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作文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范文,一篇好的范文能够提供好的参考,好的范文是怎么样的?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作文”,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第一集里出现了“麦客”这个职业,之前只在书里看到过,所以对这一职业不甚熟悉,但我小时候的家乡有类似“麦客”的职业,都是远走故乡去帮人收获来赚钱,不同的是我家乡的这群人收获的是花生。姑且叫他们“花生客”吧。

中原地带盛产花生,且不像收获麦子的收割机出现得很早,花生在很长的历史中都只能靠人工从地下一棵棵刨出来。每年花生收获的季节,都有一群外乡人来到我的家乡,和“麦客”不同的是,她们都是女性。

《舌尖上的中国》里说善待“麦客”是祖辈的传统,而在我的故乡,这些花生客们能不能得到善待,纯粹要看主人的意思了。

姥姥姥爷心地善良,总是把家里能提供的最好的东西拿出来。而我记忆中最深刻的,要数天黑到看不见时,她们从劳作的地里归来,吃过饭后,洗洗漱漱,并坐在院子里一起聊天,她们会和妈妈一起聊起家中的情况,也会把家里的孩子和我作比较。现在想来,她们对家里的孩子也必是牵肠挂肚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也影响了农业的发展。近几年,出现了收割花生的“旋耕机”,不再需要纯人工收花生了,这些花生客们也渐渐退出了中原农业历史的舞台。

这一集里出现的另一种职业,我的家乡也曾经有过:赶蜂人。小时候家在学校里,学校离村庄都有一段距离,而学校周围却是大片大片的土地,每年的特定时期都会有养蜂人来到这里并用帐篷驻扎下来。他们通常是夫妻两个,而至于他们为何和我爸爸妈妈很熟,我因为年纪太小,已记不起来了,只记得他们会送成瓶的蜂蜜给我们,那时候,我们那里蜂蜜还没有普及,我们都不太知道蜂蜜怎么吃。对于他们的记忆,还有紫玉米,玉米大都是黄色的,可是他们却有紫色的玉米,他们把紫玉米给我们,说可以炸爆米花,妈妈带到姥姥家,用地锅炸爆米花,炸的时候威力很大,需要用很重的东西,压着锅盖,我记得最后好像锅都被炸烂了。《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个特写是煤气灶的牌子:君爱妻。我会浮想联翩,当年在我家附近驻扎过的养蜂人夫妻,是不是也是这么相濡以沫得恩爱呢?

而这些养蜂人也很久没有再来我的家乡了,大概是家乡种植油菜花的土地越来越少了。

有人说第二季很煽情,我却不这样认为,这是一档关注美食背后的文化的,人文情怀无疑是重要且精彩的。里面的一个个小细节,都会让我们想起很多自己脑海里曾有过的记忆。而且配音词都恰到好处,不会过于煽情,又能传达出很多意味深长。比如,最后一段的老华侨,“少年熬成白发,故乡变了模样,但各种老味道历久弥新”,这句平实的记录,却会让人想起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远离家乡后,故乡的味道也渐渐只存在在记忆中,如今家中祖父一代的人已经全部不在人世。上次回家,和爸爸说起修葺老家房子的事,我们商量着等爸爸退休,把老房子翻修一下,我和姐姐多年后寒暑假期间可以领着孩子回家乡看看,姐夫还美名其曰:让孩子到基层锻炼下。

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时回忆起的一些东西,敲键盘记录下,我怕会忘记。

Fwr816.coM精心推荐

关于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作文


其实每看完一集后,静心回想一下内容,总会羞愧难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从小就会背诵,但是不经历田头劳作的辛苦,怕是永远不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影片最起码告诉了我们在今后吃饭的时候一定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在你品尝鲍鱼等海味的时候,要知道潜水员的工作之危险,在吃藕的时候也要想到那挖藕人的辛苦,在吃鱼的时候也要明白这可能是渔民苦苦等待数月的一次运气的成果。

其实能够有和自然接触的生活经历是幸福的。小的时候,爸爸总是要我去农村住段时间体验生活,那个时候不懂什么是生活,误把电视,干净的厕所和没有蚊虫的夜晚当成美丽的生活。幼小的年纪即被这些现代化的东西俘虏了,更可怜的是把这种俘虏还当作是一种享受。现在明白了爸爸当初的良苦用心,可是为时已晚,我这样一个没有多少在农村童年生活的人注定是一种不健全的人生。爸爸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从农村长大的他深深地明白那齐腿根深的泥土意味着什么。

我们这代人,最起码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挽回了,可是我们的下一代呢,他们连一个叫他们去农村体验生活的爸爸都没有啊。我们出生在高楼间,不知道邻里的热情,也不知道泥土的芬芳,不懂得协作的精神,更不明白取舍的智慧。占有的欲望充斥着我们的大脑,自私的念头无时无刻不在摧残我们的心灵,我们还能有父辈那种背朝黄天面朝土的质朴吗,我们还可以有收获的喜悦和感恩的心吗。想起了普利策克奖得主王澍提出的质疑“再过二十年,我们还能叫我们自己中国人吗,我们周围的一切都不是中国的。”是啊,我们甚至抛弃了养育我们千年的土地。钢铁怪兽的牢笼里的你我甚至已全然没有勇气去找寻我们自己本来的面貌。

一个怀揣设计大师梦想的我还在学生阶段,但是不得不去思考这个问题并尝试去寻找答案。

全剧的结尾说的好:“无论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看着每一集结束时那些可爱的人自然而又真切的笑容时,才真正感受到中国人的伟大和智慧。苦难是一种磨练,是上苍的馈赠,而收获更是一种喜悦,是自然的礼物。

最后一集的张桂春留给我很深的印象,他似乎提供了一种答案。生活在高楼大厦中我们真的就不能重新拾回自我的本真了吗。自然总是无私的,只要你愿意投入她的怀抱,他必然会敞开她的胸怀给你最温暖的拥抱。

我又想起了我以前写过的一句话:“如果说土地是母亲的话,那么中华民族就是集体恋母的民族,男性坚强的外壳里是一颗温柔而善良的心。”我们的血脉里流淌着这样性格,只要我们愿意去拾回,就会有属于我们的明天。哀莫大于心死,我激励自己前行。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一: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文传学院作业统一用纸

(2012 ~2013学年度第 二 学期, 4 月 21 日)

课程名称 应用文写作作业题目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姓名 满文萍 学号 2011020603 成绩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最近这几周播放的《舌尖上的中国》,共有七集,每次看完之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这部关于美食的纪录片,记录着美食以及美食身后的故事。其实,《舌尖上的中国》在记录的都是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美食,它汇集了大江南北的美食,表面上描述一个个食物,实际上在表达的是美食背后的故事——辛勤劳作的人们。每看一次,我就会有一种垂涎三尺的感觉,放学都有一种想去吃美味的冲动,即使我吃不到美味,哪怕找些东西来填饱肚子,都会有一种满满的幸福感,看来,美食对于人的诱惑是非常的大的,我相信这些感受也并不是我一个人的,而是所有观看过这部美食纪录片的人的感受,或许正因为这极大的诱惑,才会让这部纪录片火遍大江南北。

电视镜头里的美食,那么唯美,唯美的画面,唯美的食材,唯美的音乐,都让人流连忘返。不是所有的食材都可以成为美味,在这食材的背后,肯定会有一双神奇的手,来做出美味。或许是游访的美食家,或许是餐馆里德厨师,也或许是最普通不过的平凡的百姓,他们做出的美味,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背后需要的是许许多多人的付出,这其中的付出是充满艰辛跟危险的,美味的来之不易,就需要我们品味美食的人的感恩。美食背后付出很多劳动的人们,他们也有着一份

感恩,他们感恩上天的赐予,他们有着他们自己的专属信仰,因为他们坚信大自然也会给予他们美味的馈赠。

《舌尖上的中国》七集,每一集都有着独特的名字,每个名字都是有着几个具体的故事来支撑的,每一个故事也都是以一个家庭来进行描述的,首尾呼应,将每一集都做到了最好的阐释。在这每一集中,都会有几个令人感到的故事,在这里,要表现的就是隐藏在食物身后的人文关怀。从云南的鹿茸到浙江的冬笋,从南方的水磨年糕到北方的面条,从发酵的腐乳到腌制的腊肉,不得不说,这部美食片是我国大江南北的美食的缩影,它将差异的地域和多样的美食协调般的组合在一起,不仅让人们领略到不同食材在采集与加工中的独特的魅力,也让人们领略到了隐藏在食物身后的人文关怀。故事中的每一位平凡主人公在日常生活的片段中,真实地向大家讲述了食材最返璞归真的做法,同时也折射出了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和习俗,表达了对平凡老百姓的关注和尊重。

在这部纪录片中还有很多的有趣的好玩的东西,我也不能完全的记录下来,但我相信中国的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远远不是这七集纪录片能够完美诠释的,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去努力发现挖掘,来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的饮食文化。现在的我们,不但要尝遍各地美食,而且还要自习发现美食背后的文化,那样,我们在享受的不仅仅就只有美食,还有精神上的美食,我们获得的就是一场盛宴。

篇二: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央视推出的这一个系列的关于中华名族美食介绍的纪录片,这个系列的纪录片引起了了社会上及其强烈的反响。

之于这个纪录片,我们都知道它并不是在最黄金的时间最大的平台播出的,然而引起的反响却是其他的纪录片不可比的,很明显真正的艺术首先是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纪录片以吃为主,却给我们另外不同的体会。

首先关于吃的历史,片中不但介绍了美食的制作过程更是介绍了它的由来,不夸张的讲及其的提高了名族自豪感,一个民族的历史不单单是指她的历史事件,更多的是文化,而我们不能否定的是美食一样是一种文化,它有力的彰显了一个民族的悠久的文明。也不单单是给予我们一个关于吃的方法和认识,更是在现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下的快餐文化以及有毒食物的现状下,给了现代人响亮的一记耳光,不少人在欣赏美食的同时会反省到自己,一部纪录片的升华点能做到如此,不怪他有如此的受众。

其次,纪录片没有高投入,没有高科技,没有大场面,有的只是最朴素的场景,最真实的现场,抛去奢华,一份真实的画面,犹如把我们送到那个曾今都是美好的年代。无疑在这样一个快速的时代,给予人安静平和的东西,往往会让人们乐于接受和喜欢。我想这也是人们必要反思的一点吧

最后,一个好的纪录片一定的离不开一个好的导演组。导演陈晓卿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这是该片走红的“秘诀”,也是每个文化创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记得,舌尖上的中国刚开始播出的时候我是一点没看的,直到听说了这个纪录片,看了第一集就忍不住把他看完了。我个人是不怎么喜欢美食的,然而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纪录片,往往能抓住你心中所期待的东西。当然这也和自己本身的想法和如今烂片泛滥不无关系。可是舌尖上的中国所给人带来的震撼是不可忽略的,即使在所有我认为的有意义的纪录片中,它也一定占有一席之地。不怪我对它的评价如此之高,能把一个人们不骗不太感兴趣的话题,拍出不一样的内容,不但需要机遇,技巧,感情,更需要的是勇气。而纪录片的导演组,显然具有这

些能力和足够的感情以及勇气。作为观众我是幸福的,我相信他们也会因为这个纪录片的受众之多,评价之高而感到激动和欣慰。

我想当观众看到片中介绍自己的家乡菜的时候,那一份自豪还有另一份的乡愁恐怕才是更能抓住的情感,用一道菜承载着每个人的情感,是一件多么难做到的事情啊。乡愁自古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种族情绪,所谓重土难离,多少文学作品传达的那种情绪,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特别是在这个高速的大背景下,多少人背井离乡,而此时有那么一档纪录片播放着故乡熟悉的气息,是多么令人想念啊,看着图片,我们就可以体会到曾经的味道,种种的感情夹杂在一起,感动难免,而其他的呢?

然而不会一切都是美好的,我们也看到很多美食的制作过程是有着很多辛苦的人们付出了太多的汗水,他们或许都吃不到出自自己手中的菜肴,他们也在为生活挣扎着。也有些被禁了的美食,是建立在肆虐自然和杀掠动物之上的,当然影片中并没有拍出这些食物,但是我想每个人应该都能感觉到。因此我们在享受影片给我们带来的丰富情绪之外,也应该考虑到不一样的东西。正所谓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听说舌尖上的中国,应经有了第二季,实在说我是不愿意看的,怕第二季会使第一季的成就变低,对于我来说,舌尖上的中国只有一季。同样的东西,并不是能有同样的收获,即使是同一个主题,同一个导演组,同样的观众。

无论如何,这样的一个纪录片在突出主题的同时,带给人思念,给予人一种自豪,传承一种文化,使人反思。像一首诗,像一首歌。我们不难从中感受到它传递的东西。

其实,《舌尖上的中国》挑动的何止是舌尖,更是中国人内心深处那一根心弦。在快节奏、高速度的现代都市生活中,这根充满着情感的心弦已然布满灰尘,而社会和心理也被外来的压力不断地挤压变形。但是,《舌尖上的中国》所传递的温情、平和、从容,悄然拨动了这根几乎被遗忘的心弦,那从心底涌起的,汹涌澎湃的感情,将美好于记忆和梦想中迸发出来。

篇三: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 央视纪录片频道的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最近十分火。我一口气将七集全部看完,还意犹味尽。这档节目确实做得非常成功,很好看,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模式,整部片子唯美真实,充满了人情味,

让观众看到了久违的人们对大自然馈赠的珍惜和情感,摄影更是此部片子的一大特色。 《舌尖上的中国》在呈现各色美食之外,展示的是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是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所谓“天人合一”,在这里也能完美体现。诚意面对食物,精心烹饪,然后有感情地把菜端上桌子,给心爱的人,这是厨房和美食的秘密。一位澳门76岁老阿婆和老伴儿做了50年虾酱,老伴儿去世了,老阿婆自己默默制作虾酱,食物里满是对老伴儿的怀念。其实,这就是节目想告诉我们的,有感情的东西才是美食。 每一道美食背后,都包含着古老的文化传统和关于食物朴素而精彩的故事,通过美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中国人热爱美食,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 该片的总导演陈晓卿,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项目运营部主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美食专栏作家。1965年生于安徽灵璧,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主修摄影,同年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摄影美学,毕业后进入中央电视台。他的美食理念:“美食不是技术,绝对来自民间”,做纪录片的理念:“摆事实,不讲道理”。 看完了陈晓卿的资料,对于此片在摄影上的成就也就有了完美的答案——只有具备极高美学修养和热爱生活的导演才能做出如此专业的片子。陈晓卿说一部好看的片子决定于题材、预算和创作者,三者缺一不可。此部片子的题材关于“吃”,与所有人息息相关,必然会受到关注。一个好的制作团队更是这部片子成功的关键所在,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然也。这样想来,《舌尖上的中国》能出自这样的团队之手也是理所应当的。 “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舌尖上的中国》给我们诠释了一个精彩的美食世界。(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还有许多方面,希望有更多更广的传统题材展现在观众面前,诸如:历史、自然地理、旅游、文化、宗教礼仪、文房书画、收藏等等,希冀中国未来能涌现出更多优秀的导演和专业的团队,带给国人更加好看的作品,摒弃商业利益,更多地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不仅可以愉悦我们的眼球,更能净化和感染我们的精神和心灵,让我们感恩于祖先并且热爱养育我们的这片土地。 相信只有这样的节目才纯净、质朴、感动,才更有生命力,为观众所喜爱。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2 最近,络上火爆流传着一部介绍中国各个民族地区的美食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趁着今天心思不定,就打开了络,好好欣赏一下。的确,通过这部记录片,我还是全面的了解了中国各个地方的美食,很多看了都说好想吃遍中国。不仅仅从美食上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也从人文上给予自己内心不少的震撼。 从开始大自然的馈赠到我们的田野,我都看的津津有味。每一道美食的背后都代表着一种深层的含义,都代表着一种文化,一个习俗,甚至是一种信仰。美食,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千锤百炼之后留给我们伟大的财富,比如家传秘方。美食除了满足我们的温饱之外,还让我们享受生活中大自然的美好。整个记录片,我们可以看到拍摄的取景都是在郊外或者乡村,尤其是在云南的香格里拉,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力量。似乎生活在钢精水泥包围的大城市人群,渐渐的迷失了生活的本质,我们一味地追求所谓的事业或者理想,绝大部分是为了赚钱,赚钱的高低成为了衡量我们成败的标准。看着影片里乡村人们单纯的生后,相比较大城市的日夜奔波与勾心斗角,很让人开始怀念家乡。离开家乡久了,总有种味道让人嘴馋,这种味道让背井离乡的人在外总是流连忘返,也许这就是家乡的味道。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大自然的亲和力,生活的平淡却趣味十足。可是现实中,我们的生活已经远离了大自然,大城市的过度扩张与环境的污染,我们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小,生活环境越来越差。当我们走进乡村的时候,大自然会赋予我们一种安静舒适的亲和力,能安抚我们浮躁凌乱乃至受伤的心。当你走进宽阔的田野中,生活的许多烦恼顿时消失的无隐无踪,

平时难以跨越的心理障碍一下子都变得舒坦。当人类在破坏大自然的同时,本质上也就是在消灭自己。与大自然和平共处,是人类生存永久不变的话题。 记录片中震撼我内心的是讲叙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当我们渐渐的长大之后,发现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再难以感受过年的美好气氛了,过年就是匆匆忙忙的挤车回到老家,看看年迈的父母吃个饭,唠叨唠叨几句就又走上返回大城市的车。虽然现在的过年让我们失去了儿时的味道,但是春节团圆的蕴意没有丝毫变化,老一辈的人就是多么渴望有这么几天能在家聚在一起吃个饭,这是不在乎物质上的多少,而在于人的参与,只要人参与,精神上就有一种平和的圆满享受。现代的生活让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饭都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很多生活的压力让过春节的味道变了。还记得儿时,那是多么渴望春节的来临。春节以来就可以由很多的零花钱,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又有很多美食,整天与一起长大的伙伴玩耍。但是现在,逐渐长大的我们,尤其是还在为事业摸索中的年轻人,一想到春节就害怕,春节成为了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喜悦。我们的心态渐渐的被扭曲,价值观渐渐被误导,生活作风渐渐走向浮躁。有时,当我们远离大城市而走进深林或者高山时,我们就发现原来我们所追求的生活还需要更多的色彩。 细节决定成败,美食就是最好的表现。历史遗留下来给我们的优良传统与文化,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我们必须好好的传承。


【热门】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一年级集合580字


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一年级【篇一】

今天,我看完了《舌尖上的中国》这本电影。令我影响最深刻的,是年糕的制作。

每当晚稻成熟时,就是宁波人做年糕的时候。对于 5岁的宁宁来讲,做年糕就是她最大的爱好。她喜欢和外婆、祖母一起做最传统的年糕。井头村,三面环海,是个美丽的村庄。这村里,顾阿婆今年已经78岁了,她已经养育了三代,现在正在养育第四代。

宁波水磨年糕用晚粳米制作。经过 浸泡、磨粉、蒸粉、搡捣,稻米的分子得到重组 。再用做好的米粉团使劲揉压,一条条的脚板年糕就做好了。宁波人总喜欢在腊月之前做好上百斤年糕,在外出的时候,年糕既是吃饱的主食,也是美味的菜肴。

用年糕和螃蟹一起煮,螃蟹吃起来就别有风味。

用做年糕的面粉还可制成小圆子。小圆子代表着团圆之意。

用艾草混入米粉团中,可制成青色年糕。刚做好的年糕温润软粘,再撒上 金黄色的松花粉。这味道真是让人欲罢不能。

中国的美食博大精深,可千万不要错过哦!

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一年级【篇二】

这个国庆假期,我完整地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Ⅱ》,感慨良多。

这是央视20xx年推出的美食纪录片,虽主要讲中国美食,还融入了自然风光、家国历史,以及当代的国人生活,甚至点出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

全剧分为《脚步》《心传》《时节》《家常》《相逢》《秘境》和《三餐》七大篇章,每集由不同的导演执导,从不同的侧面探究了中国人的美食秘诀。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美食自然也包罗万千,从春夏秋冬,到高山湖泊,“农林牧副渔”各行各业的人们挖掘出各色美食;从三餐家常,到时令海鲜,美食不仅包含了人们的辛勤劳作,还反映了人物的聚散离合,更折射出社会的进程、历史的变迁。

剧中某一集讲述了一位母亲陪着女儿来到上海学习小提琴,女儿认真刻苦地拜师学琴,母亲用心地准备着一日三餐;过节时,母女请老师来家中吃饭,家常美味不仅犒劳了师徒的辛苦付出,更增进了彼此感情,老师不吝赐教,女孩坚持苦练,终于女孩登上了国际表演乐团,成为了一名职业演奏家。从美食的角度反映了教育的发展,给人以满满的正能量。

总之,全片拍摄考究、配乐精美,内涵丰富,是一部值得回味的好剧!

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一年级【篇三】

最近央视热映得纪录片《舌尖上得中国》引起了很大得反响,我也赶着热闹把它看完了。

看了一些网友得评论都是清一色得褒扬,确实,这部片子从题材到拍摄,再到后期得制作都是非常出色得,其实我觉得更难能可贵得是它给这个浮躁得影视电视圈子带去了一种新得感受,他告诉观众原来这才是能够打动人心得真正得朴素得好电视,这才是能给人以良好教化得好作品。

看到大家谈论更多得是这部片子给人们带来得味觉上得刺激和心头上得乡愁,我得感受想必和大家都是一样得:当看到那熟悉得家乡菜时,必然会欣然点头“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不禁内心澎湃,甚至想要高喊出来,让周围得人都过来和我感受同样得发现和惊喜;当看到不熟悉得其他地区得美味时,心中为这种智慧佩服不已,且不自觉地流出哈喇子,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到这个地方去感受这种原汁原味得精彩。这是应该得,一部以食物为基础得片子,如果不能激起食欲那还有什么好说得。

所以我不在这上面多说了,倒是说一些联想之外得想法。

七集看下来,感触最深得并不是某个地区某道菜品,而是中国人民勤劳朴实得性格和坚韧乐观得智慧。“舌尖上得中国”其实是想借饮食这种人人都有感触体会人人都有得说得题材,来窥探中国普通百姓得生活方式,劳作方式和处事态度。它并不是一部介绍美食得片子,也不是一部宣传地方特色得噱头,而是一种至纯至朴得精神。想来这些制作者们不单跑遍天南地北,还要面对各种复杂环境,甚至连过年得时候都留守拍摄记录,支撑得动力已不单单是食物得力量了,而是一种渴求探索发现中国民众精神气质得热切愿望。不禁肃然起敬。

中国得劳动人民是中国社会得基石,十三亿得人口要靠自然,靠土地来养活。无论现今得工业科技如何进步,中国社会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农民,离不开朴素得精神和愿望。小到个人来看,他得想法不过是努力劳作有个好收成,全家能够团圆幸福;大到国家来看,正是这亿万个普通得愿望撑起了中国社会得脊梁。

其实每看完一集后,静心回想一下内容,总会羞愧难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得诗句从小就会背诵,但是不经历田头劳作得辛苦,怕是永远不能理解这句话得含义。影片最起码告诉了我们在今后吃饭得时候一定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在你品尝鲍鱼等海味得时候,要知道潜水员得工作之危险,在吃藕得时候也要想到那挖藕人得辛苦,在吃鱼得时候也要明白这可能是渔民苦苦等待数月得一次运气得成果。

其实能够有和自然接触得生活经历是幸福得。小得时候,爸爸总是要我去农村住段时间体验生活,那个时候不懂什么是生活,误把电视,干净得厕所和没有蚊虫得夜晚当成美丽得生活。幼小得年纪即被这些现代化得东西俘虏了,更可怜得是把这种俘虏还当作是一种享受。现在明白了爸爸当初得良苦用心,可是为时已晚,我这样一个没有多少在农村童年生活得人注定是一种不健全得人生。爸爸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从农村长大得他深深地明白那齐腿根深得泥土意味着什么。

我们这代人,最起码像我这样得人是无法挽回了,可是我们得下一代呢,他们连一个叫他们去农村体验生活得爸爸都没有埃我们出生在高楼间,不知道邻里得热情,也不知道泥土得芬芳,不懂得协作得精神,更不明白取舍得智慧。占有得欲望充斥着我们得大脑,自私得念头无时无刻不在摧残我们得心灵,我们还能有父辈那种背朝黄天面朝土得质朴吗,我们还可以有收获得喜悦和感恩得心吗。想起了普利策克奖得主王澍提出得质疑“再过二十年,我们还能叫我们自己中国人吗,我们周围得一切都不是中国得。”是啊,我们甚至抛弃了养育我们千年得土地。钢铁怪兽得牢笼里得你我甚至已全然没有勇气去找寻我们自己本来得面貌。

一个怀揣设计大师梦想得我还在学生阶段,但是不得不去思考这个问题并尝试去寻找答案。

全剧得结尾说得好:“无论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看着每一集结束时那些可爱得人自然而又真切得笑容时,才真正感受到中国人得伟大和智慧。苦难是一种磨练,是上苍得馈赠,而收获更是一种喜悦,是自然得礼物。

最后一集得张桂春留给我很深得印象,他似乎提供了一种答案。生活在高楼大厦中我们真得就不能重新拾回自我得本真了吗。自然总是无私得,只要你愿意投入她得怀抱,他必然会敞开她得胸怀给你最温暖得拥抱。

我又想起了我以前写过得一句话:“如果说土地是母亲得话,那么中华民族就是集体恋母得民族,男性坚强得外壳里是一颗温柔而善良得心。”我们得血脉里流淌着这样性格,只要我们愿意去拾回,就会有属于我们得明天。哀莫大于心死,我激励自己前行。

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一年级(篇四)

这是剧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都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特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我是一点都没看过的,但是老是听见周围人的夸奖和赞美,所以我就想看看这到底是怎样一部纪录片,是不是像大家说的那样精彩。带着这样的好奇心我昨晚21:00在中央一套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第一集《脚步》。

看完之后内心真的是蛮感动的,是因为美食的美好,更是因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情。片子虽然是记录美食的,但是中间穿插的人文情怀,我觉得特别好!美食和人文搭配的浑然天成,更有人情味、更真实,既能突出劳动人民朴实和可爱,还能彰显劳动最基层人民存在的一些社会现实。如果只是一味描述美食的食材、加工过程和最后的成品,单调又失情感,倒成了一部空洞的纯粹美食记录片了。

一、中国传统的美食真是一绝让人垂涎三尺的美食(这里不得不赞美一下摄影师的水平,拍得真的特别好)都是来自最平凡的乡野民间,并没有来自城市里高档的大餐厅里。无论是天麻的藏族小伙白马家制作的蜂蜜粥(具体名字记不清了)、四川养蜂夫妇老谭家的豆花、陕西宽宽的劲道的裤带面、苗家的雷山鱼酱、山东的大葱卷饼、还是福建泉州萝卜饭都是来自最平实的乡间劳动人民之手,感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把中国的传统美食沿袭的这么美好!

二、中国传统的优良作风得以继承

相比于美食,《脚步》中的各个人物的故事更让人感动,亲人间的温情是最难以言表的,也是最难能可贵的。天麻的藏族小伙白马为了弟弟上大学给弟弟凑学费,替父母减轻负担,上山挖灵芝。为了庆祝弟弟即将上大学,白马送给了弟弟一份特别的礼物——天然的

蜂蜜。然而这美味营养的蜂蜜竟然在一颗几十米高的大树上(这相当于十多层楼房的高度),白马就是靠着树藤的缠绕和用斧子在树上刨下的路,一步一步爬上去的,大概用了四个小时才到达树冠。为了取得蜂蜜,白马摆脱树藤,在树冠上慢步行走,点燃熏草(为了防止马蜂蜇咬),最后到达了蜂窝,取得了蜂蜜。看到白马去蜂蜜爬那么高的大树,我真的挺害怕的,太危险了。但是哥哥为了送弟弟这份特殊的礼物,宁愿冒险前往,亲情的力量就是这么强大。

四川养蜂老谭夫妇为了养家糊口,一年11个月在外四处漂泊养蜂,这一养就是二十多年,父母的漂泊才换来了两个孩子在家的稳定生活。夫妻间的相互包容、忍让和爱,让老谭夫妇觉得哪里都可以是家。有付出才有收获,想得到美味的蜂蜜、想让儿女过上安稳的生活,就得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辛勤劳作,说明了可爱的劳动

人民一直在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和脚踏实地的作风。

三、彰显存在的社会问题片中也反应了一些社会问题:

在广东打工李建英的父母半年来只能在收割玉米的时才能回家小住半个月,在这半个月里,在收割玉米的同时,一家人全体出动制作雷山鱼酱,在即将离别时,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了一顿用鱼酱入菜的团圆饭,独自留守家中的女儿李建英却黯然落泪,因为她没办法不让父母离开,临走前,她和哥哥为父母装了一坛鱼酱。候鸟打工族,是近年来中国人的巨变,这样的巨变产生了更多的留守儿童(中国留守儿童的总数竟然和英国的总人数是一样的),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很有可能出现心理等问题,有什么办法能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行走在秦岭北麓平原的职业麦客一天只能割一亩多的麦子,最多挣200元钱。然而机械割麦机割一亩地麦子时间很短,而且才100多元。长此以往,中国传统沿袭下来的麦客就会慢慢消失。我觉得机械效率虽高,但是可能远不如人们在麦田地边割麦便聊天更有人情味。而且,这些“被淘汰”的麦客也失去了季节性的“工作”,没有了收入,只能靠其他的打工方式赚钱。社会的进步可能会使一些传统消失,但是真的不希望几十年之后再也看不到中国的传统风土人情了。希望这些美好的传统能一直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就像我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一样!

中国人“无论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特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作文:感动中国观后感


感动是人间真情,即使在阴天,也会温暖。

------题记

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人热泪盈眶,这种力量叫做感动,感动中国,感动世界!

何玥:何处春江无月明

何处春江无月明,何玥,12岁的年纪,却将自己的器官无偿捐献,品学兼优有爱心的孩子,却不幸去世,然而,她那捐献器官的壮举,却是何玥最后的美丽愿望,年仅12岁的她,带给我们的是那份坚强,那份爱心!

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张丽莉:冰雪为容玉作胎

冰雪为容玉作胎,:“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当五月八日那辆车撞向学生的那一刻,她推开学生,却倒在了车下,车从她肉上碾过,她失去了双腿,可并不后悔,因为她救了学生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

罗阳:长使英雄泪满襟

长城英雄泪满襟,罗阳,:“用生命举歼-15”,他是沈飞集团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他采取多种措施推动研制速度,仅用十个半月就完成了设计发图到成功首飞的奇迹,然而,在随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参与舰载机起降训练的罗阳,在执行任务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原性猝死,不幸殉职。

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么?那战机的呼啸,没有悲伤,是为你而奏响!

记住这些人,他们是我们的榜样,记住这些人,他们触动了我们的内心,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

生活中,许许多多人都在一点一滴上感动着我们,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不缺乏感动,只不过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忽略了这些让我们感动,触动我们内心的事,用心去看世界,浮沉过后,去发现细节的感动!

[作文:感动中国观后感]

《感动中国》观后感作文


作文为了销毁罪证、掩饰罪行,他们又放火烧掉了圆明园?650字作文”听着纸袋的一席话,我的心跌入谷底,好像浑身被浇了一桶冷水。我的母亲。每次我写作业的时候,妈妈都陪伴在我的身旁,耐心辅导我!我的脾气很暴躁。地球望着无边无际的天宇,不禁长叹一声说:“人类在发明高科技的同时,也在排放着乌黑的有毒气体、染色的污水。

——题记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的帷幕徐徐落下,我的心里涌动着徐徐暖流。在越来越发达的世界上,在一年又一年兴盛的国家里,每一年都会有这样或那样感人的故事,在岁月的长河中慢慢沉积,使那最温馨美好的东西沁入我们心脾。

晚会的结束,使那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在我脑海回荡:钱伟长的无名无利无悔和对祖国的热爱,身体力行,死而后已的精神令我感动;为良心奔波,为尊严承诺,雪夜里两兄弟,变成了孤独一个,他们是信义兄弟,不前良心债是他们每年的承诺:大雨滂沱,冲走了无数生命,在任命最需要他时,他放下儿女私情,勇敢地去救起他人——王伟,一名普通的消防员,在黑暗的夜里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不能接起的电话:还有那...还有许许多多的人间挚爱,许许多多的故事,我们未曾知道。他们谱写了一曲曲壮美的人生之歌。他们只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只是完成了他们在平凡不过的本职工作。但对于另一类人,或许连他们自己的本职工作都未有完成,却靠着他那权势“搜刮”人民的财产,失去了人应有的道德底线,这是令人气愤的。甚至有一些工厂,将利益凌驾于人民生命之上,这个是令人痛恨的。这些为了自身利益将“为人民服务”弃之脑后,到最后一定会得到人民的辱骂,国家的惩罚。

在我看完《感动中国》后,留下的不仅仅是感动和深思,更多的是自省。我同是华夏儿女,虽做不到惊天动地,但是我能做好我该做的,努力学习,让父母放心。

人活在世上不要只为自己而活。正如爱因斯坦所说“ 人生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是取得什么”。在此我要向那些英雄致敬。只要人人都奉献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