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的观后感

随着人们的教育质量的提升,我们动不动就要写一些文章,范文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值得参考的范文有哪些?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黄金时代》的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许鞍华专辑制的《黄金时代》,是以民国时期为大背景,以传奇女作家萧红特立独行的人生以及令人唏嘘的爱情经历为引子的民国爱情电影,影片塑造了当年那一群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还原了一个充满自由理想,海阔天空的时代。同时也揭示了当代社会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以点为面的手法拓展了影片的思想广度和文学底蕴。

首先,影片以独白的形式向我们简单的介绍了萧红的生活背景,以及年少的经历,(萧红,一个从小就生活在严冷的地主家庭里。)影片从萧红的自述中呈现出《呼兰河传》中那个令人心往神怡的大花园,幼年的萧红与花园中的虫,草,树木,花朵以及慈祥的祖父。勾勒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美好画卷,与其后萧红凄惨的一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影片最后又重新回到了呼兰县那个萧红成长的花国,与片首相呼应,造就了震撼人心灵的戏剧矛盾,让观众唏嘘不已。

在影片中,萧红在日本期间衣食无忧的日子称之为自己的“黄金时代”,也有部分评论家是那时候的青春有理想,有激情,才是黄金时代。然而我却理解为,在呼兰县的那种充满温暖与爱的时空,才是萧红的“黄金时代”,没有饥饿,没有压迫,没有爱恨,没有谎言和讥笑。只有花园的生机勃勃与祖父的疼爱关心。

其次,许鞍华用独特的手法论证了自己眼中的女权主义。在当时的大动乱下,知识分子全部投身于那些所谓的主权,洒热血的事业中。萧红却甘愿只做一个写写自己的文字,文风与当时那些激进的奋血青年背道而驰。萧军也常常批判她的文字里少了一些“豪迈”,其实想想萧军那些人士所谓的“豪迈”文学,不都是在文眼中加入政治文学和政治眼光吗?反而只有端木看出萧红作品中的那份“勇敢”。这种“勇敢”我理解为“独立”。不依靠任何的政治党派,不被任何一个主义所绑架,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把自己的文字细腻到每一个环境,包括自己尴尬的写景。不做丝毫的掩饰,把现实写到露骨,一个女子的这种“勇敢”就是女权主义形成的启蒙。

影片中鲁迅的一段话,更能概括萧红的“勇敢”。(凡是知识分子,性质不好的多,尤其是所谓文学家,左翼兴盛的时候,以为这是时髦,立刻左倾,待到压迫来了哈他受不住,又即刻变化,甚至于卖朋友,作为倒过去的见面礼,文人的性质,是颇不好的,因为他智识思想都较为复杂,而且处在可以东倒西歪的地位,所以坚定的人是不多的)这大概就说明了鲁迅先生是十分欣赏萧红的坚守和那一份“勇敢”。

最后,影片的感情纠结,写的格外使人动容,令人叹息,影片中的萧红尝过了人间百态,看透了悲欢离合,参悟了爱恨纠缠。萧红在追求爱情与理想都很大胆,她不顾及家庭责任和契约,撇开早已定婚的未婚夫和表哥私奔而去。追逐自己的幸福,在一个封建社会的时代,这种女子却是不多见的,敢做。但影片向我们展示的却不是《桌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桥段,而是幸福在现实的打压之下,却被表哥抛弃。一个女子愿意跟着一个男子私奔该是下了多大的勇气,该是有多信任这位男子,我想大概其中的酸味不是我们纸上谈谈而已的。顶着生活的压力,求救于自己的未婚夫,又是下了多大的决心与心理斗争。最后还是被世俗的眼光弃之于偏僻的旅馆房间。一个人挺着大肚子在房间里抽烟,一个人在日本休养,一个人在鲁迅家庭院玩,就连与萧军分手后,有一次被萧军的朋友认出来,人家主动和她打招呼,她却一脸惊讶的以为自己在这世上,没有朋友了呢?“我的朋友,全是萧军党”我相信这种孤独,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生活磨练而来。然而世人的眼光亦是那样毒辣与不近人情,评论萧红的道德观,恶指萧红的人生观。但我所认为的萧红带有倔强,勇敢,坚强,美好的女子。犹如一朵孤立于世的雪莲。她的自我追求,以及文学风韵始终是令我们望尘莫及。这样的一位奇女子,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评价她的不好呢?又怎么忍心让她背负臭名?

总体来说,《黄金时代》这是一部值得去看,而且值得用心去看的电影。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是一个开创性的年代,也是文学过渡时期的黄金时间段。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放任自由的时光,自由的追求梦想与大胆的追求爱情,萧红。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一个文坛上的闪耀之星,一个生活中的奇女子,以一生的经历写下了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

FwR816.COm小编推荐

《黄金时代》观后感(精选9篇)


按照平时学习工作的要求,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不同的文章可以用在不同的场合,你也许正需要一些范文作为参考,或许"《黄金时代》观后感(精选9篇)"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1】

书里有一句话:一本书,你看它写得好不好,译得好不好就行了,害臊干什么。开始的时候被这样的写作风格震撼到了,后来读多了渐渐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借用一个词来评价这本书,厚重。表面上看起来是用了无数粗俗的故事,恶心的描述,然而论其中的道理,能看明白的可能不过百分之一,乃至更少,佩服作者的写作功底以及对问题的思考。

这本书的时候想到了红楼梦,故事是甄士隐讲的,顾名,真事隐。同样,本书是王二讲的,你觉得王二存在他就是存在的,你觉得这只是瞎编的故事,这也可以是瞎编的故事,所以里面的内容真真假假,反派不反派也是由你定。

书中的女性角色都不受现实社会压迫,敢爱敢恨,有着大胆,张扬的个性,并且勇于追求自己所认定的真理,哪怕这个社会并不认可这样的真理。而王二也同样放浪不羁,敢于质疑。最后一部分说,只要你被大众认可了,你就是对的,如果不被认可你就是错的,不管你本身对与错。社会本来也就是这样的,只是我们习惯于把它美化了来看。

部分词句属剽窃他人,且才浅学疏,言不达意,见谅!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2】

很多人喜欢王小波,王小波书里的暗语似乎成了这一群体的暗号,我是因为这种“王小波热”才对人对书感兴趣。

老实讲,这本书没有读明白读透彻,我认识里面每一个字,我能看懂其中一些隐喻,但对于这样一本几乎每句话都是作者巧心经营的书,仍有一些文字如同雾里看花,隐喻重重,整篇看下来又不知道他究竟要表达什么了。

不按常理出牌,或许这是王小波受欢迎的原因。 属于王小波独特的文风,独特的离经叛道,那些巧妙的隐喻,荒诞的事件和对话,看完让人啼笑皆非,或许是他说的那样,不懂他的会觉得他是“小神经”。

我不敢说自己懂,我也不很喜欢这种离经叛道。读王小波的文字让我仿佛进入一个扭曲的空间,图案和色彩都是混杂凌乱的,各种要素没有规律地排列又紧紧胶着在一起。他从现实中写超现实的东西,这种超现实让人觉得不适,但在他看来,现实才是令人不适的。

或许小波先生生活在现在,能写出更优秀的作品吧。

可惜当下难有超越。

王小波的书像是立体的,每个人都有从自己的角度解释的权利,我努力想从一个最好的角度去理解,但总觉得欠些火候。我想读书是看缘分的,我还年轻,所经历的事只能让我解开其中部分密码,总得等我再经历一些才能体悟更深,回想我读过的所有书,大抵都是如此。

可人生又是何其短暂,这世界上有这么多书这么多经典瑰宝,我匆匆一瞥尚且来不及,更何况一本书反复多次在不同心境下体会不同感悟了。

或许我想得太过悲观,我带着曾经的我进去,再带着另一个我从书里走出来,这一部分成长,或许是要在生活中经历几遍折磨和痛苦才能学到,又或许有的人一辈子都无缘碰到的。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是都要经历过一遍才能有所获,有时候也可以弯道超车。

最后,还是把我对这本书做个总结吧。《黄金时代》这本书虽是五个独立的故事,连在一起却有一种人生的滋味。

黄金时代有最烂漫的幻想和奢望,大胆放肆又目中无人。 三十而立,站在人生的岔路口,认真地思考存在的意义。四十不惑,经历过真实的死亡,对生命更加珍视,写下似水流年,是王二为自己选择的使命。革命时期的爱情,是一场对历史的审判。我的阴阳两界,站在未来看过去,一切皆了然。

这本书从去年开始看,中间断断续续几次,终于在今天结束,我本以为已经忘掉——虽然很多故事的确忘了,但回头再看,发现很多思想已经根植于心。我到底还是读懂了些王小波吧,22岁的尾声,对于我正在经历的黄金时代,能明白这些深感庆幸。

我要爱,要生活,把眼前的一世当做一百世一样。这里的道理很明白;我思故我在,既然我存在,就不能装作不存在。无论如何,我要对自己负起责任。

我们生在这亡命的时代,作为两个亡命之徒,是何等的幸福!真应该联手做一番事业!那天夜里我说道:在这世界上要想成一番事业,非(做)亡命徒不可。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3】

要真实,要热爱。

很佩服作者的直言不讳,即使在那个年代直言不讳的人总要挨棒子。

但真就是真,没有什么比真实更值得我们尊重了。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想吃,就吃,想爱,就爱,有奢望,就满足自己。就这样永远生猛下去。

面对那把寒森森的锤,我更希望自己能够在自杀后勃起,而不是苟延残喘,最后被一只鸭子馋死。

可悲的是有这样的年代。真实的人被世俗目光打量,被风言冷语唾弃,被封建礼教蹂躏,被革命年代强奸。到最后,习于孤独,得了阳痿,面对美好事物也无法勃起。

可喜的是有这样的人。让人说是破鞋,不如真的就去做破鞋。待在革命时代,不如自杀时自己直了。穿军装摆起架子说假话,不如不穿衣服抱在一块不说话。

王小波可能是治阳痿的吧?

我不是在讲荤段子。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4】

先冲一杯咖啡,让心静下来,然后坐到桌前,写写昨晚看了的那部电影,——《黄金时代》。老实说,看的我满肚子都是气。

《黄金时代》演绎的,其实就是萧红在战事不断、颠沛流离的年代里,逐步走向了创作最辉煌的黄金时代;汤唯版的;里面还有冯绍峰、黄轩、袁泉、王志文、朱亚文、丁嘉丽、沙溢、祖峰、张嘉译等诸多知名演员分饰角色。别说哈,到底都是些有功底的演员,尤其王志文扮演的鲁迅,我尤为喜欢。

还说《黄金时代》。萧红是我国近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成名作《生死场》。我看过她的《弃儿》,《呼兰河传》,和《回忆鲁迅先生》。萧红的创作风格独特,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可谓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然而,那么优秀的女作家,在生活困顿中却尽遇渣男,人生坎坷不说,还偏偏又英年早逝,太让人扼腕可惜。甚至,扼腕的让人有些生气。

我以前只管看萧红的文章,还从未注意过萧红的人生历程。昨晚的《黄金时代》,尽管只是电影,但电影情节却几乎都是根据萧红的真实状况改编,也才算了解了那个悲情女人的坎坷。但她的悲情,也与她的做人方式有关。起先,本是逃婚离开老家出去求学,后却又生活困顿而投靠未婚夫汪恩甲,并与之同居;给是我,饿死都不再回头去投靠。然后遇到进步青年萧军,虽也幸福了一阵子,但颇有才华的萧军骨子里也难免花心放荡因子存在,使得萧红越到后面过的越痛苦;既然发现萧军放荡出轨(出轨的还是好友的老婆),就该果断离开,却依然打着爱的名义一再容忍,纯属自找折磨自遭罪。倘若第一段跟未婚夫汪恩甲同居是迫于生活困顿,还情有可原;但第二段跟萧军到后期,萧红靠稿费完全可以自食其力,却还要为情所困,这点实在不明智。甚至据说,萧军在萧红之后,又相继负心了两个女人;对于那样品行的浪荡男人,才华再卓越,也不值得。于是,看的我真想穿越过去开导开导她。但穿越终究是个神话。结果,只活到31岁的短暂人生,就把12年青春浪费在了两个渣男身上;12年呐,遇个忠于感情的实诚男人,即便只能活到31岁,也总能舒心的活到31岁,那样也不枉了;可偏偏事与愿违。可惜了一代才女,可惜了,可惜了。

——我满肚子的气,就是这么来的。

我是个比较情绪化的人,昨晚的电影看的我心里堵了一个晚上;现在写出来,心情才算平复下来。不过,《黄金时代》是一部非常诗化的电影,有些曾经在文章里间接看到过的场面,都成为了眼前的直观画面,非常过瘾;建议朋友们也搜来看看。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5】

反反复复,断断续续,总算是把这本书给囫囵吞枣的看完了,我要把这本书评为荒诞现实派,这本书有点儿像刚看过的那个电影《大鱼》,王小波是讲故事的人,他总是把现实讲的很荒诞不经,每当你想嗤之以鼻的时候,却又发现些许现实。

总体而言这本委实具有冲击力,书里的描写尤其是关于“性”观点的描写,对于王二,王小波或者某些人来说或许很赤裸裸,很真实,但是却不是放之皆准的现实,对于思想还未定型的人来说,很容易误入歧途,为了追求所谓的“自由”和“真实”而把自己变得丑陋。毕竟“边界”是个很难把控的东西,而敏感话题的边界更加难以分辨。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不适感,但还是勉强读完了,原因在于对王小波这个人产生了好奇,不是对他的书,而是对他的人,好奇他生活中是温顺沉默的人,还是如同王二一般,思维跳跃,天生反骨且带着不着四六的痞气,好奇现实中的他是否也如此赤裸裸的表达自己,又或者,真实的他是否如真的如同书中写的这般。

不过,看完以后,暂时没有继续阅读其著作的欲望,因为整本书还算喜欢的是最后一篇带有浪漫气息的“我的阴阳世界”以及其它部分不涉及性的自言自语与奇葩脑洞。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6】

挫败的洪水瞬间便吞噬了我那颗不曾经历风雨的玻璃心,突然感觉身边的一切都索然无味,无论如何也打不起精神,麻木地学习、生活,一个人发呆的时候,会想起高中时代:无所畏惧,解了几个题便已然感觉走上了人生巅峰;目标明确,考上好大学之后一切都会变好。不幸的是,没有人会告诉你未来,未来如何,一切都在自己的脚下。

可谁又不曾迷茫过,十分钟之前的我是迷茫的,在前一秒敲下键盘的我依旧迷茫,我不知生存的意义,尽管旁人说了再多,为了爱,为了承担责任,可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着不尽相同的轨迹,我的右是你的左,我的对也许是你的错,路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而不是盯着别人的方向牌来寻找自己正确的方向。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是的,我现在一无所有。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世界成员。没有人会因为我一无所有而嘲笑我。可我想和王二一样,想吃,想爱,想变成那朵云在天上毫无牵挂地飘来荡去,想收尽天下美景于眼中,想吼一声让天**荡,想成为一位盖世将军驰骋疆场。

我知道我会的,年轻的我多愁善感而富于幻想,雷雨世界会降临,可我的青春里从不缺少太阳,也许磕磕绊绊乃至头破血流之后才会找到终点,可我觉得,也许这正是人生的意义所在,无论以后怎样,不能忘记做一个善良的人,好好地保护那颗赤子之心。

这是我的黄金时代,也是我的最好时代。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7】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之一,也是我看了已经忘了几十遍的书。

在整个故事里,心如明镜的是陈清扬,而王二始终是一个浑浑噩噩的家伙。陈清扬因为他那无心中的两巴掌而爱上他,却也因为这两巴掌的无心而离开了他,这就是为什么陈清扬为什么老说王二是“混蛋”的缘故。浑有浑的可爱之处,所以多年后还要来找王二,告诉他自己爱他。浑有浑的遗憾之处,所以陈情扬至爱王二,却不愿意和他在一起。因为本质上来说,他和她前夫一样,根本不了解她,“她和任何人都格格不入”。在《黄金时代》里,最完整的人物是陈清扬而非王二,陈清扬有勇气、有担当,引领王二走过了那最艰难的一段,使他终于从一个男孩变成为一个男人。这也可以看出王小波对女性的态度,她们是灵魂之火,生命之光。没有哪个现代中国作家如王小波一样如此尊重女性,哪怕他的小说里有很多粗口和脏话。

网络上评论黄金时代的真正寓意在于:有两个人终于找到并确立了终身的伟大友谊,无论人世如何摧残也无法改变,而世界上无数的人一生却都活在寂寞或虚伪之中。而我个人很认同,比如书中那些要详细过程的军政人员,显然就是活在寂寞和虚伪中。

当今社会,早已成为败絮其中的快餐时代,到处充斥着快餐文化,而王小波,波哥的《黄金时代》给了我一片净土,那种纯洁的性所显露的伟大革命友谊是世间千万物无法比拟的,正如王二和陈清扬俩人与世间的格格不入,那是一种超脱,超脱于肮脏的灵魂世界。

这样的王小波,这样的黄金时代,我想拥有,我想你也是!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8】

这是王二和陈清扬的黄金时代,在他们一生中风华正茂的时期里,两人相遇了,并纠缠在一起;而这也是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虽然通篇都没出现过一个“爱“字,但是斟酌文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我认为王二和陈清扬是相互喜欢的,但是由于现实社会状况,由于他们的关系不被当时所承认,也由于他们都爱着对方,更是由于他们各自的性格,他们不可能告诉对方自己的真实感情,他们害怕给对方以等待爱情的希望和承受痛苦的意愿及可能性,他们都希望让自己一人承当责任,以及痛苦,宁可一个人下地狱,也不愿给对方不该有的负担。最后,以王陈的离别告终。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悲惨的结局。两个与命运交织在一起的人最终会分开。一个陷入无限的自我否定,另一个带着前者的希望离开。看到此处,真令人不胜唏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有的时候或许以悲情结尾才能体现爱情的美好吧。

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逐渐了解到王小波,这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天才作家,他是中国近半世纪磨难和荒谬的结晶,跨越时代的写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力,描写视角的多样化,江洋恣肆的笔触,唾弃历来写作传统的勇气及特色,都为他的作品增添了不少亮色,但更重要的是他经历了许多苦难,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创作**。看来,或许是有怎么样的经历才有会怎么样的人吧,苦难成就人才。身为一个大学生,我们正处在自己的黄金时代中,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有不畏艰难不惧困苦的大勇气、大志气,就是需要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黄金时代始终能闪烁着黄金的光彩,使自己无悔,使人生无缺。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9】

《黄金时代》这部电影以**时期为背景,描述了女作家萧红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令人唏嘘的爱情,影片塑造了一群意气风发的少年,还原了一个充满自由思想和海阔天空的时代。

我总是喜欢在看电影之前先看看人物的背景。我认为它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灵魂。当我在百度百科上看到萧红的资料时,我还是很惊讶。我对她的文学成就并不感到惊讶。毕竟,有很多作家,但她的勇气完全征服了我。在影片中,她有三段坎坷的爱情,在文学中她意气风发,纤纤玉指便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她的《生死场》《商市街》充分体现了她的文学天赋。

聂绀弩就曾说过,萧红是用自己的天赋在写作,她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商贾小贩还是风流政客皆栩栩如生,有血有肉;而萧军是用他的刻苦努力在写作,虽然文章深刻,但缺少一些灵气,整体来较,萧红的文学造诣确实是高于萧军的。在影片中,萧军也因为这些话疏远了萧红,导致了萧红和二萧之间的感情疏远,二萧红并不知道。

许广平女士在描述萧红时说:萧先生是一个感情高于理智的人。虽然她写这篇文章很匆忙,但她在感情上失去了判断力。无论是她为了追求自由而私奔,还是在王恩甲抛弃她而去时自己仍旧期盼并一味相信他还会回来一样,她在爱情中深深沉溺并乐于其中,不能自已。

也许这也是她的祝福。毕竟,有些人在受到伤害时会闭上心扉。这就是萧红的勇气。萧红的一生跌宕起伏,一直在逃亡中度过,和萧军在一起的时光,是她最美的时光。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现在我还记得电影里的萧红问萧军,当她渐渐对她漠不关心,她的对手出现时:如果我没有你所期待的天赋,你还会喜欢我吗?萧军是这样回答的,怎么会呢。

也许正是因为这句话,因为爱情,萧红才从尴尬的现实中被拉到了文学的道路上,让她走得越来越远。萧军无疑对她的文学有很大的帮助。二萧因文学而相知相恋,却并没有相守。二萧在最美好的时光相遇,相遇是命中注定,分开更是宿命。

萧军的大男子主义和萧红敏感的自我注定了无法相守。事实上,作为一个局外人,我更希望萧红难忘的感情能有保障,但现实就是现实,而美只存在于视觉之中。

看完黄金时代的电影,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萧红的决心和力量。作为一个女人,她私奔,追求自由,被遗弃,但她仍然有一种无奈的乐观面对生活,孤独的生活;作为一个母亲,她怀孕了两次。却没有一个孩子在她身边,不是生活所迫,将骨肉送人,就是在逃亡中在黑暗中看着襁褓中的婴儿,内心却无比的孤独与寂寞。

在病床上,她的脸色苍白,嘴唇紧闭,但她紧张地笑了起来,无论是讽刺还是苦涩。所幸,文字一直陪伴着她,在她孤立无援时,她用文字描述着世间的美好,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始终勇敢坚强,不管是爱情还是生活。

破陋的瓦墙,糟乱的摆设,窘迫的生活,每日食不果腹。从北方逃到南方,从哈尔滨逃到香港。坎坷的爱情之路,汪恩甲、萧军、端木、骆宾基,最后一次陪伴她,是她最后的归宿。我们没办法知道。我们只能从她的话语中理解她灵魂深处的声音。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很少有人能保持这样一颗单纯的心。说到这里,我仿佛听到萧红在远处自言自语:我只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写作,仅此而已。可是那个时代不允许,就这样,四处漂泊,她的文字好像也经历了风雨的洗礼,越发的精致,扣人心弦。

我就像他划的火柴,瞬间化为灰烬,然后他又在我面前划了一根火柴。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何如此悲凉?萧红,就像那根火柴,在荒金时代遇到了一段美丽的爱情,哪怕没有尽头;她短暂的生命绚烂如烟火,却转瞬即使,当她走在荒凉的街道上,是苦笑还是暗笑?

影片中,当萧红独自一人在房间里时,她关掉所有的灯,躺在床上,只在头顶留下一支闪烁的蜡烛。她便制作手影,或大或小,或宁静或活跃。房间里一片寂静,只有墙上的影子在黑暗中跳跃,照亮了她苍白的脸。

这一幕,不禁让人心痛,这是什么样的女人。

萧红曾对朋友说,自己的一生走的是败路。她感慨: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

下面这句话。便是一语成箴:不错,我要飞,但与此同时我觉得,我会掉下来。

她反抗家庭,逃婚,同居,未婚先孕,在三十年代的东北小城,足以惊世骇俗,但与此同时她又强烈的追求自由与爱情,追求一生的归宿。在待人接物上,她的幼稚与任性也为她的一生埋下了伏笔。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遇人不淑,颠沛流离。这十六个字准确的描述了萧红的一生。一次又一次的抛弃和背叛,是她作为一个女人的不幸,是新旧道德规范下积攒的不幸,也是混乱局面下的必然产物。

我们不知道历史中真实的萧红时怎样的,只能从文献中了解她的一些生活片段,拼凑出她那伟大却又短暂的一生,感叹她令人心痛的过往,沉浸于她笔下的文字,看着她似一个幽灵在荒芜的街道飘零,在精神世界里徜徉,在现实中勇敢顽强的生存。是的,生存,因为在动荡的年代,在文化高压的政策中,没有生活,只有生存二字可以形容。有人说,这部电影太诗意了,虽然唯美,但不符合大众口味。

而我们是无法使历史上的人物符合我们的想象的,因为那是活生生的人,有经历有情感的动物,而非美好的憧憬。我们无法看到真实的萧红历史重现,但我们却可以通过演绎,通过故事回味那个被成就和被毁掉那个女子,在胶片上领略属于她的黄金时代。

《小时代2青木时代》观后感


对于时间描写最准确华人导演,毫无疑问是王家卫,时间永恒在收割一代代人的青春。对于青春期的描写,无论是以革命、权力、欲望还是事业、爱情和友谊,都有着足够的轻与重的瞬间异化。2013年的中国电影,主旋律便是各种不同频道的青春叙事。不同世代的观众,对于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甚至于每个年代的人也有着诸多差异,可以说《小时代》等青春电影已然将中国受众的“三观不同”明确的投射出来。无数的记者、影评人和专家发现,这个世界改变了,中国观众的结构发生了巨大而不可逆的改变,将来再要如何变化,只能到未来才会更清楚。

2013年的中国电影,由青春电影扛起大旗,最典型的毫无疑问是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陈可辛导演的《中国合伙人》、周杰伦导演的《天台爱情》、刘杰导演的《青春派》、刘娟导演的《初恋未满》,以及《小时代》系列电影,并非标准意义上青春电影的《人再囧途之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图》和《一夜惊喜》,也是徐峥、薛晓路和金依萌等新导演对于后青春期男女的思索,与过往的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处理题材迥然不同。当前这一波新导演,显然又不像1980年代初内地与港台几乎同时出现的新浪潮一代那么突出,他们在接近观众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丧失了人文思索的深度、精神探索的锐度。不过也好,这确实是个普通、一般、寻常的小时代。

法国学者托克维尔将爱国分为两种,一种是本能的,一种是反思的。事实上,影迷更是如此。在某些人看来,《小时代》就是二次元世界的异托邦,或膜拜或耻笑,也证明了中国电影一直是奇幻世界的娱乐产品。事实上,当前中国现实究竟是怎样的状态,莫言、余华、格非、苏童、张炜、马原、叶兆言、王安忆等1980年代大作家们都无能为力,或者是正面冲锋也难以登上时代的现实之壤。我们都活在当下,却难以在影视、文学中重逢。

很有些占据舆论高地的人士,表示担忧《小时代》教坏年轻人。而我们简单回顾,1949年以来,每一代青少年在班会、教科书、大字报、流行读物上读到的未来,都没有在他们人到中年时成为现实。以前的所谓灌输、训诫和指导,不仅是未完成的试验,更令他们对他人。年轻人指手画脚。老人往往难以改变自我,而年轻人有更多的试错机会,青春没有失败,喜欢《小时代》与否,都是正常的反应。《小时代2》与上集相比,故事线更为集中,某些段落疏松,生日会里的爱恨冤的总结是精彩桥段。顾里被南湘浇了一头的红酒,她们的青春终将逝去,而友谊既可以长存也可能质变。不管怎样,我倒是觉得她们的友谊、信念、理想比1960、70年代(以及某些人在上下延伸几个年代里)的年轻人更为现实,也便是这几年大家常说的接地气。当然,我也不是说《小时代》能够帮读者和观众指引未来的道路,归根结蒂不过是在特定时间段里的精神生活消费品。

《小时代2》比《小时代1》更加暗黑,绝大多数角色都因为金钱、欲望、权力和人情世故而遭遇困窘,张爱玲所说的袍子上全是各种虱子在爬行,变形的青春在魔都里肆意的冲撞。正如在列宁的思想体系里,电影是宣传的工具,同样的在郭敬明的商业帝国里,小说、插画和电影叶是宣传工具,宣扬他的生活方式。对此,很多人总结出拜金主义、物质狂、恋物癖和小圈子自恋文化,当然也有友谊和爱情以及背叛、职业生涯里的奋斗和争取,有人以为狗血有人觉得真挚,价值观的冲突便成为评判本片最重要的标准。《小时代2》是普通的、媚俗的、当下的、娱乐消费品,其实并不值得某些自以为道德和学术裁决者的怒气冲天。

十八岁以前,我也写过小说,基本功不好,时运更不济,没能赶上成名要趁早的好时候。二十八岁以后,我偶然翻出当年自己写过的文字,羞愧得不能自己,真不知道自己当年是怎么写出那样混合着琼瑶、三毛、古龙、金庸等等所有我看过文字在一块的,乱七八糟的狗血故事。但是我必须得承认一点,我再也写不出那样的文字了,因为我已经老了!

老并不意味着成熟,更不意味着正确。那些自以为是的条条框框,还有便捷的成功学、心灵鸡汤,不过也就是从少年时期莽撞无知,跟这个世界死磕,磕得头破血流之后,变得懦弱的一种具体表现罢了。所以尽管我不喜欢《小时代》,不喜欢郭敬明,但是那只不过是因为我已经没有勇气去面对自己已经老去这个事实而已。

回到电影本身。诚然,郭敬明、《小时代1、2》确实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部带有浓重个人标签,完全无法复制,同时顽强、生猛的全新形态的电影。不喜欢的原因,只在于它超出了我固有的对电影的认知。而谁又规定了我的认知,就一定正确呢?

假如把《小时代1、2》两部合并来看的话,我可以说这是一部主题幼稚,但是完成度极高的电影。无论是对人物的塑造,还是对情感的渲染,以及对故事的铺排,都有其可观之处。稍微可惜一点的是,因为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故事,硬生生拆成两部之后,难免就出现叙事断裂的毛病。总体而言,《小时代1》对前史、对人物的交代过于冗长,缺少必要的故事性,而《小时代1·青木时代》相对而言,则要好得多,故事的起承转合,高潮、低落都做得很完整,而且到位。尤其是影片最末一段的反转戏码,更是深得好莱坞商业电影的精髓,情节和情绪都铺陈得非常到位。

从基本功而言,郭敬明在一帮熟手的帮助之下,基本上做到了无误差。画面精致,表演到位,叙事方面虽然有些生硬,但是那只是因为郭敬明一直在试图走一条只属于他自己的道路,所以他完全没有遵循前人的做法。但是在细部,他的超强模仿能力,却总是能让人眼前一亮。比如生日会那场朋友反目的桥段,调度,表演,情绪的拿捏,甚至是机位的掌控,都令人惊艳。

再说说叙事,我没有读过郭敬明的小说,以及《小时代》的原著,但是可以看得出来,他一定是把整部小说最精华的部分都用到了电影之中,他也试图创造一种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混搭的全新叙事方式。虽然这样对于观众而言,稍微有些费劲,但是这种创新的态度是很令人佩服的,当然,再多给他几次机会,郭敬明或许真的能够找到一种全新的电影叙事手法,只属于他和《小时代》的叙事手法。

最后,我想说的是,哪个少年不浮夸?与其等到老去之后,哀叹逝去的青春,又或者变本加厉,以老卖老的回过头去压制他人的青春。倒不如学一学郭敬明,尽情绽放自己的青春,用自己的双手,把自己的青春完全坦陈于人前,或许幼稚,但是那至少证明你的青春没白过!

时代广场的蟋蟀观后感作文


前些日子,我读了一本令我深有感触的书——《时代广场的蟋蟀》。这本书教会了我许多,有朋友之间的友情,有做人的根本道理……,其中,令我最难以忘怀的还是男孩玛利欧对蟋蟀柴斯特默默而又浓郁的关爱。

记得玛利欧刚刚获得柴斯特时,十分喜悦,就把柴斯特放到火柴盒里。可时间久了,玛利欧觉得放在火柴盒里不合适,便决定帮柴斯特买一个小笼子。玛利欧走了许多店,终于找到卖家。他毫不犹豫地拿出了自己近一个星期的零花钱,为柴斯特置办了一个漂亮的“新家”。这足以证明,玛利欧是多么地关爱柴斯特。

其实在生活中,父母对我们的关爱也是无微不至的。记得有一次,我在学校发高烧,妈妈收到老师的飞信后,十分焦急。虽然是爸爸赶来把我送到了医院,可走不开的妈妈在办公室连工作都没有兴致,一边忙工作,一边挂念着我的病情,心神不宁。当完成工作后,她心急火燎地赶来。当看到身体虚弱的我时,她不顾自己的疲惫,为我忙前忙后……

还有一次,我在学校犯错了。回到家中,爸爸声色俱厉地狠狠教训了我一顿。我当时也挺不理解,不就是个小错误嘛,老爸用得着这么发威吗?后来我才明白,爸爸这么做其实就是对我真正的关爱。因为当我犯小错时,父母如果不及时纠正,那等我犯大错时,就追悔莫及了。

原来的我总以为父母给我买好吃的、好玩的,就是对我们的关爱,其实我想错了。通过父母的教导和自己的感悟,其实,父母对我们的关受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只有我们用心去体会,才能感受得到。

其实,关爱就在我们身边,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来自于父母、老师、同学,也许还有素未谋面的陌生人。读了《时代广场的蟋蟀》这本书,我明白了真正的关爱是可贵的,它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越多,我们的社会越美好、和谐!

摩登时代观后感


篇一:摩登时代观后感

资本主义的罪恶

---观《摩登时代》有感 二十年代的美国处于经济萧条时期,失业率居高不下,工人受尽压榨,成为了大机器生产中的一颗螺丝钉。查理(查理·卓别林 Charles Chaplin 饰)就是一个底层市民,他在一个机器隆隆的厂房里日以继夜地工作,以赚取微薄的收入。重复繁重的工作压得他喘不过气,他把人们的鼻子当成螺丝钉来拧,卷入流水线机器的皮带里,令人哭笑不得。查理尽管贫穷,但却很善良。他在路上搭救了流浪女,和她一起生活,家里破烂却又温馨。每次身无分文的查理为了找到吃的,都会故意犯事,以便进入监牢。光景一时间有了好转,流浪女成了歌舞红星,然而好景却太短暂??

《摩登时代》中的查理是这一个乐观善良、机智幽默的流浪汉。卓别林通过这个倍受欺凌的失业者形象对资本主义工业化进行了强烈的质疑和控诉:他被变成机器的奴隶,他被无数次的炒鱿鱼,他为了温饱而试图犯罪回到监狱。即便这样,他也没有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对现实的抗争。在影片结尾处,查理牵起女主角的手,两人一起向着远方走去,留给观众两个充满希望又弱小的背影。

观众在被这些滑稽讽刺的喜剧场面逗笑的同时,也感到了心酸与悲哀。因为“他们(观众)在这个穿着破衣破靴的小丑身上发现了一个装载无数灵魂的大灵魂,他们就是大灵魂中的一点一 滴”。查理就是观众中的每个人,他们来自社会底层,被资本家或者残酷的命运所压迫,他的快乐就是观众的快乐,他的痛苦就是观众的痛苦。

工业社会与人性的冲突,资本家对工人的压榨,经济危机对失业工人带来的痛苦,就这样被卓别林写在了《摩登时代》中的查理悲戚惊恐的脸上。他从来就没打算只是为了把观众逗乐而拍喜剧。对社会深刻的思考、对问题尖锐的讽刺、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才是卓别林致力表达的内涵。他曾经说:“所谓幽默,不仅仅是来自只有玩笑性质的痛苦,而是我们在貌似正常的现象中看出了不正常的现象,在貌似重要的事物中看出了不重要的事物。幽默还增强了我们生存的意义,使头脑清醒。由于幽默,我们在变幻无常的人生中可以较少受到打击。幽默促进了我们调和的意识,同时让我们看到,那些夸大了事态严重性的话中含有荒谬可笑的成分。”卓别林的幽默,区别于其他的喜剧演员的单纯搞笑,它来自对生活痛苦的理解,对荒谬的戏谑。他的喜剧往往有着浓重的悲剧色彩,其中的欢笑总是与泪水相伴,用丑代表美,用笑代表泪,用蠢代表真,用傻代表爱,这是卓别林对于世界无可奈何的讽刺。

影片通过对资本主义工业时代小人物的辛酸生活的描写,运用夸张滑稽的行为动作,让人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也陷入一种对社会残酷现实的反思。看过影片之后,我开始感到我们现在的生活的多么的幸福。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资本主义时代,然而我们现在的发展也沿用了很多资本主义的模式。比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仍然存在某些程序的流水线生产,存在长时间运用同样的模式工作,也存在巨大的失业危机,很多民工的生活环境也非常的恶劣。因而《摩登时代》所体现出来的意义应该使每个人都要反思。虽然说不上居安思危,但是我们也应该为了创造出美好和平的社会而努力!

2010221104110020李秋节数学1班

篇二:马原论文 《摩登时代》观后感

《摩登时代》观后感

摘要:电影《摩登时代》以艺术的形式深刻而无情的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遭受资本的欺压,榨尽他们最后血汗的严酷现实,展示出了在工业时代工人们被压迫的悲惨命运。

关键字:资本主义,机械大工业时代,人的异化,很早的时候就看过大名鼎鼎的幽默大师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只觉得电影里小胡子的主人公好笑又可怜,从没思考过电影里 表达的深刻社会含义以及导演对资本主义社会无情的讽刺和鞭挞。马克思原理课上重温了这部电影,又让我思考了很多东西。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经济危机,是有史以来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这次经济危机深刻动摇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根基,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世界也从自由竞争阶段逐渐过渡到垄断阶段。《摩登时代》恰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影片描写的是人和机器的冲突。《摩登时代》以一句“本片讲述工业时代,个人企业与人类追求幸福的冲突”拉开了电影的序幕。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时候,在影片开始的镜头里,

先是羊群拥护在一起走过,紧接着是一大群工人涌着走进工厂,形式接近,给人一生种想哑然失笑的感觉,同时又使人对那个造成“机械化”的社会形态的深深思索。暗喻工人的命运和羊群一样,而查理正是这千百个人中的一个。之后便是一个个工人在流水线上重复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个动作,男主人公夏尔洛是这个大工厂的一个流水线工人,一天到晚神经质般的重复着同样的工作,连去厕所抽根烟的享受都被无情自私的资本家剥夺 了,他不断地在传送带上拧螺丝,经过长时间的重复这一动作,他被弄得精神失常,之后又被自动喂食机整得死去活来,还甚至被卷入巨大的机器齿轮中,同时他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作。可是在大街上,他却被警察误认为是工人 暴动的领袖而关入了监狱。在监狱中,他又误食海洛因导致兴奋而戴罪立功,一系列荒诞的情节发生在夏尔洛身上,最后他被提前释放,监狱长对他说:“你自由 了。”可夏尔洛却说:“可以在多关我几天吗,我待在这里很好。” 夏尔洛似乎并不愿意接受这似乎是人们期盼已久的自由。因为即使他出狱,重新获得自由,却仍然要进入资本主义的牢笼,不可脱身。在监狱里,人虽失去了人身自由,但不用为失业、饥饿所困扰。也许只有在那个荒诞的年代,才有夏尔洛这样荒诞的想法。后来,

夏尔洛遇到了同样是流浪者的女主角,在一系列奇遇后,女主角爱上了夏尔洛,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堂——一个河边的小破木屋。他们曾经也幻想 过理想中的天堂,比如一个富人家的别墅中的生活,比如大百货商场中的快乐时光,但是这些仅仅是幻想,真正属于他们的天堂,也仅仅是那个河边的小破木屋,可是也只有在这里,我看到了他们从来没有的温馨与幸福。

影片最后,夏尔洛和漂亮的女主角再次走在逃亡的路上,但是这一章的标题是“黎明”。我想卓别林更希望他们是走在通往黎明的道路上,夏尔洛看到 女主角紧锁着眉头,他告诉她应该笑,应该向着黎明微笑,这也是卓别林带给我们一系列艰辛,悲苦,荒诞以及黑色幽默后给我们的一丝希望。

如果仅仅看这部电影的情节,或许他并不能位列经典电影之列,并且在之后的数十年里迷倒一批又一批的观赏者,我想真正让人觉得这部电影伟大的地方在于这部电影承载沉重的社会话题。

电影一开始那些涌出来的一大群羊象征了在工厂里被资本家向牲口一样驭使的工人们,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了什么?给资本家带来了更多的财富,给工人

带来了更多的贫困生活。工人的无时不刻不再给社会创造着价值,但是这些价值全被资本家榨取走了。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来解释一下: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资本家榨取的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时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片中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还正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所以资本家们通常采用第一种方法来剥削工人。工厂老板不停地催促工人做工,尽可能地减少他们的休息时间,于是带出了本片中很好笑荒诞的场景,一个发明家来工厂里想资本家兜售他发明的自动喂食的机器,以此来缩短工人们的用餐时间。而主人公夏尔洛被当作小白鼠来试验机器的作用,引发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笑果。电影抓住资本主义的本质,进行深刻而激烈的揭露,把资本家最大限度的榨取剩余价值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无产阶级的压榨和摧残的丑恶面目,展现的淋漓尽致!

我永远忘不了主人公查理被机器卷进卷出的镜头,以及被流水线弄得变成麻木机械的工具人,竟然想要在人的鼻子、钮扣上拧紧螺母的镜头。一开始的大钟内部齿轮运转的特写,便清楚描述了当时社会里的机械化的社会秩序。虽然其电影所叙述的历史背景,是在三十年代资本主义逐渐走向垄断的时代,那个时代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低层阶级而言是苦不堪言的,面对机器时代的来临,他们只能感觉到无所适从。

影片辛辣犀利的讽刺,揭示出工人遭受资本的欺压,榨尽他们最后血汗的严酷现实,同时也引起观众对“工业社会对人性异化”的反思,被机器洗脑后的工人展现给人们的永远是麻木呆板的表情。影片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但同时超越那个特定的时代,现在看来仍具有现实意义。《摩登时代》中,还有很多镜头在演绎着卓别林辛酸的生活。影片中卓别林被卷进了巨大的机器,在机器的力量前无所适从,在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滑行,浸透了苦涩的笑料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资本主义的生产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家的本质是惟利是图,生产不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资本

篇三:摩登时代观后感

观《摩登时代》有感 班级:计辅151 姓名:李新础 学号:201582779

二十年代的美国处于经济萧条时期,失业率居高不下,工人受尽压榨,成为了大机器生产中的一颗螺丝钉。查理(查理·卓别林 Charles Chaplin 饰)就是一个底层市民,他在一个机器隆隆的厂房里日以继夜地工作,以赚取微薄的收入。重复繁重的工作压得他喘不过气,他把人们的鼻子当成螺丝钉来拧,卷入流水线机器的皮带里,令人哭笑不得。查理尽管贫穷,但却很善良。他在路上搭救了流浪女,和她一起生活,家里破烂却又温馨。每次身无分文的查理为了找到吃的,都会故意犯事,以便进入监牢。光景一时间有了好转,流浪女成了歌舞红星,然而好景却太短暂??

开头利用深沉的交响,奠定了影片深沉的主题。

接下来出现的了Subway和Car,以及后面的剧情让我了解到《摩登时代》的背景是三十年代资本主义走向垄断的时代,机械大工业高速发展,资本向少数垄断财团手里集中。

《摩登时代》中的查理是这一个乐观善良、机智幽默的流浪汉。卓别林通过这个倍受欺凌的失业者形象对资本主义工业化进行了强烈的质疑和控诉:他被变成机器的奴隶,他被无数次的炒鱿鱼,他为了温饱而试图犯罪回到监狱。即便这样,他也没有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对现实的抗争。在影片结尾处,查理牵起女主角的手,两人一起向着远方走去,留给观众两个充满希望又弱小的背影。通过对电影里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的分析,我渐渐更深层次的了解。一工厂老板不

断的苛求加快生产线的速度,工人只好忍气吞声。主人公查理被机器卷进卷出的镜头,以及被流水线弄得变成麻木机械的“工具人”,竟然想要在人的鼻子、钮扣上拧紧螺母的镜头。一开始的大钟内部齿轮运转的特写,便清楚描述了当时社会里的压榨荒唐的行为。二资本主义国家残酷、黑暗的现实,资本家无休无止的压榨,已使许多人民无法生存,流浪街头,沿街乞讨,连工人的吃饭时间都想剥夺,因此发明了吃饭机器,让工人在吃饭时能腾出手脚来继续干活??种种做法的最终目的都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因为剩余价值才识资本家最终想要获得的就是更多的剩余价值。三在码头偷香蕉的美丽女主角,得到香蕉后脸上天真快乐的表情,逃跑时俏皮的动作。以及她与家人间的互相鼓励,互相安慰,相亲相爱的场面。家人是我们永远的依靠,家永远是我们最温暖的避风港。怪不得,当时的人们那么希望能拥有一座房子,即使房子表面上看起来并不坚固,但在它的主人心里,房子就像家一样,是最牢固可靠的。

男主角为女主角擦干眼泪,然后屏幕上出现了Buck up-never say die.Well get along!。男女主人公相互鼓励,一起微笑地携手走向前路??

很多人为这一幕所感动、赞美,我个人倒认为这种从悲剧里产生的希望才真的是讽刺的悲剧,对黑暗的臣服和逆来顺受使人永远背离光明。

所谓的“摩登时代”是一个十份特殊的时期,两次工业革命的相继发生完成,工业社会彻底取代了农业社会,人类从农耕文明迈向工

业文明,社会化大生产成为生产的主要方式。

在这一历史转型期中人们忙乱而无助,资本家私下伪善的画皮露出惟利是图的本质,劳动者则顺理成章的成为资本家攫取剩余价值的工具。他们都身不由己的践行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观众在被这些滑稽讽刺的喜剧场面逗笑的同时,也感到了心酸与悲哀。因为“他们(观众)在这个穿着破衣破靴的小丑身上发现了一个装载无数灵魂的大灵魂,他们就是大灵魂中的一点一 滴”。查理就是观众中的每个人,他们来自社会底层,被资本家或者残酷的命运所压迫,他的快乐就是观众的快乐,他的痛苦就是观众的痛苦。

工业社会与人性的冲突,资本家对工人的压榨,经济危机对失业工人带来的痛苦,就这样被卓别林写在了《摩登时代》中的查理悲戚惊恐的脸上。他从来就没打算只是为了把观众逗乐而拍喜剧。对社会深刻的思考、对问题尖锐的讽刺、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才是卓别林致力表达的内涵。他曾经说:“所谓幽默,不仅仅是来自只有玩笑性质的痛苦,而是我们在貌似正常的现象中看出了不正常的现象,在貌似重要的事物中看出了不重要的事物。幽默还增强了我们生存的意义,使头脑清醒。由于幽默,我们在变幻无常的人生中可以较少受到打击。幽默促进了我们调和的意识,同时让我们看到,那些夸大了事态严重性的话中含有荒谬可笑的成分。”卓别林的幽默,区别于其他的喜剧演员的单纯搞笑,它来自对生活痛苦的理解,对荒谬的戏谑。他的喜剧往往有着浓重的悲剧色彩,其中的欢笑总是与泪水相伴,用丑代表美,用笑代表泪,用蠢代表真,用傻代表爱,这是卓别林对于

世界无可奈何的讽刺。

喜剧大师卓别林以独特的视觉表现,笑中带泪、喜中带悲的诠释方式,辛辣尖锐的讽刺和揭示出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工人饱受资本家欺压剥削的严酷现实,以其卓越的表现手法向世人展示了一幅代表千百万失业者遭遇的生活画像。抓住资本主义的本质,进行深刻而激烈的揭露,把资本家最大限度的榨取剩余价值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无产阶级的压榨和摧残的丑恶面目,展现的淋漓尽致!电影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它让人们在笑声中看到资本主义黑暗以及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影片通过对资本主义工业时代小人物的辛酸生活的描写,运用夸张滑稽的行为动作,让人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也陷入一种对社会残酷现实的反思。看过影片之后,我开始感到我们现在的生活的多么的幸福。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资本主义时代,然而我们现在的发展也沿用了很多资本主义的模式。比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仍然存在某些程序的流水线生产,存在长时间运用同样的模式工作,也存在巨大的失业危机,很多民工的生活环境也非常的恶劣。因而《摩登时代》所体现出来的意义应该使每个人都要反思。虽然说不上居安思危,但是我们也应该为了创造出美好和平的社会而努力!

此时此刻,我也想到了我们,生活在这么一个“摩登时代”,忙碌紧张的工作学习生活。我们作为这个时代社会洪流里的一份子, 我们人类共同的理想就是为了真理自由的或在这个世界上,为了美好的未来一同努力。


《小时代3》观后感作文


很可惜,我看的电影院没有零点场。又因为其他的原因,我不得不和我的小伙伴拖延到15:30守候在影院。我和好伙伴是行星饭,却也是小四的忠实书迷。本身就对《小时代3》很期待,加上《时间煮雨》的演唱者,不得不说,订票的时候真的很希望时间过得快一点。

看书的时候,有过很多泪点。记得我哭得最厉害的一次是《小时代3》里面,顾里对林萧说她得了癌症的时候。然后,随着剧情的进展就哭得越来越厉害。但是看这次的电影,从宫洺的宴会上,就泪点不断了。眼泪爆发的瞬间,是在陆烧拿着一个生日蛋糕,带着他织的围巾,走到宫洺旁边的时候。之前的一个镜头,是小崇光(请允许我这么叫他)让宫洺捡草堆里的玩具飞机。我多的是感动。更深刻的是,顾里对Neil说,“你应该告诉我啊,那样,姐可以保护你啊。”现在想想,鼻子还是酸酸的。这种东西是不是就是所谓的亲情?我想应该是的吧。家人就是我们的依靠。南湘的出卖是为了保护这个家,林萧的隐瞒是为了保护顾里,唐宛如的勇敢是为了保护南湘的安全,顾里的坚强是为了保护所有人。她们同时都在保护着他人。就算分分合合,最终我们还是在一起(虽然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书里的结局是场悲剧)。就像虽然得到背叛,唐宛如还是会保护南湘;就像虽然对顾里放下了狠话,但林萧记得最牢的手机号码还是顾里的,第一个想到的还是顾里;就像虽然得到了好友的出卖,但顾里还是会帮南湘渡过难关;就像虽然被人骂的狗血淋头,但南湘还是为了保护宛如把她锁在铁门里。这种东西是不是就是所谓的友谊?我想应该就是。我们的依靠,我最好的朋友。我会送你玫瑰花,我会为你变回你的周崇光,我虽然打了你,但我还想帮你渡难关,我不想你受到伤害。唐宛如爱的只有卫海,她爱得深沉。

我们都活在爱的世界里,我需要做的,仅仅需要享受,当然还有付出。

《小时代3》的笑点真的是啊!很有笑点啊!唐宛如要搬出去的时候,把自行车锁链戴在了脖子上。最煽情的顾里,林萧说了一句,她居然对我说‘对不起’……笑点真的是很多啊!哦对了!我觉得最大的笑点真的就是Neil啊!他的口音很萌很有笑点。特别是说话说得快的时候,就感觉在说笑话一样。搞笑的地方真的是太多了。

这真的是很好看的电影,有哭有笑,有亲情,有友谊,还有爱情。时代不小,我们拥有的很多,就算我没有美貌外表,就算我没有家财万贯,就算我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他/她,我们还有他们/她们——我的好伙伴们。这些就是我们拥有的无价之宝,你拿什么东西跟我换,我都不会妥协的“宝贝”。

总之一句,电影真是棒棒哒!看的我又哭哭哒又感觉萌萌哒!

《互联网时代》观后感


互联网时代下的思考

2008年初的暴雪灾害,使数千条公路受阻、数千条电缆瘫痪,人们的正常生活陷入了极大的窘境。而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对我们的影响绝不亚于交通与供电,我们无法想象断网一天这个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互联网技术为人类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互联网的普及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人们以往的思考、行为方式正在被改变,“一个时代的理所当然动摇了”。互联网技术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能量,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浪潮,推动了一次又一次崛起。但与此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扰,人们做的一切都不再是雁过无痕,一切行为在互联网面前都暴露无疑并且被保存。面对无处不在并且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人工智能不再遥远,如何处理人与机器的关系,人类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成为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正 文

一、时代

57年前,苏联的人造卫星在美国激起了一阵恐慌,同时催生了“阿帕”――今天网罗了每一个人的互联网,就萌芽在这里。从此,一个时代的人类精英们在平坦和曲折中跋涉前进,“渔网”、信息包交互、TCp/Ip协议等理论成果被相继提出,造就了今天无处不在的互联网。

21世纪,互联网正以改变一切的力量,在全球范围掀起一场影响人类所有层面的深刻变革。美国的工作者中有三分之一是自由工作者,他们没有固定的场所、没有固定的时间,但又无时不刻地在工作,家里、咖啡厅、地铁上甚至海难上都是他们的工作场所,这些都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这种改变仅仅是互联网带来的改变中的九牛一毛,无论如何,新时代已经来临,我们每个人都身在其中。你在何处,你都在网上;你孤身一人,你依然在世界之中。

二、浪潮

互联网技术在短短二十年的商业化进程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谱写着改变世界的产业传奇和创业人生,掀起了一波波智慧创造与创业人生的浪潮。

谷歌、网景的崛起的神话,让互联网技术第一次向世人展现出汇聚财富的惊人速度与庞大规模,吸引着无畏而敢于冒险的创业者和风险投资家们奋不顾身地投身其中。一个千帆竞渡,万马奔腾的新时代拉开了帷幕!随后,雅虎、搜狐、阿里巴巴、腾讯等商业传奇也纷纷走上了互联网的浪潮之巅。互联网在极短时间里,创造了一个接一个的商业传奇,从1996年开始,硅谷每五天就有一家公司上市,每天都会新增六十二位百万富翁。

然而,2000年,互联网展现出了它的另一面,一场意想不到的危机悄无声息地到来了,从3月10日开始,纳斯达克指数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狂跌百分之七十八,七千五百亿美元的资产和六十万个工作岗位蒸发。辉煌的泡沫和破碎,是互联网这个新生命能量的另一种表达。

纳斯达克的迅速下跌,也许暂时中止了网络公司上市融资的进程,企业的破产也浇灭了风险投资的热情。但是,人们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收发邮件,或网上购物。五年间埋下的一亿多公里的光缆,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为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做好了准备。从1995年到2003年,世界范围内的上网人数,从两千万人增加到五亿人,在倒闭和破碎声中,互联网继续在成长和运行着。那些真正的创意者,仍然在耕耘着,在收编着队伍,在积蓄着力量。

互联网时代,创造不再是系统经验,不再属于成熟和阅历,创造属于每一个有想法的人。互联网给每个人提供了充分的展示平台,任何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浪潮的推动者。

三、能量

互联网释放的巨大能量在经济领域引发各产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建构,一种全新的产业生态和经济模式正在形成。

如何在薯片上印制图形难倒了拥有两万九千项专利的保洁公司,但在网络上却得到了完美的解决,所有网民都成为了宝洁的智囊团,一种新模式诞生了――“众包”,互联网形成了一个“扁平的世界平台”,个人被赋予了强大的力量。新时代苏宁的对手不再是国美,而是无处不在的电子商务,于是它迎头撞进了这个全新的时代,渠道为王――平台的思维再一次得到了验证。乐视以颠覆性的力量闯进了电视机行业,首批两万台乐视超级电视,十五分钟全部售罄,开启了跨界创新的大门。小米手机,十三位创业者在手机生产的领域里没有任何耕作和收获的经验,却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成长最快的百亿美元企业之一,因为他们有高达60万人的“米粉”发烧友,迅速汇聚成拥有1.8亿帖子的专门论坛,他们既是小米的消费者,也是小米的设计者,同时还是小米市场扩张的推动者。此外,在互

联网上,碎片般的需求与碎片般的剩余,得以自由地对接,互联网的力量潜在地允许我们高效的方式利用资源,让人类社会的紧张局面最小化,这对于人类有着重大的价值,实际上引入的是一种使用的态度,使用一个东西,却不必占有它。 然而,与此同时,走进网络时代的我们,也不可能轻松快乐地品尝划时代的效率。经济在增长,效率在提升,同时,过去的技能面临报废,曾经的岗位日渐消失。这是互联网重组人类整个经济生活之后,创造的另一番难知善恶的成果。在互联网时代的大面积剩余面前,这个世界,还缺乏准备。

四、再构

互联网去中心化、扁平化、自组织的特性,解构并重构着社会结构,创造新的组织方式和组织形态。人类因互联网实现充分、即时的彼此连接、相互影响,让矗立千年的传统社会组织呈现出自组织、扁平、多元和碎片化的趋势。

一条微博一个小时内被转发一万零九百五十次,两小时后,二十多辆车组成的车队到达机场时,已经壮大成一百辆车的队伍,在暴雨如注的北京,三百余辆打着双闪的越野车,带着五百多名从未谋面的陌生人,坐上了从机场到亦庄、到王府井,到公主坟、到回龙观、到北京二环、三环、四环的方舟。这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善良的赞叹,更多的是引发对互联网这种强大号召力的思考。当信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它所携带的信息的能量,就能够具有这样一种非常神奇的力量,可以凝聚共识,可以焕发情感,能够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动员力量。 在互联网时代,金字塔塔顶上的那块石头已经可以轻松地触摸基座最深处的那一粒岩石,无论在哪一个位置上的哪一块石头,都拥有了新时代的上帝之手。

五、崛起

互联网赋予每一个人无限的可能,让个人力量增强、个人价值释放,让普通的个人越过几百年塑造的专业屏障、权威评价和路径依赖,获得平等而充分的展现机会,个人和个人力量的汇聚释放出以往不曾有过的创造力与自我价值。 全球公认的权威读物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每一次新版需要历经十年规划,印刷则要花费二百五十吨金属,制成百科全书所使用的硬活字,十万套新百科全书的纸页,连起来的长度,相当于地球到月球距离的1.5倍。然而,当历史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互联网把知识的获取,从书架拉到了鼠标上。2001年,不列颠百科全书遭遇了二百四十五年来最大的挑战――维基百科,整个网站共有二百八十七个语言版本,全世界总共有近十亿民众使用它,而这一切的根源是因为它拥有全球最庞大的编纂队伍,来自全世界的一千六百万志愿者。

维基百科汇聚起来的一千六百万人,仍然是这个剩余世界的冰山一角。 2013年,全世界的网民达到三十亿人,这远不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可比拟的。约等于无限小被无限多地汇聚在一起,意味着任何可能,这是互联网时代的的资源公式。维基的外延不断扩张,汇聚智慧、汇聚技术、汇聚资金的维基,众包、众筹等新的协作法则,不断汇聚出微小个体创造的奇迹。

六、迁徙

互联网催动了人类一场新的迁徙,由传统社会向网络化生存的“新大陆”的一次集体迁徙,在这场向时时在线的未来生活不可逆转的大迁徙中,有收获也有失去,伴随的人类的,将是种种不适和情感的、观念的冲突。

IBM打破了人们城市生活两点一线的铁的规律,倡导在家办公计划。而互联网提供的自由空间比IBM的世界要广阔得多,让人们不仅摆脱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让人们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今天的美国有一千六百万人成为更彻底的自由工作者,他们不再和某一个组织保持归属性的关系,他们为互联网带来的所有机会而工作。新工作就在案头的电脑上,就在掌中的手机里,就在行走的街头,就在被称为碎片化的所有缝隙中运行。

各种网络社交使人与人之间的具体非常近,“六度分割”理论由此诞生,说地球上每一个人,都能通过很少的中间人与其他任何一个人联系起来。每个人都能在网上找到志趣相投的人,在分享与互动中重塑自我,重获认同。然而,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忽略了身边的亲人朋友,“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朴素的哀叹道出了人们心中的无奈。在我们的过去,人以自己的生存范围为半径,建构了紧密关系和情感依赖群体,它成为我们的责任感,爱和恨,亲与近的来源。 互联网正在重新界定我们千百年来的情感与距离之间的关系。

人类生活向数字化时代,向互联网全面的迁徙,是一个时代性的人类课题,和不可阻止的人类命运。不论你是不是网民,无论你远离互联网,还是沉浸其中,你的身影,都在这场伟大的迁徙洪流中。

七、控制

技术是中性的,但人性有善有恶,互联网的能量同样让人性恶的一面的破坏力放大。新时代涌现的网络犯罪、网络暴力、网络安全等问题,使管理和控制变得更加迫切、重要而复杂。

智能型犯罪是伴随着网络诞生的,黑客们可以进入数据库,随意窃取甚至修改其中的内容,这对个人和国家来说都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一项新技术一旦产生,人性中的恶念往往表现得更加殷勤和主动,有人会通过释放病毒来获取不正当利

益,这种力量甚至可以毁掉一座核电站。安全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问题,因为这是一场战争,一方是提供安全的人,一方是想破坏安全的人,我们现在是战争升级了。另外,互联网上的语言暴力是人们无法想象的,无数的人,无数的陌生人,可以同时通过网络对同一个人进行无休止的羞辱,网络舆论的压力,绝不亚于鲁迅先生笔下“吃人的社会”。

八、忧虑

隐私,是人类精神秩序、自我尊严的基本体现和保障。在互联网时代,使用网络和获取服务常常会以牺牲隐私为代价。在保护与出让的博弈中,在选择个性服务还是保留隐私的两难中,一个近乎全透明的时代环境渐渐到来,人类的隐私变得脆弱不堪。这是伴随网络发展将长久存在的挑战,人们需要建构新的隐私观念和保护制度,来适应一个全新的世界。

人类在过去岁月建构的所有私密空间,都不再是那么私密了。我们习惯上熟悉的所有的物理屏障,都不能遮挡外部的视线了。过去的篱笆、院墙,越来越精致的门窗,越来越精密的编织物,越来越醒目辉煌的私人领地,都不再是秘密的护卫,不再是心理安全的依托。过去锁在保险柜里,锁在自家的抽屉,留在自己的影集中,写在特别的笔记上,不愿为人所知的东西,现在几乎都是数据,都是光缆尽头的矿藏。时代性的技术,带来更重要的改变,网络中的数据将因永久保存而永远存在。网络为人类实现了不会遗忘的记忆,网络永远记住了每个人的每个行为。这些信息就像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成为世界的焦点,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伤害,互联网将“一失足成千古恨”诠释得淋漓尽致。

九、世界

互联网像试纸,进入不同的文化之水,就会化合出不同的颜色。互联网像探针,刺进不同的社会肌体,就会呈现不同强度的反应和抽搐。

互联网时代中,法国是只早起的鸟,但由于没想到互联网的意义,在于不断增加的用户成为伟大的创造者,而没有吃到这个时代最肥的虫子。在工业时代,日本电器曾经是一代人的消费时尚,研发一代,储备一代,应用一代,但不期而至的互联网则宣称,今天就是明天,新时代的节奏颠覆了日本经济曾经的频率,只有东芝成功抛弃了制造时代的所有身家,跻身于IT行业的竞争潮头。韩国在互联网时代创造的成就,就像他们当初的一款网络游戏的名字,是一部《传奇》,当互联网时代的“快”,遇到了韩国国家文化中的“快快”,形成了特别的共振,在互联网时代的应用竞跑中,只有五千万人口的韩国总是处于领跑者的地位。在埃塞俄比亚、伊朗、印度等较贫困的国家,则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两极分化。

[《互联网时代》观后感]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