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读后感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勾践灭吴》读后感,感谢您的参阅。

《勾践灭吴》读后感


身为吴越子孙,祖上的休戚情仇早已作古,然而合上书本,熟谙的历史又让我浮想联翩,遂觉不吐不快。


其实,吴王夫差倒像个本分的庄稼汉,不少自己一分,也不图他人一文。而短浅的目光最终葬送了吴国的江山社稷。几百年后,转世投胎的夫差,又故伎重演,来到乌江边自刎了事。历史惊人地相似,难怪毛主席殷殷教诲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可千百年来,张夫差、李夫差却前赴后继,层出不穷,人们不禁要问:他们难道不明白上述这个道理吗?我看,是胜利冲昏了头脑,是怕失去既得利益而裹足妥协罢了。听,那抒情夜曲,酽酽中透着醉人的醇美,消磨着人的意志,腐钝了人的进取心。古今又有几人能避免翅膀上黄金的累赘而理智地垒起心灵的堤坝呢?


较之吴王,越王勾践可谓城府深矣。谩骂之后,携文种;一脸堆笑,开君道;奴颜婢膝,卧薪尝胆。如果说勾践坚忍不拔,并无不可,因为历史上凡成事者,皆不失进取,卒有所成昔西伯拘羑里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而作《春秋》;屈原逐蛮荒而成《离骚》;左丘失双眸而厥有《国语》。如果说勾践厚颜无耻,也到贴切,况且史书中,厚颜者的确颇有建树刘备爱哭,一哭哭得曹操不忍杀,二哭哭得孔明出茅庐;安禄山嘛,做了娘的儿子,造老子的反,倒险些得了天下。一切的一切,是也罢,非也罢,起码有一点是不争的,那就是:谁要铁了心做断头将军,那他的身家性命可就真的阿弥陀佛了。勾践可谓彻头彻尾地领悟了这番道理。


务求实效,在这一点上,对勾践来说倒是可圈可点的。增加人口,督促生产,广罗人才他都是十分具体、踏实地去办,于是成效自然显著。不过,各项措施背后的精神支柱无疑就是他不断灌输给自己和部下的励精图治这一信念,因为在物质准备充裕的情况下,从统帅到战士所恪守的战斗意志才是取胜的关键。于是乎,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足见勾践的政治才能。倘若不然,只能髀肉复生,虚度光阴,又何谈报仇雪恨呢?


希腊神话里,传说是普罗米修斯用泥土捏塑了人类,那么泥土种类不一,捏塑后的形态就更加千差万别了。故曰:用人如器,各取所长。越王在启用文种劝吴上,的确是用对了人选。要是让李逵代劳,一言不合,便大打出手,恐怕把西施全家都送给吴王也难以回天了。由此可见,人用对了,难题迎刃而解;人用错了,害人害己,落得个挥泪斩马谡。


那么越王就算得上是一个英雄吗?非也!殊不知此人怀鲲鹏之志,亦藏狐鼠之心。虽有所作为,亦非朗朗君子。勾践兔死狗烹,与曹操故杀吕伯奢何异?由此,勾践,枭雄尔。


同时,吴王夫差的历史也不应该因为有了西施而成为《一帘幽梦》似的脂粉之作。他早期重用伍子胥,文治武备,也算得一时开明。只是后来远君子而近奸佞,故而胡涂一世。不过这是历代君王的通病嘛,也难怪他一人。了解历史,推敲历史,自然不是为了茶余饭后,搞个某某戏说之类的小趣,其目的实际上祖先早有垂训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矣。难道不是这样吗?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越王勾践世家读后感


越王勾践世家读后感范文一

在漫长的春秋时代,在一个并不起眼的国家,一位君主为我们展示了信念与坚持的力量。这个国家叫越国,这个故事叫卧薪尝胆,这位君主,叫勾践。正是他,为报被吴国侮辱之仇,努力地准备了二十二年,终于一举成功,吞并了吴。

勾践元年,勾践听说吴王要发兵讨伐他,便聚集军队,不顾大夫范蠡的劝告,发兵攻打吴国,打败,被困于会稽山上,大夫文种下山游说吴王,吴王免了勾践的死,让他做自己的仆人。勾践多年隐忍,麻痹了吴王,把他放回了越国。勾践一心要雪耻,便每晚睡在木柴上,吃饭前要先尝一尝苦胆汁,和老百姓一起下地耕作,衣着朴素,食物普通,因此深得民心。贤能的伍子胥发现了勾践的计策,好心向吴王进谏却被赐死。他死前大笑道:不久之后,这里(吴)将是一片废墟了!果然,几年之后,勾践挥师直达吴国,攻下吴,围困了吴王夫差。吴王用布遮面自杀,高呼:我对不起伍员(伍子胥)啊!大夫范蠡在帮助勾践吞吴之后,便弃官经商,成了有名的商圣。

这里之所以要讲这么一个故事,不只是因为书上写了,而是因为我想通过这个有名的故事让大家明白信念的力量。勾践回国之后,时刻不忘会稽之辱,发誓消灭吴国,这才有了后来的成功。不过各位读者,一个人的信念,是不足以让他成功的。勾践的成功不仅有他自己的努力,还有文种、范蠡这些贤士的大力辅佐。

《越王勾践世家》读后感范文二

越国的历史上,勾践是一枝独秀。在他之前寂寂,之后寥寥,除了偏僻,落后及与中原地区风俗习惯不同以外,也没什么可说的。

勾践的父亲与吴王阖闾结了仇,两国之间互相攻伐。在勾践刚当上越王的那一年,吴王阖闾大概是想趁他初立,政治地位还不很稳当的时候攻打越国,谁知勾践却出其不意地采用了一种特别的阵势------派若干死士冲到吴国的阵前,大声喊叫着自刎而死,使得从未见过这种阵势的吴军一下子目瞪口呆,被越军趁势打了个大败,阖闾还被射了一箭,因而一命呜呼。(这一定是历史上最早的自杀式攻击,现在被若干国家稍加变化而广泛使用。)

取得了胜利的勾践一定是兴奋而骄傲的。所以当三年后,他得知夫差想要为父亲报一箭之仇时,他没有听从范蠡的规劝,而自以为是地抢先采取了行动。在那场著名的战事之后,越王勾践成为了亡国之奴。

接下来的卧薪尝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勾践从一个骄横、任性的君主一下子转变成了委屈求全、礼贤下士,与百姓同甘共苦的贤明君主,在范蠡、文种的扶持下,辛苦惨淡、勤奋不懈地努力了二十二年,终于打败了不听忠心耿耿的伍子胥苦心劝谏的夫差,一雪了会稽之耻,还一跃而成了强国。我想,司马迁也是觉得在那个君权至上,君主没有任何约束的时代里,勾践能够做到这样,已经相当不错了,所以在本篇记载里,并没有过多的宣扬勾践的那些阴暗心肠,只是略略地点出了他赐文种自杀的猜忌。

还是范蠡认清了勾践的真面目,他知道勾践是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人。于是他果断地弃官而逃,先是跑到了齐国,在海边努力耕作,没多久就成了大富翁。这下子又冒了尖,齐国请他去做了国相。可他散尽家财,再次落跑了!跑到了陶地,没过多久,又成了后人皆知的大富翁陶朱公。哎,做官时位及人臣,经商时富甲天下,又能善谋划,知人心,懂进退,范蠡真个人中龙凤,世所稀有!

只是有一件事情不是很明白,就是范蠡与西施的故事。有许多传说,说是西施本就是范蠡寻来的,当时两人就有了情愫,可是为了国家复兴大事,只得忍痛割爱,将西施送到了夫差那里。等到吴国大败,夫差身死,范蠡抢在了同样垂涎于西施美貌的勾践的前头,携了西施,泛舟湖上,过着神仙眷侣的逍遥日子。

这个故事美则美矣,可是其真实性却很值得怀疑。范蠡辅助勾践复国,历时二十二年,其间殚精竭虑,劳心劳力,未必有闲情逸致来谈情说爱,此其一。再者,书里明明记载,他逃离了越国之后,和儿子们合力治理产业,说明他在西施迷惑吴王的时间里,早已成家生子,有着美满的家庭了,此其二。

传说终归只是传说。也许是后人敬重西施与范蠡都是忠心为国之人,希望他们有一个美好而圆满的结局,而附会出了这么一个故事。

《吴双艺自说自话》读后感



《吴双艺自说自话》是作者50多年艺术人生的记述,是一本饶有趣味的回忆录。上海解放不久,50年代初,我就认识双艺了。那时,滑稽界的服务对象已起了变化,原来以唱堂会、电台、酒楼为生的滑稽从业人员纷纷组班,转到剧场演出。从此,说唱、表演“独脚戏”的曲艺转变为舞台演出的滑稽戏。滑稽名家姚慕双、周柏春兄弟组织蜜蜂滑稽剧团演出于红宝剧场。我因工作关系常去看戏,就看到双艺活跃在舞台上。当时他20岁出头,人们以为他是刚从艺的小青年。其实,早在上海解放的前一年,他已拜姚慕双为师,成为姚氏门下最初的弟子之一,跟着老师跑堂会、上电台了。姚慕双的学生,艺名当中都有一个“双”字,滑稽界就有了一个“双”字辈的演员群,而双艺是其中的老师兄。双艺经历了滑稽说唱到滑稽戏演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使他既熟悉传统滑稽的说唱和“独脚戏”,后又长期在舞台上磨炼,这对他一生取得突出的艺术造诣和成就,不无密切关系。

双艺好学。在戏曲界我熟识的朋友中好学的不少,而双艺的好学,给我的印象特深。他为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探求滑稽戏的革新道路,数十年如一日,勤奋学习,孜孜不倦,从多方面吸取营养。他除了读书,每读到报刊上有关喜剧的文章,必抄录、剪贴,保存起来,可见他钻研业务的刻苦认真。我读了他的这本书,知道他从小就酷爱戏曲曲艺,更热爱京戏,尤其是周信芳的麒派,不但看,而且学,许多麒派名剧的唱段他都会演唱,而且被公认为颇有麒味的。

双艺是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有理想、有文化、有修养的滑稽演员。他不仅能演,而且还能编、导,是滑稽界集编、导、演于一身的不可多得的全才。他曾编写了许多独脚戏和滑稽戏,他用业余时间在这方面的劳作,可说不逊于专业编剧。他也是一位艺术青春常驻的演员,虽已过古稀之年,但仍然活跃在舞台上、屏幕上,光彩不减当年,我为他高兴。

《吴双艺自说自话》既记述了作者自己的艺术人生,又几乎写到了整个滑稽界老、中、青三代人,因此,我觉得它不单是双艺个人的艺术档案,也是滑稽界一份难得的资料。双艺在舞台上、屏幕上拥有广大观众,我相信,这本书也将会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


关于吴文光的读后感


自从踏入教师岗位以来,一直忙碌于教育教学,很少有时间去读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学校安排的必读书目,于是不敢有什么闪失,每天抽出一些时间算是看了一遍。

正如伊建莉在为本书写的序中提到的,“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在决定教室的尺度——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说的很对!

教育教学岗位上最令人不解的是,有的教师把毕生的时间和精力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并且获得了很高的个人荣誉、职称,却始终是个门外汉。他可能干劲十足,却不过是一个附庸者,所以也是无力者。这一点,只要看一下那些经常获得各种荣誉、先进称号的教师,但班级里的孩子们并不快乐。这样的教师,教室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讲课的场地,他们天天站在讲台前,却从未影响过教室,所以,40平方米的教室永远只有40平方米。的确有点悲哀。

雷夫,这是一个让人感动的老师,这是一个创造奇迹的老师,这更一个充满智慧的老师,他的智慧,来自于他的一个个的小点子中,而他的博学更是贯穿于她的整本书中。在整本书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雷夫老师自己读了很多书,并且他也在教她的学生怎样去读书。他教育的六个阶段,来源于劳伦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六阶段的灵感;他用实例告诉孩子,他的知识来源于书本;他选用学生们喜欢的演员的朗读故事,让孩子们着迷;他会在读中按下暂停键,了解重点,展开讨论;他会教孩子们选择哪些适合自己的书,并帮助他们来阅读,了解故事的背景,和孩子们讨论.....经过他的引领,他的学生们确实感受到了书的乐趣,体会了书中自有黄金屋得道理。

读书对于老师来说多么的重要。一日,走进五四班梁天啸的博客,这个十岁的小家伙暑假看了47本书,看后我有些汗颜,此时我觉得他是我的老师,坚持这也需要毅力。47本书是个不小的数目。爱反思的我内心有些触动,回家有孩子的缠绕,我为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放学后读书半个小时。因为不爱读书的教师终归会穷途末路。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