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与科学读后感范文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历史与科学读后感范文”,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这个星期,我读了一本书—《历史与科学》,书里分别用—现代的技术、不同的生物、过去的岁月、神奇的科学、多彩的艺术等等几部分介绍了从古至今人类如何利用科学发展到现代。这本书就像一位不说话的老师,教会了我许多历史和现在的科学知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过去的岁月”这一节,它讲述了我们中国人的祖先—“黄帝”的故事。“黄帝”,我们又称“元祖”、“始祖”、“初祖”,它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开创了中华名族文明。传说中,他是一位大发明家,不仅发明了在地上建房屋,还发明了造车、造船等等,他的妻子能养蚕,打那以后就有了丝和帛,才制作出衣裳给人们御寒,后来“黄帝”统一了全中原,成为了华夏第一帝,他是肇造文明、奠基华夏的人文始祖,我们中华民族能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和“黄帝”的赫赫功勋是绝对分不开的。读完了他的故事,我不禁对“黄帝”的所创的丰功伟绩感到敬仰,而且对他作为统治者还不停的学习、创造的精神所感动,我们作为他的子孙,更应该学习他这种钻研科学的态度,不断创新、推进科学,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科学家与科学读后感


篇一:科学家与科学读后感

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即使是最伟大的人也会有犯错误的时候,重要的是及时地改正错误,丢弃错误。只有丢弃错误,才能走上一天通往成功大门的路。
据说一爱一因斯坦来到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第一天,管理人员问他需要什么用具,他回答说:“我看,一张桌子或台子,一把椅子和一些纸张、钢笔就行了。啊,对了,还要一个大废纸篓。”管理人员奇怪地问:“为什么要大的?”一爱一因斯坦答道:“好让我把所有的错误都扔进去。”这个世界从来都是这样,每个平凡或伟大的人都会犯错误,只有像一爱一因斯坦那样的人,不断的丢弃错误,才能看到一条向上的路。
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也是一样嘛!
当我们选择用学习时间来看电视,玩电脑时,我们便犯下了一个错误。但是只要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就还是好学生;当我们以生病为借口不出去上间一操一时,我们便又犯下了一个错误。但是只要我们不再逃避做间一操一,我们就还会受到老师的好评;当我们在小测验中遇到了难题便选择抄袭时,我们又犯下了一个错误。但是只要停止这个手段,用心去思考这道题,我们便还是清白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如果我们可以做到这样,每天反省自己,及时地发现并丢弃错误,总有一天我们会看到一条向上的路。
尤其是身心尚未成熟,世界观还没有定位的我们,更需要及时地发现并改正错误,丢弃错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变得更优秀!


篇二:

我读到了关于科普类的书――《未来科学家》。我一下子被深深吸引住了,有趣的图片,动人的解说,奇妙的幻想……我真是一爱一不释手啊!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这本耐人寻味的‘良师益友’,让我受益匪浅。我与它亲密接触了一个学期,里面的一板一字,扣人心弦的故事,我都难以忘怀。
其中关于达尔文的《昆虫记》我刻苦铭心。之前,我视虫子为“仇敌”,真想让它们烟消云散,从这个世上彻底消失。但我读了《未来科学家》中的《昆虫记》一些片断之后,我改变了看法。
我对这篇文章感受很深,我不但明白了一些有关于昆虫奥秘,还认识了一些奇形怪异的虫子。就拿萤火虫来说,你一定觉得萤火虫在晚上一闪一闪,亮晶晶的,多好看啊,但是,不可思议的是萤火虫是肉食一性一动物,你一定很惊讶吧!当时,我也吓了一跳。这没什么,昆虫世界本来就是无奇不有。达尔文,我真是敬佩他。你可能有所不知,他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虫子的毒一性一,忍受了莫大的痛苦,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为了研究,达尔文把虫子的排弃物放在手上,用绷带包上,一一夜后,手已脱了一层皮,有的甚至已经烂了,他咬牙坚持,几个月才恢复。达尔文这种为科学研究敢于牺牲的一精一神令我折服。我也明白了:有志者事竟成。伟大的理想加刻苦的努力等于百分百的成功。在学习上我要向科学家们学习,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勤于研究、一爱一动脑筋、坚韧顽强的伟大一精一神,我要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
《未来科学家》还向我介绍了天体的形成过程。让我知道了金星,水星,土星等9大行星在太一陽一系里的形成过程。而银河系则是由许多像太一陽一系一样的星云构成的。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只是宇宙当中的一颗“小星星”。这简直太奇妙了,我真是太一爱一这本书了。
这本用科学开启智慧,用智慧点亮生命的书,为我们读者推出了丰富的科学大餐,它让我认识到世界原来如此神奇,不仅给我解答了人类和自然界中的许多问题。还帮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我认识到:人类和自然界是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节约能源,一爱一护环境,增加环保意识,保护我们的地球,让人类生生不息,世世代代幸福安定地生活在这美丽迷人的地球上。


篇三:

假期时,我读了一本书,名叫《科学家的故事》。这本书不光我一爱一看,我的爸爸一妈一一妈一也喜欢看。
《科学家的故事》讲了许多科学家从小到大的故事和经历。其中有许多我国近代科学家,如:袁隆平、华罗庚等。他们都为我国科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袁隆平是一名水稻杂一交专家。他生长于大城市,为什么会选择农业呢?原来这里也有一个故事:小学时,老师领同学们参观一个资本家的园艺常园艺场里鲜花盛开,袁隆平想:如果长大后能在这样的地方工作该多好。这件事使袁隆平最终选择了农业。
华罗庚是著名的数学家。小时候,父亲让华罗庚学算命,可他七算八算,看出了其中的破绽。于是,又专攻数学。他自小一爱一解难题,有一次他居然发现大学教授苏家驹解错了题。他就写了一篇论文,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后来,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发现了这个奇才,就把他请到清华大学来,在以后的半个世纪中,华罗庚写了不少著作,成了一名享有盛誉的科学家。
这些科学家小时候虽然买不起书,上不起学,甚至被别人耻笑,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知识的渴求,而是靠着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拼搏的一精一神攀登科学高一峰,最终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他们真是太了不起了!
想想现在的我们,不仅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更有专门的老师教导。我们的学习生活是何等的幸福啊!我们又怎能不好好珍惜呢?


篇四:

最近,我读完了一本名叫《十大科学家》这本书。它里面的内容很丰富,介绍每个科学家的亲身经历就写了很多。这里面的科学家有:阿基米德、高斯、哥白尼、伽利略、法拉第、牛顿、一爱一迪生、诺贝尔、居里夫人和一爱一因斯坦,他们都从小开始学科学,而且执著求索,刻苦钻研,所以才成为了著名的科学家。我也要向他们学习。
从这些科学家身上我看到,要想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就必须有坚强的意志。
总之,《十大科学家》这本书告诉了我许多许多。


篇五:

牛顿,是一位闻名中外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提出的力学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取得了划世纪的成就,突破了平凡的17世纪。把手表当鸡蛋烧、忘了客人的存在....这些牛顿的事例无人不知,自从读了《牛顿的故事》后,我收益非浅。
牛顿在一身中,把全身都投入到了科学研究当中去,从来不分心,和罗丹....这样的人一样,具有着全神贯注的一精一神,这种一精一神才会使牛顿成为17世纪的顶峰人物。
有人问牛顿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牛顿说:“如果我看得比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巨人?一开始,我以为,巨人就是那魁梧高大的身材,使你两眼忘不到头的人,后来,我知道我错了,牛顿所指的巨人指的是胡克、笛卡儿、伽利略、哥白尼这些在科学上有着突破一性一的人物,他们的科学知识,给牛顿的研究打好了良好的基矗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学知识就是因为有了书本,有了身边朋友与亲人的劝告、教诲,才使我们拥有了巨大的智慧,我们就站在了教诲、劝告....的肩膀上,它们使我们更加出色。
牛顿还说过:“其实,我不过像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孩子,偶尔拾到几颗光滑一美丽的贝壳。但那浩瀚的大海,却还在我的前面未曾被我发现。”从牛顿的这句话中,

科学与发明的读后感


科学与发明的读后感范文一

今天,我读了一篇关于电话发明的故事。

现今社会的人们使用得最多的、最广的电信设备就是电话。其实电话是利用电流是身处两地的人们能够互相交流的装置,主要由发话器、受话器和线路三部分组成 。单纯传音的电话拉近了人们的距离,而既传音又传图像的电话使相隔千里的人们就像在面对面交谈一样亲切。但是这么方便的东西又是谁发明的呢?

原来电话是1873年一个叫贝尔的美国人与助手在试验一种新型电报机时,偶然发现一块铁片在磁铁前震动会发出微弱的声音而得到启示的。1875年6月3日,贝尔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简陋的电话机,但它只能传送单音,还不能传送完整的话语。但是经过贝尔反复实验和改进终于制造出能传送完整话语的电话了,他还为自己的发明申请了专利,10年之内,电话遍及美国,很快又传遍全世界。以前的电话很笨重一点都不方便,如今的电话体积小巧,外观时尚,功能齐全,方便极了。

我们真的要感谢贝尔发明了这么好用的电信设备给我们!

科学与发明的读后感范文二

寒假里,我重新温读了《科学发明发现》这本书,书中讲述了从第一把简陋的石斧到如今的纳米技术、电子技术等,人类正是在不断的发明发现中一步步成长、进步的,在现代化程度已经很高的今天,方方面面的发明都极大地方便着我们的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你千万不要认为一支铅笔很简单,也不要认为镜子从来就有,不管原理有多简单,每一项发 明都是人类的智慧结晶,都是发明家不断探索的结果,每一项发明的背后也都有一个让人感动的故事。

我一直认为手枪只是一个弹簧和一些子弹,我读了这本书才知道,手枪是一种可以单手瞄准射击的小型枪械,一般在50米的距离内都能够比较准确地射中目标。因为这些特点,手枪成立自卫和近距离作战的主要武器,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了古代没有手枪,是由火铳、毛瑟不断改进演变而成。

人类一直对外太空充满了渴望,自从航天飞机研制成功后,人类终于可以顺利地前往外太空,一览宇宙的无穷风采。1969年美国宇航局想发明一种既可以飞往外太空,又能够在进入太空之后重新返回地球,以便于宇航局进行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航天飞机的完整设计方案于1972年完成,在1981年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航天飞机。1981年4月21日,第一艘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在美国首飞成功。比航天飞机更先进的是空天飞机,它是一种以液氟为燃料的新型飞机,它不再借助火箭的动力发射升空,而是可以利用飞机跑道飞上太空,据说美国正在研制电磁飞车,依靠电磁作用使飞行器直接升入太空而不需要燃料。

我读过这本书后受益匪浅,它不仅告诉我不知道的天文地理知识,还告诉我一些生物学家探索到达新物种,新发现。它启发我展开想象的空间,促使我产生发明创造的冲动。我想,有一天我也要发明一项离奇的装置,让人类自由地克服引力,而轻松地遨游太空。发明一种软糖式宇宙服,不用氧气而自由呼吸。

与科学有关的读后感


与科学有关的读后感范文一

青少年是新世纪的主人,祖国未来的宏伟事业,无疑将由我们来完成。

广袤宇宙奥妙无穷。宇宙充满着谜,从浩瀚宇宙到无垠海底,宇宙间、地球上的一切,都存在着许多的谜。我喜欢自然科学,喜欢奇妙无比的世界。散文吧原创

我们的宇宙究竟是怎样的?通过读书,初步了解到:宇宙本来是指空间和时间,往古今来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宇宙,又是指人们直接和间接观测到的,大尺度时空范围和物质世界。

从《科普宝库》中,认识到,当我们面对熙来攘往的芸芸众生时,无不深切地感到拥挤之苦;但当我在书中遨游无限太空之时,又感到我们实在太孤单了。地球生物从那里来、生命如何起源,使我困惑不已。

我爱自然科学,爱我生活的地球。前辈科学家在不断思索、揭示和解疑释惑中得到的启示,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空间。我们将在了解自然、学习自然、掌握大自然规律中,为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努力奋斗一辈子。

与科学有关的读后感范文二

这个星期,老师发给我们一张关于中小学生网络读书活动的纸。老师说让我们在网上选一本读一下,然后写一篇读后感。我选了这本书,他的名字叫《四季里的科学。

这本书不仅详细介绍了山鸟、树木、木鸟是如何过冬的,还教我们一些我们爸爸妈妈小时候玩的一些游戏。比如做弓箭,捉小鸟,做羽毛笔等,让我们在玩的时候不知不觉学会很多科学知识,认识更多动植物。书中有许多精美的插图和富有韵律的小诗。它们好像有一种独特的魔力,让人有一种读了还想读的冲动。

读完这本书。我眼前好像打开了一扇窗,窗外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世界。我么长期居住在城市里,早已不知道什么才是玩,怎样玩才有趣。一到放假,就百无聊赖,整天不是玩电脑游戏就是看电视。分不清大蒜和韭菜、水稻和小麦,更别说怎么去捉小鸟了。妈妈常常说起她们小时候,那时候他们没有电脑,没有玩具,但他们很开心,从不觉得无聊、寂寞。有好多朋友,大自然里有的是玩具。现在我们生活好了,可是,连玩都不会玩了。没有夏夜里捉萤火虫的记忆,没有拿着苍耳捉弄同伴的经历,更没有大雪天捉麻雀的趣事。我们不再是大自然的孩子,我们不会与大自然一起玩耍了。

读了《四季里的科学》,我就知道大自然的故事,能与大自然一起玩耍了。

历史读后感


历史读后感范文一

历史沧桑,到头来什么也剩不下,永生的愿望随同历史的波涛一起消逝在我们目光尽头。又是一个长假,终于又拿起了读了一半的《万历十五年》,重新翻开读到孤单的将军戚继光,读到首辅张居正,读到万历皇帝。曾有人感叹道:历史竟然可以这么写!是的,在读本书时,我也有同感,这本书不是单纯的描述历史,而是生动的分析历史。本书的英文名字叫做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直译到英文就是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这正是这本书的读到所在,我想本书说到的末端小结也许正是某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的结证。

整本书读起来很有意思,作者黄仁宇先生由于为了写一个论文从此结缘于明史,而他的著作更是让读者对历史长胜了浓厚的兴趣。在书中我也看到了一位皇帝的无奈,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是有很多东西去不由他抉择。旁人可能觉得皇帝是一个十全十美的职务,但是在立储这件事上它却无法平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体现出了皇帝的苦恼。由此,万历皇帝走上了怠政的道路,他是在和文官集团怄气,但他应该知道,实际上文官集团的力量是一个皇帝难以约束的。我终于知道,一个不好的皇帝往往是由于一些原因。从书中我们不难看出,万历少年是一个有为的君主,他曾经励精图治,打算开创一个万历中兴,但由于一件件事的不能决断,他终于无法忍受。而立储之事就成了他的一个爆发。他终于在这件事上开始怠政。而一个王朝也由于君主的怠政而渐渐走向没落的深渊。

读到张居正是,我更是感到了世态炎凉,生前的荣华和身后的悲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清算张居正的行动中,凡是和他有关的人都受到牵连,不是流放边关就是把官回乡,其中戚继光就是其中之一,戚继光是一个大英雄,但是它也蒙逃脱历史的惯性发展,它便是牺牲品。戚继光和张居正一样是很有作为的,戚继光发明的战法确实令人惊叹,这让我知道早在明代就有人发明了各兵种协同作战,并使用火器。弗朗基和大将军炮,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应用,但是他们哪里知道,西方国家已经有了大船,火炮。1587年,这一年正值西欧历史上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

历史读后感范文二

其实先前对这本书我了解并不是很多。只是知道作者黄仁宇先生经历不凡。我想在读一读中国历史的初衷,所以就动了心翻看这本书,刚开始看的时候,也确实觉得有点宽泛、不得要领的感觉,不过还好,坚持就是胜利,花了一段时间继续读下去欲有一种与从不同的感受:很新鲜,令人耳目一新。第一次感觉到读史的趣味。

作者以其宏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来解析中国历史。这所以把它称为中国大历史,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的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影响到13亿中国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它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黄仁宇先生在历史学中展示出来的眼光无疑是值得钦佩的。在本书中他以地理条件来发展历史,尤其不同于传统历史书写方法,将历史事件以宏观的角度、综合条理,使读者随之眼界开阔,纵横千年。特别是在本书起首,作者由中国历史的发源地来推展引领全文,而非一向认定的以年代来划分,让人了解围绕着地理发生的历史情景,对于历史的演化,更能产生具体而清晰的概念。

首先,应当说作者是非常专业的。黄仁宇先生这部书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实在需要很强的取舍功夫。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大历史之所以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历程,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他是以一种全新的手法,从长远的社会、经济、财政、社会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环境等多种视角来观察中国历史的脉动。在历史的图景中为我们描绘出了历朝历代的大政治,大财政,大文化,大军事,大法令,而这些都是我们历朝历代兴衰的根本所在。在著作的意图上,作者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构成一个简明而又前后连贯的纲领。在文字中,他还加了很多与欧美历史的比较,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可见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状态描述,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因此,我们不必要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要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历史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心。同时也能够在其中给我们更多的借鉴。

其次,作者是有趣的,之所以说他有趣?是因为在这本书中,有很多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他认为明朝是内向的;整个华夏古代史,就像是一部完整的农业文明;16世纪末的中国就像玉制的装饰品,表面光鲜但内在异常脆弱。纷繁错综的社会现实,经他这么一说,就清晰而简单了。

第三,作者是相当理性的。他没有落于俗套,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在一般的历史评价中,显得更有新意和见解。他认为国家的法纪堪为根本,法纪废弛,则变乱陡生。所以,在他写的这本大历史中,他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文字中穿插了政治经济学的知识做深入分析,是可以为我们提供治国的借鉴的。历史是不断前进的,但变乱,分裂乃至亡国的原因往往都是一样的。这些道理对当今企业管理也同样适用。企业若想生存,就必须要有一套严格的财务管理体系,不能糊涂;规章制度的健全与执行力的好坏更是关系到企业能否持续健康的展和在发展中能否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中国大历史》仍然保持着黄仁宇先生一贯的大历史观点;从小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查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提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理念与制度的差距、行政技术与经济组织的冲突,以及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的分合。看了黄仁宇先生的书,就再接受一次历史的教育,他的书不同于我在以往教科书上学到的,令人受益非浅,他不会以一种民族狭隘的心理去看待中国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而是将中国的历史放在一个庞大的历史背景下来探讨,或者放在西方观点下来评价。作者一直在西方研究我们自己,因此它能更用接近西方的方式和观点来思考我们自己的问题,这也许就是这本书不同于传统历史书籍的原因所在。

这种方式对于我们读者来说是新颖的,这当然与作者的人生阅历有着很大的关系,作者早期就读于南开,然后随国军入缅作战,抗战胜利后曾在东北参与过短时内战,而后就读于美国的一个陆军参谋大学,最终选择了他终生的事业:历史。作为处于具体历史情境的治史者,所面对的毕竟不是冷冰冰的科学模型,而是还在续写着某种历史主题的真实生活。他直接牵扯着我们的神经,连接着我们的血肉。所以,黄仁宇先生的文字里不但有着很浓厚的传统气息,而且散发出很多西方的味道。除了能够学习历史知识之外,黄仁宇先生以另一种角度解读历史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深入细致的研究方式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历史不是偶然的,每一次历史转向的背后,都是政治、社会等诸多因素相互交融的结果。历史是需要客观评价的,这点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尤难做到,因为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添加自己的主观成分,但是当你读了这篇书以后你就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生动,形象,打破了以往教科书式的罗列,将历史又一次展现在我们面前,对今日的现实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相对于今,当代的许多重要事件,在宏观历史来看都显得微不足道。如果将视野拉开,许多历史上经历之事在今日仍然存在或发生。尤其是中国人的政治、官僚体然依然存在,读古验今、令人惊诧。

《中国大历史》成功之处是作者把专业的历史知识写成了趣味读物,却又蕴含历史沉重感与深刻的历史的反思。特别是书中对当今社会的预言的兑现让我们佩服不已。由此也实现了历史的最根本目的:以史鉴今。《中国大历史》对我的影响力还体现在另外一方面,王朝的盛衰,如同人生的轮回,如果把自己置身于人生大历史中来看,最大的收获便是领悟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个人的生命极为渺小,因此对于生活中的许多纷扰,片刻的痛苦与偶尔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也许我们可以以一种更加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笑看人生。人生过后是否应该留下点什么,如同王朝在历史上划过的痕迹。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