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四大谬论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需要一些学习资料等范文,写好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让我们来参考一些范文吧!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四大谬论,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总有一些传统的理论和观念在左右着你的世界观,导致你做出错误的选择;有些人明知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还仍旧用这些理论激励自己,为自己的错误选择寻求理论支撑,以求得心灵上的安慰。由于这些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当身边99%的人都相信其放之四海而皆准时,你很难再有勇气去推翻他们,而不得不在职场上逆来顺受,没有勇气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而最终导致职业生涯发展的失败。专门写给职场新人的职业成长畅销书籍《职场救赎――写给迷茫中的草根族》则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影响你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4大害人谬论。

谬论一:流毒广泛的木桶理论

每个人天生都不是完美的,同样有长处和短处。但遗憾的是,80%的人把80%的重点精力放在弥补自己的短处上面,却对自己的长处视而不见。而中国流毒广泛的木桶理论也成为这些人勇往直前的思想武器:一个木桶能放水的高度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板。只要这个木桶里的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因此,我们应该去补短,以求滴水不漏,从而获得最大价值。特别是这一理论,经过无数培训师激情四射的演讲,在很多人的大脑里已经根深蒂固!于是,补短也就成为了很多人怀有梦想的人走向成功的必修课,即使撞得头破血流,也不回头!

如果将这一理论运用在企业运营管理方面,会对管理者起到一个良好的警示作用。毕竟企业的运营更强调团队合作,需要各部门的通力配合,哪一方面做得不足,都有可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对于一个优秀的企业而言,要想稳健发展,更强调协同作战,生产、销售、物流、品牌、技术、管理等各方面必须到位,这样的组织才能360度构建核心竞争力。但这个貌似天衣无缝的理论,如果用在个人职业成长方面,则是对职业发展观念的严重误导!

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首要的因素是用人所长,而不是用人所短。在德鲁克的著作中,也不止一次提到这个观点。但木桶理论却几乎为所有的中国管理者树立了这样一种思想:只有弥补短处,才能创造更大价值!这种理论在中国企业中被过度放大甚至神化,已经成为严重束缚企业发展及个人职业成长的教条!于是,在一个又一个口若悬河的培训师口中,补短成了重中之重!几乎所有的员工,甚至未出校门的大学生,都在按照木桶理论的指示,拼命地弥补自己的短处,却对长处视而不见!看看你身边的人,明明不善言辞,却想通过做销售的方式提高自己交际能力的人,到底有多少?!更可怕的是,抱有这种想法的人,90%以上都无法在销售方面获得成功,业绩指标平平,内心痛苦不堪,工作两三年之后因为无法胜任而不得不再次进行职业选择!

这个社会,需要的是专才,而不是全才。一个人无论有多完美,也不可能成为全才。每个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长处。因此,因人而宜,用人所长,才是人才成长的关键。同样,对于每一个在职场上打拼的朋友来说,有效发挥自己的长处,比弥补短处更容易获得成功。即使你再努力,你也不可能把你的天生短处变成你的强项!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强项比,拿鸡蛋往石头上碰,你胜算的几率又能有多大呢?

不是说补短不重要。相比较而言,补短能够使我们达到及格,而发挥优势则能使我们达到优秀。在现实工作中,及格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一个起码要求,让我们不被淘汰;而优秀则会为我们的事业成功贡献更多的砝码。

把80%的精力放在优势上面,把你本来具备优势的东西锤炼得炉火纯青,力争达到90分甚至100分,这才是你独步天下的核心竞争力。而对于自己的弱势,只需要花20%的精力做到及格即可。如果本末倒置,那么,你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谬论二:干一行,爱一行

案例:我在内地一个省会城市,毕业后就进入一家银行工作。当时什么也不懂,看了网上的资料,只知道银行待遇比较好,工作稳定,很多人想进都进不去。我得到了这个机会,同学们都很羡慕我,家里人也都非常高兴而一旦工作起来,事情就不是我想像得那样美好了。我做的是柜台工作,工作量巨大,早8点到晚7点,中午20分钟时间吃饭。中途除了上厕所,时刻都在工作。一年来,我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节假日休息过,也从来没有休过两天。每天上班十几个小时盯着电脑,眼睛受不了,不停地流泪。上班时精神过于集中,怕出错,怕赔钱,还怕变态的客户,精神压力很大。每天晚上回到家,什么都不想干,就想睡觉。晚上做梦还是工作,经常从梦里吓醒辛辛苦苦干了一年,我对这份工作实在是讨厌透顶,只想快速逃离这个地方,哪怕随便换一份工作,只要不待在银行就行。家里人也在劝我,希望我调整自己的心态,要有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可是,我发自内心地讨厌这份工作,根本就不可能再坚持下去。我到底该怎么办?

当很多人没有办法去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的时候,我们通常接受到的斥责是没有职业精神,并且告诉你要干一行,爱一行。但实际情况却是,当你因为种种的原因而讨厌一份工作时,你实在没有办法爱上它。否则,让这种痛苦的爱持续你整个职业生涯,你的全部生活将会在痛苦中度过,你的生活也没有任何乐趣而言。

找工作就像谈恋爱一样。如果你只是为了结婚而随便找一个你并不喜欢的人,那么,这种生活将是没有滋味的。同样,如果你为了生存而找一份你并不喜欢的工作,那么,你注定要牺牲你的个人兴趣。

工作的最高境界,就是把工作当成乐趣。正如前文所言。能够做到这一步,你的工作就不再是工作,而是一种享受乐趣的过程。你的工作就不再是被动应付,而是为了享受乐趣而去主动前进。能够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你想不成功都难。

有人说,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这也要看情况。如果你没有强烈的排斥心理,倒是有一些可以培养的可能。但是,如果你实在讨厌那份工作,那么,你是无论如何也培养不了这种兴趣的。就像那个人你第一眼看见就讨厌透顶,又怎么可以培养和对方之间的感情呢?

另外,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每个人最终的选择都是要在一个方向上坚持几十年。如果选择了你不喜欢的方向,你可以坚持一两年,但绝对坚持不了一、二十年。否则,那种痛苦,只有你自己去承担。

谬论三: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很多人有非常强烈的成功欲望,但这仅仅还不够。有成功的欲望未必就能成功。当失败接踵而来时,很多人也会反思,但他们最终反思的结果,不是将失败归因于职业方向的选择,而是归罪于自己的努力不够。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始终相信勤能补拙、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样的古训。

努力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努力不一定有回报,但如果不努力,则一定没有回报!

比努力更重要的是什么?答案是:选择!

因为,每个人一生所走的路其实是很有限的,并不是每一条路都适合你。一个人如果用对了地方,再蠢的人都会变成人才;否则,再聪明的人都会变成蠢材。我们前文所说的那个例子:舟舟的智商只相当于几岁的小孩子,如果期望把他培养成数学家,那无异于痴人说梦。但正是这样一位重型先天愚型患者,却是一位无师自通的指挥天才,在音乐领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因材适用,用人所长,选择适合其成长的道路,才是成功的核心前提。有了适合自己的方向,努力才会有意义。相反,如果一开始的方向就错了,你越努力,那么,你离成功也就越来越远。

你能磨成针,除了要功夫深之外,你必须保证你是一根铁棒。如果你天生是一根木棍,到最后,你只能磨成一根棒槌。努力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选择好正确的方向,那么,所有的努力都会白费。

一定要记住:选择第一,努力第二。不要用努力代替选择。否则,只会带你滑向更危险的深渊!

因此,当你失败的时候,你不仅要考虑到自己是否努力,更重要的是,你要认真反思一下:眼前的这条路,到底是否适合你?埋头苦干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停下来,看看脚下的路是否适合自己的方向。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即使要努力,也要在适合自己的方向上努力,这样你会走得更快,更远!

谬论四:先就业,再择业

案例:老师,这份工作我已经做了两年了当年毕业时就业压力大,网上和报纸上以及学校的老师都开导我们放下心态,先就业,再择业,我也没想那么多,就随随便便找了一份工作工作两年后才逐渐感觉到,我对这份工作非常的不喜欢,成天上班也没劲,纯粹就是抱着应付的心态,两年下来,什么都没有学到我想转行,可是人家招聘都要有相关工作经验的,简历投了几十份,一份面试通知都没有收到,我现在连找工作的信心都没有了,不知道接下来的路究竟要怎么走

在工作中,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由于第一份工作入错了行,而导致一步错,步步错。虽然一个人一辈子不可能从事一份工作,也不可能一辈子不转行,但对于目前竞争极为激烈、求职者整体竞争力不高的情况下,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超强的纠错能力。更多的时候,我们遇到的真实情况是,伴随着房价、物价等生存压力的上涨,很多人不得不勉强维持着眼前的这份工作,因为一旦转行,则意味着从头再来,生活的压力将无法承受。特别是对于那些要结婚买房生孩子养父母的人来说,换任何一份工作都要慎重考虑,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走到破产的边缘。所以,如果你第一步走错了,以后再想回到正轨上来,则意味着你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付出更大的代价。

现在整个社会、媒体、专家等等各种单位都一直在鼓吹先就业,再择业。这种论调不是今年就有,而是多好多年前就出现了,并且屡屡出现,不绝于耳。相信当年各位大学毕业时候,也会有很多人相信了这一点吧?管它呢,骑驴找马,先找份工作挣钱填饱肚子再说!

这是一种貌似真理,实则荒谬至极的说法!而被就业的出现,也说明这种现象背后的利益关系。有过职场亲身经验的人才会知道,第一份工作绝对不仅仅是养活自己这么简单。相信现在在职场上发展不顺的朋友,多半也和第一份工作有关系吧?前面已经说过,男怕入错行。第一步错了,以后就会经常犯错。正所谓一步错,步步错。

为什么第一份工作这么重要呢?原因有三:

1)、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

具体是指,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往往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举个例子来说,在父母和同学的眼中,A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从来不做坏事。假如有一天他做了坏事,大家都不愿意相信这事是他干的。再比如,B君平时是一个嘻嘻哈哈、做事不太正经的人,假如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和你说一件事,你也不会相信他。

对于求职的大学生来说,这一观念同样会影响你以后的发展。你的第一份工作会对你以后的工作产生影响,你跳槽时,你的新雇主也会通过你的第一份工作经验来判断你是否能够胜任这份工作。曾经有一个大学生,毕业之后想做策划,就找了一家广告公司。刚进公司时,因为文笔不错,被安排到了文案的位子上。而与他同时进去的另外一个人,恰恰因为文笔不好而被安排到了策划的位子上。后来她屡次想转行做策划,但都是因为前一份工作经验的影响,而始终没有得到转行的机会。这样的例子,同样也是这种观念的影响。

2)、用人单位的成本考虑。

知道企业为什么招聘员工时,都要写上工作经验这一要求吗?因为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可以不经过培训,直接上岗,会很快为公司创造价值。

知道为什么大多数的企业都不愿意花钱培训新员工吗?因为这帮人都是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心态来找工作,没有长远规划,一旦生存问题解决了,而这项工作又不适合自己,他们会很快跳槽,企业的培训成本也付诸东流!

知道转行为什么这么难吗?一是因为这些人没有相关工作经验,无法直接创造价值,二是培训起来也比较困难,心态已经失衡,思维已经固化。与其如此,倒不如招一名应届生,白纸一张,可塑性强,发展起来潜力更大。

每一份工作都是积累,这样才能让你越来越值钱。如果只是当成跳板,你迟早有一天会跳下悬崖。

3)、时间成本不允许。

现在很多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找不到职业发展方向,而当你让他们做一个职业规划时,他们又说自己还年轻,不着急。现实的问题是,能留给我们折腾的时间,真的是那么多吗?

以北京为例。假如你23岁大学毕业,打算到30岁成家立业,这其中有7年的时间。如果你30岁结婚买房,包括首付、装修及婚礼支出,你最起码要准备30万元(这还是考虑把房子买在五环以外及房价不上涨的情况)。假如你年薪10万,除去生活成本,一年攒7万,那么,你要攒4年。但如果你要达到年薪10万,你最起码要有3年可持续的经验积累。(这里所说的可持续,指的是你在一份工作上积累3年以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果一年半载就跳槽一次,要想达到这个待遇,基本上无望。当然,个别大牛的人除外,这里只考虑80%的普通人的情况。)这样算下来,7年的时间就已经过去,你根本没有时间再去瞎折腾两三年。如果你真的折腾了,想要再回到正道上,你与别人的差距已经拉开了3年甚至更长。我遇到一个案例,工作2年,无目标,到了第三年,才基本上算确定了方向。而与他同时毕业的同学中,有人经过3年的积累,现在已经做到了部门经理的位置上,年薪10万。

这样算下来,你的时间,真的有那么充裕吗?即使你不犯错,7年的时间,也仅仅保证你生存的资本。稍微一出错,你就会滑向破产的边缘。

让每一天、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有进步。工作10年,重复9年,这样的你,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呢?

还有的人会说,先就业再择业也无所谓,我当年就是这样做的,现在还不照样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对于这种说法,我的观点是:1)、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超强的纠错能力。你要知道,很多人因为第一份工作不利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思想上对工作和社会形成了一些负面的认识,这些认识会阻碍他继续前进。2)、如果你一开始就能够选择正确的方向,又为什么非要走弯路浪费时间呢?3)、有可能由此而引发习惯性跳槽。很多人第一份工作选择不利,于是就跳槽。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性跳槽,心态严重变形,无论跳到什么岗位上,都无法安定下来。这种情况,更可怕,影响也更糟糕!

FwR816.com小编力荐

4大谬论影响你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总有一些传统的理论和观念在左右着你的世界观,导致你做出错误的选择;有些人明知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还仍旧用这些理论激励自己,为自己的错误选择寻求理论支撑,以求得心灵上的安慰。由于这些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当身边99%的人都相信其放之四海而皆准时,你很难再有勇气去推翻他们,而不得不在职场上逆来顺受,没有勇气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而最终导致职业生涯发展的失败。专门写给职场新人的职业成长畅销书籍《职场救赎――写给迷茫中的草根族》则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影响你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4大害人谬论。

谬论一:流毒广泛的木桶理论

每个人天生都不是完美的,同样有长处和短处。但遗憾的是,80%的人把80%的重点精力放在弥补自己的短处上面,却对自己的长处视而不见。而中国流毒广泛的木桶理论也成为这些人勇往直前的思想武器:一个木桶能放水的高度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板。只要这个木桶里的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因此,我们应该去补短,以求滴水不漏,从而获得最大价值。特别是这一理论,经过无数培训师激情四射的演讲,在很多人的大脑里已经根深蒂固!于是,补短也就成为了很多人怀有梦想的人走向成功的必修课,即使撞得头破血流,也不回头!

如果将这一理论运用在企业运营管理方面,会对管理者起到一个良好的警示作用。毕竟企业的运营更强调团队合作,需要各部门的通力配合,哪一方面做得不足,都有可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对于一个优秀的企业而言,要想稳健发展,更强调协同作战,生产、销售、物流、品牌、技术、管理等各方面必须到位,这样的组织才能360度构建核心竞争力。但这个貌似天衣无缝的理论,如果用在个人职业成长方面,则是对职业发展观念的严重误导!

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首要的因素是用人所长,而不是用人所短。在德鲁克的著作中,也不止一次提到这个观点。但木桶理论却几乎为所有的中国管理者树立了这样一种思想:只有弥补短处,才能创造更大价值!这种理论在中国企业中被过度放大甚至神化,已经成为严重束缚企业发展及个人职业成长的教条!于是,在一个又一个口若悬河的培训师口中,补短成了重中之重!几乎所有的员工,甚至未出校门的大学生,都在按照木桶理论的指示,拼命地弥补自己的短处,却对长处视而不见!看看你身边的人,明明不善言辞,却想通过做销售的方式提高自己交际能力的人,到底有多少?!更可怕的是,抱有这种想法的人,90%以上都无法在销售方面获得成功,业绩指标平平,内心痛苦不堪,工作两三年之后因为无法胜任而不得不再次进行职业选择!

这个社会,需要的是专才,而不是全才。一个人无论有多完美,也不可能成为全才。每个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长处。因此,因人而宜,用人所长,才是 人才 成长的关键。同样,对于每一个在职场上打拼的朋友来说,有效发挥自己的长处,比弥补短处更容易获得成功。即使你再努力,你也不可能把你的天生短处变成你的强项!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强项比,拿鸡蛋往石头上碰,你胜算的几率又能有多大呢?

不是说补短不重要。相比较而言,补短能够使我们达到及格,而发挥优势则能使我们达到优秀。在现实工作中,及格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一个起码要求,让我们不被淘汰;而优秀则会为我们的事业成功贡献更多的砝码。

把80%的精力放在优势上面,把你本来具备优势的东西锤炼得炉火纯青,力争达到90分甚至100分,这才是你独步天下的核心竞争力。而对于自己的弱势,只需要花20%的精力做到及格即可。如果本末倒置,那么,你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谬论二:干一行,爱一行

案例:我在内地一个省会城市,毕业后就进入一家银行工作。当时什么也不懂,看了网上的资料,只知道银行待遇比较好,工作稳定,很多人想进都进不去。我得到了这个机会,同学们都很羡慕我,家里人也都非常高兴而一旦工作起来,事情就不是我想像得那样美好了。我做的是柜台工作,工作量巨大,早8点到晚7点,中午20分钟时间吃饭。中途除了上厕所,时刻都在工作。一年来,我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节假日休息过,也从来没有休过两天。每天上班十几个小时盯着电脑,眼睛受不了,不停地流泪。上班时精神过于集中,怕出错,怕赔钱,还怕变态的客户,精神压力很大。每天晚上回到家,什么都不想干,就想睡觉。晚上做梦还是工作,经常从梦里吓醒辛辛苦苦干了一年,我对这份工作实在是讨厌透顶,只想快速逃离这个地方,哪怕随便换一份工作,只要不待在银行就行。家里人也在劝我,希望我调整自己的心态,要有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可是,我发自内心地讨厌这份工作,根本就不可能再坚持下去。我到底该怎么办?

当很多人没有办法去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的时候,我们通常接受到的斥责是没有职业精神,并且告诉你要干一行,爱一行。但实际情况却是,当你因为种种的原因而讨厌一份工作时,你实在没有办法爱上它。否则,让这种痛苦的爱持续你整个职业生涯,你的全部生活将会在痛苦中度过,你的生活也没有任何乐趣而言。

找工作 就像谈恋爱一样。如果你只是为了结婚而随便找一个你并不喜欢的人,那么,这种生活将是没有滋味的。同样,如果你为了生存而找一份你并不喜欢的工作,那么,你注定要牺牲你的个人兴趣。

工作的最高境界,就是把工作当成乐趣。正如前文所言。能够做到这一步,你的工作就不再是工作,而是一种享受乐趣的过程。你的工作就不再是被动应付,而是为了享受乐趣而去主动前进。能够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你想不成功都难。

有人说,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这也要看情况。如果你没有强烈的排斥心理,倒是有一些可以培养的可能。但是,如果你实在讨厌那份工作,那么,你是无论如何也培养不了这种兴趣的。就像那个人你第一眼看见就讨厌透顶,又怎么可以培养和对方之间的感情呢?

另外,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每个人最终的选择都是要在一个方向上坚持几十年。如果选择了你不喜欢的方向,你可以坚持一两年,但绝对坚持不了一、二十年。否则,那种痛苦,只有你自己去承担。

谬论三: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很多人有非常强烈的成功欲望,但这仅仅还不够。有成功的欲望未必就能成功。当失败接踵而来时,很多人也会反思,但他们最终反思的结果,不是将失败归因于职业方向的选择,而是归罪于自己的努力不够。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始终相信勤能补拙、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样的古训。

努力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努力不一定有回报,但如果不努力,则一定没有回报!

比努力更重要的是什么?答案是:选择!

因为,每个人一生所走的路其实是很有限的,并不是每一条路都适合你。一个人如果用对了地方,再蠢的人都会变成 人才 ;否则,再聪明的人都会变成蠢材。我们前文所说的那个例子:舟舟的智商只相当于几岁的小孩子,如果期望把他培养成数学家,那无异于痴人说梦。但正是这样一位重型先天愚型患者,却是一位无师自通的指挥天才,在音乐领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因材适用,用人所长,选择适合其成长的道路,才是成功的核心前提。有了适合自己的方向,努力才会有意义。相反,如果一开始的方向就错了,你越努力,那么,你离成功也就越来越远。

你能磨成针,除了要功夫深之外,你必须保证你是一根铁棒。如果你天生是一根木棍,到最后,你只能磨成一根棒槌。努力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选择好正确的方向,那么,所有的努力都会白费。

一定要记住:选择第一,努力第二。不要用努力代替选择。否则,只会带你滑向更危险的深渊!

因此,当你失败的时候,你不仅要考虑到自己是否努力,更重要的是,你要认真反思一下:眼前的这条路,到底是否适合你?埋头苦干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停下来,看看脚下的路是否适合自己的方向。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即使要努力,也要在适合自己的方向上努力,这样你会走得更快,更远!

谬论四:先就业,再择业

案例:老师,这份工作我已经做了两年了当年毕业时就业压力大,网上和报纸上以及学校的老师都开导我们放下心态,先就业,再择业,我也没想那么多,就随随便便找了一份工作工作两年后才逐渐感觉到,我对这份工作非常的不喜欢,成天上班也没劲,纯粹就是抱着应付的心态,两年下来,什么都没有学到我想转行,可是人家 招聘 都要有相关工作经验的, 简历 投了几十份,一份 面试 通知都没有收到,我现在连 找工作 的信心都没有了,不知道接下来的路究竟要怎么走

在工作中,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由于第一份工作入错了行,而导致一步错,步步错。虽然一个人一辈子不可能从事一份工作,也不可能一辈子不转行,但对于目前竞争极为激烈、 求职 者整体竞争力不高的情况下,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超强的纠错能力。更多的时候,我们遇到的真实情况是,伴随着房价、物价等生存压力的上涨,很多人不得不勉强维持着眼前的这份工作,因为一旦转行,则意味着从头再来,生活的压力将无法承受。特别是对于那些要结婚买房生孩子养父母的人来说,换任何一份工作都要慎重考虑,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走到破产的边缘。所以,如果你第一步走错了,以后再想回到正轨上来,则意味着你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付出更大的代价。

现在整个社会、媒体、专家等等各种单位都一直在鼓吹先就业,再择业。这种论调不是今年就有,而是多好多年前就出现了,并且屡屡出现,不绝于耳。相信当年各位大学毕业时候,也会有很多人相信了这一点吧?管它呢,骑驴找马,先找份工作挣钱填饱肚子再说!

这是一种貌似真理,实则荒谬至极的说法!而被就业的出现,也说明这种现象背后的利益关系。有过职场亲身经验的 人才 会知道,第一份工作绝对不仅仅是养活自己这么简单。相信现在在职场上发展不顺的朋友,多半也和第一份工作有关系吧?前面已经说过,男怕入错行。第一步错了,以后就会经常犯错。正所谓一步错,步步错。

为什么第一份工作这么重要呢?原因有三:

1)、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

具体是指,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往往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举个例子来说,在父母和同学的眼中,A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从来不做坏事。假如有一天他做了坏事,大家都不愿意相信这事是他干的。再比如,B君平时是一个嘻嘻哈哈、做事不太正经的人,假如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和你说一件事,你也不会相信他。

对于 求职 的大学生来说,这一观念同样会影响你以后的发展。你的第一份工作会对你以后的工作产生影响,你跳槽时,你的新雇主也会通过你的第一份工作经验来判断你是否能够胜任这份工作。曾经有一个大学生,毕业之后想做策划,就找了一家广告公司。刚进公司时,因为文笔不错,被安排到了文案的位子上。而与他同时进去的另外一个人,恰恰因为文笔不好而被安排到了策划的位子上。后来她屡次想转行做策划,但都是因为前一份工作经验的影响,而始终没有得到转行的机会。这样的例子,同样也是这种观念的影响。

2)、用人单位的成本考虑。

知道企业为什么 招聘 员工时,都要写上工作经验这一要求吗?因为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可以不经过培训,直接上岗,会很快为公司创造价值。

知道为什么大多数的企业都不愿意花钱培训新员工吗?因为这帮人都是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心态来 找工作 ,没有长远规划,一旦生存问题解决了,而这项工作又不适合自己,他们会很快跳槽,企业的培训成本也付诸东流!

知道转行为什么这么难吗?一是因为这些人没有相关工作经验,无法直接创造价值,二是培训起来也比较困难,心态已经失衡,思维已经固化。与其如此,倒不如招一名应届生,白纸一张,可塑性强,发展起来潜力更大。

每一份工作都是积累,这样才能让你越来越值钱。如果只是当成跳板,你迟早有一天会跳下悬崖。

3)、时间成本不允许。

现在很多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找不到职业发展方向,而当你让他们做一个 职业规划 时,他们又说自己还年轻,不着急。现实的问题是,能留给我们折腾的时间,真的是那么多吗?

以北京为例。假如你23岁大学毕业,打算到30岁成家立业,这其中有7年的时间。如果你30岁结婚买房,包括首付、装修及婚礼支出,你最起码要准备30万元(这还是考虑把房子买在五环以外及房价不上涨的情况)。假如你年薪10万,除去生活成本,一年攒7万,那么,你要攒4年。但如果你要达到年薪10万,你最起码要有3年可持续的经验积累。(这里所说的可持续,指的是你在一份工作上积累3年以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果一年半载就跳槽一次,要想达到这个待遇,基本上无望。当然,个别大牛的人除外,这里只考虑80%的普通人的情况。)这样算下来,7年的时间就已经过去,你根本没有时间再去瞎折腾两三年。如果你真的折腾了,想要再回到正道上,你与别人的差距已经拉开了3年甚至更长。我遇到一个案例,工作2年,无目标,到了第三年,才基本上算确定了方向。而与他同时毕业的同学中,有人经过3年的积累,现在已经做到了部门经理的位置上,年薪10万。

这样算下来,你的时间,真的有那么充裕吗?即使你不犯错,7年的时间,也仅仅保证你生存的资本。稍微一出错,你就会滑向破产的边缘。

让每一天、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有进步。工作10年,重复9年,这样的你,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呢?

还有的人会说,先就业再择业也无所谓,我当年就是这样做的,现在还不照样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对于这种说法,我的观点是:1)、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超强的纠错能力。你要知道,很多人因为第一份工作不利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思想上对工作和社会形成了一些负面的认识,这些认识会阻碍他继续前进。2)、如果你一开始就能够选择正确的方向,又为什么非要走弯路浪费时间呢?3)、有可能由此而引发习惯性跳槽。很多人第一份工作选择不利,于是就跳槽。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性跳槽,心态严重变形,无论跳到什么岗位上,都无法安定下来。这种情况,更可怕,影响也更糟糕!

4大谬论影响你的职业发展


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总有一些传统的理论和观念,或者说是谬论在左右着你的世界观,导致你做出错误的选择;有些人明知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还仍旧用这些理论激励自己,为自己的错误选择寻求理论支撑,以求得心灵上的安慰。

由于这些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当身边99%的人都相信其放之四海而皆准时,你很难再有勇气去推翻他们,而不得不在职场上逆来顺受,没有勇气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而最终导致职业生涯发展的失败。

谬论一木桶理论

每个人天生都不是完美的,同样有长处和短处。但遗憾的是,80%的人把80%的重点精力放在弥补自己的短处上面,却对自己的长处视而不见。而中国流毒广泛的木桶理论也成为这些人勇往直前的思想武器:一个木桶能放水的高度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板。只要这个木桶里的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因此,我们应该去补短,以求滴水不漏,从而获得最大价值。特别是这一理论,经过无数培训师激情四射的演讲,在很多人的大脑里已经根深蒂固!

于是,补短也就成为了很多人怀有梦想的人走向成功的必修课,即使撞得头破血流,也不回头!

如果将这一理论运用在企业运营管理方面,会对管理者起到一个良好的警示作用。毕竟企业的运营更强调团队合作,需要各部门的通力配合,哪一方面做得不足,都有可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对于一个优秀的企业而言,要想稳健发展,更强调协同作战,生产、销售、物流、品牌、技术、管理等各方面必须到位,这样的组织才能360度构建核心竞争力。但这个貌似天衣无缝的理论,如果用在个人职业成长方面,则是对职业发展观念的严重误导!

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首要的因素是用人所长,而不是用人所短。在德鲁克的著作中,也不止一次提到这个观点。但木桶理论却几乎为所有的中国管理者树立了这样一种思想:只有弥补短处,才能创造更大价值!这种理论在中国企业中被过度放大甚至神化,已经成为严重束缚企业发展及个人职业成长的教条!于是,在一个又一个口若悬河的培训师口中,补短成了重中之重!几乎所有的员工,甚至未出校门的大学生,都在按照木桶理论的指示,拼命地弥补自己的短处,却对长处视而不见!看看你身边的人,明明不善言辞,却想通过做销售的方式提高自己交际能力的人,到底有多少?!

更可怕的是,抱有这种想法的人,90%以上都无法在销售方面获得成功,业绩指标平平,内心痛苦不堪,工作两三年之后因为无法胜任而不得不再次进行职业选择!

这个社会,需要的是专才,而不是全才。一个人无论有多完美,也不可能成为全才。每个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长处。因此,因人而宜,用人所长,才是人才成长的关键。同样,对于每一个在职场上打拼的朋友来说,有效发挥自己的长处,比弥补短处更容易获得成功。即使你再努力,你也不可能把你的天生短处变成你的强项!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强项比,拿鸡蛋往石头上碰,你胜算的几率又能有多大呢?

不是说补短不重要。相比较而言,补短能够使我们达到及格,而发挥优势则能使我们达到优秀。在现实工作中,及格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一个起码要求,让我们不被淘汰;而优秀则会为我们的事业成功贡献更多的砝码。

把80%的精力放在优势上面,把你本来具备优势的东西锤炼得炉火纯青,力争达到90分甚至100分,这才是你独步天下的核心竞争力。而对于自己的弱势,只需要花20%的精力做到及格即可。如果本末倒置,那么,你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谬论二:干一行爱一行

案例:我在内地一个省会城市,毕业后就进入一家银行工作。当时什么也不懂,看了网上的资料,只知道银行待遇比较好,工作稳定,很多人想进都进不去。我得到了这个机会,同学们都很羡慕我,家里人也都非常高兴而一旦工作起来,事情就不是我想像得那样美好了。我做的是柜台工作,工作量巨大,早8点到晚7点,中午20分钟时间吃饭。中途除了上厕所,时刻都在工作。一年来,我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节假日休息过,也从来没有休过两天。每天上班十几个小时盯着电脑,眼睛受不了,不停地流泪。上班时精神过于集中,怕出错,怕赔钱,还怕变态的客户,精神压力很大。每天晚上回到家,什么都不想干,就想睡觉。晚上做梦还是工作,经常从梦里吓醒辛辛苦苦干了一年,我对这份工作实在是讨厌透顶,只想快速逃离这个地方,哪怕随便换一份工作,只要不待在银行就行。家里人也在劝我,希望我调整自己的心态,要有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可是,我发自内心地讨厌这份工作,根本就不可能再坚持下去。我到底该怎么办?

当很多人没有办法去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的时候,我们通常接受到的斥责是没有职业精神,并且告诉你要干一行,爱一行。但实际情况却是,当你因为种种的原因而讨厌一份工作时,你实在没有办法爱上它。否则,让这种痛苦的爱持续你整个职业生涯,你的全部生活将会在痛苦中度过,你的生活也没有任何乐趣而言。

找工作就像谈谈恋爱一样。如果你只是为了结婚而随便找一个你并不喜欢的人,那么,这种生活将是没有滋味的。同样,如果你为了生存而找一份你并不喜欢的工作,那么,你注定要牺牲你的个人兴趣。

工作的最高境界,就是把工作当成乐趣。正如前文所言。能够做到这一步,你的工作就不再是工作,而是一种享受乐趣的过程。你的工作就不再是被动应付,而是为了享受乐趣而去主动前进。能够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你想不成功都难。

有人说,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这也要看情况。如果你没有强烈的排斥心理,倒是有一些可以培养的可能。但是,如果你实在讨厌那份工作,那么,你是无论如何也培养不了这种兴趣的。就像那个人你第一眼看见就讨厌透顶,又怎么可以培养和对方之间的感情呢?

另外,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每个人最终的选择都是要在一个方向上坚持几十年。如果选择了你不喜欢的方向,你可以坚持一两年,但绝对坚持不了一、二十年。否则,那种痛苦,只有你自己去承担。

谬论三: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很多人有非常强烈的成功欲望,但这仅仅还不够。有成功的欲望未必就能成功。当失败接踵而来时,很多人也会反思,但他们最终反思的结果,不是将失败归因于职业方向的选择,而是归罪于自己的努力不够。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始终相信勤能补拙、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样的古训。

努力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努力不一定有回报,但如果不努力,则一定没有回报!

比努力更重要的是什么?答案是:选择!

因为,每个人一生所走的路其实是很有限的,并不是每一条路都适合你。一个人如果用对了地方,再蠢的人都会变成人才;否则,再聪明的人都会变成蠢材。我们前文所说的那个例子:舟舟的智商只相当于几岁的小孩子,如果期望把他培养成数学家,那无异于痴人说梦。但正是这样一位重型先天愚型患者,却是一位无师自通的指挥天才,在音乐领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因材适用,用人所长,选择适合其成长的道路,才是成功的核心前提。有了适合自己的方向,努力才会有意义。相反,如果一开始的方向就错了,你越努力,那么,你离成功也就越来越远。

你能磨成针,除了要功夫深之外,你必须保证你是一根铁棒。如果你天生是一根木棍,到最后,你只能磨成一根棒槌。努力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选择好正确的方向,那么,所有的努力都会白费。 一定要记住:选择第一,努力第二。不要用努力代替选择。否则,只会带你滑向更危险的深渊! 因此,当你失败的时候,你不仅要考虑到自己是否努力,更重要的是,你要认真反思一下:眼前的这条路,到底是否适合你?埋头苦干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停下来,看看脚下的路是否适合自己的方向。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即使要努力,也要在适合自己的方向上努力,这样你会走得更快,更远!

谬论四:先就业再择业

案例:老师,这份工作我已经做了两年了当年毕业时就业压力大,网上和报纸上以及学校的老师都开导我们放下心态,先就业,再择业,我也没想那么多,就随随便便找了一份工作工作两年后才逐渐感觉到,我对这份工作非常的不喜欢,成天上班也没劲,纯粹就是抱着应付的心态,两年下来,什么都没有学到我想转行,可是人家招聘都要有相关工作经验的,简历投了几十份,一份面试通知都没有收到,我现在连找工作的信心都没有了,不知道接下来的路究竟要怎么走

在工作中,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由于第一份工作入错了行,而导致一步错,步步错。虽然一个人一辈子不可能从事一份工作,也不可能一辈子不转行,但对于目前竞争极为激烈、求职者整体竞争力不高的情况下,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超强的纠错能力。更多的时候,我们遇到的真实情况是,伴随着房价、物价等生存压力的上涨,很多人不得不勉强维持着眼前的这份工作,因为一旦转行,则意味着从头再来,生活的压力将无法承受。特别是对于那些要结婚买房生孩子养父母的人来说,换任何一份工作都要慎重考虑,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走到破产的边缘。所以,如果你第一步走错了,以后再想回到正轨上来,则意味着你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付出更大的代价。

现在整个社会、媒体、专家等等各种单位都一直在鼓吹先就业,再择业。这种论调不是今年就有,而是多好多年前就出现了,并且屡屡出现,不绝于耳。相信当年各位大学毕业时候,也会有很多人相信了这一点吧?管它呢,骑驴找马,先找份工作挣钱填饱肚子再说!

这是一种貌似真理,实则荒谬至极的说法!而被就业的出现,也说明这种现象背后的利益关系。有过职场亲身经验的人才会知道,第一份工作绝对不仅仅是养活自己这么简单。相信现在在职场上发展不顺的朋友,多半也和第一份工作有关系吧?前面已经说过,男怕入错行。第一步错了,以后就会经常犯错。正所谓一步错,步步错。

为什么第一份工作这么重要呢?原因有三:

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

具体是指,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往往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举个例子来说,在父母和同学的眼中,A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从来不做坏事。假如有一天他做了坏事,大家都不愿意相信这事是他干的。再比如,B君平时是一个嘻嘻哈哈、做事不太正经的人,假如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和你说一件事,你也不会相信他。

对于求职的大学生来说,这一观念同样会影响你以后的发展。你的第一份工作会对你以后的工作产生影响,你跳槽时,你的新雇主也会通过你的第一份工作经验来判断你是否能够胜任这份工作。曾经有一个大学生,毕业之后想做策划,就找了一家广告公司。刚进公司时,因为文笔不错,被安排到了文案的位子上。而与他同时进去的另外一个人,恰恰因为文笔不好而被安排到了策划的位子上。后来她屡次想转行做策划,但都是因为前一份工作经验的影响,而始终没有得到转行的机会。这样的例子,同样也是这种观念的影响。

1)用人单位的成本考虑

知道企业为什么招聘员工时,都要写上工作经验这一要求吗?因为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可以不经过培训,直接上岗,会很快为公司创造价值。 知道为什么大多数的企业都不愿意花钱培训新员工吗?因为这帮人都是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心态来找工作,没有长远规划,一旦生存问题解决了,而这项工作又不适合自己,他们会很快跳槽,企业的培训成本也付诸东流!

知道转行为什么这么难吗?一是因为这些人没有相关工作经验,无法直接创造价值,二是培训起来也比较困难,心态已经失衡,思维已经固化。与其如此,倒不如招一名应届生,白纸一张,可塑性强,发展起来潜力更大。 每一份工作都是积累,这样才能让你越来越值钱。如果只是当成跳板,你迟早有一天会跳下悬崖。

2)时间成本不允许

现在很多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找不到职业发展方向,而当你让他们做一个职业规划时,他们又说自己还年轻,不着急。现实的问题是,能留给我们折腾的时间,真的是那么多吗?

以北京为例。假如你23岁大学毕业,打算到30岁成家立业,这其中有7年的时间。如果你30岁结婚买房,包括首付、装修及婚礼支出,你最起码要准备30万元(这还是考虑把房子买在五环以外及房价不上涨的情况)。假如你年薪10万,除去生活成本,一年攒7万,那么,你要攒4年。但如果你要达到年薪10万,你最起码要有3年可持续的经验积累。(这里所说的可持续,指的是你在一份工作上积累3年以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果一年半载就跳槽一次,要想达到这个待遇,基本上无望。当然,个别大牛的人除外,这里只考虑80%的普通人的情况。

这样算下来,7年的时间就已经过去,你根本没有时间再去瞎折腾两三年。如果你真的折腾了,想要再回到正道上,你与别人的差距已经拉开了3年甚至更长。我遇到一个案例,工作2年,无目标,到了第三年,才基本上算确定了方向。而与他同时毕业的同学中,有人经过3年的积累,现在已经做到了部门经理的位置上,年薪10万。

这样算下来,你的时间,真的有那么充裕吗?即使你不犯错,7年的时间,也仅仅保证你生存的资本。稍微一出错,你就会滑向破产的边缘。 让每一天、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有进步。工作10年,重复9年,这样的你,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呢?

还有的人会说,先就业再择业也无所谓,我当年就是这样做的,现在还不照样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对于这种说法,我的观点是:

1)、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超强的纠错能力。你要知道,很多人因为第一份工作不利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思想上对工作和社会形成了一些负面的认识,这些认识会阻碍他继续前进。

2)、如果你一开始就能够选择正确的方向,又为什么非要走弯路浪费时间呢?

3)、有可能由此而引发习惯性跳槽。很多人第一份工作选择不利,于是就跳槽。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性跳槽,心态严重变形,无论跳到什么岗位上,都无法安定下来。这种情况,更可怕,影响也更糟糕!

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四大困境


人无时无处不在选择之中。譬如我选择职业生涯规划这一主题,我就必须放弃以宏大叙事的方式来阐述人生、命运之选择。很多人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都会遇到很多难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四大困境。

选择无处不在

我只想谈钓鱼。这句当时让我备感沮丧的话,现在回味起来却是如此意味深长。杰克的钓鱼课既是一堂人生哲理课,更是一堂职业生涯课。

我并非一名哲学家,甚至也算不上一位成功学家(尽管我的工作与之十分类似),我更愿意将自己称之为人生规划师。因此,我将本书讨论的范围集中在职业生涯上,一个自己感兴趣,且力所能及的领域,即写作此书的第一项选择。

我将书取名为《选对池塘钓大鱼》。将钓鱼和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比较分析,成为我写作本书的第二项选择。的确,每个人每天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一种选择,而我之所以选择以钓鱼作比喻,一方面杰克的钓鱼课改变了我,另一方面这个比喻太贴切了,我甚至有些自我陶醉。

人无时无处不在选择之中,但是,一旦承担起选择的责任,我们就会体味到选择的困境选择的两难。譬如我选择职业生涯规划这一主题,我就必须放弃以宏大叙事的方式来阐述人生、命运之选择;譬如选择了钓鱼,就必须放弃自助旅行,尽管我常常梦想去阿拉斯加看雪景;又譬如选择了钓鲨鱼,就不可能同时去钓虹鳟,尽管我从小就羡慕海明威与大海搏斗的波澜壮阔;譬如我们选择这个池塘,就不可能同时置于它处,尽管再走两百米,那里也许有更多更大的鱼在等待我的诱饵

哲学家说:人不可能同时踏入两条河流。因此,我们必须随时做出选择,必须学会舍弃,必须突破一个又一个两难困境,并且在突破中获得并享受一种力量感就像钓鱼时所感受到的那种。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是从与杰克相遇后才开始的,在此之前几乎什么都不懂。大学毕业,人生和事业才刚刚开始,似乎很难想象自己能够彻底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但是杰克让我对自己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让我感到不安、焦虑,开始迫切地希望重塑自己。

每一种选择都有其合理性。但是这种选择并非惟一的,也并非完全正确,一定有许多更好的选择在等待着我们。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构成了选择之美。

选对池塘一:正确的选择

什么是正确的选择或者更好的选择?

选择让你无处藏身,甚至不做任何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因此,更重要的不是是否选择,而是如何选择,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譬如,我选择钓鲈鱼,而不是虹鳟,是否是自己真实的需要?我选择纽约近郊的池塘,而不是大湖区的河流,是否能够钓到自己想钓的鱼

成功与失败的区别在于,成功者选择了正确,而失败者选择了错误。因此,我们常常能够看到一些天赋相差无几的人,由于选择了不同的方向,人生却迥然相异。

人在做出选择时,几乎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错误的没有人会故意做出一个不利于自己的决定。他们之所以选错,往往是由于他们不懂得如何选择。

但是,许多选择都是在无可奈何的被动状态下做出的。在一次报告会上,一位遭受失业打击的中年人提出这样的问题。

是的,并非所有的人都能自由地做出选择。从经济学的角度,人之所以必须面对选择,是因为资源的稀缺性,它使我们必须做出取舍。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消极选择的借口,相反正是必须做出积极选择的理由。我不知道他是否能真正理解。

作为一位成功者,你也许很难体会到我现在的感受。我的选择是希望继续能在公司工作,而老板却选择解聘我,他比我更强大,而我却无能为力。

在这个选择中你的确是被动的。但是,你也许可以做出其他积极的努力,譬如说主动和老板讨论自己的想法?或者干脆选择放弃,去开辟自己的一片天地。请注意,这也是一种选择。

但是,我在这个职位上已经工作了10年,我将自己的全部时光和精力都投注在这里,尽管我不是最优秀的,也没有取得什么卓越的成就。坦白地说,我对现在这份工作兴趣并不大,但是,我必须赚钱养活自己和家人,我需要这份工作。从他急切的言辞间,我能感觉到他的焦虑。他之所以愿意破费来听我演讲,说明他的确无路可走了。

他的难题在大多数人身上都存在,包括那些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其结症在于:在事业的开端就没有做出正确的选择。

几乎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错误的没有人会故意做出一个不利于自己的决定。他们之所以选错,往往是由于他们不懂得如何选择。

选对池塘二:选择正确的方向

选择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无所谓正确的选择,只有选择正确的方向。一开始个人的选择空间通常非常狭小,并不能完全自主地做出决定,但是总有一定的选择余地,如何把握有限的选择权,使其朝向一个正确的方向十分重要。

杰克年轻时就曾梦想成为一名大企业家,但对于出生贫寒,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他来说这不过是一个梦想。但是,他十分清楚成为一名总裁的途径,虽然一开始一条崎岖的小路,看起来与初衷相距甚远,但是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它带领杰克走向了一个光明的未来。

也许我们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是我们却可以做出对未来最有利的选择。一项选择是否正确,从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其对未来的意义。譬如说,你刚刚大学毕业,摆在你面前的有两份工作,一份工资待遇高,但与自己的兴趣并不吻合,另一份工资待遇低,却是自己喜欢的,你该如何选择呢?

我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相信你会这样回答,而且是大多数人的答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不过是一个假设。现代社会价值观不断教导人们要自由选择,要选择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但是,一旦面对现实,我们的心理天平就会倾斜。尤其是当收入水平的高低差距超出了我们心理承受能力时,大多数人都会失衡。

问题是否可以这样来考虑,先接受那份待遇高,而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积累一定的财富后,再去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也不迟啊!这才是大多数人真实的想法。

借口!这不过是一种借口,每个人都在为错误的选择寻找借口,为自己无法抵抗诱惑做开脱。尽管这份假设并没有说一份工作能让你快速致富,而另一份工作让你受冻挨饿它们的差距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大。

借口?一些人会为我这种说法感到惊讶,而另一些人则不以为然。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的想法是很现实的。

但我的评断更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商业社会是公平的,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是不存在一份工作能一夜暴富,而另一份工作却三餐不保的。大多数情况下,其差别不过是一两百美金而已,仅仅是为了一点点的差距使我们放弃选择一个正确方向的机会,实在是很愚蠢。

薪水的高低是可以衡量的,而兴趣是如此模糊不清。选择高薪水的公司难道不对吗?每次研讨会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我几乎都会遭遇这样的质疑。

是的,我承认有那些既符合自己兴趣和天赋,又能提供丰厚报酬的公司。之所以采取这种对比选择,是希望能加深读者的印象。事实上,低薪水本身就是对个人心态的一种考验。许多人为了得到高薪的工作,往往习惯性地模糊自己的追求和兴趣。强迫自己和他人认为,这就是最佳的选择。

圣人法兰克说:让我平和地接受那些自己无法改变的事实,让我拥有足够的勇气去改变那些自己能够改变的东西,并且拥有足够的智慧知晓其中的变化。

每个人都在为错误的选择寻找借口,为自己无法抵抗诱惑做开脱。

困境一:路径依赖

你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满意吗?这是我提供咨询服务时经常问的一个问题。

不满意,但是我没有更多的选择。这是最常听到的回答。我们也许会奇怪为什么如此多的人对自己毫不满意,却不试图去改变它。据我了解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我们已经习惯了某种工作状态和职业环境,并且产生了某种依赖性。

二、重新做出选择,会丧失许多既得利益,甚至大伤元气,从此一蹶不振。

第一种原因用一个经济学的词汇来表达:路径依赖,它是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

一旦选择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某一路径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及未来可能的选择。好的路径会起到正反馈的作用,通过惯性和冲力,产生飞轮效应而进入良性循环;不好的路径会起到负反馈的作用,就如厄运循环,可能会被锁定在某种低层次状态下。

以下的故事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概念,并且加深对其后果的印象。

美国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4英尺8.5英寸,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标准,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原来这是英国的铁路标准,而美国的铁路原先是由英国人建的。那么为什么英国人用这个标准呢?原来英国的铁路是由建电车轨道的人所设计的,而这个正是电车所用的标准。电车的铁轨标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而他们是沿用马车的轮宽标准。

好了,那么马车为什么要用这个一定的轮距标准呢?因为如果那时候的马车用任何其他轮距的话,马车的轮子很快会在英国的老路凹陷的路辙上撞环的。为什么?因为这些路上的辙迹的宽度是4英尺8.5英寸。

这些辙迹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答案是古罗马人所定的,因为在欧洲,包括英国的长途老路都是由罗马人为他们的军队所铺的,4英尺8.5英寸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如果任何人用不同的轮宽在这些路上行车的话,他的轮子的寿命都不会长。

那么,罗马人为什么以4英尺8.5英寸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原因很简单,这是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

等一下,故事到此还没有完结,下次你在电视上看到美国航天飞机立在发射台上的雄姿时,你留意看看在它的燃料箱的两旁有两个火箭推进器,这些推进器是由一家公司设在犹他州的工厂所提供的。如果可能的话,这家公司的工程师希望把这些推进器造得胖一点,这样容量就可以大一些,但是他们不可以,为什么?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之后是要用火车从工厂运送到发射点,路上要通过一些隧道,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是比火车轨宽了一点,然而我们不要忘记火车轨道的宽度是由马的屁股的宽度所决定的。

因此,我们可以断言:可能今天世界上最先进的运输系统的设计,是两千年前便由两匹马的屁股宽度决定了。这就是路径依赖,看起来有几许悖谬与幽默,但却是事实。

职业生涯无法摆脱这种路径依赖,一旦我们选择了马屁股,我们的人生轨道可能就只有4英尺8.5英寸宽。虽然我们并不满意这个宽度,但是却已经很难从惯性中抽身而出。

一旦我们选择了马屁股,我们的人生轨道可能就只有4英尺8.5英寸宽。虽然我们并不满意这个宽度,但是却已经很难从惯性中抽身而出。

1、先选职业,职业选对了才能做成事业,一开始选的不对很正常,只要用心有想法,迟早总会找到自己想去的方向。

2、有时候找方向往往最艰难,最心灰意冷也正是这些时候,牢牢记住这种感觉,会更加珍惜以后的每一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3、工作有两种做法,要么就是懒洋洋活着,要么就是玩命儿,比你身边的人都努力。前一种方法让人生不亏欠自己,过得舒心;后面一种方法让自己不亏欠人生,你想起自己的每一分钟来,都有很多故事,未来的每一分钟也似乎充满了各种可能性。

4、工作比钱更重要,但是当专注于一项工作,不断精益求精,总有一天会发现钱来得比你想象的还要容易很多----要忍得住寂寞,坚持方向不动摇,成为专家。

5、工作容易成为例常公事,即便再复杂,做多了也迟早会成为一种程式。但是把感情放到工作里面去,也许会看到一些新东西。

6、如果参照上一条,工作依然让人乏味,那该换工作了。

7、对于男人来说,工作和爱情都很重要,如果要排个先后,若因为爱情而牺牲工作,那我会觉得放弃了前程即是对对方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她若真的爱你,怎能忍心看你在平凡中沉沦。

8、一个女人长的好看不好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职场如战场,所有的痛和磨难,她能不能理解和体谅。

9、工作应当有愿景,不仅是三五年的目标,而且应当是对自己有一个十年后的交代,那就是交答卷的时候了。

10、足够努力,不放走每一个机会,对别人在生活中友善,工作中保持强硬作风,读足够多的书,交不同背景的朋友,寻找有共同事业理想的伙伴,坚持自己的思考,其他交给老天。

11、热爱你做的事情,它是你人生的一部分,是你的理想和骄傲。

职业生涯规划就好比一个发展中的初创企业:明确目标和价值,并且对如何实现目标和价值做一个明确的界定。其次,拟定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就好比初创企业制定商业计划书:开发思维和创造力,并把创新想法推向市场。

创业者不一定是创建新事物。有时,更艰苦的工作是:如何改造和提升自己,开创一趟内心的旅程。

今年秋季,我教授为期八周的技术商业化课程,在设计和发展课程的当儿,我有了一系列的自我感悟。首先,我发现我本身就有如一个初创企业。人到半百,我在回顾过去的同时思索未来,这过程就好比一个发展中的初创企业:明确目标和价值,并且对如何实现目标和价值做一个明确的界定。其次,拟定个人发展和提升计划的过程就好比初创企业制定商业计划书:开发思维和创造力,并把创新想法推向市场。实践这一过程并制定应变策略,对于个人的事业发展均十分重要。我称这过程为intrpreneurship(内心创业)。

如果你也正在经历内心创业阶段,那么在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时不妨借助框架指引。诚然,书店里有各种书籍可供参考。但借鉴成功企业家每天都在运用的一套可行、符合逻辑的系统未尝不是一条快捷方式。内心创业者与企业创业者一样,需要思考以下问题:

1. 我的知识产权是什么?初创企业大多是建立在创新和创意上,并倚重某些核心智能。这些智能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前景及其极限,直至发展出或收购新的智能。那么,你的个人智能是什么?是你的主要能力、才干和智慧。基于你的现有才智,你可以设想个人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和极限。正如精明的创业者发挥自身优势以保持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样,你也应该在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智慧的基础上争取一切机会发展和提升自己。你有何长处?你希望拥有哪些优势?

2. 我的市场定位是什么?一个初创企业通常对其产品的形式和功能设定多种可能性,但其成功与否必须看是否迎合和满足市场需求。对个人来说就简单得多:你的个人追求,你用尽一生热情所希望实现的,仅仅是你为自己定下的理想和目标;而实现的过程也自由得多了。是研究弦乐器艺术、开一家吉他修理店?这市场恐怕不是很大?谁在乎?关键是谈到这些理想和目标时,你是否热血沸腾?如果是,那你就找到了你的定位。内心创业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所定目标是否带来个人满足感。如何定义成功?个人的成就感和受到尊敬是不可或缺的,而利润和名声则是锦上添花。在定位阶段思考和探讨个人激情、理想和目标,这将有助于制定和规划行动计划。

3. 我的市场策略是什么?即便是最伟大的创意,如果没有实现,它的价值也是零。初创企业以创意想法为基础,并推出产品和服务,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那么,内心创业如何为社会带来价值?内心创业的目标可以是很多个,可以是几个,也可以只有一个。但无论如何,执行计划必不可少。以今天为零的起点,勾画一条时间曲线,终点也许是2年、5年还是10年之后。定下明确的目标后,再把它分解成一个个阶段性的小目标,以利于大目标的一步步达成。制定时间曲线图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借此机会对自己的计划和策略框架做进一步的解析。在认识了自己的优势和定位后,时间曲线将为你提供适当的市场进入策略。

4. 我如何屹立不倒?辉柏嘉(Faber-Castell)在250年前创办,他们如何长盛不衰?企业长寿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来实现。 内心创业旨在实现内心的激情。这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50岁以上自然不如30岁之前精力旺盛,因此,注意饮食和健身是关键。我本身从50岁开始,便极力追求头脑、身体和灵魂的一体化,这助益很大。冥想和瑜伽对我练就头脑和身体健康帮助很大,而少吃加工食品,多吃健康食品,也有助我的身心健康。

5. 我如何回馈社会?企业慈善或社区参与显然并不是一个企业取得成功或保持永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但尽管如此,大多著名企业仍然不忘在推行企业发展计划的同时承担社会责任。相信我们大多数人也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受社会敬仰的人。是否回馈社会纯属个人选择,这一点虽不一定纳入个人发展计划,但无疑是值得考虑的。

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四大问题


孔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通常解释: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的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出名的话,那也没什么好惧怕的了。一切都成定局了。

新解:真正应该引起严重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后半生,如果一个人能在他的后半生继续持续努力的话,那我们怎能预先知道他将来的岁月会比不上其过去默默无闻的那些日子呢?因此纵然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仍然默默无闻,那也没必要为此而担心害怕,如果他能够继续不断努力的话。

1、心态问题

有的人会说我已经沿着错误的方向走了很久了,工作很多年了,即使发现自己走错了,现在回头也迟了,既然这样,我还有做职业规划的必要吗?

在职业生涯发展的道路上,重要的不是你现在所处的位置,而是你迈出下一步的方向。

结论:只要开始,永远不晚。

2、经验问题:可预见和可控制的范围内勇于试错

这是很多已经开始尝试为自己做职业规划的朋友当中经常要碰到的问题,有的朋友跟我说,明白了我说的意思,但具体到如何做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感到困惑的是如何选择最理想的职业方向、如何权衡理想和现实的问题、具体职业问题如何处理等。

其实经验是一个自我探索、自我分析和自我尝试的过程。我这里提倡经验是要去做了才会有的,要学会不断地尝试。当然这种尝试要在可预见和可控制的范围内想办法自己解决。或者寻求人生阅历和职场经验丰富的朋友的帮助,让他们来帮你分析。实在没有把握的时候,再来找专业人士咨询。如果有条件的话,一年最好跟咨询师咨询一到两次,以帮助你规避风险,修正前进的道路,最终不断接近职业目标。

3、切入问题-不知道如何进入希望的行业和公司

我觉得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在平时就要做个有心人。做事不单要有目的性,还要有计划性。也就是说平时就要做足功课,职业发展不是象一条直线一样的,而是曲折向前的。在实现目标之前,有时要有策略,知道以进为退。

在有了一个相对具体的职业发展目标之后,我们要做的是对整个行业做宏观分析,分析市场前景、国家对行业支持的力度,行业目前的现状、自身条件和切入时间和时机的把握。找准行业后、就要开始研究哪些企业是自己的目标企业,做好分级管理工作。针对最理想的企业要做好公司背景调查、企业文化是否和自己的价值观相匹配、产品、经营状况、行业内口碑、薪资福利状况、团队领导的风格等,做到有针对性。具体办法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信息。比如猎头顾问、公司内部员工、同行评价等。

4、环境问题周围的人希望我做这份工作

在咨询过程中也有碰到这样的情况,说自己目前的职业不是自己选择的,是父母选择的,因为父母这个工作做了很长时间,也希望孩子去做。也有人是从贫困地区来大城市工作的,通过努力在各方面都做到很高的位置,但他们同时都觉得目前的工作不适合自己,担心换职业会让父母和家人没有面子,心理很矛盾,所以一直没有换拖到现在实在做不下去,才想到来做职业咨询。

这其实就提到一个问题:是你自己想要,还是别人想让你要。这就好比穿鞋子,外表好看的鞋子不一定合脚,合脚的鞋子不一定好看。但穿鞋的人是你自己,舒服与否也是跟你自己感觉有关,别人最多也就评价一下。

职业生涯发展中可避免的错误


职业生涯建议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数给出建议的人总是在谈论不该做什么。这并不是一个理论上的论点。我所读到的大部分内容要么是太过普通而过于明显,要么是太过狭窄又与职业生涯无关。而且这些建议通常都是自我服务型的,也就是说某人想借此机会卖给你某种东西。

什么使我的职业生涯建议如此特殊呢?我并不是说它特殊,这是由你来决定的。我所知道的就是我写的都是真实的,都来自于我的经验的事情很多经验。而且我并不是在卖任何东西。也许这就是给出建议的一个先决条件,只是一个想法。

通过几十年经营自己的职业生涯和指导别人的职业生涯后,在你职业生涯这个问题上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是需要你明白的:我们犯的错误有好有坏。有一些错误是你应该犯的,因为你会从这些错误中学到东西。不幸的是,这类错误就是大多数人的文章里经常写到的。

例如:点击电子邮件的回复全部按钮,并发送一些你不应该发送的东西。或者慢慢处理你的老板马上就要的东西。有些错误你犯过一次就再也不会犯了。你会从那些错误中学习,然后继续前进。这些并不会限制职业生涯的发展。

然而有些错误就像瘟疫一样是你应该避免的,因为它们会限制你的职业生涯发展。这些错误永远会阻止你去发挥你的潜力。他们会让你感到后悔、苦涩、悔恨和痛苦不堪。本篇文章就是关于这类错误的。以下是我认为应该避免的限制职业生涯发展的十大错误:

1. 与失败的公司一起坚持到底。公司就如同飞机,你不是飞行员,也不是设计或建造飞机的人。只是飞机飞到哪里你就去哪里。通常情况下,这是行不通的。如果你骄傲自满,你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吗?你的职业生涯就程平线发展了,而且你的时间也耗尽了。你应该把雇主看成是业务机会,你想要尽可能多的机会去成为赢家。

2. 不要提出棘手的问题。当我还是一个年轻的工程师的时候,我得到的是一个平庸的评价,我很不高兴,所以我问我的老板和我老板的老板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最后,我被告知没有人知道我在做什么工作。所以我把自己的使命定位到做一些高能见度并对管理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这是打开各种机会之锁的钥匙。谁曾知道这一点呢?

3. 不要把自己固定在那里。大多数人找到一个舒适的地带,然后就固定在那里。他们不积极地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没关系,只要你不介意十年后你还做着相同的工作,不介意十年后才醒悟。如果你想获得成功,你需要网络、需要拉关系还需要张开双臂去拥抱机会。

4. 相信你的雇主会照顾好你。关于这句话有很多事情是错的。在职业生涯发展上,除了你自己你不要相信任何人。你的雇主很可能把你看作是可牺牲的、可替代的、随意的一个工人。你知道吗在美国的公司里信任是建立在两件事情的基础上的:一是行为方式,另一个就是法律协议。如果没有后者,我不会相信前者。

5. 认为你有权得到更多。你有权赚到你应得的薪水,不多也不少。如果你期望得到的比你做得要多,那么你将一事无成,最终只能是责备所有人,除了那个本应该做某些事情解决这些问题的人:你自己。不管你喜欢与否,事实就是这样。

6. 没有冒足够的危险。没有冒险,就得不到回报。唯一真正的风险就是不冒任何风险。诗人罗伯特-布朗宁(Robert Browning)曾经说过:人总是要不断地超越自我。选择你喜欢的成语并拥有它。你需要冒险,而且如果你年轻的时候多冒险,你年长的时候就不必冒那么多危险了。

7. 让工作以你为中心。业务归业务,你是你。工作并不是你想要什么,你喜欢什么,你认为你的老板和你的同事怎么样,甚至也不是你认为你的原则怎么样。如果你不喜欢在那里工作也不喜欢你所从事的工作,那么就辞职,另找地方吧。这是一个自由的国家。或者去创办自己的公司,然后你就可以做你想做的事情了。

8. 想想这不是关于钱的问题。你应该做你喜欢的事情这句话绝对正确,这是获得成功的最好方式,但是不要假装钱不算什么。在Facebook的IpO申请文件中,CEO 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谈到了很多公司的社会使命问题,但在几轮忽视金钱的融资后,他最终还是没能以28%的股票获得成功。

9. 受一个没出息的老板的阻碍。或许你的老板不喜欢你。或许他是一个失败者,他的老板也是一个失败者,或者整个部门都没出息。不管理由是什么,不要浪费时间被一个失败的老板困在牢笼里。寻找另一份让你有机会获得成功的工作。

10. 太不耐烦。当你很理性地确定你凶多吉少的时候,就是你该换工作的时候了,那就换吧。否则就不要感到不耐烦,不要希望所有的事情一下子都会发生。成功就像股票市场的曲线图,有起有伏,曲线很有希望向上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生命很漫长,你的职业生涯也同样很漫长。这是一段长距离的赛跑而不是短跑。我知道这是混合隐喻,但是它们确实是真的。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