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山观后感作文

随着我们的知识面不断扩大,我们总是会需要用到许多范文,好的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好的范文是怎么样的?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转山观后感作文,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转山》是改编自台湾驴友亲身骑行西藏的经历后完成的小说,电影描述的是主人公张书豪为了完成逝去的哥哥的遗愿只身前往丽江,开始了从丽江到拉萨的骑行。这是一场人类征服自然超越自己的行动,也是一个很美好、很动人的故事。

骑行西藏是很多骑行爱好者的终极梦想,途中会经过很多艰难和困苦,对身体素质、意志、心灵都是一种考验,路上有着令人着迷的风景,也会遇上许许多多的人与事,这对电影来说,有着丰富的题材。电影上映之前,在旅游卫视的《行者》栏目,曾经用了几集来介绍这部电影的拍摄过程,整个拍摄过程遇到了许多外人想象不到的问题,例如胶片数据的丢失等等。看完之后,不禁对这部电影充满了期待。

然而当看到了这部电影之后,不禁有点失望,里面的风景的确很美,主人公在路上的遭遇也蛮坎坷的。虽然该片荣获了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然后在国内票房上却波澜不惊、惨淡收场。虽然作为一部文艺片,不能仅仅只用票房来衡量片子的好坏,但不能否认,票房也是片子好看与否的一个重要参数。票房为啥会这样呢,细细分析原因,如下:

1、导演明显是没骑过车的门外汉,影片中存在着不符合逻辑的地方,日程错误混乱,何时何地不分,电影随意的剪切填充镜头,剧组人员明显对于滇藏线、骑行、去拉萨这些重要的点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感觉,或者说水平不够。骑行一个月的艰难、骑到一个地方的感动和最终到达拉萨的心灵震撼,影片完全没有体现出来。电影不够真实,连骑行爱好者们都要吐槽的话,就已经失去了最忠实的观众。

2、导演为了渲染效果,刻意增加了主人公骑行中遇到的困难,整部电影就像是一笔流水账,在细节上缺乏处理。导演就像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每件事只用短短的几个镜头就交待过去了,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想了解什么细节。影片中很奇怪的穿插了一段似有似无的爱情,可以叫爱情么?一个藏族寡妇,一个台湾学生,演绎了一场既没烟花绚丽还比烟花短暂的邂逅。这些都让人感觉到很扯。于是乎,又失去了一些想看故事情节的观众。

3、电影刻画人物方面也有所欠缺,主人公没刻画好,例如有啥梦想、有啥想法等等,都没有交待好,还没配角李晓川的角色来得有血有肉,让人印象深刻。

总的来说,不像那些瞎混几个角色、故事,搞一些特技来骗票房的烂片那样,这是一部有诚意的电影,可惜导演既不是骑行爱好者,也缺乏刻画细节的功力,没能拍出骑行在路上的真实感受。呵呵,还没《行者》介绍这部电影的栏目来得好看。

[转山观后感作文]

FwR816.Com编辑精选

转山观后感


篇一:《转山》观后感

金实112 张亚1119245

《转山》观后感

今天,真的感谢老师让我们观看了《转山》。我真的感触很深。电影的意义或许不仅仅是供人消遣和放松心情,更重要的是传递一种信念,一种关于爱,关于生命的信仰。片中张书豪为了完成哥哥骑车去拉萨的夙愿,遇到了“川哥”,遇到了家中失去顶梁柱的藏族家庭,途中遇狼,看见思念家人的留守儿童与妇女打电话给最亲爱的人。我不止一次被感动,不止一次的为之泪流满面。爱是一首经久不衰的歌.因为爱,我们坚持着,不断向前,向前!

当我看到小男孩小心翼翼的为他戴上帽子,恋恋不舍的问了声,哥哥什么时候回来时,他殊不知结果是未知的。此时,林书豪或许有对孩子的不舍,或许也在心里问了一句同样的话,但他的结果是否定的。一场场离别的场景,如电影浮现在眼前。生命的离别不是我们能控制的。。。。。。

当“川哥”口中说着未来的美好憧憬时,跌下了山崖,摔成重伤。最后终于见到了神圣的“冰激凌“山峰,这是一种信念,我想到了,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无论你怎么打算的多好,未来是不可测的,但是我们要有自己的目标,在此生有自己的追求,并且实现。这是生命的意义!

篇二:《转山》观后感

《转山》观后感

我突击看了《转山》。感触一般。电影的意义或许仅仅是供人消遣和放松心情,但其中传递一种信念,一种关于爱,关于生命的信仰。

片中张书豪为了完成哥哥骑车去拉萨的夙愿,遇到了“川哥”,遇到了家中失去顶梁柱的藏族家庭,途中遇狼,看见思念家人的留守儿童与妇女打电话给最亲爱的人。颇有点被感动。爱是一首经久不衰的歌.因为爱,我们坚持着。

小男孩小心翼翼的为他戴上帽子,恋恋不舍的问了声,哥哥什么时候回来时,他殊不知结果是未知的。此时,林书豪或许有对孩子的不舍,或许也在心里问了一句同样的话,但他的结果是否定的。一场场离别的场景,如电影浮现在眼前。生命的离别不是我们能控制的????。

当“川哥”口中说着未来的美好憧憬时,跌下了山崖,摔成重伤。最后终于见到了神圣的“冰激凌“山峰,这是一种信念,我联想到了,我们的生活也就是这样,无论你怎么打算的多好,未来是不可测的,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篇三:转山 观后感

旅行的艺术

学院:广州工商学院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学号:201423380113

姓名:高碧雪

《转山》观后感

从前并没有听说和了解过《转山》这部电影,没想到看完它之后会给我那么大的触动。《转山》这部电影不长,但做工精良,主旨感情明确,是一部不错的励志型电影。

所谓转山,就是对着灵性的大山反复绕走的仪式。转山者,必须舍去已身私欲,仅为他人祈福而行,这是藏族同胞的神圣仪式。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纯粹的关于在路上的电影。主人公张书豪的经历的挫折与坎坷对于在电影之外的我们其实是很难想象的,相信一心要为哥哥完成心愿的他在经历之前也没有能够充足的考虑,因为毕竟他还是带着一些鲁莽与草率的,但这个在我们看来似乎并不理智的男孩子最终依然到达了旅程的终点,完成了哥哥的遗愿,当然,也了却自己的一桩心结。

一个人骑行2000多公里到达西藏的旅程,这个崇尚自由的流浪故事令无数年轻人向往,震撼人心!整部电影,没有半句废话,看人情,看光景,看生命.生命,就是一场旅程。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西藏对于绝大多数身处钢筋水泥的都市人而言,就像那梦想的天堂,身体不行或者财力不够都去不了。但是影片一开始就从一个骑行人嘴里说出一句醍醐灌顶的话——“不要等到哪天在对方的葬礼上说,当时有去就好了。”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梦想,不少人也曾信誓旦旦地向别人说过要去这,要去那,而结果总在最后关头找来各种理由搪塞敷衍,于是只能成为别人绚烂生活的羡慕者、围观者。人生长不过百年,我们没法确定的

事情太多太多,年轻时何不寻找个一个契机让偶尔迷茫到想要逃离的自己,背负起一种信念、一种责任、一种执著,载着梦想,骑上一条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道路,去寻找未来,去认知自我。在这条道路上,也许荆棘密布,也许险象环生,需要我们不屈不挠,有勇气去坚持。在这条道路上,也许荆棘密布,也许险象环生,需要我们不屈不挠,有勇气去坚持。张书豪本不是一个勇气十足的男孩儿,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也会胆怯,也会退缩,也会放弃。历经了种种后,他在山顶,面对着逆光中斑驳刺眼的阳光,伴随着空中飘着的色彩斑斓的风马旗,甩出那叠印着经文的彩色纸片,纷飞的纸片,然而也他终于可以尽情的哭了。这哭没有伤感,只有激动和喜悦,是难以言说,是热血澎湃。我想,这结果也将会是我们人生中努力之后的样子,所有的美好,是破茧所成的蝶。有过这样的过程,有过这样的信念,这足以让我们在最终停下脚步时热泪盈眶。什么都不必再说,有了这么纯粹的坚持,体验了这么真实人性,就足够美好了。

大多数时候,人们做事情都会冲着“有用”这一目的性去行动,当一个人抛开世俗中被人们认可的目的,仅仅因为想做而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往往就会被认为是疯狂或者不可思议之举,但这种时候,这个人,也许才是真正的、纯粹的为心而活!愿我们也能为心而活,做自己想做的事!


[荐]转山观后感900字精选


除了读书让我们成长,观影也是一种成长方式,直到影片的最后,我们的思想都被影片里的情节深深吸引着,这时我们不妨去撰写一篇观后感。观后感可以让我们对电影有更深层次的见解和解析能力。写作品观后感要注意什么呢?范文资讯网编辑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转山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转山观后感【篇1】

这是讲一个小伙子,从台湾飞到丽江后,骑车去拉萨的经历。

情节不算特别,能想到的遭遇都出现了。历尽千辛万苦,添补了哥哥去世后留给自己心里的那块缺。

这个缺,填的深沉,以至于让我一直看完。

面对亲情和生死, 迷茫总是从心灵开始,到身体的痛苦,再回归到心灵处解脱。

片子思路清晰,主题明确。情节算上紧凑。每一个经历,都使得他的心灵发生着默不作声的变化。而且递进。

首先,年轻女子,在丈夫离开后,自己带着孩子,还照顾公婆。这对于大都市的人来说,在道德上基本是个挑战。他动情了,临走,和孩子依依不舍,转过身时,一行泪潸然落下。这好像是他在整部片子里唯一一次的落泪。

随后,就象苦行僧一样,身体受尽折磨,摔到山坡下险些丧命,食物中毒又死里逃生。后来,总是能带他到安全温暖的地方落脚休息的川哥,意外在山坡摔倒,造成重伤被送往医院,不知死活。这个看起来能添上他心里那块缺的川哥被救护车带走之后,犹如伤口上撒盐。孤独加上雨雪的暴浸、野兽的侵袭使他几近崩溃。

在神志不清的时候,哥哥出现了,牵引着他的灵魂,这就是他当时的信仰:一定到达拉萨。

如果有一个理由可以让你相信,你一定能做到,并且必须做。那么这个理由就是信仰。

然后,他看到修行人每走三步就行一个大礼拜的时候,他也做了。因为他感受到有灵魂存在,并且可以给他指引方向,赋予力量。他相信这种方式是有意义的。

最后,他成功了。

到了拉萨,他还没有来得及洗脸,就开始拿着崭新的白毛巾,用清水,而且是热的,开始专注地擦拭那台曾经在他悲愤交加时大踹特踹过的单车。

苦痛会让他坚强,柔情能使之融化,绝望带来崩溃,信仰引领他走向解脱。而真情是信仰的沃土。

这个车擦的好极,修行最后,无论在寺庙还是在家,对待物品和人不都是要这样专注、尊重和珍惜吗?

转山观后感【篇2】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看《转山》这部影片,反正我是看了,看的我热血沸腾,当然不是杀日本鬼子的那种,那种只是为了正义的伸张,而这种热血沸腾,是与众不同的,是震撼心灵的那种,它可以让你净化你的心灵,让你悟出更多的道理,如果有过那种经历,我相信,生命中没有什么事情还能难倒你。

当看到晓川掉入悬崖的那一刻,我的心真的震了一下,一个生命就此而差点结束,他让我明白做事情真的要很小心,不管你认为你有没有把握,现实生活中的我,总是觉得很多事情在我的掌控之中,可是未然,一切都不在手中。我总是想把东西拽在手里紧点,可是越紧它越掌握不住,人生亦是如此!

晓川还是活过来了,活过来了又继续上路,很佩服这种人,对于一种生活的狂烈热爱,是没有什么能够抵挡的住的。他说:喜欢路上的味道,喜欢去看那个雪山冰淇淋。扪心自问,我虽没有那种顽强的意志,但我也想能够走上那条路,静静的享受美好的风景,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净化一下自己浮躁的心!

那是一种挑战,挑战自我的超级表现,旅行,是自我的一种解脱,而骑行,则是对自我的一种救赎。看完之后,我觉得我此生不会做骑车去西藏这种危险的事情,更多的是对自己,对亲人的责任和牵挂,我没有那种勇气!本身我也是放不下的人,所以我坚信我会踏上那片土地,但不是通过骑行!

所以,我是打从心里崇拜佩服这些勇敢上路的人们,唯有遥祝骑行在进藏途中的兄弟姐妹们一切安好,祝你们平安。

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如果你真的想好了,就出发吧。

转山观后感【篇3】

电影《转山》讲述了一个名叫张书豪的台湾男孩为了完成因为意外死去的哥哥的遗愿只身骑自行车从丽江前往拉萨行走两千多公里的故事,看完后被里面的情节深深地震撼了,也才发现自己会如此喜欢这种在路上跋涉前行的感觉,其实我们每个人又何偿不是在路上跋涉的行者,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努力而坚持!

骑行的路途是艰苦的,路上面临着被熟人欺骗背叛,需要不停的爬山,上坡下坡,不停的重复,还要克服气压不顺引起的高原反应等等各种困难;然而骑行的路途也是幸福的,路上有美景,有沿途人家的热心帮助和祝福时的温暖,可以没到一个地方就去盖个章做纪念;如同人生的路途一样,有艰苦,有幸福,有温暖,也有寒冷!精神需要独行,路上的苦难对于追求人生感受的人来说是一种磨砺,更是一笔财富,相信只要没有被苦难击溃,它然会深化一个人对于人生意义的认识。

趁年轻的时候应该好好出去走一番,每个人都有出走的理由,想做的事现在不去做,以后可能就没什么机会了,不要我们哪天在对方的葬礼上说,要是当时做了就好了!心中得要有自己的信仰,永远不要轻易的被击败,即使全世界都在反对自己,在动摇与坚定之间该像书豪一样不停的再踏一下,再踏一下,因为每坚持一下,离梦想就更近了一步!

医生问在路上受伤的晓川,你不想活了吗?,晓川说,不,我不想死,正是因为我热爱生命,所以我必须上路,我身上全部是路上的味道!正是因为热爱生命,所以必须勇敢的前行。

年轻的我们渴望走出去,渴望流浪,渴望认识更广阔的世界,行走的意义就在于,它能让我们更加强大,同时也能让我们知道自己有多么渺小!无论目标多么遥远,路途多么艰险,要坚信,最巨大的力量,依然是梦想!

掉落深井,我大声呼喊,等待救天黑了,黯然低头,才发现水面满是闪烁的星光,我总是在最深的绝望里遇见最美的风景!

努力,奋斗。

转山观后感【篇4】

十天的异国旅行

充满着些许害怕和好奇

但是克服了这些平安归来后

发现我的内心又成熟了一些

今天在家睡到被电话吵醒(很郁闷,忘记关机了)

起来看了慕名已久的《转山》

好久没有写电影观后感的冲动了

现在来描述两笔

《转山》讲述的是一个24岁的台湾年轻人,在寒意渐生的十月,因为哥哥的去世,哥哥身前的日记独自踏上从丽江到拉萨的旅程,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敢或伟大,沿途中他一直在相信与怀疑之间摇摆,但最终决定一路走下去,因为他认为,就算是失败,他也应该在失败面前看见自己究竟是如何就范的,观转山有感。在自己的毅力和沿途众人的帮助下,克服重重苦难,最终达到了内心深处的目的地,那个最纯洁的地方——拉萨

这部公路片里主人公张书豪一路走来

便是一场圣洁的洗礼

在有人看来这是神经病的所为,这是寻死之行为

素不知道他是用征服大自然的行为来征服自己的内心

所以在我看来所有的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的虔诚

但我也深刻的体会到了简单的电影中不简单的坚持

原来滇藏线的不容易就是随时都可能挂掉

原来不知道雪也有这么讨厌的时候

可以让你步步维艰,冻到半死不活

原来每个拥有西藏梦的孩子都相信有一种东西可以真正抵达内心……

看完《转山》,看完张书豪的坚持

感觉我还是灰常的渺小

西藏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

实现梦想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然而只有亲身体会才能明白痛苦二字的涵义

在我的有生之年一定会去那里

因为我相信

它不是探险历险,而是一次精神修炼!!

转山观后感【篇5】

《转山》讲述了一个年轻人骑行西藏的旅行记录。

张书豪是一个大四学生,大四毕业那年他的哥哥意外去世了。在整理哥哥得物品时发现了一本骑行日记,里边规划了西藏骑行路线,为了完成哥哥得遗愿他便踏上了骑行滇藏线的旅程。

他从丽江出发,为了办理通行证被骗,在路上遇到了晓川他们结伴同行。晓川是一个资深的骑行爱好者,西藏路线骑行过好几次,就是为了看到神山白色冰淇凌,因为人们说一入西藏如果你能白色冰淇淋就可以得到一年的好运,倒霉的是前几次他们都没遇到因为天气原因。

路上晓川帮助了张书豪很多教他各种路况及天气,饮食及住宿的指导,像个哥哥一样。遗憾的半路上下山坡摔成重伤无法继续骑行,只能他自己一个人前进。期间遇到饥饿,遇到黑熊及狼,最后行李都丢失了,跑到林子里湖边晕倒了,差点冻死,是他哥哥的遗愿坚持着自己活着,最后获得了医生的救护而继续前进最终而成功的到达了西藏,后来他再也不是那个小男生,性格早已变得如同大山一般。影片的最后晓川又活过来了,在身上的钢板还没有拆除他又踏上了骑行之路,并最终看到了白色的冰淇凌。

记得听说西藏的时候是在电视上看到的,当时一部电视剧叫做《血色浪漫》里边有关于西藏以及可可西里藏羚羊的故事,便对西藏充满了好奇。

在大一点从各种探险视频及现在的自媒体上了解到西藏的景色及西藏人们的饮食文化。但是都过于片面,没有亲身体会。

xx年4月份我和两个朋友开车自驾去西藏,从成都出发,途经川藏线及青藏线用时17天,来谈一谈真实的感受。

西藏面对最大的考验就是一路的高低海拔,从2000-6000不等。也许你刚适应了3400下一个山就是4500,这种情况你会感觉头疼呼吸困难,所有如果要去就要提前准备治疗高原反应的药及氧气瓶。

西藏路上的天空真的很蓝,白云感觉可以触手可及。

路上的天气真的是一天能经历过四个季节,早上起来穿长袖,中午在山底下穿短袖,进入了山有可能下大雨或者大雪这些是很常见的,所有如果要去,即使最热的月份也要带上羽绒服。

当你在路上见到各种各样的人,有徒步的,骑车子的,开车的,还有朝拜的,你的心里就会发生变化,西藏不像是电视或者影片上看到的那样,其实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最后对于要去西藏人的几件建议:

1,高海拔地区尽量不要太兴奋及剧烈运动容易缺氧。

2,路上景色及景点特别多,要懂得取舍。

3,沿途的路况因为下雪或者小雨变化很快,路况要提交规划好并及时关注路线情况,切记不能赶夜路。

4,最好多人同行有照应。

转山观后感【篇6】

带着一份期待把转山看完了,也许是有日子没有好好看过什么好的电影了吧,这部片子让我启示颇多。

书豪是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台湾青年,无所事事,整天窝在家里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他的哥哥书伟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处处是书豪的榜样。哥哥报名了一个流浪者计划骑自行车去拉萨。书豪对哥哥的疯狂行为表示不解,他只想在家被人照顾,安逸生活下去。书伟的意外去世撼动了书豪的心,书豪决定完成哥哥的愿望。父母、女朋友都觉得他不行,劝他不要这么偏执。书豪为了证明自己,踏上征程,从丽江出发骑自行车到拉萨。

刚出丽江,书豪遇到了一位骑行者晓川与他同路,晓川是位比书豪年长的骑行爱好者,经验多,两人投宿过香格里拉的牧民奶奶家,也在盐田的藏女小男孩家过过夜,品尝着大哥做的酥油饼干,有了小川的陪伴书豪觉得自己这一路上并不孤单。

夜翻山路,晓川意外坠崖,身受重伤。怒江被藏獒追逐、然乌中毒甚至有生命危险。经历重重险境让他的信念几度频临崩溃的边缘,可书豪依然在路上。通麦路遇朝圣母女,书豪寻找到不同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一路上有欢歌笑语,一路上有悲喜离合,一路上还有人间冷暖。书豪开始想家,此时他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固然新鲜,但家才是人的根!

看到这里突然明白开头的那句台词的意思,孩子,走出去就要走回来,记得家里有人在等你!

转山观后感【篇7】

昨晚无意间翻到了电影频道,看到了刚刚开始播放的影片《转山》。影片的名字深深吸引着我,脑海里也马上有了疑问,山为什么会转呢?带着这个疑问,我看了完整部影片,才明白了这个转字的来之不易。在藏语中,转山本意是一种祈福的仪式,即朝圣者绕着大山不间断地行走,以肉体的磨炼还得心灵的平静。而把这个意义推而广之,则一切的旅行都可以说是转山。

影片很简单,只有一条线索:一个24岁的台湾年轻人张书豪,在寒意渐生的10月,为了帮助哥哥完成遗愿,从丽江出发,独自骑行穿越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近2000公里,落差起伏多次大于1000米高原之路。一路上他经历了穿越无人区、夜间骑行几乎掉下悬崖、八宿打狗、由于食物中毒而整整两天上吐下泻途中他一直在相信与怀疑之间摇摆,但最终决定走下去,因为他认为,就算是失败,也应该在失败面前看见自己是如何就范的。在自己的毅力和沿途众人的帮助下,他最终到达了内心深处最纯洁的地方拉萨。片中有一句台词引人深思不要有一天我们在对方的葬礼说,当年我们去就好了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心中有着无数的梦想,却被众多俗事束缚着,以为自己还有很多的时间和机会,却不知其实在一天天地虚耗光阴,无形之中离自己的梦想已渐行渐远,直到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张书豪给了我们一个榜样,影片开始时他是一个懦弱寡言的普通男孩,外表的清秀文弱让人不敢相信他的内心竟然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随着他的渐行渐远,他的目光逐渐变得坚毅果敢,虽然他选择了一条异常艰辛的路,稍有不慎就会成为高原上的孤魂野鬼,但他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斗志,战胜了一次又一次困难,片中有两次在他筋疲力尽时遇到了汽车,旁人愿意搭他一程,但他拒绝了,只是淡淡的微笑:谢谢,我可以。眉宇间的刚毅,让他充分展示了一个阳光男孩到成熟男人的转变。他的努力和坚决,终于让他完成了这项在常人眼中不可能的任务,作为回报,他见到了入藏第一眼看到就能给人一年好运的梅里雪山,来到了世界屋脊的明珠布达拉宫。

看完影片,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如果换成是我,我会有这么大的毅力吗?我想我肯定没有,做为80后的青年人,我想张书豪是我学习的目标,不为要有他一样的毅力,但至少要珍惜现在,抓住每一次机会,这样我的人生才会充实,才会充满挑战。

智取威虎山观后感作文


智取威虎山观后感作文(一)

今天,我和爸爸去看了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

《智取威虎山》讲述了1947年冬,我东北民主联军203小队准备攻打土匪盘踞的威虎山,侦查员杨子荣化身土匪“胡彪”潜入威虎山,最后里应外合打下威虎山的故事。

杨子荣不仅侦查经验丰富,而且非常勇敢,明知卧底威虎山危险重重,却义无反顾,当仁不让。

影片最惊险又让人拍案叫绝的是“打虎上山”这场戏,3D制作的影片动作逼真,老虎的凶猛、狰狞让我不寒而栗,更让我的心揪了起来。杨子荣临危不乱,机智勇敢,多次险些葬身虎口,最后绝地反击,猛虎终于被他击毙。

威虎山地势险要,鹰嘴崖更是飞鸟难渡,可是这一切并没有阻挡到杨子荣和203小分队,经过殊死的较量,攻取了威虎山。

爸爸告诉我,杨子荣历史上确有其人,是一位战功卓着的战斗英雄,可惜在打下威虎山不久后的一次战斗中,被土匪的黑枪打中,壮烈牺牲,年仅30岁。

我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由无数个“杨子荣”用生命与鲜血换来的,我们要倍加珍惜,更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掌握一身本领,当国家民族需要我挺身而出的时候,我会义无反顾,更有一种打虎上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壮志豪情!

智取威虎山观后感作文(二)

今天,我与家人一起观看了一部影片,片名为《智取威虎山》,是由徐克导演改编自小说《林海雪原》的一部电影。

故事主要讲了1946年冬季,一帮以座山雕为首的土匪在威虎山兴风作浪,十恶不赦,少剑波带领一支剿匪小分队成功剿匪的故事。

看完此片,我便为剿匪小分队的团结精神所感动。是啊,如果杨子荣在土匪群忘记本身的责任,反过来打共军,会是什么后果呢?如果不是剿匪小分队团结一心,怎能将土匪杀绝,毫无漏网之鱼呢?如果参谋长保守,不信任杨子荣,不让他进入土匪内部,那还会剿匪成功吗?不错,这样的如果不仅体现了彼此信任的高尚品德,更体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

但是,如今社会上的很多人都极度缺乏团结精神,“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他们愿意做“独行侠”,不舍得牺牲个人的利益。要知道与其一个人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不如一百个人付出百分之一的努力更容易,不对吗?团结更像一座永恒的灯塔,不仅会照亮你的朋友,更会照亮你前行的道路。《智取威虎山》的故事不正证明了这一点吗?

《樵山寻宝》观后感


星期五的班队课,班主任我们看了《我们的——樵山寻宝》。

这部片子讲的是要求我们讲文明。描述了南海一群小学生到西樵山进行社会实践——美术写生,发生了一连串不文明的行为,参加活动迟到、在纪念碑上乱涂乱画、把饮料倒在别人身上、写生期间私自逃出去玩,把香蕉皮乱丢等等,都非常不文明。电视剧分两部分:最主要的第一部分是一群小学生到西樵山进行美术写生实践活动;另一部分是彭靖违背爸爸的意愿离家出走去学自己喜欢的武术的事。

《樵山寻宝》将一些不文明的事情演绎在剧情里,同时也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里不要做一些不文明的事情;还要告诉同学们当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家长的意愿矛盾时,要学会以家长沟通,不能以离家出走来对抗家长。《樵山寻宝》这部戏还让我们看到西樵山的风景。《樵山寻宝》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告诉学生要告别不文明行为,从小做一个文明守纪、会与人沟通的人,这与我市的“创文”活动非常贴切。剧中牛牛和马小涵、大舌头是要去西樵山寻宝,其实西樵山的宝藏就是双肩石器,这是祖辈的结晶。像剧中的老师所说:“其实,人生就像一条寻宝的路,只要你们带着一颗探索的心,去寻找生活中的美,我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更多的人生宝藏。”

看《樵山寻宝》最令我感动的是彭靖离家出走去学武,特别是说:“爸爸,我真的不敢相信你打了我,我一直在怀疑那一刻是否是真实的,但我脸上那清晰的指印证明了那不是梦岁月改变了你我的容颜,但是,它没有改变你在我心中的样子。”相信那是最感动的。

你们也来看《我们的——樵山寻宝》。

被告山杠爷,观后感


篇一:《被告山杠爷》观后感

《被告山杠爷》的启示

群山环抱中的堆堆坪是个模范村,山杠爷是村里的最高党政领导人,他全心全意为村民办好事,威望极高,深得村民的拥戴。但没想到,他用“游街”的办法教育村里一个不孝的儿媳,却逼出了人命,使自己成了被告。影片以侦探片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个个性突出的典型人物—山杠爷,表现了传统意识、传统行为与现代化的社会进程之间的巨大矛盾。深刻揭露了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

片中爷孙的感情可谓浓厚而且坚实,但是两个人却是片中的一大矛盾,分别代表了传统礼治和现代法治。山杠爷曾问过虎娃法律是为谁定的,虎娃怯生生的答道是为国家,却又立马改口说是为人民定的。可如果是为人民定的,人心所向的是放过山杠爷,而法律执行者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却背离人民的意愿,又是为何?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道路到底在哪里?

第一、解除封闭自治。

堆堆坪处于整个乡最偏僻的地区,而这个乡又处于整个县最偏僻的地区,平时王公安都不经常进去,才造就了山杠爷一人独领天下的自治局面。时下中国很多乡村存有自给自足的因素,法律的触手一旦触及不到,它便会以自己的方式运转,以至于后来无视法律的存在。我们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必须解除部分地区的封闭自治,让依法治国的理念深入每一个的心中。

第二,实现法治与礼治的有机结合。

普法的失败很多时候因为二者的完全分离对抗。我们不能只是盲目地使用所谓的拿来主义,单纯移植西方的法治,而需要用我国的特色礼治融合。法治的实现,应该是与礼治相铺相成,公正的法律和制度要能够与善良风俗与村规民约相互衔接,重建和饱满现有的乡村法律体系,这或许会成为建设法治乡村的一条康庄大道。

第三、从农民发展到公民。

中国的农民很多时候扮演着一种隐身的角色,他们自己的话语权往往不是在自己的手里。而是在那些官员的手中,片中乡民只能通过山杠爷之手才能表达自己的话语,却无法靠自己一人站出来与违法做正面的斗争。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生一代的出现,农民也意识到自己身为公民的存在价值:强英奋起反对杠爷的侮

辱,虎娃质疑山杠爷的话语,村民告发揭露杠爷的行为。虽然放在当时的环境里,只是微不足道的力量,但随着普法观念的深入,星星之火足可以燎原,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农民发展成为懂法守法的公民。

第四、从人治到法治。

法律是独立与神圣不可侵犯的。一封匿名信不仅仅是让山杠爷成为被告,也是一种新时代人们法治思想的觉醒,带领堆堆坪跨入一个以法治取代人治的新时期,投射出依法治国的时代之光。封建传统思想深深影响着老一辈的山杠爷,而另一方面现代教育开始又立足于象征新一代的虎娃身上。爷孙的简单对话,突显了人治的恶。不知国法不懂如何尊重百姓,只知以罚制人。这样的山杠爷最终只会被推上法律的被告席。

中国社会自古是以一个礼治为主的社会,秩序维护往往需要借助礼治理念,因此实现依法治国我们要走的路还远。但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国家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的根本国策。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国深入每一个公民心中的时候,山杠爷的悲剧也就不会再发生了。

篇二:《被告山杠爷》观后感

观《被告山杠爷》有感

影片名为《被告山杠爷》,“山杠爷”?这个名词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随着时间的流逝和镜头的转换,我们知道了这位“山杠爷”就是堆堆坪村的支书。县里来的调查员说有人举报山杠爷在村子里的一些事情,并说山杠爷的这写做法是犯法的。为了了解真相,县里的同志留在村里进行调查,在调查中他们了解到这位山杠爷是位为村民着想的好干部,也即“动机是好的,社会效果也不错,可是方法却触犯了法律”。结尾有一幕是一些村民拿着一篮子鸡蛋请求公安同志不要拘留山杠爷,这时我哭了,但是“法律无情”,山杠爷还是被带上了那个他以为只抓悍夫泼妇的车,影片以行走的警车和“山杠爷”这一呼喊的背景音为结尾。影片结束了,但是这件事就画上了句号了吗?

从影片名中我们就能知道影片会涉及法律,也能知道这种影片惯用的方法就是回忆插叙。从这些角度来看,这部影片并没有好莱坞大片那样的蒙太奇的切换和视觉震撼,也没有日本影片的细腻表现和冷清之感,而是给我们展现了一方水土养育下的一方人们的质朴。看完这部影片,我的脑海中出现了“碧罗雪山”这四个字。《碧罗雪山》是一部描写西南少数民族在现代文明下的生活状态的改变。现在细细想来这两部电影还真有一定的相似性呢。

模范村堆堆坪的最高领导人山杠爷,全心全意为村民办实事,深受村民爱戴,为催在外打工的明喜回乡种责任田,山杠爷命令私拆他给妻子的信件;拒交公粮者被山杠爷派民兵捆绑关押;为惩治歪风邪气,山杠爷将虐待婆婆的强英游街示众,倔强的强英悬梁自尽??只懂村规,不懂国法的山杠爷终于被送上了审判台。杠爷被带上手铐时,衣着整洁地走出祠堂。堆堆坪的村民都来为他送行。在一声声“杠爷!”的呼喊声中,村民齐齐的全跪下了。杠爷终于忍不住老泪纵横??看到这,好多女生都流泪了。

一部好的电影不仅仅要让我们热泪盈眶,更要让我们觉得其中蕴含着一股哲学意味。就像是《海洋天堂》的导演薛晓路所说的:“我希望,观众不仅仅是在电影院里抹眼泪,更要去思考,这才是电影工作者所希望的。”(4月2号,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的确,电影是一种视觉文学,它不应该仅仅给人以一种视觉器官上的冲击,更应该给我们一种人生、社会的思考。

《西游记》中的唐僧相信自己的善心和佛祖的慈悲能感化那些已经失去人性的强盗——将自己的妻子杀害,对自己的爹娘不孝的人,使得他们向善,但是他错了,有些人是可以教化的,但有些人非得动用强力。记得影片中有这么一幕:山杠爷问县里来的公安同志“你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啊?”(大致意思)公安同志回答说:“尽量教育”(大致意思)。看到这我

就想那教育不管用怎么办啊?虽然当地的村民并不是像《西游记》中的那些强盗一样,但是我们是不是应该了解教育的对象的情况,想想他们会不会接受,他们的“前结构”如何。在我看来若是不了解这些,教化的工作是没法进行的,是无本之木。从电影中,我们也看到了山杠爷也给过那些村民教育,但是他们不听,为了村民,为了村子发展,没办法的山杠爷最终因不懂法而走上了犯法的道路。看到好心的,两袖清风的山杠爷被警车带走,我的内心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想山杠爷是个悲剧性人物吗?这一悲剧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呢?

现在想来,山杠爷的悲剧是注定的,是必然的,这悲剧不是他一个人造成的,也不是一个村子造成的,而是现代文明社会中的法律和宗法社会中的人情的对立造成的,法不容情啊。影片中的人物一直在找寻着那个写举报信的人,他们都很气愤,到影片结尾,我们知道了那个写匿名信的人就是山杠爷的孙子,他想弄清楚是爷爷对还是法律对。最终爷爷的悲剧结局告诉了孩子爷爷做错了。山杠爷将自己的职位让给别人的时候,还强调要多学学法律知识。从这些情节中我们看到了以山杠爷为象征的宗法社会在现代文明社会的冲击之下摇摇欲坠,影片最后的那一声凄厉的“山杠爷”更是宗法社会的一曲挽歌。

在看《碧罗雪山》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正是对生命的纯朴的理解和面对现代文明的无所适从的生命形态让我们明白了结局为什么那样安排。其中,那位象征着宗法的爷爷不愿意搬离村子是因为当地的人们面对现代文明中的时间和金钱无所适从,在这场竞争中,他并没有把握能获胜,也是对原来生活状态的一种不自觉的留恋。而最后,我们还是看到了村民们经过索道搬离那个曾经刻写族人历史的地方,走向了柏油马路,走向了机动汽车,最终还是要面对现代文明,接受时间和金钱对他们的考验,他们已经失去了最宝贵的一种东西。可以想见,外来事物的不断冲击足以摧毁一切旧文明,外来人的存在与出现也会把未开化的少数民族完全改变,一种强势文化的存在正是以不断吞并和瓦解其他文化为代价的。显然,两部电影中的这种情况是人类生活中一种长久的困境,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总会不可避免地牺牲一些美好的值得珍贵的东西——一种别样的生命状态。

通过调查,也就是影片为我们展示的那些人物的回忆,我们能看出山杠爷的功还是远远大于过的,那些受过山杠爷别样教育的人,一开始可能是很不满的,但是后来我们都听到从他们口中说出“杠爷是为我们好,是为村子好,我们不怪杠爷”。这就好比高中的时候,我们对严格的老师充满了各种埋怨,但是现在回想起来,他们是为了我们好,为了我们的未来着想。看到这的时候,我想村民们的这种朴质的肯定比那挂满墙壁的红色锦旗和奖状都激励人,温暖人心。确实,一个党员干部的政绩并不表现在那面面没有生气的锦旗上,也不表现在那张张御笔亲授的奖状上,而是表现在国民的口碑上,人民的心中。影片的结尾出乎我的

意料,我以为杠爷不会被带走,但是还是随着那一声悲戚的“山杠爷”被警车带走了。难道真的是“法”不容“情”吗?山杠爷作为村子的支书,符合国家号召为村子修水库;公粮可以顺利上交,这是其他村子所没有的效率和效果;还为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设备操心等等。将山杠爷为村民的幸福着想、为村子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和对国家的贡献来看,那些所谓的犯法行为已经微不足道了,就像那位公安同志所说的“尽量教育”,那何不将山杠爷也列入教育的行列呢?

人是社会性动物,这我们都承认,其中,法律是用来维护人民的利益和打击不法分子的依据。但是,看了这部影片之后,我想到了马克思的一个观点——“异化”。我觉得,我们制定出来的法律却不能很好地维护我们的利益,也不能很好地打击不法分子。我们将法律看作是金科玉律,不能越雷池半步,即使是人情,人性方面应该做的事情也畏首畏尾地,生怕触犯了法律。至少在某些方面,我们已经被法律所控制着,没有人内心的自由,成为法律的奴隶。就像这部影片中的山杠爷,在原本那种以道德,以人情为法的宗法社会中是一位成功的,为人们着想的领导,但是现在却成为了损害人们权益的有罪之人。调查员完全是按照文本上的法律条例和知识来解决这件事情,宗法社会中的人情和道德被还不是很完善的法律掩埋了,发不出声音。

写到这,我想澄清的是,我的这些观点并不代表我是赞同回到那种小国寡民的社会,完全依靠暴力甚至是蛮力或者是依靠道德力量来治理的社会中,但是我们应该是努力探索到一条法律和人情道德能和谐相处的道路,最终做到“法也容情”,若这样,那么影片中的山杠爷就不会被带有。其实警车带走的不仅仅是山杠爷,而且带走了村子的象征和支撑。

堆堆坪这个法律管不到的偏远村庄,正是山杠爷这样一个做出违法行为的人,维持住了善良风俗。在法律到来之前,这里是如此的和谐,所有的一切都由山杠爷处理妥当,而正是法律,这个我们现代社会正义、公正的象征,破坏了一切。法治权威的建立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堆堆坪,原有的和谐被打破了,而新的和谐显然不可能立即形成。如果一个社会的生活完全不需要法律,那么我们能肯定地说法治一定优于礼治吗?山杠爷不懂法有错吗?在他生活、工作的环境,处处都有礼俗道德指导,法律只是遥不可及的东西,可有可无,对堆堆坪的村民们来说没多大影响。而且,当法律禁止村民们按原有习俗办事时,法律似乎更是起着唱反调的作用。不能按老规矩办事了,新来的法律又管不了那些事情,人们不禁要问,这些事谁能来管呢?传统的习俗遭到了冲击,我们知道,硬控制终将替代软控制,法治终将替代礼治。然而,要乡土社会摒弃适合实际需要的习俗道德去遵循国家法律,这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村民们一时无法接受山杠爷竟然犯法了,正如传统的乡土社会一时不可能适应法

治突然的到来。

多么尴尬、多么无奈的现实,看着山杠爷的两行泪水,难道山杠爷真的错了吗?法律来了,原先的道德习俗被否定了,现代社会的法律将成为人们的基本准则,法治取代了礼治。但是,新的法律又真的能立即担起维持中国乡土社会平静善良的风俗重任吗?相信在这之前,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还得先有一番改革。这条漫漫长路,还等着一代又一代人走下去。

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谈不到底的”。虽然这部影片不是完美无瑕,但是它的蕴含的角度并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多元化的,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我想这部影片的内涵和意义是不会只从一个窗口向我们展示它的风景,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这不同的蕴含。

篇三:被告山杠爷观后感

电影《被告山杠爷》中,山杠爷所在的“堆堆坪”村是一个地处偏远、落后的村落。虽然落后,但却是个模范村,原因正在于身为村里的最高党政领导人的山杠爷,有自己的一套村规。这套村规是以孝敬老人、善待他人等道德规范来约束村里人的,然而道德的约束力十分有限,他不是强制性的,它只是让人们自觉遵守。而一旦村民违反村规,山杠爷就对违规村民采取了非法的惩罚措施。

山杠爷为催在外打工的明喜回家种责任田,私拆了他给妻子的信,以证实地址;王禄不按时交公粮,又拒绝受罚,被山杠爷派民兵关押;腊正带头反对摊款摊劳力修水库,不但被山杠爷当众打耳光,而且还被停止了党员登记;最严重是他用“游街”的办法教育村里一个不孝的儿媳强英,逼得强英吊死在山杠爷家门口。就山杠爷本身而言,他的初衷是好的,而他作为一村之长,全心全意为村民办好事,把村子治理得条条理理,年年评模范,他本人也深得村民的拥戴。但他在治理村子的过程中却采取的行为却是触犯了法律法规。 山杠爷个人的悲剧究其根本,是由于地方普法不力,人民法律意识几乎为零。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尚未健全,要走的路还很长,尤其是还处在偏远地区的百姓,一时还无法摆脱旧封建道德观念的禁锢。像山杠爷一样有将“一个村看成一个国家,村规就是国法”这种想法的还大有人在。当时地方的政府和司法机关领导的并没有对这类人群进行行之有效的法制教育,国家的法制普及在那里出现了断层。就像影片中的王公安,只是觉得堆堆坪治安很好,很少出什么乱子,就不闻不问,殊不知山杠爷是采取了非法手段才治理出这么个“太平盛世”来的。由此可以看出,普法人员自身素质不高也是导致普法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影片中,虽然杠爷那一代人已经老去,无法肩负起依法治国的重任,但我们却看到了杠爷的孙子虎娃在学校里学习法律的基本常识!这让我们看到了,未来法制将会逐步的普及到整个中国。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正是因为有太多像山杠爷这样不知法懂法的人存在,我国的“依法治国”面临着现实中的迫切需要。


[荐]山五壮士观后感作文1500字


作文是发现自己潜在才华的媒介之一,写作是我们与自我对话与他人交流的途径。因此写作文不仅需要好的文笔还需要清晰的思路。范文资讯网小编的用心经营呈现“山五壮士观后感作文”让您受益终身,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五壮士观后感作文 篇1

读了《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后,五壮士们的英雄形象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他们悲壮的事迹和可歌可泣的英雄气概例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1941年秋,可恶的日寇张牙舞爪地在我们的国土上肆意践踏,祖国的大好河山在点火中倍受蹂躏。当时,在晋察冀地区同敌人做斗争的七连将排斥任务交给了六班的五位壮士,他们毅然接受了任务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们利用除根的地形,一边打一边撤,将大量敌人引上了狼牙山。突然,五壮士们的面前出现了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一条通向绝路:棋盘陀。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绝路走去。在顶峰时,他们尽管身陷弹尽粮绝的绝境,依然不向侵略者低头,他们同仇敌忾,用石头凝结着他们的仇恨纷纷向敌人头上砸去,正当侵略者源源不断地如饿狼般扑上来时,他们迈开大步毫不犹豫地以身殉国,舍身跳崖。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声音惊天地、泣鬼神!这一喊,是喊出了多少中国人民、华夏儿女的心腹之言,肺腑之声啊!

每当想起五壮士惊人壮举时,我就十分惭愧。我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在学习上一遇到困难就退却,有时甚至自甘落后,而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民族解放事业,克服重重艰难险阻,赴汤蹈火,为国捐躯。我遇到的这点困难与他们相比还是十分渺小,我们的今天正是国为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才换来了和平幸福的生活。如果今天我学习生活上遇到一点小困难就打退堂鼓,畏缩不前,那明天怎么去为祖国做奉献呢?我又怎么能对得起革命先烈们的英灵呢?想到这儿,我就羞愧万分,不断鞭策自己。我作为新中国的少先队员应该以行列们的精神为动力,行动为榜样,刻苦钻研,掌握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做跨世纪的接班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强盛。

五壮士的英雄壮举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是华夏儿女的楷模,他们的英雄气概将浩气长存;他们的英雄事迹将流芳百世,永垂不朽……不知不觉,我心中耸立起了一座雄伟庄严的不朽丰碑,上面镌刻着狼牙山五壮士的名字: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让我们永远铭记1941年秋这一天吧,狼牙山五壮士向我们展示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将光照千秋;英雄气概浩气长存,永垂不朽!

山五壮士观后感作文 篇2

这篇文章写了在1949年秋,日寇集中军力,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经过一个多月的英勇奋战,七连打算把掩护群众和转移的任务交给六班。六班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的转移,引敌上山,顽强的抗战,把敌人引上狼牙上顶峰,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

看了这篇文章,我不禁觉得,马宝玉、葛政林、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这五位壮士太英勇太伟大了!他们为了祖国可以牺牲自己的性命,为了人民可以牺牲自己的性命!

人贪生怕死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但狼牙山五壮士却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英雄乐章。这五位战士毫不畏惧死亡,非常的勇敢。五位壮士面对敌人的时候,没有退缩,英勇地对战着日本鬼子,没有因为可以活命而投降,做一些对不起中国的事情。五位壮士拼尽全力,与日军开始了一场殊死对战。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仿佛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的时候,胳膊总是要抡一大圈,似乎这样可以消灭更多敌人,还有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生怕错过一些什么,让敌人趁机虚入。后来,五位战士顺利地完成了掩护的任务,准备转移。战士们只有两条路能走,一条路很快就能跟上连队,但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很容易暴露群众和队伍,,另一条路是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峭壁。面对如此难抉择的选择,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毫不犹豫的就说:“走!”五位战士便往顶峰去了。

五位壮士已经把自己度在生死之外,在歼灭敌人之后,英勇地纵身跳下悬崖!五位壮士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无私的献出生命,毫不畏惧,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五位壮士,在我心中已经建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为的是祖国的未来,为的是下一代美好的幸福生活啊!如果我们现在不努力学习,怎么能对得起先辈?所以,我们要刻苦学习,认真钻研,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当好祖国未来的接班人,让祖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变得繁荣富强。

山五壮士观后感作文 篇3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在和平年代,我们无法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生死抉择,而当我学习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后,我终于明白了生死的意义。

1941年秋,晋察冀根据地遭到日军的进犯,六班的五位战士把大批的敌人引上狼牙山。五位壮士胜利完成掩护任务后,准备转移。前面有两条路:一条是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主力,保全自己的生命,但容易暴露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另一条是通向三面悬崖的不归路。这时五位壮士面临生死抉择,也许他们有那么一瞬间对生命的渴求,但“生”的念头刚一闪,他们立即想到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于是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的一挥手说声“走”!就朝着棋盘陀顶峰而去。好一个“斩钉截铁”!我仿佛感受到了五壮士豪迈万丈的气势,心中热血似乎跟着沸腾起来……这就是革命的力量!

以五个人的牺牲来换取人民群众和主力部队的安全,这就是舍小己为大家的真正含义吧。从五壮士的身上我明白了什么才是奉献。在和平年代,战争离我们越来越远,壮士们的举动令我们敬佩,但我们很难去理解他们当时的想法,因为他们也有选择活下去的权利。他们从悬崖上纵身一跳之时,还喊着壮烈豪迈的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于是我明白了,原来他们有着崇高的理想和正义的事业,这一切都体现在那气壮山河的口号声中。为着社会主义事业和对新中国的憧憬,他们这样做是很有价值的,他们的死比生更有意义。

我看完这部电影后,被狼牙山五壮士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不禁想起了在5。12大地震中也有这样的英雄楷模:有的老师用自己坚强的身躯护住了学生,学生得救了,而自己却永远得离开了人世;有的学生用自己弱小的身体从废墟下救出了同学,自己却受了伤,当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他只说了一句:“我是班长!”;有的人民子弟兵为了救援群众,自己来不及撤离,被余震夺去了生命;有的医护人员为了给群众一丝生的希望,把自己亲人的安危置之度外,直至救援工作结束,才想起给家人做一些事情;有的飞行员为了给灾区群众运送物资,返回途中由于天气原因,看不清目标,不幸撞到山上,机毁人亡。。。。。。

生命是宝贵的,但他们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和有限的生命为人民服务,使自己的生命无限延长。我深深地被勇士们所感动,联想到自己,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少先队员,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所采取的态度……

记得有一次,我在做数学题的时候,遇到了一道难题,想了半天,仍想不出来,那时,夜已很深了,我懒得再去想它,于是,我便把这题空着,心想:明天照老师说的抄下来,不就得了?我为自己的小聪明沾沾自喜起来。不知不觉,我养成了不爱动脑筋的坏习惯。但没想到,期末考的时候,我这个学习委员,各门平均成绩才81分!这就是面对困难退缩的结局。

回想起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再看看五壮士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敢于赴蹈火的精神,觉得自己的做法是多么不应该呀!如果今天,我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那明天怎么去为祖国做贡献呢?

先烈们,我一定要以你们为榜样,不怕困难,勤奋学习。保护你们为之奋斗直至牺牲得来的胜利成果,才对得起你们六十八年前的壮举。值得欣慰的是,至今人民没有忘记,以后也不会忘记,他们是祖国永远值得珍藏的财富。

这篇文章,已经不仅仅是一篇文章了。它更是我人生的智慧锦囊,是我人生中的道道彩虹,更是教我以后怎样待人处世的良师益友。这本书,读完了,可它带给我的震撼力却一直存在着……

五台山之行观后感作文


在20xx年xx月xx日,我们培元文化学堂一行人踏上了为期3天的五台山之旅。

我们是从北京坐大巴到五台山的。路上花费的时间很长,我们到五台山后都很累了。因此,我们就在第一天的下午半天游览了一个寺院——南山寺。第二天我们都精力充沛,所以我们干了很多事——参观了解五爷庙、白塔寺、显通寺……第三天,我们因还要赶四五个小时的路程,所以只游览了佛光寺。整个活动以参观了解佛教文化为主,以游览景色为辅。

在这次活动中,我的感受有很多,但让我感受最深的地方就是佛光寺。为什么是佛光寺呢?那就是因为我对佛光寺早有耳闻,而且我还了解关于佛光寺的一个故事呢![由整理]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早以前,一个日本学者认为在中国已经不可能看到完整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了。但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女士(两个建筑学家,林徽因是梁思成的妻子)不太相信。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一书中,发现了两幅描绘佛教圣地五台山全景的唐代壁画,其中偏远一隅的佛光寺引起了他们的注意,直觉告诉他们,这座寺庙还存活着,于是他们夫妻俩和一支考察队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山西。在老乡的指引下,他们找到了佛光寺。凭着梁思成的学识和经验,他断定佛光寺大雄宝殿是完整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他们发现这些后,便立刻否绝了日本学者的言论。

因此一来到佛光寺,我就能感受到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女士爱国的精神。这启迪着我们:必须要对国家忠心耿耿,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国家做出一点贡献!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