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是教师的天职读书笔记

伴随着各行各业的衍生,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写好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好的范文是怎么样的?也许"奉献是教师的天职读书笔记"就是你要找的,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书育人是一项极其崇高、极为复杂的人才培养工程。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奉献是教师的天职读书笔记,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在我的心目中,教育是一块圣土,教师在这块圣土上耕耘,应该以生命投入,奉献青春、心血和智慧,培养学生成长、成人、成才,奉献——教师的天职。

人无志不立。从中学时代起,我就立志当一名中学老师。理想的种子是中学老师在我心中撒播的。我有幸碰到许多位人品端正、学识厚实、教艺精湛的好老师,至今他们教学的眼神、手势、板书、气韵常在我脑海中浮现。数学毛教师的严密的逻辑推理,精炼的教学语言使我刻骨铭心:语文黄老师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有声有色、情景交融的讲解使我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获得求知的欢乐。由于老师那么爱护我们,那么有真才实学,我崇敬他们的感情不仅充盈胸际,而且萌发了当教师的念头,把做一名深受学生欢迎的合格教师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

做了教师之后,由于党的教育和长期的教育实践,我对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认识深化了。教师的职业非同寻常,她是神圣的事业,“传道、授业、解惑”要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国家建设事业发展的水平与后劲,肩上挑的是千斤重担,要尽力,更要尽心,不能有丝毫松懈。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要深刻理解基础教育的长效性。万丈高楼平地起,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做的是“地底下”的工作,从事的是人的素质的基本建设,根子扎得正、扎得深、扎得牢固,学生将来的发展就有广阔的前途,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就能陪伴终生。教师的活儿是良心的活儿。任何人只有一个青春,青春是无价宝,国家把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学生交给我们培养,这是对教师的极大信任。中学阶段虽然只是人生长河中的一小段,而这一小段正是长觉悟、长知识、长能力、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会影响一辈子的生活道路。教师要把心贴在教育事业上,培育学生健康成长,不辜负人民的嘱托、祖国的期望。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永恒的职业。人不可能自然成才,总要靠培养,即使在未来的“学习社会”中,学校教育仍然是每个人学习的基础。传递人类文明,开发学生智力,塑优美心灵,促进社会进步,仍然是教师光荣而神圣的职责。

教师的职业与祖国宏伟事业紧密相连,和提高民族素质紧密相连,和家家户户紧密相连,和孩子的现在与将来紧密相连,因此我对当教师情有独钟,深感当一名中学教师神圣而自豪。教师胸中要有一团火,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朝气蓬勃,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只有燃烧自己,才能在学生心中点燃理想之火,塑造优美的心灵。这种激情来自对社会主义忠贞不二的信念,来自对为国为民的无数先烈、无数英雄人物的由衷爱戴与崇敬。有了这种信念和激情,受挫折更刚强,有使不完的劲。在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为了做一名符合党和人民要求的合格教师,我在以下方面作了许多努力。

一、锤炼感情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友人之爱,因为它包蕴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要满腔热情满腔爱,对学生只有丹心一片,才能心心相印。要把幼苗培育成材,不倾注心血,不花费劳动,是不可能的。我认为教师生涯中最大的事就是一个心眼为学生。要做到这一点,确实有一个艰苦的锤炼感情的过程。就我而言,主要是过三个关:一个过怕烦的关,二是过怕难的关,三是过偏爱的关。

教中小学,日常的事情细小、烦琐,什么地方考虑得欠周到,指导得欠具体,什么地方就容易出问题,因而往往花费许多精力。比如班里搞卫生,有时地没扫干净,已经是灰尘迷漫,你得耐心地告诉他们息样握扫帚,臬由前到后、有条不紊,如果洒水,该怎么洒、洒多少,千万不能扫帚往上扬,等等。扫地是一件具体的小事,但其中有育人的大文章,如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热爱集体的思想,培养认真、严格、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懂得热爱劳动的成果,懂得如何与别人友好协作。人的心灵就是通过一件件平凡而具体的事进行雕塑的。千件、万件,把它们串在育人这根红线上,就觉得忙得应该,忙得其所,忙得有意义,因而手勤、脚快,乐此不疲。

二是克服怕困难的思想。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教过”不等于“教会”,“教过”容易做到,每天总要上课下课,45分钟时间不会停留,而要教会每个学生,绝非易事,非要把心扑在上面不可。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思想、性格、智力、兴趣、家庭情况、周围环境不一样,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艺术品”,发把他们教会,得精心塑造,不怕困难。就以使用标点符号来说吧,这在小学已基本教过,但不少学生仍用得比较乱。我曾教过一名学生,作业、作文从不使用标点符号,一次次谈心,一次次个别辅导,反反复复,好不容易才纠正。原来其中有我教学不得法的问题,有对学生了解得不深入的问题,当然也有学生的认识问题、习惯问题。由此我领悟到,教过不等于教会,教会是很难的。有时,我几乎是手把手地教,恨不得把心掏出来,可有的同学还是不会。这说明自己还没有对准钥匙口,还没有把锁开对,要想方设法动脑筋,使学生开窍。要经常变换位置,设身处地为学生想想,我们自己学点知识、学点本领,也是极其不易的,要是教学不难的话,要我们教师干什么呢?教师要在克服困难中磨炼自己热爱学生的感情。

第三是过偏爱的关。

刚开始做教师时,我对两种学生特别喜欢,一是很聪明的,一是长相逗人爱的。但是,学生不是工厂里一个模子造出来的,个性迥异,各有特色。爱学生,就是要为每个学生着想,教好每个学生。学生都是我们的接班人,都要千方百计地把他们培育成才。我教过许多调皮的学生,曾对一名女学生出言不逊,这已成为我终生的遗憾。这名学生有优点,但闯祸不断,家访、谈心,不知花了多少时间,然而总不风效果。一天早操时,她又捣乱,提醒多次皆无用,于是我脱口骂了一句,胡闹是制止了,但引起了同学的不满。言为心声,自己教育无方,黔驴技穷,才会有此下策。在班级里我剖析了自己的过错,深刻领悟到感情来得半点虚假,须自觉锤炼,才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爱每一个学生。

我带过不少乱班,但不管怎样,我总是耐心开导,循循善诱,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记得70年代初期带学生下农村劳动,半夜一位女同学突然发高烧,腿抽盘不能动,当时医疗条件差,交通极不便。为了使这位同学及时得到治疗,我和另一位女同学顶着初冬的寒风,背着生病的同学,步行十几里去镇上医院。那年,我已人到中年,腹部刚动过大手术,背了个人走那么长夜路,十分困难,刀疤疼痛,棉毛衫都湿透了,但是,学生得到及时治疗,我打心底里高兴。从这件事我领悟到:人有很强的忍受力,也有很大的潜力,只要真正把学生放在心上,就会有毅力,就会超越自我。做教师必须不断改掉自己的坏习惯。我非常爱清洁,怕脏。可是,不清除脏,哪来的清洁?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自己在这方面也得到锻炼。别说工农业劳动中不怕脏了,就是学生突然呕吐的脏物,我也能心甘情愿地及时清除。学生急性阑尾炎发作,来不及通知家长,就遵医嘱给学生及时通大便,力争尽快手术治疗。学生身上的事就是我教师的心上事,这样做,我感到生命十分充实。

对学生的爱不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而是要身体力行,用行动检验。我只有一个独生子,身体极坏,多次病危。有次孩子患败血症,每日发高烧40℃以上,生命垂危。我虽心急如焚,夜里陪夜,但白天照常上班。谁没有亲子之爱?看到孩子被病魔折磨得痛苦万分,我多次想请假,但我教的学生面临高三毕业,怎能耽误他们呢?我不是医生,不会治病,我的岗位在学校。于是,我咬咬牙,坚持上班,不动声色,。几十年来,我没有为家庭私事脱过一节课,包括母亲病帮和婆母逝世。这样做,我觉得心里很踏实,对得起学生。

对学生满腔热情满腔爱,就必须做到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目光来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情深似海,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就会开窍,就会飞快进步,就能茁壮成长。

当然,爱不是姑息,不是迁就,爱是“严”的孪生兄妹。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这个规矩就是党的教育方针,要以此为准绳培育学生。爱是对事业的忠诚,对莘莘学子的无限期望。教师锤炼感情,净化感情,就能师爱荡漾,爱满天下。甘为红烛燃自身,甘为泥土育春花,这是我当教师的信条。

二、夯实功底

教育的效益往往是滞后的,分数难以衡量学生德、智、体、美发展的全部情况。为此,教师不能为分数所困扰,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真本领。俗话说得好,打铁要靠本身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体素质,教师就须具备真才实学。大学毕业文凭只说明学历水平,具不具备教师的资格,岗位水平如何,还要看肯不肯下功夫在岗位上锻炼。“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的学习不可能一次完成,要做到“清如许”,就须天天学,坚持不懈地学。教师只有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以涓涓清泉滋润。心田,在教学中才能像长流水一般进行灌溉。如果知识贫乏,孤陋寡闻,那就难以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我是改行教语文的,功底不厚。教学时常感知识不够,教起来捉襟见肘,力不从心。我深深感到自己功底浅,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经不起问,深不下去。课如果只教在课堂上,那就会随着声波的消逝而销声匿迹,课应该教到学生身上,教到学生心中,成为他们良好素质的有效部分。对教材只打“外围战”,不能深究,就会缺乏针对性、实效性,课必然上得“飘”。教师主要耕耘的园地是课堂,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教得不理想,怎可能期望获得好效果?面对这种情况,我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业务,清醒地认识自己的缺陷与不足,为此,我在两个方面作持续不断的努力。一是打业务底子。由于先天不足,我不得不用超过别人双倍乃至数倍的功夫学习。从语法、修辞、逻辑到中外文学史,到一定数量的中外文学名著,播业余时间学。天天明灯伴我过午夜,才取得了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的初步发言权。二是认真备课,一丝不苟。教师要对学生高度负责,切不可浪费他们的青春。教材吃不透,学生情况了解得若明若暗,就教不到关键处,讲不到点子上,其结果必须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为此,我给自己立了个规矩,绝不做照搬照抄教学参考资料的人,要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力求自己真懂。依赖别人、依赖现成的资料似乎省心省力,但路会越走越窄,越走越不会自己走。当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确实不易,有时备一篇课文,推敲词句、查清时代背景、理清作者思路等等须花费很多时间。记得开始教鲁迅先生的《药》这篇小说时,一个字的读音就大大难住了我:“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着”有四个读音,这儿究竟该读zháo还是读轻声呢?读前青,与现在的语言习惯有区别,现在往往要加时态助词“了”;读后青,似乎不合原意,语意不够。我查阅了好些注释这篇文章的材料,都没有注这个字的读音,最后查阅了译成的外文本,我才读准了音。译文不是“sleep”,而是“all was asleep”。一个字的读音尚且要花如此气力,要每篇教材掌握得正确,理解得透彻,当然更要广泛学习,反复推敲。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真心实意要把课教好,功夫在课外。为了备好一堂课,我常常花10个小时。20个小时,乃至更多的时间。经过三篇、五篇、八篇、十篇、几十篇、上百篇教材的独立钻研,我开始尝到了“庙丁解牛”的滋味,拿到一篇文章,能看出来龙去脉,关键处。重点、作者的意图,等等。我总觉得别人分析教材写的资料,是别人潜。心钻研所得,可以参考,开阔思路,但对自己来说,总隔了一层,只有经过自己独立钻研,所获得的体会才是真切的。犹如不知名的小花虽不名贵,但植根于土壤,有活泼的生命力。拿自己的真切体会指导学生学习,课堂上就可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当然,练好基本功还不止这一些。对教师来说,锲而不舍地坚持学习,扩大视野,提高知识储量十分重要。教课要能撒得开,纵横自如,更要能收得拢,聚意点睛。如果视野狭窄,就谈不上登高望远,挥洒自如,教育机智也就无源头活水。把学生教“呆板’了,教师好当;把学生教“活”了,学生的脑袋里就会有无穷无尽的问题,使课堂闪现光辉。教学中我就被同学将过军。学生学《木兰诗》,口涌心记,很喜爱,正当我表扬时,有同学说:“不过是吹牛,中国古代女子裹小脚,鞋子一脱,洋相就出来了,怎会不知道是女子?”在喧闹声中我说了一句:“那时妇女还不缠脚。”谁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问:“那么,中国妇女什么时候开始裹小脚的呢广我从本研究过,回答不出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师不能蒙学生,我老老实实对学生说不知道。课后我查阅了好些书,最后在赵翼的《院余丛考》中才找到了答案,并把答案告诉了学生。钻研教材真是没有止境啊! 功底要打得厚实须有股韧劲,以“死”求“活”。比如我原本教学用语不规范,一是有“呶”的口头禅,二是乱用“但是”。学生的俏皮话使我震动,我痛下决心,教学用语力求规范。我把在课上要说的话写成详细的教案,然后自己修改,把可有可无的字、词、句删去,把不合逻辑的地方改掉,用比较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不规范的口头语言。然后背出来,再口语化。教课以后,详写教后心得,对自己的课评头品足,找缺点、找不足,以激励自己不断改进。这样去做,我坚持了两年多时间。语文教师教学生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如果自己的口头语言生动、活泼、优美,就能给学生以熏陶,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为此,我一直以“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作为自己语文功底的奋斗目标,以学生上语文课“如坐春风”,知识有所积累,能力获得锻炼,智力得到发展,思想情操受到熏陶的综合效益作为长期追求的境界。从1978年评为特级教师以来,我上了数以千计的语文公开课,连续七八年,几乎每节课公开,批改的作文、作业全部公开,听课的少则十多人,多则数百人,压力非常大。因为始终处在同行、专家的监督与激励之下,我夜以继日地充实自己,不敢有丝毫懈怠,做到了教学相长。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路是一条艰辛的路,上面布满了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大文学家罗曼·罗兰曾这样说:“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面都标志着前进一步。”我想教学也是如此,不足、缺陷是令人懊丧的,但是认识它、填补它,跨越过去也就迈步向前了。

三、努力创新

教育事业是着眼于未来的事业,教育工作的性质与特点要求教师应具有相当程度的职业敏感,应跟随着时代奋力前进。

人类社会已跨越了19世纪的蒸汽机动力时代,又跨越了20世纪初期、中期的内燃机动力时代,今天科学技术已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正向我们招手,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作为一名教师,须学会认识时代的特征,关。动国内外大事,善于接受来自各方面尤其是教育、科学技术方面的信息,使自己思考问题、从事教育实践具有对世纪初的时代气息,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

首先是更新教育观念,从思考问题的习惯轨道上解放出来。现代教育观念并非凭空而来,它是建立在对现代社会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现代社会是怎样的社会?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由学历社会向学习社会过渡。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交换。分配、使用和消费基础上的一种新的经济类型。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是最重要的生产力,而从理论形态的知识转为现实形态的生产力离不开教育。教育要为人的发展提供四大支柱,即学会学习(学习力、理解力、消化吸收能力。知识系统化能力等)、学会做事(首创精神、协作能力等)、学会共同生活(参与精神、合作精神等)、学会发展(发展个性、潜能、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也就是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使之具有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从我的教育实践看,我觉得教师常犯三多三少的毛病:眼前学生看得多,将来建设者的形象、要求考虑得少;知识要求多,能力训练考虑得少;分数看得多,实际才子考虑得少。这种育人的观念与当今培养目标的要求距离甚远。许多活生生的事实给我以深刻的教育,使我懂得了:“育人”不是一般地理解为培养学生,而是应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认识。教师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以明日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德才要求,指导今日的教育教学工作。做教师的一定要目中有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千万不能“重术轻人”。任何一名教师都不可能把学生步入社会后几十年中所需要的知识都传授给他们,但如果学生具备了自学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探求新知的欲望、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同时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就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终生受益不尽。

正因为如此,教师必须加强改革的意识。教学内容暂且不说,就拿教学方法来说,传统的做法对工作多年的教师来说,无疑是驾轻就熟的,即使对青年教师来说,也有相当的影响。传统教法中合理的精华不可丢,但重知识轻能力,烦琐的讲解,灌输各种各样现成的结论等做法,显然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因此,我花大气力进行变革,变革的核心是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首先是从以“教”为出发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教”为“学”服务,“教”不是统治“学”、代替学生“学”,而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点拨、开窍。课堂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用武之地,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发展智力以及思想情操受到良好熏陶的场所。教师应是教练员,不是运动员,要让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去学习、去实践。“心之官则思”,思维能力训练尤为重要,可以说不会思考的人是一事无成的。其次,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也就是把直线往复式的教学转换为网络式的教学,即把教师与学生的单向型联系转换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多向型联系,教作用于学,学反作用于教,教与学相互作用,能者为师,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训练语文能力与发展智力的场所。以教《藤野先生》太白杨礼赞》等为例,学生自主学习,全神贯注,对教材、教师作了许多精彩的议论,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就课堂教学而言,改革的方面甚多,如教学容量、教学节奏、教学技术等,我就不—一阐述了。

改革创新要具有中国特色,走我们自己的路。既要博采众长,吸取精神养料,又要有主。心骨,不人云亦云。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了使学校工作上台阶,我经常以其他教师为师,以其他学校为师,从他们成功的经验中受到启发,受到教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一定要“以我为主”。学习外国,开拓视野,十分有益,但要着力在“洋为中用”上。即使是好学说、好经验,也不可照搬照抄,要拿来为我所用,与我们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创中国特色的东西,这样才有生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质量。如果抄袭、照搬,其结果是失掉了自己,当然也就无质量可言。这些年来,我努力学习,注意知识的不断增进与更新,特别是在“化”字上下功夫,融百家之长,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试着创自己教学的特色。我的“教书育人”的理论,以兴趣为先导,以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为核心,课堂教学立体化’.多功能的风格,就是以中外先进教育理论为指导,从语文学科的实际出发,针对中学生的特点,不断探索的结果。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我们的事业是常青的。教师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延续,教师的价值在学生身上体现。作为一名真正的教师,是用生命在歌唱,用生命在实践。闻一多先生在《红烛·序诗》中写道:“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塔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我一辈子追求的就是这种红烛精神,因为奉献是教师的天职。

fwr816.com阅读分享

《我是猫》读书笔记范文


本书是日本文学大师夏目漱石的代表作,向被奉为世界名著之一。小说通过猫的视觉观察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社会,以幽默辛辣的语言,嘲笑和鞭挞了人类固有的弱点和金钱世界的社会时弊,还大量引用了古今东西哲人达士的名言,外外闪射着机智和文采,喜笑怒骂皆成文章。作品语言则典俚合炉,雅俗共赏,读来令人在笑声中抑制不拄惊叹。

第一章 书摘:

哪里出生?压根儿就搞不清!只恍惚记得好像在一个阴湿的地方咪咪叫。在那儿,咱家第一次看见了人。而且后来听说,他是一名寄人篱下的穷学生,属于人类中最残暴的一伙。相传这名学生常常逮住我们炖肉吃。不过当时,咱家还不懂事。倒也没觉得怎么可怕。只是被他嗖的一下子高高举起,总觉得有点六神无主。

咱家在学生的手心稍微稳住神儿,瞧了一眼学生的脸,这大约便是咱家平生第一次和所谓的“人”打个照面了。当时觉得这家伙可真是个怪物,其印象至今也还记忆犹新。单说那张脸,本应用毫毛来妆点,却油光崭亮,活像个茶壶。其后咱家碰上的猫不算少,但是,像他这么不周正的脸,一次也未曾见过。况且,脸心儿鼓得太高,还不时地从一对黑窟窿里咕嘟嘟地喷出烟来。太呛得慌,可真折服了。如今总算明白:原来这是人在吸烟哩。

提起教师,我家主人直到最近,似乎终于醒悟,自己在水彩画方面也没有希望。十二月一日的日记中写了这么一段话:今天开会,才第一次遇见了××。都说此公放荡不羁,果然一副风月老手风度。与其说此公招女人喜欢才放荡,莫如说他非放荡不可更确切。听说他老婆是个艺妓,叫人羡慕。原来,谩骂风流鬼的人,大多没有风流的资格;自命风流的人,也大多没有资格风流。这号人,本来不是非风流不可,却硬要走这条路,宛如我画水彩画,终于没有希望毕业,却又不顾一切地硬是装作唯我精通的架势。喝喝饭店的酒,或是逛逛艺妓茶馆,就能够成为花柳行家吗?假如这个理论站得住,那么,我也有理由说我能够成为一名出人头地的画家喽!我的水彩画莫如干脆弃笔的好。同样,与其做个糊涂的行家,远不如当一名刚进城的乡巴佬。

这位美学家竟把信口开河捉弄人当成唯一的乐趣。他丝毫不顾及安德利亚事件会给主人的情绪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得意忘形之余,又讲了下述一段故事: “噢,常常是几句玩笑人们就当真,这能极大地激发起滑稽的美感,很有意思。不久前我对学生说:尼古拉斯·尼克尔贝忠告吉本不要用法语写他毕生的巨著《法国革命》,要用英文出版。那个学生记忆力又非常好,竟在日本文学讨论会上认真地原原本本复述了我的这一段话,多么滑稽。然而,当时的听众大约一百人,竟然无不凝神倾听。

接下来,还有更逗趣的故事哪。不久前,在一个某某文学家莅席的会议上,谈起了哈里森的历史小说《塞奥伐洛》,我评论说:‘这部作品是历史小说中的白眉,尤其女主人公临死那一段,写得真是鬼气森森。’坐在我对面的那位‘万事通’先生说:‘是呀!是呀!那一段的确是妙笔生花。’于是,我知道,那位先生和我一样,还未曾读过这篇小说哩!” 患神经性胃炎的主人瞪大了眼睛问道:“你如此妖言惑众,假如对方真的读过,那可怎么得了?” 这番感慨仿佛在说:骗人倒也无妨,只是一旦被剥掉画皮,岂不糟糕? 那位美学家不动声色地说:“咳,到时候一口咬定,是和别的书弄混啦,或是胡扯一通,也就完事嘛!”说着,他哈哈大笑。这位美学家别看戴着一副金边眼镜,但其性情,与车夫家的大黑颇有相似之处。

《我是猫》读书笔记精选


随着人们的教育质量的提升,我会运用到各种各样的范文,写好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我是猫》读书笔记精选”,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我是猫》读书笔记 篇1

《我是猫》是日本著名的作家夏目漱石的处女作,发表于1905年。是日本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作品。讲了一只可怜的小猫,好不容易逃出了恶人的魔掌,被一位好心人收留,但却得不到其他人的喜爱,受尽了折磨,最终还是死了,不过它死后反而得到了安息。 《我是猫》不在于描写故事的情节,它更着重于刻画小说中人物的特定心理。它不是一部以单一叙述情节取胜的作品,而是将无数妙趣横生的对话连缀起来,犹如一串串珍珠。作品对于猫类习性的刻画与人类弱点的刻画并重,颇具漫画色彩,其诙谐文风能让人一气呵成地阅读完全书,书中的每一篇章都会让你发出由衷的.笑声……

这部作品是以一位穷老师家的猫的视眼来观察人类的心理,这是一只聪明、有见识、有正义感的猫,还具有文人气质的猫,但它到致死也不会捕捉老鼠。

文章有一句话这样写到,“我边痛苦着边想,遭到如此煎熬,无非是想要从缸里出去。我虽然迫切希望爬出去,但我又明白腿不盈三寸的自己是爬不出去的。既然无法将爪子搭上缸沿,管你怎么乱挠啊,焦急啊,花上一百年粉身碎骨啊,也不可能逃出去。明明知道逃不出去,这未免太勉强。勉强硬干,因此才痛苦。无聊,自寻烦恼,真糊涂!”读到这里,我被震撼了。这只猫死得真悲惨,它不是伟大地死去,而死在这小得不能再小的缸里,可能全世界都没几个人知道,真可怜,猫对这个世界彻底失我读完《我是猫》这本著作后,懂得了小动物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无法用我们听得懂的语言来表达,它们也有生活的权力,人类没有权利去使唤它们,更没有资格剥夺它们的生命。我还懂得了不要任意伤害一只小动物,而且不要动不动就骂它们,也不要有气就对它们撒,小动物也有尊严,更不要出了什么事都责怪它们,我们都知道动物的行为都跟主人学,主人这么做它就认为是对的,所以不让它们犯错误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树立一个好榜样。让我们一起来爱护、保护它们吧,不要让它们像这只猫一样死后才能安息。

《我是猫》读书笔记 篇2

读漱石的《我是猫》,使我对日本文学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读青少纳言的《枕草子》,川端康成的《雪国》和村上村树的《挪威的森林》,都是因为《我是猫》的影响。可以说,夏目漱石,是我对于日本文学认识的开始。而《我是猫》一书,则是我对漱石认识的开始。

夏目漱石,我不想说这个人在日本文坛的名气之高,声誉之重;也不想说他的作品之多,篇篇精彩;单凭日本货币的一千元上印的都是他的画像这一点,就足以见得他的文学地位颇重。《我是猫》是他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使其赢得不朽声名的作品之一。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笑,而笑必然带有各式各样的感情。而《我是猫》这部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那种.种含有复杂意义的笑。如果说《雪国》是忧伤的、迷离的,《枕草子》是淡雅的、闲适的,那么,《我是猫》就是嘲讽的、调笑的。

这部作品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漱石笔下那群知识分子的谈话与事情。而漱石换种方法,以猫的视角与看法去看待形形色色的人。而另一个巧妙的地方就在于,猫除了担当叙述者、评论者以外,漱石还刻画了猫自身演出的很多事情。

当然,在这部作品中,我还看到了漱石的另外一种描写。漱石通过另外一种似褒实贬的方式,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

“问题就在这嘛,说什么不对金钱磕头,实业家算老几,说的全是这种傲慢不逊的话!所以我想,你不服气就让你尝尝实业家的厉害。这一阵子我已经稍微惩治了他一下,不过,他是硬挺着呢,真是一个顽固透顶的东西,哎,真想不到啊!”金田说。

这些话语可以从侧面表示出来漱石对于金钱与地位的不屑。从反面可以看出,在当时那个社会里,有钱就是万能的,这一点,也从反面可以衬托出漱石对于当时社会的不满与不屑。

而《我是猫》除了构思新奇以外,还巧妙的运用了夸张与对话的技术,而它的文风也是飘逸而又轻快的。漱石采用漫画式的夸张手法,以敏锐的观察力,成就了《我是猫》这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给后世以深刻的启示。

时至今日,这部作品读来,依旧是蕴含深意,令人深省。

《我是猫》读书笔记 篇3

《我是猫》是夏目漱石的代表作。小说的主角是一只猫,故事由猫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讲述,没有完整的线索,在看似不经意的猫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表述中,严肃的主题却鲜明地显示了出来。

猫的主人叫苦沙弥,是一个中学教员,喜欢清静,常常在家用功。他兴趣广泛,但却一事无成。主人常和自我的朋友们--美学家迷亭、理学士寒月、艺术家东风、哲学家独仙在一齐谈古论今、吟诗弄文,打发时日。一天,资本家金田的老婆为女儿的婚事上门请苦沙弥帮忙。苦沙弥认为寒月会爱上金田家的小姐简直是笑话,又和迷亭一齐把她嘲弄一番。从此,主人家招来了不少的麻烦。先是车夫老婆传播流言蜚语又哄闹辱骂主人;后是主人的老同学铃木上门规劝要主人少惹事;再是中学生们被唆使在主人家门喧哗吵闹,使主人肝火大旺。猫来到金田家,听到了金田夫妇的商量,明白这一切都是他们在整主人。

主人仍与迷亭、寒月等一班朋友聚会,在高谈阔论嬉笑怒骂中攻击世道、痛斥资本家的可恶和侦探走狗们的可鄙。主人有个学生三平,要和金田小姐结婚了。他来邀请主人参加婚礼,主人断然拒绝。猫在主人家也觉得沉闷。人类最后的命运不外乎自杀,主人的说法大概不错。醉酒的猫想着,不慎掉进水缸,在挣扎中死去。

这篇小说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作者从猫的角度来观察着这个世界,描述这个世界。猫的议论看似东拉西扯,实则形散神不散。猫既起叙述的作用,又起评论的作用,还起串连故事的作用,独特的构思构成奇特的魅力。透过猫的视角,叙述了发生在它身边的一些事,生活在它身边的一些人,以及这些人的悲喜,离合,或许这些人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他们确确实实存在过,不管这些人最终是归于沉寂,还是化为尘泥。

死是为了永生,这是我们每个人最终的归宿。

《我是猫》读书笔记 篇4

平时无聊便会到因特网区逛逛,无意中进入了一个读书网站,里面有一篇《我是一只猫》很吸引我去注意,同时它也让我明白了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

我们每天都背着书包去上学,勤奋求知,文中的‘‘猫’’是一只生活丰富多彩的猫。它每天都会吃许多新鲜的鱼,就像我们每天都会吃到许多晶莹剔透的米饭。但这只猫让我感兴趣的是它每天都会做许多的活儿,为自己的东西而努力奋斗,为来之不易的鱼儿倍感珍惜。就如我们现在一样,我们每天都早早起床,如饥似渴的求知,无非就是为长大的那条‘‘鱼儿’’而努力奋斗。那是一条令人充满好奇与期待,总有一天会背我们品尝得美味鱼儿。

原来猫也是热爱读书的,它每天都会看许多的经典小说。现在的社会才是真正达到‘‘读书’’的顶峰,现在满街都是大学生。博士之类的,却不能如愿以偿找到一份好工作。这也让我觉得辛酸,读大学无疑是为了照到一份好的工作,连猫儿也会读读名著,看看报纸,用智慧来充实一下自己。现在的社会竞争力那么强,不好好读书,只顾吃喝玩乐。是不是应该罚喝‘‘墨水’’呢?

猫的生活也是挺惬意的,每当院子里的化充满整个庭院,它也会欣赏花的乐趣,不让生活过得快而遗憾。其实,当我们工作,学习之余,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调节自身的压力,偶尔对事物的认知换个角度来的,原来丑小鸭也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以及事物,总有一天,地球的陆地不也会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吗?

每当夕阳西下,猫也会三五成群地去看日落,它们确实很享受这样温和的太阳,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天地下有许多只可爱的猫。正如我们每节课40分钟都在学习,好像猫在看日落一样,一样是生活的享受。即使读书有得有失,有乐与悲,明天不也一样和时间赛跑?夕阳即使落下,明早不也是会照样升起吗?

《我是猫》读书笔记 篇5

邻家猫杂毛哥也是个很有意思但只出场过一次的角色。它是律师家的一只猫。它评论人类“不懂所有权”,人类还会“脸儿不红不白的”“大模大洋地抢走”食物。说到这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杂毛哥与白猫大嫂的家居环境换个地方的话,那么该小说真是太有远见性了。也就是说如果是军人家的猫说出这么一翻惊世之语,真是作者深刻地历史见地呀!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几乎全盘采用了西方的文化和科技成果,如同一只蚂蚁要吞掉一只大象;国内资源的贫乏,根本远远不够接纳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只好走对外扩张的道路。二十几年后日本帝国大肆侵略中国、蹂躏我们的国土。试想,日本军人家的一只猫尚能有如此见解和维权意识,而帝国主义军权的日本却无法释怀。真是极大讽刺!

当然,很多人会反驳我的观点,认为这个小细节也许只是作者无意安排的;但我想,就算作家在这没有明确提出日本社会存在根本问题,而是需要等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验证,作者对当时社会状态的深刻理解和透析的能力是无庸置疑的,作家所具备明敏锐的社会感受力也是特定历史条件给予个别人物的。此时的作家,应该说,至少也是隐约地预见到即将到来的冲突。

大黑是一只寄居在车夫家却不知道天高地厚的肥黑猫。大黑认为车夫和教师这两种职业相比较的话,“肯定是车夫了不起”,理由是车夫比教师长的壮实。这么个理由估计全人类都要不同意了。“咱家”对它的态度是“敷衍”的“恭敬”,真是好一只世故的猫头!但这只吹牛的黑猫也是相当可爱的。“只要在他的威风面前表示心悦诚服,喉咙里呼噜噜地打响,表示洗耳恭听,他就成了个最好摆弄的猫。”这黑猫明显的受到车夫主人的影响。但即便是这么俗不可耐、欺软怕硬、不学无术的猫也有着不赞同主人的说法:“再怎么卖力气捉老鼠,能像人那样吃得肥嘟噜的猫,毕竟是举世罕见哟!

人们把猫捉的老鼠都抢了去送给警察。警察哪里知道是谁抓的?不是说送一只老鼠五分钱吗?多亏我,我家主人已经赚了差不多一元五角钱呢。可他轻易不给我改善伙食。哎呀呀,人哪,全是些体面的小偷哟!”这不正是那些忍气吞声被资本家剥削的还未开化的工人阶级真实的心理写照吗?这“体面的小偷”正是那些榨取剩余价值的却表面光鲜的资产阶级的最佳称谓。

《我是猫》读书笔记 篇6

大黑是一只寄居在车夫家却不知道天高地厚的肥黑猫。大黑认为车夫和教师这两种职业相比较的话,“肯定是车夫了不起”,理由是车夫比教师长的壮实。这么个理由估计全人类都要不同意了。“咱家”对它的态度是“敷衍”的“恭敬”,真是好一只世故的猫头!但这只吹牛的黑猫也是相当可爱的。“只要在他的威风面前表示心悦诚服,喉咙里呼噜噜地打响,表示洗耳恭听,他就成了个最好摆弄的猫。”这黑猫明显的受到车夫主人的影响。但即便是这么俗不可耐、欺软怕硬、不学无术的猫也有着不赞同主人的说法:“再怎么卖力气捉老鼠,能像人那样吃得肥嘟噜的猫,毕竟是举世罕见哟!

人们把猫捉的老鼠都抢了去送给警察。警察哪里知道是谁抓的?不是说送一只老鼠五分钱吗?多亏我,我家主人已经赚了差不多一元五角钱呢。可他轻易不给我改善伙食。哎呀呀,人哪,全是些体面的小偷哟!”这不正是那些忍气吞声被资本家剥削的还未开化的工人阶级真实的心理写照吗?这“体面的小偷”正是那些榨取剩余价值的却表面光鲜的资产阶级的最佳称谓。

《我是猫》读书笔记 篇7

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中篇小说《我是猫》是一部适合青少年读的书。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只平凡的猫,它的主人是一位穷教师,讲的是这只猫从生到死的故事。二十世纪的时候,这只猫出生了,现代文明在猫们的口中嘲弄和不屑。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道德价值的背离使得猫儿不解,这只猫终于受不了了,它找到了安身之处也就是它主人家,它在主人家闹过很多事,如;吃着年糕跳舞,自己捉老鼠反而背老鼠捉弄,上房顶结果摔了下来``````但它有一个信念就是:我是猫。不要以为它很愚蠢,它可是一只善于思考,有见识,富于正义感有具有文人气质的猫。小猫一直希望世界得到太平,人总是抢它们的食物,它很生气,主人对它很好但它还是为这一点生气。小猫也有问题,1为什么人要分成“穷人”和“富人”?2为什么事物总是会遇到危险?每天它无忧无虑不是跑到这里就是跑到那里,终于有一天它掉进了河里,到了它梦寐以求的太平世界。

我读懂了小猫那单纯,可爱,善良,对和平充满期待的心,知道了“万事皆有可能”这句话,无论多么不可能的事,只要你想它,做了,不可能的事就会变成可能的事,未来不可能的事就是想象给我们的,这只猫就是最好的典范。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作者是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他是一个普通的工人、红军战士、共青团基层干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中有大量情节取材于他自身的经历。他同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一样,年幼家贫失学,做过小工,参加红军打过仗,负过伤,后来也是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在身陷绝境的情况下,他不甘心于吃喝、呼吸、等死,于是拿起唯一还能利用的武器笔,不,说笔也不准确,因为后来他连笔也拿不动了,而是靠口述,请亲友笔录,历时三载,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创作了这部不朽的杰作,实现了重返战斗岗位的理想。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保尔柯察金,保尔被老师神甫赶出学校后,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他与冬妮亚结为朋友。他在装配工朱赫来的引导下,懂得了布尔什维克是为穷人争取解放的革命政党。他依依不舍得告别了冬妮亚,逃离了家乡,加入了红军,成为了一名坚强的布尔什维克战士。但是他的身体状况每况俞下,右腿变成残废,脊椎骨的暗伤也越来越严重,最后终于瘫痪了。但他并没有不此而沮丧,而且开始了他的艰难的写作生涯,从此有新生活的良好开端。
我相信所有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会非常敬佩保尔不畏病魔侵扰和不怕命运挫折的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他时刻都在为革命事业而奋斗。他有一次不幸染上了伤寒,他凭他那坚强的毅力,奇迹般地从死亡线上走了回来了,重新义无反顾地走向火热的工作岗位。
人生,可以说是一段曲折而坎坷不平的路。在人生的旅途中,你会遇到重重的困难,要去面对失败的打击和不被人理解的痛苦,等等。但是,这一切都是短暂的。在突破障碍、战胜困难后,回顾走过的道路,我们就会领悟到,那是磨炼人生的火焰。多少英雄、伟人,都是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中锻炼出来的,正如人们常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和保尔相比,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唉声叹气、裹足不前呢?
当今的社会是竞争激烈的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从国际社会来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国际围绕经济和科技展开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着眼于抢占21世纪发展的制高点,这就使我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中国赶上时代的步伐正在加快,这就使我们中华民族面临着走向全面振兴的机遇和挑战。国家需要学识渊博、意志坚强、处事果断、敢于创新的人才。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是跨越知识的坎坷,勇往直前!

世界是平的读书笔记1400字


当看到书名的时候:世界是平的,那时自己就在不停地点头。是的,地球是圆的,但世界是平的。发展中的社会,发展中的世界。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世界是平的读书笔记1400字,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世界是平的读书笔记1

《世界是平的》这本书是当前畅销全球的关于经济全球化的书,让人在阅读的乐趣中了解经济全球化。世界被十辆推土机推平了,各肤色各人种的竞争机会平等了。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向读者阐述了可能大家都在经历但却没有认真思考或意识到的一个问题:世界正发生着显着的变化,科技、政治和经济革命正在消除各种壁垒,让世界变得更加平坦。平坦后的世界,竞争环境变得公平了,大家的机会也都渐渐变得越来越均等了。这些观点都在启发人们思考该如何面对这场正在发生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全球化变革,如何调整自己来迎接这场变革。这本书与其说是介绍经济全球化的书,不如说是一本以经济全球化为主题的长篇新闻通讯加狂想。

事实上《世界是平的》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很严谨的经济学类的书籍。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众人皆知的事例,以及所有人都必须正视的热点问题,讲述了全球化的状况,以及它对人们所带来的影响。作者弗里德曼以他独特的视角给我们描述了世界正在变平的过程及其原因,他将全球化分割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级即其所定义的全球化1.0版本,始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从1492年持续到1800年,国家和政府在宗教与帝国主义的影响下,利用暴力击碎国界的藩篱,将世界连为一体;第二个阶级即是他所指的全球化2.0版本,这一时代从1800年左右一直持续到2000年,这时,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是跨国公司,这些公司到国外去寻找市场和劳动力,运输成本与通讯成本的下降推动了一体化的进程;第三个阶段即全球化3.0版本,世界从2000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整个世界进一步缩微,人们可以作为一个个体走向全球,轻而易举地参与全球化,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电脑、网络和各种软件等,全球化3.0版本的推动力则来自个人,世界被进一步拉平了。

弗里德曼以他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世界正在变平的过程,他在书中援引了很多热点话题,介绍了诸多令人瞩目的市场和炙手可热的行业。开发源代码、外包、离岸生产、供应联合搜索技术等被描述成为铲平世界的10大动力,而中国、印度等国家和一些站在全球顶尖位置的公司和机构,则被描述成为变平的世界中举足轻重的角色。他把所有的这一切编织在一起的时候,却揭示了一个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全球化的趋势。它正随着那些动力,在地球各处勇往直前、势不可挡,世界也因此从一个球体变得平坦。

整本书的内涵远不止这些,细微之处仍需研读,《世界是平的》将竞争和合作的平台延伸至整个世界,在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的驱使下,我们每个人都应积极思索,努力使我们自已以及国家在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前赢得先机。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吸收新知识,不断结合自己工作实际,丰富自己管理知识和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在这平坦的世界竞技场下拥有一席之地。

“世界竞赛,正在被抹平”,这个观点多次在书中出现,发展中国家也好,发达国家也罢,竞争的环境及外在因素尽管有差别,但也应该看到差距在逐步的缩小。竞争和挑战是我们必须加入全球竞争的行列,学会运用平行思维的观点看待问题,改变我们的经营思想,以创新的态度修正自己的理念去适应新的环境及外界的变化。

对于处于经济全球化中的我们,特别是作为一个个体,不学习、不创新,工作上原地踏步,到最后只能被企业和社会淘汰。所以我们要做到:

第一,不断地学习吸收新知识;

第二,不断地巩固已学到的知识;

第三,不断地了解同行业的发展状况,把握市场发展的趋势。只要不断的提高自己,让自己永远保持很强的竞争力,才能在平坦的世界竞技场下拥有一席之地。

第四,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潜力可挖,我们应该给其他人提供一个很好的机会,能让他们发挥他们的潜力去为社会创造财富。一个不能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的事业必然会失败。

世界是平的读书笔记2

寒假期间,我拜读了美国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所著的《世界是平的》一书。说实话,这是学校推荐我们读的书目,一开始只是在被动的读,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急切想弄清楚作者为什么会认为“世界是平的”。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不仅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更被作者所描述的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全新格局所震撼,也更加深刻认识到自身现有知识与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差距。所以,阅读《世界是平的》一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知识匮乏所导致的紧迫感。

《世界是平的》这本书描述了经济全球化的现状及其给人们所带来的影响。强调今天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让人才的竞争和流动更加直接和快速,并且产生了赢者更赢、输者愈输的残酷现实,直接冲击了人们对价值观的理解。很多人在这种环境下感受到的是前途未卜,忧虑随时会失去工作,因此会对未来产生恐惧感。同时《世界是平的》又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应该从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理解一个人;我们身上的一些不理智和虚荣行为的出现,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我们的知识匮乏。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当世界成为平的,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变成一个大舞台,这种环境可以迫使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到竞争中来。利用网络的平台,一切都将变得没有距离,这个事实既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同时为竞争的惨烈感到一丝恐惧。

当今中国,随着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中国有大量的工人正在制造业中失去就业的机会,并且其数量要远远超过美国。同时,这种失业促进了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并且这一模式正是多年来发展中国家一直在遵循的。这样的模式还要持续多久?恐怕无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这也决定了中国今后的发展,非但是接受知识的国家,更要成为知识输出的国家。因为如果没有知识,我们虽然拥有无数的工厂,但所做的许多都是低附加值的工作,高端的利润都被外国人赚走了。因此,中国必须要改变,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改变,我们必须要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设计”、“中国研发”,必须要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这才是中国强大、民族富强、百姓富裕的必由之路。

世界是平的读书笔记3

世界是平的?咋听起来你一定会觉得奇怪,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地球是圆的,但当你读完托马斯。费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一书后,你就会相信这个观点,因为这本书不仅能带给你来一种不凡的震撼感受,而且其中的很多观点更值得我们深思。

之所以说是震撼,其一是因为笔者独特的观点,关于这世界是怎么开始抹平的,包括书中提及的抹平世界的十台挖土机与三大汇流,以及現在发生了什么?我从中看的了许多新的资讯和概念。按作者的观点“世界本不是平的,可是因为所謂的十大推土机,世界已快被铲平了。从柏林围墙倒下那一刻,任何人再也无法確定,抢你工作饭碗的是哪一国人。”“十个推土机”推动的是世界的互补与合作,电脑,网络,科技,交通的不断進步,搭建了连接全球的网络平台,这使各种知识得到了分享与分配,也给世界变平带来了机会。通过阅读,我觉得世界变平是个趋势,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在这种快速变化大环境中,如何让自己或企业具有竞爭力,才不至于被抺平世界的推土机給推走,才是我们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世界竞赛,正在被抹平”。这个观点我比较赞同,发展中国家也好,发达国家也罢,竞争的环境及外在因素尽管有差别,但也应该看到差距在逐步的缩小。国内的许多企业也正在逐渐的掌握核心技术,同时像中国、印度等一些国家,他们不仅拥有较好投资的环境及廉价的劳动力,同时自己本土的企业也正在逐步的迈向国际市场,可以讲世界的扁平趋势是难以抗拒的。而世界扁平化同样也给象海信这样的企业带给了机遇与挑战。机遇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扩大企业的规模和知名度,通过海信长久以来的严格管理及对待技术严谨的态度,提升核心竞争力,把百年海信的基业变为现实。挑战是我们必须加入全球竞争的检验,学会运用平行思维的观点看待问题,改变我们的商业习惯,以创新的态度修正自己的理念去适应新的环境及外界的变化。

书中有这样一个比喻,“世界就是个足球场,你警觉心一定要够,才能留在场上。如果你不够好,就只能坐着看人比賽。就是这么回事。”看到這句話,你是不是和我的感触一样呢?不学习、不创新,工作上原地踏步,到最后只能被企业和社会淘汰。弱肉强食,物竞天择,这个道理谁都知道,要知道即使你用有高学位,还是要跟別人竞争,而且随着世界变得越平,这种竞争力就会越大。

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心中对作者犀利的评论而感动的同时也生出几分感慨,是啊!世界在变,不是吗?在书的底面有这一句話:“抹平的世界,也是无限商机的世界。”让我们用自己的努力去拼搏吧,这确实是一个好机会!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合集


经过多次筛选编辑确定了“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为精读文章。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优秀的书籍能够充实我们的内心。是时候写篇读后感把收获总结一下了。在阅读后还请您收藏本网页网址!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1

暑假偶然翻阅了张文质老师的《教育是慢的艺术》,让我感受到了“生命化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耳熟能详的话有了更深的了解。

书中提到教师需要带着生命的热忱进入课堂,然后对孩子所有生命的行为经常给予肯定。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我们要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做好观察记录,捕捉更多的瞬间。其次要广泛阅读,努力付诸实践,积累经验,构建自己的认识平台。

作为一线教师,我非常喜欢“慢教育”这个词。教育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急功近利与教育本义背道而驰。以“慢”的心态对待教育,慢慢欣赏学生成长。张文质老师在书中提到“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的盼望着出成效,成正果,能够‘立竿见影’,缺乏期待与从容”;“我们缺乏一种悠闲的心态,缺乏闲心”。不知从何时起,我也常常被一些日常教学工作弄得焦头烂额,没有花时间去思考,去关注学生的发展,做教育应该做的事情。

张文质老师在谈到生命教育的“关键词”时,提及了“等待、耐心、从容、宽容、期待、悠闲、优雅、细节”,这些都是我们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所要培养的姿态和心态。”慢教育”并不局限在课堂上,而应包含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从这样一个意义来讲,老师真的需要处处留心教育资源,关注教育对象,以一个等待的姿态倾情投入教育,时刻关注生命的成长。

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需要我们的教育才能成长,而不是说你今天说要把学生规矩成什么样子,学生明天就会是什么样子。他们不可能规规矩矩地按我们的想法去做,他们的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的道路上难免出这样那样的错误,其实这些都是正常的。学生工作是一项反复的长期的工作,需要慢性的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要在实践中漫漫形成。老师工作要有长远的规划和目标。切忌急于求成,要抱着每一朵生命之树都会开花的心态,我们要温柔、耐心、更需要悠闲的等待。

从现在开始,我时刻要提醒自己,学着克制自己,慢慢适应学生的身心变化,因为教育就是慢的艺术。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2

读了《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要属《“消极”是我们最可怕的敌人》这一篇了。文中提到“我们最可怕的敌人就是对一切事物的消极心理。”这种消极心理一旦驻进我们的心灵,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我们经常会情不自禁、甚至无法克制地以这样的方式处人、处事、处己,却不自知!因此,我们教育者要拥抱一颗积极向上的爱心,让教育变得更阳光。

彬是我班成绩很差的一个女孩子,不仅如此,连字迹也很不端正。开学初,每天的课上都要开小差、做小动作,所以每天的课堂作业不是来不及就是错误连篇,因此,她就成了我课上重点关注的对象,也时常在课上会受批评,而她,每次都朝着我笑笑。起初,对于她,我真的有点无可奈何。偶然的一次机会,我正翻阅她写的《一天一事一感受》时,发现她每天都写了被批评的事,不是受老师的批评就是受家人的批评,看到这,我的心不禁地抽搐了,“原来孩子每天都生活在批评中,那她怎么会感受得到温暖呢?感受不到温暖,又怎么真正地去爱呢……”一连串的问题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不禁对她投去怜悯的眼神。

放晚学了,我依然在批她订正的课作,“今天真棒!这么快就订正好了,看来彬越来越能干了!”话刚落下,她立即露出了笑容。正在这时,她的妈妈走进了教室,过来问问她的情况,我看得出她紧张的情绪,笑容一下子消失了,我笑着说了一句:“挺好的!”顺便把彬叫过来,两人一起和我面对面坐着,我拉起彬的手,不禁感觉她的小手一直在颤抖,说:“彬,赵老师觉得你比刚开学,表现好多了,你觉得呢?”点点头。“那你觉得自己还有哪些要改进的地方呢?让赵老师当你的朋友,一起来帮助你,好吗?”沉默了一会说:“我上课还不够专注,发言还不够积极,作业……”“哦,这些问题都好解决,只要彬你愿意,照赵老师说的去做,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一定能克服的,你相信老师吗?”笑眯眯地点点头。于是,在她整理书包的期间,我还跟她的妈妈达成了协议。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发现彬进步了,人也开朗了许多。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3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耳熟能详的话不就在告诉我们教育是慢的艺术吗?

张文质老师曾经详细描述到:“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有时候我们简直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也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经常,我们要等待一个儿童的成长:他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他需要你对他这个具体的人而给予的帮助,即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也许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同时要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行动能力(一种临场智慧)。”

当他提出这个观点后,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因为今天这个时代确实是泥沙俱下、万马奔腾的年代。有人认为教育不可能有慢的耐性,更不可能有慢的境界。但是张老师认为: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这里的慢指的就是用人性的方式,针对各不相同的、具体的个人,有足够的细致、耐心与充分的教育意识。这样的教育在我们任何人看来,或许都会觉得都是一种理想中的教育,但我们应该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情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好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时候体现的是“严厉、急躁”,是“狂热、粗暴”,是“不宽容”,是“麻木、冷漠”,以至于消极、懈怠到极度沮丧,因为我们早已失掉了作为教师的那份光荣与自豪,也悄然失落了作为教师所必须的教育精神。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已失去了太多,教育早已被功利化稀释得面目全非,我们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只是我们都不愿面对。

慢的教育也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学习,这种“慢”也是需要智慧的。而张文质老师提倡的这种“慢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就是以智慧主导下的耐心和爱心让孩子们接受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助每一个人获得成熟和自由,使生命绽于爱与善良之中。

朱熹说:“做事情要宁浅勿深,宁小勿大,宁下勿上,宁近勿远”,强调“要从我们能够做到、能够改变、能够尝试的地方做起。”尤其是处在教育改革前沿的教师更应该时时反省自己的教育行为,克制愤怒,学会耐心与期待,或许这样的慢能使你琐碎的工作变得优雅起来,虽然明知这优雅有着理想化的色彩,但是教育者本身不就是理想主义者吗?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4

我是一名教师。近期,读了张文质的书《教育是慢的艺术》,感悟很多,随手记在了书页中。现抄录下来,共同行参考。

消极心态害死人。人一旦消极起来,看世界,世界是病态的;看世人,人心是叵测的;看自己,自己亦事事不如人,时时不如意。

人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教育的勇气的消弥,人之主观能动性的消失是无奈的,能继续拥有教育的理想的人是勇士。

有效教学之“效”是什么?是效用?是成人的效用,还是成长的效用,还是成才的效用?是效能?高效、长效还是低效?高效就一定好吗?农药杀虫高效,但有毒。养鸡场的肉鸡生长快,但有激素。

控制班级和关注个体一旦冲突,我们习惯于控制班级,这就是从整体出发,是顾大局。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多少名学生,面对同一篇文章,就会有多少种感悟和体验。标准答案是什么?是小偷,偷去了孩子的梦想,是猎手,折断了孩子腾飞的'翅膀。

让老师去关注学生的生命和生活状态,让教大班额的老师去关注这些“教学”以外的东西是很困难的。试问一下能真正关心孩子的生命、生活的家长能有多少?很多家长关注的不也是“成才”而不是成长吗?

应该转变教育的观念的不仅仅是教师,应该是全民。教育改革要全民总动员。如果不,就把学校“教育”二字的概念之内涵缩小一下,不用把家长的教育责任,社会的教育责任都加在学校和教师身上。

知识和文化密切相关,但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现在的教师基本上都是有知识的,但不少人缺少文化。教给学生知识是教书匠,用文化去影响学生才是教育家。

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对“教育”二字都是一知半解的,只会“教”而不会育,不懂得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么,那些文盲或半文盲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就更可想而知了。

贫穷并不可怕,只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一定可以教育出好子女来。变富了是好事,但如果价值观念扭曲了,再想教育好子女就难了。

不过,这样的家长心目中的好子女也与我们正常人的不同,他心目中的好就是坏。

当老师的要清楚学生的学习该学些什么?学什么呢?学习生活的智慧、生存的技巧和生命的解码。当老师的还要清楚应该指导孩子怎样学?怎样学呢?要让学生乐学、善学、恒学。乐学者,学之有趣,善学者,学之有法,恒学者,学有毅力,学贵有恒也。

错误的教育观一旦在老师身上打下烙印,这个老师就可怕起来,因为他的一言一行都有错误,而他却不自知,还以为自己正确,他越努力,受害的孩子越多。孩子受的害越深。

教育的真实(现实)与教育的真谛(理想)严重脱节是目前一切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人必须生活在现实中。

整个社会都不按规矩办事,如果我们教育孩子按规矩办事,岂不害了孩子。任何教育都要实事求是,与现实相结合。

强调结果的教育是快的教育,强调过程的教育是慢的教育。快好,慢好,不言自明。

教育是上层建筑,经济史基础。经济的发展决定教育的发展。想让大山里的孩子同北京的孩子接受一样的教育是不可能的。一个人的成长,起点是各自不同的家庭。

我上学的时候,很想多看书,可惜无论是家里还是学校里,我都找不到书。现在的社会随处都能找到书,却没有了嗜书如命的人。

我上小学时,有的同伴没有机会读小学,我上中学时,很多同伴又没有机会读中学,我和我们那一代人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如今,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每个孩子都必须读九年书,但厌学的孩子却越来越多。

如今的教育有赶鸭子上架之嫌,鸭子不愿上架,硬赶着它们上,结果只能是鸭子辛苦,痛苦,赶鸭子的人亦辛苦,痛苦。

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哪里来?是个大课题。解决了这个问题,教育上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因材施教需要在了解每一个具体的孩子后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如果一个班有40个孩子,这个老师就要根据40种不同情况制订40份方案并付诸实施。统一要求就不一样了,但统一要求扼杀了孩子的差异,不人道,甚至简单粗暴。对于懒惰的老师来讲,自然喜欢选择统一要求,中国人多,学校班额大,是同情,是教育的现实。

理想中的孩子应该是天真无邪的,生命力旺盛的,可型性很强的,有创造力的。现实中却不乏可恶,沾染恶习的孩子。

理想的教育中,教师应该是幸福的,个性化的,有理想、有朝气的,现实中,教师往往有太多的约束,继之而无聊,无奈。

教育的理想是不看成绩,只看学生是否得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现状是只看成绩,成绩之外的都是花架子,有,更好,没有,也无所谓。

珍惜自己的生命,是动物的本能,亦是人的本能。如果有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了,一定是他的心理出现问题了。

好教师对待孩子,应该如大自然对待万物,尽可能地为所有的不同的(孩子)生物提供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创造一切条件让它们按自己的方式生长。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5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福建著名学者张文质先生的作品。与其他许多教育理论书籍不同的是,这是一本教育演讲的集子,共收录了张文质老师从2004年到2008年五年间的12篇演讲实录,其中,有四篇是与1+1读书俱乐部成员聚会时的发言,有八篇是到各地学校的演讲,篇幅最长的是后面五篇,占了全书的四分之三。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张老师的演讲,通常是“没有完整的讲稿”,“和大家面对面的谈话时捕捉头脑中快速生成的影像,甚至是不太完整的对某个问题的理解”的呈现。这种生成性为讲演注入了更多鲜活的魅力,反复品读这些“原汁原味”的文字,我仿佛又回到了聆听先生讲座的酷热八月的上海会场,时而言辞犀利、鞭辟入里,时而充分肯定、赞赏有加,时而殷切期盼、信心满怀……从他身上,我不仅看到了生命化教育的希望与未来,更看到了一个有良知的有责任感的教育学者长期致力于教育革新与唤醒的赤诚行动。

一、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实践者

生命化教育是张文质老师的梦想,是忠实的倡导者、实践者,他逢人必讲,走到哪讲到哪,他对老师讲、对学生讲、对家长讲、对学校讲,不遗余力。他到江苏、出广东、上湖北、远赴内蒙古、挺进新疆,倡导生命化教育,建立实验学校。最多的,应当还是他的根据地福建。12次讲演,就有11次是在福建各地的学校。他的足迹差不多快要踏遍福建的每一块土地了吧?

对生命化教育本质的诠释应当数他2004年末在永春师范的一次讲演最为经典。他说,“所谓生命化教育,其实就是一个精神的理念,是对更美好的教育的一种价值诉求。”用一句话来表达,那就是,“把对每一个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在他看来,所谓教育,就是对每一个个体生命发展可能性的成全,社会需要这样,学校更要这样。教育是慢的艺术,他通过自己的行走与观察,对许许多多无视生命漠视生命的反教育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痛心疾首,振臂高呼生命的尊严,告诉我们生命的可贵,引导我们期待生命的美好。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明白,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下,要达成这种从生命本原出发的教育理念是何其困难,但张老师始终不气馁不争辩,他以巨大的勇气与力量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二、想大事情,做小事情

面对“落花流水”般的教育环境,张老师对所有一线老师都寄予了深深的理解与敬意,每到一处,他总是平等而亲切地勉励所有的老师们,如何在面对现实的同时,寻求内心精神的丰盈。他处处强调,教师要能够既想大事情,更做小事情。在“生命化教育”12人研究小组聚会上,他说:“今天我们能做的也许不是对教育的想象,而是只能提醒自己这就是我们生存的现实。”但既使这样,“我们要努力回到生命当有的更坚韧的立场,回到作为个人的承担——观察、记录、思考、对话、写作,努力做一个行动者。……努力培植自己更丰富的教育智慧,努力不使自己变得迟钝、衰竭、愚蠢、丧失热情,努力在具体的工作中生发出更多的生命热度与温情,相信自己就是相信灵魂未死的价值,哪怕一点一滴,不是逃向苍天,而是回到尘土,既受苦又痴迷于自己笨拙的努力。”

xx年3月他在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论坛上说:“不要偷走孩子的梦想。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教育危机,不是哪所学校,而是这就是我们共同的境遇,教育需要思考大问题,教育也需要在小事上持续、耐心地努力。”

xx年4月他在福州十八中市级专题研讨会上,谈到规模宏大的巨型学校在探索有效教学的艰难时,仍不失时机地肯定到:“教育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贡献出一点点自己的见解,提出一点点自己的思考,它不一定有价值,但作为一个思想的提问者,还是有意义的。”这就是张老师所说的“想大事情”。

那什么是做小事情呢?

张老师说:教师“管好自己的课堂”是做小事情;教师“多一种经历,多读一本书,增强生命的强度”是做小事情;教师“说真话,做真事,善待第一个学生”是做小事情;教师“有学习的倾向,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是做小事情;和同事“交流教育心得,遇到困难开始研讨”是做小事情;甚至每天“把自己收拾得更干净一点等等”也是做小事情。

而作为学校,在“校园内很多树下放有凳子,可以供孩子们课间能够坐着休息”是做小事情;“在校门口放着两排椅子供来接送的家长坐着休息”也是做小事情……他认为,小事情是有着巨大能量的。“目光向内才可能知道自己的责任,才可能知道一切变革正因为‘我’的参与而变得更有可能。”

xx年6月,他在泉州骨干教师培训会上对培训学员们说:“我们几乎没办法在大的格局中做出什么,但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可为的事情,作为一个目击者,一个见证人,观察者,记录者,思考者,作为一个发出自己声音的人。……我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行动准则,就是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大问题要思考,小事情要践行。要从我们能够改变的地方去尝试。”

在永春师范的生命化教育的讲演中,他谈到教师要随顺人的禀赋,树立一个乐观的学生观时,他说:“我们既能够有所思想,也能够有所行动,以自己的创造性工作表达出对学生的信任和期待,也表达出相信每个人都有更美好未来的信心。”每一个教师都应“时时提醒自己、改变自己、克制自己的否定性思维,一点一点地变得阳光起来,积极一点,主动一点,努力在责任之中表达出我们对生命的眷恋。”

三、深入学校、深入课堂

从他的书中,我捕捉到了一个教育学者十几年来不懈的真实的行走历程。他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把自己的教育思考,牢固地扎根在真正的教育基层学校的土壤里。他跑遍了各种各样的学校,城市的、乡村的、城郊结合部的、中学的、小学的、公办的、民办的等等。他说:“我热衷到学校听课,也比较信赖自己所看到的。在这样的现场,你同样是一个教育的承担者,同时往往能够获得一些原先未曾料想到颖悟。”

为了在福州一所学校的教师论坛上进行十几分钟的发言,他特地跑到这所学校去听了两节课:心理健康、历史。他说:“我希望自己能有一点与课堂相融,与学生真正相见了的感觉。”他会跑到自己女儿所在的学校去听课,包括通用技术课、英语课,他都听。有时,他还上课,给学生讲语文讲作文。他说自己每年听课都在100节以上——这是一个什么量?与在我们学校,只要求每个老师一个学期听课量达到12节相比,100节,相当于平均一周都会听二节课!在我们学校谁能做得到?校长一年听课是多少?教研部门的那些各学科教研员们一年听课又是多少?放眼中国教育,敢于跟这100节叫板的,又会有几人?

四、纯朴的乡村教育情结

如果说今天的教育环境已是“落花流水”的话,那乡村教育则早已是“落荒而逃”了。优秀的老师们逃了,优秀的学生们逃了,经费紧张,办学艰难,已非同一般可言。拿我的老家湖北荆州的情况来说吧。家在农村的,只要家长有稍许能耐,都会想方设法让孩子到县城区学校去读书,而乡镇学校的老师,也通常会想方设法调到城区学校去工作。而城区的优秀学生呢?则是流向条件、资源更好的地级市学校或省会城市学校,优秀的老师基本上也是如此。

于是,城区学校的规模总是很大,一个班七十多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乡镇学校规模则一缩再缩,班数班额不断减少。为了保障那可怜巴巴的乡村教育的基本师资,主管部门不得不采取一些举措,如选择城区学校的老师到乡村学校开展阶段性支教。然而“上有政策,下就有对策”,被安排去支教的老师的情况可谓五花八门:有的老师人去了,但心没有去;有的是今天去了,明天不见了;有的是这个月在上班,下个月就一“病”不见了;而最为离谱的是,有的干脆私自请个人顶替自己到支教的学校去上班,自己玩起了失踪,远走他乡……

张老师深切关注农村的教育,常常深入农村学校进行调研讲学,更把很多农村学校作为生命化教育的实验学校来研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我觉得教育最沉重的问题首农村教育问题。”“今天农村教育问题有一个比高考更沉重的话题,就是这些年来,农村的孩子进入重点大学、进入名牌大学的比例逐年下除,像北大、清华差不多就是15%,所以很多农村的孩子只能上二流、三流、四流,不入流的大学甚至是那些‘野鸡大学’。”

他的敏锐,不是一般的学者可以比的;他的敢言,也不是一般的官员可以比的。阅读这些讲演实录,我常常惊讶于张老师的勇敢,这是一种口无遮拦地道出真相,这是一种残忍难堪的逼近真实。讲真话在当下其实是很困难的事情。我们不是不知道真相是什么,而是说出真相太难了,我们也不是不知道真相被揭露的话会改善现实,但依然选择了沉默,因为,坚持说真话太麻烦,太危险了。

我跟张老师一样,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脚上的泥巴还没有洗干净,脚底还是乡下的泥土,如今虽然生活在南方城市,但我的心仍然扎在老家那一个闭塞贫穷的小村落里。我没有可能再回到老家回到乡村去工作,但我对张老师这样一种质朴的农村教育情怀充满了敬意。他可以一连十几次地到同一所乡村学校——晋江龙林小学去听课调研,可以到农村乡镇去义务讲学,可以到泉州市一所乡镇学校(永和中学)跟学校教师们进行多次座谈、跟学生面对面地对话。

他不是浮在面上,只有空空的关爱;他不是浮光掠影地到此一游,只有留存的乡村图片;他把行动把责任建立在对众多乡村实验学校不辞辛劳的指导与实践之中;他勉励在乡村工作的老师们,要“学会妥协,学会调整,在妥协中前进,在调整中提高”努力增强自我生命的强度。他更大声向有志之士向社会强烈呼吁:目前,农村更需要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农村教育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

与这一本书相遇,是我暑假赴上海的一个意外收获。当我在上海兴高采烈请张老师签名合影时,我感动于文质老师的平等与亲切,读完这本书,我更感动于张文质老师这份教育的赤诚。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也是我的教育责任。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6

品读这部书的时候,有人评价说这部书理论性太深,没有实用性。不过我读的时候,总感觉如沐春风,像和作者在促膝长谈一般,总给人以心灵的启迪。我们也需要不时的好的理念的注入,不是么?

之前一直有一个困惑,听电视上的节目主持评说某一本书时,即使这本书我从来没听说过,在他们的“忽悠”之下,我就会听的入迷,而且会对这本书产生极大的兴趣。像《子午书简》之类的读书或者评书节目是非常喜欢。回过头来细想一下,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在上课时不惜花费全部精力,但是在读书上却是推荐的极为可怜。记得初一来时,学生有读书课,为了作为一个好的引导,我总会在课堂结束前的几分钟介绍几本好书。而且当时突发奇想,给班级的学生办了班级报刊,报刊的一栏就是好书推荐,好的电影也在其中。但是,由于学生学习任务太紧,这项工程也就夭折了。不过现在想来,推荐好书确属我心中所愿。只是苦于没有一个良好的途径。

肖川在《教育的情趣与艺术》里边有一章节就是“做个好书的鼓吹者”,我觉得这话很是符合当下的情境。学生学习压力大,平时上课任务赶得紧,学生对书几乎快绝缘了。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振臂一呼”,“鼓吹”某一本或者一类好书,让学生能在学习之余能够多品读经典、收获感悟。虽然作者在文中只是向读者推荐一些比较好的作品,让人从其中受益良多。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也应如此,将书中之精华、精彩之处向学生展现,让学生爱上读书、多读好书!

肖川先生在写这些理论时,一边强调课堂内外的人性关怀,一边就在阐释读书的好处。这给我们以极大的启发。以后再课堂当中,我们不妨将这种理论运用到实际当中,在讲解一篇文章之后,不妨多推荐几部和这个作家相关、而且也适合学生读的作品。在假期之余,也可以让学生多读好书。记得有一次放假,学校给每位学生布置了4本好书来阅读,当时的情况发展到这4部书不仅在开封市,在网上都是好书难求。在网上,这几本书的销量直接是遥遥领先的。我在此并不是想说求实的影响力有多大,只是觉得这种举措对学生、对家长乃至对社会都形成了这样的一种文化影响力――多读好书!

所以,不妨在学习之余,都鼓吹好书,让老师们行动起来,给学生以启迪,引领他们遨游书海,这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7

张文质先生说过:“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的盼望着出成效,成正果,能够‘立竿见影’,缺乏期待与从容”;“我们缺乏一种悠闲的心态,缺乏闲心”。不知从何时起,我常常被超负荷的日常教学工作弄得焦头烂额。根本没有多余时间去思考,去关注学生的发展,做教育应该做的事情,忽视对学生思想的教育。

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的“润物细无声”,正反映了教育的变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

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然后顺着这种正道,终成大器。教育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起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在课堂上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常嗫嚅着嘴,想回答又说不出来,或者说来说去不在点子上。这时,作为教师的你,是急躁地打断作一番暗示,还是给他们一些思考的时间?也许你为了急于听到孩子“正确”的回答,过早地把现成的知识和盘托出,迫不及待地将知识填塞孩子们的头脑……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会遇到一些学困学生,他们之所以出现目前的这种现象,是由于很多不良的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不愿意去学习,有的不按时完成作业,作为老师,可以先不要责怪他们,应该满腔热情的帮助他们,静下心来和他们谈心,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感情教育工作,多夸夸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正确对待孩子,从而使他们端正学习的目的,建立信心,这样才能逐渐的赶上去。但更多的时候,在对待这些孩子的态度上,我们很多教师和家长有太多的恨铁不成钢、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多的急躁和揠苗助长、太多的高期待和不理解。要知道:儿童接受教育需要一个过程,教育恰如教孩子学步。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8

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都是一个艺术家,学生就是我们教师的精心雕刻的艺术品,这是我读了《教育的艺术》之后的 想法。

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100个教育案例,感触颇深。这100个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辛勤汗水,闪耀着其智慧光芒的教育案例,不仅让我们能从中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独到的教育理念,而且使我们能和苏霍姆林斯基一起去思考如何培养孩子,如何爱他们而又严格要求他们,如何在他们当中寻求优秀的、独到的东西并展示他们的才能。

特别是读了对8岁孩子告密的思考,我就想到了自己班里的孩子,我常常把类似8岁孩子那样的行为看成是告密或者中伤别人,反而讨厌和厌恶这样的孩子,有时会认为这是小事一桩,将其弃置一边,现在我想在决定怎么做之前,我会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在头脑中多闪现几个问题,多思考一下。读了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整个面貌----对一位家长的答复后,我想了很多。确实“可怜天下父母心”,我自己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每一位家长都疼爱自己的孩子的。但爱的方法却大有讲究。总觉得孩子小,不忍心让他不安和伤心。千方百计不让孩子看到生活中困难和不幸的一面,这在本质上说是溺爱,在溺爱的环境中,孩子就成为娇生惯养的宝贝,而不能成为勇敢、坚强的人才。我想:今后我要让我的学生们看到生活的全貌,要学会“动心忍性”。

如何处理好和家长的关系,也是一门艺术。书中特别提到了如何和家长处理好关系令我受益非浅。教育工作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形:老师因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把家长请到学校进行“道德训斥”,父母回家就用强硬的手段吓唬甚至打骂孩子,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和家庭都对学校产生了不愉快情绪,不但家庭教育成为空谈,学校教育力量也大大削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在巩固家庭的稳定上有重要的`使命,学校大多都忽视了让学生把愉快幸福带给家庭,这种美丽的联系是最细微和牢固的纽带。我从这些语言中顿悟出日常家校联系缺少的就是对学生、家长人性的尊重。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和家长进行沟通,首先把孩子在某方面喜讯告诉家长,和家长分享孩子进步的喜悦,同时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心理动向,以便关注孩子成长状况。一段时间后成效显著:家长和孩子共同语言多起来,孩子的抵触情绪渐渐消逝,家长的教育水平也在提高。收到如此令人惊喜的家校合作效果,我由衷感激大师的涓涓叮咛。

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案例,深为感动。非常佩服他的生动性、深刻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但值得借鉴,从中吸取经验和营养,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要想书上说的把自己整个心灵献给学生,我认为这是教师的最高境界。你爱学生,孩子们就会爱你。爱是永恒的!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9

暑假期间有幸拜读了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细细品读,“慢教育”所蕴含的教育哲理,如同一股清泉沁入心扉,让人弥久难忘。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的是耐心与等待。时下的教育太过功利,有时甚至无视孩子的年龄特征:三岁要背《唐诗三百首》,四岁要学外语,五岁要弹钢琴,未满六周岁要读一年级……在学校里,很多教师的课堂像做工程一样赶抢进度、赶时间,追求所谓的高效率、快节奏、大梯度……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约而同地陷入了一个令人恐惧的教育误区——“快教育”。实际上,对待孩子的成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更不能越俎代庖——教育的成功从等待开始。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是一种何等美丽的教育场景,这是一种何等美妙的教育艺术。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学会从容与宽容。对于学生的一次次小错误,根本没必要放在心上,更无需揪出来大做文章(但我不是说对于犯小错的同学不管理,不教育,而是教育不能放,管理不能放),因为谁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因此当你看到这一点,就能从容的看待这一个问题时,在教育学生时,就会多一点耐心,少一些生气。面对孩子的不良习惯、面对孩子的犯错,更需要我们老师以一颗宽容的心,引导他,鼓励他,只有处处为孩子着想,方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才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着想。

正如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所说的:“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让我们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快乐,慢慢地等待孩子长大。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10

对于“教育是什么”这个问题真的没有好好地思考过。自己当教师的生活真的就那么平淡无奇,每天工作的痕迹就像沙滩上的沙子一样,被海水冲洗过后马上就会归与平静。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之后让我对自己的工作开始了慢慢地审视。他说教育是“艺术”,教育是“慢”的艺术。说实话,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是艺术。难不成是因为在“慢”字上出了问题?

昨晚看电视剧,里边一位教师长者收到了他几十年的一位学生的信和两张戏剧票,信上邀请老师去观看自己的第一次演出,因为老师是他心里所尊敬的人。虽然离开老师多年,但心里一直有老师的陪伴。这对年长的老师说了这么一句话:“能成为孩子们优秀的向导,没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事了。”我想这位老师的心里的滋味应该不是一个甜字所能形容的吧。看着听着我的心里也洋溢着幸福的滋味,因为我也是一位教师。

然而,我能成为孩子们优秀的向导吗?并且是当我老了,我的学生长大了的时候,他们会认为老师是他这一生中优秀的向导吗?这个结果我得等到我老了才能分晓。然而,这个过程却需要我此时此刻就开始。

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所说的,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缓慢所以很难立竿见影。然而我脑中却装着必须要立竿见影的命令。来想想我今天的教育。

班里总有学习成绩很不理想的孩子。我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呢?我是很负责地给他们课外进行再次辅导。但是扪心自问,我的出发点很大一部分是为了自己班的平均成绩能提高一点。估计这样的辅导也就成了纯粹的功课辅导。只要他会做这样的题目就行了。其实这样也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情了。但如果仔细地想想看,当讲了一遍又一遍的时候,我没有生气?没有焦灼?是的,我生气,甚至愤怒。也有老师说:“我宁可教100个好学生也不想教一个教几十遍都不会的学生。”当然这是没办法时的调侃。孩子之间的思维能力的发展速度有差异,一个孩子的各种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有差异。他在低年级的时候掌握不了这个知识,而我们老师却那么着急。强迫着小孩一定要弄懂,家长老师不惜用灌输的办法也要他记住。家长说:“看你什么脑子,这点也记不住。考试题目一样的都不会填。”老师说:“就是这么做,等到考试像这样的题目还是这样做,懂了没?”小孩累啊,我们累不累啊?就为了一道等过段时间孩子自然就会的题目。那如果放弃这道题目怎么样?那就是家长要抱怨:“才考这么点分数。”老师要抱怨:“你这道题目做对了,班级的优秀率就高一些了。”原来我们都掉进分眼里去啦!人家可能是大器晚成的孩子哦!

书中也有一行小字提醒了我。“教育需要的是持久的关注,耐心的等待,需要的是潜滋暗长与潜移默化,‘立竿见影’往往是有害的,甚至是反教育的。”

“教育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它到底会对学生一生有什么样的影响,它成全的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把眼光放得这么远了,才能对今天的教育行为有所思考。我是任教小学语文的老师,于是我的眼光对文字有所偏向。若干年以后,我想我所教的知识对孩子们来说真是不足挂齿了。然而我的小学语文有没有在他童年的时候给他沉淀下什么了吗?

当我年老的时候,如果我也能说上这么一句“能成为孩子们优秀的向导,没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事了。”那我想,即使我一生的工作再怎么默默无闻也是值得尊敬自己的了。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11

《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读后感1000字:

不同于其他书,这本书的开头便让我有种放松的感觉:“家长只需要做对30%的事情,就已经很好了”。

多少时候做母亲的我们容易焦虑,焦虑自己总是做的不够完美,焦虑自己的一点失误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这本书中提到:我们无须要求自己完美无缺,无须培养出伟大的孩子。是的,我只想培养出一个能健康生存的孩子。你呢?

很多人给孩子起名叫所罗门,大体因为所罗门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什么是智慧呢?书中提到,智慧是智商与情商的结合。现在很多人也越来越重视情商。通过这些年的观察,我发现身边那些智商高的孩子不一定过的幸福,但是情商高的孩子即使学习成绩不好,也能过得挺好。一位教育家曾说过:“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也改变不了百分之一的遗传”。即使我们给孩子吃很多贵重的补品,即使我们上很多开发大脑的课程,智商的改变的也似乎微乎其微。但是情商则不同,情商的改变好像与我们的付出成正比。书上写到:谦卑是一个人健全成长的关键。如何教育出谦卑的孩子?父母得以身作则。我觉得我离谦卑还太遥远,但愿我能持续进步,离谦卑近一点。

很多书中都提到:没有任何人可以取代父母的角色。很多人也应该亲身体验过看一下子照看好几个孩子。我记得那个时候,我的精力似乎都耗费在怎么样让他们的安全得到保障,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不惹祸。越小的孩子照看起来越麻烦,幼儿园的老师一般一个人带十多个孩子,你觉得他们有精力去关注每个孩子的状况吗?这些孩子如果不能按部就班的进行一天的活动,老师们会疯掉的。由此可见,你的孩子在学校能平安的渡过一天,老师们就已经付出了很大努力。不过,每个孩子又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这就意味着他的缺点只有被父母耐心纠正,父母的角色显得格外重要。如果父母长期以工作为理由,对孩子忽视,孩子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时间长了难免会带来一系列其他问题。书中提到四类父母,其中溺爱型、专制型、忽略型的父母都有一个共性——他们在选择更容易、更省时的方法去纠正孩子的错误。而智慧型父母则付出了更多努力,最终收获的也更丰富。我们很多人只想坐享智慧型父母的结果,却不愿意付出。请记得: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

舌头在百体中虽是最小的,却能说大话。从书中的数个案例来看,勒住舌头是多么有智慧的表现啊!我以前也错误的认为及时批评孩子的错误可以让他更有记性。现在我明白:批评不是推动改变的有效办法。也许我们只是理性的认为被指出错误就去改正是再正常不过的顺序。可是,我们忽略了人的情感,要知道人是很脆弱的生物。接受指责就像被撞击了一下。撞击的过程中,有极少数心志成熟的人站起来了,继续下一步——改正。但是,孩子还没有长大,他们很难站起来,所以他们会觉得自己是被否定的。那渐渐的他会封闭内心,不愿把自己的苦恼和需求说出口,我们也就失去了解决问题的机会。书中提到:人在安全的环境中才更容易成长和改变。当人受批评时,大脑是一片空白的。这也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吧!有项研究表明:经常被恐吓的孩子比很少被恐吓的孩子对恐吓的敏感度要降低很多。

书中也提到:拿一个孩子与另一个孩子比较,即使动机是好的,结果也会适得其反。而我们这一代人恰恰就是在比较中长大的,“比较”成了我们的惯性思想。当比较到一半或比较不下去的时候,我们才可能被“人比人,气死人”这样的话语拉回现实。

谁愿意明明看到孩子的缺点,却不及时指出呢?书中提到:不要因为自己担心就急着想办法去解决对方的问题。就算我们做父母的心里再着急,再愤怒,也要忍住。比较聪明的方法是先博得孩子的心,让他觉得我们是跟他站在同一战线上的,之后再慢慢纠正他的错误也不迟。之前我很喜欢使用“别哭了”或“没关系”来打发孩子,书上的解说让我意识到这不是对孩子感受的真正认同。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免会出错。让中国的父母向孩子道歉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书中提到:“向孩子承认错误会提高孩子对我们的尊重,也会增强他们对我们的信心和信任。当我们永远没有错误的时候,也给了孩子一个傲慢和防备的姿态。”谦虚并愿意被纠正的家长才能更快乐地与孩子一起成长,希望我们都能真实地生活。

《课堂密码》教师的读书笔记


“我们需要成绩,但却不能从学生身上抢成绩;我们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离学科来讨好学生;我们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权利和体力管制学生。”书中的这段话深刻剖析了当前的课堂教学,教师不要把课堂只当课堂,也不要把课堂只当教学,更不要把课堂止于安静,要以学生为师,以同事的课堂为友。

“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课堂教学氛围应该是民主平等的。课堂上,老师要让自己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互动的、和谐的、民主的关系,要成为引导学生学会寻求知识、吸收知识、运用知识的组织者和领路人,成为学生表达观点、倾诉情感的知音。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大家都知道,教育的起点不是教材,而是学生的现状;教育最基本的原则是因材施教。 但是生源的庞大、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方式,使得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基本上是无法实现的,家长和学生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当你对一件事情感到不满的时候,不外乎两种态度:一是转身离去;二是改变自己的态度。学习这件事情要想转身是不大现实的,那就只有转念了。既然我们明白因材施教是不现实的,就要改变自己的学习策略,不要被动地跟着教师,盼着他对你因材施教,而要主动地在教学进度的前面奔跑,努力做到“因教施学”。毕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

课堂效率=教学进度×学习接受度

教师想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进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要舍得花时间打好基础。只有基础打扎实了,你才有可能加快课堂教学。

书中提出不管课堂教学过程多么丰富多彩,多么受学生欢迎,如果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难以理解,难以接受,那么这堂课也是低效的。不管老师上课讲了多少知识,也不管是怎么讲解知识的,最终的判断标准应该是学生接受了多少知识。从上面这个公式可以看出课堂效率等于教学进度与学习接受度的乘积。两个因数都达到最大的时候,乘积就是最大的。因此要让课堂发挥最大的效率,肯定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努力和投入,教师一味地加快教学进度而不顾学生的学习接受度,或者学生只管个人的学习接受度而不顺应教师的教学进度,都很难让课堂效率最大化。

有些能力较好的学生,在课堂常常“吃不饱”。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在排座位时,可让这些学生分散到班级的各个角落,让他们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向部分学习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讲解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即能提高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成绩,又能使自己在讲解中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

《课堂密码》一书中那些对课堂教学实践的个性化的解读,那些经典的教育言论、深邃的教育思想、艺术的教育技巧,让人惊喜,让人豁然开朗,也让我深思揣摩。让我带着新的姿态和视野去重新审视自己课堂的教与学现状,更让我带着前所未有的勇气去实践。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