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音乐)赛讲观后感范文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高质量的范文能得到更多人参考,你是否在寻找高质量的范文呢?或许你需要"新课标(音乐)赛讲观后感范文"这样的内容,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4月11日——4月15日我有幸观看了深圳市宝安区新课标(音乐)赛讲。本次活动较为客观地反映出本区音乐教学的整体水平,应该说,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教师能够较为准确地理解并实施新课标的理念。当然,也发现部分教师对新课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认识偏差。如何正确理解新课标,如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融入新理念,以下是针对低段音乐课的点滴体会,意在抛砖引玉,希望与领导和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 何为音乐课

我们首先要谈谈“音乐”的概念。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通过人为的声响再传入人的听觉系统。音乐(声音)能给人带来一种内心的感受和体验,但这种体验往往是不能确定的,是相对模糊的。自人类文明产生以来,从语言到其他任何的艺术手段都试图准确地表达人类极其复杂的内心世界,但事实上这些手段都是有限的。音乐艺术则以她特有的存在特点与传播方式直入人心,其非语义性及空间的运动性与人的心理及生理特性相吻合。人们常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音乐艺术是最接近人的内心世界的。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情感的艺术。那么,音乐课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低段音乐课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我们知道,欣赏一首音乐作品(声乐、器乐)的过程大体有三个环节:聆听——理解——升华。不难看出,走进音乐殿堂的第一步即是听觉系统的初步感知,马克思说,对于没有音乐听觉的人来说,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既然听觉如此重要,怎样听?用什么方式听?我想,首先应该培养孩子良好的听觉习惯,这也许是解决低段音乐课的重要课题之一。

如今,各种风格的音乐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音乐被充当了各种环境下的“装饰品”:酒店里随意飘荡的环境音乐、电视里铜臭气十足的广告音乐等等,这些现象容易使我们的孩子形成一种无意识倾听音乐的不良习惯。再则,现在的孩子被光怪陆离的通俗音乐所吸引,原因之一是这些音乐经过全面包装,极大地满足了孩子们视觉与听觉的双重需要,而视觉更占了绝对的位置,我们经常会问孩子们,他们喜欢的市面上的流行歌究竟怎样,孩子们会欣喜若狂地告诉你,那些歌星的头发很酷、衣服很靓、动作很潇洒!而音乐,孩子却只字未提!我们也经常试图通过音响让孩子单纯地接受音乐(音响),可事实上这种“专注倾听”的习惯的养成是何等的艰难!

如何从低年级就要求孩子养成听的习惯,这“听”未必限制在音乐作品中。世界着名的音乐教育理论“奥尔夫”教材中有这样一课:题目叫《声音的故事》,教师将生活中不同的声音(咳嗽声、刷牙声、煎鸡蛋声、**的抽水声、汽车的马达声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聆听其不同的声响,请孩子讲出一段生动的故事来。这个练习就是锻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以及对音色(不仅是乐音音色)的分辨力。在本次优质课中,有位教师请孩子们跟唱刚刚学过的歌曲,为了节奏的准确,老师要求孩子们边唱边拍手,结果是,孩子稚嫩的歌声被自己的拍手声所掩盖,且不说感情怎样,音准就够让人担心的了,节奏更是越唱越快。唱毕,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唱的好听吗?学生答:好听!其实,孩子们根本就没听见自己的歌声。

有位教师在处理听的问题上效果不错,在初步了解新课的音响前,教师先为同学提出问题,听后须回答:这首作品哪些段落好听,哪些段落不好听。在带着以上问题聆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听得很专注。之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以上办法,既养成了孩子听的习惯,又挖掘了其对音响美的表述和想象力。

诚然,在低年级的音乐课中,我们要充分考虑低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他们活泼、可爱、爱动、爱玩。音乐课当然要紧紧结合这一特点,使他们在愉快中体验、感受音乐。但要把握度,任何手段和方法都应辅助“音乐”——声音来进行,别把音乐课上成了“活动课”、“体育课”。

(二) 奖励机制贬值了吗?

奖励机制“诞生”以来,在不同学科、不同学段都曾起到很好的教学辅助作用,尤其对于低年级。在此次赛讲中,几乎所有教师都运用了物质奖励:有的教师精心制作的小星星、有的教师买漂亮的头饰、有的教师不惜把超豪华的礼物送孩子,都希望通过物质的奖励来激发孩子的热情,有效配合老师。但往往都事与愿违,我们看到孩子在接到奖品后大都面无表情、动作迟缓地把奖品仍在一边,不再多看一眼。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奖励是一种手段,这种手段要激起孩子的“期待”感,有了这种“期待”感,孩子会尽一切努力去达到目的,这个努力的结果就是配合教师的教学。而孩子得到奖励的结果就是兴奋的心情与对奖品的珍惜。

在赛奖中,有些老师在奖品的发放中过于“慷慨”和“随意”,对孩子来说“奖品得不费工夫”,有些课结束后,经常看到孩子们手捧一堆奖品不知如何处理。

怎样使用有效的奖励机制,把奖品用在“刀刃”上,是之真正能够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这也是我们教师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 音乐课如何全面贯彻“美”的原则

音乐能为人们带来美的感受和美的体验。在好的音乐课中,教师理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美”。

(1) 仪态美:教师的神态首先要使学生感到亲切,着装尽量要谐调,所要强调的是,并非华丽的衣冠就能体现美,朴素、自然、得体恰恰能够体现视觉上的“美”。

(2) 语调美:语调是音乐艺术创作的源泉,语调与音乐有着极其相似的内在联系。首先都是经过声音来传达信息,其次音调的高、低、长、短、缓、急等因素都联系的非常紧密。在音乐课上,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否体现“美”,也是我们经常要注意的,比如;音调的美(调,在音乐中指音响在不同高度的体现),如何使讲话的音调在不同情景下适度地体现。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课堂中要么语调太高、要么太低、要么讲话太快、要么太慢。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语调“美”。

(3) 教具美:音乐课中的教具(音响、课件等)也要尽量体现“美”。

音响恐怕是利用率最高的教具了,好的音响有两个重要的环节:好的音质和好的播放设备。但是,在对待音响的问题上是我们的教师易忽略环节,有位教师“精心”准备的歌曲录音带,经过一台破旧不堪的录音机播放后,音响极其粗糙,分不清高、低频,除没有丝毫的美感外,还降低了歌曲的艺术价值;还有的老师在版本的选择上虽关照了艺术性,却忽视了适用性。由于歌曲是合唱团的录音,调太高则导致孩子们在跟唱的过程中声嘶力竭。

除次之外,在使用其它教具中,教师也能否尽量关注一下“美”呢?

(四) 优质课能否脱掉“豪华”的外衣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是当前世界上较为流行的一个体系,为了体现其科学的教育理念,“奥尔夫”体系在其教学中使用了品种多样、质量优良的音乐教具(木琴、钟板琴、各式各样的打击乐器)这些教具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其昂贵的价格令人望而却步,对于国内目前的义务教育投资来看,这也是这一体系在我国难于推广的原因之一。因此,如何针对我国义务教育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把优质课的理念与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我们曾欣赏过一节优质课,从教师的整体构思到整个的教学环节,都独具匠心。教师为了使同学能感受到农场(《唐老伯的农场》)的欢乐氛围,特意将四位同学装扮成小动物,还精心制作了不同的景物(花丛、房屋),还将课堂装点的格外美丽,学生似置身于大自然中。课中为了使孩子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还装扮成了唐老伯的形象。在游戏环节中,教师为了活跃气氛,换掉唐老伯的行头,敲起了事先准备好的一套架子鼓。可以肯定地说,这堂课通过教师的努力,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留给人们一些思索,就象“奥尔夫”教具一样,这样“昂贵”的优质课能否推广也值得我们深思!

FwR816.Com编辑精选

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一:经典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

音乐的力量

——观《音乐之声》有感 Doe, a deer, a female deer

Ray, a drop of golden sun

Me, a name I call myself

Far, a long, long way to run

Sew, a needle pulling thread

La, a note to follow Sew

Tea,a drink with jam and bread

That will bring us back to Do (oh-oh-oh)

看完电影,留在我脑海深处的是这样一段清新动听的音乐。我认为,《音乐之声》能够成为经典与“音乐的力量”这一主题是离不开的。

见习修女玛利亚是个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的姑娘。她爱唱歌、爱跳舞,还十分喜爱大自然的清新、宁静和美丽。修道院院长觉得玛利亚不适合过与尘寰隔绝的生活,于是介绍她去萨尔茨堡当上了前奥地利帝国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冯·特拉普是个善良勇敢的爱国者,他的妻子早逝。家里没有歌声,也没有笑声。玛利亚来到上校家中,发现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简单而粗暴。只要他的哨声一响,孩子们就从各自的房间里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出来,排好队,按水兵操练的要求通报自己的姓名。一开始,孩子们对玛利亚带有排斥情绪,总是想法设法捉弄她,但是玛利亚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她引导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上校准备离家去维也纳,在这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整个家庭平添了许多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当上校带着准备与他结婚的男爵夫人回来时,发现家中呆板、冰冷的空气完全变了,他的“水兵们”已被训练成一支很有素养的家庭合唱队。由于玛利亚给这个家带来的变化激起了上校对生活的热爱,唤回了逝去的幸福,也唤起了他对玛利亚的爱情。于是上校最终拒绝了男爵夫人,他来到修道院找玛利亚,他们终于结成了美满的伴侣。

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的见习修女玛利亚能够赢得孩子们的爱。我觉得这与音乐的力量是离不开的。趁上校不在的时候,玛利亚用窗帘给每个孩子缝制了休闲的服装,带领他们到花园水池游玩,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上野餐。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上,玛利亚用自己带来的小提琴为孩子们弹奏并演唱。她把孩子们叫到身边,从最基本的音符教起,自己编写了一曲《Doe Ray Me》,使孩子们在简单的音乐气氛中爱上了音乐。音乐具有感召力,它能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引起共鸣。孩

子们原有的拘禁和忧郁渐渐地被音乐和笑声取代了。

上校是一个有七个孩子的鳏夫,长期的海军生活和亡妻的悲伤使他对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样严格。当他从维也纳回来时,他看见孩子们与家庭教师玛利亚玩得不亦乐乎,他对此感到很不满。当他责备玛利亚时,他突然听到了孩子们欢乐的歌声。他十分感动,因为玛丽亚把从他妻子去世之后家里就不再有的音乐又带了回来。这时候,上校也加入了孩子们的歌声中,为孩子们献上了一首深情的《雪绒花》。音乐拉近了严肃的上校与拘禁而忧郁的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在欢乐的歌声中,快乐的积极的情绪已然浮现在上校与孩子们幸福而陶醉的笑容上。

这就是音乐的力量。美妙的音乐能呼唤人们心中的渴望,唤醒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不同的音符,都仿佛每一个不同的画面,每一个不同的音阶,都仿佛每一个不同的层次,每一个不同的音调,都仿佛每一个不同的气质,每一个不同的旋律,都仿佛每一个不同的人生。音乐是人类的灵魂,自从有了音乐的创造,人的灵魂就有了一个依靠。在心灵深处,隐藏着很多鲜为人知的秘密,唯有音乐,才能激起那潭深水的涟漪。音乐是一把钥匙,这钥匙能打开通向梦境、通向因果的时光隧道。

篇二: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

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

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一)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 感人的故事。与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风格是: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情节,而且有优美悦耳的歌声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对白。与同类影片相比,其语言独具特色:既有用词精练、韵律整齐、节奏规范、艺术性强的高雅诗歌歌词,又有大量朴实、自然而又颇具风趣的日常生活对话。由于主人公大都是受过教育或有身份的 人,尽管对话是口语体,其中有许多省略句,但总体上对话语言比较标准,适合模仿和借鉴。听者可在轻松愉快的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会受到地道英语听说情景的熏陶。

1959年在美国纽约首演,并在1960年获得第十四届托尼奖最佳音乐剧、女主角、女配角等五项奖, 这是音乐剧大师理查德。罗杰斯(曲)和奥斯卡。翰墨斯坦(词)的最后一次合作创作的作品。1965年的电影版也获得过5项奥斯卡大奖。演出后大受观众欢迎。1965年改编成为同名影片,同年,该影片获奥斯卡金像奖。它被认为是最杰出的永恒佳品。这部历久常新的电影,永远抓住小朋友的心,所有学音乐的,听音乐的,都不约而同地被这部电影所感动。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名叫玛丽亚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现过于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双重评价,说她有时很好笑,但有时会时常惹麻烦。最后,院长还是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军舰长家作一名家庭教师。女主角玛莉娅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 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尽显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亲情的和谐,冯·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纳粹爪牙 高压的正气,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无不昭示了人类向善的意愿;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乐之乡萨尔茨堡(莫扎特的故乡)的艺术氛围,尤其是贯穿整部电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乐大师理查德·罗杰斯之手),经过近半个世纪,仍传唱不衰,让人充分体验到艺术和自然之美。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 典音乐: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无限的着名《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在比赛和客厅里演唱的《晚安,再见!》等,都成为了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自由与专制的斗争、爱与邪恶的较量,永远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壮烈的场景。一曲音乐之声,就是一声自由战胜专制,爱征服邪恶的颂歌。

自由与爱,源自于自然,源自于心灵,是人类最久远、也是最永恒的追求。但专制与邪恶,总不愿意见到人类沐浴在自由与爱的光明中,不愿让人们自由地爱,恐惧人们热爱自由,总要千方百计将自由窒息,将爱毁灭!但自由与爱的伟大,正在于他们不惧任何压迫,不惧任何威胁,不惧任何邪恶。因为爱与自由源自心灵,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赐与人类的无穷的力量,因此,爱与自由终将战胜专制、战胜邪恶、同时也战胜自己达到新的辉煌。有史以来,每一次专制对自由的压迫,每一次邪恶对爱的污辱,换来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爱的更美的表现。但是我们必须敢于面对专制与邪恶,必须

敢于与专制与邪恶说不!

自由地爱,热爱自由,我们将无往而不胜!

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二)

有一部电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里面的角色、情节、经历家喻户晓,主题歌曲也被广为传唱,由它带来的影响面之广、覆盖范围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谓空前绝后、独一无二,它就是来自着名的阿尔卑斯山脉的《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1965)。

电影离不开音乐。一部优秀的电影,如果同时能够生产出让人耳熟能详的音乐或脍炙人口的插曲,那可真算得上是留影又留声,“两全齐美”。《音乐之声》全片基本上都在奥地利历史名城萨尔茨堡实地取景,画面构图优美,镜头运用流畅。宽阔的大银幕把阿尔卑斯山、乌恩特山、月亮湖和沃尔夫冈湖、冯特拉普家庄园、古典韵味的教堂和古堡等景色尽收眼底:绿油油的青草地和峰峦叠翠的崇山峻岭、蔚蓝的天空与清澈的湖水相互交织,明快、清朗的歌声在此间回荡激扬,恍如置身人间仙景,遐意舒畅 ,令人陶醉。其中,以表达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最受欢迎,还有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情深款款的“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含羞答答的“玛丽亚”以及孩子们的“晚安,再见!”、“16岁来临”等歌曲也是观众耳熟能详、钟爱无比的,在一部电影中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歌曲受欢迎并流行传唱,相信也是一个难以改写的记录。

《音乐之声》,该片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缛节约束的美丽修女玛利亚,奥地利美丽的阿尔卑斯山的山坡、清澈的湖泊、阳光明媚的气候,和雅致的别墅,以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以及反纳粹,追求自由的勇气,打动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心。

《音乐之声》的内容,相信它是少数几部让人百看不厌的电影之一。美丽的见习修女,英俊富有的贵族,像灰姑娘和王子;她善良、纯洁,围绕身边的是7个可爱的孩子,像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更绝的是,7个孩子正好组成7个音符,组成一首明快、动人的歌;而玛利亚把特拉普上校从丧妻的悲痛中解脱出来,让欢乐与音乐重新降临这个家庭,就像美女用真爱解救了被巫术控制的野兽。可以说,《音乐之声》中蕴涵了古老童话中的几个母题,它几乎表达了人类对所有美好事物的向往:爱、自由、歌声??而且,据说,这是以真人真事为蓝本改编的。真实的生活总是有那么多的丑恶与遗憾。可是,那个美好如童话的电影,就是从真实的人生中提炼而来,它删去了生活的枝枝蔓蔓,与种种不如意,再把时光浓缩,一切都单纯、明亮、对比分明,也让全世界的人记住了那个萨尔斯堡午后的山谷,阳光灿烂,7个孩子和一位美丽的姑娘,用歌声放飞爱、自由与梦想,那该是全人类的梦想。

《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倚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恶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三)

“许多人都曾问过我最喜欢的电影是什么,可能他们认为我作为功夫 名星,应该喜欢那种带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说出来或许会很让人奇怪,我最喜爱的电影既不是史泰龙 的枪炮,也不是施瓦辛格 的特技,而是充满温馨的《音乐之声 》。因为在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这部影片让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松。”—— 成龙

上面是国际武打明星成龙对《音乐之声》的看法,也是所有看过了这部电影的想法,这部历久常新的电影从头到尾不会引起观众有丝毫不安或尴尬的情形,而且能抓住小朋友的心,所有学音乐的和听音乐的,都不约而同地被这部电影所感动。它在里面所诉说的知真、向善、求美的故事,从中我们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这一切都是在现在的影视作品,即便是那些上乘之作,都难以看到了。

《音乐之声》说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女主角玛利亚 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 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尽显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亲情的和谐,冯·特里 普上校一家不畏纳粹爪牙高压的正气,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无不昭示了人类向善的意愿。

说到我对这部影片的美的享受有几个地方:

首先,当然是它里面的天簌之声。这是一部音乐剧 ,所以影片的开始便是由朱莉 演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它充分地表达了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热爱。影片中,玛利亚教给孩子们的“哆来咪 ”无疑是一堂灰谐生动的音乐课 ,7个调皮苦闷的孩子爱上了音乐和玛利亚,他们一起唱出了怡人的“孤独的牧羊人 ”、激昂的“我最爱的东西”、睿智的“十六以后是十七”等,都给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享受。再也没有孩子们说“再见”比托普家的孩子们在其父亲的晚宴客人们面前说“晚安,再见”更令人感到乐趣横生了。

接着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 麓的湖光山色,蓝蓝的天空,嫩绿的草原,清澈的湖水?? 这一切无不给我最美好的视觉享受,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小时侯所喜欢的一部动画片 《飘零燕 》,它里面所制作的动画画面和影片的场景几乎一模一样,想不到我儿时所向往的伊甸园 真的存在,我想在有能力的条件下我一定要亲身去一趟的。

最后就从影片的所表达的深刻内涵上说说吧。第一感觉是玛利亚的教育理念非常的好,她会顺着孩子的发展规律去教孩子,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就要活得像孩子,要孩子学到东西必先是孩子愿意去学,然后才是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去教。但这是我们现代教育 都忽视了的方面,但恰恰这是最重要的方面。其次,我是被里面所表现出来的爱所感动着,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爱,玛利亚对孩子们的爱,孩子们对上校和玛利亚的爱,玛利亚和上校的爱,他们一家对祖国的爱??世界是不能缺少爱的,如果从我们自身来说,我们的一切言行举止更不能没有爱,教师所做的工作是影响一个,不,是更多的人的一生的工作,教育家 陶行知 先生就曾经说过:爱满天下。作为教师他要具备的爱要比父母的爱意义更深,范围更广,是一种博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会孩子去爱更是应该给孩子上的最重要的一节人生的课。从影片中我得到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你必须先学会

去爱你身边的一切,然后你的热情才能感染到孩子,而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你,爱就是这样传承了下来。这应该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最成功的教学方法 了。

一部电影竟然能让你听到,看到和想到美,那我们还能说它不是一部成功的电影吗?难怪经历了多年它还是深受大众的喜爱,看完影片后的人几乎都是笑眯眯地,更有人会轻轻地哼起里面的悦耳的歌曲,我的观后感也以其中我最喜欢的一首歌来结束吧!

篇三:音乐之声观后感650字

音乐之声观后感650字

音乐之声观后感650字(一)

有一部电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里面的角色、情节、经历家喻户晓,主题歌曲也被广为传唱,由它带来的影响面之广、覆盖范围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谓空前绝后、独一无二,它就是来自着名的阿尔卑斯山脉的《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1965)。电影离不开音乐。一部优秀的电影,如果同时能够生产出让人耳熟能详的音乐或脍炙人口的插曲,那可真算得上是留影又留声,两全齐美.

《音乐之声》全片基本上都在奥地利历史名城萨尔茨堡实地取景,画面构图优美,镜头运用流畅。宽阔的大银幕把阿尔卑斯山、乌恩特山、月亮湖和沃尔夫冈湖、冯特拉普家庄园、古典韵味的教堂和古堡等景色尽收眼底:绿油油的青草地和峰峦叠翠的崇山峻岭、蔚蓝的天空与清澈的湖水相互交织,明快、清朗的歌声在此间回荡激扬,恍如置身人间仙景,遐意舒畅,令人陶醉。

其中,以表达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最受欢迎,还有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情深款款的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含羞答答的玛丽亚以及孩子们的晚安,再见!、16岁来临等歌曲也是观众耳熟能详、钟爱无比的,在一部电影中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歌曲受欢迎并流行传唱,相信也是一个难以改写的记录。《音乐之声》,该片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缛节约束的美丽修女玛利亚,奥地利美丽的阿尔卑斯山的山坡、清澈的湖泊、阳光明媚的气候,和雅致的别墅,以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以及反纳粹,追求自由的勇气,打动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心。

《音乐之声》的内容,相信它是少数几部让人百看不厌的电影之一。美丽的见习修女,英俊富有的贵族,像灰姑娘和王子;她善良、纯洁,围绕身边的是7个可爱的孩子,像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更绝的是,7个孩子正好组成7个音符,组成一首明快、动人的歌;而玛利亚把特拉普上校从丧妻的悲痛中解脱出来,让欢乐与音乐重新降临这个家庭,就像美女用真爱解救了被巫术控制的野兽。

可以说,《音乐之声》中蕴涵了古老童话中的几个母题,它几乎表达了人类对所有美好事物的向往:爱、自由、歌声……而且,据说,这是以真人真事为蓝本改编的。真实的生活总是有那么多的丑恶与遗憾。

可是,那个美好如童话的电影,就是从真实的人生中提炼而来,它删去了生活的枝枝蔓蔓,与种种不如意,再把时光浓缩,一切都单纯、明亮、对比分明,也让全世界的人记住了那个萨尔斯堡午后的山谷,阳光灿烂,7个孩子和一位美丽的姑娘,用歌声放飞爱、自由与梦想,那该是全人类的梦想。

《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倚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恶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音乐之声观后感650字(二)

《音乐之声》是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年轻的家庭女教师玛利亚和七个单亲孩子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

第二次看完这部经典老电影,我依旧感受很深——特别是玛利亚的温柔、善良、热情和耐心以及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纯洁的爱。借着优美动听的音乐让这个缺少爱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欢乐,她用心地去了解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爱护他们、教导他们,用心地去爱他们,孩子们从心里接受了她,从心里喜欢她,并在她与上校结婚后亲

热地喊她妈妈.

玛利亚是怎么样赢得孩子们的心的呢?

她热爱生活,如她热爱歌唱废寝忘食一般。她对生活充满激情,感染了孩子们,甚至是严肃的上校,让他们重新看待这个世界,重新看待生活,对生活充满了感激和希望,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这是一个老师最难得的地方。

她宽容,幽默。初到上校家,人生地不熟。孩子们就给她下马威,在她口袋里放癞蛤蟆,说她衣服难看,长得丑,没品味,在她椅子上放坚果,她并没有生气,全当是孩子们和她交流的一种方式而已。她没有向上校告状,而是用幽默的形式化解了尴尬和矛盾,让孩子们对她产生了信任和亲切感,感受到了温暖。

她没有老师的架子,有亲和力,和孩子们做朋友,拉近了和孩子的距离。

她真心地为孩子们着想,敢于批判不合理。她不用哨子,而是努力记住他们每个人的名字,在上校反对的时候,她坚持为孩子们做衣服,不是让他们穿着古板的水手服。在她的眼里,孩子们的生气都被扼杀在那些规矩里。

她教学形式多样化,不拘一格。无论是寂静的山坡草地,还是喧闹的城市小镇,都可以变成她的课堂,孩子们的身心得到了释放的同时也很快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并且培养了她们的交际能力,锻炼了胆识。

她富有想象力,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刚开始教音乐得知他们一窍不通时,她运用她丰富的想象力把音符教的通俗易懂,把抽象的东西与实际相联系,方便了年龄参差不齐的孩子们理解并记忆。在教学的过程里,她无时无刻不把音乐融入生活,融入自然里。她多运用启发式,并不是生搬硬套,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和想象力。

她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她的教学,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游戏,一起演出木偶戏,让他们体验成就带来的快乐,让他们了解认识自己,更加有自信。

她还有很多优点,她平易近人,有爱心,善解人意,体贴孩子,让孩子们具有安全感,爱好广泛,能歌善舞。这些都是让她成为一个好老师的优点,我觉得好老师是天生的,什么技能都可以培养,而一颗有爱的心却是不能的。玛利亚之所以是好的老师,最重要的就是她懂的爱别人。

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能真正用心去爱,去了解我们的孩子,我想我们的孩子也会更加喜欢我们、接受我们,从而像爱妈妈一样地爱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优秀教师的标准都可以在她的身上得体现,这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目标。

音乐之声观后感650字(三)

在我大二上学期的时候,我们的英语老师给我们播放了《阿甘正传》和《音乐之声》两部电影。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美国音乐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受启发颇深。一是剧中优美而又熟悉的音乐旋律,令人陶醉,给人以美的享受;二是修女玛利亚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她跟七个孩子和家长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迪,令我受益匪浅。给我现在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下面我就从这部电影中得到的教育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信任是沟通的基础。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得到学生们的信任,有了信任,才会得到孩子们的尊重,也才能让孩子们接受你的教育思想,包括接受你的一切。剧中玛利亚尽管没有接受正规的专业理论的教育,但是她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行为让孩子们信任自己,并且使孩子接受自己。从玛利亚第一次和七个充满个性的孩子见面开始,我们就看到了她那独特的教育态度,面对孩子们的恶作剧,既没有当面指责,也没有当着家长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们恶作剧背后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们的捉弄后,面带微笑的说:我要感谢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里的礼物,你们使我感到快乐和温暖。通过这件事情的巧妙处理,让孩子们自然地把她当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长辈看待。

这里不但看出教育机智的重要,而且其实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取得孩子们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

二、家校沟通是做好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方方面要讲究方法和技巧。影片中,玛利亚没有一味地听取家长要求对孩子们严格管理的意见,而是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委婉而坚决的反对家长的做法,通过自己的行动赢得孩子和家长的喜爱和尊重,每一位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作为教师应该让孩子们在学校里快乐的度过每一天,发现并鼓励孩子们做他们想做的有意义事,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孩子们的发展变化,感化家长,赢得孩子和家长的认可和信任。这样家长才能放心的把孩子交给我们。

三、恰当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剧中七个孩子由于长期的军事化管理,自由、童心、个性、甚至梦想都被压抑和禁锢,玛利亚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个性特点,阻止他们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开启了他们的心灵,放飞了理想,特别是在郊外草地上教唱歌曲时边舞边唱的游戏场景,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游戏教学的最好范例,这一点对于我们寄宿制学校来说启示非常大,我们的孩子们如果一天到晚在教学区和生活区,久了就会出现烦躁,因此我们应该经常带领孩子们走出校门,多参加户外活动,使他们快乐的学习、生活,更好的挖掘孩子们的潜能,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教师应该充满爱心、耐心和童心,相信自己,进一步挖掘自己的潜能,只有真正达到一专多能,用自己的行动、学识和品格引领学生,分析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音乐之声观后感范文模板


本文为范文资讯网推荐专题“音乐之声观后感”相关内容。

音乐之声观后感范文(篇1)

昨天看了《音乐之声》这部美国电影,感觉这是一顿非常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

影片的主人公的是一位名叫玛丽亚的修女,她在修道院表现过于反常,受到其他修女在的排挤,后来被院长派到一位名叫范崔普的海军舰长家做家庭教师。影片主要介绍的是她在范崔普舰长家时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范崔普舰长家有七个孩子,舰长告诉玛莉亚自从七个孩子的母亲去世到玛莉亚接任家教,孩子们已经换了11位家庭教师,玛莉亚已经是第12位了。面临这样的巨大压力,玛莉亚非常自信,欣然接受了家教这项工作。第一次见面,孩子们就开始搞恶作剧来捉弄这位新老师,小家伙们偷偷在玛莉亚的口袋里装了一只青蛙,玛利亚发现后,尽管吓的魂飞魄散,‘哇哇’大叫,但听到女管家说上次孩子们见到新老师的‘见面礼’是一条蛇,她开始若无其事了,一点都没有责备孩子们的意思。第一次在范舰长家进晚餐孩子们在她的座位下面偷放了一个松果,她一坐就被松果扎了一下,在这种尴尬的局面下,玛利亚哈哈大笑,舰长说她的行为举止很独特,她依然拍了拍腰,说是自己患了风湿,有点腰痛,坐下就餐前,她首先对孩子们说要感谢他们放到自己口袋里的那件珍贵的礼物。接着又对孩子们说,她了解一个陌生人到一个新的家庭里是多么紧张和不安,了解能被接受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儿,与孩子们接触后孩子们的举动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快乐和欢悦……。”听了她的话,有几个孩子竟然哭了,大概是孩子们听到玛莉亚的话以后,被玛莉亚的宽容和理解动容,感到太惭愧了,也或许是他们认为自己做得太过分了。从那时起孩子们开始对玛莉亚产生了好感。

孩子们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们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爱好和理想。当孩子们的母亲去世后,舰长管理孩子们都是军事化的,像是管理海上的卫兵一样,吹哨子当口令让孩子们集合,理由是房子大,不愿意在家里大喊大叫发出声音,孩子们不愿意过这种严加管束的生活,总想方设法搞恶作剧捉弄历届的家庭教师,使他们呆不下去。但是玛莉亚初次见面就捍卫了孩子们的尊严,为孩子们辩解,她对舰长建议:孩子们各自有那么好听的名字,为什么不叫他们的名字,吹哨子当口令那是训练动物的方式,喊名字是对孩子们最起码的尊重。当舰长固执离开时,玛莉亚就吹哨子让他停下,说舰长还没告诉自己招呼舰长时用什么哨音,舰长说让唤他舰长。说到这里时舰长才明白玛莉亚问这个问题的用意,默许了可以呼唤孩子的名字。

玛莉亚开始在这个家庭里与孩子们一起快乐生活学习了。打雷下下雨的晚上,她教会孩子们如何战胜恐惧,当她得知孩子们的妈妈去世后,爸爸就再不许家里有歌声和笑声后,玛莉亚暗下决心让孩子们找回属于他们的快乐,她开始从“哆、来、咪”入手教孩子们唱歌,做游戏,她甚至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用旧窗帘亲为孩子们量体裁衣做了孩子们喜欢的运动服,她说:孩子们漂亮的紧身衣不方便运动,孩子们也害怕把衣服弄坏爸爸生气,而玩的不开心。她还经常带孩子们一起到户外郊游,上树、划船……,做孩子们喜欢做的事情,并随时随地的教孩子们知识。正是由于玛莉亚的一片真心,为范崔普舰长家里带来了久违的歌声和笑声。

由于玛莉亚的真情付出,不但赢得了七个孩子的喜欢,最后还赢得了范崔普舰长的喜爱,最后两人结婚,致使玛莉亚成了七个孩子的新妈妈。

音乐之声观后感范文(篇2)

有趣的故事,悦耳的歌曲、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是《音乐之声》最吸引人的地方。

它也是一部长青的家庭电影,也是电影史上传颂最广的一部活泼、温馨的音乐电影。相信看过它的人一定不会轻易的忘掉,我想自己已经被这部电影感动了。它的音乐,它的主题,它经过精雕细琢的台词,充满艺术的美感,音乐的内涵,更重要的是爱的主题,真正打动每个人内心的纯真的爱。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知真、向善、求美的故事。女主角玛莉娅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尽显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亲情的和谐,冯·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纳粹爪牙高压的正气,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无不昭示了人类向善的意愿;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乐之乡萨尔茨堡(莫扎特的故乡)的艺术氛围,尤其是贯穿整部电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乐大师理查德·罗杰斯之手),经过近半个世纪,仍传唱不衰,让人充分体验到艺术和自然之美。在影片的开始,天真烂漫的玛莉娅老是不遵守院里的作息,偷偷跑到山头外嬉戏、歌唱,我们很轻易的感觉到“美”,有自然之美,有歌声之美,还有玛莉娅那种积极向上的美,而不是感到不安或尴尬。每个人都有自己快乐的位子,只有能够让自己内心自由的释放才是真的快乐,在这影片开始,已经埋下向观众表达知真的伏笔。

玛莉娅也会在迷茫时问自己我的未来将会怎样?,更会唱着好听的歌告诉自己我会让别人看之俨然,触之温暖,我会让别人改变对我的看法,我对自己有信心.;她用快乐的善良的心感染别人,改变别人,甚至七个个性怪异从小失去母亲的孩子和他们那个严肃的上校爸爸...这样的人你会不喜欢?这样的人你会不为之感动?以简单的心态,积极向上的面对生活又何尝不是艺术!上校的性格,表现的很自然。

作为一个监长国恨当然不能忘,独自带着七个孩子,以他的身份,对孩子的爱表达的不细腻也很正常。最后是音乐让他变成一个慈祥的父亲。看来音乐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也符合了音乐之声的主题。当然也向观众暗示正确的家庭教育也是一种艺术。在舞会中两人的感情得到了升华,在最后的音乐会中歌声使上校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在那饱含真情的歌声里,玛利亚发现了一个男人丰富、博大、敏锐的内心世界。这种内在的美通过歌声表达了出来。还有孩子的歌声,蓝蓝的天空,嫩嫩的草原,清澈的湖水……你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都是美,这就是成功影片的根据!

《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谐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依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优美的音乐可以说是音乐剧的灵魂,在音乐剧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有: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无限的著名《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在比赛和客厅里演唱的《晚安,再见!》等,都成为了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音乐之声观后感范文(篇3)

电视里又在放《音乐之声》。看了一遍又一遍,仍爱不释手。 the more you see it,the more it becomeone of your favorite things!

maria天性活泼热爱音乐,她在修道院长大,却与这里的气氛格格不入,被视为离经叛道。修道院的嬷嬷认为也许外界的生活更适合她,把她送到一个海军家,替鳏居的他照顾七个调皮的孩子。maria对家以军队的方式管理孩子感到吃惊,她用智慧和善良和顽皮的孩子们相处,把音乐带回这个沉寂多年的家里,也消融了因为失去爱妻而尘封的心。最终在她想成为修女的修道院举行了婚礼。当他们蜜月归来,奥地利已经被纳粹占领,被要求去纳粹的海军服役,他拒绝为纳粹服务,在一场演出后,全家戏剧性的逃离奥地利,剧终,他们全家登上了瑞士阿尔卑斯山的山脊,象征和平幸福新生活的开始。

这是一部以二战为背景却主题轻松欢快的影片,近半个世纪来长盛不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由热爱它。我喜欢它的原因一部分来自对maria的喜爱,一部分来自对画面和音乐的喜爱。

每当她感到孤独,她就去山上唱歌,把自己投入蓝天白云青草地,快乐就变得像天地一样广博,孤独无所遁形。maria用真挚的爱和音乐赢得了孩子们的信赖,把欢乐的童年还给他们。她和共跳奥地利民间舞配合得天衣无缝,当她发现自己爱上了的时候无法面对,逃回了修道院。

逃避是多么使人感到安全。

可是嬷嬷对她说,当事情来临的时候,你必须勇敢地面对,这样,才能明白上帝的心意,他关上一扇门,一定在另一处打开一扇窗。maria又勇敢的回到家,这一次她带着满满的使命感,要照看好孩子直到下一个家庭教师来到。

当的未婚妻男爵夫人在露台上无意撞见在看着maria的背影出神的时候,仍不放弃,喋喋不休讨论结婚礼物的事,而的心和眼神完全被maria占据了。终于在几次欲言又止后开口说,不管什么礼物都不会有用的,当两个要结婚的人讨论起婚姻时。男爵夫人立刻打断了他,选择了“主动退出”。她就是这一类女人,精明世故。当然她也是可怜的,只是因为太喜欢maria,就不太喜欢她。感情是主观的,当你太投入的喜爱某个角色的时候,就很难对所有角色都客观公正。我想这就是男爵夫人这一角色的意义,她来制造一点障碍,因为动人的爱情本来就该是曲折的,但是作者也保全了她的尊严,让她选择主动离开,还是善待她的。

音乐之声观后感范文(篇4)

上一星期,语文老师让我们看了《音乐之声》这部电影。

电影讲述了修女玛丽亚的故事,玛丽亚因喜爱大自然,喜爱唱歌,不适合修道院的生活。被派去一位海军上校的家中当保姆和家教,照顾七个孩子。上校对她十分严厉,非常冷漠。但还是被玛丽亚的善良所感动,经历过一番风雨后,两个人终于结婚,过上了幸福生活。

这部电影让我懂得了很多,比如说应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困难。还记得那个场景:听着从玛丽亚嘴里汩汩流动的歌词,看着她大阔步往前走的姿态,不免欣慰,心里也不免阔朗起来,坐在屏幕前微笑着似乎也看到许许多多困难被折服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是遇到一点小小的困难、挫折便后退,不敢面对它们,更没有胆量去克服它们。但看完电影,听着玛丽亚那首轻快、高昂的歌曲,我把心中的焦虑、不安一扫而光,而是自信地去面对困难。

给我的第二个感受是:音乐是心灵的语言。整部电影突出了音乐这一主题,出现了许多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歌曲,比如:《雪绒花》、《哆唻咪》、《孤独的牧羊人》。也正是通过音乐,男主人公特拉普被感动了,真是应了马丁·路德的那句话:“不为音乐所动的人,我必定把他比作木石。”

从此,我更加喜欢音乐了,更加喜欢唱歌了,因为音乐可以使人愉快,成为一个像玛丽亚一样的快乐的人。

音乐之声观后感范文(篇5)

这部电影,我很早以前看过一遍,只记得电影中的音乐很好听。如今重温,有了不一样的感触。

电影开场有将近两分半钟的时间,仅有风吹过雪地、高山、河谷、河流、平原等地的声音,没有人,没有字幕。我疑惑是开错电影了吗?好像是什么风景欣赏的广告!我很烦躁,很想把这一段跳过去看一看是怎样回事。但一点点的好奇心让我忍住了,继续往下看。当主人公一出场,唱出:“群山生机盎然,处处音乐之声,这是它们吟唱了千年的歌。山谷的乐音,充盈我心间。我想唱出,我心灵听到的一切……”我突然觉得我是多么不纯净、多么焦躁、多么世俗!

第二处让我感悟很深的是:玛丽娅从修道院走出来,走在去上校家做家庭教师的路上,最终到他家门口的这一部分。一开始她很迷茫:“今日会怎样,未来又会如何”“我到底是怎样回事”“为何我如此害怕”!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她这些语言的表述,虽迷茫,但没有抱怨,只是在一向反问自我,并且这一状态仅有短短的三四句话,紧之后她就给自我打气“一位上校和七个孩子”,她停顿了一会儿,立马说“有何可怕!”我真是佩服!我佩服她不沉沦,立刻给自我打气;之后更让我讶异的是她对自我的进取鼓励,最终变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这个过程她没有空想,而是脚步不停,不断地向目标前进。她从没有抱怨别人,而是看清自我!她那进取、乐观、热情、自信,让我想到电影开头~仅有如此的人,才能听到来自大自然的美妙乐声~对,还有她的纯真、真诚。

上校带来的男爵夫人为什么不如玛丽娅受孩子欢迎?这真的是感觉比语言快十倍。男爵夫人没有用心爱孩子们,她只想得到有财富的上校,她的心机、应付、不发自内心爱孩子,最终让她失去原本立刻属于她的一切。而玛丽娅用心爱孩子们,不趋炎附势,不拍上校马屁,她从真正对孩子好的角度出发,内心纯净而充满爱,阳光自信而和善,让七个孩子和一个上校都爱上了她,并且让这个家重新拥有了欢笑和音乐!这,真让人感动!

我反思自我,在权贵面前能否坚持自我,在别人的孩子面前能否真正地去爱。玛丽娅,让我想到“不独子其子”这句话。她虽然是去当家庭教师,但她并不是应付完自我的差事就好,不是讨好上校用哨子管好那些孩子就好,而是把那些孩子当自我的孩子去爱,才真正地影响了别人,进而改变了别人。

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

《赛尔号3》观后感作文


班迪被带走了,班迪又来到了KW黑铭星。这次又是海盗带它走的。海盗将军艾里逊哈哈大笑的说:“想不到我的发明居然这么成功!!哈哈!哈哈……”“嘿嘿!将军你可是大名鼎鼎的将军呀!那可一定是大获全胜的啦!”小海盗说。“再过不久我就可以占领了赛尔号!主宰赛尔号!!贾斯仃站长,你等着!!!”大将军艾里逊说。接着,艾里逊又说:“如果在加上我收藏的黑魔芯片,那么,赛尔号非我们主宰的。这下首领肯定会大大的奖赏我咯!!我就能升职!!艾里逊胡思乱想的说。”可是,黑魔芯片能量巨大,怕班迪会出现意外情况,后果,不堪设想。“小海盗抖抖索索的说。艾里逊说:“哼,你个胆小鬼!(之后,一脚踹飞了说话的那位小海盗。”艾里逊小心翼翼的把黑魔芯片安装到班迪身上。这时,发生了让艾里逊无法想象的变化。也许,小海盗说的是对的……

艾里逊究竟看到了什么??令他那么吃惊?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篇一:赛德克巴莱读后感

在看了长达近五个小时的无删节版电影过

后,又在youtube上看完了关于整部电影拍摄过程的一个纪录片,感触颇深。

毫无疑问,《赛德克.巴莱》是值得使劲鼓掌的,抗战电影的主角终于不是打不死的英雄,而日本鬼子也摆脱了小丑的模样。

在知道这电影之前,我确实对“雾社事

件”几乎一无所知,更不用说“赛德克”这个民族了。即使之前或许浏览过相关的信息,也大抵当做历史长河中的一颗小沙子,早早遗落在角落中,如同无数个被湮没的民族一样。然而就在这4个多小时里,这个被湮没的民族从角落缓缓走出,在我面前高唱他们的骄傲,任凭我目瞪口呆地看着,直到退场,耳边仍缭绕着悠远的歌声。其实瑰丽的画面、唯美的配乐、神秘的异族风情、华丽的动作、火爆的战争,凡是能吸引眼球的一切大片元素这里都不缺。可是能让我心怀敬意的,却不是这些。一部好的电影最打动人的部分,我想大概用他自己的

话说,就是那种诚意吧。

电影开篇即是年轻时第一次出草的莫那?

鲁道,他飞速奔跑,穿过树林,踏过河流,他凶狠迅捷,挥刀而下。他被印上了图腾,成为了“真正的人”。

宣告赛德克人成年的仪式,血腥、猛烈、

野蛮、直接……夹带着一股倔强的酣畅淋漓。没有给观众以轻歌慢语的时间,《赛德克*巴莱》的开头一幕,浓烈的就像马赫坡部落的烈酒,猎手们举起手中的砍刀,一刀砍掉了观众对台湾电影清新、含蓄和文艺表达的思维惯性。

震撼性的重口味场面,通过镜头毫无保留地呈现,一种消失的传统生活气场,得以重现荧幕。导演魏德圣,这次要将一种蛮荒之美,

一股纵横之气,灌注在近5个小时的讲述当中。 发生在日据时代的雾社事件,是台湾原住民一次惨烈的反殖民抗争。《赛德克*巴莱》电影即是根据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故事,属于高山莽林中的原住部落;精神,属于血祭祖灵时的诚实无忌。

世外桃源般的山林生活,在充满诗意的镜头中展开,对于赛德克族而言,时间仿佛停滞在不断求生与捍卫的轮回中:不同的部落集体捍卫着各自祖先的猎场,男人们猎取食物以及敌人的头颅以显示勇猛,博得夸耀,女人们繁衍子嗣,以期壮大部落成员。尽管崇奉着同样的神灵,部落之间却时常因为生存发生激烈的冲突甚至不可调和的世仇。

然而“文明的入侵”,却让他们异常空前

地团结起来。猎猎的太阳旗下,是残酷压迫的升级和传统文明的消失,血性的赛德克人不甘沉沦,他们发誓要做一个骄傲的赛德克*巴莱(真正的赛德克),去获得通行彩虹桥的尊

严!于是男人们杀敌,女人们自缢,孩子们过早地参与杀戮,受过“教育”的族人选择自杀以结束内心挣扎……那场以少对多,以弱抗强的绝望抗争,结局毫无悬念,却是赛德克人最后的自我救赎。

弱势文明怎么样和强势文明相处,从来不

是问题,只是个选择 。 一种是认命,然后逐渐被同化消失在历史里;种族的血脉或许能留

下,但失去文化和灵魂民族部落实际上只是个血统上的概念而已 。

另一种就是像这种面临不可避免的消亡来一次回光返照的爆发在历史上留下最后的闪

光,其实片子里莫那鲁道基就是看穿了这点,要么死绝,要么失去一切只剩下血脉名存实亡 。

我不明白为什么两个部落,或者说那些部

落总是处于彼此厮杀和防御中。这种不息的生存竞争和优胜劣汰,究竟只是像达尔文的进化论中所说——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还是,其实,会有男人的猎场,先祖的血祭,彩虹桥这样更浮于云端却深藏内心的意念和意志的说法呢?

如果我问,为什么那些部落不坐下来,好好商量一下,怎么样划分领地,怎么样达到资源的合理优化公平配置,我估计自己都会抽自己两耳巴子——为什么?难道你觉得会有完全的公平吗?云雾缭绕的台湾黑暗心脏地带不会有两座完全相同是山头,即使完全相同,得到它们的不同的两个部落,由于自身的不同,也不会认为这个结果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公平的。

一句话,没有绝对的公平。况且,在共有地的悲剧中,我们也看到,每个人其实都是利己的,都希望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并不会考虑他人的收益,这样的结果,其实是大家的收益都有受损,或者干脆集体收益为零甚至为负。 但是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们的所谓落后的祖先,他们比我们更懂得知足,更懂得节

制,更懂得敬畏自然,与自然和平相处。而我们现在环顾四周,我们的周围没有自然,有“人”然。树不是树,花也早已非花。

我觉得这个片子也不是在说所有文明之间都平等,当然更不是在说赛德克文明比日本文明更高贵更美好。当然,一个人要讲另一些人的故事,总得对他们放上一点“同情”。这个“同情”并不是说无条件认同他们的所有想

法,而是尽可能从他们的角度来理解看待这个世界。然后告诉大家,哦,原来他们那里是那样的一套规则。你了解了这些规则之后,认同也好,不认同也好,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这都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我们因此获得了一些能够理解那种痛苦的能力。

当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全部条件瞬间被抽

篇二:我的观后感《赛德克巴莱》

观《赛德克巴莱》有感

在台港文学鉴赏的课上,我有幸观赏了《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观之如品茗,这是我写这篇感想的原因。在最开始,它是热气腾腾的,叫人特别想去接触;在慢慢的品味中,我了解到了更多关于这个电影的创作背景、台湾的文化、赛德克人信念的力量等等。总之,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觉得回味无穷。

这部电影,叫《赛德克·巴莱》,意思是“真正的人”。导演魏德圣他用超过十年的时间,抵住如潮水般的讽刺嘲笑,顶住超乎想象的各方压力,挺过无法捉摸的艰难险阻,忍受无从知晓的辛酸血泪,完成了一部具备史诗意义的史诗巨作。然而电影之所以那么吸引人不在于导演的创作时间长及宏大场景、造价等表面上的东西,而是这部电影所直面的事实本身、所表现的人性解读以及这部电影背后的真诚而心酸的付出,直击人的心灵,给人以震撼。无论是上集《太阳旗》还是下集《彩虹桥》,都无疑是对赛德克人纯净的内心和对信仰坚守的一种赞扬。这部影片甚至让人不禁抛开人们一直注重的民族精神去高歌内心力量给人的震撼。

在最初看的时候,我觉得那种血腥、野蛮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似乎是很不现实的,我竟特现实的认为那是不真实的。但是随着电影的发展,以及后来参看别人对电影的评价,我得知那种暴力是维持原著民族传统生活状态的动力,是一种法则。有人在看完整个影片之后,依然对这种充满暴力和血腥以及夹杂着近乎鸟语的电影嗤之以鼻,觉得这根本就算不上一部与梦想相关联的电影。甚至有些人出于自身那可怜的政治趣味和春眠不觉耻的态度,讥讽和诋毁电影最后所呈现的结局,认为这部电影充斥着魏德圣的汉奸嘴脸。这些人的存在让这部电影变得更加宝贵,好比一块宝玉被发觉时身边总是会有一坨又一坨的杂土。撇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说,单就电影本身而言,从某个真实角度出发去展现某种价值观的时候,任何不怀好意的批评都只是照出自己丑陋的一块镜子。也有人觉得直逼心灵感受的是,电影中的暴力和血腥场景不仅没有催人恶心,因为那凄美的山歌总是如期响起,让人心醉,让人心碎。在那种如泣如诉的调子中,整部电影,透露着一股不可名状的忧伤和魅惑。那种热血与歌声的调和,反而更直接的增强了对于历史的震撼。

我一直对图腾有着一种敬仰之情。作为一个部落,一个宗族能有自己的图腾文化,我觉得他们是虔诚的、有信仰的。他们信奉自己的神,遵守自己的生存法则,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去守护她!在这部影片中,同样地赛德克人有图腾,他们将英勇、成年的象征永远的、深深的烙在身体上、心灵上。在烙上图腾的那一刻,孩子们是那么的兴奋,那么的骄傲。他们更多了一份责任,一份信心,一种信仰,一种依靠。再起事前,两个部落的头的对话:“你为何让年轻人送死?”“为了快要遗忘的图腾。”“图腾?你拿年轻人的性命换这图腾,可你拿什么来换他们的生命?”“骄傲。”“可以输掉身体,一定要赢得灵魂”,首领莫那鲁道与一众族人以蛮荒之勇辟开一条血路,来对峙所谓现代文明的践踏。这是图腾的力量,是信仰、信念的力量。

如果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漆,那我就带你们骄傲的野蛮到底——莫那鲁道。

在影片中演绎了文明与野蛮,起初,赛德克人原始的生活方式,以人头数量权衡英勇与否、生食鹿的心脏等行径都让人觉得他们特别的野蛮,好似正宗的野人。然而,日本人为了资源入侵了这里,他们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改造这里的人民。他们用暴力压迫着他们,奴役他们,强行改造。但对于改造后的结果却从未认可,从日本警察对一郎、二郎的言语,我们看出,日本人依然骄横的以为自己才是上等民族,土著人都是永远的奴隶。在《彩虹桥》中,赛德克人忍受了20多年的压迫,最终爆发。他们为了自己的灵魂能重返祖灵,为了自己的信仰,自己内心的声音终于引导他们走向了反抗,他们依旧英勇无比,尽管只有300多人,他们无惧生死,在血泊中,他们走向了光明。然而较之赛德克人的淳朴,日本人那压迫人、

奴役人的欲望,就显得无比的卑劣,无比的让人恶心。因此,文明与野蛮不是表面的现象,不是暴力能改造出来的,也没有定性的对与错。我们应该尊重每个种族各自的生活方式,尊重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日本的文明看似文明其实野蛮,赛德克的野蛮确实淳朴的自由。

影片中莫那鲁道展现了一个领导者该有的责任、坚毅、血性的形象,他是忍辱负重的勇士,是运筹帷幄的智士。二十年来,族人的期待和日本的压迫像两把尖刀刺在他的心口,他始终没有忘记祖灵的训示:保护族人,守护猎场。这二十年里,他悄然积蓄力量,静待时机。忍辱负重的莫那鲁道明白唯有挺身为民族尊严反击,才能成为真正的赛德克人。

同时,我觉得这部电影也在一定程度上向我们这一代青年灌输了一种思想:“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它教育了我们作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应当有理想、有抱负,并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直面困难,相信定会有长风破浪之时的。

这部影片拥有壮丽山川孕育的阳刚之美,自由之魂铸就的血性之勇,视家园为生命的赛德克人,这一切的一切,都将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篇三:赛德克巴莱 上、下 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 上、下 @心得感想

记得历史老师总是说:“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这部电影就是一部赤裸裸鲜血谱成的壮烈血肉史诗电影。它沒有妖魔化日本人,也沒有美化赛德克族,把莫那魯道塑造为大英雄。我只能说每个历史都是那么血腥。或许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生活方式,用现代的角度来作批评,其实是不公平的。无论是过去或今日,这部电影想传达呈现在观众眼前是人性。看见与自己肤色不同,生活水准落后的人,难免产生的轻视与欺负之心;处事不公,处处偏袒「自己人」的族群意识;利益产生冲突时,逐渐升温的摩擦与误会……这样的故事,不只发生在马赫坡社,不只发生在那個古早年代,它就在我们身边,不断上演。魏导12年的精心筹备绝对没有白费,他勇于挑战禁忌、客观呈现历史的勇气值得敬佩。让每个人都上了一堂绝对有教育意义的历史课。由于区域历史背景太强大及浓厚,对于台湾原住民的语言、文化、音乐、很难理解到位,但那种任何不愿被奴役和压迫的用生命去换取尊严的民族都是值得敬仰的。电影重现了雾社事件的整段历史。赛德克的民族的气慨让人敬畏。有信仰的民族是值得尊敬的。莫那魯道有一句台词说:「如果文明是要我们卑躬屈膝,我就让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诚然,促使赛德克族起而反抗的一个原因是生活受到压迫,几近走投无路,忍无可忍的地步,但更重要的,是他們逐渐失去身为赛德克人的骄傲。种种「文化入侵」都使他们意识到,再不起而做点什么,不只无法维护自己的尊严,甚至连灵魂都要消失了……即便如一郎二郎般渴望拜托蕃人束縛,凭知识能力往上爬的赛德克人,最后也不得不正视自己始终低人一等,永远无法与日本人平起平坐、公平竞争的事实。这部电影中每个人物的情感冲突都刻画得极度鲜明。这部片最能打动我的,大多不是职业演员,而是沒演过戏的素人。他们的戏份和台词不见得多,却能从眼神里看见丰沛的情感,那股男儿的血性,使我也不禁为之热血沸腾。看完电影,我真的很佩服魏德聖導演。不光是因为他能在台湾电影界不景气的情况下,不惜倾家荡产也要拍成这部高成本的史诗巨作電影,而且还能在极度困乏的资源及拍片环境下,克服万难,把电影拍得这么有血有肉。也因为他写出來的台词总是恰到好处,有一中沉稳冷静的执着和味道。无论是莫那对族人精神喊話,要他们「別急着害怕」,还是二郎對一郎說「一刀切开你矛盾的肝肠吧!」都毫不煽情,不走洒狗血路线,而是淡淡的,像一杯好茶,让人回想起來滋味无穷。


辩论赛观后感(7篇)


范文资讯网专门为你推荐一份值得阅读的文章题目叫《辩论赛观后感》。好的作品往往是直击人心的,观看时,我们会与影片中的情节产生共鸣。观后感应该彰显自己的审美观和美学素养,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导演编辑想要表达的主题立意。敬请您收藏本网页网址以免遗忘!

辩论赛观后感 篇1

这个星期五我们终于如愿以偿的展开了第二次Happy星期五,这次我们的主题是辩论赛,分为正反两方,正方觉得应该和不同于自己品性的人交朋友,而反方觉得不应该和不同于自己品性的人交朋友。

我身为反方的一员,自然是觉得不应该和不同意自己品性的人交朋友,毕竟不同的人性格不同,思想不同,想法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如果一个非常正直,善良,有爱心的人,和一个恶毒,颇有心机的人做朋友,可能那个善良的人会被带偏,变得不再善良……

有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位年轻小伙和一个犯过罪的大叔是好朋友,他们经常一起玩,有一次大叔和小伙一起去酒吧,大叔教其喝酒,不曾想,在喝醉之后居然因为与其发生冲突,将其打死。

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如果当初没有选择与他做朋友,或许就不会丧失性命。

而正方的想法确实是这样的:与自己品性不同的人交朋友,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互相帮助,一同成长,对双方都有好处。

这次的辩论赛,进行的非常热烈,大家都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思维逻辑很紧密,都各持己见,我也不知道到底是哪方赢了,但大家都说的很好。

这节语文课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喜欢这样子的上课方式,大家都很活跃,没有死气沉沉,是一件非常不错的课,相信未来的我回想起这节课一定会记忆犹新的!

辩论赛观后感 篇2

经过了三场辩论赛,从中获益匪浅,也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

对于辩论赛这项活动,了解不是很详细,也没想到自己会有机会去参加这项活动。感觉辩论赛对一个人具有很大的挑战:在有限的时间里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并能够击败对方,实在是不易。

在我参加的两场辩论赛中,感觉做好充足的准备,是战胜对方的关键。对于第一场比赛,我准备不是太多,以致于在自由答辩中没有问题向对方提问。还好辩论的题目不是太难,最终险胜过关,而对于第二场比赛,我吸取了第一次比赛的教训,赛前我查找了很多资料,也对对方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但还是准备不是太充分,忽略了一些问题。但总算赢得了比赛,感觉挺高兴的。

辩论赛结束了,但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锻炼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教会了我团队意识在一项集体活动的重要性。相信有许多企业都很重视团队合作,而此次辩论赛就给我们上了生动而形象的一课。

同时,我也认识到无论做什么事情,态度很重要,只有认真对待要做的事才有可能把它做好。而我从前在这方面,却做的远远不够,总是对要做的事情莫不在乎,以致于有许多事情只能以失败告终。幸好,这次辩论赛的举行,弥补了我这方面的不足,同时提高了我个人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开阔了视野,学道了许多知识,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多参加类似的活动。

辩论赛观后感 篇3

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是“钱是不是万恶之源”,我们是正方,观点是“钱是万恶之源”。

本场辩论中,对方辩友始终坚持“钱不是万恶之源”,从右到今,从商朝开始,到现在20xx年,货币仍然在使用。而且,用它们帮助一些穷人,他们可以买到吃的、喝的等等。如果用它们去帮助一些科技落后的村子,村里人可以用上机器,解放双手;如果用它们去帮助希望小学里的孩子,他们就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总之,钱可以使人幸福。

对方辩友还说,如果钱是万恶之源,那么慈善机构为什么要捐钱,那这样,大家把钱捐出去,不是害了那些穷苦的人。经过总结,那些钱只不过是表达人们的.一份爱心而己,钱并没有害了那些穷人。

我方辩友反驳:钱虽然可以造福一些人,但有些人为了钱杀人灭口;有的人为了钱迷上赌博,倾家荡产;有的人为了钱,投河自尽或跳楼身亡……以上这些事的主要源头就是——钱。甚至还有人因为钱惨遭身亡;有的人因为钱明争暗斗,有的人因为钱和朋友反目成仇。从古到今,很多案件都是因为钱,比如某大学生和室友赌博,把室友杀害啦;某厂长因为破产跳楼自尽什么的。总之,钱是一把可以把人杀害的利刃。

经过一场激烈的舌战,我们发现解决问题需要经过无数争论,我们再争下去也是争不完的,钱是一把双刃剑,可造福人也可以害人。

辩论赛观后感 篇4

这个星期五我们终于如愿以偿的展开了第二次Happy星期五,这次我们的主题是辩论赛,分为正反两方,正方觉得应该和不同于自己品性的人交朋友,而反方觉得不应该和不同于自己品性的人交朋友。

我身为反方的一员,自然是觉得不应该和不同意自己品性的人交朋友,毕竟不同的人性格不同,思想不同,想法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如果一个非常正直,善良,有爱心的人,和一个恶毒,颇有心机的人做朋友,可能那个善良的`人会被带偏,变得不再善良……

有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位年轻小伙和一个犯过罪的大叔是好朋友,他们经常一起玩,有一次大叔和小伙一起去酒吧,大叔教其喝酒,不曾想,在喝醉之后居然因为与其发生冲突,将其打死。

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如果当初没有选择与他做朋友,或许就不会丧失性命。

而正方的想法确实是这样的:与自己品性不同的人交朋友,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互相帮助,一同成长,对双方都有好处。

这次的辩论赛,进行的非常热烈,大家都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思维逻辑很紧密,都各持己见,我也不知道到底是哪方赢了,但大家都说的很好。

这节语文课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喜欢这样子的上课方式,大家都很活跃,没有死气沉沉,是一件非常不错的课,相信未来的我回想起这节课一定会记忆犹新的!

辩论赛观后感 篇5

上课了,今天终于盼来了我们期盼已久的辩论会,正反双方,分成南北两行各六人,在讲台左右排兵布阵。以“开卷是否有益”为题,只听主持人一声令下,此时正方队员如同几个待命的士兵,个个跃跃欲试好像号令一发,即刻就会冲上战场。再看看反方英勇无比,气势高昂,他们似乎胸有成竹。到底鹿死谁手还要观看一番。

辩论会开始了,正方以先发制人的计策抢占了先机,只见正方队员嘴角微笑了一下。但反方的第一发子弹也不差,我们队以名人名言的形式抵挡住了对手的强大攻势。

只见观众瞪大眼睛,我们小兔子心怦怦直跳,心想:不成,对方还有一出“拿手好戏”正方说道:“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不料对手也用同样的方式,打回了一发子弹,正反双方的子弹撞在了一起,磨出了智慧的火花,这火花使我眼前一亮,我反驳到“是药三分毒,书也不例外”。支持反方的人鼓起掌来,正方仍然没有一丝惧怕,这是我费解。

正方终于出了王牌,这下可坏事了,我军士气大降,支持正反的同学大喊,:“好!好!好!”正方人员更是三言两语打消我军士气。我们队也给他们一击,这一击真是漂亮,正方已经不是那么兴奋,但是正方还是说了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方反驳“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反方队员从被动渐渐化为主动,支持反方的同学又一次叫好,甚至还有的用卡纸写出“反方必胜”几个字。

下课了,还是没分出胜负,但我却明白了一个道理:其实正反双方的观点相结合就是一个完美的观点,今后我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

辩论赛观后感 篇6

这个星期五我们终于如愿以偿的展开了第二次Happy星期五,这次我们的主题是辩论赛,分为正反两方,正方觉得应该和不同于自己品性的人交朋友,而反方觉得不应该和不同于自己品性的人交朋友。

我身为反方的一员,自然是觉得不应该和不同意自己品性的人交朋友,毕竟不同的人性格不同,思想不同,想法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如果一个非常正直,善良,有爱心的人,和一个恶毒,颇有心机的人做朋友,可能那个善良的人会被带偏,变得不再善良……

有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位年轻小伙和一个犯过罪的大叔是好朋友,他们经常一起玩,有一次大叔和小伙一起去酒吧,大叔教其喝酒,不曾想,在喝醉之后居然因为与其发生冲突,将其打死。

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如果当初没有选择与他做朋友,或许就不会丧失性命。

而正方的想法确实是这样的:与自己品性不同的人交朋友,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互相帮助,一同成长,对双方都有好处。

这次的辩论赛,进行的非常热烈,大家都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思维逻辑很紧密,都各持己见,我也不知道到底是哪方赢了,但大家都说的很好。

这节语文课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喜欢这样子的上课方式,大家都很活跃,没有死气沉沉,是一件非常不错的课,相信未来的我回想起这节课一定会记忆犹新的!

辩论赛观后感 篇7

在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几乎每一位大人都有一个手机。但有些家长也会给自己的孩子配备手机,方便日常联系。可还在上小学的学生们有时候没能力正确使用手机,那么小学生应该拥有手机吗?

正方:应该有手机

1、可以给小学生配备手机。因为在学校里,难免在老师的讲课中,有一些自己听不懂。在这时,手机就有用处了,我们可以在手机中寻找答案,查找资料。

2、近期,好像有人贩子在学生放学时,对一些小学生说:“你好,我和你的妈妈是好朋友,她今天有事,让我来接你。”这时,我们就可以拿出手机拨打爸爸妈妈的电话来确认真假了。

3、在长时间的学习中,我们会有疲惫的`时候。这样我们就可以拿出手机,听听歌曲来放松一下。

反方:不应该有手机

1、有时,我们会控制不住沉迷于手机游戏,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会有一些骗子对小学生进行网络诈骗,让整个家庭人财两空。

3、我们在玩游戏时无法自拔,然后上课时就会走神,一心只想着游戏。长期使用手机还会造成眼睛近视,得不偿失。

在使用手机的时候,有对我们有益或有害的内容,并且小学生可能无法自律地控制使用手机的时间。但手机可以查阅资料,联系家长,所以可以使用手机,但是要控制好时间。

电影《赛尔号》观后感作文


自从我自己写拼音日记以后,好像就没有再让妈妈用电脑写日记了,今天谢老师日记本没发下来,所以又让妈妈帮忙了。

今天下午,谢老师带我们小朋友去阶梯教室看了一部精彩的电影,名字叫《赛尔号》。

电影中的主要人物有雷伊、凤凰和小墨。电影一开始船长开着飞船来到沙漠,他们刚想吃饭的时候,有一群小小的怪物把他们的饭给抢走了,然后又看到了神兽,他们把那些小小的怪物和神兽都带到了他们的飞船里。飞船到最后被一个黑洞给吸了进去,他们在里面却没死,因为被凤凰救了,凤凰把他们一个一个的都变成了椭圆形的蛋,当雷伊从蛋里出来的时候,他和三个神兽合体了。美利图也从蛋里出来了,她和手下两个人也合体了,雷伊要打美利图,但是被美利图打败了。美利图要追小墨,小墨跳进了岩浆,过了一会岩浆爆发了,小墨从里面飞了出来,小墨说她说凤凰合体了,小墨就把美利图打败了。

电影内容差不多就是这样,好像有点乱啊,哈哈哈!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