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1700字2024

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作者写的作品,读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这个时候就可以将我们感悟和体会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围城读后感1700字2024”,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我告诉我的朋友们,我要写《围城》这本书的读后感时,他们的反应大致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傻愣愣地站在那儿看着我,过了一会儿嘴里冒出一个哦字,表示他知道了;一种是像热心的大婶儿一样对我进行询问,他们问你要怎么写?这本书读倒是好读,写就是难写!你要用哪个素材来写?诸如此类的问题。我把千头万绪汇集到一起,他们传递给我的就只有一个信息:《围城》是本难念的经。

《围城》这本书值得研究。但毫无疑问的是,作者把小说的主旨传达得十分到位,甚至于怕我们看完整部书后也仍然是一头雾水,干脆直接把主旨印在了扉页上,赤裸裸地呈现给我们。作者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这是一种比较世俗但去人人皆有的人生愿望。这和学累了就想玩,玩累了就想学的人之本xing是一个道理,只是在这部书里,这种想法上升到了人生的高度。书里的主人公叫方鸿渐是一个留学回国的洋学生,但他不思进取又华而不实,作者从他回国后在爱情、事业、婚姻上的三个阶段作了详尽的描述,巧妙地囊括完了他的大半个人生。但这个人无论是在哪个方面,都败得异常狼狈,废了青春,丢了饭碗,还没了老婆。小说的结尾,作者用惨淡的笔墨,刻画了一场异常激烈的家庭纠纷,最后整死了方鸿渐,让他卷起铺盖走了人,然而方鸿渐的前途茫茫,试问路在何方?

每一个人在世上都应该扮演着两个角色,一是生存角色,二是生活角色,生存角色和生活角色不能混为一谈。但是方鸿渐,他很明显的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把这两个角色都毁掉了,拆了自己的台,断了自己的路。这种悲惨境况的出现,一是因为他自己没有什么实力,二是因为他的心没有安定。

实力有多重要?比长相重要。明明可以靠脸吃饭,我们却要靠才华,这不是我们和明明之间的差距,是明明和我们之间的差距。我们如果想在学习工作上割据一席之地,是要靠实力把机会抢过来,不是靠脸把机会骗过来。实力是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是长相,长相只是用来加分而已。

心态有多重要?有时比实力更重要。多让心态去适应我们当下的生活,而不是一味地逃离。(星辰ww)譬如在学校,我的身边或多或少总有人觉得:在学校过千篇一律的学习生活有什么用呢?,或是学习没有动力,又或是我现在好好学习,难道就仅仅是为了一个安乐的晚年吗?,种种抗拒的心理。可是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与其一个人迷茫抱怨,不如找几个人谈谈心,让他们帮忙重塑自己的心态,来学校就是好好学习的。所以,当我们重拾了平衡了生活的心态,就会把被埋没的实力挖掘出来,让自己嗨起来。

生活总是被细节塞满的。比如,某天晚自习,我的作业实在没有做完,于是昧着良心抄了同桌的;在全员狂抢今天的夜宵的时候,有个疯子把豆浆全泼在了我的身上;在家里栽了几个月的盆栽终于开花了;开花了的盆栽没过几天就被风给吹下楼了,等等。《围城》里也充斥了很多细节描写,把每个人的处事方式、说话心理进行了巧妙的刻画,把当今世事和社会现象进行了解读。我猜,这可能是我身边的大多数人都没有给这本书太高的评价的原因。也许是书中的人情世故让有些不知世事的痴人摸不着头脑,或是让融入社会的人看了头脑发热,总之他们觉得《围城》不同于言情、武侠、官场等充满情节泡沫的小说,它看了使人很闹心。小说里的各个细节虽然令人捧腹大笑,全书的气氛。正如小说的结尾所说:包含对人生的讽刺与伤感,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细节是生活的点缀,但我们最终的落脚点还是生活本身。

我始终不认为《围城》是本难念的经。因为它不是天书,看起来反而让人着迷,只是它在被写读后感方面,让我着手的点有很多,一时思绪混乱而已。后来,我翻来覆去的想,终于还是决定以整个生活为落脚点。这个题目很大,可以塞进去的东西很多,但这部书的主旨就是以生活为奠基而发展的,因此我选了两个点,一是实力与心态的结合,二是注重生活本身。这两点,包含着我对生活或是人生的简单的思考。

我想,各人有各人的活法,但是千言万语可以汇成一句话

一定要振作起来,朝着我们的理想人生狂奔!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边城》读后感1700字2024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这段话是著名文学家沈从文老师的《边城》里面的经典句子,我读《边城》三四遍,这段话可谓记得熟透了。

边城讲的是翠翠与傩送二老和大佬之间的爱情故事,但却是一个悲剧。而穿cha其中的对自然的描写和歌颂却是此篇小说能够增色的亮点。沈从文的文字让我们明白文学作品重要的不是题材本身,而是对题材的处理与表达《边城》的悲剧氛围消融在朴野的自然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和身边的自然山水和谐一致。

在茶峒的世界里,人xing和自然相融无迹。神秘的自然元素渗透在每个人的灵魂和命运深处,而人只是无怨无艾地顺应自然。这是一种全新的诠释和表现,人物的命运是和他的所处环境,甚至是身边的一花一草相关联的,花草亦有情,通过花草山水的或明朗阴翳来表现人物的xing格和外貌、行为,这就起到了一种良好的表达效果,未见其人,先洞察其人物的xing格行为甚至长相。这是沈从文先生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吸取的新的养料并恰如其分的运用到了自己的创作之中,事实证明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这是小说中对翠翠家附近环境的描写,通过移步换景的手法,层层shenru,慢慢入镜,达到了良好的表达效果,而在这片秀美山水中养出来的人肯定不差,而翠翠的淳朴善良xing格就呼之欲出。这片山水正是现代我们所苦苦寻觅而不得的地方,无喧嚣尘俗,是一处诗意的存在,沈从文通过自己细腻的笔触,勾画描绘构建了一处新的世外桃源,没受外部战争和动乱的影响,缓慢的生活节奏下,反而多了一丝宁静安逸。

但是《边城》在展现这一幅秀美幽静山水的同时所流露出的是对人生悲凉命运的叹遇和困惑的无奈。翠翠的妈妈和爸爸相聚不得而死,翠翠从小与爷爷相依为命,与黄狗白塔为伴,寂寞寂静无伴,听着渡口飘来的那些生意人的嘈杂的声音,心中有些薄薄凄凉,她看到别人娶亲,看的很仔细和兴奋。而爷爷,女儿早死,留下翠翠一人。 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大老和二老对翠翠的感情是出于最真挚的感情,我甚至觉得就是《诗经》中所描绘的周朝时期的爱情故事,二老善歌,大老不善。于是兄弟二人约定轮流唱歌给翠翠听,分单双日,谁唱歌打动了翠翠,翠翠就属于谁。但是二老觉得对大老不公平,于是在单双日都是二老在唱,翠翠选在什么时候随天意。最后,大老作为水鸭子意外淹死。用歌声让翠翠仿佛飘起来的二老心中有愧,参军去了。而一直陪伴着翠翠的爷爷,却在雷雨相交夜晚中悄悄离开了这个世界。

结尾沈从文这样写道:这个人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这个结尾充满了不确定xing,就像故事中的人物命运一样,他们那么善良,没有一丝世俗的恶,在战火就要燃烧起来的时候,还过着世外桃源一般的宁静生活,但他们在各自的命运面前还是那么无力,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

沈从文笔下的翠翠,钟灵毓秀,在天地间自由自在,充满了女孩儿的灵气。然后即使是这样一个清新脱俗的姑娘,在面对自己的终身幸福时,只能是被动的、等待的姿态。自始至终,她没有别的选择和选择的权利,因为她的她的命运不是自己掌控的。我们不能归罪于任何人,因为在《边城》里,每一个人的出现都是善意的,和周遭的环境一样,我们只有不断的感慨,把它归罪于所谓的命运。

我想,结尾无疑是个悲剧,傩送二老应当回不来了,或许只是作者委婉的说法,翠翠又要重复上一代的悲剧,永远孤独的活下去,或是等待,或是走向死亡。

围城读后感1500字2024


上世纪80年代读过钱钟书长篇小说《围城》,那时年轻,对这部不朽之作认识还是很肤浅,那么多年过去了,小说中的故事、人物?a href='/zhuanti/jiazuowen.html' target='_blank'>家丫遣磺辶恕;辜堑眉妇渚洌?;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去年拜读了杨绛作品《将饮茶》,其中写了钱钟书《围城》的写作过程,又勾起了我对这部小说的兴趣,利用春节长假重新读了一遍。

小说中的人物方鸿渐、赵辛楣、苏文纨、孙柔嘉、李梅亭等鲜活的人物形象让人印象深刻。虽然小说背景是上世纪30年代,当下的生活、职场却都能找到他们的影子。特别是当年知识分子的这些特质,在现在的所谓白领阶层同样存在,时间跨越久远但传递的内涵同样吻合当下时代的内心世界。

读完小说你会发现你也有方鸿渐的影子,虽然有才气但不算优秀。你的人生经历或许有相似之处,你也许也遇到过鲍小姐这样的艳遇,你看到了自己相似的影子。方鸿渐能够讨女人喜欢,却胆小怕事,难有担当。职场上能力一般,勉强应付,与人争斗又缺少胆识,只能自己生闷气。放不下面子去溜须拍马,讨不了前丈人、丈母的欢心,也处理不好现夫人家族长辈的关系。还好遇到了自认为同病相怜的赵辛楣帮忙,才勉强有个营生的去处。遇到波折自己又无法处理,弄的生活一团糟。

赵辛楣这样的人现实生活中较少,是作者创造的一个比较理想化的人物,生活中应该是二个人的复合体,通常我们都希望能够遇到贵人相助的事情发生。不过曾经是情敌也太戏剧化,也只能在小说中才是这样。

苏文纨这样的美女加才女你一定也遇到过,只是你不够高富帅才无法让她爱上你。那时候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现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很多年过去了,当你再一次遇到她时,你忽然发现她也会变得俗不可耐,让你大倒胃口。

孙柔嘉这样的女人是生活中遇到最多的,不漂亮也不难看,普通大学毕业,家境一般,有点小心机,职场上这种女人人缘较好。这样的人往往最能够成为你的老婆,有时既让你喜欢也会让你讨厌的女人。但是你的老婆又不像她,一定懂得收放自如,作得恰到好处,否则也会一拍两散。当然关键你比方鸿渐能干,也有安抚女人的本事,所以你们才会相伴几十年。

李梅亭这样的人职场上其实很多,只是你周围的这种人读了《围城》之后绝不会自己对号入座,因为这种人从来不自己照镜子,总是把镜子对着别人照。(星辰ww)小说中的他因为博士文凭是买来的,老婆也是假冒美国籍的白俄罗斯人。他生怕被方鸿渐揭穿而用尽手段,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张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愚笨寡陋都掩盖起来。。当下职场上你遇到的人也许同样怀着某种自卑,脸上又表现的特别自大,成了你的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小说描写的围城包括爱情、婚姻、家庭及职场。人人都有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的感叹,找不到围城的大门,你的人生将会是不如意的,就如同小说的结尾,你的生活会乱作一团。

年轻时第一次读《围城》心是抽紧的,因为不知道如何找到围城的大门,找到了也不知道打开大门的密码。

我们对采摘不到的葡萄,不但可以想象它酸,有很可能想象它是分外的甜。,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好的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现在才明白,其实这就是围城的大门,而且没有密码。

围城读后感2500字2024


从小的语文教育,最让我胆颤心惊的就是写观后感,读后感。想起来,我就发怵,发笑。所以决定写这个的时候,也是踌躇很久,尤以第一句下笔,抓喉挠腮,甚是挣扎。

《围城》这部小说,没读过的人有很多,不知道的却又很少。城里城外的比喻,早已不限于婚姻,人生。什么股市,楼市,动不动就是这城里城外的句子,让人厌烦,就像看到某篇文章写到,正如《礼记中庸》中说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哎,那种感觉就像体会到怀孕女人的痛苦,控制不住地倒胃口。

我是去年年底开始第一次读《围城》的,一直读到上个星期。中间有一个半月的休假,也偶尔翻了下,但终究没留下什么印象。说起来,阅读状态也是很重要的,一共九章的《围城》,两个月才看了六章,可偏偏一个睡觉前的晚上,就看完了另外三章。最近还在看,每每入睡前,我会再翻几页。一句话,《围城》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是一本值得从城外读到城里的书,是一本值得从年轻读到年老的书。唯一让我稍有遗憾的是,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已经在城里了,永远没办法知道进城之前读这本书的感受了。要是以前也读过,跟如今一对比,想来肯定是很有意思的。

《围城》不同与其他小说,没有很引人入胜的情节,靠的就是精妙绝伦的文字。这一点,我尤为喜欢。就像喜剧片,比起周星驰的喜剧,我更喜欢冯小刚导演的作品,更喜欢那种语言文字上的幽默。《围城》这部小说,金句频出,个中的比喻,精彩至极。很多章节,真的是应该一读再读,我一边感叹,一边记录,真希望自己哪天能用上。比如,描写方鸿渐在酒席上被赵新楣灌得快要吐的场景。只觉胃里的东西给这口酒激得要冒出来,好比已塞的抽水马桶又经人抽一下水的景象。然后鸿渐吐了后,辛楣嘲讽他。酒,证明是真的不会喝了。希望诗不是真的不会做,哲学不是真的不懂。还有汪处厚看到汪太太和范小姐的说笑时,脱口而出,有鸡鸭的地方,粪多,有女人的地方,笑多。。。哈哈哈,这段子真是没得说,像这样的语句,几乎半本书都是。

关于《围城》的书评,订成书,肯定是超过27万字了。说它是讽刺小说,也不是我的原创。但里面的讽刺,精彩的地方可是不胜枚举。比如,彼时是不让受教育,如今只让受一种教育。比如,赵新楣感叹,外国的好东西到了中国就没有不走样的。还有,方鸿渐将高松年对他升教授的承诺,比喻为驴眼前唇上挂着的胡萝卜,看得到,永远吃不到。。。这本书1947年出第一版。写的是抗战时期发生的故事。如今70年过去,这部讽刺小说对我们最大的讽刺就是70年后,里面很多的景象却并没有什么改变。想起连岳好像说过,有人的地方,就有人xing,而人xing至有了就没有再变过。

以我的理解,全书有三部分,方鸿渐回国到离开周家,五人结伴去三闾大学,赵新楣离开三闾大学到最后。我没有偏爱哪一部分,但因为已是已婚人士,所以对方鸿渐和孙柔嘉在婚姻中的磕磕绊绊觉得特别有代入感。很多人都说过,很多人都能在方鸿渐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不知道幸还是不幸,我也是这很多人之中的一个。有人认为这是一部探讨人的孤立和彼此无法沟通的小说。我觉得是有道理的,读到的第三部分,方孙之间的对话就是一直在验证这一论断。我一边看,一边感叹,媳妇儿和我真是像极了他们俩。方鸿渐卖弄学问,引用他在哲学课上的讲话,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她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从恋爱到白头偕老,好比一串葡萄,总有最好的一颗,最好的只有一颗,留着做希望,多么好?孙柔嘉听完就不高兴了,在方鸿渐多般央求下,才说,你希望的好葡萄在后面呢,别倒了你的胃口。早知道你不是真的爱我,否则你不会有那种离奇的思想。说实话,当我看第一遍方鸿渐的比喻时,我觉得好玩极了,丝毫想不明白,为什么孙柔嘉会那样想以致不高兴。(星辰ww)还有后来,方鸿渐报馆碰到之前的沈太太,回家告诉孙柔嘉,说世界真小,碰到原来的人,结果柔嘉讽刺他,说还会碰到以前的人,结果又是引来一顿吵。他们去看电影,途中吵架,孙一人走了,方看着她的背影又心生怜悯。。。这样的细节真是数不胜数,不由得想起自己,我也好多时候没那个意思,不知道媳妇儿为什么听出她理解的意思。我也卖弄些历史知识,媳妇儿不屑一顾,嗤之以鼻。跟媳妇儿吵完架,我也生气得要命,结果一转身,看她那样子,又觉得自己不对,心生愧疚与怜惜。还有孙柔嘉说方鸿渐那几句话,好脾气,大度量不留点在家里,见了外面人,低头陪笑,回到家,一句话不投机,就翻脸吵架。真是像极了我媳妇儿的话,简直就是说我的翻版,哭笑不得。太多这样的细节,总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哈哈哈。

以处在现在的感受,我觉得方孙之间是没有问题的,甚至时代都没有给他们设置太多的障碍。倒是家庭,两人对双方家庭相互之间的不喜欢到厌恶,更是导致了两人的破裂。我想,如今的夫妻吵架,有多少是不涉及两方家庭的啊。有时候吵完架,一种虚脱感,好像全世界都了解不了。这种感觉,就是钟书先生说的,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膜拜啊。合上书,我倒真希望方鸿渐去重庆,不是孙柔嘉说的那样寄朋友篱下,而是远离孙的姑妈,也远离方家的二,三奶奶。。。这样总是会好的。不知道,再过五年,十年,我还是不是这样想。钟书先生的结尾,这个时间落伍的记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回味良久,但丝毫没有那种悲凉的怅然,因为我现在是快乐的。我反倒希望往后的结局就是鸿渐去了重庆,柔嘉后来也去了。。。

全书之后,就是杨绛先生的[钱钟书与《围城》]一文。感叹这样的夫妻,此情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说的就是他们吧。杨绛先生平实的文字,读来,不知为何,深受感动,甚要落泪。

长叹一声,问一句,当我说我喜欢《围城》的时候,我到底在喜欢它什么。一句话,我喜欢它精妙幽默的文字,辛辣准确的讽刺,自我代入感强烈的不可抑制。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