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800字2024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瓦尔登湖读后感800字2024,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很漂亮,是我对《瓦尔登湖》的第一印象。的确,封面很漂亮:一棵倒下的树,承受着一个人的重量,一只粗糙的小木筏,停在那个人的身旁。那黑色的身影,立于天地之间,四周有点儿空旷,人影被绿色包围,显得有些孤独,让人觉得:天太大了,地太广了,天地之间,太空了。封面带一种油画特有的优雅,连小木筏投下的阴影,也显出简约的韵致。

请原谅我,将一本好书搁置了三年。但好像又不是我的错你能指望一个年仅八岁的孩子读懂一本类似《沉思录》的书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我做出的选择是明智的。打个比方吧,你认为空腹喝酸奶和吃了半片面包再喝有区别吗?自然是有的。于是,我成为了那个吃了面包再喝牛奶的人。11岁时,我认真拜读了这本书,书中内容深奥、富含哲理。人们都说:读《瓦尔登湖》就是为生活做减法,为思想做加法。

作者亨利大卫梭罗16岁时就进入哈佛大学就学。这个天资聪颖的美国人,并没有成为富豪巨贾、男爵名流,而是摆脱了城市的烦扰,隐居于瓦尔登湖湖畔。在这里,他体会到了大自然的奇妙。

书中,梭罗记录了他的生活支出,总共是28块1毛2分5。虽然这是一个流水账,但读起来却像一首诗。

梭罗在结束语中说:不要给我爱情,不要给我金钱,也不要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梭罗知道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华而不实的,他从不会为了名利而迷失自我。

梭罗在书中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有一天他想做一根手杖,他坚定而又虔诚。最后当手杖完成时,他突然辉煌无比,成了梵天世界最美的一件作品。

做好一件事这就是梭罗告诉我们的。专心致志于你所做的事,不要受到凡俗干扰。一辈子也许就是一件事,你要把这件事做好却很难。因为我们常常活在别人的眼里,只关心别人的看法,不懂得活出自我,活出精彩,活出快乐。所以,我们常常像行尸走肉,没有为自己活出生命的乐趣,反倒像是为别人而活。

瓦尔登湖,梭罗的湖,它永远是宁静的,让人不忍心打扰这难得的宁静。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瓦尔登湖读后感700字2024


《瓦尔登湖》我看到题目时,猜测,这一定是写了一个岛,岛上有个瓦尔登湖,湖旁边定然是一簇一簇的花朵,成群结队的鸟儿在林中自由地飞翔,丛林中小虫鸣叫,一片和谐的气氛,我幻想着。

我翻开《瓦尔登湖》,书的封面并不像我想像的那样鸟语花香。而是浓浓郁郁的森林,静谧的湖水和深蓝色的月夜。那安静的气氛,仿若一个哲学家在静夜无人时刻的沉思。

《瓦尔登湖》的作者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他是著名的美国作家、哲学家。他在瓦尔登湖的一处再生丛林中度过了两年零两个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这是我们常人无法体会的一种感觉。亨利戴维梭罗把这次经历称为简朴隐居生活的一次尝试,也正是因为这次尝试,才成就了这本著作《瓦尔登湖》。

亨利戴维梭罗的这段时间在大自然中的经历,每时每刻都提醒着市井生活的人们,淡泊才是人生真理。返璞归真。徐志摩是这样评价《瓦尔登湖》的:入世一天深似一天,离自然一天就远似一天。所以徐志摩就带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块清静地,倦了时,就身在草绵绵处,寻梦去。

瓦尔登湖是个神圣的地方。(星辰ww)亨利戴维梭罗觉得瓦尔登湖十分崇高,亨利戴维梭罗说:

它不是我的梦,

只用来装点一首诗;

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

甚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

我是它的卵石岸,

飘拂而过的微风;

在我空空的手中,

是它的水,它的沙;

而它最深邃的源流

高卧于我的思潮中。

由此看出他是多么的谦虚。

虽然时光流逝,而黎明却永远不会到来,这就是明天的特征。让人目眩的光芒犹如黑暗。唯有我们觉醒之际,天空才会破晓。破晓的不仅是黎明,太阳不只是晨星而已。

《瓦尔登湖》读后感1500字2024


一直以为梭罗应该是远离尘世的,在读了其身世介绍后,却发现误解甚多,梭罗并非是一直远离世俗,隐居山林的,相反,观其一生,应该是积极入世的。

他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想往哲学,更愿意一刻不停地探测,寻找着可以下锚,紧紧地抓住不放的一处底层。

他在中学教古典名著、科学和自然史,常带学生旅行、户外野餐,让学生受大自然的生活教育。这一点让人羡慕,今天我们为了安全,是紧紧地把学生禁锢在学校这个真空罐头里的。

他关注社会,一直拒绝交付人头税,并写了文章《消极反抗》,认为政府要强迫人民去做违背良心的事,人民就有消极抵抗的权利。文章影响巨大,圣雄甘地、马丁。路德。金、托尔斯泰、罗曼、罗兰都受到过他的影响。

他hai反对蓄奴制度,帮助南方的黑奴,写过《马省的奴隶制》,为因反抗奴隶制而被害的约翰、布朗召开追悼会。高中语文课本中夏衍的《包身工》就提到梭罗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借以来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如此热血的梭罗,却能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开始砍伐一些高耸入云的白松来做建筑材料,并在美国的独立日那一天住进自己盖起来的湖边的木屋,在这湖滨的山林里,观察、倾听、感受、沉思长达两年多一点的时间。

在《瓦尔登湖》里,梭罗有这么一句话:我对于每一个作家,都不仅仅要求他写他听来的别人的生活,还要去他迟早能简单而诚恳地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得好像是他从远方寄给亲人似的,因为我觉得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了。

看到这句话,我想是否就可以跟当前流行的语言生活不仅仅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相关,又联想到林语堂说的苏东坡了。

据林语堂考证,苏东坡在富有湖山之美的杭州上任时,诗作多表现其天真快活的心情,赤子般的狂放不羁。他既参加家庭同乐的西湖游,也喜欢同官衙僚属的挟妓游湖。前者他唱出船头斫鲜细缕缕,船尾炊玉香浮浮,这里是写家庭宴会的吃食,后者他亦有游舫已妆吴榜稳,舞衫初试越罗新。这句应该在赞美官妓的艳丽了。但他于人生了解太透彻,不愿把生活完全消耗与美酒妇人上,他与梭罗有相同的看法,喜欢与大自然春夏秋冬,雨雪山峦亲密接触。

熙宁六年(1073)年九月初九,苏东坡不去参加重阳节宴会,独自去拜访西湖孤山两位僧人,晚上,独坐舟中,凝望山顶,写下七律《会客有美堂周邠长官与数僧同泛湖往北山湖中》蔼蔼君诗似岭云,从来不许醉红裙。不知野屐穿山翠,惟见轻桡破浪纹。颇忆呼卢袁彦道,难邀骂座灌将军。晚风落日元无主,不惜清凉与子分。

诗首联大意应该是:你写的诗就像那山岭上漂浮的白云那样繁多,你的酒量也很大,千杯不醉,不需要陪酒的女子来扶。这里应该是对长官的一点奉承吧,诗写得多,酒量又大,不会醉倒在女子的红裙下。

颔联大意应该是:你们欢饮时不知我穿着木屐翻越那依然青翠的山野,在山上只见那小巧的船桨划过一道道波纹。这句感觉野和破最得意趣。

颈联大意应该是:我也想象你们热闹的宴会,让我想到当年呼卢高手袁彦道,宴会上应该难以见到敢于当面怒骂权贵的灌夫了。宴会上当然会有赌博高手,但下句莫非是略有讽刺意,毕竟是有话必说的苏子瞻。

尾联大意应该是:攀到山顶看到落日,徐徐吹来的晚风,我也不惜把这美景、清凉与你们分享一二。这句让我有点怀疑他是在舟中呢?还是在山中呢?还是想象呢?

由此诗可以想见苏东坡应该是爱热闹,也爱独处的人,他会在别人觥筹交错之时,要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自己的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恐怕这也是东坡后来历经多重磨难,最终也能找到心灵慰藉的原因吧,梭罗说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实质感觉应该指不仅只活在俗世中,正如《诗人玉屑》所言要shi方寸之中,无一字世俗言语意思,则其诗不期于高远,而自高远矣,诗如此,人亦然。

《瓦尔登湖》读后感800字


初读《瓦尔登湖》是因为海子喜欢这本书,可是当时稚气尚存的我看不懂书中枯燥晦涩的典故。随着时间的流逝,阅历的增加,我再次捧起此书细致浏览,才略懂其中的些许真谛。

本书是一八四五到一八四七年梭罗独自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记录。书中将大量的人文、地理、历史以及动物学知识融入到优美的文字中,精致的语言散发着浓浓的人生哲理,让我们感受良多。

梭罗的文字如泉水般清冽,将山水与心灵契合。读他的故事时我们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仿若我们也在湖畔休憩,在田间劳作,和他一起感受那鸟语花香。

哈丁曾说,《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一本圣书。

梭罗隐居在瓦尔登湖时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大家为金钱痴迷之时,梭罗毅然抛开一切,只身来到湖畔树林间,开始他平静自然的生活,在那一汪湖水中寻找心灵的栖息地。试想这样的不拘一格,豪放洒脱,淡然平和有几人可以做到?

《瓦尔登湖》中的一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很久以前,我丢失了一条猎犬,一匹枣红马和一只斑鸠,至今我仍在寻找它们。他把自己的希望和梦想比喻成猎犬,枣红马和斑鸠,虽然很早之前就丢失了,但一直不放弃寻找。当下社会越发快节奏、物质化,空气中弥漫着浮躁、功利的气息。我们多少人能将梦想一路坚持下去?把目光直接朝着内心看,我们要的到底是什么?青年时满怀壮志结果却成了汉奸的汪精卫;本性善良却害死幼小婴儿的三鹿董事;宁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马诺;以及一个个只追逐名利的人们放眼全国许多成为房奴的百姓,他们要的不过是温馨的生活,如今却成为让人喘不过气的还贷压力,房子何时比生活本身更重要了?那些表面光鲜浮华的物质何时又变得比内心的宁静安然更重要了?

梭罗说:不要给我爱,不要给我钱,不要给我荣誉,给我真实就好。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无论如何都要为心中留一片净土。就让我们饮一杯清茶,同梭罗一起翱翔于山水之间,回归自然,回归纯洁,回归心灵的平静。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