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思维批判》读后感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阅读作品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中国人的思维批判》读后感,感谢您的参阅。

《中国人的思维批判》读后感

前些天回了趟老家,在北京火车站买了楚渔先生写的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一书,仔细看了看,觉得很受启发。楚渔认为,关于近代中国为什么落后的根源,主流的解释有三种,而这三种解释都是错误的。

第一种解释,2000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和专制统治。

楚渔认为,从西方封建专制统治来看,西方封建社会中世纪(从476年罗马帝国灭亡-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黑暗统治对思想的禁锢,比中国更为严重,并且充满血腥。而在中国,不管哪个朝代,多数情况下,只要不造反,佛教、道教、基督教,你爱信什么就信什么,你爱拜什么神就可以拜什么神,你说地球围绕月亮转也没人管你。总体上来看,中国人的思想、信仰和言论还是比较自由的。所以,中国落后的原因不是漫长的封建社会和专制统治。

第二种解释,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文化。

楚渔认为,从纵向看,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谈不上多大的阻碍作用。汉唐两代盛行儒家文化,并未影响其昌盛繁荣。从横向看,唐代的强盛让儒家文化逐渐传播到东北亚和东南亚各国,其中日本和韩国受儒家文化影响最深,但这并影响到日本和韩国的发展。自1868年明治维新到20世纪初,经过50年的时间日本就成为经济五强;二战后,由于战败等原因日本国民经济又处于瘫痪,但也只经历了二三十年,日本科技和经济照样高速发展。韩国经济20世纪70年代开始腾飞,2005年就被确认为发达国家,创造了汉江奇迹。所以,将中国的落后归因于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文化是错误的。

第三种解释,社会制度和体制问题。

楚渔认为,苏联以前采取的是社会主义体制和制度,到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经济已达到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到1960年,苏联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超级强国。再如德国,一战失败后,德国是一个烂摊子,希特勒1933接手德国总理后,纳粹德国只用了3年时间,把失业率降为零,把这个当时全世界财政赤字和失业率最高的、已经破产的国家变成了世界经济、科技和军事强国。再如战争不断的以色列,制度是资本主义,体制却像社会主义,主要工业是国有,土地也是国有,国营企业占国民经济的50%以上,吃的是大锅饭,实行的是平均分配政策,但它依然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经济、科技、教育和军事强国。所以,社会制度和体制也不是一国落后的根本原因。

那么,什么是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呢?

楚渔将中国和日本学习西方前的状况、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了对比,发现中国的进步远小于日本,原因在于日本人学到了西方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中国只是低效模仿。排除了上述各种客观因素后,楚渔指出:中国落后的根本性原因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存在缺陷!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辜鸿铭的思想主要是捍卫君主制与纳妾制,其代表作《中国人的精神》详细阐述了其主要观点。然而对于书中毒害女性,维护封建社会摧残妇女身体的 三寸金莲思想,否定女性自身的独立能力与价值,将女性置于一个无我地位的论述,其内在逻辑推理过程明显存在不足之处。下面就我个人看法提出以下观点。

一、丈夫纳妾等于爱妻子?

辜鸿铭说:丈夫允许纳妾所含有的对妻子的保护,是丈夫对妻子的爱。辜氏的纳妾观令我十分费解。丈夫纳妾怎么就成了一种保护,一种对妻子的爱了呢?让我们来整理一下这里面的逻辑关系。

1.辜氏认为,要检验一个男人是否深爱着他的妻子,并不是一生只专情于一个人,而是懂得如何合理地保护她,保护她的情感不受到伤害与践踏。我想说的是,如果一个男人同时喜欢几个甚至更多女人,那每个女人能够分到的爱便大大打了折扣,那又怎么能说这个男人是深爱这个女人的呢?既然这个男人对每个女人都不够深爱,那面对周遭的女人们,这个男人又怎么去给予她们足够并且合理的保护呢?

2.正是中国妇女的无私,才使丈夫在纳妾时避免妻子不受到伤害?

我想,这一点不用我多说了,历朝历代宫廷中的勾心斗角,争风吃醋,便足以推翻辜氏的论调。后宫佳丽三千。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便是对宫里女人们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每天充满希望地翘首等待,在等待中渐渐磨去了棱角和耐心。接踵而来的是失望、痛恨、绝望,是容颜难再,青丝变白发。而那个高高在上,睥睨天下的君王此时又在哪里?面对万千粉黛的新人们,男人早已将那些旧人们遗忘在了冷风里,一刻不曾提起。于是女人们谨记只有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如何用尽一切手段,才能保住君王对自己的怜爱。后宫争斗的结果向来都是残忍的。不论谁赢,到最后都只是一场空虚的胜利。即使坐在了皇后,皇太后,甚至太皇太后的宝座上又如何?她们失去的是昔日的友谊,是曾经关于爱情的幻想。

试问有哪一个女人可以无私到与别人分享丈夫的爱,却没有一丝丝的妒意?嫉妒是人的本性,面对丈夫怀里别的女人,妻子们也只能强颜欢笑,忍气吞声。表满上的无私,只是为了保住现有的位置,讨丈夫的欢心,内心却早已翻江倒海,痛苦挣扎。原来所谓的丈夫对妻子的保护,只是保护了妻子们表面上的安然淡定,妻妾和睦啊。

二、中国绅士比欧洲骑士对待女性更道德?

在辜氏看来,拥有妻妾的中国达官贵人,比骑着摩托车在大街上勾搭一个无依无靠的妇女,与其调情一夜之后第二天早上重又把她抛回到大街上的欧洲人相比,更少自私、更少不道德。辜氏这样说的原因是,中国绅士为他们的妻妾提供了一个栖息之所,一个避风港,显然欧洲人的行为更加不负责任。

但是不知道辜氏有没有仔细考虑过造成二者行为之间的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什么。真的如他所说是中国人更加忠诚与无私吗?我看不是。我认为是欧洲人更加了解拥有妻子之外的女人是件不光彩,不符合伦理道德的事。所以他们希望在满足了自己的私欲之后尽早将麻烦脱手,以免日后再生事端,有损自己名誉。而中国人显然不是这样想的,他们将自己的妾带回家,给妻子造成难堪与痛楚。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妻子的痛苦之上,全然不顾妻子的感受。这种堂而皇之地给新妾带来满足与安逸,给妻子带来伤心与挣扎的行为,就是所谓的更加负责任吗?

退一步讲,即使按照辜氏的论调,欧洲骑士的这种行为更加有违社会伦理道德,那是不是中国人就不存在这种行为了呢?不是爱风尘,似被前身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是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这首诗是对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娼妓制度的强烈控诉。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男人们除了允许纳妾之外,还可以在花花世界里鬼混,并且将这种行为合理化,制度化,形成了一整套有序的管理体系与机构,也就是古代社会的青楼。同样是事后拍拍屁股走人,不用给予承诺,这和欧洲人的行为又有何二异?

三、中国的理想女性是民族之花,文明表征。

辜氏在书中提到中国的女性观念是手拿扫帚打扫房间,真正的女性观念一直是主妇、管理家务的妇女。我们不能过分苛求先哲,毕竟在传统社会里,女性更多的是被赋予三从四德、牺牲自我的社会价值。但是相比较其他的老学究,辜氏在这方面其实是有所进步的。他将中国女性的这种无我境界,对丈夫嘘寒问暖,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料看做是这个民族的文明之花与文明表征。这和传统社会里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红颜祸水的论调无疑要开明得多,高远得多。

辜氏的理想女性观, 是他企图向世人阐明的 中国人的精神的一部分, 也是他揭示的中国文明价值的一部分。我们要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现代的女性观重新审视整理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这一热点话题。虽然时下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夫妻间的家庭暴力等不良现象依然存在,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一时还无法彻底根除。但我相信只要女性同胞们懂得化过去的无我为现在的有我,有自己的工作、事业、收入,经济上独立、人格上独立,热爱生活与家庭,勇敢的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二十一世纪的新女性是可以从几千年的旧思想中破茧而出,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素质全面的新型女性。

郁闷的中国人读后感


郁闷的中国人读后感范文一

早晨睁开眼,不舍得离开温暖的被榻,抓过昨晚遗留下一章的《郁闷的中国人》来读,看完后时间刚刚好8点钟,看着窗外的土地,已泛起一丝丝绿意。春天还是循规循矩的踩着约定来了,半倚在床头向远处眺望,似乎在了望春天,又似乎在了望清晨。合上书,在脑海里追忆整本书的内容,想不起来很多细节了,只能回忆出零零星星的片段。

谈到了社会压力,讲起来了新一代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心灵的脆弱,分析出了在计划生育环境下的农家子女也与土地失去了生生息息的联系,也如城里的孩子甚至胜于城市里的孩子得到了更多的溺爱和娇宠,这些不属于城市又不再属于农村的新生代在城市化边缘挣扎,极坏的情况下选择了轻生的不归路。

谈到了爱与爱情的区别。这个章节对我的意义是大的。终于从一个老者的角度屡清了心里的困惑与犹豫。爱是一瞬间的事情,如惊鸿一瞬,如一见倾心,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好感只需一眼就扎实的奠定。只是爱情比一瞬更久远了一些,参杂了与时俱进的坚持与伴足,参与了责任、照顾与共同的生活。爱是点,爱情是线。或许跟一生的时光相比,我们的经历过于短促了一些,在这有限的时光里,辨不清爱与爱情的比例。爱是一时的缘分,爱情是一世的缘分。既已遇见爱之短缘,更企盼久长不散的长缘。

谈到了各种身不由己。梁晓声说现代社会的国人既被现实郁闷着,又不得不适应着现实社会的种种规则与潜规则,我知道这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我也在作者自身看见了这种枷锁。作者的哥哥被托管在精神病院,作为一个囚禁的灵魂,每天都盼望弟弟将他接回家庭,梁晓声既已到了不小的年纪,按理是可以从心所欲的完成哥哥的心愿,但是他还是要兄长再等两年,许诺退休后待兄长如何如何。我很惭愧我读着作家的书,却同时在质疑着作家的托词,我不知道退休后是不是真的如他所诺接兄长回家细心相侍,又不知道其兄长等得到那一天否。作家本身在描绘社会的诸多问题,透过其视角给自己的书命名为郁闷的中国人,我相信作家本身对这种郁闷定是有切身之痛的。每个人都眼见着许多不愿见的现象,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描述他,但能够逆不良而行的,恐怕作家本身也难以做到。对于精神病人的遭遇,通过姐姐的描述以及姐姐偶尔负伤的经历让我也有很多的了解。我知道能真正接这些病人回家的人很少,甚至心甘情愿去为这些弱势家属按时交纳看管费用都是极难情愿的。

大学时有机会会跟随班主任去老人院和儿童院去看望一些老人和残障的儿童,跟老人用地野边的野菜包饺子,给老人表演点节目,热热闹闹几个钟头后老人又重归于寂寞,我们不是他们的子女,怎给得了他们最需要的温存。在儿童院,残障儿童弯下身子抚摸我鞋子上的蝴蝶结,不能自控的口水滴在我的脚面上,我心疼的给孩子擦去口水,内心问自己,如果这是我的孩子,我能如此不厌其烦的照料他一辈子吗?恐怕不能的。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又无法时时得到神灵的相助。社会里的苦,可以看见的人很多,可以写出让人共鸣的书与博文的人很多,可是能起作用的博文与书是鲜少的。能救社会的不是语言,不是口号,不是主义,而是良善的行动。

只是这本杂文实在太零散了。或许是书里的现象在现实里已亲见的太多了,再读不觉新鲜,却更盼望有可以给自己燃起希望之灯的地方。合书后看地里吐出的新绿,我知道书里没给的希望,生活已经给了。尽管春土仍寒,却阻碍不了幼苗破土的希望。野草重生的繁冗,遮挡不住秋实待结的意望。

我坚信生活会越来越好的,人情会越来越浓的,社会会越来越向善的。

《郁闷的中国人》读后感范文二

如今,很多青年人往往经常把郁闷挂在嘴边,脱口而出,有时是因为某些事情没能如愿,有时是感叹自己的无能为力,有时是发泄出自己对社会的不公和不满

梁晓声在《郁闷的中国人》中,开篇就说道: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人的心情几乎可以由郁闷二字来概括。人们郁闷于时代,可又不得不适应五花八门的时代规则。被两种力量(自我、社会)拉扯长大的中国人,像极了一张单薄的纸。心灵之扁平呈现于脸,而满脸写的只不过一种表情失我之郁闷。

生活在当下的我自是无法理解文革时期的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环境如何令人郁闷,可当下社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却无处不在的令我们感到郁闷。食品安全问题,我们最基本的生活问题受到了威胁,吃不到安全放心的食品了;继而又是医疗问题,万一生个病,或身体某方面出了毛病,只能表示伤不起,看病实在难,去好医院难,要排队呀,治好病难,庸医滥竽充数的多了,更重要的是费用高;人在城市奋斗,总想着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而房价是看得令人害怕,买房不起了,只能蜗居;好不容易读了个大学,找工作了,可是人家要的是关系,才不理睬你的能力和学历呢?唉!想想我一普通老百姓,要生活还真不容易,能不郁闷吗?

书中作者对《当今中国青年阶层分析》是令我感受最深和最担忧的。梁晓声老师把青年阶层分为不差钱的富二代,中产阶层家庭的儿女,城市平民阶层的儿女,农家儿女五层,除了富二代可以不用愁,不用担心,其余的几乎或多或少的处于一种担忧或郁闷中,就我看来,最最郁闷的应该算是城市平民阶层的儿女。想想自己,算是农家女儿,突然觉得自己是如此的幸运,有着爱我的父母,他们有着简单的心愿,在农村过着简单而不复杂的生活,送我读书,仅仅是为了满足我的愿望,希望将来我可以生活得好,而我却也有我的无奈,农村和城市的距离,城市人的生活方式,我似乎都在慢慢的摸索和适应,同在奋斗,同在拼搏,可几年后和我同一个班级的同学会是怎样的结局呢,我不想去思考。纵使我们的父母无法选择,但是未来的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我不去想自己是否有个好的老爸,有条平坦的路早已为我设计好,我选择靠自己奋斗。

人生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走出来的精彩。只要我们不停止前进的步伐,希望就在前方。既然如今我们已减少鲁迅先生所说的奴性,我们这一代青年就应承担起当代青年的使命,做出一代青年的榜样。青年人不应该总把郁闷挂着嘴边,朝气蓬勃才属于我们。

《郁闷的中国人》这本书呈现出了社会中各种人对社会的郁闷,正如《圣经》所说,人生来就是要受苦的。但我们仍都怀着美好的信念,相信未来会更好。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

我想大家都读过《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叫柏杨,她在20年前写了这本书,她那尖锐直接的语言让我震惊,让我感到中国人是多么的丑陋,读完这本书你可能会怀疑他说的是否是真的,不幸的是只要是坦诚的中国人,只要是明白的中国人都不得不承认柏杨写的那些都是事实。

20年前的书那到现在来写读后感,固然有些过时,毕然沧海桑田,毕竟物是人非,《丑陋的中国人》书中有很多言论真的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了吗?那就错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丑陋两个字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从中国人的头顶上而消失,还记得2011年发生了许多让中国人蒙羞的事情,小悦悦事件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吧!她还那么小就离开了人间,她的身躯被一辆辆车子压过,却所有人无动于衷。

从这件事我真的理解了柏杨为什么如此犀利的来写中国人的丑陋了,即使他也是一个中国人,柏杨并不是第一个批判过中国人的人,在近代也有鲁迅先生猛烈批判过国民性,他比喻中国当时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想必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那犀利的语言如同圆规上的针尖,可以随时杀死一个人,就像他笔下的祥林嫂悲惨的命运,和他的《狂人日记》,可想而知当时的中国人是多么的没有人性和可悲,怪不得鲁迅先生对中国人是多么的爱之弥深,恨之欲切。

胡适也深刻批判过中国传统,这不能否定它对中国民族深切的爱,鲁迅,胡适,柏杨他们都在批判传统,指出中国人习性的负面问题,他们并不是想伤害民族的尊严,却恰恰相反,他们是想让中国人觉醒,让中国人活的更有尊严,让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更能抬起头,让外国人不再在公园里写上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这一类中国字体,为什么外国人只有是公共场所写上一些中文呢?这不是崇尚中文的表现,而是中国人种种行为,例如公共场所乱扔垃圾,大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不得不让外国人写下中国字体,我想每个中国人听到这些都会感到脸红吧!但这就是事实,这就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但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很丑陋,都很无知,中国人也有美丽的,每年我们都评选出最美老师最美妈妈等等最美丽的中国人,所以说中国人不完全是丑陋的,也有美丽的,因为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文化大国,有许多优良传统,那些好的传统值得我们一辈子学习,但也有不好的传统,例如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那些不好的文化我们就应该抛弃。

所以要想做一个美丽的人还是一个丑陋的人,要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如何将传统发扬,看了《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真的感触很深很深,看到了当今中国是多么的腐朽,当今的中国人是多么的丑陋,我希望看过《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的人都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丑陋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因此从现在起我们要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要做一个有尊严的中国人,要做一个被外国人所尊重的中国人,更重要的是要做一个让中国人瞧得起的中国人。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