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2000字2024

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目送》读后感2000字2024,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目送》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着一句话: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这一句话让我想到了很多,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父亲母亲,在以后或许还会有自己的孩子。亲情是有温暖、充满温度的感情,同时作者用女性特有的细腻的情感书写了友情爱情,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和日常琐事。跟随着作者的文字,她所表达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书中写道: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不断的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转弯的地方,而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是啊!我们都会长大父母也是一天一天地老去。小时候的你父母还可以经常围着你游戏,随着他们的苍老年迈,我们留给他们的只剩下身后的影子。而终将我们也会目送父母的背影,回忆他们的背影。

想起面对父母对自己唠叨时的不耐烦,心中时常会产生愧疚,过后也会后悔,可还是会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展现出来。电影《银河补习班》中邓超饰演的角色说过这样一句话:儿子,这是我第一次当父亲。但是我们做子女的何尝不是第一次呢?现在这些年还可以利用假期回家陪陪自己的父亲母亲,可一想到再过几年就要工作,夜深时躺在床上总会翻来覆去,心情焦虑。父母是真的会目送我的背影渐行渐远。

每次离家去车站,父母都会争着送我,最后时常是两位一起把我送到车站。接过他们手中的行李,道别。上车后透过车窗还能看到他们他们一直确认我安全的走了才放下心来。后来跟我母亲聊天中得知,她有时还会骑着电动车再跟着公交车行驶一段距离。

这些都是自己最深的情感体会,怎么不对《目送》产生共鸣?

印象中外婆是个性格刚硬的人,在身患癌症的那段时间依旧积极的面对生活。她和别人的聊天经常会谈到我,记得每个人的好。后来,老屋里站满了人,堆满了花,天气也是阴蒙的,我竟没有见到外婆最后一面了,只有那冰冷的黑色棺木。记得那天,我和母亲跟了灵车一路,最后母亲的嗓子都哭哑的说不出话来。这一目送,一转身,已是经年。

曾经日子很长,回想却又很短,毕竟生命是短暂又漫长的。有位作家说:小说讲故事,散文见人心。《目送》前半部分主要是在写龙应台女士自身的经历,或在不同的环境中,或与朋友,或是日常的琐事,而后半部分更多的是在写她的父亲。在这本书中,她所描写的不管是失败,或是放手,都包含了作者的真情。她想告诉我们的是爱,是亲情,是生活。为了不留下遗憾,让我们记住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且行且珍惜。

在文章的开头,作者是先写自己目送孩子第一天上学时,走进校门,直到看不见。书中孩子第一天上学的情景是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文章的最后,又写了送父亲去火葬场的一幕,我掠开雨湿了的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住这最后一次的目送。这是一种令人心痛的告别: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在人的一生中,或许我们都会感悟很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冲刷,都会慢慢的变淡,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当下的陪伴。

在《目送》这本书中,作者有颗慈爱的心,在父亲面前,虽然父亲留着口涎,甚至有排泄物,但她从来没有嫌弃过;在儿子面前,作者又有一颗敏感的心。每一本书读完都会给我内心一次震撼,合上书本那一刻,心里总会有一种沉重感。看完作者身上的悲欢离合,我心中便决定一定要让自己与父母之间聚多离少。

现在回想起来高一走读那年,经常在晚上十点放学后回家还要跑到父母屋里,跟他们聊白天学校里面发生的事情。虽然有时候我母亲会很不耐烦,嫌弃我打扰了她睡觉,但是现在想起来确是甜蜜,值得珍惜的。毕竟住校后,随着与父母的距离渐渐拉远,有时回家后会忘记自己平时在学校所发生的各种事。坐在一起聊天,也总会出现冷场,我心里想,这或许是我自己长大了,不是总说,少年不知愁滋味嘛?现在经历的许多事情都大多自己消化了,而长期不沟通,便会造成双方的不熟悉。但仔细想一想,庆幸父母有我们姊妹三个小孩,年龄差距也不小。对于他们来说,小孩子可以当作生活的调味品,用来充实每一天,这还算是一件好事吧。

但是于父母来说,一个个孩子的长大何尝不是要目送他们一个个的离开。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感受生命,换位思考一下,站在父母的角度,就像作者龙应台女士一样,他们的经历相较于我们肯定更加丰富,那么关于人生的感悟他们可能深刻更多。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而家家不同的经可能印着同一份内容,那就是亲情。书中还有一段让我印象深刻的话,两个人一起走时一半的心在那人身上,只有一半的心在看风景。要真正地注视,必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

在外读书一年差不多只有寒暑假可以回家陪伴父母。虽然平常可以通过视频电话缓解对父母的思念之情,但是还会每次期盼回家的时光。趁着现在为时不晚,多陪陪自己的父母;同时每个人都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自己。还有重要的是,拥有一颗敬畏亲情的心。而读《目送》,感悟到岁月如歌,感恩父母无言的爱!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目送》读后感600字2024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这是我认为《目送》这本书中的精华所在,因为它让我感触颇深。

爸爸步行送我上学时,我素来是一到学校就进门,从来不跟爸爸道别,我似乎能看到爸爸那落寞的眼神。

记得有一次,我到了学校门口,回头想看看有没有其他同学到校了,好一起走到教室。也就是那一次,我的心好像颤抖了,我的坚强也沦陷了。我看见爸爸还站在那,看见了他那憨憨的笑容。我想,他以为我是专门回头看他的吧我恍惚了,眼神也变得逐渐空洞起来,并僵硬地向爸爸所在的方向挥了挥手,在心里呐喊:爸爸,我爱你!

就好像我们的家长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我们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我们用背影告诉他们:不必追!

我有一个坏习惯,就是不自觉。有时我就想,如果没有父母对我的督促,我是不会取得现在的好成绩的,总是他们在帮助我。

现在逐渐长大了,明白了: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我们不能只依赖父母,成长的路漫漫,父母又能陪我们到几时?如果我们不学会自己坚强,那么我们的路也许就不会走的那么远了。

父母在为我们铺路,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走好这条路。

父母一直都在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们,仿佛我们即将要创造奇迹。

爱就像是雨露,浇灌我们心灵的种子;爱就像是小船,我们乘着它乘风破浪;爱就像是翅膀,我们拥有它,就能直上云霄,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目送读后感1400字2024


我很感谢我的父母,在那个知识不被看重的年代,送我去上学。然后就遇到了很多很多优秀的老师,TA们教会了我识字。就这样,我开始了读书的生涯。

记得小学几年级的时候,我开始迷上了小人书,如《鸡毛信》、《少林寺》,然后被老师罚站;初三的时候看了人生中第一部武打小说《射雕英雄传》,害我很长一段时间夜不梦寐,整晚净想着忠胆侠义做大英雄;高三高考冲刺阶段看了《平凡的世界》,那个励志啊,然后我就开始拼命的找寻他的作品,才发现路遥的作品就那么几部,是个短命鬼,老可惜的;大学的时候,开始迷失自我,学习人家那个洋气,居然开始看言情小说,虽然看得不多,琼瑶的《海鸥飞处》算是难得一部记忆深刻的作品。然后,工作了,无规律的看些杂文,直到有一天,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下面这么一段话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为之一震。

我才发现,原来我的内心深处,还是蛮喜欢文学的,尤其是这种催情的散文作品。后来仔细想想也是,或许大学里读的言情小说,敢情是能够丰富人的情感。于是立即求助*娘帮我找到了这篇文章,这本书,也让我了解了这本书的作者龙应台。

《目送》不同于《挪威的森林》、《血色浪漫》,后者书中主人公过于强调追求自己的生活,忽视了他人的感受;也不同于《活着》,题材写的太深主人公的生活被写的太过压抑;当然他们之间本身没有什么可比xing,一个是散文集,一个是小说体。如此,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我的年龄在不断地增长,我才更看重《目送》,因为这本散文集可以读出满满的一种责任意识。

《目送》,只是这本散文集的开篇。开头作者是写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学时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头地走进校门,消失在自己的视野中;再到孩子十六岁时在机场目送他离开;当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愿意和父母齐头并进的时候,这个做母亲的人,慢慢地独自咀嚼着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现了另一个背影,这个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泪水湿润而模糊了的视线里,我们都看到了那个背影,是被长大了的我们无意时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星辰ww)他们从不打搅我们,总是在离我们十步之遥的地方缓慢前行,是为了看我们是否安全,是确保我们在无助的时候能第一个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是在看到我们欢乐时他们也能偷着乐

每每到了节日,尤其是传统佳节,我也总免不了俗,心中塞着满满的思愁。那里有我可亲可爱的父老乡亲,有我美好童年的记忆,还有那种挥之不去的,不能简单用言语表述的味道,给人温暖、安全。再次深刻体会到了《目送》里面主人公的那种不舍。

于是,我决定无论如何我要在春节里为父母做一顿饭,远离手机好好陪父母唠叨一回。于是就有了年二十九早上那个烧相并不好看的早餐,有了年初一陪伴老爸爬一整天山,唠嗑了一整天的场景。突然发现,我的老爸已不再年轻,再也不是小时候我眼中那个力大无比永远干不垮的大英雄;才发现,我的老爸已然75岁了,满头白发,可伶我长这么大居然还不记得老爸的生日;我的心灵被狠狠的鞭笞,无言以对。

感谢龙应台,感谢《目送》,是您给我上了这么深刻的一堂人生哲理课。爸,妈,记得节日里教你们的微信视频,儿子一定会常常跟你们联系!

《目送》读后感650字2024


读着龙应台的《目送》,真的是不忍释手,几度泪眼模糊。书中文章,多是作者对父母兄弟朋友的亲情和牵挂,几分落寞,几分温婉,也有不舍无奈之际,作者决然转身的背影。

《目送》是书名,也是第一篇的篇名,诉说对父亲、儿子的眷爱。一边是父亲的远逝,作者深情凝望,目送曾经是英姿勃发的父亲,走完去往天国的最后一程。一边是儿子,松开妈妈的手独立行走,到长大成人,一次次走向远方,消失于茫茫人海,每一次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没有,一次都没有。

作者柔肠百结,终于慢慢地、慢慢地领悟了: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于是,作者幽婉慨叹: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就这样,生与死,别与离,作者用文字透露内心那片最不甘的柔情,还有微妙与细腻,无奈与难舍。

书中,龙应台叙述质朴,有款款深情,也有万丈豪气,有些冷,也让你温暖无比。她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对亲情延续与生死别离的思考,如花枝春满,让人悲喜交集。刚柔之间,漫溢出幽微与深邃,忧伤和美丽。

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可以更寒冷。我想有一个家,家前有土,土上可种丝瓜,丝瓜沿竿而爬,迎光开出巨朵黄花

再犀利的笔也有难以言尽的时候,作者心路的曲折我们无法尽览,但对亲情和人情,作者心底的凄清与渴望,却用最朴素的方式绽放出了最动人的诗意。合上书本,《目送》再难让人忘怀。

目送读后感600字2024


母亲的老,父亲的逝,让她笑对着生活,领略各地风光,用笔记录下她心中最真实的感情

母亲老了。

曾经她是个多爱美的女人,六十五岁还去文了眉毛和眼线,可现在她的手臂上布满了老年斑,眼袋下垂,不见了年轻时的容光焕发。

父亲的离去,让母亲备受打击,本已虚弱无力的她只能让人扶着行走,这让母亲似乎有些反应不过来,一天到晚迷迷糊糊的,连自己的女儿似乎都有些不认得。

每当我回家,总要仔细地给她上妆,涂指甲油,空气中满是指甲油的气味,也是幸福的气息。

自古以来,歌颂父母爱的人太多了,朱自清和三毛的《背影》,都是以火车站为背景,但两人的情感又不同,父母养育了我们一辈子,总有他们享福的时候

我们向母亲索取了太多,但奉还的太少,从不道谢一声,我是他们的骄傲吗?还在为我担心吗?你们牵挂的孩子长大了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每一年,(星辰ww)都有四千个孟买人死在铁轨上,有一个做风筝的人,不忍见死者暴尸野外,给一个死者捐出两码白布,他每个星期四到火车站巡回,每一年,他都要捐出六百五十码白布。

他说:不管信什么教,一块干净雪白的布是不应该少的。

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品质,人终究会老去,离开人世,但这种精神将永远流传下去。

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目送》读后感900字2024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龙应台在她最近出版的一部书《目送中》中的一段。龙应台,这支亚洲最犀利的一支笔,也会有最柔软和难以言尽的时候。在此之前我读过她的《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都是用尽了深沉和喜悦的笔锋,写尽了一个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滴惊叹和感慨。而《目送》却是思考着生与死的人生大问题,在写父亲的逝去、母亲的垂老、儿子的远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进的同时还写失意、失败、脆弱和放手,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其实,《目送》只是这本书中的开篇。开头作者是写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学时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头地走进校门,消失在自己的视野中;再到孩子十六岁时在机场目送他离开;当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愿意和父母齐头并进的时候,这个做母亲的人,慢慢地独自咀嚼着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现了另一个背影,这个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泪水湿润而模糊了的视线里,我们都看到了那个背影,是被长大了的我们无意时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们]从不打搅我们,总是在离我们十步之遥的地方缓慢前行,是为了看我们是否安全,是确保我们在无助的时候能第一个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是在看到我们欢乐时他们也能偷着乐是的,养儿方知父母恩。在我们目送着孩子远离了自己的视野时,才知道这样的滋味父母已经尝过了很多遍。

于是,我读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话。一下子,眼泪就像决堤了一样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读着这段话,那不必追三个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灿烂的未来,而那个背影要去的地方却是无尽的黑暗。我知道,花开总有花落的时候,但,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却没有了最亲的人,庭前花开却失去了驻足欣赏的人,你的喜悦再也无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知道你额前的伤疤出自何时来自何处,你,可以这样想象吗?

感谢龙应台的《目送》,让我们们下定决心再对父母好一点,再好一点。穷尽我所有,爱他们,因为我们是爸妈最亲爱最疼爱的孩子!

目送读后感1500字2024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每当看到这句话,心底总是泛上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绪,带着微微的苦味。大概是因为有些许理解这句话吧,因一些小事与母亲争吵时,不耐烦于母亲的各种询问时,自以为成熟而对母亲的关心不?a href='/zhuanti/jiazuowen.html' target='_blank'>家还耸?hellip;母亲的心中是不是也会泛起这般感受?只不过是她从来不曾言说,而龙应台先生却将这种感受真真实实写了出来。

有人说,《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如烛光冷照山壁。

而在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她与儿子华安的目送,就好像是在写母亲与我自己一样。

年幼的孩子对未知的世界是充满好奇,茫然和害怕的,这时候他的世界多么小啊,小小的空间只有他自己,和最为亲近的母亲。就像雏鸟情结一样,他会下意识的依赖自己的母亲,不愿离开,哪怕是被催促和鼓励,也会带着十二分的不舍。

龙应台先生写送华安上小学时,校门口华安的不断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这时候,对于他来说,眼中只有自己的母亲,隔着人潮遥遥相望,仿佛周围人群一瞬间化为灰色,只有他和母亲带着鲜艳的色彩。

而当孩子一点一点成长起来,他的世界也在一点一点变大,变得色彩斑斓,会有越来越多人进入这个世界,将他和母亲,一点一点分离开,对母亲的依赖,也在一点一点淡去。他会觉得自己已经成熟了,懂得足够多了,也不再在乎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开始不耐,开始烦躁,开始厌倦。不再对母亲的有言必行,不再将母亲的嘱咐放在心上。而母亲,还是如以前一样,将他捧在心尖。就像母子在机场离别时,龙应台先生这样写道,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一种酸涩的感觉又从心中泛出。

当孩子真正成年,不能再用孩子来称呼时,他开始与母亲越来越陌生。正如书中所写:

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他开始不自觉的疏远母亲了。在他的心里,母亲与自己是有代沟的,母亲始终把他当成孩子的,隔膜越来越厚但他从来没想过去打破。他甚至可能有了愿意捧在心尖的人,却把那个始终将自己捧在心尖的人忘了。母亲也好像突然感知到了这一切,只是默不作声的。

等到当初的孩子真正成熟,他可能会愧疚自己做的这一切,但在他心里,这不就是正常的叛逆期吗,他会重新去孝敬母亲,他会愧疚,但也只会愧疚。等他真正有了孩子,为人父,对那个小生命满心满意的疼爱,开始感受母亲最初所经历的。(星辰ww)而等他再次重复了母亲所经历的一切,他会后悔,会痛心,会想自己当初为什么那样对待母亲,会责怪自己为什么不早点清醒不早点孝顺,却可能为时已晚。

岁月如同握在手中的细沙,总会从从指间偷偷的滑落,悄无声息,却总能留下一些不易察觉的痕迹。不经意间,人们在时间的河流中各自衰老,才发觉,在生老病死的轮回中,无论是得到的,还是失去的,都离自己越来越远了。流逝的时光覆水难收,我们为何不珍惜当下?

人生漫漫,岁月匆匆。不要让父母与自己,渐行渐远。

《目送》读后感1200字2024


封面并不出彩,但奇怪的是,这本书总在我面前凋落,我不得不一次一次从地上把它捡起来,于是,我翻开了这本书。

我慢慢地,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我第一眼看到的文字,当场眼泪就哗哗的留下来。

还能追什么呢?

还能追回爸爸妈妈吗?

甚至连他们的背影也不曾记得是什么模样。

最近总会这样,无端的就伤感了起来,意识到的时候眼泪已经流了一脸了,姐姐和我说她也是这样,也许,过了奶奶的百天就好了吧姐姐说。

可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能够痊愈,有很深的无助感,特别是遇到让我纠结的事情的时候,这种感觉就特别强烈。

最记得有一次跟妈妈讲一件我不太占理的事,本以为妈妈会有什么相左的意见,谁知道妈妈一点都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毫不犹豫的站在我这一边,根本一点原则性都没有,所想的只有一点就是我的孩子不能受委屈。

这才知道,世间真的只有爸爸妈妈才会这样无条件的、无原则的爱自己的孩子。

龙应台在《目送》里写到很多对爸爸妈妈的那种细腻的情感交流,很能共鸣。

尤其在她爸爸生病后、母亲老后,那种对父母的依恋和关爱。

这在龙应台的作品里是比较少见的,完全不同于她以前的写作风格,都说老人会返老还童,上了年纪的老人逐渐变得像孩子一样偏执、简单,丧失独立性,需要依靠,害怕孤单,害怕年轻时的创伤和阴影。

每看到她和妈妈打电话,妈妈说:你是我的雨儿(看完才知道这是台湾方言发音,就是女儿的意思)吗?

这边应着是的,我是你的女儿。

雨儿你在哪里,你怎么都不来看我,你什么时候来看我?不停的问,不停的问。

我想起爸爸走后,妈妈是怎样急切的等待着每一个周末,等待着我们回去吃饭,让她看看我们,让我们看看她,每次总要做大桌菜,囊括每个她爱的人的爱好。

有时有事不能去,妈妈就好失望的在电话那端:哦,那你们忙吧。

妈妈活着时都不曾好好留意妈妈的等待,现在想到泪流满面,现在想到肝肠寸断,现在想到一切dou已成烟。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来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满眼的目送。

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回老家,每次走时,我昂头在前面大步流星,偶尔回首,总看见奶奶撩着围裙的一角擦拭着眼睛。

那时很不以为然,又不是再也不见,干嘛就像最后一次般伤感,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后一次,你不管怎样离开,都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牵挂、为你等待。

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有谁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

我认为小鸟飞不过沧海,是因为没有飞过去的勇气。

我现在发现,不是它没有勇气,而是沧海的那一头早已没有了等待。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