处的发挥。

不是说补短不重要。相比较而言,补短能够使我们达到及格,而发挥优势则能使我们达到优秀。在现实工作中,及格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一个起码要求,让我们不被淘汰;而优秀则会为我们的事业成功贡献更多的砝码。

奥托瓦拉赫是191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富传奇色彩。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老师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在绘画艺术上是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同学,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质,建议他试学化学。于是,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在同学当中,这位在文学和绘画艺术上的不可造就之才竟然成为公认的在化学方面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找准属于自己的道路,踏踏实实干适合自己的事,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这就是奥托瓦拉赫给我们的启示。如果你看不到自己的优势,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这是你今生最大的缺憾。

自尊和自信来源于对自己优势的确认,以及随之而来的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确认自己的优势是人的精神生长点。你必须独具慧眼,善于发现自我,把握你的这一最重要的精神生长点。

切记:即使是智商很低的人也有自己的天赋。在中国,有一位无师自通的指挥天才舟舟。这位重型先天愚患者,500万分之一的发病概率,却在音乐指挥方面取得了常人难以想像的成绩,这足以说明天赋的重要性。

所以,对于坚持还是放弃,我的观点是:如果你所做的事符合自己的目标,并且符合自己的性格、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那么,困难对你而言只是暂时的,坚持下去,你会取得比普通人更大的成功。如果目标本身不符合自己的性格,也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那么,建议你放弃,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目标、性格、优势三者吻合,才是最佳的选择。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目标,那就做你适合的,同样会获得成功。

盲目辞职与职业规划


盲目辞职在职场中常有发生,而且多数体现在80、90后的身上,归结大部分人辞职的原因,无非是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无法胜任工作、和同事上司关系不和等,其中也不乏冲动性辞职的职场新人,大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慷慨陈词。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辞职的做法已经是既定的事实,如何更好的规划辞职后的职业则是好好斟酌之事了。

年少轻狂,血气方刚是初级职场人士的典型特征,所以工作中出现自己无法处理的矛盾和冲突时,就手足无措,无法收拾了,如果此时没有人适时的引导和教育,往往有些人就情绪激动,浮躁不安了,由此,哪怕是自己喜欢的工作,也有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冲动和无知而错失了工作的机会。

不适应目前职业时,辞职另寻工作是第一选择。这种思维的主要依据通常是主观感觉和对职场潮流的跟随。仅有极少数的人在不适应目前工作时认为应该对现状进行科学而仔细的分析,再根据自己的特点做出判断,但辞职时绝大多数人还是比较盲目。正是因为大部分人的盲目铸就了少部分人的成功,由此可见,在辞职后有清醒的头脑,科学的分析以及合理的规划是帮助自己立于职场不败之地的法宝。

通过调查总结,89%的人是因为没有发展前途和薪水太低而辞职。那辞职另谋职业的目的也就比较明朗了,是为了获得更高的薪水和更好的发展。盲目辞职,如饮鸩止渴,你总希望通过辞职来解决问题,其实是会让你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不建议盲目辞职,其实很多时候,如果工作本身是自己喜欢的,你所要做的只是要调节下自己的心态。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第一:逆境是在帮你淘汰竞争对手,大家都要走的时候,你没有好的地方去,不如留下来,因为当环境转好的时候,你的机会就来了,和你竞争的都走了,好机会不就是你的了么。

第二:坚持下去,对于你的能力会有很大提升,你也可以因为这样探到你潜能的部分。

第三:心理承受能力的锻炼,其实你能不能坚持,工作的快不快乐,都是跟你的心理调节能力有关,战胜自己的心理才是最重要的。

身在职场,辞职、跳槽、谋求新职业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在每一次重新选择的过程中,不要在定位规划不明确的状况下去盲目行进。因为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辞职另谋职业,人人都希望能够谋求到好的职业,但好职业的标准是什么呢?可能很多人就不太清楚了,但永远不能忽视的一点就是,不要因为外界的因素而找工作,说白了,就是找一份自己喜欢且胜任的工作才算得上是好工作,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能否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能,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是决定着能否在职场上大放异彩的第一步。

如果盲目辞职后究竟如何重新开始呢?

第一:冷静思考。总结辞职的原因以及从中学到的教训,权衡在工作中的利害关系。确保在下一份工作中,能把握住机会。

第二:充分了解自己。有时候造成盲目的原因,有很大一方面是不了解自己,也就是说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潜力在何处,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自己最看重的是什么,也就是说自己最重视的价值是什么。只有充分了解自己了,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自己想要的工作。

第三:充分了解社会环境。有一句古话: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职场如战场,有时在选择职业时,也要充分考虑自身能力和社会需要的部分,学会顺应时代潮流,这样我们才可能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而不是让后浪把你拍死在沙滩上。

辞职跳槽作为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手段,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经历过,想要走好这一步,做到不盲目,继而扶摇直上就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秀的人际关系以及长远的眼光了,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职业规划师告诉你:“跳槽”还是“卧槽”


职场有一句行话叫金三银四,说的是春季人才招聘的高峰期集中在三、四月,而今年由于春节较早,人才流动高峰也相应提前。2月刚过,就已经有不少职场中人跃跃欲跳,与往年不同的是,在跳槽族蠢蠢欲动的同时,也有一群人选择了按兵不动,网络上将这样的一个群体称之为卧槽族。新一年的职场,你选择留下来还是走出去?听听周围人的说法,也许会为您的职业规划问题找到新的思路。

跳槽族

为了钱途,跳!

小陈是南京市一家软件公司的开发人员,毕业至今已经在这家单位服务了近五年,今年春节刚过,小陈就向人事部递交了辞呈,下个月他将到同城的另一家软件公司报到。

小陈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岗位是公司的核心部门,因此工作量也较大,工作这些年,平均每周都有三天是在加班中度过。而对于自己的薪水,小陈认为并没有达到他理想的标准,公司的工资标准比同行要低,这几年一直有同行挖我,去年底一家我一直比较看好的单位也向我发来了邀请,开出的薪酬也比我现在高出了3分之一,考虑了两个月后我决定,跳了。

用辞职卸下工作压力

十天前,张华刚刚进入南京一家广告公司担任策划,在这之前的2年里,他已经换了3个以上的工作,而对于目前的这家公司,张华坦言,他也不敢保证能留多久。当记者问及他的职业规划时,张华却没有正面回答。他告诉记者,其实工作这么久,他还不太清楚自己适合何种工作,反正我学的专业就业面宽,既然这个工作让我感到了压力,那就再换下一份,薪水嘛,不求太高,够养活自己就可以。对于未来的设想,张华显得很轻松。

卧槽族

蛰伏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林跃是一名外企的中层人员,对于新一年自己的职业规划,林跃表示还将继续留在现在的单位寻求发展。作为一名公司的老员工,林跃用了6年的时间才走到了现在的中层管理岗位,这其中付出的心力和汗水是旁人难以体会的,因此,对于这份工作,林跃也是倍加珍惜。年初公司的领导已经和我有过交流,今年会对我们一批中层队伍进行培训,年后几个大项目也要逐步展开,这对于我的能力也是一种考验,如果完成得出色有很大的升职机会。我已经准备好为了职业发展而冲刺了。

在林跃看来,跳槽应是考量过各方得失后才做出的选择,而他自己对于目前的职业前景比较看好,因此并没有将跳槽放入短期的计划中来。今年,不少像林跃这样的中层管理者都没有急于跳槽,反而采取谨慎的态度,等待时机再发力。

业内声音

企业应做好留人措施

对于节后员工的去留选择问题,省规划设计院的招聘主管刘青表示,一定比例内的人员流动对企业来说都是合理的现象,毕竟人往高处走,如果员工有了更好的机会,我们当然也会理解并祝福。另外,新鲜血液的加入也可以提高公司的活力、为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思路。但是对于企业核心人才以及关键岗位的员工,刘青认为,还是应该提前做好相关的留人措施。一般来说,企业在年终就会和自己的一些重要员工交流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以及职业规划,为员工提供更好的事业平台。加薪、培训以及增加人文关怀都是留人的常用手段。对于公司来说,对人才的把握和维护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学者观点

做好职业规划再定去留

对于现在职场上出现的跳槽族和卧槽族,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处的康慧斌处长表示,不管是走还是留,都没有绝对的错或对。每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不同,对于一个想往管理方向发展的员工来说,如果长期让他从事技术层面的工作,不给他实现职业理想的机会,必然会造成人才的出走。对于这种类型的员工,他们跳槽前会对自己的性格、专业技能等做出客观的评估,从而得出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这样的跳槽因为经过了深思熟虑往往会比较成功。但是,对于一些求职者跳蚤式跳槽,康处长也并不主张。这些求职者大多毕业不久,经验不足,如果仅仅因为一时工作瓶颈就选择放弃,对于其职场生涯的长期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一方面人脉、知识的积累需要经过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更重要的是,大多用人单位对于频繁换岗的员工也不甚看好。

相对于流动的员工,在新的一年里,更多的一部分员工还是选择了按兵不动、继续留守。康处长表示,对于一个成熟的企业来说,跳槽者固然存在,但卧槽还是绝大多数员工的选择。对于卧槽的这群人,康处长提醒,切忌不要因此而不思进取、在单位混成老油条,这样反而不利于促进自己发力、个人价值也得不到体现。留下不代表停滞不前,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学习也是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