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全新的自己》读后感

在阅读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活出全新的自己》读后感”,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这是继《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到的张德芬的第二部作品,也是身心灵三部曲之一。身心灵发展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唤醒、疗愈、创造,这些内容在本书中均有涉及,并提供了专业的指导方法。

身心灵是当下的热门话题,书中对身、心、灵做出了形象的比喻。身,如房屋;心,如装饰装潢;灵,如空间。只有提升心灵空间,才会在房子里获得舒适自在。提升的方法有:读书、写作、有益身心的爱好、全身心陪伴家人这些让人获取轻盈、平静、喜悦等感觉的事务。

在唤醒阶段,我们首先要正视自己的情绪,要认识到情绪的来源不是外在的人事物,而来自于内在的心底,同时关注自己的肢体表现,然后要观照所思所想,最后察觉情绪的表现。

在疗愈阶段,我们首先要看见自己的情绪,不用隐藏它,装作视而不见;同时通过一些手段,大肆发泄出来所有的情绪;然后,好好安抚情绪,让自己得到解脱;最后,使用光或爱等超高能量帮助战胜情绪。

在创造阶段,我们要感受到情绪,告诉自己真相无非是老天给你藏下的一颗颗彩蛋,找到彩蛋并打碎它们以赎回那些隐藏起来的能量,认清自己是最强大的创造者,感谢并赞赏自己,能够聪明地安排出这么多一幕幕让人措手不及的场景。

同时,作者提出了家族排列,男女特质认同等新领域知识,让人眼界大开、颇有受益。总之,就是要原谅所有的家人,接纳并不完美的自己,包括发脾气、有情绪的自己。此外,还谈到了黄庭禅疗法。如果之前的技巧是教会人们时时勤拂拭的,那这个黄庭禅就是让人们知道本来无一物的,境界更高几层。

张德芬的书,让人看的时候很轻松,看完之后很满足,心底的爱、喜悦、和平,都在一点点涌现。身心灵方面的知识,真的可以尝试着学习,并学以致用。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关于《哈佛家训—活出全新的自己》读后感


这是一把让人受益匪浅的书,里面用一个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许多道理。

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人们会遇到很多困难,磨难与失败,而有些人往往选择逃避,但与其选择逃避,还不如改变自己,坦然面对,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勇气和信心。说真的,一个人的信心真的很重要,假如一个人连面对生活的信心都没有,他活着就多一份负担,少一份快乐。

自信是一种力量,一个自信的人往往会坚持,相信自己,失败仍然面带微笑,最后取得成功。自信心能决定人的一生,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是最棒的,虽然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是那么渺小,但我们要始终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改变自己,做最好的你;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面对,接受它们,要知道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改变自己能改变的。

我不能改变容貌,但我可以展现笑容,我不能左右天气,但我可以改变心情,我不能改变命运,但我可以改变自己。我不是世上最收欢迎的,但我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做一个做好的自己,把握生活发每一天!

[关于《哈佛家训—活出全新的自己》读后感]

《活出全新的自己》读后感500字2024


这个假期读了一本书,叫做《活出全新的自己》,这本书是张德芬写的。读这本书之后,我觉得我整个人都开阔了,透过这本书,可以跟着书中主人公一起体验心灵的自我解脱,享受更深、更广、更大格局的生命探索。

文中的男人幸雄遇到了生命的困境,遭遇了工厂倒闭、股票套牢,接到老婆的离婚要求,以及儿子监护权的通知书等等,遭遇到这一切之后,他觉得自己万念俱灰,每天浑噩的过日子。而北京的女强人向东聪慧美丽、衣食无忧,她领养了一个小女孩,质疑自己的人生。最后幸雄和向东经历了一个旅程,慢慢地疗愈旧时伤痛,两人都寻回了自己生命的源头,进而活出了全新的自己!下面我来简单谈谈我自己的感受。

我一直觉得人生如行路,一路艰辛,一路风景。世界不完美,但并不代表它不美。谁不是在磕磕绊绊中成长,谁不是在跌跌撞撞中学会了坚强,你的目光所及,就是你的人生境界。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应该过好每一个阶段的自己,不给自己留下任何遗憾,真正地活在当下和享受生活。简单一点,轻松一点,勇敢一点,即使看不到关于未来的任何迹象,也要无比笃定地坚信,我想要的,时光都会给我。最后我想送给大家一句话:四季就是前路,生活就是江湖。世事都是修行,心美才有风景。祝愿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充满阳光,笑容里都是坦荡。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读后感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彻底改变悲观人生的幸福经典》,是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编著的。塞利格曼通过一系列的小狗实验、事例描述及分析,指出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希望帮助普通人增加幸福感,摆脱黑暗、脆弱与痛苦。

某日闲聊一个法界援友问医生援友,现在抑郁症越来越多,是真是假。医生援友很严肃地答曰,现在社会物质世界极大丰富,选择越多、困惑越多,欲望大幅提高、压力大,对自我重视的加重,一些精神家园缺失,人们更易对现实觉得难以把控、无助感增强,确实越来越多的人抑郁了。《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这本书用数据说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并指出悲观容易抑郁,而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事业、家庭、成长的重要性,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办法 ABCDE五部法,即Adversity:逆境或不幸;belief:想法;consequence:结果,一般是思维或行为;Disputation:反驳,针对ABC中的B(想法),通过举反例、其他可能性、暗示、用处等方法自己对自己进行反驳;energization:激发,重新总结,明确结果C,此时再得到的C已经明显超越了刚开始ABC中的C,更积极,有助于解决问题和改进状况。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改变个人与团体,通过参加公益活动(道德慢跑)来促使个体更加积极乐观。俗语云,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塞利格曼说看到别人受苦,可能会使你悲伤难过,但不是没有指望,反而激起自己生命的火花,众乐乐更有意义。从事慈善公益工作多年,亲眼所见很多人在做公益使得他人收益中自得其乐,最终自己也受益。因此,很赞同塞利格曼这个厚德能载物,助人能快乐(包括他乐和己乐)的观点。

书中对不同的职业也作了分析,比如做设计工程、技术及评估、质量控制、人事管理、法律、财务与会计、统计的,需要相对悲观谨慎些。但我想这并不妨碍财务人也可以学习弹性乐观,有助于我们在处理原则性问题时严把关,而在日常沟通时避免生硬死板,对待枯燥的财务工作依然能够乐观向上。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压力山大的职场,我们需要乐观;面对生活中一些突如其来的灾难(地震等自然灾害、亲人故去等)和偶尔的无助,我们需要乐观,以扛过每一个难关和挑战;作为家长,我们还需要乐观,给孩子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一起读读《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这本书吧,乐观可以学来,乐观可以幸福!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最近一直在很认真的读书,因为觉得生活的很虚无,毫无意义,希望在书里可以找到生命的意义,看到推荐里有写到这本书可以帮助那些迷茫的人,于是就买了一本,用了三天总算把它读完啦。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不会读书,总之是没有从这本书里得到我想要的效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是一本好书,它一语中的的指出了现在人感觉生活毫无意义的缘由--存在之虚无。

由于传统的改变,现在没有可以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于是就没有了方向, 不知道要干什么,也不知道要怎样做,工作了一周之后,周末的无所事事,开始变得烦躁不安就是最好的证明,而要摆脱这种虚无感的最好方法就是找到生命的意义。

而找到生命的意义的方式是给自己一个目标,然后努力达成吗?弗兰克尔认为显然不是,那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生命的动力,人类存在之本质是负责任。生命的意义没办法用一句话概括,也没有所谓的葵花宝典,它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环境而不同,就像下棋,你没办法说那一步是好的,在没开始之前可以说没有一步是好的,又像作者那样,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在毫无人性的条件下,下一刻都不知道自己将身在何处,是否还会活着,没有计划,没有方向和目标,可是弗兰克尔还是努力的活了下来,支撑他的就是他的责任:自己的家人和未竟的事业。

弗兰克尔说发现生命的意义可以用三种方式: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就是成就或者成功,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就是要爱莫个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对于第一种应该很好理解,因为这是普遍所认同的生命的意义:取得的成功,不管是从财富上还是从名誉地位上。对于第二种完全是从个体角度来看,也许就因为有某个人的爱或者是爱着莫个人而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第三种并不是鼓吹大家要找苦难去承受,那样叫自虐,相反而应该自动的创造条件远离苦难,只是很多时候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在面对困难时应该采取的为积极的态度,即悲剧的乐观主义,在苦难面前升华自己。

现在有太多人将自己生命的意义全然归结为第一种,而取得自己预期效果的寥寥无几,即使有人取得了在外人眼里的成功,还是会有莫名的空虚与烦躁不安。

读完后在翻阅这本书,虽然自己似懂非懂,但是感觉是句句真言,只是自己的思想还没有到那个层次,还没办法理解其深层次的意思,后面有时间还会在读一遍,希望下次可以由更多的收货,虽然不相信读一本书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是相信读一本书可以点透自己的某些想法,某些疑惑,以下几句摘自本书,

1.人不是众多事物中的一种,事物相互决定对方,但人最终是自我决定的。他成为什么--在天赋和环境的限定内--是他自己决定的结果。

2.自由是人的消极的一面,而其积极的就是责任。实际上,如果人不能负责任的生活,那自由会堕落为放任。

3.人最终决定自己的命运,人不是简单的活着,而是时时需要对自己的前途做出判断,决定下一刻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4.快乐是(而且一直是)一种附加品,如果这种附加品本身成了目的,反而会受到减损。

5.我们期望生活给予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望。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