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正值暑假在家,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这是李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李老师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让人不禁为之激动、赞叹、折服!我也从中获得了不少启示:

启示一:童心是师爱的源泉。

李老师提出教育者是否拥有一颗童心,对教育至关重要。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怀有儿童般的情感,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心灵。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兴趣,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应该在任何方面都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当作朋友。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忘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启示二: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李老师深深打动我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始终如一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爱是李镇西老师永恒的教育理念,他可以和孩子一起过年,一起玩雪、拼字照相,真正融入学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师爱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间。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读完这书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自己过去的教育方法。当学生犯错时,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启示三:教师每天的必修课五个一工程。

我最欣赏的是李老师无论多忙,每天都要进行的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个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书不少于一万字,写一篇教育日记。在我们看来,这需要何等的毅力啊!然而,李老师却不觉得需要什么毅力,他把这样艰巨的工作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已经变成了习惯,就像每天需要刷牙洗脸的习惯。这一切的一切,李老师做得有滋有味,做出了成绩,并乐在其中,实在让人佩服!

同为教师的我们都清楚,这五个一做一天两天还可以,但要长年坚持却实在是不易。这其中的前两个一即上好一堂课,找一个学生谈心倒还容易,因为作为教师每天都会上课,批改作业并与学生接触,只要存心上好课就可以把每节课的水平提高,至少在原有基础上有长进,只要认真解决学生的问题就必须了解学生,找学生谈话,教育帮助学生。而后三个一即读一万字的书,思考一个教育问题和写一篇教育日记要每天坚持的话,非一般毅力的人可以做到,特别是每天一篇教育日记(他一般都是几千字),要坚持则非常人可以想象,所以李镇西老师不是一个简单的人,我感觉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勤奋,会挤时间。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肯去挤,总是有的。其实,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愿不愿意去挤的问题。有时,我们太浮躁,不能安心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有时,我们太拖拉,总是把今天的事拖到了明天;有时,我们也雄心勃勃,但总难坚持。

让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中保持一颗童心,能够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他们一些帮助,给他们一些心灵上的启迪。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做最好的家长》有感


读《做最好的家长》有感


很多家长热衷于把孩子送往名校,事实上,在一个人的受教育经历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父母,而非学校。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最需要的东西往往是学校无法给予的,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无法替代。父母是孩子人生的设计师,学校能给孩子知识、技能、能力,而家庭为孩子提供人性、情感、自尊、自信、品位、视野、生涯规划等,这些比前者更能决定孩子将来是否成功。


父母应尽早为孩子设计成长路线,让学校教育为家庭教育服务,但不要让学校教育干扰家庭教育,不必过于计较考试时的几分之差。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是最特殊最重要的身份。有人说要像做事业一样来做父母,但这远远不够,因为父母不像职业,既不能退休,又不能下岗,更不能替代。做父母是最具有挑战性的事业,父母是需要用一生来学习的。


人的幸福感最本质的来源是家庭,亲子关系是人生中最华美、最丰富的内容,但做家长难、做家长累,成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感慨。这实际上是一种普遍性的育儿焦虑。


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使孩子得到更丰富资源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危险。现在青少年的问题花样很多。过去孩子的问题多为早恋、偶像崇拜、打架,现在则出现网络成瘾、手机依赖、性安全、网络婚姻等众多花样。家庭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变得开放,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减弱。


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有问题。为时刻提防社会上的不良影响,家长采取堵的方式,一回家就检查电视、电脑是否发热,给孩子带上定位器,监控孩子的手机短信。另外还有压,升学压力是父母、孩子永远的痛,在千万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一错误观念的影响下,孩子从小到大一直在补课,拼成绩,拼名校,由此产生家长普遍的育儿焦虑。管多了怕孩子烦,管少了怕孩子走错路。


事实上,做一个轻松的父母并不特别难,关键要掌握家庭教育中几个重要的环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如何正确地影响孩子呢?一个总的原则就是,家长要跟着孩子一起成长,跟孩子一起变。每位家长都是第一次当父母,他们接纳新生命的到来,陪伴新生命的成长,都是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出错,但要及时改正。


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要与他建立亲密关系,与他成为朋友,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孩子到了少年时期,父母要学会欣赏孩子的优点;孩子处于青春期时,父母更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生活,独自处理事情、思考问题。


父母要有洞察力,在每一个阶段都要看清自己与孩子的关系,如果出现问题要及时有效地沟通,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是父母对孩子的充分尊重。父母要懂得,好的亲子关系胜过好的教育。在中式的家庭教育中,父母过于重视教育的正确性,而忽视了有效性,忽略了亲子关系的温暖与激励作用。中国父母总觉得对孩子的教育都是正确的,可并不一定有效。当父母说教的时候,孩子是否听进去了?是否把头扭到一边,以沉默抗拒?甚至把门关起来?要知道,永远正确的父母是非常可怕的,要使教育有效,最重要的是建立温暖的亲子关系。


现在的父母与孩子普遍缺乏沟通,很多孩子一回家就把门关上。关门其实是孩子的一个表情,表达的是别理我,我不愿意跟你说话的意思。因此,孩子成了家长最熟悉的陌生人,虽天天见面,却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孩子为什么要关门?因为在家里的对话中,家长往往不是父母,而成了道德的评判者、喋喋不休的说教者、永远正确的建议者,这使对话充满说服、威胁、控制与建议。其实它们都是沟通的绊脚石,阻碍了孩子表达内心感受。孩子会感到,家长的反应是对他们感受的不接纳,他们只好闭嘴,或为自己辩护,或充满愤怒。


事实上,孩子在遇到问题,情绪出现困扰时,最需要的并不是一个教育家,而是能了解自己,关怀和包容自己的父母。如果孩子不愿意将在外面遇到的困扰告诉父母,最可能的原因是:父母曾在听过孩子的诉说之后,并没有表现出孩子所期待的接纳,孩子的心情得不到安抚,甚至会加深创伤。


倾听与接纳更具有建设性和有效性,比教育更重要,因为倾听与接纳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重要的,受到了尊重,有价值,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去改变自己,因此获得成长。


一个小例子或许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一天,4岁的小女孩圆圆哭着不愿意去幼儿园,妈妈怎么说都没用。在幼儿园门口,圆圆怎么都不愿意进去,妈妈没办法了,索性蹲下来,听孩子哭哭啼啼的抱怨。圆圆絮絮叨叨地说幼儿园这不好那不好,妈妈安静地听着。10分钟后,圆圆忽然站起来,把眼泪一抹,书包一背,说:妈妈,再见,我要进去了,你也该去上班了。圆圆的举动让妈妈愣了好久才回过神来。其实,4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足够的理性,她所需要的只是倾听与接纳。


孩子出现各种状况时,家长很容易只看见孩子的问题,却看不见背后的需求。事实上,问题行为是孩子表达需求的另类方式,孩子借问题行为释放出被压抑的心理需求。因此,出问题的永远是隐藏在表面背后的需求,而不是行为本身。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处理需求的过程,与一些本质情感相连的需求不被满足,就会产生成长创伤。这些哪怕最微小的生命经验。都可能对一个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即使他长大成人,遭遇到一些挫折,可能都是这些微小而重要的生命经验的再现。


在权威与民主,管束与放纵之间,家长无时无刻不在选择。它们的平衡在哪里?市场上出现一本书《千万别管孩子》,但马上又新出一本《(孩子是管出来的》,让家长无所适从。


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任务,是有阶段性的,家庭教育的重点和方法也因此而不同。在幼儿和小学阶段,家长的目标是:帮孩子建立安全感,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遵守规则,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让孩子小的时候就去上寄宿学校,其实有不小的风险,因为安全感来源于孩子对看护者(一般是妈妈)的依恋。这是孩子形成良好性格的基础,因为母亲就是世界,这个世界是否温暖,是否可以依靠,决定了孩子是否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与世界互动,是否信任世界,并有勇气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孩子有了安全感之后,就能够开始学习。


孩子如果没有规则,就会用各种方式去触摸世界的底线,并用各种方式去突破所谓的底线,因此出现各种任性的行为。比方说,他们伸出小手去拉灯绳,双眼却严肃地盯着你。这捣乱的行为其实是非常理智的,他严肃地看着你,因为你和你的反应(而非灯绳)才是他的目的所在。规则与权威有助于安全感的建立,一个放纵任性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所以才会用各种行为去试探。


要让孩子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给孩子打开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并让他们学习承担责任,接受并反省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也可以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进入中学,尤其是高中后,是孩子做自己的时期,孩子独立的自我意识正在形成,并建立起大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开始观察社会,渴望了解人生。孩子所有的理想与对未来的憧憬只有一个核心:我在社会的位置。这时,父母的教育重点在于:如何理解自我与社会的关系,给孩子社会性的引导。这个时候,最怕的是一些家长搞不清自己的角色,在孩子面前扮演管教者的角色。成长中的孩子最讨厌的是自己交朋友、报志愿,甚至穿什么衣服家长都要管。长期的压制要么让孩子将暴力外化到别人身上,要么让孩子什么都怕。


还有些家长有最好情结: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老师、做最好的家长。其实,什么都可以做到最好,就是家长不能做到最好,做到刚刚好就可以了。


因为,最好的父母最容易犯这样一些错误:以孩子为中心,牺牲了自己的需求、兴趣;为孩子包办一切,剥夺了孩子应该体验、承担的。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培养出的往往是放纵的、自我的、没有责任心的孩子。而且当父母牺牲自己的一切时,肯定会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过高,孩子也会因此承受更大的压力。


因此,我们要做真实的父母:坚持自己的独立性,重视自己的需要,坦白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孩子承担家庭的一部分责任和义务。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才会独立、有主见、宽容、能够理解他人,父母也会更有成就感和价值感。


读《做最好的自己》有感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

文/宋佳

《做最好的自己》是Google公司原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创作而成。他利用真实案例来阐述了成功同心圆的学说,告诉了我们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李开复认为,做最好的自己是有一些原则,方式来保证的,他总结为成功同心圆,一个简单的公式是:成功 = 价值观 + 态度 + 行为。

成功同心圆的核心是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会使人产生不同的行为,从而决定了一个人的价值。开复强调,人可以有不同的价值观,但决定不能少了诚信,这是立人之本。在价值观外面的一环是人生态度,他总结出6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同理心、自信、自省、勇气、胸怀。态度之外的一环是行为方式,从6个方面展开:追寻理想、发现兴趣、有效执行、努力学习、人际交流、合作沟通。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是均衡协调,开复认为这些要素并不是机械的执行,而要学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去协调,去均衡。他希望大家能成为融合中西方文化的21世纪新人才。他在书中认为均衡、协调非常重要,自信可能导致自负,自省可能导致自卑,这些都是协调。但是如何协调,这不太可能给出一个可执行的手段了,这时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就能派上用处。

我认为,每个人其实都是独特的自己,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试炼和进步,慢慢发现了自己的不同,慢慢发现了其实我不喜欢这样,慢慢发现了其实我想要这样做,渐渐地有了自己的一套为人处世的方式。

说来简单,可是如何做最好的自己呢?在本书中,李博士告诉我们:做人不是只有自省才能更完美,但是不时的自省却能让自己更加的清醒,平实的言语却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心门。是啊,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审评对方,去指责对方,让我不禁想到一句话:人的眼睛都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于自己的过错却是丝毫不提。什么时候,我们有静下心来,认真的反省自己,了解自己呢!

高速收费员作为一个窗口行业,受广大群众和司乘的监督,可想做好这个行业,当好一名收费员,光靠外在的督促是不足够的,我们还需要时刻在自省,发现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这样才能让自己在服务日益提高,不断完善。诚如李开复博士所说:成功就是不断超越自己,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当自己因礼仪服务不够标准被指正时,不要气馁,更不能只会抱怨,认为是要求标准太严格;当自己因误操作被扣分时,不要懊恼,更不能一带而过,认为这种小差错无关痛痒;当自己因岗上行为不规范被批评时,不要沮丧,更不能觉得还有人不如自己,就得过且过不思悔改。

曾子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理当向此学习三省吾身以言到:服务文明可达到?严明纪律、规范行为可办到?操作收费无差错,可做到?相信只要每天不停自我反省,改正不足,每天都超越前一天的自己,我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简而言之,任何人的成功都是不能复制的,自我路线的走向趋势必须根据自身状况加以规划发展。成功可以借鉴,可以参考,每个人也都是世界的奇葩,只有相信自己,才能做最好的自己。太狂热的渴求成功,也许信念会一把火烧得自我体无完肤。不是每个人都叫李开复,也不是每本书都叫《做最好的自己》。


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900字2024


利用假期时间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李镇西30年教育教学精华》这本书,感觉李老师是一位充满教育智慧、自信、阳光、睿智的教育者。一个个简单而真实的案例,一句句朴实而真诚的言语,体现着一个教育者应有的平凡与伟大。

李老师是一位爱读书、善思考的教师,在他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学习陶行知伟大的师爱精神》一文中便有体现。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在李老师的教育教学中,实践并验证着这件事,他觉得教育者必须具备: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和责任之心。

作为一名平凡而普通的教师,我们需要捧着一颗赤诚的心面对教育工作,用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个善良的孩子和家长,我们将爱的种子播撒在心的田野上,收获的也将是一片生机。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用师爱感染每一个心灵,我们传递爱,乐于奉献,懂得儿童,平等对话,敢于负责,我们用言行感染着每一个孩子。

在我们的教育中,我们应该怎样去做的更好呢?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培养。在教育教学中,我尊重每一个学生,努力去了解每一个学生,我为他们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和友爱的氛围。因为爱,我们的班级充满快乐;因为爱,我们的脸上绽放笑容。我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从学生的视角与他们进行零距离沟通的交流。我也在践行用爱去感化每一个孩子。所谓的爱,不是一个名词,更是一个动词。对孩子缺点的理解和帮助,对孩子特长的保护发展,对孩子心事的倾听,对孩子开心的分享,一点一滴的小爱才能汇聚成大爱。这样的爱,是一种有温度的爱。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是有温度的教育。

在教育教学中,我常常说的一句话是:真心换真心。教育是真心的付出和交流,我们真挚的情感是可以换来孩子们的尊重和爱戴的。我为孩子们拍照记录每一个美好瞬间,在孩子们看着大屏幕上的照片回望成长路时,那是一种喜悦和收获。我为孩子们传递信心,教会他们自信、勇敢的面对困难,挑战人生。没有人生来就是强者,我要让我的学生在不断的锻炼中获得勇气,勇于战胜自我,并学会笑对困难。我教孩子们懂感恩,会爱人。任何人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人,我们生活在和谐的社会中,我们都是社会人。我们生活在温馨的班集体大家庭里,在班集体里我们团结友爱,积极向上。我们感恩父母、师长、同学,在感恩中学会和周围的人和谐的相处,学会去传递真诚、传递爱。

教育是一片花海,我们走进每一朵小花,而后再走出花海。回头望时,小花慢慢长大,伴着风向你招手,而我们也带走了一缕花香。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