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

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这个时候就可以将我们感悟和体会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

终于读完了罗伯特·波西格的这本大作,有些感慨,于是写下来,以免日后忘记了。

起初读这本书的原因,一个是感觉对自身成长有用,另一个是觉得书名有趣,感觉这将会是一个好玩的阅读过程。

然而,很快我就发现,一点都不好玩。

这是一本人生哲学层面上的书。读到中间部分的时候,开始出现一些哲学名词,还有大量的哲学逻辑。一句话来概括我当时的状况就是,“天啊,看不懂”。这对我这种有些偏执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煎熬。我是那种在看书的过程中必须要弄懂书者所要表达的东西才肯继续读下去的人。而这本书,让我为自身的文化层级感到羞愧,同时也消磨着我读下去的信心。有一位同事比我早读完这本书,所以我向她倾诉了这样的困境,然后她说她当时也跟我一样的处境,然后读到后面就看懂了。这才让我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心。

最后,终于是读完了,感慨良多,这是我至今读过最艰难的一本书。不过,确实也获益匪浅。
抱怨完了我们来讲讲这本书的内容吧。

主人翁罗伯特·M·波西格先生原是修辞学教授,专注于哲学研究。后因精神崩溃住院接受休克治疗,痊愈后成为电脑技术员。本书讲述他痊愈后与长子克里斯一起骑着摩托车横跨美国大陆进行对自身的心灵探险,即对自身的肖陶扩历程,希望从受限的自我中解脱,恢复自身灵性的完整和清静。在这一路上,我们见证着他每天对自身的复杂经验和深层思想进行反省思考,找出自己过去思想的不足之处,从而将自己提升到更完善更清晰的思想境界,走出困境。

这本书表达的一个核心是,良质,也叫卓越。其实单从字面上很难理解其为何物,而且主人公认为“良质”不应该被定义,能被定义的“良质”就不是真正的良质。即属于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状态,正是这种状态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倍感煎熬,无法直接理解书者表达的思想。而恰是如此,主人公后来发现他违反了自己的思想,他无意间频频给“良质”下了定义。正是这种矛盾状况的显露致使他一步步走向精神分裂的境地。

主人公以他卓越的摩托车维修技术来传达所谓“良质”为何物。当你的维修技术到达卓越的境界时,这项技术就变成了一种艺术。你从他的操作中看到的是“精彩”二字,你不禁为之鼓掌称赞。而这种境界,便是“良质”所致。

良质,即禅。他主张禅处于古典和浪漫之上,即先有禅,才有主观与客观。禅,才是世间万物之主。良质的境界,即是禅的境界。

而如何达到“良质”的境界呢?以我浅薄的理解是,关心你所做的事,专注于你所做的事,爱上你所做的事。就像爱上一个人,你渴望完全了解她,感受她的一切,关心她;于是你想变得更出色,想做的更好,全身心投入到你的爱。其实,这叫狂热。当你对一件事物到达狂热的程度时,你就很容易接近良质的境界了。而如果这件事物刚好是你的工作的话,那你将会有不错的事业。

有意思的是,我想到了我公司绩效考核的评分等级,分为卓越、优秀、良好、基准。当你做得最好时,你就是卓越级别。这很有趣,而波西格先生诠释的“良质”,我想对我以后的工作、生活乃至人生都将有所帮助。

Thanks for Robert M. pirsig.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剑与禅》读后感400字


一人,一剑,立于皓月之下,花丛之间。

感受着风的触感,呼吸着大地的气息,世上纷杂皆可不闻不问;

按剑在鞘,微醺双眼,下一个须臾,寒光闪过,石破天惊。

十步杀一人,千里莫留行。

然而,无论有多麽诗意,无可否认的是:剑,即凶器;剑术,即杀人术。

作为一个剑客,要有一个理智的大脑和一颗冷酷的心。

一个好的剑客必须知道为何而拔剑,是为天下的大义,国家的兴衰还是求生的欲望,有了拔剑的理由,他的剑就不会迟钝。不知为何而拔剑的人,终究会成为别人或自己剑下的牺牲品。

一个好的剑客必须懂得冷酷。不是杀人,就是被人所杀,在战场上不应有怜悯,因为生死胜负在一刹那间就已注定。既然选择这条道路,就早已放弃作为一个人的心。他的伙伴,只有也只能是手中的剑,除此之外,谁都不可信。

然后,是剑术。可以华丽,也可以平淡,可以自己摸索,也可以求师高人,但一定要确定你的剑术一定能杀掉你的对手,否则,你可以去死了。

当你达成上面的一切,你可以动身去寻找一把好剑,绝世好剑。它要可以斩石截铁,吹发即断,血不粘刃......最重要的,能让你最好的发挥杀人的技巧。

有了这些,是不是可以成为绝世高手了呢?

错,你只是刚刚完成了一半。

你只是拿起了剑,下一步,还要放下它。

首先是宝剑,你已经不需要它了,当你斩杀千人,历经百战时,你早已看透别人的招式,草木沙石皆可为剑,招招致命。

然后,是你的剑技,所谓无招胜有招。无需华丽,不求繁杂。杀掉一个人,只需一剑。干净利落,在剑还未出鞘时就已经决定了对方的灭亡。

接着,融化你那颗冰封已久的心,你可以选择不杀,或闭上眼睛,试试会不会被人所杀。一个人站得越高,就越神秘,即使你露出破绽,别人也已不敢轻易进攻。这时,你甚至可以试着去说服他放下手中的剑,和你一样,学会宽容和原谅。

最后,放下你的理想和信念。因为为了你的理想,已经不知多少的生命过早地结束。一将功成万骨枯,当你明白过来,就会发现所谓的理想和信念都是一钱不值的东西,多少人为了他们的理想奋斗一生,却又有多少人在他们死之前成功了?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最求更好更高的地位也是无止境的。然而,等他们碌碌一生之后,才发现最初追求的只是丰衣足食,平安无事。不过现在放下还不迟,泡一杯绿茶,提一壶清酒。从此春观夜樱,夏望繁星,秋赏满月,冬会初雪,不再涉足尘世。然而,又有多少人能放下荣誉,地位甚至理想,悄然隐去?

也许,他们会在死时喃喃说道:这一生无憾了。然而,有多少是实话呢?又有多少人会说着假如......呢?所谓的无憾不过是掩饰,掩饰着他们的痛苦。

大道三千,归而为一。无论何为自己前进的道路,如书法,如音乐,都将回归最后的禅。

剑与禅,杀戮与宽容,奋斗与放手。人生苦短,我们都明白这些。然而少年轻狂,我们仍然选择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紧握着手中的剑。是的,我们还有时间,我们有年轻的资本。那么,问问自己,何时选择放手......

《菊花禅》读后感


《菊花禅》读后感


许冬林是我省著名的散文家,也是蚌埠日报副刊的老作者,经常在晨风副刊上读到她的文章。今年夏天在省城与之偶遇,并获她所著的散文集《菊花禅》。


《菊花禅》是一本充满了草药清香的书。我对其中几篇印象最为深刻 杜仲是一种怀有药性的树,杜仲的皮是中药材。岂不知,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啊!而采集药材的人进山来了,在一棵棵名叫杜仲的乔木面前站定,取出锋利的刀来,在树干上环切一刀,再环切一刀,再补上纵切的一刀。剥取树皮这一世,一定有那么一个或几个人,被我们一次又一次地伤害,如同杜仲。


今年春季,妻子买了一件纯白色的长裤,此后一直寻找合配的衣衫。我陪着她逛了多家服装店,阅衣无数,却一无所获,难免心生失落。我知道我已中了一件线衫的圈套,此次踏上去寻与它合配的一件裙子的旅程。我有时还将那件裙子配上其它红的黑的线衫去穿,有时还将那件线衫配上各种长的短的裙子去试,也很美!读罢许冬林的文章《寻找一件裙子》,我恍然大悟,连忙走出书房,将此文递与妻子赏读。妻子读后,亦当即释然。可见许冬林文章之功效。许冬林写的《春未央》,其中有一整段文字令我拍案叫绝,不妨抄录如下。黄昏,散步,沿着长宁河,看见农家门前的桃树上打满了红苞苞,结绳记事年代哪一个多情的姑娘在指尖结下的一个个粉红心事,将解未解?那就不要心急好了,慢些来,慢些来,桃花且让它一朵一朵来开,结儿一个一个来解。春天实在太奢侈了,把那么多的花儿凑到一块儿来开,我实在舍不得,只想着耍点小气的伎俩,私自克扣一些,留着慢慢开,这样,春天就长了。可是,哪里克扣得了!梨花那一树青玉一样的花苞也鼓着腮帮子在挤呢。还有杏,还有江堤上的蒲公英,还有芦苇丛边那些无名氏,一样端端正正已经装扮停当就要出来见客。当时尽管天气炎热,仍让我情不自禁就觉得自己已经身处初春的真实活泛里。


使我倍感亲切的,当数许冬林的《叶落满城》了。这篇文章,许冬林主要写的是合肥芜湖路上的梧桐树。若是赶上风日晴和的天气,在霜色消失的午后时分,一个人走在芜湖路的树阴下,像一片落叶在微风中那样悠然地走,真是件美妙的事情。因了这条植满梧桐的芜湖路,我喜欢这霜意浅浅的合肥。我能感触到许冬林的文字,因为我就住在芜湖路上。芜湖路两旁长势粗壮茂盛的梧桐树,一年四季都有我欣赏的景致,却没有许冬林留意的细致。与许冬林相比,我明显缺少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思考的心。读了许冬林的《叶落满城》,再走芜湖路,我自然而然就会想起她的文,也就更加增添了一番美好的享受。


《菊花禅》里品奇文。读起,无不感到许冬林的奇文妙语,直爽透明地流露着她对人生的怀旧、透悟与励志,精而美。


合上《菊花禅》,我不得不钦佩许冬林是位细腻的才女,不得不感叹她所写文字的奇特。许冬林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读者》《特别关注》《意林》《格言》等杂志签约作家。平日,她的职业是教师,为人师表。业余,她谢绝应酬,迷恋读书、写作、旅游、缝纫、种植,成就颇丰,文字作品曾获安徽文学奖。我与许冬林相反,行伍出身,知识薄浅,对《菊花禅》一书敢妄加评论,是内心使然,还请许冬林不要见笑。


《禅道》读后感


最近无事,我看了一本书叫《禅道》。我心情浮躁,于是去了一趟图书馆。在层层的书柜中,我寻找着,成片的书海里,没有一个令我眼前一亮的书籍,我只能慢慢的向前走,用手指轻轻滑过书面。然后继续寻找着一本能让我感一眼看上的书。

为什么选择《禅道》呢,首先是被它的封面所吸引。简单的黄色,混杂着点点淡白。翻到后面,佛说:过去五百次的回眸,换来今生一次擦肩而过。今生所有的相遇,其实都是就别重逢。这些简简单单的句子。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既不像很多文章中所描绘的语言那般绚丽夺目,华丽而苍白。翻开第一页,是纪念鲁迅的文章。下面附我很喜欢的一段话:鲁迅故居,在陈列西侧。坐落在博物馆的西北角。青砖整齐,丝毫没有留下时光打磨的痕迹。青砖围墙外,保留了宫门口西三条的一截胡同。鲁迅故居像博物馆腋下夹裹的一个方盒子,油过,漆过,再做旧。或则像一部用灰布作套包装起来的线装书。雨停了,流云间隙,偶尔露出阳光。站在拱形门前,一道阳光照亮迎面照壁的一角,像书中一个作记号的折角。语境是美的,读起来整个世界像都安静下来。那是入学后第一次感到身心得到放松。整个人的心开始安静下来,我想要这种静谧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觉得自己能够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我一直不懂一个一个问题,什么叫软弱,什么叫宽容。这其中有一个是褒义词,有一个是贬义词。曾经我在一个文章中提及自己的不幸,遇到自己讨厌的人。却要与她朝夕相处,抬头不见低头见。很多事情选择忍让,逼急了也会大声嚷嚷一番。可是最后并没有讨到什么好处,反而害了自己。那段时间我整个人心情焦虑到极点。就觉得每次进这个地方。自己就会特别不舒服。即使抱怨着,厌恶着,这个人还是在你面前。挥之不去。

有些东西是改变不了的,有人给我宽心,她说想想你自己,你做错了什么。再不讲理的人,看到你做的好。也会慢慢对你好的。我尝试去做过这种事,可是并不能改变什么。就像你掏心掏肺对她好,或许只能让她一时感到惊讶。下一刻,依旧如初。所以啊,人不能选择一直忍让,只会在最后害苦自己。让自己的心情压抑到极点。但是,人活着,又不能紧抓着一件事不放手,别人在放纵自己颓废的时候,自己努力加油。为以后的美好的生活而奋斗。这是很久之前的话,听起来很正能量。可是。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不也是别人常说的话吗?多可悲啊,人活着要经历这么多磨难,说什么今天的受苦是为了明天的安逸。到时为了钱财赔了自己的大好青春,只在老年时才有机会享乐!想想真够可悲的。

游褒禅山读后感


游褒禅山读后感(一)

学过【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的形象在我眼前久久挥之不去。作为一位文人,他有着卓越的成就;作为一个改革者,他犯下了太多不可饶恕的错误。或许提到改革,多数国人会以为是历史的进步,但王安石所缔造的新法,却永远被历史所唾弃。选鲸了错误的方向,还打着尽吾志的招牌不懈地追求,这必然会为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

王安石的那番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言论,无疑闪耀着变革的光辉。而他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谆谆教诲,亦映照着王安石阔达的胸怀。但王安石真的可以问心无愧吗?我想,后人对王安石的评价大抵是言过其实了。

玖罢【游褒禅山记】,忆及【宋史】中对他和新法的种种恶劣评价,我掩卷沉思良久。忽然我发现王安石竟是那样虚伪。

纵观王安石的变法,条条皆是对百姓的压榨甚至于是对百姓的勒索。至于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则是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神宗时,有一年天下大旱,饿殍遍地。有御史将百姓的饥苦禀明皇上,痛陈赋税之重,王安石不顾众人反对,将那位御史发配从军,并借尧舜之事鼓励皇帝以保全新法,敢问王安石,这就是您所说的天变不足畏吗?一位合格的政治家,进退荣辱,皆当有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安能为了个人的得失而忘却天下百姓,惩创正直之人?司马光掌握大权之时,尚能为王安石求得一谥号;而新一党一掌权之后,尽想对司马光等人开棺戮一尸一,由此可见王安石的狭隘自私。

以王安石的观点,新法不成,是因为他尽吾志而不能至。但在变法之前,他却三番五次拒绝朝廷任命;在罢相之后,他又多次辞职,这实在不能算是竭尽全力啊!

没有范文正公的胸襟;没有林则徐的正直;没有谭嗣同的英勇,王安石注定只是一个祸乱国家的小人,而非万民景仰的贤者。

游褒禅山读后感(二)

【游褒禅山记】中的我后来惆怅不已,未能在体力尚好、条件尚佳的情形下到达更深处,之后虽万分遗憾却也无可奈何。生活中的我们有时也常常这样后知后觉,这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小学语文课本中【小马过河】的故事:小马不知到底是该听松鼠弟弟的话,过河就会被淹死,还是听老牛伯伯的话,水很浅,能顺利过河?于是回家找一妈一一妈一。一妈一一妈一巧妙地引导他:自己试一试不久行了吗?!于是小马勇敢地抬起脚,在不深不浅中轻轻松松地过了河。这印证了古时陆游说的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些事情也许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困难,缺乏的只是我们更进一步的探索一精一神罢了,有些事情也许不像旁人说的那样可怕,缺乏的只是我们再试一次的勇气罢了,巧妙地听取意见,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也许,胜利就在不远处向我们遥遥招手呢!更进一步与退后一步,有时往往存在着天壤之别。机会对于我们每个人同样如此。把握好,豁然开朗,错失了,后悔莫及。

古语也在若有若无中暗示着我们: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等待与猜测,有时不一定就是明智之举,我最佩服的大发明家一爱一迪生就是行动决定一切的领军人物,他从不退缩,从不气馁,在探究中感悟,在感悟中实践,在实践中失败,却也在失败中崛起,他的成功,是由无数次失败堆砌而成的,他朝着自己奋斗的目标不断迈进,他不但立志,更是励志,展现了人生中最绚丽的华彩篇章。

游褒禅山读后感(三)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有一篇游记,叫【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我很早以前就读过,是讲作者游褒禅山的所见、所闻、所想。前半部是记录当地的一些风景和山的来历,后半段讲自己游该山的经历和感想。这次读后仍有启发,尤其是后半段。

前两天跟一个搞摄影的朋友聊天,聊起他们一行自驾西藏的经历,听来有点意思。

十几年前,国内旅游还不发达,旅行社很少,也没那么多人旅游。更没有开西藏旅游线路。

我这个朋友和另外几个人凑钱买了三辆旧北京212吉普,经过一番拾掇,基本能跑,一行人准备好行装自驾上路了。他们从格尔木走青藏公路,一路走走停停,遇山爬山,遇河过河,还算顺利,总算安全到达拉萨。那时,走青藏公路进藏比川藏公路路况好点儿。

到达拉萨后经短暂休整,他们驱车前往某地。在返回拉萨的途中,他们要经过一段像汶川地形结构那样的碎石山路。天已近黑,有人建议第二天天亮再走,也有人执意连夜赶回去。他们最终还是走上了夜路。

山路狭窄,一边是山石松动峭壁,另一边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和峡谷里湍急的河流。汽车走在漆黑的山路上,车灯的光线像萤火虫一般。事后他听当地人说,那条路经常塌方并山石滑坡,白天也时常有车翻下山涧,夜晚当地人更是不敢开车走这条路。当时,车上除了司机全神贯注地紧一握着汽车的方向盘,其他人都处于紧张状态,大气不敢出,只想尽快安全到达目的地。

我问他,你作为一个摄影工作者,为什么不把当时的情况记录下来,他说:嗨,哪还顾得上啊!

我由此想到,做任何事都需要有点献身一精一神,摄影工作者也是如此,没有这种一精一神,是拍不出好照片的。新华社记者在巴格达,头顶飞一毛一腿,泰然自若。假如我的这位朋友当时能拿起相机把那段经历记录下来,现在看看,一定会觉得非常珍贵,因为他拍到了别人拍不到的东西。

王安石写道:古人观之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要想拍到常人所拍不到的东西,除了要有超长的观察力,还要付出比常人更大的劳动的忍受更大的痛苦,要去常人去不了的地方。我这个朋友所走的路连当地人都不敢走,别人就更必说了,可堪称险远。达到了险远,没能有记录下来,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落俗了。

玖点古人的东西,还是有收获的。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