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为了能够更好处理工作,节约工作时间,是时候开始进行下一阶段工作计划的编写了。工作计划可以增强我们的记忆力,起到提示我们要做哪些工作的作用,工作计划包括哪些内容呢?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区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xx区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按照全国、全省基础教育、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及“科教兴区”战略,特制定全区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一、“十五”期间全区教育事业发展概况

“十五”以来,全区教育事业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全国、全省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科教兴区”战略,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按照“优化教育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优化管理机制、优化教师队伍、提高‘两基’水平、提高办学效益”的发展思路,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基本实现了第十个五年计划所确定的目标。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普九”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20xx年顺利通过省市第二轮“普九”复查,20xx年又通过省第三轮“普九”复查。高中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社会力量办学发展迅速,民办教育机构达到66所。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得到应有的重视,为幼儿和残疾少年儿童提供了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教育改革逐步深化。“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实行了全区统一发放,“五项机制”、“三个专户”基本落实,撤销了乡镇教育管理机构。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办学模式、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的改革及措施正在实施。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学校管理逐步规范。

——布局调整成效显著。先后两次大规模调整学校布局。全区小学由350所调减为184所,初中由36所调减为28所。成功组建xx区实验初级中学和xx高级中学,按要求接收武汉铁路分局xx铁中。学校布局趋于合理。

——教育投入持续增长。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勤工俭学、社会捐资等多方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初步形成。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教育技术装备等有了明显进展和改善,投资1340万元,改扩建校舍23000平方米,消除危房面积34000平方米。投资300余万元添置教学设备,一中、实中等6所城区学校投资600万元建设“校园网”,已启动全区“校校通”试点工程建设,寄宿制学校建设得到省拨专项资金支持。

——师资建设得到加强。完善了教师管理规定,激活了管理机制,教师队伍正在向优化合理的方向迈进。加强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业务培训。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97%、85%和80%。引进本科以上专业人才100余人,充实了教师队伍。通过“三考”定位制和“四制”改革,调动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支教工作有序进行,已派出6批支教教师。一次性妥善解决了民办教师问题。

——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十五”期间,全区狠抓教育教学管理,深入开展教学常规大检查和教学视导活动,促进了教学管理规范化,教育质量、效益和在全省、全市的位置逐年提高。20xx年高考、中考成绩创历史新高,一中过省本科线人数位居城区各高中之首,区实验中学上重点高中人数在城区名列前茅。

十五期间教育取得的成绩,促进了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在教育体制和结构、教育观念和手段、教育方式和方法、教育投入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十一五”期间下大力气解决。

二、“十一五”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㈠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十一五”期间,我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全省基础教育以及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深化改革,规范管理,巩固成果,提高质量,出精品,创品牌,力争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管理规范化、办学特色多样化。教育发展总体水平挤入全市前列,一些主要指标居全省领先地位,为实现“科教兴区”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人才和智力基础。

教育改革和发展遵循的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牢固树立教育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服务的观念,坚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努力提高教育发展水平,使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规模、层次等方面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在积极扩大教育规模的同时,下大力气抓好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把提高教育质量和社会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教育可持续发展后劲。

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对全区教育进行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鼓励支持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不断推进教育强区的进程。

坚持依法治教、以德治教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教育法制建设,转变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坚持依法行政,强化宏观管理和调控;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文明创建工作,促进和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㈡目标及主要任务

举全区之力,确保教育“两基”重中之重的地位,重视发展儿童早期教育和学前教育,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双高普九”,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成人教育和其它形式的教育,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法规化、终身化,努力构建适应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教育体系。

1、发展目标

20xx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主要目标是:

幼儿入园率80%

小学入学率100%

初中入学率97%

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70%

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90%

2、主要任务

⑴ 重视发展儿童早期教育。在城镇基本普及学前三年幼儿教育的基础上,农村巩固普及学前一年幼儿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二年幼儿教育,大力发展学前三年幼儿教育。重视发展儿童早期教育,逐步提高城市婴儿入托率。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指导和规范社会力量的办学行为。

⑵ 巩固扩大教育“两基”成果。15周岁人口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9%以上,小学生升学率达到100%;17周岁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90%以上,初中在校生年巩固率达96%;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0%以上;农村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5年以上。

⑶ 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努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优质高中,全面提高教育质量。20xx年高中在校生达15000人以上,农村地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70%左右。

⑷ 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基本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构建孝南教育信息网。

⑸ 完善基础教育体制。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区、乡义务教育管理责任,健全并落实“五项机制”、“三个专户”。

⑹ 调整优化教育结构。构建普职融通、三教统筹、协调发展的立体教育模式。进一步调整中小学布局,充分整合教育资源。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依法规范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大力培养和储备经济发展所需的技能型劳动者。

⑺ 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建立和完善齐抓共管的大教育、大德育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内外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综合性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力度。积极办好家长学校。

⑻ 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干部教师队伍。到20xx年,小学、初中专任教师的高学历比例分别达到80%和60%,高中专任教师和校长中研究生学历比例达到10%以上。努力培养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干部教师队伍。

三、教育发展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㈠ 以党建工作为龙头,发挥核心作用

切实加强党组织的思想、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的素质和管理学校的能力。培养和选拔一批讲政治、懂业务、会管理、有开拓精神,能够团结广大教师,德才兼备的干部进入领导班子,使学校党组织成为坚强战斗堡垒。落实校长负责制,明确校长岗位职责要求和任期目标,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抓好教风、学风、校风建设,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等群团组织作用,形成教书育人的合力,积极发展青年教师和高中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入党,增强学校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㈡以师资建设为根本,提高教育质量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及业务水平是发展我区教育事业的根本。一是加强思想教育,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用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教职工的头脑,用《教育法》、《教师法》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规范广大教职工的行为和维护合法权益,使广大教职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真正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树典型、正师风,继续深入开展做人民满意教师的大学习、大讨论和大实践,端正师风师德,弘扬正气,树立行业新风;积极推行科学的量化管理考核制度,加强对教师的常规管理,真正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竞争,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下大力气整顿仪容仪表,向不文明行为告别,对损害教师形象的行为坚决予以纠正,保证教师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端正的仪容仪表展现在学生及家长面前,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二是加强教师业务进修培训,改善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采取多种形式,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和进修,优化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三是注重人才强校,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实施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积极开展评选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及教坛新秀等活动,发现和培养一批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和教育专家。努力办好校长继续教育培训班、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全员培训班、新教师见习期培训班,抓好特级教师与中青年骨干教师结对子工作,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落实教师工资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善于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为广大教师提供良好的“创业平台”。

㈢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激发办学活力

建立政府办学为主和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相结合的办学体制,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依法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支持和依法管理社会力量办学,推进多种形式的联办、共建、合并办学,拓宽办学渠道。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强对基础教育的统筹权。加快以人事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完善中小学校长选任制度,积极试行校长职级制和任期制。完善教师职务评审制度,落实教师聘用制,建立教师合理流动的机制。改革分配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坚持小学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建立确保流动人口子女顺利入学的长效机制。加大教育结构调整力度,整合教育资源,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办学效益。改革招生考试机构,加强各类考试的管理。积极探索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毕业生就业机制。正确处理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

㈣以依法治校为重点,实现规范管理

根据《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建立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程序性制度,加强教育执法监督和检查,做到依法行政。充分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健全和完善《xx区教师管理规定》、《xx区中小学校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民办幼儿园管理的意见》,加强学校民主化管理,大力推行校务公开和政务公开。推进教育普法工作,提高全社会的教育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水平,形成依法治校的良好社会环境。向管理要效益、要质量,建立健全教学常规管理、教师队伍管理、后勤工作管理和学生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并抓好落实,达到以制度管人、管物、管校的效果。

㈤以增加投入为基础,实现“五保”目标

落实全国、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财政拨款为主,增加政府投入,依法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做到五保一努力一彻底(保投入、保工资、保安全、保运转、保贫困家庭子女入学,努力完成化解农村教育债务,彻底消除中小学危房)。加快建立教育储蓄、教育保险、教育发展基金等制度。积极开展勤工俭学工作,拓展服务项目,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出台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的优惠政策、措施,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办学。禁止任何部门和单位以任何借口截留、平调、挪用预算外教育经费。

㈥以信息技术教育为突破,加快推进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

巩固提高中小学实验室建设水平,加强中小学图书室建设。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构建孝南教育信息网,为全区中小学创设数字化教育提供技术支撑和应用平台。加强实验教学研究。抓好省级以上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创建,争取每年有1-2所学校接受省以上主管部门验收。

㈦以教科研工作为切入,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牢固树立教科研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师生服务,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的意识。实施三项重点教科研工程。一是基础教育课改工程。20xx年完成初中阶段课程改革工作,积极做好高中的课改工作,20xx年完成小学课改任务;建设好地方课程,力争开发1-2种经省审定供全区选用的地方课程,加强农村学校课程建设;改革教学过程和课程实施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教学管理规范化工程。力争到20xx年,全区中学和完全小学达到“教学管理规范化先进学校”标准,到20xx年,有50%的学校争创“教学管理规范化优秀学校”,20%的学校达到市级“教学管理规范化学校”;已授予“教学管理规范化学校”,实行跟踪管理;建立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的评价制度,形成以常规教学基本要求为重点的评价体系。三是教育科研兴教工程。加强学校教科室建设,规范课题研究,强化研究的指导和管理;改革教研工作制度,发挥区教研部门的研究、指导、服务作用;积极承担市级以上科研项目,常年开展各级教科研项目不少于90项,其中国家级不少于10项、省级不少于15项;建立校本研究制度,确定10所学校作为开展校本研究重点单位;建立校本培训制度,确定10所学校为开展校本培训的重点单位。

㈧以督导检查为保证,创建教育强区

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教育督导职能,紧抓“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瞄准省定“双高”普九的高线指标。针对政府各部门、乡(镇)、村抓教育责任,制定量化评估考核标准,促进巩固提高“两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和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落实、教育经费投入、新课程改革、“一费制”执行情况、学校安全、农村义务教育危房改造等专项督导检查。同时,引导发展较快、基础较好的乡镇,努力创建教育强镇,由“两基”向“双高”目标迈进,力争3-6所普通高中、初中、小学进入省级示范学校行列,7-11所普通高中、初中、小学进入市级示范学校行列,30%的初中进入区级示范学校行列,20%的小学进入区级示范学校行列。

㈨以营造良好环境为目标,进一步加强教育工作的领导

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加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的统筹管理,明确计划、财政、税务、规划、土地、劳动、人事、组织、宣传、教育等部门按照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所应当承担的职责。完善“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区、乡基础教育管理职责。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建立健全学校、社区和家庭相互沟通、协调配合制度,形成共同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造就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宏伟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区的教育工作要紧紧围绕“科教兴区”这一主题,上下齐心,群策群力,努力形成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良好风尚,有步骤、有计划、深入扎实地开展多层次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实现“教育强区”的奋斗目标,为建设小康孝南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努力奋斗。

二OO五年五月二十八日

fwR816.COM小编品读

县民政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县民政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文章标题:县民政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县民政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二十一世纪第一个五年已快结束,总结新世纪前五年的各项民政工作,规划好下一个五年任务,对今后一时期全县民政事业的发展,促进**县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五”期间**县民政事业发展的简要回顾
“十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广大民政工作者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自觉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和全县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快全县民政事业的发展步伐,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维护全县社会稳定,推动全县社会全面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十五”期间,**县民政事业发展的主要成绩是: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启动,保障金逐步到位,初步筑起了一体化的保障体系。累计将4962户11369人纳入城市低保,累计发放低保金1870万元。这项“民心工程”对维护全县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入开展了创建双拥模范县活动,双拥工作多次得到省市肯定和好评。进一步规范了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和义务兵家属优待金社会统筹制度,基本解决了优抚对象的“三难”问题。
平均每年各类定补优抚对象3890人,累计发放优抚款1480万元,义务家属优待累计2200户,累计发放优待金 310万元。
——全面推进以实现“四个民主”、建立“三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活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城镇居委会组织和社区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社会团体的日常管理、年度检查、清理整顿和行政处罚等一系列措施,总体质量有了较大提高,截止目前全县共有各类社会团体16个,民间组织42个,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

——社会福利事业有了长足进步,积极兴办了一批乡(镇)级福利设施,基本满足了城乡居民对社会福利日益增长的要求。
累计投放资金60万元,修缮改造乡镇敬老院四家。
——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工作取得新的突破。殡葬管理工作成效显著,火化率得到有效巩固,累计火化尸体近3000具,大力革除陈规陋习,积极倡导文明节俭办丧事,殡葬管理硬件设施建设有了新进展。荆山陵园良性运行,婚姻管理实行了集中登记,累计办理结婚登记17500对,办理离婚登记350对。
——出台了《**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完善了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体系和应急响应程序,建立了灾害信息报告制度,提高了灾害管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春荒、冬令灾民救助、倒房重建和灾害应急救助工作规程,实行灾民救助卡制度。五年累计发放救灾救济款420万元,面粉151.8万斤,使42.3万人的困难群众得到了不同程度救助。
——青少年教育基地建设工作进展顺利。习老陵园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到位,绿化工作已全部完成,20xx年5月24日举行骨灰安葬仪式。
在充分肯定“十五”期间全县民政事业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站在新世纪的更高起点上,面对新形势的严峻挑战,冷静分析思考全县民政事业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主要是:

(一)民政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有待于进一步突出和加强。随着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线将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必须突出和加强民政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

(二)民政工作已经成为政治性很强的工作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做为民政工作必须站在政治的高度,站在维护大局利益的高度。民间组织管理、双拥工作、基层群众组织自治建设和大量的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工作,都是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各级党政领导和民政干部必须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认识,自觉重视和认真做好民政工作。

(三)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民政工作的观念、思路、体制、政策和方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不适应的问题,必须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民政工作的观念、思路、体制、政策和方法。

二、“十一五”期间**县民政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为宗旨,以民政事业全面上水平为目标,转变观念、乘势而上,开拓创新,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民政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局服务。

总体目标:构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福利体系;构筑国家与社会相结合,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相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构筑村民组织自治和城镇居民社区建设体系;构筑协调、规范、高效的社会行政事务法制化体系。“十一五”末期,我县民政事业的整体水平跨

县民政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2页

入市级先进行列,为建立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总体要求:实现民政事业社会化的突破,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积极主动争取上级业务部门支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坚定地走民政事业社会化的道路;实现民政工作法制化的突破,加快民政事业执法步伐,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实现民政投入多渠道的突破,努力拓展民政事业发展经费的融资投资渠道,加强和规范民政资金的管理工作;实现民政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突破,建立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转变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民政工作要充分发挥稳定机制的作用,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

主要任务:
(一)构筑社会福利体系
坚持社会福利社会化发展方向,逐步建成以公办福利机构和其他多种所有制形式社会福利并存,社区组织和居家福利保障服务为依托的社会福利体系,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管理、中介组织经营运作的管理体制,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多样化的发展格局,围绕构筑社会福利体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完善各敬老院功能,全面落实五保统筹制度,各敬老院要进一步完善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努力达到市级文明院标准,在巩固杜村镇敬老院为全市文明院的基础上,力争把峪岭乡和张桥镇敬老院建成全市文明院,全县农村五保户入院要达到50以上,敬老院要实现福利型向福利效益型转变,建立以敬老院为依托的农村老年人福利服务网络。同时,积极争取省、市支持和重视,选择条件较好的镇,筹建试办社会福利园区,提高我县老龄福利服务水平。

2、进一步加大社会福利彩票发行力度。改革福利彩票发行方式,推进福利彩票销售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加大发行力度,“十一五”期间,争取每年发行福利彩票总额达210万元,募集社会福利基金10.5万元。

3、按照转变职能,政务公开的原则,在县民政局设置主管全县福利事业的职能机构,着重发挥政策指导、组织协调和管理职能作用。推动建立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管理,社会中介组织经营运作,福利机构法人自主经营的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体制和政策配套多元参与、服务规范,布局合理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

(二)构筑社会保障体系
以救灾救济、城乡低保和优抚安置为主要内容,坚持为社会稳定和国防建设服务的方针,强化依法保障意识,逐步建立起国家与社会相结合,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相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以维护社会困难群体和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权益。

1、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不断完善科学、规范的动态管理机制,并做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确保符合条件的城镇贫困居民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网络,形成“四位一体”(最低生活保障金、优惠政策、实物救济、社会互助)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时,启动并完善农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
2、优抚保障工作要以进一步完善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的自然增长机制为主体,妥善解决优抚对象的“三难”问题,确保优抚对象优抚权益的实现。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双拥活动,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优抚保障,提高优抚工作社会化程度,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县。

3、退役士兵安置保障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坚持国家计划安置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拓宽安置渠道,改革安置方式,通过采取开拓向非国有经济单位安置的渠道;引入市场机制;实行双向选择,指导自主择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自谋职业;协调落实社会保障措施,解除后顾之忧以及开展就业培训等措施,实行安置就业、自主择业和政策扶持自谋职业,为退役士兵提供多种就业机会和途径,切实保障他们的妥善安置。

4、通过强化各级政府的救灾责任,完善“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款分级负担”的管理体制,全面落实自然灾害救济事业费预算。建立科学的灾情评估系统,实行查灾、核灾、报灾、救灾的规范管理。落实救灾物资储备,建立以慈善组织为核心的社会募集系统,完善经常性社会捐赠制度。加大减灾工作投入,增强我县综合减灾能力。

(三)构筑村民组织自治和城镇居民社区建设体系
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员会组织法》,组织指导全县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探索村委会的规范化管理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有效办法。建立健全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不断提高村民自治水平。

2、进一步加强城镇社区居委会基础设施建设,将现有居委会建成一个组织健全,制度完善、规模适宜、工作规范、功能比较齐备,在居民中有较强凝聚力和吸引力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提高居民自治水平。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医疗保障能力,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娱乐服务,丰富居民生活,加强社区治安服务,建设文明安全社区,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服务,提高居民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发展社区体育服务,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四)构筑社会行政事务管理法制化体系
各项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要认真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走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道路,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要不断加强对民政执法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优化队伍结构,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的民政执法队伍。要严格规范民政行为,自觉履行法定职责,切实加强内外监督,以尽快实现民政工作从行政手段为主,向以法律、法规为主的转变。

1、依法加强民间组织管理,建立“双重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根据统筹规划、管理布局、调整结构、重点培育、总量控制的原则,着力发展有力于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行业性社团,适当培育发展公益性、福利性民间组织。严格控制业务宽泛,不易界定的民间组织,严禁设立和坚决取缔气功功法类、特定群体类、宗教类,不利于民族团结以及与国家法律相搏的民间组织,引导和鼓励民间组织为发展**经济做贡献。
2、殡葬管理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执法力度,提高火化率。要进一步搞好荆山陵园的绿化及建设,力争“十一五”期间达到绿化、美化、园林化的公墓标准。要千方百计争取市、县资金支持,改建**县殡仪馆,为推行殡葬改革创造良好便捷的服务设施,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丧葬需求,同时,提高殡仪职工待遇。
3、婚姻登记管理工作要以提高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标准,努力建设一支专业管理队伍为中心,不断完善违法婚姻预防与治理机制,使婚姻登记率达99.5。婚姻登记合格率达100。要强化对婚姻介绍机构的监督管理,推动婚姻服务系列化,向多功能服务实体方向迈进。

(五)依法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勘界、地名、收养登记等社会事务工作,根据上级要求,圆满完成阶段性任务。
三、“十一五”期间民政工作的主要措施和要求
做好“十一五”期间全县民政工作,需有敢为人先,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奋发向上的作风和一流的业绩全面落实民政事业“十一五”计划。

(一)要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积极主动争取上级业务部门支持,广泛动员全县社会各界力量,推进我县民政事业社会化。
(二)加强民政普法教育,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实现以行政手段向法律法规手段为主的转变,建立一支廉洁高效、求真务实、秉公执法民政工作队伍。

(三)民政事业发展计划,要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对我县民政事业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加强民政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民政事业费的自然增长机制。不断拓展民政经费投入渠道,加强和规范各项民政资金的管理,提高民政资金使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不断改进民政系统办公设备,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办事效率。同时,健全乡镇民政办公室,充实人员,实现全县民政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实现全县民政工作信息化、现代化。


《县民政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县民政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个五年计划司法工作设想


十一个五年计划司法工作设想

十一个五年计划司法工作设想
十一个五年计划司法工作设想
人民路街道司法工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稳定为大局,积极稳妥地做好人民调解、安置帮教、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确保辖区政治、经济、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一、人民调解
1、继续完善三级调解网络,建立方便辖区居民的快速调解版权所有!分队。做好组织排查,完善培训制度和档案管理。
2、通过组建非公有制企业调解委员会的试点,力争200人以上各所有制企业组织建立调解组织。
二、安置帮教
1、做好3 1帮教模式,制定计划,落实帮教措施。
2、全年不低于2次刑释解教人员基本情(请登陆政法秘书网)况调查,做好托管人员的跟踪管理工作。
3、建立超前安置帮教基地,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大墙帮教。
三、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进社区
根据街道党工委提出的“大厦物业要租金,地区物业要税收,街道是地区大物业”的工作思路,结合辖区的实际,把法律服务进社区延伸到法律服务进企业,帮版权所有!助解决企业在经营遇到的各种纠纷。完善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组织大型社会法制宣传活动,完善法律服务工作联系制度。

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文章标题: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为加快**市服务业发展,依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20)》和《**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xx-2020)》,编制《**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本规划旨在指导“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规范服务业行业秩序等,充分提高服务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达到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本规划是**市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服务业相关各级各类规划、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全面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创第三产业新优势,突出了**作为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的地位,对**市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十五”期间,**市服务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较快。增加值由20xx年的681.0亿元稳步增加到20xx年的1181.05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9。三次产业的结构由20xx年的9.1∶45.3∶45.6调整为20xx年的7.7∶42.5∶49.8,20xx年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9,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渐突出。

二是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服务业体系。“十五”期间,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保险业、住宿和餐饮业为主要支撑,房地产业、信息和中介等行业竞相发展的格局。20xx-20xx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保险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分别达到52.80、52.20、51.90、51.24、47.2。与20xx年相比,房地产业的比重由5.5上升到10.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由1.6上升到3.1,其他行业也保持了稳定发展的态势。零售业、餐饮业、旅游业特色突出,逐步形成了一批优势品牌。

三是就业吸附力增强。“十五”期间,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市比重由20xx年的34.1上升到20xx年的36.9,就业结构逐步与产业结构发展同步,20xx年三次产业结构为7.7∶42.5∶49.8,就业结构32.3∶30.8∶36.9,服务业的发展正在带动从业人员的同步增长,成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产业。

但是,**市服务业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总体发展水平相对偏低。从增加值总量来看,**市服务业增加值虽然呈逐年上升态势,但与直辖市和其他14个副省级城市相比,显得偏低,20xx年排名第八位,其增加值只相当于上海的25.7,北京的25.6,广州的40.6。同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是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指标之一,而20xx-20xx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5.6、45.9、46.1、45.5、49.8,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城市60-70的比重,也低于20xx年全球平均水平61.0。

二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市服务业结构近年来发生了一些变化,现代服务业虽然正在兴起,但在服务业中占的比重都不大,经济潜能尚未充分发挥出来。20xx年服务业内部构成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三大传统服务业占据了整个第三产业的37.6,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而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总体看来偏小,尚未形成规模,同时,**服务业知识密集程度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差距十分明显。服务业知识密集程度可用服务业投资中信息与通讯技术设备投资比重来衡量。1980-1990年,加拿大和美国的信息与通讯技术设备投资占服务业总投资的比重从13上升到15,而**市20xx年这项投资的比重才达到5.2,大大低于加拿大和美国1990年的水平。

三是区域产业缺乏较强的关联度,服务企业总体竞争力较弱。各行业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没有形成区域分工、协作发展的合理模式,各城区错位发展态势不够明显,城区与郊县之间也没有形成良好的互补发展局面。具有较大规模和竞争力的企业集团较少,平均规模较小,在组织规模、服务技术、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缺乏大型骨干企业和国内著名的企业集团。而且,服务业国际化水平低,海外资本对服务业规模化投入仅限于零售、酒店、房地产,其他服务行业仍未形成海外投资热点。

(二)发展环境。“十一五”期间

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第2页

,**市加快发展服务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

一是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服务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十一五”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后过渡期,服务业领域正在按照“入世”承诺逐步扩大开放,服务贸易承诺将逐步兑现,因此,在“十一五”期间,**在服务业领域吸引外资力度将增强。对外开放将引进竞争机制,促使国内及本地服务企业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同时,也为**提供了一个吸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便利途径,开辟了一条引进资金、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成熟的管理制度和建设经验的道路,为本地服务企业国际化发展,提高**市服务业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随着国内服务市场的开放度越来越高,特别是金融、保险、电信、旅游、外贸、中介服务机构等服务业领域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使这些领域的竞争国际化,行业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

二是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市服务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建设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将加快全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以完善城市功能为目标的服务型经济将得到全面发展。特别是随着中央商务区建设的全面启动、总部经济的打造、城区危旧房改造步伐的加快,将为发展信息咨询、金融保险、商业餐饮、房地产开发、邮政电信、社区服务、文化体育业等服务业创造出更广阔的空间。

三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一五”时期,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汽车、住房、教育、旅游、信息等消费需求将加速增长,成为消费的新热点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而且在“十一五”期间,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将会加快,将增强人们消费的愿望和能力。

四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迅猛发展为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十一五”期间,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将成为推动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商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服务业将得到改造和升级,焕发新的活力。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服务业各行业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应用水平大为提高,新的服务方式将出现,逐步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潮流。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主动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结束和服务市场开放的新形势,把握国际上现代服务业业态扩张的态势,积极吸引服务业向**集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优化服务业行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提高服务业的产业化和集约化水平,巩固和增强**作为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的地位。

(二)基本原则。

1.优化结构,提升档次。整合现有服务业资源,保持既有优势,增强发展后劲,实行增量推动和存量调整,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全方位提升**市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水平。

2。统筹城乡,强化就业。在**市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下,服务业的发展必须要致力于能够提供大量满足城乡就业的工作岗位,为劳动力提供就业渠道,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城市化质量稳步提高。

3。政府导向,市场运作。服务业的发展要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并重。政府应致力于为服务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硬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健全监督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和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进入服务业,并在政策框架下自主发展。

4.发挥优势,联动发展。进一步扶持壮大服务业内的优势产业,强化和提升中心城市地位,增强聚合辐射功能;充分发挥服务业对一、二产业的流通、融通、智力支持等功能,形成三次产业相互促进、协调联动的发展机制,增强产业渗透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5。功能分区,合理布局。根据现实基础和未来发展方向,在《**市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的功能分区基础上,对服务业进行合理布局,引导不同功能区域重点发展具有各自特色的服务业,形成配置合理、功能清晰、相对集中的服务业空间组织体系。

(三)发展目标。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到20xx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0xx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0。

--服务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现代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到20xx年,会展、金融、信息、物流、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0。

--服务业运行环境逐步完善,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升。到20xx年,基本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服务业发展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运行环境。

三、空间布局

根据地域特点、资源禀赋条件和服务业发展的不同程度,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依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全市服务业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配套发展区、特色发展区3个功能区。

(一)优化发展区。指发展基础好、服务业比重大、辐射带动范围广且土地开发密度已经很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包括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和城南、城东副中心。

该区域作为服务业优化发展的重点区域,要着力提升服务功能和竞争能力。鼓励和引导现代服务业集聚,提升传统服务业档次,大力发展投资型和决策型总部经济,积极发展文化产业,鼓励发展绿色休闲产业。鼓励和引导高新技术研发机构聚集,提高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水平。形成中央商务区(CBD)、休闲商务区(RBD)、科技商务区(SBD)、文化旅游休闲中心、会展中心、商贸中心和信息服务基地。

着力发展以大型百货和大型超级市场为主的商贸流通业,打造西南的商贸中心。发展现代化品牌化的餐饮业,成为“美食之都”的核心区。发展以金融业、会展业和中介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商务,巩固和提升金融中心地位,打造“会展之都”。依托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发展城市文化旅游。合理设置市域性专业型的物流服务站,建设城市商贸配送中心。注重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并行发展。

(二)配套发展区。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聚集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具有一定工业基础、与中心城区形成走廊式组团发展格局的区域。包括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县、郫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该区域重点发展与工业配套的房地产、公共交通、商贸、会展、物流、休闲观光等服务业。本区域的房地产业以特色鲜明、环境优雅的中高档休闲住宅房地产项目为主,在温江、双流、龙泉等条件具备的区县优先发展。作为物流业的重点区域,将在具备多式联运的航空、铁路枢纽附近规划建设三个国际性枢纽型物流园区,在公路货运主干道与绕城高速公路交汇的东、南、西、北方向建立四个区域性综合型物流中心。发挥温江花博会场馆的会展载体作用,承办以花卉、花木为主的特色会展。发展依托生态环境、结合第一产业的绿色观光休闲业。积极发展与工业和当地居民生活配套的商贸业。

(三)特色发展区。指优化发展区和配套发展区以外、区位优势不明显、但具有特色产业发展基础的区域。包括崇州市、邛崃市、都江堰市、彭州市和新津县、蒲江县、大邑县、金堂县。

该区域作为特色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要因地制宜、三次产业兼顾,发展特色产业,服务业的发展以特色旅游和农业服务业为主。以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为依托,深度发展特色品牌旅游业,积极发展人文生态旅游、特色餐饮、休闲购物等服务业,建设都江堰-大邑-邛崃-蒲江生态旅游基地。针对本区域有较大面积的农田和较多数量的农民,应立足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

四、重点任务

(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用文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综合经济实力和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将**建设成为古蜀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的独具特色的现代文化强市。到20xx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15亿元,年均增长1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改革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经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逐步实现政府文化管理职能从“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的转变,从以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为主向以经济法律手段、间接管理为主的转变,从以管理政府文化服务机构及设施为主向管理全社会文化为主的转变。

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对经营性文化领域,应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产业,按照“入世”承诺引进外资,形成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格局;通过建立文化发展微观运行机制加快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以改革国家办的文化单位为重点,通过企业转制,培养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国有和国家控股的文化企业。

2。实施集团化,品牌化战略。培育文化产业集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培育一批重点文化企业和传媒集团。加快广电和报业等跨媒体合作,培育发展大型演艺公司,推动传媒业和演出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印务产业和印务集团发展。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的文化企业在蓉发展。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走向世界。扩大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出口外销,提高外销额占全市文化产业产值的比重。

打造三大文化品牌。推出系列和**关联的“大熊猫文化”品牌活动,规划建设大熊猫生态产业园,实施“大熊猫家乡游”文化旅游活动,举办服务大熊猫文化旅游的节庆活动,打造“大熊猫文化”品牌。统筹整合金沙文化资源,举办古蜀文化艺术节,建设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发金沙关联文化产品,打造与运营“金沙文化”品牌。以水文化为主题,建设都江堰水利文化博物馆、大禹专题纪念馆、道教文化园区,办好清明放水节、李冰文化节和道教文化节,提升“青城山-都江堰世界遗产”文化品牌。整合开发三国文化、诗歌文化两大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和跨所有制发展。

3.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数字娱乐产业。培育和引进拥有一批有竞争力的游戏制造企业和营运商,形成数字娱乐产业集群。建设数字娱乐软件园,筹建卡通动漫娱乐体验主题公园,打造“数字娱乐**造”品牌。建设数字娱乐体验基地和网络消费体系,加大数字娱乐的传播力度,形成数字娱乐产品生产、流通、销售、消费的产业链,把**建成国家级网络游戏和动漫产业第四大基地。

繁荣传媒产业。鼓励出版一批有文化内涵、受广大读者欢迎的图书系列,打造出版业的精品图书品牌。成立**网络出版社,引导网络出版业的健康发展。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广播电视名牌栏目、名牌主持,进一步提高收听、收视率。拍摄制作一批优秀电视剧、专题片和广播剧。组建**广播电视总台,积极争取开办**电视台卫视节目。推出综合各种传媒手段的强档娱乐节目,打造一批精品娱乐节目。扶持体育休闲、艺术培训和艺术品业等为代表的社会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形成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市场环境。

(二)建设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以蜀汉文化、天府美食购物、水文化和生态休闲娱乐为核心,打造“休闲之都”城市品牌,建设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到20xx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55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旅游创汇收入达到3.5亿元。

1。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挖掘整合旅游资源。积极打造以武候祠、金沙遗址、望丛祠等为代表的古蜀文化旅游场所。整合川菜美食资源,吸引外来菜系,凭借**浓郁的商业氛围和密集的购物中心挖掘购物旅游潜力,加快发展天府美食购物旅游。加强都江堰、青城山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文化园林等旅游资源的建设,整合**丰富的观光农业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娱乐旅游。

打造旅游精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着力做强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大熊猫生态公园、金沙遗址博物馆等旅游精品品牌。以九寨沟、峨眉山等省内世界级旅游资源为依托,打造**-九寨沟、**-乐山、**-峨眉山、**-大香格里拉等跨区域精品旅游路线。以市内重要旅游景区为依托,打造**-都江堰-青城山、**-刘氏庄园-建川博物馆-花水湾温泉-西岭雪山、**-平乐古镇-天台山、**-五津-石象湖、**-十陵-洛带古镇、**-黄龙溪、**-大熊猫生态公园-宝光寺-**野生世界、**-农科村-国色天乡-中国花卉博览园-三圣花乡、**-街子-九龙沟-鸡冠山-罨画池等旅游精品路线。

2。实施品牌战略,加强旅游营销。实施品牌战略。以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为基本定位,建立“休闲之都”旅游品牌识别系统,以“休闲、娱乐”为理念识别的核心,以“品味美食、购物、观赏、体验”为行为识别的重要内容,以“太阳神鸟”为符号识别的标志,加强品牌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

加强旅游营销。针对国内外旅游市场,精心策划和实施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营销项目,搞好旅游宣传促销,提高**的国际知名度。推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景区合作,加强同国旅、中旅、青旅三大旅行社和海外大型旅游企业的合作,扩大全市旅游在国内外的市场份额。针对多元化的消费群体,创新促销手段,强化网上促销,加强旅游节庆和专题活动促销。

3。规范旅游市场,完善旅游环境。加强旅游管理,整顿市场秩序。加快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监管,建立健全预测预警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专业化服务机制、游客投诉反馈机制等四大运作机制。建立旅游、公安、工商、物价、卫生、质监等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展联合执法,加大旅游市场管理与治理力度。发挥好旅游行业协会在行业管理中的媒介、自律、服务和监督作用。规范旅行社行为,树立**旅游市场诚信形象。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快旅游运输服务中心、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旅游信息服务中心三大系统建设,积极推进高星级酒店和经济型酒店协调发展。完善旅游景区和旅游城镇的交通、通讯、电力、供水、环保和信息化建设,推进旅游景区(点)上档升级。

(三)构建“会展之都”。完善会展基础设施,壮大会展龙头企业,规范会展业市场,搭建会展服务平台,将**打造成为“会展之都”。到20xx年,会展经济年增长速度超过20,年举办大型展会节庆活动30个以上,年创造直接产值20亿元以上,间接产值200亿元以上。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快会展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投资建设符合会展业发展要求的场馆或配套设施,加快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温江花博会会展中心、天府博览中心、省科技馆等场馆建设,形成按展会类型、规模大小、经济作用强弱划分的多层级展会布局。统筹会展场馆周围宾馆、餐饮、娱乐等相关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改善区域交通状况,注重配套停车场建设,扩建公交线路。加快周边机站扩容,在通讯等基础设施上给予保障。

完善会展业发展的软环境建设。建立会展政务“一站式”服务工作机制,规范和简化申办展会的各种手续。工商、城管、交通、物价、消防、公安、卫生、海关、检疫等部门在展会举办中提供优质、高效的配套服务。新闻媒体营造会展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2。树立会展品牌,提升影响力。打造本土品牌。依托金沙蜀汉文化、三国文化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电子信息、机械、医药、食品、冶金建材、石油化工六大主导产业,分类打造本土品牌展会。提升现有基础较好的展会,为全国糖酒会、四川国际电视节等传统展会注入新的活力,保持其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开发美食节、电脑节、三国文化节、道教文化节、南国冰雪节、**大庙会、都江堰清明放水节等特色展会,打造**节会名片。

扩大对外影响。引进一批国内国际的知名展会,抓住“世界合作论坛”和“世界与发展论坛”两个顶级国际会议选定“九寨天堂”作为其永久性会址的机遇,争取一些知名展会长期固定在**举办,重点选择和策划几个会展品牌,提交国际会展认证机构认证。

3.大力拓展会展市场,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大力拓展会展市场。加快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区域,打破成渝经济区的界限,与这些区域的行业组织、专业办展组织等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实现区域合作。加强会展业与旅游、广告策划、餐饮、娱乐、酒店等行业的融合,以会展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延伸会展产业链,打造会展经济体系。

建立健全会展市场体系。减少行政审批,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建立专业会展公司(pOC)、目的地管理公司(DMC),不断壮大会展业的市场主体。逐步形成政府指导协调,协会规范监管,企业组织承办,市场化操作运作,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运营机制和以大型会展企业为龙头,以小型会展企业为辅助,实行专业化分工合作,各类会展专业公司、宾馆、酒店、旅游服务相配套的会展市场体系。

(四)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建立开放、高效、畅通、统一的商品流通体系,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新格局,打造“美食之都”品牌,构建西南商贸中心。到20xx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00亿元,年均增长13,年销售额超过30亿元的商品零售企业达到3个,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的餐饮企业达到3个。

1。推进城乡市场一体化,带动和促进城市化。以连锁企业为龙头推动城乡市场一体化。引导和支持大型商业零售、农资、医药、餐饮等企业到周边县城、中心镇(乡)发展连锁网点,促进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实施“万村千乡”放心商店工程建设,依托大中型连锁企业,采取直营连锁和加盟连锁等形式,在全市乡镇和行政村建设放心商店。

以商工农结合促进城乡市场一体化。围绕提高市民“米袋子”、“菜篮子”质量的目标,以食品安全为核心,建立主副食品生产基地,发展产销一体化经营,促进农产品更方便快捷地进入零售网点。

2。完善商业网点布局,提升城市商业功能。建立完善的商业网点布局体系。全面推进市中心商业区、区域商业中心、居住区商业中心、卫星城商业中心和特色商业街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商业街区,建立适合不同层次消费需求,购买方便、结构布局合理的商业网点体系。

重点推进中心城区商业区建设。依托人民路(南北向轴线)及蜀都大道-东大街-老成渝路(东西向轴线)两条轴线,建设以盐市口-春熙路-大慈寺片区为主的商业中心功能区,以骡马市、顺城大街、东大街两侧及红星路东侧区域为主的商务中心功能区,以天府广场周边区域为主的文化博览功能区,打造中央商务区(CBD)。建设武侯祠旅游休闲商业区、文殊院旅游休闲商业区、水井坊旅游休闲商业区、浣花风景区、十陵历史文化风景区、北郊风景区等六大旅游休闲商业区。以商贸流通业为核心产业,继续提高商业集聚程度,开拓延伸新的经营服务领域,提升品位和档次。

积极推进各层次商业网点建设。加快建设区域商业中心,结合每个区域的特点,突出各自特色,鼓励发展专业店、专卖店、超市、便利店等网点,适当发展大型综合超市、百货店、仓储式商场、购物中心。积极推进社区商业建设,形成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社区商业服务网络。加快卫星城商业中心建设,发展郊县城镇商业,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大力发展大型批发市场。推动专业特色商业街建设,充分发挥各区域历史文化、人文环境、交通条件的优势,发展适应现代消费的专业特色商业街,提高专业特色和经营水平。

3.促进提档升级,增强品牌效应。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发展以连锁经营为主导的经营模式,促进连锁经营向规模化、多业态、多业种发展,培育本地大型连锁龙头企业,支持各类连锁企业开展跨行业、跨地区的资本和业务重组,提高市场占有率,成为跨区域的商业集团。吸引内外资知名零售和贸易企业以及国际著名品牌工厂、商业连锁巨头来蓉开设直销连锁网点或大型购物中心。构建现代商贸物流配送体系,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商贸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商贸经营规范化和标准化,建立商业信息共享机制。

提升餐饮业,打造“美食之都”。整合美食资源,延长餐饮产业链,扩大餐饮消费市场。支持和引导餐饮企业按照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服务的要求,利用直营、联营、加盟等形式,采取“走出去”和“走下去”的策略发展美食连锁经营,积极发展中式快餐连锁店等形式将川菜发扬光大。大力引进其他著名菜系,加强川菜与其他菜系的交流与融合。抓好餐饮行业和餐饮企业的文化建设,发掘传统饮食文化,挖掘和培养体现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特色的特色菜,将其融入菜品制作、就餐环境之中,突出川菜文化的渗透力,丰富餐饮品牌文化内涵。办好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将其打造成知名节会,形成国内外瞩目的**餐饮品牌和城市名片,大力推进餐饮业与旅游业、会展业等行业的结合,以旅游和会展发展推动**餐饮走向世界,打造“美食之都”品牌。

(五)建设现代物流中心。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为宗旨,加快物流资源整合,推进现代物流业的集中发展,实现物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到20xx年,全市物流业实现增加值500亿元,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13以上。

1.加快构建完善的物流体系。整合物流资源。鼓励本地物流企业之间、**与外地物流企业之间进行自主性结盟、联合、优势互补,重组物流资源,提高整体效益。利用分销权、物流服务、电子商务等方面的逐步对外开放,运用外资对现有物流资源进行整合。

建立物流快速通道。积极争取**第五航权,引进国外航空公司,开辟更多**至东南亚及欧美国家的国际航线,培育国际性区域枢纽机场,提高货物中转量。培育壮大**与周边城市的城际货运班车,开通**至国内沿海主要港口、经济发达城市之间的铁路货运“五定”班列,完善**至重庆港、泸州港连接长江水运航线的水陆通道,实现公铁、海铁、公水联运的有效对接,形成西部地区的“内陆港”。利用城市道路交通设施构建畅通有序、方便快捷的市内物流配送网络。

构建物流体系。建设以“一网二平台(物流快速网络、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平台),三园区四中心(三个物流园区、四个物流中心)、若干个物流服务站”的现代物流发展框架体系。重点建设**航空物流园区、**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铁路青白江物流园区三大国际性枢纽型物流园区,加快建设新都物流中心、龙泉物流中心、双流物流中心、保税物流中心四大区域性综合型物流中心。重点发展一批为大型专业市场、城市商业连锁企业、工业集中发展区、大型制造企业配套的市域型物流服务站。形成立足省内、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健全完善的物流网络服务体系。

2。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着力培育市场主体。鼓励各类企业逐渐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等物流业务分离,创新物流管理模式,通过业务外包的形式交由专业化的物流企业承担。鼓励一些已经具备物流专长、组织基础和管理水平的大型企业加速向物流领域转变,尽快形成竞争优势,成为物流产业的领头羊。

大力扶持第三方物流企业。扶持和建立5-8户业务辐射西部地区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而构建现代物流企业协作群体,做大做强2-4户经营业务在区域范围内占绝对优势且辐射全国范围的第三方物流龙头企业集团。

3.促进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建立、完善和推进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广泛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运输、仓储、装卸、机具设备和条形码、信息交换技术。积极采用符合现代运输要求的大吨位、专业化、标准化的货运车辆,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

提高物流业信息化水平。建立开放的物流公共信息查询系统、物流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物流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在线跟踪与过程控制,提高政府监管服务水平、货物通关效率和物流处理效率。

提高物流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教育水平。积极支持和引导物流科研工作,支持物流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充分调动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积极性,促进相互合作,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引导企业、行业组织开展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培训和教育工作,在物流产业中推行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制度。

(六)巩固提升金融中心地位。以培育多元化、多功能的金融组织体系为基础,以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为重点,以加速金融现代化和提高金融效率为出发点,巩固提升金融中心地位。到20xx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00亿元,年均增长12。

1.加大金融机构集聚度,实现市场主体多元化。培育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主体。着力吸引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在**设立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增强吸引国际资本市场资金的功能,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与国内资本市场的区域性联结枢纽。积极争取新设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在**注册。整合地方金融资源,扶持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壮大,发展若干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中小型商业银行或民营银行,兼并、改组地方性信托投资公司。进一步推进金融开放,加快组建中外合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委托理财公司等金融机构,形成支撑西部金融中心的市场体系和组织架构。

2.加快金融创新,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加大金融创新力度。鼓励各大金融机构将金融创新的业务试点放在**,促使在蓉金融教学机构与金融研究机构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与协作,使**成为西部金融研发中心。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融资主渠道作用,扩大信贷规模,增加金融业务品种。加快发展证券期货业,拓展证券、投资、融资渠道,完善市场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金融市场体系。探索促进企业直接融资、担保等服务业,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并支持高科技投资基金、创业风险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和风险投资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促进银行、保险、信托与租赁业之间的合作,支持境外金融业投资参股市内法人金融机构,发展金融业混合经营模式。加强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3。推进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以信用制度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个人征信系统,引导全社会开展诚信活动。推动行业信用管理和服务的发展,促进企业加强对自身信用的管理,初步形成相应的信用法规和行业标准规范,营造诚信环境。大力发展担保体系,推动社会资金和外资进入信用担保领域,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组建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提高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能力。加强金融监管,建立良好的社会金融秩序,提高金融业管理的规范化水平。支持金融机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大力整顿违规金融行为。创建诚信的社会环境和严密的法制环境。

(七)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顺应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的社会需求,以居民住宅为重点,积极推进房地产业发展,建立完善住房供应体系、房地产交易体系和房地产物业管理体系,促进房地产业与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到20xx年,全市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275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1。进一步完善住房供应体系。提高住房供给能力。抓住旧城改造和城市扩张的机遇,高起点、高标准地搞好新区和旧城地块的房地产开发。加快中心城、城东和城南两个副中心、中央商务区及住宅建设。按照创建现代化、人本化、功能化人居城市的要求,建设多层次、多功能、多风格的,环境优美、管理先进的居住小区,提高住宅品位。不断提高商品房科技含量,积极发展健康住宅和绿色环保住宅,加快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

进一步完善住房供应体系。鼓励开发商加大普通住宅投资建设力度,调整供应结构,保持适度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供应,完善公共住房保障制度,满足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加快并规范农民新居工程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区(市)县房地产业发展,满足人口转移和消费升级换代的多种住房需求,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在确保住房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的前提下,形成以商品住房为主体、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为补充的住房供应体系。

2。完善房地产交易体系。加强土地和资信管理。规范管理土地市场,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管好二、三级市场。公开开发企业信息和市场交易信息,对开发企业、中介企业、物业企业管理的重点逐步由以资质管理为主向结合资信管理转轨。广泛吸收消费者意见,综合评价企业信誉状况,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

规范房地产交易市场。完善交易规则,健全市场服务体系,增强市场服务功能和管理水平。修改完善房屋租赁市场指导价制度,建立健全房屋租赁协管制度,培育房屋租赁市场,形成住房消费梯度格局和租、售市场联动局面。发展和规范房地产咨询、评估、经纪代理等中介服务,重点扶持一批运作规范、实力雄厚的中介机构,促进房地产中介市场健康发展。

3。规范房地产物业管理体系。优化物业管理发展环境,健全物业管理区域业主自治体系,充分体现业主选聘物业管理企业共同实施物业管理模式的优越性。加大政府对物业管理活动的监督管理与指导力度,积极推进房地产开发建设和物业管理分业经营。加快建立物业管理招投标制度,完善物业管理市场竞争机制和运作方式,提高物业服务水平和物业管理行业整体素质。完善物业维修保障机制,依法落实物业管理基础条件。加快建立符合市场规律且满足百姓多元化、多层次需求的质价相符的物业管理服务价格机制。

(八)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强以**为中心跨区域信息产业和信息港建设的规划和协调,充分发挥**的科技资源优势及信息产业优势,全力打造西南信息服务中心。到20xx年,全市信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30亿元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

1。拓展信息服务领域。建立信息服务体系。以网络基础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社会化、产业化、国际化的政府决策信息体系,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公众社会信息服务体系,信息改革、立法和标准化体系,信息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等信息服务体系。

发展承接世界服务业转移的信息服务市场。主动迎接全球服务业在电讯、金融、运输以及以资讯技术为基础的咨询服务和基础性研发等方面转移的浪潮,大力发展软件外包、建立呼叫中心等国际服务业,打造“世界办公室”,重点发展互联网及增值服务、数字娱乐、软件外包等信息服务市场。

2。推进信息服务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出版业、咨询业、网络信息服务业,大力培育信息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引导信息服务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打造特色信息服务产业链,加快制造业、咨询业、金融业、物流业、会展业等与信息服务业的融合与衍生,以信息化带动其他产业优化升级。

发展以网络传输服务、计算机与软件服务以及数字内容服务为代表的信息服务业。加快以网络休闲娱乐与教育、网络数字电视、在线增值服务与移动内容服务等为重点的现代数字内容服务业的发展。培育和引进一批游戏制造企业和营运商,建设数字娱乐软件园和数字娱乐体验基地,筹建动漫娱乐体验主题公园,打造“数字娱乐**造”品牌,形成数字娱乐产业集群,把**建成国家级网络游戏和动漫产业基地。

3。广泛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市场机制推动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商业化。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吸收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信息资源开发建设,支持信息内容的提供商和专业从事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的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大力开发信息资源。强化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建立新型信息采集机制,拓宽信息应用渠道,合理配置信息资源,推进信息重组和共享,重点组织好政府信息、产业信息、农业信息、企业信息、市场信息等重点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鼓励发展教育教学信息库、医疗医药信息库、影视等生活和娱乐信息库。

4。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以“**信息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宽带信息网络,推进电信、数字电视和计算机的三网联合,积极发展建设3G移动电话和高速无线移动互联网。加快建设电信宽带接入网和Ip骨干网扩容工程。发展以Ip技术为平台的宽带多媒体通信网,建设能提供综合业务能力的光纤用户干线网。建立完善综合广播信息网,扩大广播电视的覆盖率。

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重点开发政策导向信息、经济科技信息、市场动态预测信息等,并充分利用基于网络的信息服务平台,以信息化应用带动基础数据库建设,初步形成企业法人、人口、宏观经济、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等四大基础数据库。

(九)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以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引导企业规范经营为保障,优化中介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加快中介服务业发展,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运作规范的中介服务体系。

1。建立规范的中介服务体系。完善市场运作机制。鼓励技术、金融等交易市场更专业地集成所需的中介服务机构,通过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和活跃各专业交易市场。鼓励科研机构和部分社会企业改制成相应的市场中介组织,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运作机制。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需要,积极培育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

加强市场监管和行业自律。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快发展行业协会、商会、行业社团等自律性组织,充分发挥其规范市场行为的作用。建立健全行业自律管理制度,完善职业技术行为标准、职业准则。健全从业人员和机构准入制度,提高行业服务水平。加快咨询机构合伙人制等规范化改造,规范资质准入。

2.加大引进国内外知名中介服务机构的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中介组织。积极引进国内外资信等级高的大型中介服务机构,包括著名的会计、律师、咨询、策划、评估等市场中介组织,引进和培育各类研发、设计中心,提升全市中介机构的综合素质。吸引跨国公司在**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服务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在研发、管理、培训等环节加强交流,积极吸取跨国公司的先进管理办法和经验,建立合作关系,形成良性互动。

3.促进中介服务业发展的多元化与规模化。促进中介服务多元化。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在市场运行中的服务、公证、监督、咨询等功能,大力发展会计、法律、咨询、信息、评估等各类中介服务业,为政府、企业和居民提供决策咨询、投资论证、信息服务、项目评价、人才服务、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经纪代理、企业诊断、市场调查、公证鉴证、法律服务等各类中介服务。

促进中介服务规模化。鼓励和支持现有中介机构打破资质壁垒,通过自身拓展、购并重组、联合经营等方式,向规模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形成全国知名的大型中介服务机构。

(十)完善公共服务。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扩大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市政公用、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的供给,逐步缩小城乡、地区间的公共服务差距。每年新增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万人,基本建立较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

1.大力发展科教事业。构建高科技**。积极探索建立科技资源配置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机制。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国家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若干重要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平台。建设科学数据、科技文献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共享平台。推进科技管理体制创新,改革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促进科研人员合理流动,建立更加开放的研究开发体系。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加速社会科技资源向企业转移和集聚。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合理配置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力量,发挥科研院所创新的作用。加强军民结合,支持国防技术向民用领域有序转移。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发展各类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不断满足社会对各类教育资源的需求,建设学习型社会。切实保障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及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子女、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努力实现教育公平。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薄弱学校、困难学生倾斜,使教育发展与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和人口分布相协调。建立失地农民、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教育机制。完善教育投入体制,创新办学机制,逐步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教育体系。

2.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加快公共卫生、基本医疗体系和非基本医疗体系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鼓励公共卫生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快公立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及村卫生站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齐全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疫情监测网络,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预案,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强化疫情预测预警和报告制度,落实干预和防控措施,努力降低艾滋病、血吸虫病、乙型肝炎等传染病发病率。建立中小学生、婴幼儿住院医疗互助金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药品集中配送制度。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和精神卫生工作,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完善健康服务体系。实施公众营养行动计划。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办好20xx年女足世界杯**赛事。积极推行优生优育,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加强计划生育和人口综合管理,统筹城乡人口协调发展。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互衔接,社会基本保险、单位补充保险和家庭保障、个人保障等相互支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扩大城乡社会保险覆盖面,做到用人单位从业人员全员参保。增加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加快福利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建立全社会参与的志愿服务体系。

4.提高公共安全水平。构建完善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加快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应急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推动应急管理法制化和规范化,提高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和公共交通、公共设施的安全监管。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活动,严厉打击违法犯罪,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执法监督,防止发生重特大事故。健全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全面实施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加大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力度。

5.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与居民人口规模相对应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政、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各类服务设施。积极推进企事业单位文体科普设施向社区开放,加强服务设施管理。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提高社区建设总体水平。

建立社区服务网络。建立健全以区、街道、社区的服务中心(站)为基础的市、区、街道(镇)、社区四级社区服务网络。以社会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等项目为支撑,合理布局社区服务网点。整合网络系统,逐步实现网站系统、数字电视系统等为民服务应用系统联网运行。拓展社区服务领域,丰富社区服务内容,重点开展面向特殊群体的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形成并完善便民利民、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三个系统。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体制保障。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对服务业的调控实现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调控,政府职能集中到立法、规划、市场秩序维护、推动资源跨地区和跨部门组合以及推进自律性行业协会组建等方面上来,并依靠行业协会,实行指导性管理。逐步完善保障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体系,努力推进在行业标准、业务范围、价格管理、奖励惩罚、资产评估、监督检查、纠纷仲裁等方面的依法行政进程。

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投资、财政、税收、金融、工商管理等领域的体制改革,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环境。推进价格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公用公益事业、中介服务和各类经营服务收费的管理,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需要由国家定价的项目,放开服务业大部分项目的价格和服务收费。深化与服务业相关的土地、水、电等价格改革,营造公平、合理的价格环境。完善市场价格监测体系,及时发布信息,引导服务业对价格走势的正确预期。

培育市场主体。加快适宜产业化经营的社会事业的改革,实行政企(事)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促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向企业发展,培育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竞争需要的微观主体。加快各机关、学校、医院和企业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进程,逐步改制为法人企业。

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拓宽服务业准入领域,破除行业垄断,放宽非公有制经济投资领域和经营方式,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向国有经济退出的领域发展,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环保等公用设施建设,积极向信息咨询、房地产、旅游、社会服务等产业投资。

(二)实施重大项目。服务业的发展要以项目为支撑,“十一五”期间,要按照服务业发展重点,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作为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载体。

1.基础设施项目。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包括干线铁路提速扩能,中心城与卫星城、县城、重点镇之间快速通道,城市轨道交通,中心城畅通工程,地铁一号线项目。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广播网、电信网的融合项目。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包括城建、金融、税收、科教、社保、地理、交通、生产、农业、公安等子项目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和政务公开及网上审批平台。信息服务重点应用工程,包括数据中心建设工程,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工程,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工程以及金融、税收、教育科研、基础地理信息、劳动和社会保障、交通信息管理工程等信息管理工程。

社会建设工程。包括社区服务网络工程、**市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建设、养老疗养机构建设、天府广场文化博览区改造、**体育中心迁建等。

2。重大节会项目。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糖酒会、国际桃花节、国际电脑节、房交会、各项民间节会如都江堰清明放水节、石像湖国际郁金香节等。

3。产业类重大项目。三大物流园区、四大物流中心、物流服务站等物流产业工程,新会展中心、美食中心、天府华侨城、“国色天乡”二期、熊猫生态公园、都江堰水文化博物馆、青城山道教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旅游精品区建设等。

(三)加快人才开发。加强中高级人才开发。加快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各类中介、国际贸易等服务行业紧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依托高校、专业研究机构,加强对服务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师资的进修培训,培养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国际化培训基地,发展相关教育的国际合作,开展境外培训。

创造吸引人才的环境。形成人才合理流动的市场机制。建立和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机制。制定科学规范的人才考评体系,建立能上能下的人才使用机制。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通过高酬重奖等措施留住人才。

强化岗位职业培训。大力发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健全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严肃资格认证。重视失业下岗职工和剩余劳动力以及失地农民从业的基础培训。引导社会培训机构、现有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专业,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基础。

(四)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财政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按照国家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要求,对服务业发展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以及对传统服务业的科技创新、新型业态推广运用、新兴现代服务业发展进行重点扶持。设立服务业专项引导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服务业重点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项目建设,加大对资金的监管力度,确保资金切实发挥引导带动作用。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在政府政策引导和调控下,以企业为主体,由民间和外商共同参与投资经营性竞争性项目。广开服务业投融资渠道,积极利用各种融资手段,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服务业投融资体系。鼓励服务业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快股份制改造。引导服务业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股权置换以及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及地方金融机构增加对服务业的信贷支持。在城市市政公用事业、通信、商业、文化事业等领域扩大利用外资规模。适应国际投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采用收购、兼并、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等多种方式利用中长期国外投资。

(五)建立诚信体系。加大诚信宣传力度。强化全社会诚信观念,树立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大力整肃社会信用秩序,完善和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产关系、信用关系和契约关系。

建立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以**市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为基础,充分发挥专业信用评估机构的作用,引导企业参加信用评级,逐步扩大信用评级覆盖面,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建立社会征信体系。大力发展征信中介机构,建立覆盖广泛的信用信息库。逐步实行信用信息的社会化运用,实现信用信息的专业化、标准化和市场化。

建立个人信用体系。选择有关部门进行试点,建立科学严谨的个人信用档案,运用合理的评估方法,强化个人信用制约,创造自觉维护个人信用的氛围。

(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开放步伐。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电信、旅游、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等领域的对外开放。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总部、跨国采购中心、国际知名会展公司、同行业世界知名品牌企业等落户**,促进建立一批中外合资、合作服务企业。加快引进先进技术,促进服务业经营理念、管理体制、企业机制、组织形式以及服务品种的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

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服务企业向跨国公司的方向发展。积极开展工程和技术承包、劳务合作等,有关部门要在金融、保险、外汇、财税、人才、法律、信息服务和出入境管理等方面,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国际竞争力创造必要的条件。

加强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强**作为西南地区“三中心、两枢纽”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力,积极参与成德绵经济带、成渝经济区的建设,开展物流、会展、旅游、科技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关于对市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建议


关于对X市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建议

关于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建议
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来说,有这样几点建议:一、要体现号召性。现在看,这个《纲要》对未来五年的规划已经很宏伟了,但我觉得在一些具体工作上最好还应该进一步作以前景性的描绘,尤其是能用数字描述的用数字描述,能用语言描述的用语言描述,体现出市委、市政府对未来五年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比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章,最好说明到“十一五”期末,全市要有多少个村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使多少人口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借以鼓舞人心,振奋精神。
二、要体现针对性。就是安排的工作任务要抓住要害,有针对性地进行部署,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就工业经济发展而言,我觉得除了规划中所说的发展医药、化工、食品、麻纺、机械、建材等主导产业,建设园区和经济开发带外,最重要的还是要上项目,培育特色知名品牌。可以说,工业要发展,必须得有项目作支撑,必须得有品牌作保障,这方面必须得加强,在未来五年内应该有大的突破。
再比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章,第一个大题“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第一小题“巩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应增加“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内容。因为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普遍存在力量薄弱、体制不顺、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很难适应科技兴农的需要,急需加大工作力度进行改革完善。这也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选择。
再一个就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一题中,应把发展农民经济人队伍点一点。因为农民经济人是农村中介组织的基础,只有基础牢靠,才能发展壮大。
再一个就是第五章“优化升级服务业”中,应把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内容加进去。因为传统服务业在各市县还占有一定比例,在发展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措施。
另外,农村民主管理和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应多着一些笔墨,点出未来五年的战略性目标和措施。
三、要体现严谨性。主要是就结构而言,要前后照应,能合并同类项的合并同类项,是一个事的放到一起说。
比如,第八章专列了一个“深化各项改革”的题,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章中,还有“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内容。实际上农村改革也是深化各项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建议把农村改革拿到“深化各项改革”中来阐述,这样使结构更加严谨。
再比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章中第五、六题,有些内容与前面四个题有重复,是否考虑并列。尤其是第六题的有些思想、观点,能否放到冒中进行体现。

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区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20xx年--20xx年),是xx区教育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是各项教育改革继续深化的重要时期,也是为我区教育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时期。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使我区教育事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取得更大、更快、更好的发展,特制定《清浦区“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
一、“十·五”教育改革和发展简要回顾

“十·五”期间,xx区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教育投入大幅增加,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一)教育改革取得新突破。五年来,我区采取公开招聘、民主选举、任前试用、公推公选等多种形式,实行校长选任制和目标责任制,建立了学校干部能上能下机制。面向全市公开选聘了市一中、市二中的校长职务;从20xx年开始,全区29所中小学,采取民主选举的形式选举了学校所有校长,调整了23所学校的一把手,调整面达80。通过校长选任制度改革,中学校长的平均年龄下降了近5岁,小学校长的平均年龄下降了近10岁,学校领导干部全部具备教师资格证书并全部经过任职资格培训合格。对学校中层干部全部实行竞聘上岗,一批年轻有为、敬业勤勉、德才兼备的教师走上了领导岗位。按照“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择优聘用、严格考核”的原则,全面实行以全员聘用制、岗位责任制和校内结构工资制的教师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少数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职工被转岗分流。全区有61名教职工落聘,87名教职工被校内外分流,3名教职工待岗。改革了内部分配制度,加大评聘分开力度,实行高职低聘和低职高聘,全区有65名教师被低职高聘、67名教师被高职低聘,拉开了教师的收入档次。我区的教育改革,在区内外引起较大反响。

(二)办学条件得到新改善。按照“城区做大、农村做强、重点做优”的总体思路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先易后难”的指导思想,实施布局调整,五年来,先后撤并危房面积大、办学效益低、布点不合理的小学50所,其中村级小学35所,由原来的56所调整到21所;城区小学9所,由原来的15所调整到6所。中学由17所调整到14所,还根据城市发展形势,新建学校4所,扩建学校3所。强力推进名校工程,五年来,全区投入近二亿元,用于新建学校、危房改造、“三新一亮”、“六有”和学校信息化工程,拆除危房12122平方米,大修房屋14050平方米,新建校舍66627平方米。投资8000万元新建了浦东实验学校,投资20xx万元扩建人民小学,投资309万元完成“三新一亮”和农村中小学“六有”工程。信息技术教育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城区中小学、农村乡镇中学及中心小学都有了微机室,配置了各类计算机1500多台,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普遍开设了计算机课程。调整教育结构,优化中小学布局,有效整合教育资源。

(三)民办教育得到新发展。坚持走多元化办学的路子,大力扶持和鼓励民办教育发展,引资5500万元的浦南外国语学校已于去年正式挂牌,近8000平方米的学校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和学生食堂等一期工程已经竣工,约7000平方米的综合楼正在施工之中,即将铺设400米标准塑胶跑道。金英中学、润泽中学和民强中学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规模不断扩大。

(四)教育质量有了新提高。实施了以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以培养骨干教师为重点,以提高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为核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五年来,引进教师456名,全区师资队伍得到进一步加强。培养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54名,有两所省示范初中、4所市示范初中。xx中学创成三星级省重点中学,市一中创成二星级市重点中学。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幼儿教育协调发展。课程改革稳步实施,获全市课程改革先进单位。高考成绩取得了新的突破,初中连续三年获市教育质量奖,小学考取开明、启明人数逐年提高,xx小学连续三年考取开明中学人数列两区第一。城乡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85,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达到99、99.5,高中阶段入学率达87。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十·五”期间,我区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育改革不够深化。办学体制、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等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步调不一致、政策不到位、操作不规范等现象。二是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办学条件较差、水平较低,“留守儿童”的入学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学校“流生”现象有所抬头。优质教育资源较为短缺,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特别是高中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三是布局结构不尽合理。五

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第2页

年来虽然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但是还存在着小学布局调整仍未到位,初中规模不大,职教分布零散、规模较小、专业交叉、各自为阵等弊端,不能形成规模办学,资源整合任务较重。四是教育经费投入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太协调。“改危”和布局调整过程中欠债较多,“六有”和“校校通”工程资金缺口较大。解决这些问题,克服这些困难,促进全区教育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二、“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布局调整为基础,全面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创建区域性的特色教育;以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增强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以社区教育为依托,优化育人环境。

(二)战略方针
----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实行教育先导发展战略。
----以调整教育结构为主线,优化资源配置,转换运行机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调动各方面办学积极性,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求稳定,在发展中深化改革。
(三)发展目标
1、总目标
通过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加强建设,形成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模式;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以及教育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的发展机制。教育总体水平达到全市先进的教育水平。
2、具体目标
----招生指标:
20xx年幼儿入园率达90以上;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100;高中毛入学率达90以上。
----教育信息化工程目标:
20xx年底,实现中小学“班班通”,80的学校建成校园网。20xx年以前适龄教师完成第三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达到省市教育信息化要求。
----推进人才工程目标:
幼儿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小学大专以上学历达70以上;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其中本科学历65以上;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达95以上。
----各类创建目标:
四星级高中、三星级高中和二星级高中各1所;省级示范初中5所;省级实验小学2所,市级实验小学3所,一类幼儿园3所;市级成人中心校2所;省一级图书室2个,省二级图书室2个;市级实验室达标校10所。
----体制创新工程目标:
积极探索学校体制改革。建成清浦职教中心1所;联合办学2所;创建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5所;完善中小学中层以上干部选任制。
----推进素质教育工程目标:
保持6个省级以上的科研课题,建设教科研人员、教育行政人员、教师三结合的高素质教育科研队伍。

(四)主要措施
1、着力营造重视、关心、支持教育的氛围。“十一·五”期间,xx区新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将不断加快,全区的经济和社会将得到更加全面、协调、健康、快速发展,淮安城市的东扩南移,城市居民将大幅度的增加,城区学生数在“十一·五”期间将有所增长,高中阶段的学生进入高峰期,这给全区教育事业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和舆论阵地,大力宣传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教育是一项事关全局、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引导社会高度关注和重视教育。动员和联合宣传、计划、规划、财政、建设、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与教育行政部门通力协作,为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发展环境,保证全区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教育的新局面。

2、深化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宏观管理、统筹规划职能。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促进各类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

基础教育进一步完善主要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进一步加大区级政府对教育经费、招生考试等方面的管理统筹权限。切实解决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和校舍建设等问题。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加快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步伐。区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资源统筹、发展规划以及教育改革等方面的权限。

积极探索办学体制多样化的试点。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按国家有关规定,举办多种层次的学校;合理利用市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依法规范联合办学。制定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在学校建设、招生就业、教师培养及管理、社会化投资融资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使社会力量办学成为区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依法治校,加强民主管理,完善校内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学校编制管理,合理确定人员结构比例并配置各类人员。改变单一固定编制结构,实行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建立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上岗机制;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建立、完善有关保障机制。对不适合担任教师职业的人员进行转岗、分流。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德育工作。按照“整体规划、分层实施”的原则,加强对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整体规划和管理,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紧密结合的德育工作体系,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专项督导制度,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各学科之中。遵循青少年生理成长规律,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成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四有”新人。
中小学校要强化学生外语、现代信息技术、国情和法律等知识和能力的普及工作;同时要加强音乐、体育和美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学生素质,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
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改革要着眼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建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机制,促进人才全面发展。建立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制度。中小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职业学校要实行产教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

完善招生考试和质量评价体系。在义务教育阶段,进一步巩固、完善小学和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完善教育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制定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生素质水平评价方案。逐步实行义务教育质量年报制度。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吸引市内外优秀教师来区内任教,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有较大影响的名教师。进一步发挥名校长、名教师的示范作用。培育教育人才市场,加大竞争激励机制的力度,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大力开展教师继续教育。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快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强化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注重师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
有计划地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到20xx年,全区幼儿教师20左右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并使全体幼儿教师都达到任职资格要求;小学教师70达到专科学历,初中教师65达到本科学历,高中教师和职业学校教师95本科学历。
5、实施“区教育重点建设工程”。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所有农村完小以上的中小学校都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到20xx年,小学生平均20名学生拥有1台计算机,初中生平均15名学生拥有1台计算机,高中生平均10名学生拥有1台计算机。全区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和运用。要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探索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

重点办好xx、xx、新民路和东风等五所小学。xx小学要办成12轨的规模,容纳学生3500名左右的学生,要新建教学楼、综合楼和体育馆,需投入4000多万元。xx小学要扩大规模,建成10-12轨,新建教学楼和综合楼各一幢,需投入1000万元。新民路小学要扩建一个运动场,需投入400万元。东风小学扩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可容纳学生2600名,小学用地需26亩,初中用地需20亩,需投入2500万元。

新建xx市第二职教中心(市教育局规划中有此项目),将二中、四中职教资源合并到xx中学。在xx中学和xx小学校址的基础上、高校园区的东边再征地100亩,新建一所三星级高中(市教育局规划中有此项目),10轨30个班级,在校生1500人左右,需投资6000万元。

6、强化依法治校。进一步学习贯彻《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建立《xx区教育督导规定》,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在继续抓好巩固“两基”督导检查的同时,把保障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督导工作的重要任务。完善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检查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在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全区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逐年提高。确保“两免一补”落到实处,逐步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研究制定鼓励社会各方面对教育的投入政策。盘活教育存量,利用市场多方面投资融资,广开教育经费筹资渠道。

二0xx年十一月十五日

教育事业十一五计划


某某市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和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形势,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推动我市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某某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坚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目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打造坚实的人才基础。现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出发,认真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两基”重中之重不动摇,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内在统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稳步、健康发展,实现××市教育事业的全面振兴,构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具有××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二、基本思路:

(一)突出教育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推进科教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框架。

(二)始终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深化素质教育,坚持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不断创新,保持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逐步形成新的教育运行机制,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释放教育发展的活力。

(三)以教育法律法规为保障,坚持依法治教,落实政策,强化责任。坚持教育公平、公正原则,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为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初步构建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秉承传统又有××特色的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并取得新成果;终身教育的框架基本建立,满足市民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以计算机教育为龙头的信息技术教育扎实推进;加大危房改造力度,三年内消除学校危房;通过布局调整实现资源重组,使学校布点合理,教育资源效益得到应有发挥;教育投入机制不断完善并为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使教育的各项事业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发展;建立教育评估和监测机制,加强教育质量监督。

(二)具体目标:

——学前教育

20xx年,全市3-6周岁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88%,城乡基本普及三年学前教育,市区构建较完备的0-6岁“托幼一体化”教育网络,同时大力提高城乡各类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并向农村城镇延伸。全市城乡形成网络合理、教学配套、条件优越的幼儿教育体系。

——九年义务教育

20xx年,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九年义务教育实现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普及,“普九”工作全面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城乡小学都能按时入学,三类残儿入学率达95%以上;小学在校生年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初中辍学率城市控制在2%以下,农村控制在3%以下,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85%。市区义务教育办学水平接近或达到发达地区水平。

大力发展特教事业,完善三类残儿随班就读指导网,并建立健全特教科研网络,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少年初中职业教育,使之能熟练掌握1-2项实用技术。

——普通高中教育

到20xx年,在巩固现有高中教育的基础上,基本普及12年制教育,全市高中阶段普及率达85%以上,其中市区初中升学率稳定在85%以上,农村力争达到75%。

——中等职业教育

20xx年初步形成与普教、成教有机沟通,长期与短期结合,国家办学与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职前职后相结合,城乡相结合,初级高级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行“多时空入学、多平台毕业、多资格就业”,实行学分制管理和弹性学制,沟通普职成,连接职前职后,加强中等职教与高等教育的衔接。

——成人教育

20xx年全市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1%以下,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培训网,力争使50%以上的乡镇文技校达市级一类文技校标准,年实用技术培训保持在2万人次以上。绿色证书工程、智力扶贫工程,科教兴村计划,覆盖所有乡镇,建设一批农科教结合的示范乡和示范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大学、中专、函授等远程教育手段,使终身教育延伸到每个乡镇(街道办)。

——师资队伍建设

疏通教师进出渠道,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全市小学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学历的比例分别由32.4%、37%提高到40%和45%,其中市区分别由46%、53%提高到60%以上,高中教师中应有一定比例的硕士研究生。 全力实施名师工程,全市形成一支由1000名校级骨干教师,200名市级学科带头人组成的优质师资队伍。

——办学条件

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到20xx年,全市乡镇(街道办)撤并45所完小和教学点,49所完小降为教学点。扩大保留校校园面积、新建教学和生活用房;黎口小学、汀浒小学、华侨小学完小建成示范性寄宿制学校,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不断完善保留校的配套设施,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准,逐步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一个乡镇办一所寄宿制中心小学,一至三所完小和若干个初小教学点的农村小学办学模式。

扩大××中心小学校园面积,新建综合大楼;××小学创办市级第二实验小学,利用度假区优势,打造品牌,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市一中争创一级达标校,初中部易地搬迁,校本部创办独立高中,新建标准运动场和400米跑道,添置教学仪器,新建实验大楼和校园网,力争创建省级示范学校;旅游职业中专进行整体搬迁新建,创建省级重点职业中专,占地300亩、在校生2500人以上;××中学扩大校园面积,新建标准化运动场;××中学20xx年全部撤并到兴田中学,20xx年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计划。

(三)政策措施:

1、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积极利用和扩大教育资源,加速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新格局。加大对社会力量办学的扶持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对符合办学方向、具备办学条件的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在土地征用、配套费征收、校舍租赁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为发展民办教育创造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健全社会力量办学的管理体制,落实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和管理经费,正确引导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使各级各类民办学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2、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建立事权、财权、人权相统一的教育管理体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学校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发扬各自优势,办出各自特色。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三保”机制,即保教师工资、保学校正常运转、保学校危房改造和必要的建设与发展。完善重点工作通报和责任落实制度。

3、积极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入开展以“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为内容的“四制”改革,不断优化干部教师队伍,按“转换机制、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原则,着力做好精简内设机构,压缩非教学编制,推行全员聘用制工作,妥善处理好内部人员的转岗、待岗培训和分流。改革分配和奖励制度,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整体推行“高职低聘”和“低职高聘”,形成“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机制。完善教育人才政策,运用职务评聘、工资倾斜等政策导向,促进教师有序流动。鼓励和引导优秀毕业生、骨干教师和优秀校长定期到各类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轮流执教。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编制管理,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库,设立教育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为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和新教师试用期制度。

大力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通过抓好宣传、建章立制、奖优罚劣,提高教师师德水平,落实师德建设领导责任制。加强教师和学校领导干部的培训工作,把培训工作列为学校的基本工作任务,健全培训工作机构,建立培训基地,落实培训经费。制定各种培训计划,抓好学历教育、继续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校级管理干部,加强校长的选拔、考核和任用工作,建立健全校长公开选拔和任前公示制度,巩固和完善校长负责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实行校务公开制度。

4、积极推进教育投资体制改革,拓宽筹资渠道,为教育事业振兴提供物质保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提高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办学模式上,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和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运用产业运作方式加快非义务教育发展,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扩大教育消费。建立并完善助学金、奖学金和资助特困生制度;鼓励各校扩大招生规模,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私人办学和捐资助学;运用多种融资办法,为发展教育提供经费支持。

5、加快学校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力度。提高办学效益,改善办学条件。坚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科学配置和使用教育资源,通过新建、改建、扩建、撤并、搬迁置换等办法,解决教育资源分散、重复建设、薄弱学校改造、办学规模偏小、办学效益不高等问题,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满足社会对教育不同层次的需求。规划、建设、财政等部门将教育布局规划纳入城乡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协助教育部门制定布局调整方案和组织实施。城乡建设中,特别是房地产开发生活小区必须依法配套建设或出资统建学校等公共设施,对教育布局调整中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收入也必须全部用于教育。

6、优化教育结构、构建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现代教育体系。完成“两基”工作后,进一步强化“普九”政府行为,坚持依法“普九”。继续采取“流生报告制”、“普九督导评估制”等有效措施,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实现“普九”工作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目标,加快“普九”工作向两头延伸。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需求,适当调整普高与职教的比例,在保持职教发展的前提下,提高普高所占比例,保证普教、职教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以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较高素质的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努力在普教、职教、高校之间建立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机制,拓宽人才成长渠道。不断加强教育网站建设,积极推行远程教学,为社会提供多形式、多渠道的教育服务。努力扩大自学考试覆盖面,利用高等教育和各级培训机构建立多层次的继续教育体系。

7、加大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及招生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强教研工作,充分发挥教研室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促进和指导作用。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切实执行《××市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重点抓好省级和市级重点教育课题的研究,加速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以科研为先导,改革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结构,认真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积极搞好学习宣传、师资培训、硬件设备等各项配套工作。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型教学模式,倡导点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努力实现传授知识、培育创新思维与提高实践能力的统一。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力求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组合,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最佳组合,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加快建设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教育平台,积极发展和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拓展教学内容和教育空间,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建立健全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和师生的评价办法。全面改革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办法,变单一的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为全面的学生素质发展综合评价,全市城乡全面实行《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制度。积极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制。树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注重对教师工作实绩的形成性和实施素质教育情况的评价。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的办学评价标准,建立一套多元化的、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家长及学校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完善教师、学生、家长、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体系。

进一步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招生、考试制度,消除制约我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发展的“瓶颈”现象。义务教育阶段,要进一步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选拔观念,以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普及性和公平性原则。初中招生实行科学合理的就近入学招生办法。继续坚持全市高中招生加试体育的制度,探索新的体育考试办法。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实践(实验)能力的培养和检测。职业高中招生要继续完善“宽进严出”的招生制度。

8、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坚持依法治教。切实转变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能,通过运用规划、拨款、信息服务、政策指导、督导评估、执法监督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各级各类教育进行宏观管理,保证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保证学校的办学方向,规范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标准和办学行为,落实教育的公正性和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权,维护学校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加强教育宏观决策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行政管理队伍和学校管理队伍,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在全市教育系统逐步推行普法教育制度。加强教育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实行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制度,逐步实现教育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加强督导检查。

9、实施振兴××教育的四项工程

(1)素质教育工程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新的动力,加快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切实加强课改的组织领导,要在观念转变、政策保障、师资培训、教材选用、经费投入、条件配备、组织实施等方面落实各项措施。认真总结和交流课改经验,全面加强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继续教育和全员培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加教学实验和教育科研,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教改活动,重点抓好中小学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加大课改对外学习与交流。加强对中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选拔培养优秀教师和学科骨干。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四个育人观念和机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德育工作新格局。进一步强化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和艺术教育及劳动技术教育、国防教育。努力办好城村德育基地,将基地升格为股级单位,把基地建成具有多功能的××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立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制度。

(2)名校、名师、名校长工程

进一步修订完善《××市办学水平评估意见及实施细则》,坚持开展办学水平评估,争创示范学校,特色学校;健全完善培养名师、名校长工程,逐步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善于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名教师队伍和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思路的专家型、学者型的名校长队伍。

(3)教育综合改革工程

加强统筹协调,继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要进一步调整各类教育的规模、结构、布局,使教育进一步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职业和成人教育,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为转岗、分流、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教育和培训。坚持农村发展依靠科技和教育,教育为农业和农村服务的方向;坚持教育部门与农业、科技等部门密切合作的体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逐步形成农业、科技、教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要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农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各类教育的沟通和协调,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增强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的能力。

(4)现代教育技术工程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计算机网络建设。完善××教育网站功能,加强局机关与学校的网络交流;发挥电大的作用,形成市级远程教育网络,积极探索适合我市市情的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构建多规格、多层次、多功能、突破传统教育时空限制的、覆盖全市的开放教育系统。加强学校实验室建设,积极筹建网上学校。全市中小学全面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

欢迎阅读范文人网《区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内容,我们还为您精心挑选了关于2024工作计划的优质专题,请访问:老子第十一章读后感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