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逸》读后感参考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最好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文章的方式,将阅读中的体验记录成文。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逸》读后感参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读z先生的《生于忧患,死于安逸》一文和z总的《两问下半年》对2011年上半年总结报告,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是耿先生在《生于忧患,死于安逸》一文中所举的重庆开县井喷事故例子,总结读后感。哪怕只要有一个人在当时能把事情做到位,只是简简单单把自己应该履行的职责做到位,做到一个职业工作者起码该做的事情,这场事故就不会发生,或者至少在发生后也能采取有效的应变措施,把事故控制在最小的影响范围。一个惨痛的教训,不是可以警惕我们许多吗。

一场火灾的发生有许多原因,就是平时一个无所谓的小事也可以使许多人造成财产、生命的损失。人人都知道居安思危的道理,人人也都知道水火真的非常无情,可是当自己没有真正遇到这些灾难时,水火无情居安思危.往往只是一种口号或者意识,也许很多人会认为,这种事不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千万不要认为这种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为了保证你全家有的生命安全,请你多些留意你周围。你知道所居住的小区里灭火器在哪吗?走火通道在哪?可能你会觉得只是一些小事,但在发生火灾的时候,你才发现它的重要性,是不是太晚啦?勿以善不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走火通道你堆一些垃圾,他堆一些,在发生火灾时,你如何逃生呢? 《左传·襄公十一年》载: 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所谓居安思危,就是告诫人们,在安乐的境遇中,应当虑及可能发生的危险,防患于未然。

z总的《两问下半年》的2011年上半年总结报告中,讲述了z房地产2011年上半年的发展。房地产市场发展中,供求总量、结构调整、房价升降,主要靠市场这一无形的手本身的力量--这是市场经济自身的魅力。由于房地产市场的特殊性,其健康发展离不开宏观调控这一有形的手,政府调控的主要手段是土地供应量的调控和金融政策的调控。调整住宅产品结构,健全市场体系,使更多价位住宅供应紧张、有些城市近几年房价攀升过快等。我们要看到我们的逸彩庭园在市场中存在的问题,要积极采取防范措施 .我们应该注意提升品质,培育品牌.提升品质,培育品牌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核心之一就是要提高产品品质。一定要盖百年建筑,要给老百姓创造良好的居住和生活空间,给后代留下一份遗产,给城市增加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靠提高产品质量,通过增加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和成本,提高性能价格比,从而获得市场青睐。培育品牌,这可以促进销售,也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需要。我们首先必须有好的产品品质,第二要有准确的产品市场定位,要有好的文化内涵的产品品位。此外,我们的企业还应该有好的品行。必将进一步推动z房地产的持续成功发展。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警世名言包含着宝贵的含义,是历代前辈从当时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希望自己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时刻都以这些哲学原理作为告诫自己。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一)

安逸享乐往往能使人得到一精一神上的满足,物质上的享受,但这往往是堕一落的开端;忧愁祸患的确会给人带来身心上的痛苦,但却是催人奋进的一精一神食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所列举的人物:舜,傅说,胶鬲,管夷吾,等等为自己的时代作出贡献的人们无疑都接受过生活,一精一神上的考验。我想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对世间万物而言,是个永恒不变的定律。又如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中那坎坷的取经之路要是没有了妖魔的阻拦,一步登西天,唐僧倒是可以省去一路担惊受怕的困扰,安心的吃斋念佛,朝发夕至取回佛经,但可谓出门长见识,唐僧若只随徒儿们在云里雾里日行千里,又怎知这天底下人间的百态,又怎能领悟佛中能超脱世尘的感悟?那【西游记】便成了一个无趣的故事。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但也是在外界的压迫下日渐成熟,如果人在安乐中生存,那他就会失去对外界的抵抗,对生活真谛的领悟,最后会像温水效应中的青蛙一样,失去了生存的能力。而紧张的生活节奏适当的压力能使人绝处逢生,绝望中寻找通往光明的前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二)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记得第一次读这段话时是在初中的课文里,那时是背;而现在再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是懂了,悟到了一个道理:成功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必须经过自己艰苦的努力。

我们期待的是成功,我们需求的也是成功。成功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大事,一种一精一神高昂的期待。但是,想要取得成功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的是你的执着追求,你的不懈努力,你的饱满热情,你的积极向上的灵魂只有做到这些,你才能够接近成功,与成功结伴而行;也只有这样,成功才可能会接受你的邀请,把机会交给你,与你成为知己,并将成功的喜悦与你分享。

当然,结果不一定是真正平等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闲,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因此结果有时可能发生颠倒,其实这时正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备了这种能力和技能,是否能够解决现实中的某些问题,如果你怀疑自己,那么你的立足点确实不稳固了。通过多次的锻炼,最终为他的成功充分准备好所需物质条件和一精一神条件,为他后面的发展铺就一条平一滑的大路。

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不要只因一次失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达到的目的。朋友们,不要被眼前的失败所吓倒,这只是你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暂时不合,并不是对你的学识、能力的真实体现,也并不意味着你就不能成功。相反,通过这些锻炼和不断的检验,正好可以为我们营造一个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环境。学习上的不适,事业上的不顺,感情上的不和,这都是一些暂时的现象,只要你能够把自己的一精一神提升到一个至高的境界,就可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正好成为我们今后发展的动力。做任何事情,都会有压力,有了压力,才会产生前进的动力,只有有了动力,才能够成功。正所谓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在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一定要记住:

无论什么事情:你付出了,去做了,可能会不成功;你不付出,不去做,就一定不会成功;为了能够成功,我们必须去付出,去做,并且要时刻记住提醒自己:我能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三)

生存与死亡,这是平时人们并不注意的问题,因为他们似乎离得很远。然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课文,使我们联系在了一起。

在文中已用有力的事实来证明了生与忧患。死于安乐;用历史使我们明白了这个是真理,同时也启示我们,忧患可以使我们生存和发展,不会被历史所淘汰,可以立足于世界。

古代如此,现代也是如此,真理是永不会改变的。新的世纪,新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是安定的,世界也是和平的,但是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忘记了战争。虽然战争是令人厌恶的,甚至是令世界的人民痛恨的,但人民和国家不能忘记战争对人们的危害再大了。战争真的开始了,只有反抗,不能成为亡国奴,不然则会成为奴隶,而使人民受更大的危害,所以国家是不能忘记战争的,因为国家是人民的。如果一个国家只会享受和平,当他灭亡时,他才会明白这真理!

从大到小,国家是这样,个人呢?一个人不努力不想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则一定会被社会淘汰,但重要的是我们个人重视到了生可忧患,而时刻忧患,就一定可以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

从古致今,从大到小,生存与死亡都是有关联的,这也是忧患与安乐的关联,从古到今,从大到小忧患与安乐都会成为一个真理,什么也不能脱离的真理。所以我们一定要提前明白这真理,不要等到国恒亡时才感悟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700字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优秀的书籍能够让我们有良好的阅读体验,读后感便可以把这些道理更好的记录下来。你是否在思考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以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篇1

生存与死亡,这是平时人们并不注意的问题,因为他们似乎离得很远。然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课文,使我们联系在了一起。

在文中已用有力的事实来证明了生与忧患。死于安乐;用历史使我们明白了这个是真理,同时也启示我们,忧患可以使我们生存和发展,不会被历史所淘汰,可以立足于世界。

古代如此,现代也是如此,真理是永不会改变的。新的世纪,新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是安定的,世界也是和平的,但是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忘记了战争。虽然战争是令人厌恶的,甚至是令世界的人民痛恨的,但人民和国家不能忘记战争对人们的危害再大了。战争真的开始了,只有反抗,不能成为亡国奴,不然则会成为奴隶,而使人民受更大的危害,所以国家是不能忘记战争的,因为国家是人民的。如果一个国家只会享受和平,当他灭亡时,他才会明白这真理!

从大到小,国家是这样,个人呢?一个人不努力不想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则一定会被社会淘汰,但重要的是我们个人重视到了生可忧患,而时刻忧患,就一定可以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

从古致今,从大到小,生存与死亡都是有关联的,这也是忧患与安乐的关联,从古到今,从大到小忧患与安乐都会成为一个真理,什么也不能脱离的真理。所以我们一定要提前明白这真理,不要等到国恒亡时才感悟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篇2

泰戈尔说:“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正如文章中所说,孔子的多才多艺,不是因为它的高贵,而是因为他的所谓“卑贱”。正是因为孔子年幼时家境的贫困,他不得不不去做那些有钱人所瞧不起的事,积累了诸多知识与才干,最终成为妇孺皆知的“孔圣人”。

莎士比亚说,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了自己。的确,那些家境富裕、高枕无忧的富家子弟们,大都骄傲自满,最终将家产挥霍一空。他们只看到了眼前的繁华无限,却没有看到这只是一种假象,危机与衰落早已在暗处伸出了魔爪,近代的清王朝也正是如此。当统治阶级还在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现实却将这个梦轰的粉碎。这不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吗?

孔子曾有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的弟子曾多次赞颂他,但他并不为所动,这种淡泊高远的境界也来自于他年幼时的“贫贱”,以及他对大道的感悟和体会。他知道自己追求的是大道,能够做到的是传道授业。在生活中,他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准则,不被欲望所惑,恬然安乐,随遇而安。钱钟书先生也是如此。面对记者的采访与酬金丰富的讲学,他都一并推辞。他面对利益诱惑无动于衷的态度令人钦佩。这种境界如果没有包容宇宙的胸襟和洞穿世俗的眼力,是很难做到的,淡泊名利的人,能够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不被眼前的苟且所困惑,能够淡然面对忧愁与祸患,成就一番事业。

行走在夜色中,抬头望见夜空满天星,每颗星星都宛如神秘的眼睛,点点星光洒在了我的脸上。透过星光,我似乎看见了星光中凝聚的结晶——中国梦!虽然当今社会今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我们还是应该居安思危,努力奋斗,创新求活。

身为国家栋梁,我们要有更大的责任去守护我们的未来。让忧患意识激励我们的向前,为国家奉献自己的点滴力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篇3

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实中也是如此,在忧患中,人们才会得以生存,而安乐将导致灭亡,所谓乱世出英雄,就是如此吧。

战国时期,战笛长鸣,风火不断,横尸遍野,血流成河,多少百姓流离失所,国破家亡,就在这时,秦王嬴政挥军南下。以远交近攻之策,逐个破之法秋风扫落叶之势,一统六国,站在高山之巅。是啊,如果没有七国争雄,颠沛流离,民不聊生的战争,秦王又怎么会有忧患意识?又怎么会一统天下呢?

在忧患中,人们时刻都警惕着想要防患在未然之间,敌军不除戒心,拼命的在乱世之中求生,人们的潜能也在不断的激发才干,智慧也在不断的`增长,忧患意识,让人们得以生存。

而商纣王呢,自登基之后就沉迷于酒色之中,啃食着他祖上的基业。是非他也不分,对苏妲己的话更是言听计从。比干挖心,炮烙之刑,残忍至极,不知枉死了多少冤灵,终于鲜血将他的宫殿、腐烂的生活覆灭!

生活在安乐中的人们永远没有危机的意识,他们认为将要来的危机只不过是一个笑话,例如日本偷袭珍珠港,中国破译密码,而美国只认为这只是一个笑话。而事实呢?人们总是在安乐中享受,危机意识逐渐淡薄,人的潜能也在不断的退化,安乐所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灭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初中生常常以名次分数为自豪,考好了就沾沾自喜,考不好就垂头丧气。一点点的成功还不足以让我们引以为豪,要有一颗谦卑的心,成功才不会与我们背道而行。

忧患可以消除,安乐可以覆灭。只有拥有一颗谦卑的心,遏制住安逸的懒惰,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向前走,我们才能让明天比意外更先来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篇4

阅读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言文段,我经过翻译理解,有了很大感触与体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其中收录了相当多的文言谨句,值得后人多多品读加深理解。

的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一个非常值得人深思的道理。“生于忧患”,当一个人身处险境的时候,往往就会调动起全身警觉,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由于人是非常神奇的生物,我们人的意志品质能力可以很强大,因此生于忧患确保人能够存活。在这方面曾经有科学家坐过试验,将青蛙冷不丁得迅速扔进沸腾的油锅当中,青蛙可以迅速地奔跳出油锅。可是当把青蛙放进温水当中,让青蛙感觉水温很舒服,然后逐渐加热水,青蛙尽然意识不到危险,最后葬身锅里。

“死于安乐”,指的是人往往会在安乐环境当中丧失斗志,最终迎来了死亡。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太平天国当中的李自成,进入南京以后就逐渐沉迷享乐了,最终起义军基本是在荒淫享乐当中自己断送了命运。

人生旅途上名言警句很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绝对是值得我们谨记一生的话。

驳 “生于忧患”


孟子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虞舜、傅说、管夷吾、胶鬲、孙叔敖和百里奚这六位古代贤人,原本地位卑微,历尽磨难,才成为君主或重臣。他认为,经历困境和磨难可以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他还说,一个人犯错误后才能振作起来,国家遇到敌国威胁后才能保持警惕,失去敌国的威胁,常常会居安而不思危,和平麻痹,走向灭亡。

他就是这样,以个人和国家的事例证明生于忧患这个分论点。那么,这个分论点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且看下面两个事例:

我教过一个学生,他随离异后的母亲生活。母亲自杀未遂,疯了,失去了自理能力和抚养孩子的能力。他又改跟父亲,而父亲已另立新家,便嫌弃、虐待他。他只好流浪街头。后来,他得到姨妈、舅舅的接济,白天上学,晚上帮姨妈看守五金档。谁料他以怨报德,竟带几个猪朋狗友偷走档口里的钱财,最终锒铛入狱。他先身处离异家庭,后又寄人篱下,却没能生于忧患。

春秋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六国,都受到秦国的威胁,却相继灭亡。它们也没能生于忧患。

拿这两个事例跟孟子的观点相对比,前提条件一样,但结局刚好相反。

那个学生的结局为什么会跟孟子的观点相反?因为他觉得世界上没一个好人,因为他不懂报恩,因为他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薄弱,自暴自弃。可见,决定人的生死的主要因素是由人的知识水平、思想水平、技能水平、心理承受能力、生理健康状况等所组成的综合素质,这个综合素质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他适应社会环境能力的大小,外界条件的安危好坏只是一个次要因素。面对吴国的进犯,勾践能卧薪尝胆,东山再起;面对日寇的入侵,溥仪却俯首称臣,甘当傀儡。

六国的结局为什么跟孟子的观点相反?苏洵曾经论证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可见,决定国家存亡的主要因素是由国家的决策水平、经济实力、科技条件、社会秩序、国防状况等所构成的综合国力,这个综合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这个国家对抗内忧外患的胜败,外界条件的安危好坏也只是一个次要因素。面对美英联军的立体进攻,萨达姆败下阵来,成为战俘;面对塔利班的恐怖袭击,美国能猛烈反击,稳定局面。

这证明,孟子的观点不能普而遍之,绝而对之。孟子生于忧患的观点乃是用不完全归纳法之中的简单枚举法推理出来的,他并没有全面考察个人和国家的各种生、死现象,也没有全面考察造成这些生、死现象的种种因素,光凭六位名人生于忧患这几个事例,没有考虑到死于忧患的众多事例,就贸贸然下结论,其观点没有普遍性,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他片面地夸大了外界不利因素对个人和国家的影响力。

烈火显真金,疾风知朽木。个人和国家能在忧患中发展起来,也会在忧患中颓丧下去,关键在于这个人和这个国家是真金还是朽木。外界环境的忧患不是决定个人和国家命运的根本因素,决定个人和国家命运的根本因素,是个人自身的综合素质,是国家自身的综合国力。

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个人素质和综合国力,以达到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境界。一个人品学兼优,身心健康,会自理,能自立,竞争能力强,抗挫折力强,能随机应变,才能更有力地抵御厄困和磨难;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社会稳定,国防坚固,才能更有力地经受动乱和战争,并取得稳定和发展。

驳 “生于忧患”——读《孟子二章》有感


孟子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虞舜、傅说、管夷吾、胶鬲、孙叔敖和百里奚这六位古代贤人,原本地位卑微,历尽磨难,才成为君主或重臣。他认为,经历困境和磨难可以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他还说,一个人犯错误后才能振作起来,国家遇到敌国威胁后才能保持警惕,失去敌国的威胁,常常会居安而不思危,和平麻痹,走向灭亡。

他就是这样,以个人和国家的事例证明生于忧患这个分论点。那么,这个分论点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且看下面两个事例:

我教过一个学生,他随离异后的母亲生活。母亲自杀未遂,疯了,失去了自理能力和抚养孩子的能力。他又改跟父亲,而父亲已另立新家,便嫌弃、虐待他。他只好流浪街头。后来,他得到姨妈、舅舅的接济,白天上学,晚上帮姨妈看守五金档。谁料他以怨报德,竟带几个猪朋狗友偷走档口里的钱财,最终锒铛入狱。他先身处离异家庭,后又寄人篱下,却没能生于忧患。

春秋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六国,都受到秦国的威胁,却相继灭亡。它们也没能生于忧患。

拿这两个事例跟孟子的观点相对比,前提条件一样,但结局刚好相反。

那个学生的结局为什么会跟孟子的观点相反?因为他觉得世界上没一个好人,因为他不懂报恩,因为他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薄弱,自暴自弃。可见,决定人的生死的主要因素是由人的知识水平、思想水平、技能水平、心理承受能力、生理健康状况等所组成的综合素质,这个综合素质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他适应社会环境能力的大小,外界条件的安危好坏只是一个次要因素。面对吴国的进犯,勾践能卧薪尝胆,东山再起;面对日寇的入侵,溥仪却俯首称臣,甘当傀儡。

六国的结局为什么跟孟子的观点相反?苏洵曾经论证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可见,决定国家存亡的主要因素是由国家的决策水平、经济实力、科技条件、社会秩序、国防状况等所构成的综合国力,这个综合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这个国家对抗内忧外患的胜败,外界条件的安危好坏也只是一个次要因素。面对美英联军的立体进攻,萨达姆败下阵来,成为战俘;面对塔利班的恐怖袭击,美国能猛烈反击,稳定局面。

这证明,孟子的观点不能普而遍之,绝而对之。孟子生于忧患的观点乃是用不完全归纳法之中的简单枚举法推理出来的,他并没有全面考察个人和国家的各种生、死现象,也没有全面考察造成这些生、死现象的种种因素,光凭六位名人生于忧患这几个事例,没有考虑到死于忧患的众多事例,就贸贸然下结论,其观点没有普遍性,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他片面地夸大了外界不利因素对个人和国家的影响力。

烈火显真金,疾风知朽木。个人和国家能在忧患中发展起来,也会在忧患中颓丧下去,关键在于这个人和这个国家是真金还是朽木。外界环境的忧患不是决定个人和国家命运的根本因素,决定个人和国家命运的根本因素,是个人自身的综合素质,是国家自身的综合国力。

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个人素质和综合国力,以达到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境界。一个人品学兼优,身心健康,会自理,能自立,竞争能力强,抗挫折力强,能随机应变,才能更有力地抵御厄困和磨难;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社会稳定,国防坚固,才能更有力地经受动乱和战争,并取得稳定和发展。

《生于天空》读后感600字


《生于天空》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作家惊鸠十,在他的引领下,我走进了一个的奇妙世界,走进了雕的生活世界。
这本书讲述了两只年幼的雏雕失去妈妈后坚强地生存着,不断地用失败换取成功。他们在一次外出捕食途中,一只雄雕不幸被猎人源次射伤捕获,但是不管猎人对他多么关心与爱护,但是雕生于天空,是天空中的霸主,所以最终他还是放弃了安逸的生活,逃出鸟笼,回到属于自己的天空。
我觉得这本书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这对雕面对困难,顽强地去克服,力争做生活中强者的一种精神。当他们失去双亲时,还是两只嗷嗷待哺的雏雕,不会觅食,他们强忍着饥饿去寻找食物,直到饿得快死去的时候,终于捉到了一条山蚯,使他们生存下来。后来,他们学会了飞翔,成为了天空中的霸主。这一幕幕的情景使我想到了许多伟人,比如钱学森在美国遭遇囚禁的时候,有一颗坚强的爱国之心,他坚信自己一定能够回到祖国,将自已的知识奉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爱因斯坦也是同样,他发明电灯时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是他坚强地面对,并且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造福了人类。再看看我们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面临了重重困难,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我们更应该学习雕的这种不屈不挠的劲射,坚强地去面对,做一个生活中的强者,因为成功一定只属于不轻易放弃的人。
坚强是一个简单而又难以深刻领会并能赋予行动的词语,有时仅仅是一滴汗水和辛劳,有时却是一份坚持和努力,有时更是一生的奋斗和追求。《生于天空》这本书给了我许许多多刻骨铭心的记忆,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些道理将令我终生受益。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