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纳丝塔夏》读后感

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将有千万道台阶等着我们去跨越。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在阅读了作品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阿纳丝塔夏》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这本书是参加漂书活动的来的,偶然加了个群,里面有好人都在讨论这本书,说是神作,随后问了一下,她发来个漂书活动地址,我报名就免费获得了这本书,看完再寄给下一个人。

书中内容是一个俄罗斯企业家偶然在森林里听说鸣响雪松的事情,第二次去认识了一个生长在丛林中的女孩、自然的女儿阿纳丝塔夏。阿纳丝塔夏给他讲述了很多人与自然合一的理念,并且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然力量的神奇,颠覆了主角基于现代工业社会的认知体系,之后阿纳丝塔夏带着他们的孩子shenru森林,让主角将她的故事写成书传播给全世界,说是信的人越多,就越能改变世界。所以我这书就是一群群坚信阿纳丝塔夏是真实的人流传出来的,我还加入了一个微信群,唉,只能说里面的气氛更像是邪教,就是神神叨叨、玄而又玄的养生学邪教的那种感觉。

我不反对别的读者相信,但是在我看来,她主张的宇宙能量、黑暗能量、赤脚从大地汲取能量和排放毒素、植物听从人的思想之类的原旨自然主义主张实在是缺乏基本的科学根据,是违反基本唯物主义逻辑的,阿纳丝塔夏这个纯洁的自然主义者或是德鲁伊的形象确实很好很动人,但是个人形象好不等于理论也要无脑相信啊。

我觉得有这么多人信这本书中的理论,原因和近年来天然养生、天然即最佳之类反智思想横行的原因一样,是出于对工业高速发展影响社会、以及工业发展严重影响环境而产生的恐惧,以及以此而生的抵制意识。发现了科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后,并且科学可能有害时,人们心中的信赖被击碎,不知道该信什么,于是只相信自古以来的东西了,毕竟验证了上千年了....问题是,现代人类都有十万年的历史了,几百年上千年的东西,可不算是自古以来啊,那相对于人类的历史可是相当新的,再说了,验证上千年后被淘汰的东西也不少啊,觉得古老的是最好的,为什么不拒绝卫星定位呢,坚持天圆地方啊?为什么不去住茅草房而要赖在混凝土房间里呢,为什么要用电而不用萤火虫呢?

技术发展超过了人的思想发展时,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但不是说它就是正确的。我不是说科学万能,毕竟也可能千百年后的东西让现在的我们看就是神话,但坚持科学的方法总是没错的,你一个事物无法清楚地表述、无法系统地验证、论证,无法完全地重复,又怎么能让人信服呢?

书最后最后我漂给下一个读者了,因为书中第一页写着可以在里面写感想,我就在这本书里一边看,一边分析和评价,等书看完,已经满本都是字了,其中大半是反对意见,希望下一个收到书的不要上门砍我...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乌塔》读后感


我今天学了汪晓洁写的《乌塔》,这篇课文让我深有感触、受益匪浅。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德国十四岁的小女孩乌塔,通过自己的努力,独自游遍欧洲的故事。

说起乌塔,我感到很惭愧。同样都是孩子,我已经九岁了,可是日常生活还要父母帮忙打理,而乌塔却已经可以自己打工挣钱游历欧洲;我上学回家都要父母接送,而乌塔一个人游遍欧洲却镇定自若我觉得乌塔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说:她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生活能力,自己挣钱去旅游,却不找父母要一分钱虽然我暂时不能跨国旅游,但是我们一定要学习乌塔独立的品质。

我认为:乌塔有这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外国的小朋友敢于离开父母,思想独立,敢于挑战;第二是外国的父母愿意放手,并鼓励自己的孩子培养自理能力。但是我们中国的小朋友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父母一直庇护孩子,根本就不放心孩子独自生活。要不就是父母很愿意让我们学习自理能力,但我们不敢面对和尝试。

所以我希望中国的父母要适当放开自己的手,让孩子们自己做自己的事。我也希望我们小孩子要向乌塔学习。

《道士塔》读后感


看到了吗,那西边凄艳的晚霞?那是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当那几车、几十箱、几百卷的文物被运往其他各国时,孰知,那是我们中国延续到现在的伤口。

那愚笨的道士总是自作聪明,当他把洞窑壁画涂成自己觉得漂亮的样子的时候,他不知道,他损害的是一个民族的文明古迹;当他把那些婀娜的雕塑砸到他满意为止时,他不知道,他丢弃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古物;当他以贪图小利送出洞窑里所有东西后,他更不知道,他已成了一个千古罪人

仅仅一个道士,就毫不吝啬地把我国千古文明送了出去,我们是该批判他的愚蠢,还是该批评当时统治者的短浅目光?一个金光闪耀的石窟,怎会让一个道士看管?还有那些文人竟然知道这些文物的价值,又为什么单单吝啬于那点运费?就像作者说的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相比较外国的那些学者冒着生命危险前来征集的精神,这又是何等的令人悲哀!

当看到我国的文物被运往其他国时,我的感情不单单可以用愤怒来形容,那种是感情高于怒与恨的。

当日本学者说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时,中国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对啊,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可那些文物却不在中国。当自己的东西到了别人手里,自己研究时还需经过别人的同意,且要用照下来的胶片去研究。这可谓只是心酸所能概括的?

伤口总会被抚平的,可那个疤痕,却无法抹去

《阿迅》读后感


《阿迅》是央视主持人朱迅出的一本类似于自传的书。好像是上了瘾,一连读了三本央视主持人的书,且都是自传性质的。我想,自己是不是有点追星啊!喜欢窥伺名人的生活,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一点,跟零零后孩子喜欢看明星真人秀没有什么区别。鸡汤喝多了会腻,所以决定,《阿迅》是我看的最后一本现代名人自传书。

朱迅少年成名,后去日本留学数年,学成后因为父母年迈,回国在央视供职。从书中描写得知,朱迅没有权贵家庭支撑,一切靠自己努力打拼得来。她很坚韧,在别人眼里过不去的坎儿,在她这儿也能挺过去;她又很脆弱,有着所有女人都有的敏感,细腻。她是个很接地气的名人,成名时有过飘飘然,但很快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她善良、热情,有冲劲儿、敢冒险,激情四射。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没有任何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大多数人看到的都是成功人士光鲜的一面,他们背后付出的艰辛与血泪却很少人知。

很喜欢书中的一些话,比如:抉择人生中一件重大的事情,往往在一瞬间。但事实上,在之前或之后,会经历漫长的考虑。向多数人征求意见,与少数人商量,然后自己一个人决定。这个过程纠结而孤独。这段话我深以为是。再比如:听到骂声就憎恨对方的人很容易成为虚荣的俘虏。最好的报复就是原谅,只有原谅别人,才能放过自己。还有:所谓尽人事,听天命,每次我会扪心自问,我是否已经尽了我的全部力量?与困难正面对峙,把自己逼进极限,拼死努力,最后老天爷会出手相助的。人到极致,必是素与简。经历越多越了然,人不需要太多,过度的拥有不会给生命添彩反而会不堪重负。等等,深入我心!

与优秀的人为伍,会增长你的心智,拓宽你的视野,令你看到生活的喜悦与希望,这是我读这本书最深的体会!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