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太空漫步展》观后感初二作文

随着我们的知识面不断扩大,对于各类范文的需求不断增多,范文往往会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你可能正在找一些相关内容的范文,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首次太空漫步展》观后感初二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谁不想回味宇航员步入太空、挥舞鲜艳五星红旗的动人情景?谁不希望亲眼目睹神七飞船舱外服、返回舱的庐山真面目?谁不盼望细数河北人在飞天梦想中的巨大贡献?

早在 2月13日 《飞天壮歌——中国首次太空漫步展》正式开幕之时,我就梦想着有一天我也能去参观,今天,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

在展厅的外面,“巨型火箭”吸引了我的眼球,这个火箭模型让我想起了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想起了人们为之欢呼雀跃的场面,想起了火箭飞天的壮观场面……难以想象,在 2008年9月25日 ,随着“5、4、3、2、1,点火!”的命令,一条全长 58.34米 ,起飞质量479.8吨,芯级直径 3.35米 ,助推器直径 2.25米 ,整流罩最大直径 3.8米 的火箭发出震天的长鸣,尾部喷射出白色的耀眼光芒,用巨龙般矫健的身姿,将载有3名宇航员的“神舟七号”宇宙飞船,送入茫茫太空,那是一个多么震撼的场景。

带着激动的心情进入展厅,我径直走向了飞船模型,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组成,推进舱、轨道舱完成各自任务时他们就留在了太空,只有返回舱随航天员返回地球。返回舱的结构和外壳设计融入了许多科技人员的智慧,正是他们呕心沥血的工作,才换来了堪称完美的神七飞船。

看到利用十字绣绣出的五星红旗,不禁让我想起了翟志刚在太空挥舞这面国旗的感人瞬间,这个今非昔比的新中国,一定会让历史铭记!

环绕在展厅周围的是异彩纷呈的照片,工作人员的周密准备、发射前的场景还有宇航员拍摄的宇宙照片,一幅幅照片的背后都有一件件鲜为人知的故事,在欣赏照片的同时,我的心情也随着跌宕起伏,时而鼓掌,时而兴奋,时而欢呼……

展厅左侧浓墨重彩的太空书画也吸引了我驻足观看,诗情画意的中国画、源远流长的书法作品,无一不展现了中国独有的韵味。在展厅的右侧别有一番洞天,这里是互动区,多维滚环、主动式秋千等互动项目比比皆是。如果幸运的话,还可以体验真实模拟火箭发射的过程,感受火箭飞天的氛围。

参观完毕后,细细数来,此次展出,共20件实物,从航天服到由1900块小布链接而成的主降落伞,从航天救生装备到宇航食品,从太空种子到搭载的三面红军红旗,涵盖了神七太空之旅的全过程。不禁感慨万千:这次展览涵盖了神七太空之旅的全过程,激发了我们心中的自豪感,我们对航天事业的热情,激发了我们的爱国之情。

我骄傲,为中国航天事业而骄傲;我骄傲,为中国历史文化而骄傲;我骄傲,因为我是中国人!

FwR816.Com编辑精选

《数学维度漫步》观后感


《数学维度漫步》观后感

在课堂上观看了一部分《数学维度漫步》之后,我回来在网上也看了一部分。身为中文系的我对于数学物理快要忘得一干二净了,但我依旧可以把这部纪录片看下去,因为这部纪录片探究的是一个全人类所关注,是一部非常有深度的影片。虽然还有很多地方我是看不懂,无法理解的,但并不妨碍我感受数学物理的博大精深与美感。

这部影片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对于维度的探究。从二维到四维逐层深入的讲解,以二维看三维的方式一道我们去一窥四维的门径。这是一个头脑风暴的过程,也是一个突破常规思维的过程,不得不承认展现在眼前的事物美得令人惊心动魄。

这部影片以第一人称为我们讲解了自己如何理解四维的事物。他先从简单的二维事物讲起,并借用二维空间事物的视角来看三位空间(即我们所在的空间),借助我们比较熟悉的两个维度,引导我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欣赏四维空间中的规则图形。从这里我深刻理解了:维度,是指一种视觉,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是一个判断、说明、评价和确定一个事物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条件与概念。

谈谈我对这影片的理解。零维是一个点,一维是一条线,二维是一个面,三维是长宽高,也就是一个静止不动的立体图形,四维就是在动的立体图形。一个四维物体,我们这些三维空间中的生物永远不可能从真正意义上感知(看到)到四维物体,所以只能在三维空间中看到四维物体的三维投影。所以我们看到四维物体点点是一个绕着一个面不停扭曲旋转的超立方体。

也许你认为这些概念非常费解,那是因为我们本身生活在三维世界中,试图让一个生活在特定维度空间中的生物去理解更高维度的概念甚至是在它大脑中建立一个高维度空间的几何直觉的确非常困难的。一个空间内的点如果能用1个参数描述,这就是一维空间,如果能用2个参数描述,这就是二维空间,能用N个参数描述,这就是N维空间。四维物体在我们三维空间的投影是十分美丽的且十分绚丽即是超立方体。立方体大家都很熟悉了,就是方方的,拥有8个顶点,12条长度相等的棱,6个全等的面的那么一个玩意儿。而四维物体在三位空间中的投影我们可以想象为拥有16个顶点,32条棱,24个面,8个体的超立方体。这个超立方体中各条棱相互交错,各个面在交织,各个体在相互堆叠,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超越了我们日常定律、充满了奇异的物体,散发出引人探求的美。就如同那令人啧啧称奇,有着独特美感的克莱因瓶。

数学物理中存在着美,留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去发现,就和四维物品一样,虽然你不能通过眼睛去看到它,甚至难以在脑海中绘制他的形状,但并不影响我们去感受这份美。


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一:神十航天员太空授课观后感

神十航天员太空授课观后感 6月20日上午十时,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中国将首次在神舟飞船上进行太空授课。这是我国前所未有的,在全球来说也是第二次。因此,神十太空授课不仅是举国瞩目的一次盛世,也是全球爱好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学者、朋友的一次盛世。 第一次太空授课是什么时候呢?其实,早在1985年,美国宇航局就提出了太空授课的构想,并且为此训练了两名女教师,一个是麦考利夫,一个是摩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第二年飞船升空时,麦考利夫与飞船一同殒梦地球上空——那次,飞船“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突然爆炸而破碎。 然而,摩根却并未放弃这个上天授课梦,为此她又准备了22年。终于,在2007年,她在国际空间站里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的太空授课,通过视频,给学生上了25分钟课,并展示了宇航员在太空怎样运动、在太空如何喝水等情景。 无独有偶,此次我国同样是由女航天员来进行授课,但授课的难度却比摩根那次要大得多——此次王亚平主要是展示在失重环境下的一些物理现象,演示的不再是喝水、运动等我们都早已比较清楚的内容,而是科技含量更高的物理概念。 王亚平在此次讲课中主要演示了五个实验,分别是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主要是让青少年了解在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会有何特点,液体表面张力有什么作用,同时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这五个实验不要看起来简单,但其背后蕴藏的物理知识却是令人惊奇而深厚的! 这次实验是他们事先自己划定的吗?其实不是。这次实验中的部分问题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所征集到的,这不仅是航天的一次突破,更是青少年自身的一次突破。因为只有具有演示价值的问题才能被征集,这要求我们青少年需要补充更多的相关知识,让自己从里到外充实起来,不能外强中干腹空空。 有人询问太空中的生活用水是不是循环使用的。我对这个问题也很感兴趣。指令长聂海胜告诉我们,飞船中的用水是从地球带上来的,但目前还不具备循环利用功能,因为这需要更先进的技术和复杂的设备。听了这话,我不禁有些心酸,他们在太空中的生活该有多艰苦啊。 也许,太空生活用水的循环利用是否能够实现就需要看我们青少年这一代了。

篇二:神州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600字

神州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600字 今天,我看了神州十号太空授课,有趣极了。 爸爸问我能看明白吗,我说大多数明白,有少数几个地方不明白,我就是在明白与糊涂中长大的。我最喜欢的就是他们做的实验,真是好玩极了。 太空的主要特点就是失重,宇航员在太空中走就像飞一样,还翻筋斗。我想,神话故事中的仙女都会飞,会驾云,是不是就是失重现象,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就是陀螺翻滚现象,神仙在变的时候就是陀螺旋转现象,是不是古代人早就去过太空,知道那里的事,用神话表现出来呢。 宇航员在太空中做的不破的水珠的实验,其实在人间也有。前年秋天的一天早晨,我起来解手,发现黄瓜叶子上按一定间隔整齐的排列着一圈晶莹剔透的小水珠,象是谁故意给镶了一个银边,我一动黄瓜叶子,有一个小水珠滚到中间的地方,我又一动叶子,小水珠又滚回原处。真是太神奇了,我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喊出正在熟睡的妈妈,妈妈告诉我那是露珠,她也从来没注意过这种现象。 去年我还想看一看那镶着银边的黄瓜叶子,结果等到黄瓜秧都拔了也没有。今年我早早的发现了黄瓜叶子上的露珠,而且好多早晨都有,也是在黄瓜叶子周围镶了一圈,不过露珠不结实,一动就破。有几早晨我起来的时候露珠就破了,我想大概是我起来晚了,有时想早起来又怕打盹。另外,柿子叶子、徽菜叶子上也有露珠,相比之下,徽菜叶子上的露珠就比较结实,移动叶子,它还是个小水珠滚到另一边,滚几次都不破,不过它不是排在叶子一周,而是星星点点的落在叶子中间,像星星一样,还眨呀眨的。我想这植物叶子上的露珠是不是就是太空失重的小水珠,或者是宇航员们撒下来的?还有那个大

水模,就是一个水晶珍珠,那天然的水晶珍珠是不是在太空中形成然后从天上掉下来的? 还有在太空中每隔90分钟见一次太阳,也就是说天上90分钟是一天,我算了算咱们一日24小时等于1440分钟,正好是天上的16天,宇航员说见16次太阳,也就是说人间一日,天上16天,这与天上一日,人间一年是不符的,宇航员在太空中时间长了,下来的时候会不会变老了么? 太空真是太神奇,奥妙无穷啊。

篇三:收看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观后感

《太空梦,中国梦,我的梦》神舟十号天宫授课观后感读后感观收看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观后感6月20日上午9点55分,在学校的统一组织,我与老师同学们在多媒体教室一起收看由中央台1套直播的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特别是听了王亚平姐姐关于太空知识的讲课,让我懂得了更多更深入的太空知识,并且向我们展示我国载人航天所取得的成就,普及学生的航天知识,为我们更好的了解外太空环境的打开了一道门。我深有体会,也激发了我们从小学好文化科技知识,将来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梦想。激发我对美妙太空的向往,对科学探索的热情。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神十上天,我很高兴自豪!“夏季的夜空,星光闪烁,美丽的银河倾泻而下,地球是这浩瀚宇宙中太阳系的一颗湛蓝的星球。??”多美的太空啊,我的梦想就是长大了也要飞到太空去遨游。地球的万有引力真的非常好奇。对在宇宙中运动的物体很好奇。比如,太阳,月亮,流星。太空中不是没有引力吗?那人类是怎么判断流星会洒向地球呢?我们所熟知的各种科技装备,无不凝聚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和不畏艰苦的付出。也正是这种创新精神,使中国在各领域迅速发展,科技实力稳步上升,科技实力显著增强,也昭示着我们伟大的祖国必将更加强大。作为对太空梦的美好延续,神十升天见证了中国空间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掘起。对于空间的利用和空间技术的运用,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富强文明的象征。当我们一步步接近太空的梦想之时,那也是我们国家日益强大的有力证明。一代代航天人共同奋斗,构建中国飞天梦想的花园。在这万紫千红的花园中,王亚平是炫目的那朵太空玫瑰,在追寻梦想的路上,她绽放出最耀眼的美丽。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无数的无名英雄在默默的奉献着,“神十”的腾空才不再是梦想;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日日夜夜辛劳的工作,才有了我们中国人自豪的这一天。在金钱与利益面前他们毅然选择了投身与祖国的科研事业中,他们以自己的学识及生命无私的奉献给了他们心爱的事业。到此我深深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国防生我更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只力。作为背负着祖国明天和希望的青年人,应当抛掉自己的盲目乐观以及精神的懈怠,在工作中脚踏实地,发扬创新精神,吃苦耐劳,为民族的复兴和崛起,为中国梦的实现而不懈努力奋斗。在观看太空授课活动后,我们大家还围绕着各种实验进行了猜想和讨论,通过这堂不一样的课,我不仅开阔了视野,也激发了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其对伟大祖国航天事业发展所取得的骄人成绩感到自豪,对航天员的胆识和经历表示崇拜和羡慕,我立志要为航天科学事业和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奋力拼搏,将来也和王亚平老师一样,为国争光,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以上就是我对观看神舟十号的太空授课活动的观后感,想着我国一次次的航天飞船进入太空,我很深刻的感受到祖国的繁荣昌盛,也确信我们伟大的祖国能够越来越强大。


太空授课观后感-小学想象作文


太空授课观后感

6月20日上午十时,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国首次在神舟飞船上进行太空授课。这在我国前所未有,在全球来说也是第二次。我置身其中,又一次作为“学生”,上了一堂叹为观止的太空课。

“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来主讲。”随着这一句来自天宫的问候,中国首位太空老师王亚平轻轻一跃,向天宫一号舱内的摄像机镜头缓缓飘来。弯弯的柳叶眉、清澈的双眸、甜美的笑容。我似乎神游太空,亲眼看到了嫦娥、看到了仙女,她飘然而至。如梦如幻。

有史以来内容最神奇、教室最高远、观众最庞大的一课,开始了。

“神仙”聂海胜“悬空打坐”,轻盈地在半空中盘腿如佛,“嫦娥”王亚平使出“大力神功”,用手指轻轻一推,“神仙”摇摇晃晃地飘出很远,形象地展示了太空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的奇妙特性。

“在太空中,我们个个都是武林高手。”王亚平的话引发了地面课堂同学们的欢笑和掌声。“如果诗仙李白在天宫里生活,大概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因为,失重环境下水不可能飞流直下。”“同学们,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妙语连珠后,王亚平从饮水包里挤出一个水珠,水珠悬浮在空中,然后被她一口吃掉,“刚好润润嗓子。”

轻松拉开大幕之后,王亚平变起了一出出戏法,圆周运动的单摆、不变轴向的陀螺、晶莹剔透的水膜、红扑扑的水球,中国第一堂太空授课在趣味与惊奇中完美展现。

她用生动趣味的语言和娴熟的操作手法,让中国的太空第一课笑声不断,惊喜连连。

据了解,20XX年8月14日,美国人芭芭拉摩根在国际空间站进行了人类首次太空授课,她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了在太空运动、喝水等情景。

和芭芭拉摩根进行的太空授课相比,中国航天员的这堂太空授课不仅科技含量更高,难度也更高,“摩根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太空生活,而王亚平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物理概念,所以后者科技含量较高,难度也较大。”

在王亚平和“神舟十号”环绕地球近半圈后,教室里的学生就像和她一起感受了船舱环境——润喉时漂浮的水珠,手里制作的水晶球,还有吸附在薄膜上的中国结——这节距离地表350多公里,时长40分钟的课程注定将被载入历史。

它已经创下多个第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史上第一次发自太空的授课,以及中国学生和我们观众第一次通过直播画面,观看来自太空的多个失重实验。

中国自古就有“日行千里”“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传说,那么在宇航员那里可以得到注解,他们每天可以看到16次日出,因为他们每90分钟绕地球转一圈。

強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为我们能够顺利的观看太空授课提供了坚实的保证。这次太空授課为我們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王亚平那优美动听的授课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們身边每一个人。而我們也期待神舟十号的此次太空历险记將我们帶到更遥远的地方。我相信,能够让神十飞向太空的国家,也最终能带领我们向更美好的“中国梦、太空梦”等梦想的实现而前进!

红星照耀中国观后感初二作文


伴随着各行各业的衍生,范文的用途越来越广,范文可以帮助我们自身的写作,有哪些范文值得参考呢?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红星照耀中国观后感初二作文,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红星照耀中国观后感初二作文

《爱,在路上》观后感初二作文


上周五下午,我们全体师生去电影院看了《爱在路上》这部电影。这是一部关于青少年成长问题的教育片。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叫李扬飞的16岁少年,他爸爸为他找了一个继母,继母热情的对待他,可他却不理不踩。就在李扬飞的父亲与继母的蜜月里,父亲因工作需要被派往外地,家中只剩下他和继母。李扬飞不喜欢继母,就去外地见网友。而所谓的网友实际上是一个绑架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此时他的继母很着急,拼命的寻找他的下落,甜蜜的蜜月成为艰难的苦寻。最终在公安机关的帮助下,李扬飞得到解救。继母用她无私的爱感化了他,他们开始和睦相处。

在这部电影中,最令人感动的就是继母在发现李扬飞失踪后,拼命寻找他的过程。当公安局通知她有一具男性尸体的特征与李扬飞相似,请她去认尸时,她立刻神色慌张,穿着睡衣和拖鞋以最快的速度在大马路上奔跑,冲到公安局。经确认后,发现并不是李扬飞,她的心情才慢慢平静下来。还有,她为了让在外地出差的丈夫安心,他并没有将李扬飞失踪的事情告诉他,而是在电话里强忍着泪水告诉他:“家里一切都好。”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母亲,多么优秀的妻子。她待李扬飞如亲生儿子一般,用自己无私的爱慢慢去感化这个孩子,她相信人心换人心,终究这个孩子会接受她,会把她当作亲生母亲一样对待。

其实全天下的父母都是将自己无私的爱毫无保留的给了他们的儿女。他们辛勤工作,想多赚一些钱给孩子们吃好喝好,接受最好的教育,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再过两天就是高考的日子了。高考可谓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在这个时候,父母甚至比孩子更紧张。他们会为自己的孩子买最贵的补品,为他们创造最安静的复习环境。在每年高考的时候,每个考场外、马路边都挤满了对孩子充满希望的家长。特别是每到高考英语听力时,家长会自觉的形成一个组织,去维持考场前的路面交通,禁止车辆鸣笛等。等分数揭晓之后,家长们又忙着为孩子找最好的学校,让他们继续深造。虽然我们没有机会经历高考,但中考时的场景也与之相类似,让我记忆犹新。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总是对自己的孩子寄予了最大的希望。我们作为子女也应该多体谅父母,不要总是嫌他们唠叨。其实,他们这样做也是为我们好。假如有一天,你成为一名年轻有为的成功人士,这时你回头想想,如果当年没有父母的辛勤培养,严格管教,怎么会有今天的自己呢?

所以我们要尊敬父母,对他们的尊敬也就是对他们的孝敬。从现在起,我们要努力学习,还有两年我们就面临着走上工作岗位,趁现在把专业知识掌握牢靠,对今后的工作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以后有出息,找一份好工作,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一点点微薄之力,也许这就是我们对父母的最大的回报!

太空授课观后感作文(通用3篇)


学习工作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有利于保存,可以留下一些回忆。一篇作文通常都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怎么样才能写出抒情的作文呢?我们现在向你推荐太空授课观后感作文,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太空授课观后感作文(篇1)

我喜欢挂在“天宫”空间站的美丽夺目的中国结,它正对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这样的空间站是太空中最靓丽的风景线,也使我们倍感亲切。

在太空里要控制自己的身体以适应失重感,像一条鱼儿一样四处游走。吃的饭菜原来是在地球上事先做好的。培育太空植物,是飞行任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太空中,虽然不能像在地球上那样冲热水澡,但是洗脸洗头发都没有问题。科研人员专门研制了分解洗发液——不仅可以把头发洗得很干净,还十分节约水。空间站的水非常宝贵,所以要尽可能地节约用水。

在空间站睡觉就更有趣了。只要一个睡袋就可以,睡袋一般要求固定在舱壁上,但只要你愿意,也可以睡在任何地方,比如睡在天花板上。

在空间站也有许多休闲活动,可以和家人打视频电话,可以从舷窗边欣赏日落时美丽的地球,还可以进行晨练,晨练项目是中国传统健身项目——太极拳。

最重要的也是最激动人心的就是出舱活动了。穿好“飞天”服,通过气闸舱来到舱外,通过地面调度人员和舱内同伴的共同努力,成功地在舱外完成相关任务。

在太空也有许多喜事:种植的水稻抽穗了,迎来了太空快递员,也迎来了新伙伴来进行工作交接。在太空驻留了三个月,很快就要告别“天宫”空间站返回地球了,想到很快就能见到地球上的亲人,非常激动。

太空本身已经非常迷人,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每每出现带有五星红旗的一切,都愈发使每一位中华儿女倍感亲切与自豪!

太空授课观后感作文(篇2)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心情随笔

用热情探索太空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随着屈原的这首天问,人类,就开始了对太空的探索。它一直是人们所向往的领域,上个世纪,它仍然是知识的荒原。可在如今,它已然成为了三尺讲台。

奇妙的水珠悬浮于半空之中,久久不下落;陀螺能够在空中直线飞行,不偏离轨道;人的方向感可以随意变换这些种种,在地球上我们都是难以体验的。可是在太空中,因为失重,这些奇妙的现象都展现了出来。

看完了这仅四十分钟时长的太空授课,心中却是久久不能平静。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授课,更是一种点燃人们对太空探索激情的火种。如同普罗米修斯的壮举,这堂课给人们对太空的热情带来的星星火种,引发的火势却可以燎原。

天有多高啊,天的外面是什么啊这些儿时的问题,我在一些科普读物上知道了答案,明白了还有太空的存在。于是从此,便对太空有着丝丝的好奇。

太空授课观后感作文(篇3)

20xx年6月20号上午10时,中国首位“太空老师”女航员王亚平在神十的飞行器天宫一号上,为青少年太空授课。我们班在老师的组织下,准时观看了这次太空授课。

太空授课内容使我们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太空老师”王亚平在天宫一号里进行在轨讲解和试验演示,还与与地面师生开展双向互动交流。

通过太空授课进行科普教育活动,天地互动的形式展示一些奇特的物理现象。让广大青年朋友一起去感知、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获取知识和快乐。更激发广大青少年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使青少年走近航天、了解航天、热爱航天。

在这次太空授课之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科学,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